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牛肉、羊肉、兔肉卫生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唐小航[2](2021)在《即食酸汤鮰鱼酸化及杀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酸汤鱼是我国苗族和侗族的传统菜肴,以新鲜鱼肉和贵州特产酸汤为原料烹饪而成,传统的酸汤鱼多作为菜肴在当地餐馆进行销售,市场上工业化产品尚处于空白状态。具有一定保质期的低酸性休闲软罐头制品在真空包装后需进行高温杀菌处理,高温杀菌过程会对鱼片的质构、色泽等品质造成一定破坏。酸汤鱼本身具有酸爽的口感,如通过工艺研究将其pH值控制在4.6以下,将使其成为酸化食品,进而使杀菌强度大幅降低。因此,本研究将系统分析鮰鱼的酸化工艺及杀菌工艺,并分析杀菌后鱼片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情况,以期为酸汤鮰鱼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1.研究了静态腌制工艺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以预干燥的鮰鱼片为原料,经调理的凯里红酸汤为腌制液,通过感官评定确定腌制液的最佳糖酸比,在最佳糖酸比的基础上分析腌制液的初始总酸含量、液料比、鱼片厚度及腌制时间对鮰鱼片酸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糖酸比为4:1的腌制液中腌制的鱼片感官评分最高;液料比为2:1(w/w)时3 mm厚的鱼片在25 g/kg酸汤中腌制12 h时可被酸化;提升腌制液初始总酸含量能显着提高腌制速率,提高液料比能在腌制后期提升腌制速率,较厚的鱼片在腌制前期腌制速率较慢,后期腌制速率与薄鱼片几乎一致。通过Box-Behnken试验建立了以pH值为响应值的鱼片酸化预测模型,验证试验表明预测模型能对鮰鱼片的腌制过程进行预测。2.研究了动态腌制工艺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采用脉动真空及超声处理对9 mm厚鮰鱼片的动态腌制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腌制体系的真空度达到100 kPa时有明显的气体逸出现象,糖酸比4:1、液料比3:1(w/w)时、腌制温度4℃时,9 mm厚的鱼片在100 kPa下抽真空45 s再放真空后腌制300 min可完成酸化;同样的腌制体系每隔30 min在420 W下进行一次5 min的超声处理也可在300 min完成腌制;先进行抽真空处理,再进行超声处理可使腌制时间缩短至240 min。3.研究了杀菌工艺对鮰鱼片品质的影响。测定酸化鮰鱼片在85℃-95℃下杀菌时的中心温度曲线,计算杀菌F值,再通过保温实验确定杀菌温度下的安全F值,同时以未酸化的鱼片在110℃、121℃下杀菌作对照;比较鱼片在达到安全F值的前提下,不同杀菌温度对感官品质、蛋白变化、水分迁移及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后鱼片在杀菌强度F值达到5 min时即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未酸化的鱼片在杀菌强度F值达到3.6 min时即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鱼片杀菌后pH值略有降低,总酸含量略有升高。与未酸化经110℃、121℃杀菌的鱼片相比,酸化后再杀菌有利于维持鱼片的质构、色泽及气味等感官品质;酸化后再杀菌的鱼片SDS-PAGE电泳条带与杀菌前相似,TCA溶解肽含量较低,蛋白质降解程度较低;酸化后再杀菌的鱼片蒸煮损失率较低,自由水的流失率较低,有利于维持水分。杀菌温度对脂肪氧化的影响不显着。酸化后的鱼片在经91℃-95℃杀菌时杀菌时间可控制在30 min内,且杀菌后具有较好的品质。4.研究了酸化杀菌后鮰鱼片在储藏过程中的稳定性。将酸化后的鮰鱼片经95℃、14.1 min(F=5 min)水浴杀菌后分别放置于35℃、25℃、4℃进行保存,测定鱼片在不同储藏条件下pH值、总酸、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质构、色泽变化情况,分析蛋白降解及脂肪氧化情况。结果表明,鱼片在储藏过程中pH值、总酸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稳定;储藏过程中弹性及咀嚼度变化不大,硬度有所增加;4℃储藏时剪切力有所增加,亮度及白度下降较缓慢;在整个储藏过程中感官品质无显着劣变;储藏过程中蛋白降解不显着;储藏过程中脂肪容易氧化,过氧化值为酸化鮰鱼片储藏过程中的主要变化因子。
李琴[3](2021)在《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文中指出气虚体质,是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由于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机体由于生命衰老、疾病损伤、形神消耗等原因容易陷入气虚体质状态。在疾病防治“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策略指引下,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气虚体质方面的养生技术方法优势,对气虚体质养生的相关技术方法做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以为气虚体质患者提供养生借鉴。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系统分析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确立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总纲,系统整理气虚体质的养生技术方法,并研究不同人群的气虚体质状态的形成、相应的特点、适宜的养生技术方法。以期为气虚体质的相关临床养生应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借鉴。研究方法:(1)目录学、文献学方法:通过《全国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医籍考》等目录学着作,结合文献调查,选取历代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书目作为研究对象;(2)文献研究法:以《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工具,以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为辅助工具,对检索到的相关内容进行集中整理、归纳与分析。部分数据的整理工具和方法:应用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标注、去重、归纳和整理。研究结论:(1)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气虚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制约,先天决定气虚体质的形成,后天则是形成气虚体质的重要条件。先天是指先天禀赋不足,如:父母体弱、母亲孕时保养不当等;后天包括饮食失宜、情志异常、劳逸失度等。