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文芸,贺静,郭涛,王萍芳,熊青[1](2021)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 提出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50例, 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CRBSI分为感染组(55例)及未感染组(295例)。对可能导致患者出现CRBSI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置管患者的CRBSI感染率为15.7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原发病、血清蛋白、穿刺部位、导管类型、置管次数、导管留置时间、防护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原发病、血清蛋白、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类型、防护依从性影响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CRBSI的发生风险较高, 且若较多因素影响, 应针对其高危因素, 制定预防性护理对策, 提高警惕。
林丽玉,许丽春,张鑫,钟玉凤[2](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29项相关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OR=2.55)、血清白蛋白<30 g/L(OR=2.35)、CD4+细胞<200个/μl(OR=3.0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OR=2.41)、股静脉置管(OR=1.94)、导管留置时间≥14 d(OR=3.20)、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OR=2.83)。结论合并糖尿病、低血清白蛋白、CD4+细胞<200个/μ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14 d、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人员应充分关注该类患者。
才智,芦桂芝,丑新宇,马艳玲[3](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且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 143例研究对象,共7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值为2.59,95%CI 1.18~5.68)、置管次数(OR值为10.02,95%CI 5.93~16.92)、股静脉置管(OR值为1.73,95%CI 1.32~2.25)、年龄(OR值为1.94,95%CI 1.50~2.51)、合并糖尿病(OR值为2.58,95%CI 2.03~3.29)以及血红蛋白水平(OR值为1.61,95%CI 1.18~2.18),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股静脉置管、年龄、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关系有待纳入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郭丽云,郭红宝,南阳[4](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现状》文中指出血液透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是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伴有多种复杂基础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内瘘难度的不断增大,中心静脉置管更多的成为了血透患者新的选择。但若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不仅严重影响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效果的关键。
黄加君[5](2021)在《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状态越来越严重,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我国中青年群体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生活作息紊乱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发病风险增高,使其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而成功完成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是保证动静脉内瘘通畅。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重复穿刺,自主愈合,使用周期长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长期性血管通路的首选。但是随着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感染、内膜增生、血栓等并发症,最终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透析血流量减少,是成为血液透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自体动静脉内瘘避免狭窄,始终维持血管通路通畅,成为维持血液透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主要选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运用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周期,减少了再次行动静脉内瘘重建的几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有多种入路方式,本论文的主要阐述方向是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的新型治疗技术、补充手段,具有安全性、可行性的特点。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操作可重复性强,能及时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术后可即刻使用,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从而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周期。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经头静脉、桡动脉、远端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比较研究。方法:我们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肾病内科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35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纳入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均位于前臂,其吻合方式均为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纳入患者均为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纳入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3组,按不同的穿刺路径,分组为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的置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结果:1.共入选需要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135例,其中男性共73例,女性共62例,年龄在40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8±1.8)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有67例、糖尿病肾病有39例、高血压肾病有29例。