一、宝钢与世界同步发展新型汽车板(论文文献综述)
饶鑫[1](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文中认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在钢铁生产和消费端均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却让我国的钢铁企业“走出去”进程受到了不小的阻碍。研究中国钢铁企业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市场构建的过程中取得了何种经验,存在何种不足,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宝武钢铁集团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钢铁厂商,也是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的代表性中国企业之一,这也使其成为研究钢铁企业发挥结构性权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对象。本文将借助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在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钢铁企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宝武钢铁集团在生产层面、金融层面和知识层面的结构性权力的发挥。考虑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这些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不同,企业缺乏直接改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途径和能力,其结构性权力体现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交互之中,本文根据苏珊·斯特兰奇对结构性权力的定义,在总结并分析钢铁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所具备的结构性权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选取能够直观且普遍反映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指标,并通过指标的变动和对比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的发挥状况。在生产结构中,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与市场、政府对于生产各要素的协商和博弈——在市场竞争规则的形成上,宝武钢铁在规模生产、产业整合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得以建立以供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在生产活动中,宝武钢铁的技术优势和生产布局上影响了环保限产等政策的制定,保障了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贸易规则上,宝武钢铁通过在核心厂商评级、战略合作、仲裁和诉讼等手段,在打开国际市场,确立核心供应商地位的同时,在贸易争端和反倾销制裁中获得了正当权益,为中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获得了法律依据和宝贵经验。在金融结构中,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主要体现在对影响关联企业信贷评级规则和商品跨国交易和结算上——对外担保、资金拆借等方式影响了关联企业的资金状况和信用评级,使其能在更为宽松的条件下融通资金;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宝武钢铁积极推动“中国指数”、人民币结算等人民币国际化工作,为钢铁行业货币交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在知识结构中,宝武钢铁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是其结构性权力的主要来源,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的互相作用是知识层面结构性权力的主要发挥形式——技术优势形成生产优势、专利转让形成经济收益、行业权威带来了行业标准制定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宝武钢铁在结构性权力的拓展和发挥中存在诸多不足和限制:首先,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了宝武钢铁受市场影响较大;其次,欧美等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调查和限制使得对外贸易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协商;最后,国外专利申请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是限制企业在国际市场技术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得以总结企业这一微观个体结构性权力发挥的途径和方式,是从微观视角诠释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本文分析了宝武钢铁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结构性权力的具体体现和不足之处,也为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发挥与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阚杰[2](2019)在《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资金、资源、技术、能源密集型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我国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我国贸易地位均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全球化的步伐也对应加快,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我国粗钢年生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技术水平、装备更新、节能环保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弊病。本文首先针对钢铁产业的界定、产业分类以及钢铁产业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随后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展开详细的探讨与分析,具体包括钢铁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采购商的议价能力,钢铁产业内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等等。通过收集宝武集团近十年各项经济数据为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我国钢铁竞争力。在详细了解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情况之后,本文针对我国钢铁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对以上论述内容进行一定的整理,以切实推动我国钢铁产业长足发展为目的,立足微观和宏观视角提出了具有参考效用价值的策略方法和意见。