(2)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及调气总纲:养生原则概括为守气勿损、谨护先天和培补后天,调气总纲概括为从形调气、从神调气和从息调气。(3)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气虚体质的调养主要从饮食、起居、导引、四时、情志等方面入手。饮食上:饮食有节、饮食有洁、谨和五味、合理选择食物,忌毫无节制,随意而为。起居上:谨避风寒、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四时上:顺应四时变化之规律,春捂秋少冻,夏温冬平补。导引上:宜选用低强度运动,如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情志上:少思以生气,少悲以保气,克怒以制气,避恐以保精,慎喜以护气。(4)气虚体质的不同人群:婴幼儿宜健脾补肺补肾;中年期宜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心肺的调养;老年期宜顾护脾胃,谨慎起居。女性月经期宜防寒避热,饮食避寒食热,情志舒畅。产褥期宜劳逸适度,饮食清淡,谨避风寒,谨慎用眼。哺乳期宜食清淡,起居有常,谨慎用药。更年期宜饮食有节,顺应自然以畅情志,适时运动。男性宜健脾补肾益气。
贾倩男[4](2020)在《《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使妇女产褥期食养药膳规范化,促进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wed等中外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全面收集产褥期食养药膳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古代文献证据分级和GRADE评价体系,对文献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为弥补文献缺失,向全国各地发放调研问卷,进行民间调研。利用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对指南内容进行推荐。以文献研究及文献评价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参考,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为依据,最终形成《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推荐方案。结果:1.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分阶段的调养原则和适宜药膳品类推荐方案;2.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的适宜药食和药膳方(包括方名、组成、制法、用法、功效等)的推荐方案;3.形成产褥期饮食注意事项推荐方案。结论: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有一定质量的文献支持,以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补充,结合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达成了专家共识,最终综合考量形成指南的推荐方案。
徐红艳[5](2020)在《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藏羊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羊种,其肉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脂肪含量低且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但是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极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其腐败变质,货架期较短;虽然我国市场目前存在很多肉类制品保鲜方法,但是这类方法仍存在防腐剂使用方法、使用量不规范、营养成分损失严重、温度调节能耗较大、地域性强等问题,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欧拉藏羊为原料,以孜然、花椒、肉桂精油为保鲜材料,然后按照课题组前期体外抑菌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以体积分数为0.8%孜然精油+0.35%花椒精油+0.25%肉桂精油+98.6%(TW-80(0.01%v/v))制成最优复配香辛料精油,涂抹于藏羊肉表面,结合真空包装,然后综合运用新鲜度指标对复配香辛料精油的保鲜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作出评价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对藏羊肉在不同的贮藏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并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探究结果如下:1.在贮藏期间内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在贮藏期间,复配精油处理组肉样pH值、汁液流失的增长速率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CK)组和空白组;空白组在15 d时菌落总数和TVB-N(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分别为6.57 lg CFU/g和16.51 mg/100g,而处理组在24 d时菌落总数和TVB-N分别为6.21 lg CFU/g和15.27mg/100g,才接近腐败标准;同时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色泽、气味、弹性、粘度及煮沸后汤汁的感官评分均高于CK组和空白组;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精油处理藏羊肉贮藏期延长了9 d,且稀释后的TW-80作为精油溶剂对藏羊肉的蛋白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2.研究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空白、CK和处理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均逐渐上升,二硫键含量逐渐下降,但处理组变化速率较空白组和CK组慢;相比空白和CK组,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提高了藏羊肉MP(Myofibrillar protein,MP)表面疏水性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着抑制了藏羊肉MP的氧化,一定程度减缓了藏羊肉的脂质氧化速率。3.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三组藏羊肉的主要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B、L、D均先上升后降低。