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 ACDSee 高级技能

六项 ACDSee 高级技能

一、ACDSee进阶技巧六则(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陈舒昕[2](2021)在《武则天时期宫廷诗研究》文中指出

潘宇杰[3](2021)在《“隐喻的传统”-“景”与视觉经验关系的实验性解读》文中提出

马一昕[4](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曾晓菲[5](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郭星明[6](2020)在《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文中提出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是历代诗话汇编、元明以来诗法类着作和唐宋诗格诗式的综合体。此类诗学文献的大量出现是清代诗学集大成时代特色的最明显标志,但是其至今未受学界重视。就“诗法”而言,历来学者多对其抱有偏见而不予正视,以其为末流、小技。就“诗话汇编”而言,清人诸如《宋诗纪事》、《全浙诗话》等专代、专地类汇编因资料收集的丰富而为研究者重视。而更有撰着意识的诗法类汇编则由于世人对诗法的刻板印象而被忽视,很难有人真正去深入体会编着者的用心。具体、细致地分析每一部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是向人揭示此类着作基本情况、编着特色和材料来源的基础。然后全面性地对其加以总结、归纳,从而为清代诗学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本文正文主要有四个部分(四章),前面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历代诗话、诗话汇编的基本情况以及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在整个清诗话中的大致地位。最后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第一章说明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明人的延续和发展情况。首先介绍明代诗法类汇编的概貌,并说明其对清人的借鉴意义。然后就清代具体着作为例,说明其对明人的延续和发展。其中,大多数只是对明人手法有所借鉴,也有少数前期着作完全沿袭明人成书方式而成了延续之作。不过,在此基础之上,清人也多有发展和创新。正是此类发展和创新成就了清人诗法类诗话汇编的独特价值。第二章对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加以分类并作具体文献考述。从每一部着作的具体文本入手,根据其撰着意旨、结构方式和材料特性等因素加以分类。然后按照成书先后详细考述各部着作,此举意在整体上展示各部着作的概貌。第三章对清代诗话汇编中较普遍存在的文献暗中转录现象加以分析,说明其成书之具体过程。其中尤以在清代影响颇大的伍涵芬《说诗乐趣》为主,说明其资料来源和成书方式。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后代直接或间接转录其诗学资料的情况,形成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转录体系。最后介绍了此体系之外其他诗法类汇编的转录情况,此正是转录现象普遍的有力佐证。第四章通过重点介绍清人精心结撰的体系意识,来说明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以述代作”的时代特征。首先介绍了诗话汇编中体系意识从无到有的历程。然后通过清代诗法类汇编和综合类汇编的交互情况,说明清人体系意识的升华。最后总结出“论说型”体系意识以证实清人总结前代诗学的实绩,并且以《小沧浪诗话》个案加以详细说明。文末顺势总结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诗学价值和学术史特征。