葛超群[3](2019)在《钢铁行业“僵尸企业”鉴别与处置 ——以宝钢武钢兼并重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化解“僵尸企业”难题,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峻,“僵尸企业”占比居高不下,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构建了针对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的鉴别方法与分类处置机制,期望能为我国“去产能”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综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僵尸企业”产生与处置有关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宝钢武钢兼并重组为例,对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的鉴别方法与处置方式进行了构建与运用,并对运用结果进行了评价。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鉴别方式,即综合考虑银行优惠信贷与政府补助的影响,结合本文所提出的“输血率”指标,对宝钢与武钢进行鉴别,并对武钢“僵尸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构建了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分类处置路径,即从从企业是否适应产业发展方向、资产困境程度以及发展前景三个角度为依据确定企业处置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钢选择与宝钢兼并重组进行市场退出的原因,并对兼并重组过程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宝钢武钢兼并重组从财务绩效与去产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价,发现发现重组完成后宝钢基本完成了对于武钢巨额资产与债务的消化,经营状况表现良好,在去产能方面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合并完成后至今时间较短,无法对其去产能成果作出准确评价,仅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对宝武集团继续推进去产能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胡佩琪[4](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不仅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政府政策的方向一直是推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力。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置身于世界经济下行、国际竞争惨烈的宏观背景,承受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政府立足国家战略,力推大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体现了政府的决心与信心。借此契机,宝钢武钢并购重组应运而生。随着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并购绩效评价体系也日益成熟。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参照西方相关的评估体系,建立了中国最初的绩效评估体系。根据转增长、调结构、塑生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政策要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原有只侧重从财务角度评价并购效率的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提出了两项对绩效评价体系新要求:(1)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在构建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时,有必要考虑国家层面的政策意图,并选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2)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除了考虑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虑生态效益指标。为此,本文瞄准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在世界冶金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钢铁行业开启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宝钢并购武钢为具体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政府主导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借鉴中西方学者关于并购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来评估本次合并的动因,并购的市场反应和并购协同效应。分别从企业自身和国家战略层面切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评价框架,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特殊绩效评价法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启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研究结论来看,宝钢武钢并购重组短期内对业绩的提振作用有限,但是政府推动本次合并更多是考虑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从并购的市场绩效来看,随着整合优势发挥,表现积极但是不够稳定,和市场波动有关系,也说明并购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是难题。从并购的财务绩效来看,经营状况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宝钢武钢合并是成功的。从并购的协同效应来看,合并后减少了同质化竞争,优势产品更加突出,降低了成本内耗,实现了管理协同效应。从并购的特殊绩效来看,基本完成了一阶段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也承担起提升国有资本竞争力的责任,世界排名有所提升。同时在建立健全低碳绿色技术体系,确保节能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不断创新创效。再次,并购提高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有利于实现中国钢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此外,笔者认为宝钢武钢合并对今后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是以下3点:(1)大型国企在市场中自发合并重组的积极性不足,政府主导下的并购将大大提升效率。因此,在某些特定行业,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时,比如出现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形,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发挥监管调控职能。(2)通过并购重组将是未来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政府应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推动有正面意义的合并。(3)国企双方在完成并购后要制定合理的重组方案,并购后的整合涉及方方面面,整合的好坏也是并购协同效应能否得以释放的关键。本文的国企并购绩效评价方法框架与研究结论对日后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政府指导新一轮的国企并购活动的绩效评价提供了经验。