处理组的内源蛋白酶活性均比空白组、CK组低;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内源蛋白酶具有一定影响。复配香辛料精油涂膜生物保鲜处理可显着减缓藏羊肉的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速率,同时维持机体较高的SOD、CAT和POD活性。4.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分析。(1)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感官评分降低越显着(P<0.05);菌落总数、TBA值和TVB-N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温度越高藏羊肉氧化腐败的速度越快,微生物繁殖的速度越快;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的pH变化越显着,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2)通过预测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的藏羊肉的货架期,分别是:-1.5℃为60 d,4℃为30 d,10℃为15 d,15℃为8 d。综上所述,在真空包装方式下,与空白组相比,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可以明显减缓藏羊肉腐败变质,延长藏羊肉的保鲜期。
樊沙娜[6](2020)在《负离子电场中羊肉腌制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内蒙古锡林古勒盟苏尼特羊后腿肉为原料,将原料肉置于负离子电场中研究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和负离子电场强度三个不同变量对肌红蛋白及相关量的影响,根据Box-Behnken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确定负离子电场羊肉腌制的最优条件。按照优化后的工艺进行试验,对新工艺腌制羊肉的pH值、色泽、质构、亚硝酸残留量、微生物指标、持水力和硫代巴比妥酸(TBARS)的变化进行分析,验证负离子电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为负离子电场羊肉腌制工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不同腌制温度、不同腌制时间、不同腌制场强三个因素对羊肉中肌红蛋白相关量的影响,并以羊肉中氧合肌红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依据负离电场腌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对负离子电场进行响应面分析,根据Box-Behnken设计确定的负离子电场羊肉腌制的最佳条件为:腌制温度4℃、腌制时间13 h、负离子场强3 kv。根据调整后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氧合肌红蛋白含量为20.67%,与预测值20.79%吻合,并且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2=98.97%,得到的模型拟合程度好。2.负离子电场腌制对腌肉中氧合肌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显着(P<0.05),能够有效的促进氧合肌红蛋白的生成,防止腌肉中肌红蛋白的氧化,使腌肉长时间保持鲜亮色泽,同时色泽检测结果显示L*值、a*值高于传统腌制方法组。3.负离子电场对腌制羊肉各个质量指标的影响:负离子电场与传统腌制技术相比,腌制肉的亚硝酸盐的残留量、离心损失率、细菌总数及脂肪氧化程度均显着降低(P<0.05);贮藏时间为30天时,传统腌制技术羊肉的硫代巴比妥酸值已经达到次质肉标准,而负离子电场腌制的羊肉脂肪氧化TB,ARS值仍在优质肉标准范围内,负离子电场可降低肉中脂肪氧化,很好的保持肉的风味,延长腌制肉的贮藏时间。
周艳[7](2020)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日粮能量水平是限制动物生长育肥性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肉驴的研究鲜少报道。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从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初探了其影响机理,为舍饲肉驴能量营养需要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kg)的肉驴(公)36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为低能组(E1)、中能组(E2)、高能组(E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驴,分别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试验预试期10天,正试期135天,分为育肥前期(1-45d)、育肥中期(46-90d)和育肥后期(91-135d)。试验期间每15d称重一次,试验期间进行3次消化试验,并采集血液;试验结束后,将所有试验驴禁食12h,禁水2h后屠宰、取样。试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试验一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前期,日粮对肉驴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着的影响(P≥0.10);在育肥中期,E2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组的体重显着高于E1和E3组,但E1和E3组间差异不显着;E2、E3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着差异,但二者显着高于E1组(P<0.05)。在整个试验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为E2>E3>E1(P<0.05),但采食量间无显着的差异。这说明中能量组的日粮增加了肉驴的生长育肥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低能量和高能量组不利于生长育肥性能的发挥,尤其以低能量组最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的结果为E2>E3>E1(P<0.05),但E3组的肉骨比和眼肌面积显着和趋于显着地低于E1和E2组(P<0.05,P=0.075);E3组的大网膜脂、肠系膜脂、肾周脂肪和腹内脂肪的重量以及GR值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显着高于E1组(大网膜脂除外)(P<0.05);说明高能量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脂肪沉积,增加了背膘厚度,中能量组居中。