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田间试验成功

转基因水稻田间试验成功

一、转基因水稻大田试验喜获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贺文婷[1](2020)在《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届时要满足世界人口的食物和营养需求,水稻产量至少要提高60%。但自从水稻产量经历了高秆变矮秆、常规稻变杂交稻两次巨大飞跃后,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多倍体水稻具有大幅增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低结实率问题使其难以应用。在自然界植物进化的启示下,蔡得田等提出了“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的育种新策略。在该育种策略的指导下,本实验室通过广泛的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出多倍体减数分裂稳定性(Polyploid Meiosis Stability,PMe S)品系,突破了多倍体水稻的低结实率瓶颈问题。种质资源的创造是所有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丰富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离体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对水稻基因图谱品种9311、耐盐水稻品种海稻86、优良恢复系明恢63、特小粒品种1139-3、优质米品种天丝香、黑米品种紫壳稻等20个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并对加倍材料进行鉴定。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创造的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AA)与斑点野生稻(O.punctata,BB)种间杂种四倍体(异源四倍体)AABB为母本,分别与高结实优良四倍体水稻品系T1-4x(AAAA)及其回复二倍体T1-2x(AA)进行杂交,创造新型异源三倍体(AAB)和四倍体水稻(AAAB)。简要研究情况和结果如下:1)对20个二倍体水稻通过种胚培养诱导愈伤组织,进而通过秋水仙素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共加倍成功12个,总加倍成功率60%。2)对加倍成功的材料,从形态学、流式细胞分析、根尖染色体数目等方面进行鉴定,形态学方面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相比,总体表现为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分蘖变少、籽粒变大、千粒重增加、无芒变短芒或长芒、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细胞学方面,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是二倍体的两倍,染色体数目为2n=4x=48。3)对加倍成功的海稻86四倍体与其二倍体进行了详细比较,形态上海稻86-4x茎秆粗壮、叶片大而厚、叶色浓绿、植株高度明显降低,由二倍体的180 cm降至148 cm;另外,株穗数也降至二倍体的一半以下,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都显着降低,而籽粒大小和千粒重相比二倍体有明显的增大;四倍体花粉粒明显增大,但花粉育性明显降低;结实性方面,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结实率分别为76.22%和32.13%。4)异源四倍体水稻AABB与高结实优良四倍体水稻品系T1-4x(AAAA)及其回复二倍体T1-2x(AA)的杂交实验中,杂交结实率分别为5.62%和6.40%,分别将获得的幼胚进行胚挽救,萌发出苗率分别为3.67%和10.00%,分别获得试管苗4株和17株,移栽后分别成活2株和16株;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对杂种进行鉴定,初步判断获得异源四倍体水稻(AAAB)1株、异源三倍体(AAB)12株,均表现为完全不育;后续研究将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准确鉴定杂种的真实性。本研究通过离体染色体加倍和远缘杂交,创造了一批同源四倍体、异源四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水稻,丰富了多倍体水稻的种质资源;特别是具有明显特色的基因图谱品种四倍体、耐盐水稻品种四倍体、优良恢复系四倍体、优质米品种四倍体及特色米品种四倍体的创造,为多倍体水稻育种及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与斑点野生稻基因组间异源多倍体水稻的创造则为进一步利用水稻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实现多倍体水稻育种的第三阶段目标奠定了基础。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张琦[3](2017)在《从转基因农产品频发事件浅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策略》文中提出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和特点谈及到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以频发的农产品事件为例引出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从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检测技术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李菲[4](2014)在《转Cry1Ab/Ac基因抗虫水稻及其毒蛋白对泥鳅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大田放养、花粉饲喂、稻杆粉作用3种方式,以成年泥鳅机体Cry1Ab/Ac蛋白含量、生长发育、生理酶活性、血常规与红细胞核及组织学为试验指标,以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MH63)为对照,评价了转Cry1Ab/Ac抗虫水稻华恢1号(HH1)对泥鳅的安全性影响。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一、转Cry1Ab/Ac抗虫水稻及泥鳅不同器官中的毒蛋白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选用EnvirLogix公司Cry1Ab/Ac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生长期的水稻。结果表明HH1水稻不同器官(根、茎、叶、花、种子)良好的表达了Cry1Ab/Ac蛋白,在生长周期中呈现为成熟期>扬花期>拔节期。水稻拔节、扬花和成熟时,HH1水稻田间泥鳅的鳃、肠、胃、肌肉和性腺中Cry1Ab/Ac蛋白含量均低于最低检测值0.2ng/g。二、转Cry1Ab/Ac抗虫水稻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鲜重称量,结合生物参数计算公式,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HH1稻田环境对泥鳅的增重率、肥满度、内脏系数、肝体比和成熟系数没有影响(P>0.05)。2013年于HH1水稻拔节期、扬花期、成熟期时,泥鳅的增重率、肥满度、内脏系数、肝体比、成熟系数与同期对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5%、10%、20%、40%HH1花粉后,与同一水平对照组相比,泥鳅的增重率、肥满度、内脏系数、肝体比、肾体比和成熟系数没有明显变化(P>0.05)。不同(10、50、100、200mg/L)浓度HH1稻杆粉对泥鳅的增重率、肥满度、内脏系数、肝体比和成熟系数均没有影响(P>0.05)。三、转Cry1Ab/Ac抗虫水稻对泥鳅生理酶活性的影响结合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CDNB比色法、福林酚法、Ellman法分别检测了泥鳅的SOD、CAT、GST、蛋白酶和AChE活性。