张玉娇[7](2020)在《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在功利性及应试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如学科专业技能、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学业考试成绩,因而就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关注。人生境界教育是要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要将人生境界教育的最终目的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现阶段研究发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将人生境界教育渗透语文教育中。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文性和它的特殊性,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贯穿人生境界教育,从本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感受人生真谛。目前中学语文受升学制度、考试压力的影响,师生很难去关注到人生境界教育这一部分。所以师生对人生境界教育的理解意识浅薄,没有形成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可能在无意识中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与人生境界有关的内容,但都不会充分地将人生境界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缺乏对学生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这些方面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教参和知识点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占主导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确立理想、追求理想、达成理想的引导和训练;在教学评价中,主要还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以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为目标的评价元素,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评价元素的关注。基于以上问题,依据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渗透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立足学生理想的确立、注重学生理想的追求、提升学生理想的达成的教学设计;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容,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方面实施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第三,在教学评价中制定人生境界教育元素,把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作为评价元素,尝试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希望通过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语文策略,以此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起到有效性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王波[8](2020)在《陈文烛研究》文中指出陈文烛(1536—1595)是明代中后期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谢榛、王世贞、茅坤等人对他评价很高。本文以陈文烛现存着述为依据,系统展现陈文烛的生平、交游、刻书、诗文创作等情况,同时对其诗文作品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其诗文理论。首先介绍陈文烛基本概况,包括其生平考查,家族成员爬梳,以了解陈文烛的成长背景。笔者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考证出陈文烛的具体生卒年,并绘制其家族世系,总结其科举起家的原因。陈文烛从小深受家族文化的濡染,秉承“孝友”和“读书”二事的家训,这对他的人生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考察陈文烛的交游情况。陈文烛出生于文学家族,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性格使然,因此他接触到了许多政坛、文坛以及社会名流。他的交游主要从乡谊、同年、文学爱好等方面来选择。通过对他交游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这种广泛而丰富的交游生活,提高了陈文烛的文学修养,同时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并最终促使其闪烁在明中晚期文坛之上。再次考察陈文烛的着述及刻书情况。陈文烛一生笔耕不辍,着述甚丰,并且多有刻书活动。他为官一任,十分重视地方文化事业的建设,刻书就是其重要举措。笔者通过搜检地方志、各类丛书、古今书目、私人藏书目录等,将陈文烛散佚及现存着述、刻书情况做一次系统的梳理。然后分析陈文烛诗文创作理论。笔者根据其诗文、尺牍等资料对其诗文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展现陈文烛身处大的时代背景下,其诗文创作理论与“后七子”的联系与区别,并注意到其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他在前期受父亲和后七子诸人的影响,诗文思想倾向于复古。但万历后期,他四处为官,得山川之助,逐渐认识到复古运动的不足,多有创新,以期弥补其缺陷,并追溯诗文的源头,但却在革新的路上收效甚微。最后主要介绍陈文烛的诗文创作和艺术特色。他的诗歌数量很多,内容涉及多方面,有与友人的酬赠送别,有山水游历,有人生感怀等,其诗歌艺术特色也很鲜明,喜用组诗的形式来写事抒怀,善用典故,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散文题材多样,或描景,或叙事,或写人,或议论,风格各异,从而展现了作者的散文才华。

张艺静[9](2020)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运用概念史的方法对“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国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气韵生动”首先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核心概念,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艺术审美的生命属性和生命意蕴;其次这一概念的现代美学阐释使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具体形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学者不断的绵延视野与回溯传统中获得了新的历史生命;最终这一概念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实现了与西方艺术观念的相通和互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得以被重新激活。本文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审美现代性的考虑,希望能够还原概念生成的历史语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探讨历史上不同群体的具体话语实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气韵生动”进行了总体的概念史回顾,梳理了这一概念在绘画史中的具体历史演变,以及进入现代美学后的具体转型过程,研究表明这一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展现了由画学到美学再到文化不同层面的进阶,涵义演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画论家个体意识的产生与历代主流艺术精神的变迁,进入现代学术语境后,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则在与传统的对立与仿效中寻找中国现代美学的文化语境。第二章主要阐述“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的具体所指,这个概念依存于历代文人画家的艺术实践,分别指向了画家主体层面以及画面的表现层面。首先主体层面体现了古代文人画家的自我标榜与自我张扬,主要是在艺术作品中凸显了画家独立自由的品格;其次外在的艺术形式层面围绕着笔墨与构图展开,笔精墨妙的表现是艺术传达的根本目的,整体绘画效果的呈现则依赖于构图虚实明暗的恰当处理,以上二者是“气韵生动”概念在中国画学的具体表现语言。第三章集中探讨了中国美学现代化历程中美学家群体对于“气韵生动”的现代话语实践,主要是关于阐释内涵及阐释方法的梳理,其内涵在现代学术语境中的变化一部分来自于西方现代美学的改造性阐释,被纳入到西方美学的认识视域之中,而后因为中西美学生命本体认识论的差异,又被激发出其自身强大的古典美学惯性,因此后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则力图回归其自身的古典美学特性。就“气韵生动”概念在现代美学中的演变轨迹而言,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及理论的建设一直处在不断理性反思的过程之中。第四章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概念的“气韵生动”在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审美复杂性问题,通过还原20世纪初“气韵生动”概念在国际上的传播、翻译与再诠释的历史图像,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在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是如何与西方思想及审美经验发生历史交流的,中国艺术观念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激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力量,在其中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的持续性与深刻性,“气韵生动”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及阐释循环为“全球美术史”的新书写提供了可供跟随的线路。通过以上四个章节的详细探讨,本文最终阐明了“气韵生动”概念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所具备的独特美学价值及深刻的文化底蕴,这一概念首先凝结着中国古代画论的思维血脉,其次在现代学者不断的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交融汇合中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换,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体现的现代性也为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对话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有效参考。

