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莱卡皮革旋风”(论文文献综述)
王率先[1](2020)在《《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这篇翻译报告是关于金马胡德《干湖之舟》(第14-21章)的英汉翻译。《干湖之舟》是一本关于作者调解澳大利亚身份、土着文化、家庭关系和黑白关系的回忆录。近年来,随着中澳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介绍《干湖之舟》等具有澳大利亚土着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对于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翻译报告首先对翻译项目做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研究背景、意义、报告结构。然后描述了翻译过程,主要集中于对作者的介绍,和对翻译所选章节的分析。此外,译者举例说明,对《干湖之舟》一书中经常出现的文化负载词、长句和修辞的准确理解和翻译将是本翻译报告的难点。在分析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后,本翻译报告主要总结了合适的翻译方法,包括注释法、说明法、增译法、顺译法、句子重组法、合译法、直译法和意译法,以期给出针对这种文学文本更好的翻译。译者希望《干湖之舟》(14-21章)的翻译能为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土着文化提供参考,并为愿意学习澳大利亚文化的中国读者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中澳文化交流。
鲁小艳[2](2017)在《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文中研究指明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先锋派戏剧浪潮。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是伴随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在《戏剧艺术》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一文,而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此后的12年(2005—2017)间,直面戏剧剧作在中国上海、北京等地上演一百余场(其中经典剧目反复巡演),每年都有不同的直面戏剧作品被搬上舞台。本论文以直面戏剧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之于接受理论、实证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批评研究、舞台搬演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进行系统考察。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在广泛细致阅读直面戏剧文本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直面戏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所表现的家庭、社会、哲学主题以及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当代意义进行深入阐述;并将萨拉·凯恩、马克·雷文希尔、马丁·麦克多纳、安东尼·尼尔逊四位直面戏剧代表作家的创作放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剧场语境中进行审视,对他们创作的主要作品及其成就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直面“暴力”、直面“孤独”、直面“真相”、直面“人性”分别是他们创作的特色和成就所在。第二章,立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相关理论,通过笔者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主要译者胡开奇以及其他戏剧工作者的采访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力求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译介接受线索,研究直面戏剧在中国译介的原由和过程;并以《4:48精神崩溃》为典型文本,对译介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本舞台语言的动作性、反复等修辞手法、习语、时态句式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将核心刊物作为评价标准,运用文学地理学等理论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及性能阶段化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结合对直面戏剧搬演导演的实地访谈资料,将演出频率最高的《4:48精神崩溃》、《偷心》、《枕头人》等剧,分不同导演版本进行系统化整理与阐述。通过探索不同版本的搬演概况、导演构思、舞台呈现,总结直面戏剧在中国舞台搬演的异质化特征。