陈红星[5](2019)在《汽车用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F钢(Interstitial-Free Steel,无间隙原子钢)兼具深冲性能,无时效性,可以加工成复杂形状的零件并减轻汽车重量,符合汽车安全、减重、节能环保的要求,被广泛用于汽车钢板制造行业。由于IF钢冷轧板从成品到用户使用需经历较长时间的库存、周转运输,表面很容易结露水滴,产生锈蚀缺陷,因此研究IF钢表面锈蚀缺陷的产生机理及其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开发型绿色环保平整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IF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Mn含量、热处理制度等对不同合金元素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结合金相显微镜、XRD、EBSD和XPS等现代检测手段,分析了不同条件下IF钢的金相组织结构、晶粒取向、氧化膜组成与结构等,在合金元素协同作用对IF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探究其氧化膜的生成机理。Mn含量对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Mn含量的增加,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于随着Mn含量的增加,IF钢的晶粒取向更加明显且趋于稳定,但{111}<110>和{111}<112>取向逐渐增强,大角度晶界有由外向内逐步延伸的趋势,且小角度取向差所占百分比略有增加趋势,导致<111>//ND的织构增强,IF钢表面氧化膜析出Mn的氧化物。当IF钢表面氧化物中含有锰的氧化物,则会改变氧化膜内受主密度和双电层氧化膜内层的致密性,进而影响其耐蚀性。电化学分析表明,Mn含量对IF钢基板耐蚀性影响较小。湿热实验表明,IF钢表面腐蚀以均布点腐蚀为主,且随Mn含量的增加,IF钢样板氧化膜的耐蚀性能减弱。在3.5%NaCl电解液中,热处理工艺对IF钢的基体耐蚀性能影响较小。在0.1×10-4 mol·L-1 Na2SO4电解液中,热处理工艺对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有着明显影响。热处理后,IF钢表面氧化膜中Mn的氧化物含量增多,Fe的氧化物含量下降。XRD和EBSD分析表明,热处理后样板的晶粒择优取向明显,影响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主要取向{111}<110>和{111}<112>减少,且晶粒的取向差主要以大角度取向差为主,导致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下降。不同种类的IF钢板合金成分影响了其表面氧化膜耐蚀性。电化学研究表明,不同合金成分的 IF 钢样板表面氧化膜耐腐蚀性能的强弱顺序为:DQ-IF>340DDQ-IF>SEDDQ-IF>340BH-IF。当IF钢中锰含量越小时,其腐蚀产物增重比例越小,耐蚀性越强;wMn含量在0~0.5%范围内,随着wMn含量提高,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减弱,但可以通过合金元素Nb、Al和Ti的协同作用调控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当wMn含量大于0.5%,IF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下降明显,且调控合金元素Nb、Al和Ti含量,对IF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影响较小。基于IF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角度分析,合金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影响IF钢热处理制度的均热段温度。当IF钢合金元素Mn含量较低时,且无合金元素Nb,其均热段温度较高,如wMn含量0.12%的DQ-IF钢热处理均热段温度为830℃;而当IF钢合金元素Mn含量高时,且含有合金元素Nb,其均热段温度较低,如wMn含量0.60%的340BH-IF钢热处理均热段温度为780℃。以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为评价指标,优化了 340BH-IF钢热处理制度,即均热段温度780℃;出口温度160℃;冷却水温度常温;冷却水的水质为蒸馏水。随着冷轧钢板表面粗糙度Ra值增大,冷轧钢板表面自腐蚀电位先增大后减小。当粗糙度控制在1.20~1.25 μm时,冷轧钢板表面具有较好耐蚀性。电化学酸洗过程中冷轧钢板表面峰值部位氧化膜更容易被腐蚀、溶解。无氧化膜防护或者氧化膜致密性较差的冷轧钢板,随着其表面粗糙度Ra值和峰个数Rpc值降低,耐蚀性也随之降低。冷轧钢板表面电位与氧化膜裂开处电位的差值与“平整黄斑”的产生相关。冷轧板表面黄斑多为疏松小坑洞且坑内存在较多微细异物,其主要为铁的氧化物。平整黄斑缺陷主要为氧化腐蚀,表面的氧化膜状态影响着其耐蚀性。未脱脂/脱脂退火板的耐蚀性均好于平整时表面氧化膜开裂的钢板。在平整液的作用下,冷轧钢板表面发生钝化且形成新的氧化膜。不同添加剂对冷轧钢板表面的成膜速度影响不同。向无铬的新型绿色环保平整液中添加剂磷酸盐和钼酸盐可以有效改善冷轧板表面钝化膜的成膜速度。随着平整液中硅酸盐浓度提高,冷轧钢板表面钝化膜成膜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SP3F/A平整液中硅酸盐浓度为6.3%时,其成膜速度较快,耐蚀性较好。基于上述热处理工艺控制、合金元素调控,以及IF钢表面物理状态的改性等技术,显着改善了 IF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为提高国内IF钢的市场竞争力,设计开发新的IF钢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王健[6](2019)在《汽车用冷轧双相钢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轻量化的不断深入,双相钢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上对双相钢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第一代汽车用钢中的主要钢种,双相钢在汽车车身以及零部件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河钢唐钢高强汽车板项目是河北省“十二五”重点工程,也是产品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工程项目,设计最大抗拉强度1200MPa,可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及特殊性能用板。在市场调研及炼钢和热轧工序设备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具备了进行双相钢系列产品开发的条件,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化学成分对相变和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定化学成分和炼钢工艺。2)研究连铸坯宏观偏析的控制和分析方法。3)研究高强钢力学性能波动对后续酸轧工序造成的影响。4)根据CCT曲线模拟结果,优化终轧和卷取温度。5)根据1580线轧机和卷取机设计能力,设定轧制过渡。6)优化双相钢生产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表面质量。7)对不同厚度规格和强度级别的冷轧退火双相钢,研究不同退火和平整工艺,实现双相钢性能稳定性。8)在冷轧双相钢生产关键工序开展性能稳定控制研究,降低钢卷长度和宽度方向的性能波动,实现产品性能均匀。最终达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优质双相钢产品的目的。图65幅;表34个;参43篇。
China BaoWu Steel Group;[7](2018)在《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文中研究说明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一)企业概况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后经历"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等不同阶段,于2016年12月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正式揭牌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是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钢材品种规格
