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2004年IT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龙[1](2019)在《DRRD公司招聘效能提升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招聘工作作为企业引进人才的进口,招聘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本支撑和储备。为探析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招聘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针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探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前期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企业面临不进则退的关键选择。出于自身迫切的发展需求,企业制定快速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进入快速成长期。面对着快速增长的用人需求,原有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下的招聘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改变就无法支撑企业快速增长的用人需求,制约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招聘工作进行调整和规划;从全体协同确保公司发展战略顺利实现的高度去重视招聘工作,从而提升快速成长期的招聘效能,为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本文以IT培训行业的DRRD公司为研究对象,目前正处于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布局培训机构数量和扩大培训学员数量的阶段,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在现实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中,确实出现了人员招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用人需求的问题,招聘拖了业务发展的“后腿”,直接导致了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饱受质疑。针对DRRD公司的现实情况,如何从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规划招聘工作,解决开展招聘工作的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提升招聘工作的有效性,满足快速成长期的用人需求。在工作实践中选取三个典型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招聘工作操作流程不畅、职责界面不清、部门不配合等繁杂局面制约招聘效率提升;第二个案例是招聘工作开展过程中,薪酬体系面临着对外没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新老员工之间的公平性、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差等问题,导致对外招聘工作开展受限,招聘来的员工又要流失的尴尬境地;第三个案例是招聘数量得到一定保证后,企业文化匹配度的重要性又给招聘效率提出新的挑战。围绕每个案例的实际问题,从提升招聘绩效的角度分别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在DRRD公司招聘工作实践中,确实提升了招聘效率和效果,一段时期内为DRRD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最后提出在企业成长期人力资源工作应以招聘工作为牵引,整体协同提升管理水平和保障措施,研究结论为处于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参考。
吴颖健[2](2019)在《GX系统集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GX公司作为一家系统集成企业,在信息技术刚刚起步并逐步在各行业普及的阶段采用了“差异化战略”,一度成为广东省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后来由于企业自身原因而改为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但发展状况一落千丈。随着近几年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GX公司并没有快速调整竞争战略去适应环境变化,在技术和业务方面也缺乏持续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步丧失。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通过对GX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基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业务领域的系统集成企业发展的因素,并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去适应适应新的系统集成市场行业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企业管理战略、竞争战略、企业生命周期等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对GX公司的长期工作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及部分行业数据,运用PEST、SWOT、五力分析模型等工具对GX公司进行分析,重新确定GX公司未来将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来应对行业竞争,并据此对企业经营的各相关环节进行完善和改进。“未来五年内发展成为广东省内智能系统业务份额前三的平台型服务商和信息化安全可控业务份额第一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将成为GX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聚焦两个重点目标市场,通过需求导向形成差异化市场定位,围绕“安全可控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集成,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传统业务领域通过高质量的交付与高效的服务,营造新的品牌效应。GX公司的发展历程,相信也是很多同类型系统集成公司的缩影,希望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够为面临类似情况的相关行业的企业及其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朱计[3](2019)在《科盟软件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在分布式、微服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普及应用及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Fintech”(金融科技)概念应运而生,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金融创新业务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近年来,不管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基本都完成了网银、手机APP、微信银行、电子商城、支付平台等典型电子化渠道建设。