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口港扩建工程泥沙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琴[1](2021)在《海洋工程施工悬浮泥沙源强及扩散规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各类海洋工程如码头、航道、海上风电、海底管道管线、填海造陆、防波堤等涉及的抛石、爆破、疏浚、打桩、开沟、吹填溢流等作业环节产生的悬浮物,在水动力作用下输移、扩散,会引起周边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国内施工悬浮泥沙浓度扩散规律研究方法和数值模型中悬浮泥沙源强的选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张明慧[2](2020)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是恢复和改善砂质海岸带资源环境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针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海岸整治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观测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通过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实施后的海岸带自然环境、海滩资源、景观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调查/监测与对比分析,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整治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四个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论文选取营口市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和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进行应用实践研究,检验本文研究建立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在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空间评价单元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将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分化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在沙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沙滩底质指数;在潮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潮滩侵淤指数、潮滩游乐指数、潮滩底质指数。研究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海滩综合养护指数及其沙滩养护指数和潮滩养护指数,沙滩养护指数包含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和沙滩底质指数,潮滩养护指数包含潮滩游乐指数、潮滩侵淤指数和潮滩底质指数。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可实现砂质海岸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化评价,能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特征。在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针对砂质海岸带以旅游休闲娱乐为导向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目标,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格局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构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确定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和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针对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及景观主体度指数计算方法;针对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自然度指数和景观丰富度指数;针对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变化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针对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构建了沙滩面积指数和潮滩游乐指数。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对海岸景观格局的改变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方法,可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景观生态效果,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生态效果的宏观定量评价。在砂质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通过对比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海湾水动力环境变化特征,从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和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2个方面确定了海岸带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思路。在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评价方面,构建并遴选了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在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评价方面,构建了海湾水体半交换变化率指标。在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面,研究建立了以海洋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要求为标准的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主要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变化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变化,评价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营口月亮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效果。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潮汐水动力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落潮流夹沙侵蚀过程的影响程度;水体半交换率可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海湾内外水体交换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海湾水体交换过程的影响程度;海湾水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海湾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影响海湾水环境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改善效果。