李玉功[8](2017)在《莱钢DDQ级冷轧深冲钢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莱钢1500 mm热连轧生产线是莱钢技改重点项目,已于2005年6月底投产并在当年8月初实现月达产。该生产线设计年产能200万吨,钢种主要有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结构钢以及管线钢,2006年投产了配套工程1500mm冷轧线。目前拥有1条紊流浅槽酸洗线、2架1500mm UCM可逆冷轧机、1条脱脂清洗线,24座全氢罩式退火炉,1条四辊平整机,1条拉矫线和1条重卷线等。为了拓宽产品销售范围,增加市场竞争力,板带生产线联合技术中心和炼钢厂积极开展了冲压用钢的研究和开发,并生产了日标、美标以及德标等不同冲压级别的退火钢。在此基础上,经过用户走访和市场需求调研,2012年开始研究开发DDQ级深冲用钢。然而,部分DDQ级深冲用钢钢卷出现屈服和抗拉性能不稳定、延伸率偏低以及硬化指数n值和塑性应变比r波动较大等问题,同时,用户反馈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冲压易裂和板形不良等现象,无法形成稳定批量生产。因此,需要对DDQ级深冲用钢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立足莱钢生产实际,对DDQ级深冲钢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在提高DDQ级深冲钢的力学性能、改善板形质量和表面质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其制约影响因素,对冷轧系统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为大生产中的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了产品的性能改善,满足了用户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隐形社会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DDQ冷轧板的组织和力学均有明显影响。退火温度由710℃提高至750℃后,冲压性能随之改善。适当延长退火时间有助于提高DDQ级深冲钢的n值和r值;退火时间超过14h后,进一步延长退火时间,深冲性能变化不明显。(2)热轧卷取温度在695~700℃,冷轧压下率保持69%,再结晶退火温度为738~750℃工艺条件下,均能实现延伸率指标稳定,满足用户的要求。(3)退火后带钢存在屈服平台,在入口 S辊上若外表面拉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则会产生横折印。减轻横折纹措施主要有改善轧制时的板形质量,可采用微双边浪控制,完善退火工艺制度,合理匹配平整延伸率设定,增大平整S辊的凸度。(4)带钢表面产生乳化液斑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冷轧带钢局部表面存在浓缩乳化液,在轧后存放阶段氧化形成,部分油进入或附在早己生成的疏松氧化铁上面形成斑迹。解决乳化液黑斑的主要措施有提高乳化液的清洁性能,增强轧机的出口吹扫效果,改善带钢的板形质量,采用新型上下抽吸防缠导板,实行变频供乳,提高操作的精准性。(5)钢板表面的黄斑为氧化铁(Fe3O4)与α-羟基氧化铁(FeOOH)混合在一起的腐蚀物。黄斑的发生与来料清洁度有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黄斑问题须从源头来料清洁度方面进行控制。(6)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增加,深冲钢的平均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呈上升的趋势,当压下率为80%以上时,强度变化幅度减小。(7)DDQ级深冲钢退火织构主要是由强的<111>//RD纤维织构和弱的<110>//RD织构组成。在热轧过程中形成紊乱的热轧织构,强度级别较低;冷轧过程形成畸变的带状组织,为退火再结晶过程做准备。在冷轧过程中会发生{111}面趋向于和板面平行的晶粒转动,形成晶界和晶内剪切带,从而在退火过程中为再结晶提供形核位置。
赵渭良[9](2017)在《邯钢汽车板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板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往汽车板生产企业采取的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大规模生产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4P理论。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汽车板市场营销的需要,基于4C理论的定制营销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显示了较强生命力。因此,本文以邯钢为研究对象,对面向用户的定制营销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在营销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当前的汽车板用户市场情况,对邯钢汽车板的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邯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邯钢汽车板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开发用户的目标和服务体系的目标。为了实现邯钢汽车板的战略目标,对邯钢汽车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对邯钢汽车板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本文对邯钢汽车板各类用户的特点进行了细分,对汽车板用户和市场的现状进行了 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符合邯钢实际情况的市场营销定位和技术服务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营销策略重点和方向,为汽车板的用户定制打下了理论基础。结合市场情况,对用户定制的实际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用户定制必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定制生产为主线。为了更好的进行汽车板的用户定制,本文在汽车板营销策略之上进一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再设计。针对汽车板不同类型用户的具体特点,对原有的汽车板营销策略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价格策略、实施用户定制、仓储物流、配套加工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并且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适合邯钢汽车板用户的市场要求。在一系列面向用户定制的措施实施后,邯钢汽车板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某些国内知名汽车主机厂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改善了客户的结构,增加了用户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邯钢汽车板的市场占有量,初步建成了客户满意的服务体系。
丁波,罗荣,陈其安[10](2016)在《2015年度我国轧钢技术的主要进步》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度我国轧钢技术的创新和钢材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明显进步,钢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主要进步包括:新一代TMCP技术通过验收,应用成果丰硕;双辊薄带连铸技术进入示范生产阶段,产品又有突破;ESP生产技术在日照钢铁顺利投入试产,单线月产突破15万t;不锈钢和硅钢等难加工产品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开始尝试;轧制复合技术发展迅速,复合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硬脆极薄带钢轧制理论及其技术取得突破;轧钢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端倪显现;重大装备用钢和重点品种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二、宝钢与世界同步发展新型汽车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钢与世界同步发展新型汽车板(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结构性权力的概念及发展 |