软件企业作为银行电子化渠道项目的实施方,在其项目需求边界模糊、验收流程严苛、质量标准愈高、要求企业能够主动随需而变,敏锐把握用户个性化特色化需求,持续提供产品与服务创新等不利因素下,与之相矛盾的却是近年来,软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成本飙升,通过价格战、资本战等恶性竞争手段抢夺市场后,项目结项滞后、利润收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传统软件企业仅靠规范项目流程、提高产品化程度等内部改革措施,其开源节流的费用已很难达到既定利润要求,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我国金融软件领域内的一家中小型上市公司,该企业以项目实施和人力外包经营模式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正处于怎么才能更好实现标准化产品输出和平台化运营,提高整体盈利率的关键阶段。为了应对新兴技术及行业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提升企业利润及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稳步向前发展,审时度势的实施战略转型迫在眉睫。首先,本文从科盟公司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做为切入点,通过PEST、SWOT分析工具和波特五力模型,对科盟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及行业竞争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战略分析。其次,结合科盟公司近年年报数据和产品优劣势进行战略转型机会判断和战略转型业务抉择、最终形成“银行传统业务市场渗透”、“互联网金融多元化经营”、“银企合作联合经营”、“资源整合投资兼并”的战略转型方案。最后,通过加强治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企业文化、强化执行力、完善奖励机制、打造科学人才梯队、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品牌优势的保障制度,确保企业战略的实施。同时,科盟公司作为金融软件行业的代表,其战略转型的选择和实施对中小软件企业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仝飞[4](2019)在《LY公司营销转型案例研究》文中提出LY公司是一家依托汽车行业以经销商管理系统(Dealer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MS)为核心产品的软件公司。2002年成立伊始,LY公司是作为DN乘用车公司的一个IT部门存在的,没有任何针对外部市场的营销活动开展。直到2008年,LY公司领导人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存在,要想保持公司持续、高速的发展,就必须走向外部市场。由此,LY公司开始了其漫长的营销转型过程。2012年以前,中国汽车行业是高速野蛮发展的,多数的合资主机厂疯狂扩张,制约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瓶颈是汽车的生产制造能力。而从2012年到2016年,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崛起,合资汽车厂商的高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调整。而2017年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兴起,汽车行业开始洗牌,行业格局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LY公司的营销转型经历了转型酝酿、转型起步、转型深化三个阶段,同时进行了营销理念、营销运作策略、营销组织三个方面的转型。本文重点讲述分析LY公司的营销运作策略转型,包含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组合等,这些策略除了狠抓DMS软件产品的规划和设计这一重点转型动作外,还包含建立了官网、社区等网上营销渠道,成立专门的销售、售前支持团队开展一些人员推广、活动营销等。鉴于DMS产品的特殊性,本文先介绍了LY公司及DMS产品,列出单一客户威胁、公司股东变更影响、市场增速放缓这三个LY公司营销转型的驱动因素,再对LY公司营销转型的案例,特别是营销运作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接着通过对宏观环境、汽车行业及汽车IT市场、行业竞争环境、LY公司内部环境的分析,总结得出LY公司的SWOT,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LY公司营销转型案例的优化建议,包括结合营销学STP理论对LY公司及其产品进行重新再定位,利用服务营销7Ps指导LY公司进一步深化转型等。本文针对LY公司在汽车行业进入微增长时期后的营销策略转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LY公司在转型过程采取的一些对策及其效果,最后总结案例的成败得失,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LY公司提供决策建议的同时,也为其他面临同样营销转型压力的企业提供了借鉴意义。
韩冲[5](2018)在《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作为推动社会变革、重塑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加快制定信息化战略和相关政策,旨在通过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俄罗斯自2002年起开始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在政府的主导下,俄罗斯积极打造电子政府,发展电子商务,重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信息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也愈发明显。但同时,数字鸿沟、技术人才流失、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也阻碍着俄罗斯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信息化的发展尚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它是把握俄罗斯未来发展的新切入点;其次,对我国未来在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信息化的研究为今后中俄两国的合作扩宽了渠道。
杜连杰[6](2018)在《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如今的21世纪,信息产业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前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成为大势所趋,IT企业需要在要维护好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发掘新的盈利模式,让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中对A企业战略转型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具有借鉴参考作用。本文以A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战略转型,获取竞争优势,拓展新的业务来源。首先,对本文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阐述,并介绍A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对A企业战略转型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战略转型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A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再次,使用SWOT分析工具对A企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梳理分析;最后,研判、制定A企业战略转型方式,为A企业提出改进和优化战略的措施,以得出适合其企业发展的更优战略。
