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牢记以人为本

时刻牢记以人为本

一、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刘佳临[2](2021)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三重逻辑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从毛泽东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理论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无不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文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逻辑为主题,着重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深入剖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继续坚持和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论述,并且收集与归纳学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相关研究,对已有积极成果进行充分归纳、借鉴并吸收,以前人的研究作为写作的重要依据。并从经典论述、历史经验、理论演变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加以分析、确证,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通过剖析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历史表现,梳理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最后通过综合归纳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并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符合历史规律与理论要求的实现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视角、方法、内容三个方面。从视角上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从方法上看,本文采用的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分析方法,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展开论述,全面分析“人民性”的具体表现,并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把握“人民性”的特征。从内容上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其党性与人民性历来都是统一的,学界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理论、政党与人民三者统一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争取人类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锋队以及人民解放伟业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历史逻辑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形成与发展符合社会历史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再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逻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逻辑起点,既要恪守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又要坚持理论、政党和人民的内在统一,不断坚持理论底色与理论创新,保持理论活力与人民特性,不断地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新境界;再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实践逻辑体现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带领人民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步步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开启“强起来”新时代的实践中;最后,要使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得到更充分彰显,就要回答“如何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继续坚持和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要使“人民性”体现在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过程中,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

梁雪冰[3](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研究》文中认为“打铁必须自身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党派最显着的区别在于,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一次次在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一次次在各种危难困境中转危为安,一次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革命精神。从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七大前后“窑洞对”及“赶考”态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整党整风运动;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拨乱反正、总结1989年政治风波到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根据不同的党内形势和问题进行了一次次的自我革命,不断锻造和打造自己,及时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顽疾和毒瘤,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强大战斗力和无限凝聚力,以此更好地适应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自我革命深入推进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术界重在探讨党的自我革命的生成逻辑,对自我革命的动力系统没有作出系统、全面的阐述;对否定自我革命的态度没有作出及时、有力的回应;以及对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把握不足,从而没有提出较为全面、系统地推进党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方法路径。基于此,为了提升党的自我革命的实效性,巩固自我革命在党的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是“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核心方向。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概述”,通过梳理“革命”、“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精神”的概念和彼此间的关系,加深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认识。之后详细分析自我革命的理论遵循和基本特征,为下文内容的阐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动力系统”,文章主要运用比较归纳研究法,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以历史推动力、使命驱动力、组织保障力和制度规范力为要素的党的自我革命动力系统。历史推动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可利用的历史推动要素的总和;使命驱动力是指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目标指引要素;组织保障力是指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协同联动提供保障性的组织力量要素;制度规范力是指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正常运作的规范性要素。通过深入分析“四个发展动力”,增强了“党能进行自我革命”这一观点的说服力,这也是全文的重心。第四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文章从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中,高度概括出党的自我革命的目标任务、实践准则、根本方法,明确了我们党要以初心和使命为目标,遵循自我革命的客观规律,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党锻造成现代化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五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文章基于教育学“知行合一”方法,结合党的自我革命基本要求,提出要在学习中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在斗争中实现思想升华,在履行初心使命中实现自我提升,不断夯实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基础四个方面,对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进行创新研究。

马嘉蓉[4](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内、国内以及国际环境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必须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的理论命题。新时代党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的丰富实践,是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应,集聚了管党治党的新智慧,探索了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的新思路,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深入研究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化党的自身建设、管党治党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和研究了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从生成到实践的过程。首先,全面梳理和阐述了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其次,系统概括和总结了该理论的内涵、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党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主要遵循、能力要求、重要方式这五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所体现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指向性和问题性相统一、守正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主要理论特征;最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详细分析了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其实践价值在于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和社会革命,并为世界政党治理和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依据本文选题的内容,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本研究法、系统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研究法等主要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过程的顺利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文中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归纳了其性质特点,为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同时,文中初步挖掘了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总结出党自我革命相关的经验,为党的其他各项事业进步和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张静[5](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行动纲领的文本表现形式,是研究党的历史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初心使命在党代表大会报告文本中依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这几个不同时期,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出的具体的科学的决策、路线、方针的总结、概括和表述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以文本的形式充分的展示了党不忘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始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艰辛奋斗史。在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呈现出:方法论上始终坚持以群众史观为指导;价值指向上党始终坚定的选择人民立场;奋斗目标上党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利益来扞卫民族尊严;践行的基本路径上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与政治本色的一脉相承。党的初心使命的发展启示着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力量之源,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要勇于担当作为。