2.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结构性权力 |
3.企业的结构性权力 |
三、理论框架 |
四、研究思路 |
1.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研究领域的选择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全球产业链下的宝武钢铁集团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1.1.1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
1.1.2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1.2.1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
1.2.2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宝武钢铁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阐述 |
2.1.1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
2.1.2 钢铁企业的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2.2.1 由谁决定生产什么 |
2.2.2 市场中由谁生产 |
2.2.3 产品的出口 |
2.2.4 国内外生产环境 |
第三节 宝武钢铁生产中的结构性权力 |
2.3.1 来自安排生产的权力 |
2.3.2 来自企业竞争力的权力 |
2.3.3 来自出口业务的权力 |
2.3.4 环保政策下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
2.3.5 对外贸易中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
第三章 宝武钢铁金融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金融结构性权力阐述 |
3.1.1 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的分类 |
3.1.2 钢铁企业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3.2.1 信贷与融资 |
3.2.2 货币交换条件 |
第三节 宝武钢铁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
3.3.1 来自信贷与融资的权力 |
3.3.2 铁矿石定价中的结构性权力 |
第四章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
第一节 知识结构性权力阐述 |
4.1.1 知识结构性权力的来源 |
4.1.2 钢铁企业知识结构性权力 |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
4.2.1 专利情况 |
4.2.2 标准制定 |
第三节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
4.3.1 专利情况 |
4.3.2 标准制定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1.2.2 有关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1.2.3 有关国内钢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4 文献总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1.3.2 产业结构理论 |
1.3.3 产业布局理论 |
1.3.4 产业集群理论 |
1.3.5 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 |
1.3.6 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
2.1 钢铁产业的界定、分类及主要特征 |
2.1.1 钢铁产业定义 |
2.1.2 钢铁产业分类 |
2.1.3 钢铁产业主要特征 |
2.2 中国钢铁产业运行现状 |
2.2.1 生产状况 |
2.2.2 消费状况 |
2.2.3 对外贸易状况 |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状况分析 |
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1.1 采矿业——铁矿石 |
3.1.2 废钢 |
3.1.3 焦炭 |
3.1.4 电力以及其他 |
3.2 采购商的议价能力 |
3.2.1 钢铁产业下游采购行业情况分析 |
3.2.1.1 建筑行业用钢情况 |
3.2.1.2 机械制造业用钢情况 |
3.2.1.3 汽车行业用钢情况 |
3.2.2 通过钢铁产品营销模式分析下游议价能力 |
3.3 钢铁产业内部竞争能力 |
3.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5 替代品 |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之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4.1 宝武集团简介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 |
4.2 宝武集团竞争力分析 |
4.2.1 生产经营分析 |
4.2.2 财务分析 |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 |
5.1 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5.1.1 宏观层面 |
5.1.2 中观层面 |
5.1.3 微观层面 |
5.2 中国钢铁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存在的问题 |
5.2.1 钢铁产业供应链成本较高 |
5.2.2 钢铁产业集中度较差 |
5.2.3 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与培养方案 |
5.2.4 技术创新能力较为匮乏 |
第6章 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6.1 降低钢铁产业供应链成本 |
6.1.1 营造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
6.1.2 深化金融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6.2 提高产业集中度 |
6.2.1 加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管理 |
6.2.2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完善退出机制 |
6.2.3 严格准入制度,提高进入壁垒 |
6.3 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6.3.1 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
6.3.2 加强对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
6.3.3 加强对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
6.3.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4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6.4.1 加大研发投入 |