纳入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位置均位于前臂,其吻合方式均为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纳入患者都是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2.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3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管成功率:头静脉组为95.56%,桡动脉组为93.33%,远端桡动脉组为8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3.33%,头静脉组为17.78%,远端桡动脉组为11.11%;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桡动脉组为(525.22±15.76)ml/min,头静脉组为(553.89±10.13)ml/min,远端桡动脉组为(553.56±15.18)ml/min。4.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三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桡动脉组术后手臂疼痛发生率较头静脉组、桡动脉组少,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桡动脉组术后血管闭塞、手臂肿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头静脉组、桡动脉组少,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置管成功的概率高,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低,术后即刻可恢复血流量,与经头静脉、桡动脉路径一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手段。
刘寻[6](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 ——吉林省多中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吉林省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的选择、建立及使用情况,分析不同血管通路的并发症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血管通路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分别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1月30日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敦化市医院、安图县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病历记载,同时结合透析患者登记本、血液透析记录单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医保状况、每年医疗总花费、是否借款看病、目前有无债务、生活满意度、有无吸烟及饮酒史;原发病、透析龄、透析方式及频率、抗凝方式,是否急诊透析、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的选择;确诊慢性肾脏病医院级别、建立通路医院级别、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部位、使用时间、置管次数、并发症等;动静脉内瘘的建立部位、内瘘成熟时间、内瘘术后至开始使用的时间、内瘘使用寿命及并发症等。此外,收集患者的血管通路变更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流行病学资料:60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3例(55.3%)、女性患者269例(44.7%),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18-90岁,平均(57±13)岁;透析龄3.5(7.5-1.5)年;职业以退休、无业、农民为主,分别占38.2%、22.9%、21.3%;文化程度在高中及高中以下比例高,占83.0%。全家年净收入在5万以下占比高,为79.6%;有37.2%的患者需要借款看病;目前有36.5%的患者有债务;每年医疗总花费(报销后)以1-3万及4-6万居多,分别占58.6%、21.3%;医疗保险以市医保、农合、居民医保为主,分别占37.7%、22.1%、20.1%;有饮酒史及吸烟史的患者分别占43.9%、42.7%;有62.0%的患者居住地到透析室的距离在10公里以内,18.6%的患者距离远,在30公里以上;进行很严格及一般控制饮食的患者共占72.6%,18.8%的患者不控制饮食,8.6%的患者医生未告知需要控制饮食;绝大多数患者遵医嘱严格服药,占比达82.4%;有89.9%的患者定期化验检查;199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占比为33.1%;首次透析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及2-3小时,分别占比40.0%,32.6%;有578例目前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占比高达96.0%;553例透析频率为每周3次,占比91.9%;405例透析时血流量集中在220-260ml/min,占比达67.3%;超滤量在2-2.5L的患者有289例,占比48.0%。2.原发病构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种病因:糖尿病肾病169例(28.1%),慢性肾小球肾炎123例(20.4%),高血压肾病99例(16.4%),肾病综合征27例(4.5%),多囊肾27例(4.5%)。3.血管通路的选择:首次血液透析405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19例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67例使用动静脉内瘘,10例使用动静脉穿刺,1例使用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目前血液透析19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42例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537例使用动静脉内瘘,1例使用动静脉穿刺,3例使用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分析发现,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目前血管通路选择在动静脉内瘘、无涤纶套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选择上无统计学差异。4.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情况:置管部位主要是右侧颈内静脉;有422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过渡;69例患者需要重新留置无涤纶套导管,主要原因是内瘘堵塞。首次置管围术期有74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比17.5%,重新置管围术期有26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比37.7%,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以阿司匹林为主;无涤纶套导管首次使用时间1.33(1.67-1)月,最短使用2天,最长使用8个月;重新置管使用时间1(1.5-1)月,最短使用1天,最长使用6个月。选择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条件差;无涤纶套导管失功原因主要以感染为主,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失功原因主要以流量不足为主。5.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首次血液透析未应用内瘘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就诊时需紧急透析。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出血渗血、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内瘘堵塞原因以低血压为主,失功原因以血栓为主。