结果表明,2012年HH1试验田泥鳅的肝脏SOD、CAT、GST活性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2013年不同生长期的HH1水稻对泥鳅肝脏、肾脏、鳃的SOD、CAT、GST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HH1稻田中泥鳅的胃、前肠、中肠、后肠蛋白水解酶活性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泥鳅脑、肝脏、肌肉的AChE活性没有受到HH1水稻的影响(P>0.05)。泥鳅取食140%HH1花粉饲料后,其肝脏的SOD、CAT、GST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胃、肠的蛋白水解酶活性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肝脏、肌肉的AChE活性未受HH1花粉影响(P>0.05)。经10200mg/L HH1稻杆粉处理后,泥鳅肝脏、肾脏的SOD、CAT、GST活性,胃、肠的蛋白水解酶活性,脑、肝脏、肌肉的AChE活性均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转Cry1Ab/Ac抗虫水稻对泥鳅血常规及红细胞核的影响应用南京建成高铁血红蛋白试剂盒及血涂片法,对泥鳅的血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HH1稻田环境对泥鳅的Hb、MHb含量及红细胞核没有明显负作用(P>0.05)。2013年HH1稻田中泥鳅的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核外凸率、核不等缢裂率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食140%HH1花粉饲料后,泥鳅的Hb、MHb含量与同一水平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分别统计10%、20%、40%花粉处理组泥鳅的红细胞,结果显示,1040%HH1组泥鳅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核外凸率、核不等缢裂率均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10200mg/LHH1稻杆粉对泥鳅的Hb、MHb没有显着影响(P>0.05)。计数高浓度(200mg/L)组泥鳅红细胞,结果表明,HH1组泥鳅微核率、核异常率、核外凸率、核不均等分裂率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五、转Cry1Ab/Ac抗虫水稻对泥鳅性腺组织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2012年HH1、MH63水稻成熟时,田间泥鳅卵巢、精巢的组织结构。显微结果显示,HH1水稻环境中泥鳅卵巢、精巢发育程度与对照一致,且二者泥鳅性腺的结构均无明显差异。

浦海清[5](2012)在《转基因植物在田间多因素选择下的适合度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转入的外源基因对受体植物引起的适合度变化是决定外源基因在环境中传播能力与持久性的重要因素。本论文研究了棉花和水稻两种作物的5种转基因品系及其对照,在面临不同的虫压、竞争和重金属胁迫下的生态适合度效应,分为田间实验和室内实验两部分。田间实验分两个年度展开,选取两种纯合转基因抗虫棉花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两种虫压条件和两种不同的竞争模式下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的差异,检测Bt基因和Bt/CpTI双价基因两种外源基因对受体植物在生长发育、抗氧化酶系统、物质积累、光合作用、结实繁殖方面表现出的适合度效应。田间实验的过程中,在人为保持的近乎绝对低虫压条件下,考察外源基因对受体棉花的适合度净成本;在自然高虫压条件下,考察外源基因的抗虫性带来的适合度收益是否能够抵消其给植株带来的成本。转基因棉花田间实验的结果显示,无论是Bt棉还是Bt/CpTI棉,其营养生长均弱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在多个实验设置下株高显着低于对照;且物质积累能力也低于对照品种;而其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特别是APX酶活性都显着高于对照。并且以上生理响应大多会在虫压较低、与非转基因对照竞争较剧烈时更加显着。在低虫压条件下,转基因品系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作用速率以及结实、繁殖能力与对照相比也有显着降低。室内实验选用转Bt基因、转CpTI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的三种转基因水稻和它们共同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在恒温、光照、水培的条件下,检测其苗期7天、14天和21天内在5种不同水平的Cd浓度胁迫下的营养生长、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变化,并探讨不同基因型水稻对Cd胁迫的响应差异。转基因水稻的Cd胁迫实验结果显示,非转基因水稻在无Cd胁迫的情况下生长及光合作用水平要强于三种转基因水稻。但转基因水稻对Cd胁迫的抗氧化系统酶响应要强于非转基因对照,因而能更有效地抵抗次生氧化胁迫。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的适合度效应与虫压大小、竞争模式污染物胁迫等环境条件以及外源基因的种类等影响因素有关;并且外源基因的转入会对受体植株的生理活动带来压力,在表现出适合度成本。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本身带有一定的适合度成本,但在面临Cd胁迫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朱祯,曲乐庆,张磊[6](2010)在《水稻转基因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水稻每年播种面积在4.2亿4.5亿亩(1亩=0.067公顷,下同)之间,占粮食总产量的38%、食粮的7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提高的60%80%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

朱祯[7](2010)在《转基因水稻研发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转基因技术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转基因水稻项目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育种研究。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可能率先实现产业化,转基因水稻的应用将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的贡献。