章诚[7](2017)在《HX公司平台化转型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企业相结合,提升产业水平,加强行业创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HX公司成立于2000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系统集成商逐渐成长为IT综合服务商,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IT运维服务、系统优化服务等等各种类型的IT服务。HX公司每年都在高速发展,业务体量不断扩大,但本质上还是以项目化交付的传统的系统集成公司。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客户的系统和网络变得更多元化和更专业化,承载业务的能力也更强,IT架构对于业务来说日益重要。因此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成为客户首要关注的问题。系统的日常运维的需求更为复杂、多样,同时客户也要求更加标准化的运维服务。这对IT服务商来说是新的挑战也是机会。将IT运维服务从传统的项目式交付转型成为平台化运营是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希望通过对HX公司的IT运维服务的平台化转型的研究,能够帮助HX公司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加强IT服务能力,实现现有业务的突破,实现IT服务领导者的战略目标。能够为行业中同类型企业的业务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晨[8](2016)在《XR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主角XRT公司是一家IT系统集成公司。本文主要讲述其针对当前的发展困境,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分析公司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对策。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XRT公司的基本概况(包含商业模式与价值链,业务范围),以及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公司该怎么发展”的问题。第二部分进行公司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以及竞争强度等角度,对于公司当前的业务领域,以及公司尚未涉足的一些新市场,比如电子商务系统市场以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市场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各个市场“是否值得做”。第三部分进行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从公司资源和公司能力这两个角度,理解公司的优劣势,判断在各大市场中,公司“能不能做”。第四部分进行公司的战略定位与选择。以公司的战略定位为基准,结合公司外部环境以及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的结果,通过SWOT分析等手法,进行战略的选择,即“做什么”。第五部分制定公司的战略实施对策。公司通过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并购,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手段,实现第四部分制定的战略,即“怎么做”。
刘君伟[9](2016)在《案例:浪潮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去。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内日趋饱和的市场以及日渐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去海外谋求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浪潮,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每个优秀企业的必然选择。浪潮集团是国内老牌IT企业,从研发东方红卫星芯片开始迈入IT行业,研发并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服务器,第一台高端应用主机,是中国少有的涵盖软件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IT厂商。本文以浪潮集团案例分析报告的格式,分为两部分对浪潮的国际化战略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案例正文,主要介绍了浪潮集团的发展概况、市场情况、国际化发展的历程。浪潮从2005年就启动了国际化,但是截止到目前,整个国际化的规模依然不够大,收入占比较低,同时在国际化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将浪潮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成为摆在企业面前最重要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利用了国际化战略理论作为基础,结合五力模型、SWOT战略分析、PEST等工具对浪潮集团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浪潮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浪潮国际化发展现状,对浪潮集团全球市场的布局、产品策略的推进进行了分析。在剖析以往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浪潮集团的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国际化战略发展的思路,为浪潮集团走向全面国际化作出有益的探索,并辅以相关保障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周宏刚[10](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二、聚焦2004年IT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焦2004年IT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DRRD公司招聘效能提升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1.2 案例研究设计 |
1.3 论文内容结构与安排 |
2 正文 |
2.1 企业背景 |
2.2 行业背景 |
2.3 案例描述 |
2.3.1 招聘效能改善工作面临的现实矛盾 |
2.3.2 招聘效能提升遇到薪酬体系限制的问题 |
2.3.3 外聘人员数量的增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看人力资源招聘 |
3.1.2 快速成长期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实施策略 |
3.1.3 招聘的概念和内容 |
3.1.4 招聘效能及评估 |
3.1.5 相关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
3.2 案例问题原因分析 |
3.2.1 原有的招聘体系不能满足快速成长的需要 |
3.2.2 缺乏竞争力的薪酬制约招聘工作开展 |
3.2.3 文化不匹配影响员工与公司合作的基础 |
4 案例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解决招聘矛盾的方案设计与分步骤实施 |
4.1.1 修订并发布招聘管理制度 |
4.1.2 搭建与畅通招聘渠道 |
4.1.3 招聘团队内部考核与激励 |
4.1.4 实现与业务团队的相互理解 |
4.1.5 建立管培生培训体系 |
4.1.6 招聘辅助队伍和设备设施的配备 |
4.1.7 方案实施的效果与数据体现 |
4.2 从招聘的角度解决薪酬问题及分步骤实施 |
4.2.1 薪酬竞争力的客观分析与问题诊断 |
4.2.2 解决薪酬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规划步骤 |