贾慧琳[10](2020)在《“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作为中华美育精神重要范畴的“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进行深入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回声与延续,更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话语的原初建构者,对“赤子之心”的现代性美育意涵阐发,具有一种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使命感。时代发展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物欲横流、感性泛滥,“人”似乎离美育所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也似乎被我们自己创造的新文明和新经济秩序困累着。此外,全球化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初就没有深刻挖掘传统并牢固复建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国民思想建设层面并未发挥其本该有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此新的历史语境下,重视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发展,对其重要范畴之一的“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意涵和现代性美育意涵进行研究,用自己的文化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本项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谈“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意涵。该部分通过“婴儿”与“常德”,“赤子之心”与“良知”,“赤子之心”与“天地之心”三部分进行阐述,历史发展脉络隐含其中。从老庄的“常德”,到孟子及儒家关于“心”的扩充内容以及大量涉及涵养心性的功夫论论述都成为本章的主体内容。第二部分以晚明、梁启超对“赤子之心”的现代性转折为重点。心学泰州派在资本主义萌芽中发展,李贽、汤显祖作品中个性解放、肯定私欲等现代性思想,是与宋明心性之学传统有明显区别的阐释。脉承心学传统的梁启超,处于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他的《惟心》是对本土心学传统的不断淬沥,也构成该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即为“赤子之心”的现代美育内涵,以王国维的天才论、朱光潜的游戏说、周作人的儿童本位思想、丰子恺的艺术生活思想为主,立足中西思想进行立体系统的阐发。这种由道德内涵到美育内涵的发展变迁,使“赤子之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现代性美育内涵的命题,对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ACDSee进阶技巧六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DSee进阶技巧六则(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本质特征
        三、主要分类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五、小结及问题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明人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明代的诗话汇编及诗法类诗话汇编
    第二节 清人对明代汇编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分类考述
    第一节 诗学概论式
    第二节 应试教材式
    第三节 就体说法式
    第四节 技法摘抄式
    第五节 综合性诗话汇编兼及诗法者
第三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转录现象
    第一节 《说诗乐趣》的转录现象
    第二节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说诗乐趣》的转录
    第三节 清代其他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转录及其诗学意义
第四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体系意识
    第一节 体系意识的从无到有
    第二节 综合型体系意识
    第三节 论说型体系意识
    第四节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诗学特征及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的目的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与分析
    3.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的概念界定
    3.2 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概述
        3.2.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2.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2.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3 中学语文教育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1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2 语文核心素养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3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4 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3.4.1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3.4.2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3.4.2.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3.4.2.2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课文的文学体裁分布
4.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分析
    4.3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3.1 教学目标设计略显模式化
        4.3.2 教学内容实施略为刻板化
        4.3.3 教学评价标准略有结果化
5.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5.1 设计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关注不够
        5.1.1 强调知识能力,忽视了理想的确立
        5.1.2 重视过程方法,冲淡了理想的追求
        5.1.3 注重情感态度,轻视了理想的达成
    5.2 组织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落实不够
        5.2.1 阅读教学忽视人生境界教育
        5.2.2 作文教学缺少人生境界教育
        5.2.3 课外活动忽略人生境界教育
    5.3 评价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强调不够
        5.3.1 对理想的确立教学评价关注不够
        5.3.2 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评价重视不够
        5.3.3 对理想的达成教学评价突出不够
6.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策略
    6.1 设计教学目标涉及人生境界教育理念
        6.1.1 明确将理想的确立作为目标之一
        6.1.2 突显将理想的追求作为目标之一
        6.1.3 切实将理想的达成作为目标之一
    6.2 组织教学过程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
        6.2.1 围绕阅读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2.2 围绕作文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2.3 围绕课外活动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3 评价教学效果注意人生境界教育元素
        6.3.1 尝试渗透确立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6.3.2 尝试渗透追求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6.3.3 尝试渗透达成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陈文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文烛的家世与生平
    1.1 陈文烛的家世
        1.1.1 陈勋兄弟——江北陈氏之发轫
        1.1.2 陈泮夫妻——江北陈氏之发展
        1.1.3 陈柏父子——江北陈氏之壮大
    1.2 陈文烛的生平
        1.2.1 生卒年考
        1.2.2 生平经历
第二章 陈文烛文坛交游考
    2.1 陈文烛与谈天社、白社
    2.2 陈文烛与复古派
    2.3 陈文烛与白榆社
    2.4 陈文烛与其他友人
第三章 陈文烛的着述及刻书活动
    3.1 陈文烛着述考
        3.1.1 存世着作
        3.1.2 散佚着作
    3.2 陈文烛刻书考
        3.2.1 刻地方乡贤及旧时名宦着作
        3.2.2 刻师友之书
        3.2.3 刻自着(编)或者亲人着作
        3.2.4 刻同僚着作
第四章 陈文烛的诗文理论
    4.1 陈文烛的复古文学理论
        4.1.1 步趋复古
        4.1.2 修正复古
    4.2 陈文烛的文学思想的转向
        4.2.1 “得山川之助”
        4.2.2 以情为本
        4.2.3 以才为重
        4.2.4 文学之“变”
    4.3 陈文烛“复古派”身份辨析
第五章 “居然汉唐间名家”——陈文烛的诗歌创作
    5.1 陈文烛诗歌的内容
        5.1.1 感怀伤事
        5.1.2 宦途游历
        5.1.3 酬赠送别
    5.2 陈文烛诗歌艺术特色
        5.2.1 大量创作组诗
        5.2.2 用典繁富
        5.2.3 风格多样
第六章 陈文烛的散文创作
    6.1 序跋
    6.2 尺牍
    6.3 传志
    6.4 碑记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陈文烛年谱
附录B