余论部分,对直面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直面戏剧的接受为当代中国戏剧提供了直面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道德勇气,给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并促使艺术家将视野聚焦个体生命,在对个体生命本体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救赎与道德回归。直面戏剧的中国接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主体对西方异质文化接受的典型个案,反映出当代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更新、重构“自我”的积极态势。直面戏剧的“直面”精神特质,是它能够被接受的首要原因,它在中国究竟还能走多远,这将是论题后续追踪研究的课题。
宋海帆[3](2015)在《社会学视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服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推动着服饰的改变。本文以社会学研究范畴中的社会性别、社会分层、消费文化为理论视角,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尝试解析其多样的社会属性: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人们从“无性差”着装到对两性差异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根据自身需求呼唤女性气质的回归、彰显男性气概,以及崇尚中性化着装;社会层级的重构让人们从讲求统一的简单质朴转向追求社会层级间的“求同存异”,进而促使服饰潮流不断改变;社会的消费文化从人们热衷消费“破旧”到盲目渴求服饰的新异,直至现在的多元化选择,推动了服饰从破旧美向个性化、人性化、符号化等多元方向演变。由此可以为研究中国服饰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服饰产业的进步。
张志敏[4](2013)在《“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仔,作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时尚元素,伴随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故对牛仔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牛仔装主要强调服装的实用功能,内涵简单朴素,设计形式单调局限,而在当今服装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打破常规,从多视角,多层面重新关注和审视新时代牛仔服装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已迫在眉睫。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应用研究无论是在理念上、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工艺技术上,都需要及时更新和开拓创新。本文主要以牛仔服饰的起源与变迁为起点。首先,通过介绍牛仔装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分析牛仔元素在服装中的流行特征和艺术表现的多元化发展层面,牛仔装的发展在之前的一百年当中都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七十年代成为全球性的集体潮流,它在款式变化上有了突破性的演变。八十年代,在外型变化上可以说是各走极端。踏入九十年代,牛仔裤已经成为时尚舞台上设计师竞相争艳的焦点;其次,通过分析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流行特点、装饰手法、以及在服装中的审美表现,打破传统的粗狂性特点,对当今个性化的牛仔服装进行研究和解读,使人们了解牛仔服装的精神实质。
P.J.特蕾西,辛媛媛[5](2011)在《致命游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斯康辛州卡吕梅县发生了一桩凶杀案。一对无亲无故的老夫妇被击毙在教堂里,凶手手法极为残忍。在随后的调查取证过程中,一名年轻的警察又死于那对老夫妇生前安装的机关之下。县警长哈罗兰及副警长博纳开始竭力调查这对老夫妇的有关情况,发现他们的经历极为复杂。三十多年前,他们曾经生过一个孩子。几经周折,哈罗兰联系上了老夫妇几十年前的家庭医生,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也发生了数起凶杀案。首先,一名年轻男子在晨练时遇害。这宗案子还没有理清头绪,第二天市公墓里的天使石像上又出现了一具女尸。就在市局警探马戈齐及其同事们一筹莫展之际,一名陌生女子格蕾丝.麦克布莱德打来电话。格蕾丝告诉他们,她和朋友们开办了一家"捣乱猴"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目前发生的两桩凶杀案跟公司研发出来的一款新游戏"连环杀手侦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游戏,第三宗凶杀案会发生在一艘游艇的洗手间里。第三天,尽管警方严密布控,凶杀案还是发生了。此时,警方对以米奇.克洛斯为首的"捣乱猴"五名成员产生了怀疑,调查之后发现五个人竟然都使用了假身份,十年前的经历全是一片空白……随着案情的深入,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和卡吕梅县警察局追踪到了同一所天主教学校。难道两地发生的凶杀案是同一人所为?"捣乱猴"五名成员与本案又有怎样的关系?