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果评价方法方面,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构建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目标层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准则层分别为海岸带自然环境效果、景观生态效果、海滩资源效果、社会经济效果4个指标;因素层包括准则层自然环境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景观生态效果的4个评价因素、海滩资源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社会经济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共13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包括13个评价因素的17个评价指标。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可实现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为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划分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同时将沙滩资源和潮滩资源各划分为若干个空间评价单元,建立了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海滩资源效果空间差异化多指标评价模型,弥补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将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整体化评价的传统方法不足;(2)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及其评价指标,包括景观主体度指数、景观自然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变化指数等,用于定量描述砂质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对海岸带景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效果,填补了该方面评价方法空白;(3)从海滩资源养护效果、景观生态修复效果、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定量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由简单对比分析向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的转变,充实和填补了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的缺失。
韩晶晶[3](2016)在《长兴岛港区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及航道宽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港口经济快速发展,航运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船舶运输呈现大型化、多样化的特点,港口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为缓解船舶压港的问题及适应近、远期船型发展,港口及泊位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绝大部分新建成的泊位为“开敞式”泊位,无任何遮挡。为减少外海波浪的影响,改善港口水域的作业条件,同时防止泥沙进入港内沉积,影响港池水域水深,保障船舶停泊和作业安全,多采用防波堤的方式来掩护港内水域。根据长兴岛港区的发展规划,要将其建设成为石化产业基地。特大型石化企业需要采用较高的防护标准。鉴于此,拟在长兴岛葫芦山湾建设西、南防波堤,对港区形成较为有效的掩护,满足船舶作业的泊稳要求。防波堤口门布置是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影响着进、出港船舶的通航环境。处理好湾口防波堤的布置是长兴岛港区岸线开发的核心问题。口门宽度是影响掩护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防波堤建设改变了水域通航环境,为满足作业区船舶通航要求对口门处的航道宽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合理的确定防波堤口门宽度及口门段航道通航宽度,是保证船舶通航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满足港口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本文重点研究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宽度及口门段的航道宽度的布置。首先调研长兴岛自然条件及葫芦山湾规划概况,依据针对南防波堤建设而进行的相关波浪、潮流数模研究结论,分析国内外相关规范关于防波堤口门宽度的相关标准,采用对比分析、理论计算,重点分析了潮流条件对操船安全的影响,就防波堤口门宽度进行了研究。根据最优口门宽度潮流数模参数建立了操船模拟流场,根据确定的口门宽度建立了操船模拟通航环境,利用操船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口门处船舶航行航迹带宽度研究,并根据我国规范要求反算求出航道通航宽度。将航道宽度研究结果与工程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从船舶操纵安全角度出发,选出更优的平面布置方案。结合事故案例分析了船舶在防波堤口门航行潜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安全建议。
石璟[4](2015)在《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迈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的经济从工业化主导到服务型的快速过渡,物流业作为当下服务行业的表率,也表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步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物流园这一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发展浪潮。而港口物流园在充分使用其港口地域优势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港口物流企业聚拢式发展所形成的规模化效益,从而提升了整个物流业的服务效率,也因为共同享用基本物流服务设备而减少了成本的支出,一跃发展为临港主要产业、国际间贸易交流和港口经济大幅度前进的驱动力。但是,结合当下港口物流园的经营运转状态分析,多数物流园未在建设之前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规划,以至于盲目的实施,使其不能够契合地方的物流需要,不但不能展现物流企业集聚化后的一系列优势如规模效应,舒缓地方区域的交通困难,优化资源设备等,反而使得物流资源使用存在偏颇、交通压力恶化,极大的牵制了国内物流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成为制约经济前进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深刻考察X市和周边区域物流业经营状况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物流园实施的有效方法策略,对X市港口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然性及有效性方案进行深刻剖析,探究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的前提、宗旨及含义,剖析了国内外物流园区运转的现况及进度,罗列了有关物流园区的一些概念。其次,文章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探究策略,深刻剖析了X市的经济发展特色,总结其发展的趋势走向,对其地方上的物流需求也展开了前期预测,进而深刻论证了X市开展物流业的必要性及构建物流园区的迫切性。最后,文章结合技术、环境及经济可行性三个层次,针对新建国际物流园方案展开了充足的剖析和论证,最终证明在X市新建国际物流园是现实有效的。
李博名[5](2014)在《北方某港区航道改建工程方案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伴随航运经济的发展以及船舶的大型化,部分原有航道不能满足船舶航行安全的要求和港口经济的发展,进港航道尺度小、深水泊位岸线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进港航道成为限制航运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原有航道进行改建扩建是迫在眉睫的。本文首先研究了航道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的理论基础;然后讨论了航道改建工程方案的分析方法,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航道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模型。最后针对北方某港区航道改建工程实例,研究了航道的改建方案,并应用航道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模型对方案进行比选,得到推荐方案。