(9)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关于“气韵生动”本体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现代阐释的研究
        (三)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气韵生动”的概念史回顾
    第一节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
        一、作为“六法”核心的“气韵生动”
        二、“气韵生动”及“六法”的标点问题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唐五代:由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迁移
        二、宋元:由山水描绘向生命真实的引申
        三、明清:落实于具体的笔墨技法之中
    第三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现代阐释
        一、古典美学概念现代化转换的文化背景
        二、“气韵生动”现代阐释反映的美学话语建构及思维方式之转变
    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中国画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主体层面:审美心胸之进阶
        一、流动不拘的心灵自由
        二、通融合一的艺术观照
    第二节 形式层面:艺术特征之界定
        一、笔墨的浓淡繁密
        二、构图的虚实相生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中国美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内涵之解析
        一、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二、生命的本体论认识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方法之运用
        一、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的援引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小结
第四章 作为中国文化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日本的传播
        一、还原中国文化的概念解释:以冈仓天心、青木正儿为中心
        二、对于日本学者概念译介的思考:徐复观释“气韵生动”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欧美的传播
        一、“有节奏的生命力”:欧美汉学家对“气韵生动”的译介
        二、“气韵”的传播与回响:一个没有边界和中心的交流循环
    小结
结语
附录1 :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附录2 :现当代美学论着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10)“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历史文献综述
        2.前人研究综述
第一章 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内涵
    第一节 “婴儿”与“常德”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与“良知”
    第三节 从“赤子之心”到“天地之心”
第二章 赤子之心的本土现代性萌芽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与“童心”
    第二节 “至情”与真情的价值
    第三节 涵养“赤子之心”的新方法
第三章 赤子之心的现代美育内涵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与天才论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与游戏说
    第三节 “赤子之心”与儿童本位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艺术生活
结语:童年的消逝与赤子的弥散——赤子之心的当代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CDSee进阶技巧六则(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武则天时期宫廷诗研究[D]. 陈舒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隐喻的传统”-“景”与视觉经验关系的实验性解读[D]. 潘宇杰.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为例[D]. 马一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D]. 郭星明. 上海大学, 2020
  • [7]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张玉娇.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陈文烛研究[D]. 王波. 济南大学, 2020(01)
  • [9]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D]. 张艺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10]“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D]. 贾慧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六项 ACDSee 高级技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