宋清阁[6](2006)在《从受众消费心理看后现代广告文案的价值 ——以许舜英的后现代广告为例》文中认为科技的进步,产品的同质化,消费市场的日渐成熟,服务竞争的主导地位,以消费为目的以及大众共同的消费行为,这些新的社会属性,都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个性、反叛、另类、“怎么都行”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群体里,消费者有自己更独特的努力和追求。广告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一些内涵,后现代广告中充斥着物欲、消费、流行、女权、个性、另类等理念,这些理念既符合现代人类的消费心理,又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文化本质。虽然后现代广告有一些消极影响,但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的广告形式,它符合现代社会的广告创作,并对当今广告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汤学礼[7](2003)在《解读“莱卡皮革旋风”》文中研究表明 解读之一 莱卡皮革诞生的机缘,来自杜邦的困惑。杜邦耗费5年时间致力于莱卡皮革面料的开发,却迟迟找不到答案 成立于1802年的美国杜邦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与化纤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只需稍微留意一下,合成橡胶、氟里昂、X光胶片、特富龙、尼
汤学礼[8](2003)在《解读“莱卡皮革旋风”》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9月19日,上海广大国际酒店会议厅。美国杜邦公司与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莱卡皮革新产品展示会,成为2002年中国皮革工业展上一个亮点。杜邦与全杰皮革高科联手打造的莱卡皮革吸引了全球时尚界的目光。莱卡皮革以其耐水洗与超弹性、服贴性、随动性,完美体现女性曲线和高贵气质,而成为引领全球时装消费时尚的新型面料。一股强劲的“莱卡皮革旋风”将迅速席卷全球。 美国杜邦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工业巨子,何以看好全杰皮革高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而全杰皮革高科又如何能与美国杜邦联手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时尚的莱卡皮革面料?带着一连串的疑惑和感叹,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美国杜邦莱卡项目全球总裁杰夫·特奈尔先生、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王全杰教授及业内有关专家。
汤学礼[9](2002)在《解读“莱卡皮革旋风”》文中提出 2002年11月4日,韩国釜山,第五届亚洲国际皮革技术交流会。与会的中国的皮革专家王全杰展示了与美国杜邦公司联手开发的莱卡皮革,这种皮革以其耐水洗与超弹性、随动性、高贵气质,成了引领全球时尚的新型面料。交流会顿时刮起一阵"莱卡皮革旋风"。美国杜邦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工业巨子,何以看好全杰皮革高科这样一个名不见名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而身居山东烟台这样一个远离时尚城市的全杰皮革高科,又如何能与
二、解读“莱卡皮革旋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莱卡皮革旋风”(论文提纲范文)
(1)《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im Mahood and the Craft for a DryLake |
2.2 Selected Chapters Analysis |
2.3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Culture-loaded Words |
3.2 Long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 Four METHODS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
4.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4.1.1 Annotation |
4.1.2 Amplification |
4.1.3 Interpretation |
4.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2.1 Linear Translation |
4.2.2 Restructuring |
4.2.3 Combin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
4.3.2 Free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Gains and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