季则舟[6](2014)在《海港港址选择技术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我国海港港址选择历程及技术成果。结合近些年港口选址建设遇到的海岸新特征,阐述了我国海岸分类标准。针对不同海岸性质从自然环境角度论述了我国海港港址选择的技术发展,对于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复杂的粉沙质海岸论述了港口选址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发展展望。
孙秀峰[7](2011)在《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资源量锐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向海洋空间发展已成为缓解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口食物安全、维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传统顺岸式填海方式不利于我国宝贵的海洋滩涂资源的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适度用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顺岸式填海方式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采取对生态环境相对影响较小的人工岛(群)来替代顺岸式填海方式,并使之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和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顺岸式围涂造地方式相比,人工岛(群)的建设需要更加重视海洋水文、海洋动力变化、人工岛(群)与海洋环境的相互影响、海岸泥沙输移及地貌演变等诸多因素。特别是对于处于河口附近的人工岛(群)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水沙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河口附近的人工岛(群)有必要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探索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调控机制。本文首先综述人工岛(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具有代表性的某在建人工岛(群)为实例,对人工岛(群)附近海域的径流、风生流、潮流、波浪破碎引起的沿岸流以及相应的泥沙运动进行了较全面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影响程度,探究人工岛(群)作用下河口、海岸水沙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人工岛(群)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成果和结论如下:利用人工岛(群)附近的河口区里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点的实测资料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预测海区泥沙输移和河口海岸演变的趋势和规律。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内落潮流决定沿岸泥沙总体输移方向;人工岛(群)修建后,径流下泄出海通道会发生变迁;SSE方向的来浪时,拦门沙呈淤积状态,SW方向来浪则冲刷;人工岛(群)的修建加剧了口门两侧输沙的不均,口外淤积体呈现“西淤东冲,淤积为主”的演变规律;口门两侧海岸的风暴剖面的冲刷范围呈现“西窄东宽”的规律,长期的演变将呈现出“西进东退”的规律;该人工岛(群)演变成连岛沙堤的可能性较大,河口航道会受到来自西向来沙落淤的困扰。
于永海[8](2011)在《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范围的围填海规模快速扩张已经成为我国海域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围填海规模扩张的控制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现状背景和面临的主要管理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命题——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并综述了国内外围填海管理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从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方法、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和围填海计划管理方法三个方面系统地建立了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体系。在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方法方面,筛选并构建了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与权重确定方法,划分出了围填海适宜性等级及等级划分的技术依据。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为应用示范研究,开展了辽宁省海岸带围填海适宜性评估应用示范研究。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建立在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条件基础上,并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现状、灾害、地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取全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围填海适宜性等级划分操作性强,对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平衡、围填海规模控制提供了管理技术方法依据。在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方面,首先明确了围填海规划的目标、任务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基本功能岸段为核心的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体系,包括基本功能岸段类型的划分和基于GIS平台的基本功能岸段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以辽宁省为应用示范区域,开展了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应用示范研究。应用示范研究结果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较好,岸段划分长度比较合理,可以满足一定规划期内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有效的保证了岸线的利用率,减少了岸线资源的浪费。在围填海计划管理方面,分析了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控制在围填海计划管理中的适用性,建立了围填海计划指标制定的方法,包括用地系数法、因素分析法、加权移动平均法和计划演算法。针对未来十年围填海计划规模确定问题,首先采用多源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调查了全国沿海各省市围填海资源潜力,其次采用相关分析法从影响围填海规模需求相关的13个因素中筛选出与围填海规模显着相关的6个因素为围填海规模需求预测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6个主导因素在围填海规模需求中的权重,建立了围填海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十年全国沿海各省(市)每年的围填海需求规模。研究结果对我国围填海计划管理指标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管理参考。