陈浩,林拥军,张启发[8](2009)在《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水稻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水稻的单位产量实现了翻番,部分地方甚至提高至3倍,这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十几年来水稻的产量停滞不前,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育种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以及遗传多样性在栽培品种中的逐步变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频繁发生的病虫害以及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得水稻生产损失惨重.然而,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培育绿色超级稻的设想,围绕水稻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等五大重要性状,对水稻品种进行全面改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育种手段,在实现绿色超级稻目标上将发挥重要作用.水稻的转基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迄今已有大量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被报道,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与绿色超级稻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本文首先回顾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再以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外加抗除草剂等几大主要性状为主线对转基因水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逐一阐述,最后对转基因水稻的发展进行展望.

蒋杰[9](2009)在《两个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分析及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水稻株系和R527-T1水稻株系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同时,以籼稻恢复系品种R527和绵恢047为材料,将外源基因清除系统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以田间条件下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株系T6代和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株系T3代群体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植株的株高显着高于对照,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植株的株高显着低于对照。两个稳定的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相比,在穗长、有效穗数、总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别不显着。随机区组比较试验证明,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产量与非转基因品种相比提高了6.95%,达到显着水平,而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产量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无显着差异。2.以水稻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发现去除75%的胚乳有效降低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期污染,使供试材料R527污染率降低了4.4%,绵恢047污染率降低了6.6%。采用浓度为2.0mg·L-1和3.0mg·L的2,4-D可使R527和绵恢047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达到最佳。在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中,对愈伤组织采用吸水纸脱水处理2-3天能有效加速不定芽分化并提高不定芽分化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5g·L-1的山梨醇明显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获得了绵恢047再生苗53株。以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清除系统遗传转化R527,发现以农杆菌液浓度OD值为0.4侵染愈伤组织,在共培养基上添加酚类化合物乙酰丁香酮(AS)100μmol·L-1效果较好。在获得的34株再生植株中,经GUS检测获得2株阳性植株。

胡燕[10](2008)在《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近半数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引起的广泛发生于世界各水稻产区的主要真菌病害,由于病原菌致病性的高度分化,使得对稻瘟病很难有效控制。长期的实践证明,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稻瘟病有效防治最有用的办法。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外源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已成为一条新途径,利用该技术可向现有栽培品种中导入外源抗病基因而不受种属限制,拓展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籼稻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品种类型,与粳稻相比,大量籼稻品种具有较差的组培特性和低转化效率,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籼稻育种上的应用。抗稻瘟病基因Pi-d2在水稻根、茎、叶中均为组成型表达,编码的蛋白其氨基末端含有一个17个氨基酸的胞外结构域信号肽和信号识别区,羧基末端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区,中间为一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可能是一类新的抗病基因。本研究首次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i-d2基因转入籼稻品种蜀恢527和粳稻品种中花11中,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GUS活性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建立了适合于蜀恢527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初步得到了对稻瘟病抗性提高的水稻材料,为水稻及其它禾本科植物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受体材料、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蜀恢527、蜀恢498、中花11和台北309四个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分别为88.7%、87.5%、91.4%和96.0%,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分别为78.5%、75.3%、85.1%和86.3%。对四个水稻材料而言,总体表现为幼胚出愈率高于成熟胚,粳稻出愈率高于籼稻。2.建立了适合籼稻品种蜀恢527遗传转化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培养基NMB中添加2.0 mg/L 2,4-D有利于蜀恢527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MS+2.0 mg/L 6-BA+2.0 mg/L KT+0.25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继代两次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部分干燥处理分化前的愈伤组织有利于分化。3.抗性愈伤率和出苗率是影响转基因效率的主要因素,尤以后者的影响最大。在实验中发现,蜀恢498经过潮霉素筛选后虽然能得到大量的抗性愈伤组织,但是分化成苗很困难。4.