4.2.3 期权方案的实施和福利措施的落实 |
4.3 从招聘端解决企业文化稀释的方案和实施步骤 |
4.3.1 招聘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
4.3.2 在招聘中落实企业文化 |
4.3.3 人力资源提炼和推进企业文化宣贯 |
5 提升招聘效能的保障措施 |
5.1 招聘牵引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
5.2 确立正确的招聘理念 |
5.3 精确可行的人员编制规划 |
5.4 完善岗位分析和胜任力模型 |
5.5 提升招聘经理的专业素质 |
5.6 招聘渠道的多样化与时代性 |
5.7 提升员工定着率 |
5.7.1 新员工定着率的影响因素 |
5.7.2 营造有利于新员工成长的环境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GX系统集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键理论方面的文献综述 |
1.3.2 行业方面的文献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框架和结构 |
第二章 GX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与政策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文化分析 |
2.1.4 技术因素分析 |
2.2 行业和市场环境分析 |
2.2.1 行业的产业链 |
2.2.2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
2.2.3 系统集成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2.3 系统集成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
2.4 机会与威胁分析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X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GX公司简介及现行战略分析 |
3.1.1 公司简介及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
3.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企业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分析 |
3.2.2 财务资源分析 |
3.2.3 组织资源分析 |
3.2.4 技术资源分析 |
3.3 企业能力分析 |
3.3.1 技术研发能力 |
3.3.2 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 |
3.3.3 质量管理能力 |
3.3.4 采购管理能力 |
3.3.5 服务能力 |
3.4 企业核心专长分析 |
3.5 优势与劣势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X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GX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 |
4.3 GX公司战略定位 |
4.3.1 目标市场客户的选择 |
4.3.2 差异化市场定位 |
4.4 GX公司差异化价值链活动设计 |
4.5 GX公司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分析 |
4.5.1 电子政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分析 |
4.5.2 传统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X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战略实施目标分解与计划 |
5.2 围绕“安全可控技术”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策略 |
5.3 企业文化与组织架构的调整 |
5.4 相关资源投入保障及制度设计 |
5.5 市场营销策略 |
5.6 服务策略 |
5.7 质量保障策略 |
5.8 风险及应对措施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科盟软件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战略理论与分析工具 |
2.2.1 战略相关理论 |
2.2.2 战略分析工具 |
2.3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 |
2.3.1 战略转型基本内涵 |
2.3.2 战略转型研究现状 |
2.3.3 战略转型选择矩阵 |
2.4 文献述评 |
3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分析 |
3.1 科盟公司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商业模式 |
3.1.4 公司面临的问题 |
3.2 科盟公司内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1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2 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3 科盟公司主营业务行业竞争分析 |
3.3.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 |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5 购买者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
4.1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机会判断 |
4.1.1 现有技术及产品优势 |
4.1.2 核心业务市场日趋饱合劣势 |
4.1.3 人力成本上升挑战 |
4.1.4 未来盈利发展机会 |
4.2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业务抉择 |
4.2.1 科盟公司明星型业务 |
4.2.2 科盟公司现金牛型业务 |
4.2.3 科盟公司瘦狗型业务 |
4.2.4 科盟公司问题型业务 |
4.3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方案 |
4.3.1 银行传统业务市场渗透战略 |
4.3.2 互联网金融多元化经营战略 |
4.3.3 银企合作联合经营战略 |
4.3.4 架构重组绩效优先战略 |
4.3.5 资源整合收购投资战略 |
4.4 本章小节 |
5 科盟公司战略转型实施 |
5.1 调整组织结构,加强企业治理 |
5.2 培育企业文化,强化执行力 |
5.3 完善激励机制,打造科学人才梯形 |
5.4 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品牌优势 |
5.5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LY公司营销转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营销转型研究 |
1.2.2 营销策略在软件产品上的应用 |
1.2.3 DMS产品规划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介绍 |
1.4.3 研究工作基础 |
案例主体部分 |
第二章 LY公司简介及其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
2.1 LY公司介绍 |
2.2 LY公司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
2.2.1 DMS产品功能介绍 |
2.2.2 DMS产品市场应用情况描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Y公司营销转型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
3.1 LY公司营销转型驱动说明 |
3.1.1 单一客户威胁 |
3.1.2 公司股东变更 |
3.1.3 市场增速放缓 |