(2)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直面戏剧”的当代社会悲剧创作 |
第一节 直面戏剧诞生的语境 |
一、欧洲传统戏剧暴力基因的历史传承 |
二、当代英国戏剧暴力对抗元素的吸收接纳 |
三、宽松包容的戏剧生态环境滋养 |
第二节 直面戏剧概念的命名及思想艺术特征 |
一、直面戏剧概念的命名 |
二、直面戏剧的思想、艺术特征 |
(一) 直面戏剧的基本主题 |
(二) 直面戏剧的艺术特征 |
(三) 直面戏剧的当代意义 |
第三节 直面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
一、直面“暴力”:萨拉·凯恩戏剧研究 |
(一) 暴力与自我救赎 |
(二) 经典的解构与自我重构 |
(三) 身份的渴求与自我毁灭 |
二、直面“孤独”:马克·雷文希尔戏剧研究 |
(一) “消费文化”的戏讽 |
(二) “酷儿文化”的密切关注 |
(三) 艾滋病的现代隐喻 |
三、直面“真相”:马丁·麦克多纳戏剧研究 |
(一) 质疑爱尔兰身份的“真相”之困 |
(二) “亲密关系”的深层探索。 |
(三) 儿童暴力的“真相” |
四、直面“人性”:安东尼·尼尔逊戏剧研究 |
(一) 黑暗灵魂的探索 |
(二) 童年意象的塑造 |
(三) 异化主题的重解 |
五、直面剧场下的《摧毁》解读 |
第二章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
第一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一、当代人的精神危机——“直面”是一种态度 |
二、当代戏剧译介之惑——文学性VS舞台性 |
三、将作者拉向观众——落脚在中国的文化变异 |
四、关于胡开奇翻译文本中几个问题的具体探讨 |
第二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
一、积蓄期——直面戏剧在中国的初探性研究(2004—2010) |
二、深入发展期——直面戏剧的开拓性研究(2010年至今) |
三、关于直面戏剧的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
第一节 直面戏剧在中国搬演的接受语境 |
一、泛娱乐化的戏剧市场 |
二、当代剧场展示的景观化潮流 |
三、身体转向的现代病灶 |
第二节 《4:48精神崩溃》在中国的搬演 |
一、《4:48精神崩溃》——全球首演版 |
二、写意的人文关怀——熊源伟版《4:48精神崩溃》 |
三、道德休克的治疗——德米特里版《4:48精神崩溃》 |
四、多维度的严肃思考——港台版《4:48精神崩溃》 |
第三节 《偷心》在中国的搬演 |
一、《偷心》舞台剧的全球演出及银幕版 |
二、都市情感的解剖——蒋维国版《偷心》 |
三、情欲的黑色调侃——雷国华版《偷心》 |
四、小结 |
第四节 《枕头人》在中国的搬演 |
一、《枕头人》——全球首演版 |
二、强迫式的精神手术——周可版《枕头人》 |
三、商业化的哥特式惊悚——刘方祺版《枕头人》 |
四、小结 |
第五节 直面戏剧其它重要作品在中国的搬演 |
一、相互消耗的亲情——张彤版《丽南山的美人》 |
二、对与错的重新思考——周可版《审查者》 |
三、本节小结 |
第六节 鼓楼西剧场对直面戏剧的搬演 |
小结 |
余论: 直面戏剧带给中国当代戏剧的哲思与启示 |
一、“直面”戏剧危机的道德勇气 |
二、借用“他者”的美学探索 |
三、艺术视野与创作基点的个体转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直面戏剧在中国演出情况年表 |
附录B: 直面戏剧作家、作品中译资料年表 |
附录C: 直面戏剧相关翻译、演出采访录 |
(一) 特罗扬版《4:48精神崩溃》演出采访(节选) |
(二) 刘方祺版《枕头人》演出采访(节选) |
(三) 周可版《枕头人》演出采访(节选) |
(四) 直面戏剧剧本译者采访 |
(五) 当代着名导演张献访谈(节选) |
(六) 国际着名戏剧理论家马文·卡尔森访谈 |
附录D: 演出场记及演出剧本等相关资料 |
(一) 熊源伟版《4:48精神崩溃》场记(2006年) |
(二) 蒋维国版《偷心》台位记录表(2005年) |
附录E: 西尔兹《直面戏剧:英国戏剧的今天》选译 |
附录F: 直面戏剧剧本选译 |
(一) 萨拉·凯恩《4:48精神崩溃》(复译) |
(二) 马克·雷文希尔《手袋》(首译) |
(三) 马克·雷文希尔《购物与纵欲》(首译) |
(四) 马克·雷文希尔《浮士德已死》(首译) |
附录G: 直面戏剧代表作《荒凉西部》演出本(笔者实践作品)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社会学视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社会性别意识对服饰变迁的影响 |
2.1 “无性差”之美的时代 |
2.2 改革开放后新意识对两性服饰的影响 |
2.2.1 女性气质的回归 |
2.2.2 彰显男性气概 |
2.2.3 中性化服饰的流行 |
3 社会分层对服饰变迁的影响 |
3.1 “阶级”划分下单调乏味的服饰 |
3.2 社会分层的重构对服饰潮流的影响 |
3.2.1 社会上层:引领服饰潮流 |
3.2.2 社会中层:推动服饰潮流 |
3.2.3 社会下层:站在服饰潮流的两端 |
4 消费文化对服饰变迁的影响 |
4.1 消费“破旧” |
4.2 盲目与渴求 |
4.3 消费多元化 |
4.3.1“节俭”的延续 |
4.3.2 理性的选择 |
4.3.3 符号消费 |
4.3.4 自我表现与认同 |
4.3.5 追求享乐 |
5 设计实践 |
5.1 作品构思 |
5.2 造型设计 |
5.3 制作实践 |
5.4 效果展示 |
5.5 不足和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向 |
第2章 牛仔服装的文化特质 |
2.1 牛仔服装的起源 |
2.2 牛仔服装的流行与变迁 |