转Pi-d2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以不同水稻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作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的三种不同表达载体(pCB6.3kb、pCB5.3kb、pZH01-2.72kb)导入水稻中,最终共得到292株再生植株,对其进行目的基因的PCR检测,有176株显示为阳性,其中蜀恢527有87株,蜀恢498有1株,中花11有37株,台北309有51株。对Pi-d2基因进行了RT-PCR分析,结果表明Pi-d2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表达。5.对转基因植株T1代的潮霉素抗性分析表明,蜀恢527和台北309分别有64.6%和68.2%的株系表现3:1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表明外源基因多数是以单位点形式整合。6.转基因植株稻瘟病抗性提高。对25个独立转基因株系的T1代植株接种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生理小种ZB15的抗性提高,病斑大小和数量减少,抗性呈孟德尔和非孟德尔分离。目的基因三种表达载体在受体中所表现的对ZB15的抗性无明显差异。7.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无显着可遗传变异。对转基因水稻当代及T1代的重要农艺性状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的插入和组培过程可能导致受体的一些农艺性状的变异,但绝大多数是不可遗传的,在后代中能够恢复。

二、转基因水稻大田试验喜获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水稻大田试验喜获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水稻育种
        1.1 水稻育种历程
        1.2 水稻育种技术
    2.多倍体水稻育种
        2.1 植物多倍体
        2.2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2.3 多倍体水稻育种概况
        2.4 多倍体水稻的特征特性
        2.5 多倍体水稻低结实率问题研究
        2.6 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
    3.水稻的远缘杂交
        3.1 水稻远缘杂交中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3.2 水稻远缘杂交的研究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加倍材料
        1.2 杂交材料
    2.实验仪器与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获得
        3.2 加倍材料倍性鉴定
        3.3 异源多倍体水稻的获得
        3.4 花粉育性检测
        3.5 农艺性状考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水稻品种的染色体加倍
        1.1 水稻品种同源四倍体的获得
        1.2 四倍体的鉴定
        1.3 同源四倍体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考察
    2.海稻86 四倍体的获得与鉴定
        2.1 海稻86 四倍体的加倍获得
        2.2 海稻86 四倍体的鉴定及比较
    3.异源多倍体水稻的创造
        3.1 杂种的获得
        3.2 杂种的鉴定
        3.3 AAB和 AAAB的花粉育性
        3.4 AAB和 AAAB的农艺性状
第四章 讨论
    1.多倍体水稻利用前景
    2.栽培稻与斑点野生稻间不同基因组构成杂种的利用价值
    3.海稻86 四倍体的利用
    4.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从转基因农产品频发事件浅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一)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
    (二)提高检测技术
    (三)正确引导公众参与
四、结语

(4)转Cry1Ab/Ac基因抗虫水稻及其毒蛋白对泥鳅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Bt 蛋白
        1.1.1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杀虫晶体蛋白
        1.1.2 Bt 蛋白的分类与命名
        1.1.3 Bt 蛋白杀虫的作用机理
        1.1.4 Bt 蛋白检测方法
    1.2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研究现状
        1.2.1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培育
        1.2.2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的抗性评价
    1.3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1.3.1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
        1.3.2 转 Bt 基因抗虫水稻花粉漂移及安全性影响
        1.3.3 转 Bt 基因抗虫稻田土壤残留及安全性研究
    1.4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转 Cry1Ab/Ac 水稻及田间泥鳅不同器官中的毒蛋白含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稻种与泥鳅
        2.1.2 水稻种植与泥鳅放养
        2.1.3 样品采集与稻田水体 pH 测定
        2.1.4 Bt 蛋白含量检测
        2.1.5 仪器设备与试剂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稻田水体环境的 pH 值
        2.2.2 水稻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期 Cry1Ab/Ac 蛋白的表达量
        2.2.3 泥鳅不同器官中 Cry1Ab/Ac 蛋白含量检测
    2.3 结论
第三章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水稻
        3.1.2 供试花粉
        3.1.3 供试稻杆粉
        3.1.4 转 Cry1Ab/Ac 抗虫稻田环境对泥鳅的毒性试验设计
        3.1.5 饲料中添加花粉对泥鳅的毒性试验设计
        3.1.6 添加稻杆粉在水体中对泥鳅的毒性试验设计
        3.1.7 测定方法
        3.1.8 参数计算
        3.1.9 仪器设备与实验用品
        3.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转 Cry1Ab/Ac 水稻环境对泥鳅生长情况的影响
        3.2.2 饲料中添加花粉对泥鳅生长情况的影响
        3.2.3 稻杆粉对试验水环境 pH、溶解氧的影响
        3.2.4 稻杆粉对泥鳅生长情况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粗酶液提取
        4.1.3 酶活检测方法
        4.1.4 仪器设备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抗氧化酶的影响
        4.2.1.1 稻田环境对泥鳅 SOD、CAT 酶的影响
        4.2.1.2 花粉对泥鳅 SOD、CAT 酶的影响
        4.2.1.3 稻杆粉对泥鳅 SOD、CAT 酶的影响
        4.2.2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解毒酶的影响
        4.2.2.1 稻田环境对泥鳅 GST 酶的影响
        4.2.2.2 花粉对泥鳅 GST 酶活性的影响