3.2 LY公司营销转型过程描述 |
3.2.1 LY公司营销转型的三个阶段 |
3.2.2 LY公司营销转型的三个方面 |
3.3 LY公司营销运作策略转型描述 |
3.3.1 LY公司营销转型产品策略描述 |
3.3.2 LY公司营销转型价格策略描述 |
3.3.3 LY公司营销转型渠道策略描述 |
3.3.4 LY公司营销转型宣传促销策略描述 |
3.4 LY公司营销转型的成绩和问题 |
3.4.1 LY公司营销转型取得的成绩 |
3.4.2 LY公司营销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案例分析部分 |
第四章 LY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2 行业环境与市场分析 |
4.2.1 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
4.2.2 汽车IT市场分析 |
4.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4.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同行竞争者的能力 |
4.4 L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4.1 股权结构 |
4.4.2 技术实力 |
4.4.3 行业经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Y营销转型后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LY公司SWOT总结 |
5.2 LY公司STP市场定位建议 |
5.3 LY公司服务营销7PS策略优化建议 |
5.3.1 产品(Product)策略优化建议 |
5.3.2 价格(Price)策略优化建议 |
5.3.3 渠道(Place)策略优化建议 |
5.3.4 宣传促销(Promotion)策略优化建议 |
5.3.5 服务人员(People)设计建议 |
5.3.6 服务的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设计建议 |
5.3.7 服务过程(Process)设计建议 |
5.4 其他营销策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国际比较 |
第一节 俄罗斯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一、俄罗斯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
二、俄罗斯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
三、俄罗斯信息化的完善阶段 |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比较 |
一、中、美、日等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二、俄罗斯与上述国家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信息产业的发展 |
一、IT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 |
二、IT市场各主要领域的发展情况 |
第二节 电子政府的建设 |
一、俄罗斯电子政府的发展现状 |
二、俄罗斯电子政府所取得的成就 |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一、俄罗斯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二、阻碍俄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四节 新型领域信息化的发展 |
一、云计算 |
二、大数据 |
三、物联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制约因素及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的经验 |
一、政府主导,大力扶持信息化的发展 |
二、政策先行,为信息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三、重视信息安全,为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薪资待遇 |
第二节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数字鸿沟阻碍信息化前行的脚步 |
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滞后 |
三、电子政府应用中的问题 |
四、人才流失严重 |
第三节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前景展望 |
一、俄罗斯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
二、中俄信息化领域合作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信息化发展对其经济社会领域的影响 |
第一节 信息化对俄罗斯经济领域的影响 |
一、信息技术对俄罗斯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
二、物联网为俄罗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
三、电子商务推动俄罗斯经济平稳发展 |
第二节 信息化对俄罗斯社会领域的影响 |
一、完善卫生医疗系统,升级诊疗基础设施 |
二、增加就业服务,拓宽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交流渠道 |
三、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企业战略理论 |
2.3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
3 A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A企业简介 |
3.2 A企业的组织架构介绍 |
3.3 A企业主体业务 |
3.4 A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A企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5 A企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5.1 A企业发展战略的SWOT定性分析 |
5.2 SWOT因素序列组合分析 |
6 A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 |
6.1 A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6.2 A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 |
6.3 A企业业务组合分析 |
6.4 A企业战略转型方式 |
7 A企业战略转型具体项目分析及展望 |
7.1 企业信息化服务 |
7.2 智慧城市项目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HX公司平台化转型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平台的定义 |
2.1.2 平台转型 |
2.1.3 平台建立方法 |
2.1.4 组织分析框架 |
2.3 相关文献 |
第3章 HX公司情况介绍 |
3.1 HX公司简介 |
3.2 公司业务与组织架构 |
3.2.1 公司业务 |
3.2.2 组织架构 |
3.3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3.3.1 行业现状 |
3.3.2 IT运维服务 |
3.3.3 发展趋势 |
3.4 困难和思考 |
第4章 平台化转型的战略分析 |
4.1 传统模式的痛点 |
4.2 平台化转型的方向 |
4.3 平台化转型的可行性 |
4.3.1 市场分析 |
4.3.2 商业模式分析 |
4.3.3 具备的转型条件 |
4.4 平台化转型的边界 |
4.5 平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关系 |
第5章 平台化转型的措施 |
5.1 平台的建设步骤 |
5.1.1 内部平台阶段 |
5.1.2 外部平台阶段 |
5.2 平台模式下的组织调整 |
5.2.1 任务 |
