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之最

中国艺术之最

一、中华美术菁华之最(论文文献综述)

宋爽[1](2021)在《三晋官玺集释》文中研究指明古玺文字是战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古文字的发展演变、古代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古代艺术及文化习俗、思想史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清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精美的印谱刊布发行,有关古玺研究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也层出不穷,本文拟对三晋官玺进行系统的整理,搜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三晋官玺,在此基础上汇集各家考释意见,并予以适当说明,以期展现古玺研究的现状,助益於其他学者。本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三晋官玺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三晋官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三晋官玺集释,搜罗方家对各枚官玺的考释意见,尽可能搜罗全面并辅以适当按语。第三部分,三晋官玺所见职官表。结尾部分,包括附录和参考文献。

范英杰[2](2021)在《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集注汇评》文中指出集合众家对某一部书的注释叫做集注,然後在此基础上对个别部分进行补充再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便加深读者的理解。“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其书法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圆润秀美的书法作品流传後世,也在书法理论上成就斐然,其书法理论代表作《笔髓论》《书旨述》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笔髓论》一篇,论用笔之妙及行草各体的用笔分别作了详细论述。其中最能体现虞世南书法美学思想的当属《契妙》一节。《书旨述》一篇模仿汉赋作者假设其人,采用一问一答。本文对《笔髓论》《书旨述》进行集注汇评,主要针对现有的相关着作进行集注,并相应的加入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文意更为通顺,便於理解。首先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笔髓论》《书旨述》以及虞世南的研究现状,版本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其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虞世南本人以及他的其他相关书法着作进行论述和概括。最後文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针对笔者手中现有的各个版本对《笔髓论》《书旨述》进行校对,《笔髓论》原文录入以四库全书本《佩文斋书画谱》为底本,校以它本。《书旨述》主要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民国十一年上海博古斋影印的济古阁本为底本,校以它本。以笔者目前掌握的其他版本加以参校。校对部分主要以《法书要录》又分为范祥雍点校本、洪丕谟点校本和《中国书画全书》本;《墨池编》又分为何立民点校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书苑菁华》又分为陈思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墨薮》又分为《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佩文斋书画谱》、《四库佩文斋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法书考》、萧元主编《初唐书论》、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虞晓勇着《中国书法家全集-虞世南》、李彤主编《历代经典书论释读》为主。注释部分主要依据边平恕、金菊爱评注的《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萧元主编《初唐书论》、梁德水在青少年杂志上发表的《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解读》、李彤主编的《历代经典书论释读》、肖占鹏主编的《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对文章的注释部分进行集注,最後根据相关的硕博论文对与《笔髓论》《书旨述》有关的论述进行汇评总结,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李梦媛[3](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刘洁[4](2021)在《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文中认为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极为繁盛,它承担着明廷的主要烧造任务。至嘉靖朝,御器厂的烧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瓷器的造型、装饰颇具时代特色,被视为明代陶瓷史的转折点。以往学界对此关注虽多,可惜还未出现专门、系统的论述。本文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从生产、品种、器型、装饰等多角度呈现嘉靖官窑瓷器的风貌,分析其成因,评判其影响。论文认为嘉靖官窑瓷器的发展演变主要围绕两方面——皇权与世风,它们既是影响因素,也是表现内容。在生产方面,因宫廷需求无度,嘉靖御器厂往往无力独自承担烧造任务,只能实行“官搭民烧”。而嘉靖新政,对御器厂管理制度新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品类方面,青花仍是主流。因更定祀典,礼祀祭器需求增多,颜色釉瓷器大量派烧。五彩、素三彩等釉上彩瓷器则承继前朝,持续发展。器型方面,因为关乎使用,饮食的奢靡、礼制典祀的更定、道教的流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盘、碗、瓶等器物的面貌,包括烧造时间、烧造数量和使用方式等。装饰方面,描金瓷器、釉下彩绘瓷等倍增,亦是受到世风渐奢、道教盛行等因素的影响。帝王崇道使得道教元素成为嘉靖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其个人对长寿、子嗣昌盛、国家安定的期许,又导致相关题材的纹饰异常丰富。而与道教相关的云鹤纹一度比肩龙凤纹,三者组合成为常见的装饰主题。另外,嘉靖年间山水花鸟纹饰的减少,多模仿明代前期,这与宫廷画院的衰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嘉靖官窑瓷器多方面的研究,指出嘉靖九年、二十一年是官窑瓷器发展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前者是御器厂革旧迎新的时期,后者则是风格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其整体风貌可概括为三方面:精粗共存、丰富多彩、官民渐融。同时论文认为自嘉靖始,帝王的个人意愿在瓷器生产中成为主导,御用瓷的地位慢慢超过了官用瓷,成为时代风尚的代表。