        4.2.2.3 稻杆粉对泥鳅 GST 酶的影响
        4.2.3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4.2.3.1 稻田环境对泥鳅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4.2.3.2 花粉对泥鳅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4.2.3.3 稻杆粉对泥鳅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4.2.4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4.2.4.1 稻田环境对泥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4.2.4.2 花粉对泥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4.2.4.3 稻杆粉对泥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血常规及血红细胞核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血常规测定
        5.1.3 血涂片制作
        5.1.4 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
        5.2.1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血红蛋白的影响
        5.2.2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
        5.2.3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血红细胞核的影响
        5.2.4 花粉对泥鳅血红细胞核的影响
        5.2.5 稻杆粉对泥鳅血红细胞核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性腺组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6.1.3 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6.2 结果
        6.2.1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卵巢的影响
        6.2.2 转 Cry1Ab/Ac 抗虫水稻对泥鳅精巢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5)转基因植物在田间多因素选择下的适合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植物的发展
        1.1.1. 转基因及转基因技术
        1.1.2. 转基因植物
    1.2.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
        1.2.1.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污染
        1.2.2.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适合度
        1.2.3. 转基因植物生态适合度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转基因棉花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响应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田间实验布置
        2.2.3. 田间测量和样品采集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测定指标的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植株生长情况实验结果
        2.3.2. 叶片SOD比活力的测定结果
        2.3.3. 叶片APX比活力的测定结果
        2.3.4.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2.3.5.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基因棉花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田间实验布置
        3.2.3. 田间样品采集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3.3.2. 净光合速率(Pn)测定结果
        3.3.3. 胞间CO_2浓度(Ci)测定结果
        3.3.4. 叶片气孔导度(Cond)测定结果
        3.3.5. 叶片蒸腾速率测定结果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田间虫压与竞争条件对转基因棉花结实和繁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田间实验布置
        4.2.3. 田间样品采集
        4.2.4. 指标的测定方法
        4.2.5.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单株完好棉桃数的测定结果
        4.3.2. 受损棉桃率的测定结果
        4.3.3. 单株絮重的测定结果
        4.3.4. 单株实子数的测定结果
        4.3.5. 单株实子重的测定结果
        4.3.6.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结果
        4.3.7. 结实率的测定结果
        4.3.8. 发芽率的测定结果
        4.3.9. 单株可育后代数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和讨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转基因水稻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置
        5.2.3. 样品采集
        5.2.4. 指标测定方法
        5.2.5. 测定指标的统计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叶长的测定结果
        5.3.2. 根长的测定结果
        5.3.3. 单株叶重的测定结果
        5.3.4. 单株根重的测定结果
        5.3.5. 叶片APX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6. 根APX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7. 叶片GST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8. 根GST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9. 叶片POD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10. 根POD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5.3.11.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5.3.12. 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5.3.13. 叶片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5.3.14. 根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5.3.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致谢

(7)转基因水稻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1.1 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1.2 灾害、干旱和逆境