管培茹[6](2021)在《习近平群众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群众观点。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党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贯彻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发展谋略中,把人民利益和需要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形成了匠心独具的习近平群众观。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对习近平群众观进行了阐述:第一章分三部分论述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群众观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二章论述了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客观必然性。习近平群众观是在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梳理习近平上山下乡的基层工作经历,阐述了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探讨习近平群众观的精髓,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阐述习近平群众观从党的历史使命出发,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价值追求,即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和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最后探析习近平群众观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格局。第四章阐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创新,坚持习近平的群众观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张莉丽[7](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容的精神支撑,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基本方法依据的坚定,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创新。顺应时势,把握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治国理政新经验,提出发展新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通过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的直接继承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借鉴吸收以及对新中国以来主要领导人关于人民思想相关论述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本文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采用历史分析法例举大量事实,较完整地展现了习近平从牙牙学语时就接受良好家教家风的洗礼到走上从政之路的历程,体现习近平的一生光景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不改“初心”,不负“使命”。通过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内容分析,突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立足人民的根本立场、牢牢抓住依靠人民的根本力量、充分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努力实现人民的幸福愿望四个部分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意义展开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价值意蕴,这一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境界,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不仅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稳步前进,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大步向前,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牛晓[8](2020)在《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结构的深刻改革中运用而生,是针对法治中国的具体实践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提出来的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闪耀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光辉,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民性土壤,继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他主要中央领导人的法治思想,实践于法治中国实践的探索中。十八大召开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法治的建设与发展,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来的人民性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力求为中国的法治改革与发展再添一份保障。本文立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这一角度,首先对“人民”和“人民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着手,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形成及基本特征;其着重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人民性这一特征,分别出从法治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制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进行论述;最后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价值意义,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意涵充分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了人民合法权益、增强了人民法治幸福,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凝聚了人民法治共识,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人民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新时代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新时代的法治建设和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目标下来满足人民对美好法治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自觉推动党的大政方针落实,才能自觉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拥护者,共同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闫文娟[9](2020)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1)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种民生问题的突出迫切要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民本资源,重新评价并结合时代特点发掘新的价值。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不仅把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而且把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深入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发展,探究其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更好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新时代民生问题的突出出发,在寻找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孟子民本思想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探索重评和发扬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整合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与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相结合,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出现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孟子之前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孟子的性善论分析了他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民贵君轻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民贵君轻思想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响,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朴素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的思想有契合之处。接着,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深刻分析了仁政对于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提出治民者的权利表面上来自于天,实质上则来源于人民的寄托。井田制和制民之产的提出,体现了孟子对土地重要性的肯定和认识。推恩在仁政中的应运表达了孟子对统治者的期望和要求。省刑罚和薄税敛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深耕易耨和重教化体现了在保障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民生的改善和对人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视。本质上,仁政思想看到了生产发展之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而且意识到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利的争夺都是通过人民来实现。也就是,仁政思想认识到了改善民生之于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重要性,但却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未能全面实行。然后,论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在区分王霸之辩的过程中表达了对王道思想的认同,王道也成为他对当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显然属于社会发展的第二形态。在这一阶段,王道思想能够就治国模式进行有关社会发展和治国理论的探讨,体现出了他对社会发展的独特洞察。同时,他的王道思想试图构建君民和谐向前发展的理想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社会批判精神。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中,我们发现他的民贵君轻思想肯定了民众在国家存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对民意的表达中表现出了原初的民权观念,蕴含着民主思想的萌芽。但本质上,民贵君轻思想并没有摆脱君本位的封建阶级基础。