内瘘建立失败的原因以动脉压不足为主。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内瘘组与非内瘘组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是否提前告知建立动静脉内瘘、是否为急诊透析、是否延迟开始透析、透析前肌酐最高值,有统计学差异。对内瘘通畅组与堵塞组,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超滤量、有无IDH及Hb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在饮酒史、有无糖尿病、内瘘手术次数上,有统计学差异。内瘘手术次数以1次及2次居多,分别为411例、123例,总占比高达93.2%。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较低,仅7例患者。结论:本次吉林省多中心血管通路调查发现:1.首次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远远没有达到指南的要求,但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情况符合指南推荐标准。2.血液透析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糖尿病肾病,整体上移植物内瘘的使用率非常低,血管通路变更次数以0次和1次居多。3.深静脉置管部位以右侧颈内静脉为主,无涤纶套导管失功原因主要以感染为主,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失功原因主要以流量不足为主。
张琳[7](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感染菌株分布情况,分析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1.50%;共检出菌株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7.89%;革兰阳性菌占31.58%;真菌占1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年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β=6.229,OR=1.276,95%CI=1.027~1.495)、股静脉置管(β=6.293,OR=1.498,95%CI=1.142~1.832)、穿刺次数≥3次(β=5.852,OR=1.347,95%CI=1.016~1.416)、置管时间≥14 d(β=6.173,OR=1.132,95%CI=1.045~1.521)、合并糖尿病(β=5.982,OR=1.762,95%CI=1.114~1.895)、合并贫血(β=5.734,OR=1.358,95%CI=1.126~1.573)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较大、股静脉置管、穿刺次数较多、置管时间较长及合并有糖尿病、贫血等基础性疾病,临床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阮可菲,吴柯[8](2021)在《循证护理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循证护理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血液透析室2017年12月-2019年9月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导管脱出、导管感染、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等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健康指导、病区环境、护理技术、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脱出、导管感染、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等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但可明显提高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还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李佳美[9](2021)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其成熟及首次穿刺使用时机在各地区间存在不同标准,我国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建议内瘘穿刺时机术后8-12周最佳,可行4周后穿刺,使用套管针放宽至2-3周;2006美国版K/DOQI指南则推荐6-8周;欧洲血管通路指南推荐4周后使用,而日本血液透析指南则认为内瘘建立2周后即可安全地穿刺使用。在中国由于经济困难或排斥血液透析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初诊断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不能早期完善内瘘手术导致入院时需要紧急透析,在等待内瘘成熟时间内无涤纶套无隧道的中心静脉置管作为过渡方法被广泛使用,其易发生感染、出血、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且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进而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质量。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不同时间段超声评估内瘘术后成熟进展情况,精准评估内瘘成熟指导内瘘首次穿刺,继而更有效安全地进行内瘘穿刺透析,并及时拔除或避免建立临时深静脉置管,规避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获益。方法:随访研究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北人民医院有行血液透析指征且有意愿行上肢前臂内瘘的56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测量术前及术后1天、1周、2周、3周、4周、6周桡动脉直径、头静脉直径、肱动脉直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由同一术者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由有经验的血透室医生及护士经临床体格检查判断且满足术侧肱动脉血流量>500ml/min,头静脉管壁>4mm,穿刺血管皮下深度<6mm可考虑试行穿刺透析。满足顺利穿刺、透析血流量充分、穿刺后无明显血肿、可行1周3次规律透析认定为内瘘成熟。记录成熟内瘘透析后1年通畅情况、透析频率、狭窄、干预措施、并发症与否情况。根据内瘘成熟与否分成熟组和失败组。根据成熟组穿刺时间分早期穿刺组及晚期穿刺组。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位手术患者中46例内瘘成熟,10例未成熟,自然成熟率82.1%;10例手术干预后8例成熟,辅助成熟率96.4%。1例干预后不成功建立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另1例建立对侧手臂内瘘后成功透析。2.成熟组(46)和失败组(10)两组间术前基线资料及血管参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1天及之后各监测时间点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头静脉内径有统计学差异。成熟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头静脉直径在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相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周内指标变化迅速。3.术后1天、1周、2周肱动脉流量、头静脉直径可预测内瘘成熟,1周预测效果最好,术后1周肱动脉流量>305ml/min,头静脉直径>3.70mm可预测远期内瘘成熟。术后1天、1周肱动脉阻力指数可用于早期预测内瘘失败,术后1天预测价值最高,提示术后1天肱动脉RI>0.635,内瘘不成熟风险高。4.早期穿刺组(n=9)使用内瘘1年后与晚期穿刺组(n=37)相比,早期组狭窄1例,狭窄率11.1%,经干预后通畅,1年通畅率100%(9);晚期组狭窄5例,狭窄率13.5%,经干预后全部通畅;内瘘闭塞1人,经手术切除重建成功,内瘘1年通畅率97.2%(36)。两组间通畅率、狭窄率、干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内瘘建立14天后行早期穿刺(<28天)与晚期穿刺(>28天)相比,使用1年后内瘘狭窄率无显着差异,且早期穿刺组内瘘通畅率并未低于晚期组。当满足肱动脉流量>513.5ml/min,头静脉>4.25mm且体格检查符合成熟判断时,紧急透析患者无其他血管通路时可行2周后的早期内瘘穿刺透析。2.内瘘存在一定失败率,超声监测下成熟内瘘血流量和血管直径在2周内大幅度增长,提示部分成熟内瘘在手术2周后即具备成功透析所要求的瘘管条件。3.术后早期肱动脉流量、头静脉直径可早期预测内瘘成熟,术后1周预测效果好;术后肱动脉RI可预测内瘘失功风险,术后1天预测效果好。