张泰康[5](2021)在《《古玺汇编》补编》文中指出1981年故宫博物院编、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汇编》是一部大型的古玺工具书,对古玺的整理与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後新的古玺资料大量出版,虽然有人做了古玺印典类的整理,但是每一方玺下着录的信息不够详细,部分古玺文字考释成果没有体现,有必要编写一部内容比较全面的古玺谱录,这对於对当前考释一些古玺疑难字形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本文对80年代初期以来至今新出现的古玺材料进行一次新的汇集,名为《〈古玺汇编〉补编》。论文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新出古玺的整理与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是综述,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了明确认识“古玺”的过程,详细叙述了80年代以来有关着录古玺的印典和字编;第二节关於古玺的分域分类研究对於认识六国古玺文字的字形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第三节针对古玺文字与其他文字的交叉性研究,成为当前考释一些古玺疑难字形的重要方法。第二章是新出古玺的整理,分为三节。第一节本文充分吸收《古玺汇考》、《古玺印图典》、《战国玺印(分域音序)》的着录优点,对新出古玺不仅分域分类编排,而且新增原玺印面照片、尺寸、材质和纽质,其中原印面照片对於考释古玺文字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节为新出古玺的整理情况。本文新收古玺资料主要来源于80年代以来至今新出版的近150部古玺印谱以及期刊文章,将这些新出古玺与《古玺汇编》进行字形笔画和形态上的仔细比对,共整理出《古玺汇编》之外的古玺3136方,其中楚系玺印345方,官玺144方,私玺169方,成语玺32方;齐系玺印175方,官玺75方,私玺89方,成语玺11方;燕系玺印215方,官玺32方,私玺166方,成语玺17方;晋系玺印2365方,官玺232方,私玺1832方,成语301方;分域待定玺36方。这些新收古玺共整理出字头近2000个,合文(包括复姓)160个。第三节介绍本文所收古玺涉及到的职官和姓氏。官玺从宽式的层面整理出各系表示封君、政府机构、官名、身份等职官,楚系职官49种,齐系职官31种,燕系职官13种,晋系职官46种;私玺整理出各系的单姓和复姓。第三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古玺疑难字形考释集释。本文充分吸收古玺文字的考释成果,结合新出的古玺资料,运用字形比较法,整理出古玺疑难字29个,每一个疑难字下选取几个有代表的字形,并列出字形来源的拓片,集释各家有代表性的考释意见,最後加上自己的按语。下编为《〈古玺汇编〉补编》图版部分,包括凡例、正文、拼音检字表、笔划检字表、引用资料简称表。图版参照《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1959)的五系分域法,分为楚、齐、燕、晋四系,秦系玺印不在收录范围内;每一系下分为官玺、私玺、成语玺;官玺从职官角度,大致按照封君、政府机构、官名、身份等排列;私玺这里指的是姓名私玺,按照单姓玺、复姓玺、单字玺依次排列;成语玺分为箴言玺和吉语玺;单字玺内容复杂,表示官名性质的放入官玺,表示私名性质的放入私玺,表示成语性质的放入成语玺;每一方玺下尽可能列出编号、出处、原印面彩色照片、拓片彩色照片、释文、材质、纽质和尺寸。图版後附拼音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对每一方玺印所有字形的隶定字和释读字加入索引。

徐世平[6](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黄佳琦[7](2020)在《观今鉴古写春秋 ——葛昌楹印藏研究》文中提出