仁政思想不仅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案,而且也从社会道德方面提出了教育设想,力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人民素质来巩固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虽然表现出了朴素的民生观念,却只把民生的改善寄希望于君王自身的觉醒上,并没有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权利的真正主体。王道思想一方面提倡君主要向圣王先贤学习以仁义行仁政,通过得民心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君与民之间存在的阶级矛盾,主张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民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防止社会危机的产生。然而,王道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因而表现出了空想的重民主张。近现代以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汲取,再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主人翁地位的深刻体现、群众路线的深入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这些思想中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关注部分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能动作用。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当积极探索其中的正面因素,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其消极因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通过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我们发现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体现出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对于我国当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着积极的意义。仁政思想中对民生改善的具体措施对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精准扶贫、科教兴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孟子对王道思想的肯定对于尊贤使能、廉政爱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启发作用。同时,在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和其中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王曼[10](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二、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三重逻辑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与“人民”相关的研究
        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
        3.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研究
        4.国外相关研究
        5.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阐释
        1.人民性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三重逻辑及其实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就是争取人类解放的学说
        1.于历史中提出“人类解放”的科学命题
        2.于斗争中阐明“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3.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二)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锋队
        1.马克思恩格斯奠定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与使命
        2.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属性
        3.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持奋斗与理论创新
    (三)人民解放的伟业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
        1.人民群众正是实现自我解放的历史主体
        2.科学的理论指南源自于伟大的人民实践
        3.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人民的解放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
        1.中华文明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2.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以民为本
        3.中国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二)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迫切寻求科学指南
        1.仁人志士的艰难探索难以拯救中国
        2.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革命带来希望
        3.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亟需新的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中国共产党确立初心与使命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逻辑
    (一)逻辑起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纵向承继:恪守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1.恪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2.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实质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4.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
    (三)横向统一:坚持理论、政党和人民内在统一
        1.理论、政党和人民内在的辩证关系
        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政党和人民的统一
        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统摄理论、政党和人民的内在关系
    (四)开放包容:传承与发展人类优秀的“人民性”思想
        1.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2.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因素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一)拼出来:党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
        1.创立代表中国人民的人民政党
        2.探索适合中国人民的革命道路
        3.全面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4.形成属于中国人民的科学理论
    (二)造出来:党领导人民实现兴国大任
        1.建立人民自己的基本制度
        2.探索适合人民的建设道路
        3.创造利于人民的国际环境
    (三)干出来: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
        1.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
        3.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四)创出来:党领导人民开辟强国之路
        1.明确新的历史方位
        2.在经济、民生、反腐等方面成绩显着
        3.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更充分彰显
    (一)在不断地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过程中坚持与凸显“人民性”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2.构建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3.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在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中坚持与凸显“人民性”
        1.加强党史学习,坚守初心与使命
        2.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相结合,从严治吏
        3.开门反腐,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三)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坚持与凸显“人民性”
        1.科学把握“三感”的价值与内涵
        2.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
        3.使人民享受更加全面的发展成果
    (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与凸显“人民性”
        1.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价值体系
        2.实现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3.激发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
        4.坚持治理效能的人民标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概述
    (一)党的自我革命相关概念
        1.革命
        2.自我革命
        3.自我革命精神
    (二)党的自我革命理论遵循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开拓
        2.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运用与升华
    (三)党的自我革命基本特征
        1.导向性与斗争性
        2.持续性与超越性
        3.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动力系统
    (一)历史推动力:自我革命“政治基因”的熔铸
        1.古代治国理政智慧和勇气的汲取和升华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奋斗中磨砺出来的政治品格
    (二)使命驱动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1.坚持“两个伟大革命”辩证统一
        2.推进“四个伟大”取得重大进展
        3.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
    (三)组织保障力: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严密组织系统
        1.以党委、党组为核心自上而下的严密组织体系
        2.组织、纪检监察和宣传部门协调运作构成自我更新系统
        3.把基层党组织建成科学管理与良性互动的战斗堡垒
    (四)制度规范力:持续自我革命于法有据
        1.以宪法为上、党章为本的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党内法规制度
        2.与主干性党内法规相配套的法规制度趋于规范化
        3.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建立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任务:锻造现代化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
        1.以自我革命为法宝的伟大工程必须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
        2.把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3.把增强“四个自我”作为党自我革命的直接目标
    (二)实践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坚持“四个统一”是党自我革命的基本原则
        2.以问题为导向修正错误是党自我革命的关键环节