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基本功能岸段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与GIS技术方法,构建了基本功能岸段划分的技术方法体系;(2)通过围填海需求模型的建立,构建了围填海计划管理指标制定方法,为围填海计划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3)通过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与围填海计划管理方法的建立,构筑一整套围填海规模控制的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高霄鹏[9](2011)在《河北省港口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港口群在近些年实现了快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河北省港口群属于环渤海港口群体系的一部分,在环渤海16万平方公里、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60多个港口,全国亿吨级别的20个大港中有8个聚集在此。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河北省港口业如何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首先,对河北省港口群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河北省港口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今港口群的宏观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得笔者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更贴近实际,在对环境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河北省内环境分别进行了阐述,并且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做好了铺垫,使得后续的研究有了强有力的依据和背景。其次,对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运用规范分析法和演绎分析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软件eviews对河北省一些港口的吞吐量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对河北省港口未来的吞吐量进行了相应的预测,从而得出一些港口的现状是否合理,对港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如真实性重复建设和疑似重复建设,为日后更好的处理港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再次,从港口群的协调主体、协调目标、协调内容以及协调方式四个方面出发,建立起了以港航管理局、港口集团、地方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为协调主体,以法律约束、组织宣传、区域管治和区域规划为协调方式,以解决河北省港口现有问题、实现河北省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促进河北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为协调目标,以港口内及港口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港口群交通一体化方面的协调、港口群内产业布局的协调和港城一体化方面的协调为协调内容的全面的协调机制。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可以展开后续研究的方向,以及对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展望。
郭珊[10](2006)在《疏浚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上交通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沿海的港口和航道极少是天然的深水区,必须通过疏浚来达到和维持水深。受制于疏浚机具和施工工艺,施工区域产生高浓度含沙水体,在潮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高浓度含沙水体向周围扩散,导致以施工区为中心的附近海域海水混浊度增加;同时,泥沙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使海水的使用质量下降。施工区域水体的含沙浓度增大、毒害物质增加,将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受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和海运的快速发展,港口、航道建设及维护工程迅速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一定程度地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海洋的使用功能是有限的,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人类的历史责任。因此,对疏浚悬浮物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十分必要,也是大势所趋。本文对疏浚施工污染的研究包括环境影响预测和污染防治对策两大部份:(1)正确的污染影响预测可以为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是对施工污染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数值预测是进行污染预测的有效手段,它与实测手段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本研究根据疏浚施工的主要特点,选取典型工程,预测疏浚挖泥及吹填溢流的环境影响。由此,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设计工况加以适当概化,模拟预报了工程海域潮流场及悬浮污染物的浓度场。根据施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在计算不同类型挖泥船和不同溢流口施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满足施工海域环境要求的施工工艺和溢流口的合理位置。(2)以数值模拟的预测结果为依据,提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工程环境监理是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污染防治对策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过程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的尺度内。环境监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本研究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提出了工程环境监理体系、环境监理组织结构设计、环境监理的要点及预期工作目标。把施工期的环境预报和施工期的环境监理有机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但这还仅仅是静态的,如果将二者间的有机联系互动起来,那将是动态的,即随着施工的进行两者不断调整,这对环境监理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限于时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今后继续。
二、营口港扩建工程泥沙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口港扩建工程泥沙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工程施工悬浮泥沙源强及扩散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悬浮物扩散规律研究方法 |
1.1 现场观测法 |
1.2 数值模拟法 |
2 悬浮物源强选取方法 |
2.1 悬浮物源强类型及处理方式 |
2.2 悬浮物源强大小选取方法 |
3 结论 |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
1.2.3 我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
2.1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
2.2 砂质海岸带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