    1.3 化肥的过分使用
    1.4 稻米品质有待改良
    1.5 育种技术的革命
2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现状
    2.1 水稻转化技术和基因表达系统的完善
        2.1.1 转化技术
        2.1.2 无选择标记转化系统
    2.2 外源基因表达调控技术
    2.3 转基因水稻研发概况
        2.3.1 国际概况
        2.3.2 国内概况
3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3.1 抗虫转基因水稻培育
    3.2 抗病转基因水稻培育
        3.2.1 抗白叶枯转基因水稻品种培育
        3.2.2 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
        3.2.3 抗水稻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研究
        3.2.4 抗水稻纹枯病转基因水稻研究
        3.2.5 其他抗病转基因水稻研究
    3.3 抗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培育
        3.3.1 抗逆、抗干旱转基因水稻培育
        3.3.2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3.4 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探索
        3.4.1 高光效转基因水稻种质创新
        3.4.2 产量构成因素转基因材料创制
        3.4.3 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水稻探索
    3.5 优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探索
        3.5.1 水稻食味品质转基因研究
        3.5.2 营养品质改良转基因水稻研究
        3.5.3 其他水稻品质改良转基因研究
4 影响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4.1 转基因基础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4.2 缺乏大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种业企业
    4.3 政策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4.4 应对国际挑战的准备不足
    4.5 缺乏国家层面的决策机制
    4.6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5 结语

(8)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的遗传转化
    1.1 多基因转化
    1.2 组织特异性/诱导性表达
    1.3 叶绿体转化技术
2 转基因抗虫水稻
    2.1 转Bt基因水稻
    2.2 转植物或动物来源抗虫基因水稻
3 转基因抗病水稻
4 转基因抗旱水稻
5 转基因营养高效利用水稻
    5.1 氮高效利用
    5.2 磷高效利用
6 转基因优质水稻
7 转基因高产水稻
8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
9 展望

(9)两个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分析及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作物与生物安全
        1.1 转基因作物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的价值
        1.3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2 解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
        2.1 物理隔离
        2.2 叶绿体转化
        2.3 雄性不育
        2.4 种子不育
        2.5 无融合生殖
        2.6 闭花受精
        2.7 基因拆分
        2.8 标记基因去除策略
    3 外源基因清除技术(Gene deletor)
    4 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释放情况
    5 转基因恢复系水稻的遗传转化
    6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部分 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研究
    前言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转基因水稻鉴定与分析
        1.3 试验设计、试验过程
        1.4 农艺性状观察与产量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转基因水稻分子检测
        2.2 转基因水稻的分蘖消长规律
        2.3 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 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菌种和质粒
        1.3 主要生物化学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常用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恢复系籼稻再生体系的优化
        2.2 恢复系籼稻的遗传转化
        2.3再生植株的检测
    3 结果分析
        3.1 外植体、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胚乳对外植体污染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2,4-D浓度对诱导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影响
        3.4 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5 山梨醇、甘露醇对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3.6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7 AS对转化的影响
        3.8 水稻恢复系的遗传转化
    4 讨论
    5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Ⅰ 文献综述
    1.水稻稻瘟病的研究概况及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1.1 稻瘟病菌的生物学基本特征
        1.2 稻瘟病菌侵染宿主的基本过程
        1.3 稻瘟病生理小种研究
        1.3.1 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
        1.3.2 稻瘟病菌致病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研究
        1.4 稻瘟病致病的分子机制
        1.5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2.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2.1 常规抗病育种
        2.2 生物技术育种
    3.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3.1 抗病性基因工程
        3.1.1 抗病毒病害基因工程