5.2.2 人员 |
5.2.3 结构 |
5.2.4 文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3 相关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XR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公司发展概述 |
1.1 公司基本概况 |
1.1.1 公司发展历程 |
1.1.2 公司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 |
1.1.3 公司业务范围 |
1.1.4 公司主要客户群 |
1.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1.2.1 当前业务的发展瓶颈 |
1.2.2 人才的流失 |
1.2.3 新业务领域开拓的失败 |
1.3 论文整体结构与研究的市场范围 |
1.3.1 论文整体结构 |
1.3.2 研究的市场范围 |
第2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Politics) |
2.1.2 经济(Economy) |
2.1.3 社会(Society) |
2.1.4 技术(Technology) |
2.1.5 小结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市场魅力分析(市场规模与成长性) |
2.2.2 竞争强度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
2.2.3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2.2.4 小结 |
2.3 竞争对手分析 |
2.3.1 富士通 |
2.3.2 NEC |
2.3.3 NTT DATA |
2.3.4 小结 |
2.4 小结 |
第3章 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 公司资源分析 |
3.1.1 人力资源 |
3.1.2 财务状况 |
3.1.3 品牌力 |
3.1.4 合作伙伴 |
3.2 公司能力分析 |
3.2.1 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
3.2.2 项目运营能力 |
3.2.3 营销能力 |
3.2.4 财务能力(并购能力) |
3.3 小结 |
第4章 战略定位与选择 |
4.1 公司战略目标与定位 |
4.1.1 公司的战略目标 |
4.1.2 公司的定位 |
4.2 公司战略的选择 |
4.2.1 公司的可选战略方向(SWOT) |
4.2.2 三个市场的战略选择 |
4.2.3 三个市场的战略整合 |
4.2.4 小结 |
第5章 战略实施对策 |
5.1 组织结构 |
5.2 人力资源 |
5.2.1 零售业传统IT事业部 |
5.2.2 电商与大数据系统事业部 |
5.2.3 小结 |
5.3 企业并购 |
5.3.1 并购目的的确定 |
5.3.2 并购对象公司选择标准的制定 |
5.4 营销 |
5.4.1 产品(Product) |
5.4.2 推广(Promotion) |
5.5 项目运营 |
5.5.1 零售业传统IT市场 |
5.5.2 电子商务系统市场 |
5.5.3 大数据市场 |
5.5.4 小结 |
5.6 企业文化 |
5.6.1 员工行为准则的审视与修改 |
5.6.2 员工行为准则的落实 |
5.7 战略实施对策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案例:浪潮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
引言 |
浪潮集团 |
发展历程 |
主要产品 |
主要市场及经营业绩 |
行业发展 |
主要竞争对手 |
直接竞争对手 |
新的进入者 |
现有国际化战略 |
国际化历程 |
国际化成果 |
国际化市场 |
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2 国际化战略理论概述 |
2.1 企业国际化的基础理论 |
2.2 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理论 |
2.3 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 |
3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风险 |
3.2.2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强度 |
3.2.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5 替代性产品 |
3.3 主要国际市场分析 |
3.3.1 美国 |
3.3.2 欧洲 |
3.3.3 非洲及中东 |
3.3.4 亚太 |
3.3.5 拉美 |
4 内部条件分析 |
4.1 核心竞争力 |
4.2 浪潮的优势与劣势 |
4.2.1 浪潮的优势 |
4.2.2 浪潮的劣势 |
5 浪潮集团国际化战略分析及选择 |
5.1 国际化分析 |
5.1.1 机会优势OS战略组合 |
5.1.2 机会弱点OW战略组合 |
5.1.3 威胁优势TS战略组合 |
5.1.4 威胁弱点TW战略组合 |
5.2 国际化战略目标 |
5.3 国际化战略总体规划 |
5.4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策略选择 |
5.4.1 贸易型模式 |
5.4.2 契约型模式 |
5.4.3 投资型模式 |
5.4.4 战略联盟模式 |
5.5 目标市场的产品策略 |
5.6 目标市场的规划与选择 |
5.6.1 现有市场的策略 |
5.6.2 新目标市场的选择 |
5.7 国际化竞争对手策略 |
5.7.1 现有直接竞争对手策略 |
5.7.2 新的进入者策略 |
6 国际化战略实施措施 |
7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基本统计 |
2.1 样本分布 |
2.2 报道篇幅 |
2.3 稿件来源 |
2.4 发稿地点 |
2.5 消息来源 |
3 议题分析 |
3.1 政治议题 |
3.2 经济议题 |
3.3 军事议题 |
3.4 文化议题 |
3.5 社会议题 |
3.6 环境议题 |
3.7 科技议题 |
小结 |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国家利益 |
5.2 市场压力 |
5.3 政党政治 |
5.4 西方文化 |
5.5 职业理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样本摘要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
四、聚焦2004年IT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DRRD公司招聘效能提升案例研究[D]. 张金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GX系统集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吴颖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科盟软件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朱计.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LY公司营销转型案例研究[D]. 仝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俄罗斯信息化发展研究[D]. 韩冲.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6]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D]. 杜连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HX公司平台化转型的案例研究[D]. 章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XR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9]案例:浪潮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D]. 刘君伟. 暨南大学, 2016(02)
- [10]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