2.2.1 沙滩空间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2.2.2 沙滩体量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2.2.3 沙滩舒适度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2.3 砂质海岸带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
2.3.1 潮滩适宜游乐区域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2.3.2 潮滩剖面形态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2.3.3 潮滩底质物质养护效果评价指标遴选 |
2.4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空间差异化评价方法 |
2.4.1 GIS技术及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矢量数据 |
2.4.2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2.4.3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
3.1 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与方法 |
3.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方法 |
3.2.1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数据 |
3.2.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划分 |
3.2.3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技术流程 |
3.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
3.4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3.4.1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3.4.2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3.4.3 景观格局优化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3.4.4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 |
3.5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砂质海岸带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
4.1 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
4.1.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方法 |
4.1.2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
4.2.1 海洋水环境效果评价方法 |
4.2.2 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方法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起源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
5.1.3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过程 |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
5.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
5.3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框架建立 |
5.3.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遴选 |
5.3.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层次框架建立 |
5.3.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5.4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
5.4.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5.4.2 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
5.5 综合模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5.1 Satty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5.2 最大熵值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5.3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
6.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
6.1.1 营口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概况 |
6.1.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6.1.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案概况 |
6.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6.2.1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监测 |
6.2.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6.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
6.3.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
6.3.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总体评价 |
6.3.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
6.3.4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
6.3.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
6.3.6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6.3.7 结果讨论 |
6.4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6.4.1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6.4.2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6.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
6.5.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监测 |
6.5.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分析与指标赋值 |
6.5.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
6.5.4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6.5.5 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
7.1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
7.1.1 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概况 |
7.1.2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
7.2 大连金石滩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7.2.1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监测 |
7.2.2 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7.2.3 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7.2.4 海滩综合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