2.3 牛仔服装的延伸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盛不衰的牛仔时尚 |
3.1. 牛仔的美学特征 |
3.1.1 牛仔服装的功能性 |
3.1.2 牛仔服装的审美性 |
3.1.3 牛仔元素的创新性 |
3.1.4 牛仔元素的延展性 |
3.2 牛仔元素的运用解析 |
3.2.1 牛仔元素运用的造型结构分析 |
3.2.2 牛仔元素运用的色彩图案分析 |
3.2.3 牛仔元素运用的材料肌理分析 |
3.2.4 牛仔元素运用的工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牛仔元素与流行服装的互溶 |
4.1 牛仔元素在服装流行中的特征 |
4.1.1 牛仔元素的内在符号特征 |
4.1.2 牛仔服装的外在演变特征 |
4.2 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装饰手法分析 |
4.2.1 牛仔元素在流行中的装饰特点 |
4.2.2 牛仔元素的装饰内容和手法 |
4.3 牛仔风格及其在服装流行中的艺术表现 |
4.3.1 牛仔服装风格 |
4.3.2 流行服装中的牛仔元素 |
4.3.3 品牌服装中牛仔元素的运用 |
4.3.4 时尚潮流中的牛仔元素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牛仔元素在各类服装流行中的美感分析 |
5.1 牛仔元素在礼服中的美感表现 |
5.1.1 牛仔元素在礼服中的高级感设计 |
5.1.2 牛仔面料在礼服中的创造性使用 |
5.1.3 牛仔元素在礼服设计中的混搭美表现 |
5.2 牛仔元素在休闲装中的美感表现 |
5.2.1 牛仔元素与休闲装的关系 |
5.2.2 牛仔元素与休闲时尚元素的完美组合 |
5.2.3 牛仔休闲装中的做旧处理 |
5.3 牛仔元素在职业装中的美感表现 |
5.3.1 牛仔元素在职业装中的造型表现 |
5.3.2 牛仔元素在职业装中的色彩表现 |
5.3.3 牛仔元素在职业装中的面料表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牛仔元素对流行服饰文化的影响与创新 |
6.1 牛仔文化对流行服饰的影响 |
6.2 牛仔元素在未来流行服装中的发展趋势 |
6.2.1 牛仔服装款式的发展趋势 |
6.2.2 牛仔服装色彩的发展趋势 |
6.2.3 牛仔服装面料的发展趋势 |
6.2.4 牛仔服装及元素创新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设计实例 |
7.1 设计构思来源 |
7.2 设计元素的表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从受众消费心理看后现代广告文案的价值 ——以许舜英的后现代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受众消费心理 |
1.1 受众的心理需求 |
1.2 受众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
1.3 文化对受众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1.4 后现代与受众消费心理 |
第2章 广告文案与受众消费心理 |
2.1 广告文案的定义及作用 |
2.2 广告文案与受众消费心理 |
2.3 后现代广告文案的特点 |
2.3.1 无序性 |
2.3.2 个性化 |
2.3.3 时代性 |
第3章 后现代广告文案的价值 |
3.1 许舜英的后现代广告作品 |
3.2 后现代广告文案的价值 |
3.2.1 充分物欲的表现,重视物质 |
3.2.2 颠覆传统两性关系,崇尚女性 |
3.2.3 把握时间的现存性,追求享受 |
3.2.4 反对“极盛的现代主义”,倡导消费 |
3.2.5 追求时尚的生活,创造流行 |
3.2.6 要求与众不同,提倡个性 |
3.3 后现代广告文案的消极作用 |
3.3.1 过度消费 |
3.3.2 超支享乐 |
3.3.3 游戏人生 |
3.3.4 放纵丑陋 |
3.4 后现代广告塑造的成功品牌 |
第4章 后现代广告文案对整个广告创作的影响 |
4.1 广告应考虑影响受众消费心理的诸要素 |
4.2 广告应“与时俱进”,追随时代脚步 |
4.3 广告应从受众出发,永远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解读“莱卡皮革旋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率先.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D]. 鲁小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3]社会学视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解析[D]. 宋海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 [4]“牛仔”元素在流行服装中的运用研究[D]. 张志敏. 河北科技大学, 2013(12)
- [5]致命游戏[J]. P.J.特蕾西,辛媛媛. 译林, 2011(02)
- [6]从受众消费心理看后现代广告文案的价值 ——以许舜英的后现代广告为例[D]. 宋清阁. 河北大学, 2006(09)
- [7]解读“莱卡皮革旋风”[J]. 汤学礼.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3(Z1)
- [8]解读“莱卡皮革旋风”[J]. 汤学礼.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3(01)
- [9]解读“莱卡皮革旋风”[J]. 汤学礼. 中国经济快讯, 2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