姚灼[8](2020)在《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文中研究指明集注就是汇1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对各个版本的注释进行整理,并对个别部分进行补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张怀瓘是唐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留下许多价值极高的书法理论着作,《书断》是其书论中重要的一篇。《书断》的内容颇多,范围极广,时间跨度较大。首先是对十体发展历程的论述和概括,并把各个书家按“神、妙、能”三个层次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品评的标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主要针对现有的相关着作进行集注,并相应的加入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文意更为通顺,便於理解。首先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对《书断》以及张怀瓘的研究现状,版本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其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张怀瓘本人以及他的其他相关着作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概括。最後文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针对笔者手中现有的各个版本对《书断》进行校对,主要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民国十一年上海博古斋影印的济古阁本为底本,以笔者目前掌握的其他版本加以参校。校对部分主要以王云五的《丛书成集》、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其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范祥雍点校本、洪丕谟点校本;《墨池编》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何立民点校本;《书苑菁华》主要包括陈思编撰本以及《中国书画全书》收录本、《四库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本》、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的《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为主。注释部分主要依据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对文章的注释部分进行集注,最後根据相关的硕博论文对与《书断》有关的论述进行汇评总结,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曹青青[9](2020)在《永字八法考论》文中指出汉字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载体,书法则是汉字书写艺术王冠上的璀璨明珠。享誉古今的贞观之治期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下,书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主流。大唐文明不断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诸多书法名家,他们在二王之后将书法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举国风靡,盛行后世。唐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一书中辑录了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其中的“永字八法”备受瞩目,被后世众多的书法名家在各种典籍中再三引用,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出现了不断篡改的情况,以至于面目全非。由于韩方明在其着述中将永字八法的源头推演到了后汉崔瑗(子玉)身上,从而导致其源流尽失。时至今日,永字八法已经成为很多博士、硕士论文的立论根基,对我国现行的书法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本着正本清源的想法,在引文述说其梗概之后,首先对永字的字源演变进行了详细考证,并以此作为出发点,通过排他法确定,具备八法书写笔划的“永”字最初出现于魏晋时期。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其中尤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首字“永”最具代表性。据民间相传,永字八法是王氏首创,经隋僧智永渡江传至张旭,此后逐渐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因此也有人认为,王羲之首创的说法历史过于古远,难以进行考辩,或有失偏颇。永字八法是僧智永在四十年临摹王氏《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书法艺术要领。经笔者潜心考查,以正史为立论根据,比对《法书要录》、《墨池编》、《书苑精华》、《全唐文》等存世文献,逐一论证,提出两个正源考证观点:其一为:内证优先,外证为辅。即优先取用文献着述中所提及的人物、朝代、年份、事件,或当代考古事实,加以国史或历史同期人物的着作作为旁证,相互辅助推演。其二为:断代优先,平行辨伪。除碑铭、法帖、刻石等历史文物外,古籍中衍讹频仍,后世着述中托名上古名流贤达之风盛行,典籍真伪难辨成为学术正源最大的困扰之一;作品以其出处优先断代,考辩再三,去伪存真,方可谈论发端。笔者以此为研究方法,通过考证找出《玉堂禁经》(或作翰林禁经)的诸多不确定性,结合字源考辩一节,排除了永字八法发端于崔瑗的可能性。此后,又详细考证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等,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自论书》考证为后人集成王氏之佚文外,几乎所有托名在王羲之名下的着述,都是后世伪作,从而排除了王羲之首创永字八法的可能性。而后又以《法书要录》的《传授笔法人名》中的历史断代年份为据,排除了僧智永说。最后追溯到“永字八法”的起源为唐代草圣张旭首创,通过其亲传弟子崔邈传承至韩方明一脉,此后方得光大后世。张旭以草书闻名于世,是现有三说中相对难以考证的说法,笔者仔细考辩张氏同期的诸多着述和典籍,详加论述了张旭始创的最大可能性。此后,“永字八法”这一经典技法在两宋时期达到艺术巅峰,经元、明、清朝等历代典籍撰集,流传至今。本论文又以《玉堂禁经》、《墨池编·张旭传永字八法》(简称柳颂)、《书法正传·颜鲁公永字八法颂》(简称颜颂)等诸资料作为文献依据,对永字八法的创作技巧进行肌理比对,综述了“永字八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论述了永字八法对汉字点画规范的重要价值,以及在书法教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对其颠覆传统书法教学诸多陈规陋习的创新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从而对今后书法的学习提供了更完备的理论指导。