7.3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
7.3.1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
7.3.2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效果分析 |
7.3.3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
7.3.4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 |
7.3.5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
7.3.6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 |
7.3.7 结果讨论 |
7.4 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文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7.4.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7.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7.4.3 海滩底质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7.5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
7.5.1 综合评价指标监测与赋值 |
7.5.2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
7.5.4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7.5.5 结果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长兴岛港区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及航道宽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口门布置与航道宽度研究现状 |
1.2.1 防波堤口门布置研究现状 |
1.2.2 航道通航宽度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区 |
2.1 长兴岛海区自然条件 |
2.2 长兴岛港区现状 |
2.2.1 长兴岛港区规划 |
2.2.2 到港船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波堤建设与口门宽度研究 |
3.1 防波堤口门宽度设计标准 |
3.1.1 我国防波堤及口门布置原则 |
3.1.2 国外防波堤口门布置要求 |
3.1.3 口门宽度规范设计尺度 |
3.2 葫芦山湾防波堤建设概况 |
3.2.1 葫芦山湾西防波堤 |
3.2.2 葫芦山湾南防波堤 |
3.3 基于波浪、潮流条件的口门宽度研究 |
3.3.1 防波堤口门宽度数模研究 |
3.3.2 不同口门宽度波浪、潮流数模研究结论 |
3.3.3 数模结果对比分析 |
3.4 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宽度选择 |
3.4.1 波浪影响下的最优口门宽度 |
3.4.2 潮流影响下的最优口门宽度 |
3.4.3 影响防波堤口门宽度的其他条件 |
3.4.4 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推荐宽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波堤口门航道通航宽度研究 |
4.1 国内外航道宽度计算标准 |
4.1.1 我国航道宽度计算规范 |
4.1.2 国际航运协会设计指南 |
4.1.3 日本航道宽度标准 |
4.1.4 加拿大行业计算标准 |
4.1.5 英国标准《海工建筑物》 |
4.1.6 美国EMI110-2-1613航道宽度标准 |
4.2 国外部分强流港区的航道设计参数 |
4.3 防波堤口门处航道通航宽度计算 |
4.3.1 航道控制船型及计算参数 |
4.3.2 航道通航宽度计算 |
4.4 防波堤口门处航迹带宽度操船模拟研究 |
4.4.1 模拟试验设备 |
4.4.2 模拟试验环境建立 |
4.4.3 模拟试验船型参数 |
4.4.4 模拟试验方案 |
4.4.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口门航道宽度评价与通航安全分析 |
5.1 防波堤口门处航道平面布置 |
5.1.1 航道平面布置方案一 |
5.1.2 航道平面布置方案二 |
5.1.3 两方案设计参数比较 |
5.2 航道布置方案评价 |
5.2.1 航道宽度设计与模拟试验结果比较 |
5.2.2 基于船舶操纵安全的航道轴线分析 |
5.2.3 航道布置推荐方案 |
5.3 防波堤口门船舶航行风险分析 |
5.3.1 口门处一般航行风险 |
5.3.2 防波堤口门附近船舶事故案例 |
5.4 防波堤口门处船舶通航安全措施 |
5.4.1 葫芦山湾防波堤建设的航行风险 |
5.4.2 航道安全通航条件分析 |
5.4.3 船舶通航安全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试验方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物流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物流园区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物流园区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要性分析 |
2.1 港.发展现状 |
2.1.1 港口设施状况 |
2.1.2 港口生产运营状况 |
2.1.3 现状评价 |
2.2 港口吞吐量预测 |
2.2.1 项目目标及定位 |
2.2.2 腹地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 |
2.2.3 港口吞吐量预测 |
2.3 船型预测 |
2.3.1 杂货运输船型 |
2.3.2 集装箱船 |
2.4 建设规模及建设时机 |
2.4.1 建设规模 |
2.4.2 建设时机 |
2.5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必要性 |
2.5.1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促进江苏省、X市所属的A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
2.5.2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深化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促进A港“大中做强”的需要 |
2.5.3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是X市经济发展及临港工业建设的需要 |
第三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
3.1 自然条件 |
3.2 外部建设条件 |
3.3 建设条件评价 |
3.4 环境保护 |
3.4.1 环境现状 |
3.4.2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
3.4.3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
3.4.4 建设项目引起生态变化所釆取的治理措施 |
3.4.5 其他影响的治理措施 |
3.4.6 环境管理及监测 |
3.4.7 环境影响评价 |
第四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建设用地方案 |
4.1.1 建设地点 |
4.1.2 用地面积及范围 |
4.1.3 土地利用状况和性质 |
4.1.4 土地权属情况 |
4.1.5 土地取得方式 |
4.2 海域使用方案 |
4.3 总平面布置方案 |
4.3.1 码头前方作业区宽度 |
4.3.2 堆场 |
4.3.3 道路 |
4.3.4 其它场地 |
4.3.5 生产、生活辅助建筑 |
4.4 装卸工艺 |
4.4.1 设计原则 |
4.4.2 主要设计参数 |
4.4.3 装卸工艺方案 |
4.4.4 工艺流程 |
4.5 陆域形成及道路、堆场 |
4.5.1 工程概况 |
4.5.2 设计资料 |
4.5.3 陆域形成 |
4.5.4 地基处理 |
4.5.5 道路堆场 |
4.6 资源利用方案 |
4.6.1 供电及照明 |
4.6.2 给排水 |
4.6.3 消防 |
4.6.4 通信 |
4.6.5 控制及计算机管理 |
4.6.6 助导航及安全监督措施 |
4.7 节能与安全生产方案 |
4.7.1 节能 |
4.7.2 安全 |
4.7.3 劳动卫生 |
第五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5.1 国际物流园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5.1.1 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区经济的从属关系 |