6.4.2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钢铁行业“僵尸企业”鉴别与处置 ——以宝钢武钢兼并重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僵尸企业”定义与识别 |
1.2.2 “僵尸企业”成因与危害 |
1.2.3 “僵尸企业”处置方式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企业重组的经济效应理论 |
2.3.1 协同效应理论 |
2.3.2 规模经济理论 |
2.3.3 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 |
3 宝钢、武钢“僵尸化”鉴别 |
3.1 兼并重组前宝钢、武钢简介 |
3.1.1 宝钢简介 |
3.1.2 武钢简介 |
3.2 本文鉴别方法构建 |
3.2.1 现有鉴别方法及识别结果 |
3.2.2 本文鉴别方法 |
3.3 宝钢、武钢“僵尸化”鉴别过程及结果 |
3.3.1 宝钢鉴别过程及结果 |
3.3.2 武钢鉴别过程及结果 |
3.4 武钢“僵尸化”原因分析 |
3.4.1 国家宏观政策 |
3.4.2 钢铁行业寒冬 |
3.4.3 内部环境因素 |
4 武钢处置路径选择与运用 |
4.1 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处置路径构建 |
4.1.1 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处置路径 |
4.1.2 路径选择依据 |
4.2 宝钢、武钢兼并重组 |
4.2.1 宝钢、武钢兼并重组原因 |
4.2.2 重组过程 |
5 宝钢武钢兼并重组效果评价及建议 |
5.1 财务绩效评价 |
5.1.1 杜邦分析法 |
5.1.2 经济增加值法 |
5.2 去产能效果评价 |
5.3 建议 |
5.3.1 宝武集团发展建议 |
5.3.2 长效推进“去产能”建议 |
6 结论与局限性 |
6.1 结论 |
6.2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方法 |
1.3 预期贡献与不足 |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预期贡献 |
1.3.2 本文难点和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及释义 |
2.2.1 公司并购 |
2.2.2 并购模式 |
2.2.3 横向并购的行业影响力 |
2.2.4 并购绩效 |
2.3 并购动因理论基础 |
2.3.1 传统的协同效应理论 |
2.3.2 刚性管制与机会主义重组理论 |
2.3.3 政府干预并购理论 |
2.4 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动因 |
2.4.1 实现协同效应动机 |
2.4.2 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动机 |
2.5 并购绩效研究评价方法 |
2.5.1 事件研究法 |
2.5.2 财务指标法 |
2.6 原有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
2.7 对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
2.8 政府主导下国企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
3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案例介绍 |
3.1 行业背景 |
3.1.1 世界钢铁行业现状 |
3.1.2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3.2 宝钢武钢发展历史及合并背景介绍 |
3.2.1 宝钢武钢发展历史 |
3.2.2 合并背景介绍 |
3.2.3 宝钢武钢合并方案及过程 |
3.3 宝钢武钢并购动因分析 |
3.3.1 企业层面动因分析 |
3.3.2 国家战略层面动因分析 |
4 宝钢武钢并购绩效分析 |
4.1 市场绩效分析 |
4.1.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4.1.2 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
4.2 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并购对宝钢武钢财务绩效影响 |
4.2.3 财务绩效分析小结 |
4.3 国家战略层面特殊绩效分析 |
4.3.1 贯彻落实了国家去产能的政策目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3.2 展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
4.3.3 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目标 |
4.3.4 达到节能减排和环保目标,打造钢铁环保集团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汽车用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IF钢的发展概述 |
1.2.1 IF钢特点 |
1.2.2 国内外IF钢研究进展 |
1.2.3 IF钢的轧制 |
1.2.4 IF钢的退火工艺 |
1.2.5 IF钢的再结晶 |
1.2.6 IF钢的发展趋势 |
1.3 IF钢表面腐蚀与防护概述 |
1.3.1 IF钢表面腐蚀 |
1.3.2 IF钢表面防护 |
1.4 本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 |
2.1 实验主要材料、药品及仪器设备 |
2.2 实验流程 |
2.3 表征方法 |
2.3.1 电化学测试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3 金相分析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
2.3.5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
2.3.6 湿热实验 |
第3章 锰元素对IF钢板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 |
3.1 IF钢冷轧板表面元素富集行为及其耐蚀性研究 |
3.1.1 冷轧板表面氧化物分析 |
3.1.2 冷轧板表面耐蚀性影响因素 |
3.2 Mn含量对IF钢氧化膜电化学性能分析 |
3.2.1 极化曲线分析 |
3.2.2 阻抗谱分析 |
3.2.3 M-S方程分析 |
3.3 IF钢表面氧化膜的XPS分析 |
3.4 Mn含量对IF钢组织结构影响 |
3.4.1 金相组织分析 |
3.4.2 EBSD分析 |
3.4.3 XRD分析 |
3.5 Mn含量对IF钢表面锈蚀缺陷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处理前后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的差异性研究 |
4.1 热处理前后IF钢表面氧化膜电化学性能分析 |
4.1.1 极化曲线分析 |
4.1.2 阻抗谱分析 |
4.1.3 M-S方程分析 |
4.2 IF钢表面氧化膜的XPS分析 |
4.3 热处理前后IF钢的组织结构分析 |
4.3.1 金相组织分析 |
4.3.2 EBSD分析 |
4.3.3 XRD分析 |
4.4 热处理前后IF钢表面氧化膜的锈蚀缺陷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合金元素协同对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
5.1 合金元素对IF钢表面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
5.1.1 合金元素对IF钢表面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2 合金元素对IF钢组织结构的影响 |
5.2 热处理制度对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
5.2.1 均热段温度影响 |
5.2.2 出口温度影响 |
5.2.3 冷却水温度影响 |
5.2.4 冷却水的水质影响 |
5.3 合金元素对均热段温度影响及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
5.3.1 不同合金元素IF钢的均热段温度优化 |
5.3.2 合金元素对IF钢表面氧化膜锈蚀缺陷的影响 |