荆韬[10](2020)在《汉穿带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汉时期是我国玺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官印和私印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该时期的私印体系中,穿带印作为一种多是两面且无印钮的形制而显得尤为特别,印章形制、文字特点及用途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对汉穿带印研究,历来印学家多将其归为汉私印的一个普通门类,并简言概括。本文以穿带印的定义、分期、材质、形制特征、文字特点、制作工艺、用途及对后世的影响为主线,对汉穿带印进行归纳整理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缘由进行分析。穿带印的定义和分期。对汉穿带印的研究,历来印人、学者在其着作中多作为钮制的一种进行介绍并给与定义。但其定义往往意见相左。笔者通过对穿孔形制等进行分析后给出合理定义。对所见穿带印的文献、出土及印谱等资料中的时代进行了划分,将其总结为战国晚期、秦代时期、西汉早中期、西汉晚至及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分为五个阶段。该分期可以看出自战国至唐宋时期,穿带印一直是私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穿带印材质、形制特征、印面文字特点。对穿带印的不同材质包括金、银、玉等,结合出土资料、各类玺印图片进行了总结归纳。穿带印并无印钮,分析其形制时,只能从印面形状、穿孔形制、印台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穿孔不同时代的形制变化,分析出了穿带印形制改变的原因是一印两用且方便携带。汉穿带印的印面特点及文字特点,多为两面印且文字风格一致,其印面文字就比单面私印有更多的文字研究价值。对其中的姓名印、臣字印等组合类型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文字排列方式、文字章法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汉穿带印的制作工艺、用途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铜质穿带印铸造、凿刻及其他材质的刻制工艺,通过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两汉时期不同制作工艺对于印文风格的影响。依据汉穿带印中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汉代印坊制印进行了推断。笔者探究了除“以检奸萌”之用外,汉穿带印如殉葬用印、道教用印等其它功能及用途。简述汉穿带印在形制及文字风格上对后世的影响,并对汪关、陈巨来二人作品与汉穿带印中同类型风格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汉穿带印三个类别的特点分析,让我们对汉代穿带印的整体特征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明确了对汉穿带印的各项特点。对研究汉代私印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二、中华美术菁华之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美术菁华之最(论文提纲范文)

(1)三晋官玺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三晋官玺的着录
        二、三晋官玺的考释
        三、三晋官玺分域及职官研究
第一章 三晋官玺集释
第二章 三晋官玺所见职官表
附录 三晋官玺目录
参考文献

(2)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集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对《笔髓论》《书旨述》进行集注汇评的重要性
    二、学术界对虞世南的研究状况
    三、学术界对《笔髓论》《书旨述》的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虞世南及其书法着作概述
    一、虞世南其人
    二、虞世南其书
第二章 《笔髓论》《书旨述》集注汇评
    一、《笔髓论》《书旨述》注释凡例
    二、《笔髓论》《书旨述》集注汇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第一节 何为“雅”“俗”
        一、“雅”之义
        二、“俗”之义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生产与管理
    第一节 窑制规模
    第二节 制度改革
        一、职官督造
        二、匠役改革
        三、官搭民烧
    小结
第二章 主要品种
    第一节 青花及釉里红
        一、青花
        二、釉里红
    第二节 五彩、斗彩、杂釉彩、素三彩
        一、五彩、斗彩
        二、杂釉彩、素三彩
    第三节 颜色釉
        一、高温单色釉
        二、低温颜色釉
    小结
第三章 器型与功能
    第一节 饮食器具
        一、饮食奢靡
        二、桌器组合
    第二节 礼祀祭器
        一、祭礼改革
        二、祭器派烧
        三、典型祭器
    第三节 道教器物
        一、道教与器型
        二、典型器物
    第四节 居室陈设
    小结
第四章 装饰与意涵
    第一节 浓妆重彩
        一、金花熠熠
        二、热烈浓艳
    第二节 祥瑞寓意
        一、益寿延年
        二、子孙绵瓞
        三、国家安定
        四、吉祥瑞兆
    第三节 龙凤云鹤
        一、等级无辨
        二、龙凤鹤遍布
    第四节 花鸟情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插图目录
附录 B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嘉靖瓷器列表
附录 C 明晚期墓葬出土嘉靖瓷器列表
附录 D 或可与《陶书·御供》所载对证的嘉靖实物
附录 E 嘉靖御器厂仿烧宣德、成化窑典型器