        3.1.2 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3.1.3 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
        3.2 改良品质
        3.3 抗虫性基因工程
        3.4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3.5 抗逆性基因工程
        3.6 创造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3.7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
        3.8 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4.水稻转基因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4.1 农杆菌介导法
        4.2 基因枪转化法
    5.籼稻基因工程抗病育种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1 籼稻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5.1.1 转化率低
        5.1.2 转基因沉默
        5.1.3 外源基因的低效表达
        5.1.4 生物安全性问题
        5.2 对水稻抗病机制了解不够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Ⅱ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菌株和质粒
        1.3 培养基成分
        1.3.1 适用于水稻的培养基
        1.3.2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1.4 重要试剂及溶液
        1.4.1 常用抗生素、激素及其工作浓度
        1.4.2 重要试剂
        1.4.3 重要溶液
        1.5 重要仪器设备
    2.试验方法
        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和继代
        2.1.1 水稻幼胚培养
        2.1.2 水稻成熟胚培养
        2.1.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2 植株再生
        2.2.1 分化培养基试验
        2.2.2 部分干燥处理试验
        2.3 愈伤组织对潮霉素(Hyg)的敏感性试验
        2.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2.4.1 菌的活化与制备
        2.4.2 共培养转化
        2.4.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2.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2.5.1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2.5.2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验
        2.6 GUS组织化学染色
        2.7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潮霉素抗性试验
        2.8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2.8.1 病原菌产孢子培养
        2.8.2 稻瘟病接种及鉴定
        2.9 转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
Ⅲ 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胚性细胞诱导及保持
        1.1 各种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1.2 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1.3 愈伤组织胚性细胞的保持
    2.植株再生
        2.1 部分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2.2 不同分化培养基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分化率的影响
    3.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4.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植株再生
    5.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5.1 PCR鉴定
        5.2 RT-PCR分析
        5.3 报告基因的检测
        5.4 转基因植株T_1代潮霉素抗性分析
        5.5 T_1代植株的稻瘟病抗性
    6.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考察
Ⅳ 讨论
    1.籼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优化
    2.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优化
        2.1 转化受体的选择
        2.2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4 筛选剂浓度的确立
    3.转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
    4.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
    5.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四、转基因水稻大田试验喜获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远缘杂交和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D]. 贺文婷. 湖北大学, 2020(02)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从转基因农产品频发事件浅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策略[J]. 张琦.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12)
  • [4]转Cry1Ab/Ac基因抗虫水稻及其毒蛋白对泥鳅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 李菲.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5)
  • [5]转基因植物在田间多因素选择下的适合度效应[D]. 浦海清. 南京大学, 2012(03)
  • [6]水稻转基因研究及新品种选育[J]. 朱祯,曲乐庆,张磊. 生物产业技术, 2010(03)
  • [7]转基因水稻研发进展[J]. 朱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02)
  • [8]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陈浩,林拥军,张启发. 科学通报, 2009(18)
  • [9]两个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分析及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D]. 蒋杰. 贵州大学, 2009(S1)
  • [10]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D]. 胡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转基因水稻田间试验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