5.3.3 合金元素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粗糙度及平整液对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影响 |
6.1 粗糙度对IF钢表面耐蚀性的影响 |
6.1.1 冷轧钢板表面氧化膜耐蚀性与粗糙度关系 |
6.1.2 粗糙度对冷轧钢板耐蚀性影响机理分析 |
6.2 平整液对IF钢表面耐蚀性的影响 |
6.2.1 冷轧板表面的平整黄斑缺陷及其产生机理 |
6.2.2 平整液对冷轧板表面氧化膜形成的影响 |
6.2.3 平整液添加剂对冷轧板表面氧化膜形成速度影响 |
6.2.4 具有高成膜速度的新型环保有机平整液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汽车用冷轧双相钢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双相钢的组织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唐钢汽车钢生产产线介绍 |
1.4.1 炼铁系统介绍 |
1.4.2 关键炼钢系统介绍 |
1.4.3 板带热轧产线介绍 |
1.4.4 高强汽车板产线介绍 |
1.4.5 智能工厂建设 |
第2章 冶炼工序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1 双相钢炼钢成分体系和工艺路线研究 |
2.1.1 双相钢P元素控制 |
2.1.2 双相钢钢S元素的控制 |
2.1.3 高牌号双相钢脱气工艺 |
2.2 双相钢连铸成分偏析研究 |
2.2.1 耐材及辅料的选择 |
2.2.2 拉速控制 |
2.2.3 中包过热度控制 |
2.2.4 动态轻压下的影响 |
2.2.5 铸坯显微偏析与钢板带状组织间的关系 |
2.2.6 小结 |
2.3 双相钢洁净度控制 |
2.3.1 全氧分析 |
2.3.2 电镜及大样电解分析 |
2.3.3 小结 |
第3章 热轧工序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3.1 热轧生产工艺的制定 |
3.2 双相钢热轧稳定控制技术的研究 |
3.2.1 中间坯过程温降对双相钢轧制稳定性的影响 |
3.2.2 提高精轧各架轧机轧制力的命中精度 |
3.2.3 轧机刚度对高强双相钢轧制稳定性的影响 |
3.3 工艺润滑及高速钢轧辊在双相钢生产中的应用 |
3.4 双相钢塌卷缺陷控制技术的研究 |
3.4.1 卷取张力对热卷卷型的影响 |
3.4.2 动态CCT在解决钢卷扁卷上的应用 |
3.5 高硅钢红色氧化铁皮缺陷控制技术的研究 |
3.5.1 试验钢化学成分 |
3.5.2 红色氧化铁皮缺陷分析 |
3.5.3 红色氧化铁皮缺陷控制措施 |
3.6 “U”型冷却的研究与应用 |
3.6.1 头尾升温长度及升温幅度的确定 |
3.6.2 实施效果验证 |
3.7 DP980 热轧生产工艺的研究 |
第4章 冷轧工序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1 轧制模型开发及变形抗力研究 |
4.2 高精度板形控制模型开发及应用 |
4.3 焊接技术研究与工艺优化 |
4.3.1 材料可焊接性研究 |
4.3.2 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研究及工艺优化 |
4.4 酸连轧带钢表面质量控制技术 |
4.4.1 双相钢酸洗工艺优化 |
4.4.2 轧制润滑工艺优化 |
4.4.3 酸轧镀铬辊应用 |
4.4.4 酸轧轧制工艺的改进 |
第5章 退火工序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5.1 退火工序关键工艺参数的实验室模拟 |
5.1.1 均热温度对DP780 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2 快冷开始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
5.1.3 时效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4 带钢速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5 均热段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 DP980 退火工艺的研究 |
5.2.1 DP980 的组织和性能 |
5.2.2 生产工艺确定 |
5.2.3 实际产品性能 |
5.3 退火炉温控技术研究及应用 |
5.3.1 数学模型的引进及开发 |
5.3.2 退火模型研究及温控精度优化 |
5.3.3 异钢种自动过渡技术研究及优化 |
5.4 差分冷却技术研究及应用 |
5.5 在线性能检测技术及应用 |
5.6 双相钢炉辊结瘤技术开发及应用 |
5.7 大直径工作辊和平整辊表面粗糙度的应用 |
5.8 双相钢表面元素富集的分析研究 |
5.8.1 表面元素富集形成机理研究 |
5.8.2 表面元素富集对耐蚀性和磷化的影响 |
5.8.3 元素富集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 |
(一)企业概况 |
(二)发展历程 |
(三)主要成就 |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 |
(一)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进步之路 |
1. 立足高起点技术引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自主集成创新 |
2. 强力支持“中国制造”,实现从替代进口到全球首发的跨越 |
3. 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实现从产销研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到产业链联动的机制创新 |
(二)始终对标世界一流,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现代钢铁企业发展之路 |
1. 创新管理,严格苛求,实现高质量工程建设 |
2. 坚持一流,研发生产高质量精品钢材 |
3. 用户至上,高质量服务带来高质量回报 |
4. 压减产能、治僵脱困,高质量重组整合助力新发展 |
(三)融入全球市场竞争,走出了一条从工厂化管理到集团化运营、国际化经营的重组改革之路 |
1. 建立“集中一贯”的工厂化管理模式,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 |
2. 主动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
3. 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成功实现由企业化管理体制向集团化管理体制的转型 |
4. 实施宝武联合重组,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体制机制 |
5. 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 |
(四)坚持绿色低碳制造,走出了一条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
1. 创新发展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 |
2. 创新建设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
4. 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紧密沟通、开放共享 |
(五)全面落实党建责任,走出了一条加强国企党建、发挥国企独特优势的实践之路 |
1. 宝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
2. 中国宝武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
(8)莱钢DDQ级冷轧深冲钢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外深冲钢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深冲钢的发展趋势 |
1.3.1 国内钢企深冲钢板的生产现状 |
1.3.2 莱钢深冲钢板的发展历程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成分和轧制工艺对深冲钢性能的影响 |
2.1 冷轧深冲钢的成型性能评价 |
2.1.1 莱钢深冲钢生产工艺流程 |
2.1.2 深冲钢性能与内质要求 |
2.1.3 深冲钢表面与板形要求 |
2.2 成分对深冲钢内在质量的影响 |