张勇[10](2020)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与预后不良、死亡率升高及医疗费用增加有关。持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凭借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和液体平衡易于控制等优点,被公认为危重症患者AKI的首选治疗方法。CRRT虽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关于其适应症、治疗时机、剂量、抗凝等问题的争议延续多年,实际应用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普遍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患者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CRRT相关不良事件和并发症频繁发生,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国内CRRT应用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关于CRRT医疗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CRRT临床应用及不良事件特征,探索影响CRRT患者安全的临床因素,应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确定CRRT过程中威胁患者安全的高危失效模式,进而制定改进措施并对干预效果加以验证,为改善CRRT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依据国外相关研究改编的调查表,以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和肾脏病学分会会员单位为现场,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ntenve Care Unit,ICU)和肾内科CRRT临床应用特征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第二阶段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文献报道的CRRT患者安全影响因素,针对CRRT实施过程开展FMEA分析。通过制定工作流程图、构建风险评分矩阵对潜在安全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CRRT实施过程中的高危失效模式及相应的失效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第三阶段是应用CRRT实施核查表的前后对照研究,比较核查表实施前后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验证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CRRT应用情况调查共回收问卷72份,反馈率为92.3%。在返回的问卷中,66份填写完整并纳入数据分析(91.7%,35份来自ICU,31份来自肾内科)。调查结果显示,最常用的CRRT技术模式是持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共63个科室(95.5%)报告使用。绝大多数科室(50,75.8%)采用L/h作为治疗剂量开具方式。前后联合的稀释方式无论在CVVH还是持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中都是使用最多的。如果CVVH以L/h方式开具,剂量≦2L/h使用频率最高(30,47.6%);如果以m L/kg/h方式开具,剂量>25m L/kg/h最为常见(10,15.9%)。总体上CRRT每日治疗时长7-8小时(22,33.3%)最多见。报告经常和总是进行持续24小时治疗的科室均为ICU(16,24.2%)。此外,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置管部位(45,68.2%),普通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43,65.1%)。CRRT不良事件调查共发放问卷3006份,回收2262份,反馈率为75.2%。其中412份问卷报告了430例CRRT相关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在报告的不良事件中,占比较高的是体外循环凝血和血流下降(89,20.7%)、代谢性碱中毒(46,10.7%)、代谢性酸中毒(38,8.8%)、高血压(28,6.5%)、低钙血症(26,6.0%)、心率失常(24,5.6%)、高钙血症(23,5.3%)和置管穿刺部位出血(22,5.1%)。共131份问卷(4.4%)报告了CRRT病历相关缺陷,涉及159例处方和监测记录信息缺失。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过程中,FMEA团队绘制了CRRT实施流程图,列出CRRT实施流程潜在失效模式22项,讨论分析得出失效模式对应的失效原因98项。通过计算RPN值进行危害分析,最终确定12项潜在失效模式及对应的25项失效原因。通过对失效原因的讨论分析,制定了14项改进措施,依据改进措施开展专项培训并制定了CRRT实施核查表。在应用CRRT实施核查表的前后对照研究中,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分别有96例和89例CRRT患者纳入分析,干预实施后严重的凝血病、有证据的出血、低体温、处方记录缺失和肾功监测缺没有再出现,滤器凝结和管路凝血等不良事件数量也明显较少。结论:本研究发现辽宁省CRRT应用在机构间和专业间存在服务能力与治疗实践的差异,缺乏统一规范。CRRT实施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最常见的是体外循环凝血和血流下降。通过FMEA分析制定的CRRT实施核查表,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减少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二、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好 |
3.3 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14 d、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4 结论 |
(4)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管感染危险因素 |
1.1 患者自身因素 |
1.1.1 糖尿病体质 |
1.1.2 毒素蓄积 |
1.1.3 免疫力低下 |
1.2 导管留置因素 |
1.2.1 留置部位 |
1.2.2 留置时间 |
1.2.3 置管操作 |
1.3 导管管理因素 |
1.3.1 患者自我管理欠缺 |
1.3.2 上下机操作不规范 |
2 导管感染的诊断依据[12] |
3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
3.1 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 |
3.2 加强置管管理 |
3.3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操作 |
3.4 加强原发病的处理 |
3.5 加强知识宣教 |
3.6 加强环境管理 |
4 导管感染的护理 |
4.1 导管评估与感染监测 |
4.2 导管出口及隧道感染 |
4.3 抗生素锁 |
4.4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
(5)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和排除标准 |
3.仪器与方法 |
4.评价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6.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三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比较 |