(5)《古玺汇编》补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新出古玺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章 20世纪80 年代以来古玺文字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古玺的认识与着录
        第二节 古玺的分域分类研究
        第三节 古玺文字考释新进展
    第二章 20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出古玺整理
        第一节 几部重要的古玺印典
        第二节 新出古玺的材料范围、收录标准、体例编排和数量统计
    第三章 20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出古玺印中的职官和姓氏
        第一节 职官
        一 楚系职官
        二 齐系职官
        三 燕系职官
        四 晋系职官
        第二节 姓氏
        一单姓
        二复姓
    第四章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部分古玺疑难字形考释集释
下编:《〈古玺汇编〉补编》
    凡例
    一 楚系玺印(上)官玺(0001-0144)
    一 楚系玺印(中)私玺(0145-0313)
    一 楚系玺印(下)成语玺(0314-0345)
    二 齐系玺印(上)官玺(0346-0420)
    二 齐系玺印(中)私玺(0421-0509)
    二 齐系玺印(下)成语玺(0510-0520)
    三 燕系玺印(上)官玺(0521-0552)
    三 燕系玺印(中)私玺(0553-0718)
    三 燕系玺印(下)成语玺(0719-0735)
    四 晋系玺印(上)官玺(0736-0967)
    四 晋系玺印(中)私玺(0968-2799)
    四 晋系玺印(下)成语玺(2800-3100)
    五 分域待定玺(3101-3136)
拼音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
引用资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术语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考证
        (二) 图像分析
        (三) 物质文化
        (四) 数据整理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一、石刻拓片
        二、铜器铭文拓片
        三、刻帖拓本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二、对书法的品评
        三、研究的成果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一、精拓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二、钤印的设计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一、墨色的设计
        二、纸色的设计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结论
尾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后记

(8)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的重要性
    二、学术界对张怀瓘的研究现状
    三、学术界对《书断》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张怀瓘其人及书法着作概述
第二章 《书断》集注汇评
    一、《书断》注释凡例
    二、《书断》集注汇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永字八法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2 永字字源考
3 永字八法源流考
    3.1 八法的由来
    3.2 羲之说考证
        3.2.1 正史内证考
        3.2.2 张怀瓘与《玉堂禁经》外证考
    3.3 智永说考证
    3.4 张旭说考证
        3.4.1 张旭传颜真卿“永字八法”考
        3.4.2 张旭授崔邈“永字八法”考
4 永字八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4.1 开启图谱式教育先河
    4.2 规划了汉字书写笔划
    4.3 丰富了书法教学法
    4.4 对书法再创作的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汉穿带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穿带印的定义和分期
    第一节 穿带印的定义
    第二节 穿带印的分期
    注释
第二章 汉代穿带印的材质和形制特点
    第一节 汉穿带印的材质
    第二节 汉穿带印的形制
    注释
第三章 汉代穿带印的文字特点
    第一节 汉穿带印的印面内容
    第二节 汉穿带印的文字排列方式与文字章法
    第三节 汉穿带印的文字表现形式
    第四节 汉穿带印的文字风格
    注释
第四章 汉穿带印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汉穿带印的制作工艺
    第二节 穿带印与汉代印坊
    注释
第五章 汉穿带印的用途
    第一节 封缄穿带印
    第二节 两面官印
    第三节 带官职的穿带印
    第四节 佩带穿带印
    第五节 道教穿带印
    注释
第六章 汉穿带印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对形制上的影响
    第二节 对印文风格上的影响
    注释
结语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四、中华美术菁华之最(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晋官玺集释[D]. 宋爽. 吉林大学, 2021(01)
  • [2]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集注汇评[D]. 范英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D]. 刘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古玺汇编》补编[D]. 张泰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7]观今鉴古写春秋 ——葛昌楹印藏研究[D]. 黄佳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D]. 姚灼.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永字八法考论[D]. 曹青青.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汉穿带印研究[D]. 荆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中国艺术之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