5.1.2 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
5.2 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层次分析 |
5.2.1 时间阶段分类法 |
5.2.2 经济活动影响力分类法 |
5.3 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5.3.1 评价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
5.3.2 港区物流园增加值的计算 |
5.3.3 评价港区物流园社会经济效益的辅助指标 |
5.4 港区物流园的经济效应分析 |
5.4.1 微观经济效应 |
5.4.2 宏观经济效应 |
5.5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经济优势分析 |
5.5.1 经济增长的可行性 |
5.5.2 拉动腹地经济的可行性 |
5.5.3 开发资源的可行性 |
5.5.4 提升产业结构的可行性 |
5.6 投资估算 |
5.6.1 工程内容 |
5.6.2 编制说明 |
5.6.3 工程投资总额 |
5.6.4 主要设备、材料用量 |
5.7 资金筹措 |
5.8 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和依据 |
5.8.1 建设内容及货运量 |
5.8.2 计算期 |
5.8.3 建设投资及流动资金 |
5.8.4 社会折现率 8% |
5.8.5 财务评价基准收益率暂按 6.55%。 |
5.9 经济分析 |
5.9.1 经济效益 |
5.9.2 经济费用估算及影子价格调整 |
5.9.3 经济分析指标 |
5.10 财务分析 |
5.10.1 营业收入计算 |
5.10.2 总成本计算 |
5.10.3 盈亏平衡分析 |
5.11 经济影响分析 |
5.12 社会影响分析 |
第六章 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的项目风险分析 |
6.1 风险识别和分析 |
6.1.1 市场风险 |
6.1.2 工程技术风险 |
6.1.3 投融资风险 |
6.1.4 建设条件风险 |
6.1.5 社会风险 |
6.2 风险应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北方某港区航道改建工程方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2.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2.2 构造判断矩阵 |
2.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2.2.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3 航道改建工程方案的分析方法 |
3.1 自然条件对航道改建工程的影响分析 |
3.2 航道改建工程平面方案影响要素分析 |
3.3 航道改建工程相关水工建筑物分析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航道改建工程方案比选 |
3.4.1 航道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指标体系 |
3.4.2 航道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模型 |
4 航道改建工程实例研究 |
4.1 自然条件 |
4.2 港口现状 |
4.2.1 港口设施状况 |
4.2.2 港口航道状况 |
4.3 航道通航船型 |
4.3.1 国内及国外海运船舶大体情况 |
4.3.2 航道通航船型预测 |
4.3.3 航道船舶通过量预测 |
4.3.4 航道设计控制船型 |
4.4 航道改建工程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
4.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
4.4.2 设计依据 |
4.4.3 设计主尺度 |
4.4.4 总平面布置方案 |
4.4.5 助导航设施方案 |
4.4.6 航道稳定性分析 |
4.4.7 通航能力分析 |
4.4.8 主要技术指标 |
4.5 航道改建配套水工建筑物结构方案研究 |
4.5.1 设计条件 |
4.5.2 防波堤结构 |
4.5.3 突堤北端部结构修复方案 |
4.5.4 突堤北端部结构计算 |
4.5.5 主要工程量 |
4.6 工程实施方案研究 |
4.6.1 工程概况 |
4.6.2 施工条件 |
4.6.3 施工方案 |
4.6.4 施工进度计划 |
4.7 航道改建工程方案比选 |
4.7.1 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模型应用 |
4.7.2 改建工程方案评价比选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港港址选择技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港址选择回顾 |
2港址选择的技术发展 |
2.1港址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 |
2.2海岸类型 |
2.3港址选择技术发展 |
2.3.1基岩海岸港址选择 |
2.3.2沙质海岸港址选择 |
2.3.3淤泥质海岸港址选择 |
2.3.4粉沙质海岸港址选择 |
3结语及展望 |
(7)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人工岛及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研究概述 |
2.1 人工岛概述 |
2.1.1 人工岛的功能及分类 |
2.1.2 人工岛的形状和布置 |
2.2 河口动力环境特点 |
2.3 河口拦门沙与浅滩的演变规律 |
2.3.1 河口拦门沙的演变规律 |
2.3.2 河口浅滩的演变规律 |
2.4 人工岛对海岸变形的影响 |
3 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动力环境的数值研究 |
3.1 工程海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地形 |
3.1.2 气象特征 |
3.1.3 海区潮汐 |
3.1.4 入海径流 |
3.2 水动力模型的控制方程及参数选取 |
3.2.1 基本方程 |
3.2.2 基本参数的选取 |
3.2.3 边界条件 |
3.2.4 网格划分 |
3.3 水动力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3.3.1 实测资料 |
3.3.2 模型验证 |
3.3.3 模型率定 |
3.4 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1 计算工况组合 |
3.4.2 人工岛(群)对海岸潮流场的影响 |
3.4.3 人工岛(群)对河口潮流场的影响 |
4 人工岛(群)附近海区波浪传播变形的数值研究 |
4.1 外海波浪要素确定 |
4.2 波浪模型的控制方程及参数选取 |
4.2.1 基本方程 |
4.2.2 数值算法 |
4.2.3 基本参数的选取 |
4.2.4 边界条件的选取 |
4.3 模型起算断面及计算工况 |
4.4 波浪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模型的计算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5 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输沙影响的数值研究 |
5.1 海域悬沙及低质粒径 |
5.1.1 悬沙特征 |
5.1.2 底质泥沙特征 |
5.2 泥沙输移模型 |
5.2.1 泥沙模型的控制方程 |
5.2.2 泥沙模型基本参数 |
5.3 计算参数及和边界条件 |
5.3.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5.3.2 边界条件 |
5.4 泥沙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1 计算工况组合 |
5.4.2 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泥沙运动的影响 |
5.4.3 人工岛(群)作用下岸滩的演变规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 |
一、发表论文及专利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辽宁省应用示范区概况 |
1.4.1 区位条件 |
1.4.2 社会经济条件 |
1.4.3 海洋经济发展 |
1.4.4 辽宁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1.4.5 宁省围填海发展特征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2 围填海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与管理现状 |
2.1 围填海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1.1 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