        3.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自我革命的基本方法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
    (三)根本方法:敢于坚持刀刃向内
        1.党员的三观的自身修养提升
        2.党的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整治
        3.党的胴体上滋生的毒瘤清除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
    (一)价值引领: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1.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
        2.始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3.赓续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
        4.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自我锤炼:在斗争中实现思想升华
        1.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思想淬炼
        2.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遏制思想毒瘤
        3.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发挥表率作用
        4.加强规范党的纪律确保执行实效性
    (三)行稳致远:在履行初心使命中实现自我提升
        1.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2.大力践行群众路线及时顺应民众需求
        3.自觉增强本领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4.注重建设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清正
    (四)制度保障:不断夯实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基础
        1.抓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制度确保自我革命目标实现
        2.科学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强化自我革命动力
        3.着力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升自我革命执行力度
        4.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自我革命效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基本观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革命的思想蕴含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自我革命的思想论述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完善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党执政安全的考验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党执政能力的要求
        (三)党的建设现存问题对党自身发展的阻碍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内涵、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内涵
        (一)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提出与内涵
        (三)党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
        (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自我革命的目标指向
        (三)党的制度和组织原则是党自我革命的主要遵循
        (四)“四个自我”是党自我革命的能力要求
        (五)刀刃向内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主要特征
        (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二)指向性和问题性相统一
        (三)守正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
        (三)为世界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内生力量
        (三)为社会革命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四)为世界政党治理和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党的初心使命的来源、主要内容
    一.初心使命的词源解释与特点
        (一)词源解释与提出
        (二)初心使命的特点
    二.党的初心使命的来源
        (一)百年屈辱史产生民族复兴梦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认知
        (三)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高度的使命自觉
    三.党的初心使命的内涵的历史表现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初心使命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初心使命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初心使命
        (四)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对党初心使命的认识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
        (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三)强调人民立场在中国革命的地位
        (四)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初心使命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二)社会主义探索历经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的发展
        (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方向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初心使命在世纪之交中不断发展
        (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奋进
    四、新时代的创新
        (一)新时代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党初心使命在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一脉相承
    一、方法论上始终坚持以群众史观为指导
        (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三)始终坚持与落实党的根本宗旨
    二、价值指向上党始终坚定选择人民立场
        (一)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二)始终重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三)始终坚持勤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品格
    三、奋斗目标上党始终维护民族利益扞卫民族尊严
        (一)不畏艰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
        (二)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理想信念一脉相承
        (三)党始终通过使命接力扞卫民族尊严
    四、践行的基本路径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政治本色
        (一)通过加强政治上的坚定性牢筑党性之基
        (二)通过思想建设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凝聚力量
        (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
        (四)通过纪律建设保证道德上的纯洁性
第四章 党的初心使命的发展对当代建设的启示
    一、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一)发扬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对人民重视的精神品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人民至上的思想
        (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为奋斗目标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重视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二)在实践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
        (三)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建设落实党建工作
    三、践行初心使命要勇于担当
        (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
        (三)在实干中守初心担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习近平群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二)列宁的群众观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一)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邓小平的“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三)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二)“民贵君轻,取信于民”
        (三)“以民为本,利民富民”
第二章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现实背景
        (一)复杂的国际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三)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考验
    二 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知青时期孕育了为人民做事的质朴情怀
        (二)基层工作时期凸显了造福一方的为民初心
        (三)中央执政期间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第三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
        (二)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一)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追求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旨归
        (一)江山的立场是人民,人民江山为人民
        (二)人民是江山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
        (一)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造福世界人民
        (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缔造人类美好未来
第四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一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二 习近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
        (二)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
        (一)人的界定:“现实的人”
        (二)人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的归宿: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一)民为之本,重民为首
        (二)治国为民,富民为重
        (三)山河稳固,教民安民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的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民的论述
        (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人民的论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人民的论述
        (四)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民的论述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严谨家教家风的红色孕育