2.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介入治疗入路途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及展望 |
2.参考文献 |
致谢 |
(6)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 ——吉林省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血液透析相关临床监测新进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入选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3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原发病的构成 |
4.3 病例信息 |
4.4 无涤纶套导管 |
4.4.1 无涤纶套导管的建立和使用情况 |
4.4.2 无涤纶套导管并发症情况 |
4.5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
4.5.1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建立和使用情况 |
4.5.2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并发症情况 |
4.6 动静脉内瘘 |
4.6.1 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和使用情况 |
4.6.2 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 |
4.6.3 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内瘘组与非内瘘组单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一般资料 |
5.2 首次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
5.3 中心静脉导管 |
5.4 动静脉内瘘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菌株分布情况 |
2.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3 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讨论 |
(8)循证护理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2.2 两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9)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动静脉内瘘成熟的血管变化及成熟判定标准 |
2. 超声评估血管通路的科学性与获益 |
3. 穿刺时机的合理选择 |
资料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研究器材 |
研究结果 |
1.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
2.内瘘成熟组与失败组 |
3.早期穿刺组及晚期穿刺组 |
讨论 |
1.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评估 |
2.内瘘成熟后穿刺时机 |
3.对于研究不足的总结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辽宁省持续性肾替代治疗的应用与不良事件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CRRT应用情况调查 |
2.1.2 CRRT不良事件调查 |
2.2 研究内容 |
2.2.1 CRRT应用情况调查 |
2.2.2 CRRT不良事件调查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相关定义 |
2.3.3 检测和判断标准 |
2.3.4 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调查医院和科室基本特征 |
3.1.3 医护人员特征 |
3.2 CRRT服务能力 |
3.2.1 CRRT服务时间可及性 |
3.2.2 CRRT治疗模式可及性 |
3.2.3 CRRT设备 |
3.2.4 年治疗患者量 |
3.3 CRRT技术操作特征 |
3.3.1 CRRT技术模式和治疗剂量 |
3.3.2 治疗时长 |
3.3.3 静脉穿刺部位 |
3.3.4 滤器膜材料 |
3.3.5 抗凝剂使用 |
3.4 CRRT相关不良事件 |
3.4.1 CRRT治疗适应症 |
3.4.2 CRRT相关不良事件 |
3.4.3 不良事件促成因素 |
3.4.4 处方和监测缺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基于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的CRRT患者安全管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头脑风暴法 |
2.2.3 FMEA分析 |
2.2.4 RPN指标计算标准 |
2.2.5 数据整理 |
2.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CRRT实施流程图 |
3.2 CRRT患者安全失效模式 |
3.2.1 CRRT失效模式和潜在原因 |
3.2.2 CRRT失效模式危害分析 |
3.3 制定CRRT患者安全改进措施 |
3.3.1 改进措施制定 |
3.3.2 CRRT专题培训 |
3.3.3 CRRT实施核查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核查表在CRRT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相关变量 |
2.3.3 监测和判断标准 |
2.3.4 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情况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干预前后CRRT处方与治疗特征 |
3.2 CRRT相关风险和不良事件 |
3.2.1 干预实施前后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
3.2.2 干预实施前后CRRT不良事件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程文芸,贺静,郭涛,王萍芳,熊青.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1)
- [2]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林丽玉,许丽春,张鑫,钟玉凤. 中华护理杂志, 2021(10)
- [3]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才智,芦桂芝,丑新宇,马艳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23)
- [4]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现状[J]. 郭丽云,郭红宝,南阳. 天津护理, 2021(03)
- [5]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D]. 黄加君.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6]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 ——吉林省多中心研究[D]. 刘寻. 吉林大学, 2021(01)
- [7]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张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0)
- [8]循证护理预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价值[J]. 阮可菲,吴柯.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7)
- [9]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D]. 李佳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过程安全管理研究[D]. 张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