2.1.2 围填海对沉积与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 |
2.1.3 围填海对近岸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 |
2.1.4 围填海对海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2.1.5 围填海综合评价研究 |
2.1.6 围填海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
2.2 围填海国内外管理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 |
3.1 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围填海适宜性评价原则确定 |
3.1.2 围填海适宜性评价指标的设置和筛选 |
3.1.3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
3.2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模型的建立 |
3.2.1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的量化 |
3.2.2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3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等级体系 |
3.3 宁省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体系的应用 |
3.3.1 宁省海岸地质地貌环境评价 |
3.3.2 辽宁省海洋水文物理环境评价 |
3.3.3 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
3.3.4 辽宁省海洋自然资源评价 |
3.3.5 辽宁省海洋自然灾害评价 |
3.3.6 辽宁省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综合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 |
4.1 围填海规划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
4.1.1 围填海规划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4.1.2 围填海规划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 基于基本功能岸段的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
4.2.1 基本功能岸段划份 |
4.2.2 基本功能岸段确定的技术方法 |
4.3 围填海规划管理方法应用示范 |
4.3.1 辽宁省海岸自然条件评价 |
4.3.2 辽宁省围填海规划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围填海计划管理方法与应用示范 |
5.1 围填海计划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5.1.1 围填海计划管理的目的 |
5.1.2 围填海计划管理的意义 |
5.1.3 围填海计划管理遵循的原则 |
5.2 围填海计划管理方法 |
5.2.1 建设用地指标控制 |
5.2.2 固定资产投资控制 |
5.2.3 围填海计划指标管理的理论方法 |
5.3 未来十年全国围填海计划指标预测研究 |
5.3.1 围填海资源潜力评估 |
5.3.2 影响围填海需求的主导因素筛选 |
5.3.3 围填海需求预测模型建立 |
5.3.4 围填海需求规模预测 |
5.3.5 未来10年沿海各省市围填海需求计划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着情况 |
成果应用证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河北省港口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竞合理论的发展 |
2.2 港口群的定义和分类 |
2.3 港口的协调发展方面研究综述 |
2.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的港口协调发展研究 |
2.3.2 以港口管理模式探讨为切入点的港口协调发展研究 |
2.3.3 以港城、港口与腹地关系及交通方面为切入点的港口协调发展研究 |
2.3.4 其他有关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河北省港口发展现状 |
3.1 河北省港口群数量分布与功能定位 |
3.2 河北省主体港口的发展情况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第四章 河北省港口发展中问题分析 |
4.1 港口发展中问题定性分析 |
4.2 港口数据分析与吞吐量预测 |
4.3 本章总结与对策 |
4.3.1 本章总结 |
4.3.2 对策与建议 |
第五章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 |
5.1 国内外港口的协调发展经验 |
5.1.1 国外港口群协调发展经验分析 |
5.1.2 国内港口群发展经验分析 |
5.2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 |
5.2.1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
5.2.2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主体的选择 |
5.3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中协调的方式 |
5.4 河北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疏浚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1.5 典型工程的选取 |
第二章 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
2.1 模型控制方程 |
2.2 边界条件 |
2.3 有限差分原理 |
2.4 方程的离散 |
2.5 青岛前湾海区潮流场的模拟 |
第三章 悬浮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
3.1 悬浮物在海水中的输运概述 |
3.2 模型控制方程 |
3.3 基本参数的确定 |
3.4 挖泥悬浮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
3.5 溢流悬浮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
3.6 结论 |
第四章 施工期的环境监理 |
4.1 环境管理组织设计 |
4.2 施工污染防治对策 |
4.3 环境监理的内容 |
4.4 环境监理工作制度 |
4.5 环境监理保障措施和预期工作目标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营口港扩建工程泥沙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工程施工悬浮泥沙源强及扩散规律研究进展[J]. 张琴. 海洋科学, 2021(06)
-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张明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长兴岛港区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及航道宽度研究[D]. 韩晶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4]港区新建国际物流园可行性分析研究[D]. 石璟.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5]北方某港区航道改建工程方案分析研究[D]. 李博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海港港址选择技术发展[J]. 季则舟. 中国港湾建设, 2014(01)
- [7]人工岛(群)对河口海岸水沙环境的影响研究[D]. 孙秀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8]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D]. 于永海.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9]河北省港口业协调发展研究[D]. 高霄鹏.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10]疏浚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D]. 郭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