    二、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练
    三、多年地方从政的实践累积
    四、任职中央后的初心犹在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站稳人民的根本立场
        (一)反映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标志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三)规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导向
    二、依靠人民的根本力量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
    三、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
        (一)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发展成果
        (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实现人民的幸福愿望
        (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二)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前进
        (二)贡献了全球治理体系重建的“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民
        2.1.2 人民性
    2.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2.3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内涵及其探索
        2.3.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内涵
        2.3.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探索
3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依据及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依据
        3.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
        3.1.2 社会性质的必然要求
        3.1.3 时代发展的刚性需求
    3.2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基本特征
        3.2.1 坚持以法治惠民为价值取向
        3.2.2 坚持以法治利民为主要手段
        3.2.3 坚持以法治为民为根本目标
4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实现路径
    4.1 在法律规范体系中树立以民为本理念
        4.1.1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执政
        4.1.2 协调法治与改革,开创法治新格局
        4.1.3 加强科学民主立法,保障人民主体地位
    4.2 在法治实施体系中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4.2.1 坚持严格执法,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4.2.2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感受社会公平正义
        4.2.3 倡导全民守法,共建法治和谐社会
    4.3 在法治监督体系中坚守人民至上原则
        4.3.1 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
        4.3.2 履行社会监督责任,共创美好和谐社会
    4.4 在法治保障体系中维护人民利益
        4.4.1 坚持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坚定正确道路选择
        4.4.2 坚持中国法治理论,建设法治和谐社会
        4.4.3 加快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弘扬法治精神
    4.5 在党内法规体系中体现为人民服务
        4.5.1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满足人民法治诉求
        4.5.2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持同人民血肉关系
        4.5.3 协调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保证以人民利益为首
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意义
    5.1 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5.2 增强人民法治幸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3 凝聚人民法治共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5.4 胸怀人民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1.唯物史观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2.民生问题的突出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本资源
        3.发扬并重评孟子民本思想的特殊意义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唯物史观的研究现状述评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研究现状述评
        (三)学界主要观点分歧和评析
        (四)进一步研究空间及待深化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唯物史观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四、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二)社会政治方面阶级结构的变迁
        (三)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二、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尚书》“民为邦本”的记载
        (二)周代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开端——孔子的仁者爱人
        (四)墨家的爱民、利民思想
        (五)道家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以老子为代表
    三、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民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性善论在社会中的实践
    本章小结: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一、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民贵”的出发点——“重民本”
        (二)民贵君轻思想对君民关系的新认识
    二、对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新对君权起源的解释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现代民主的转化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民与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三、对民贵君轻思想的分析
        (一)民贵君轻与民意的表达
        (二)民贵君轻与原初民权观念的体现
        (三)民贵君轻与民主萌芽的出现
        (四)民贵君轻与君本位封建阶级基础的关联
    本章小结:从群众观的角度分析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第三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仁政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仁政的政治基础——以民为重
        (二)仁政的经济基础——井田制
        (三)仁政的人性论基础——推恩
        (四)仁政的最高原则——仁义
        (五)实施仁政的方法——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重教化
    二、对仁政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仁义到修身治国的思想转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政与社会制度的革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仁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三、对仁政思想的分析
        (一)仁政在改善民生中对朴素民生观念的表达
        (二)仁政与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真正权利的区别
        (三)仁政的实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联
    本章小结: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四章 孟子的王道思想
    一、王道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王道和霸道区别的源起
        (二)王道的前提——民贵君轻
        (三)王道的具体措施——施仁政以保民
        (四)王道与民本的关系
    二、对王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王道到王道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道与人民的自由结合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保民而王到以人民为中心
    三、对王道思想的分析
        (一)王道对中国儒家理想治国模式的探讨
        (二)王道理想与空想重民的现实困境
        (三)王道的实践与相应制度和法律保障的缺乏
    本章小结: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孟子的王道思想
第五章 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
        (一)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必要性
        (二)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可能性
        (三)对孟子生活的时代和新时代社会背景分析的边界条件
    二、民贵君轻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
        (一)对民贵君轻中的“民”和“人民”的区分
        (二)汲取民贵君轻中的重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三)民贵君轻思想对新时代执政为民的借鉴意义
    三、仁政思想与新时代民生改善的实践
        (一)制民之产与精准扶贫
        (二)谨庠序之教与科教兴国
        (三)推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四)仁民爱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方略
        (一)尊贤使能与廉政爱民
        (二)教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三)王霸之辩对国际关系处理的启发
    本章小结: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由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二) 全球化的挑战
        (三) 网络化的影响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三重逻辑及其实现研究[D]. 刘佳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研究[D]. 梁雪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马嘉蓉.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 ——基于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文本分析[D]. 张静. 大理大学, 2021(10)
  • [6]习近平群众观研究[D]. 管培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研究[D]. 张莉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D]. 牛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0(12)
  • [9]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闫文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时刻牢记以人为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