2.2.1 C含量的控制 |
2.2.2 Si、Mn含量的控制 |
2.2.3 S含量的控制 |
2.2.4 N含量的控制 |
2.2.5 Al含量的控制 |
2.2.6 钢质洁净度控制 |
2.3 热轧工艺对深冲钢内在质量的影响 |
2.3.1 加热温度的影响 |
2.3.2 卷取温度的影响 |
2.4 冷轧工艺对深冲钢性能的影响 |
2.4.1 冷轧压下率的影响 |
2.4.2 再结晶退火的影响 |
2.4.3 平整延伸率对深冲钢性能的影响 |
2.5 MINITAB在延伸率指标提升上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DDQ深冲钢的板形与表面质量控制 |
3.1 深冲钢板形优化 |
3.1.1 ABB板形控制策略 |
3.1.2 轧制板形控制 |
3.1.3 拉矫切边质量控制 |
3.2 深冲钢表面横折纹缺陷控制 |
3.2.1 横折纹形成机理 |
3.2.2 横折纹影响因素 |
3.2.3 横折纹缺陷治理 |
3.3 深冲钢表面乳化液斑防治 |
3.3.1 乳化液斑形成机理研究 |
3.3.2 单机可逆轧机乳化液斑治理 |
3.4 深冲钢表面黄斑治理 |
3.4.1 黄斑形成机理研究 |
3.4.2 深冲钢表面黄斑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DQ深冲钢工业化生产 |
4.1 化学成分优化 |
4.2 力学性能 |
4.2.1 热轧卷力学性能 |
4.2.2 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
4.3 尺寸偏差及表面质量 |
4.4 显微组织与织构分析 |
4.4.1 热轧组织与织构 |
4.4.2 退火板组织与织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邯钢汽车板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汽车板市场 |
1.1.2 汽车板的市场营销模式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市场营销与服务策略的相关理论 |
2.1 市场营销与服务策略的内涵与特点 |
2.1.1 市场营销与服务策略的内涵 |
2.1.2 市场营销与服务策略的特点 |
2.2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理论基础 |
2.2.1 定制营销的定义 |
2.2.2 个性化需求及其响应理论 |
2.2.3 客户关系管理思想 |
2.2.4 整合营销理论 |
2.2.5 服务营销与管理理论 |
2.2.6 营销的差异化管理理论 |
2.3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邯钢公司简介及其汽车板营销现状 |
3.1 邯钢公司简介 |
3.1.1 汽车板的营销组织体系 |
3.1.2 汽车板的产品体系 |
3.1.3 邯钢汽车板的服务体系 |
3.2 邯钢汽车板的战略定位 |
3.3 邯钢汽车板的营销战略目标 |
3.3.1 汽车板的市场营销目标 |
3.3.2 汽车板的用户目标 |
第4章 邯钢汽车板营销与服务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营销宏观环境 |
4.1.2 营销的行业竞争环境 |
4.1.3 主要竞争者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邯钢汽车板的用户资源 |
4.2.2 邯钢汽车板的产品竞争力分析 |
4.2.3 邯钢汽车板的用户服务体系 |
4.2.4 邯钢汽车板的市场优势 |
第5章 汽车板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制定 |
5.1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SWOT分析 |
5.2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目标与思路 |
5.2.1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目标 |
5.2.2 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的思路 |
5.3 定制营销与服务市场的用户 |
5.3.1 用户市场细分 |
5.3.2 目标客户的定位 |
5.3.3 技术服务的定位 |
5.4 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的策略 |
5.4.1 先期介入信息策略 |
5.4.2 定制营销与服务的协同生产策略 |
5.4.3 灵活的价格策略 |
5.4.4 定制生产策略 |
第6章 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的保障措施 |
6.1.1 技术服务组织体系 |
6.1.2 先期介入人才队伍建设 |
6.1.3 现场技术服务 |
6.1.4 仓储物流 |
6.1.5 配套剪切加工 |
6.1.6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
6.2 汽车板用户战略联盟的构建 |
6.2.1 与华东某汽车厂的战略合作 |
6.2.2 与北方某汽车厂的战略合作 |
6.3 汽车板市场的优化 |
6.3.1 市场销售量的增加 |
6.3.2 用户结构的改变 |
6.3.3 服务体系的建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15年度我国轧钢技术的主要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概况 |
2 轧钢技术的主要进步 |
2.1 新一代TMCP技术通过验收,应用成果丰硕 |
2.2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进入示范生产阶段,产品又有突破 |
2.3 ESP生产技术在日照钢铁顺利投入试产,单线月产突破15万t |
2.4 不锈钢和硅钢等难加工产品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 |
2.5 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开始尝试 |
2.6 轧制复合技术发展迅速,复合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
2.7 硬脆极薄带钢轧制理论及其技术的突破 |
2.8 其他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2.9 轧钢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端倪显现 |
2.1 0 重大装备用钢和重点品种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
3 结语 |
四、宝钢与世界同步发展新型汽车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D]. 饶鑫.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2]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研究[D]. 阚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钢铁行业“僵尸企业”鉴别与处置 ——以宝钢武钢兼并重组为例[D]. 葛超群.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4]政府主导下的国企并购绩效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D]. 胡佩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汽车用IF钢表面氧化膜耐蚀性能的研究[D]. 陈红星. 东北大学, 2019(01)
- [6]汽车用冷轧双相钢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D]. 王健.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J]. China BaoWu Steel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8(09)
- [8]莱钢DDQ级冷轧深冲钢生产工艺研究[D]. 李玉功. 东北大学, 2017(02)
- [9]邯钢汽车板用户定制营销与服务策略研究[D]. 赵渭良. 东北大学, 2017(06)
- [10]2015年度我国轧钢技术的主要进步[J]. 丁波,罗荣,陈其安. 轧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