日粮能量水平可显着提高肺脏的重量,E3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总脏器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为E1和E3组趋于显着地高于E2组(P=0.092)。日粮能量水平对盲肠pH值无显着的影响(P>0.10),对消化道总重和回肠重、直肠重、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比例有显着影响,与E2组相比,E1组和E3组的消化道总重、回肠重和肠道总长度显着降低(P<0.05),空肠重、直肠重和总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以及直肠重显着升高(P<0.05)。这说明中能量水平的日粮促进了消化道发育,但脏器发育以低能量和高能量组较好。试验二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中期,E2组肉驴对营养物质DM、CP、EE、Ca、P的消化率最高,高于E1、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和E3组组DM、ADF、NDF、Ca、P的消化率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回肠和空肠中脂肪酶的活性和回肠糜蛋白酶的活性以及十二指肠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E3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2和E1组,E2组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E2组和E3组十二指肠中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和空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水平均可促进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尤以中能量组较好。试验三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肉品质理化特性和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E3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剪切力趋于显着地低于E1组(P=0.092,P=0.074),E2组居中;E3组的肉色a*值和b*值显着低于E1组和E2组(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和臀肌中粗蛋白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E2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E2和E3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可促进肌肉中脂肪的沉积,增加肌肉的嫩度和保水性能,尤其是高能量组。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肌肉部位的不同而变化。试验四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E2组臂三头肌中TAA、EAA、NEAA、DAA的含量和臀肌中NEAA、DAA、TAA含量以及股二头肌中TAA、EAA、NEAA、DAA、FAA和BCAA的含量、EAA/TAA、EAA/NEAA显着高于E3组(P<0.05),但与E1组无显着差异。E1和E2组股二头肌中Asp、Ser、Arg的含量和臀肌中Thr、Ser、Glu、Ala、Tyr的含量以及臂三头肌中 Glu、Gly、Ala、Val、Met、Leu、Tyr、Phe、Lys、Pro、His、Arg 的含量均显着高于E3组,而E1和E2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低能量和中能量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低能量组的AA平衡性较好,中能量组呈味氨基酸更丰富。E2 和 E3 组血浆中 Glu、Ala、Met、Pro、His 以及 NEAA、BCAA、FAA 和 DAA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但EAA/NEAA、EAA/TAA和Asp的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E1组(P=0.016,P=0.051,P=0.085)。在育肥中期和后期,E2组和E3组血清中GLU、CHOL、HDL-C、LDL-C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血清中ALB、TP、D3HB、NEFA的含量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综上所述,中能量水平组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了消化道发育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肌肉组织的AA平衡性好,营养价值较高,脂肪沉积居中,经济效益最好:高能量和低能量日粮均降低了肉驴的生长育肥和屠宰性能,尤以低能量组最低。高能量组增加了脂肪沉积,但改善了肉的嫩度,低能量组蛋白质的AA平衡性优于高能量组。
郝婉名[8](2020)在《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肉牛养殖大国,但不是加工强国。由于缺少牛肉分割部位肉间差异性研究及不同部位肉加工适宜性研究,导致市场上不同部位牛肉价值差异难以区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本研究以12月龄西门塔尔杂交牛的肩肉、霖肉、黄瓜条、牛腩和腱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部位肉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对不同部位牛肉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传统产品加工(腊肠、牛肉丸、牛肉松),并对其产品品质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建立原料肉品质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不同加工方式的品质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确定核心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将综合评价得分通过聚类分析筛选适宜加工的品种。通过回归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模型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门塔尔杂交牛加工品质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如下。6个不同部位的西门塔尔杂交牛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色泽、pH以及加工品质均在在显着差异。西门塔尔杂交牛的牛腩具有高蛋白、高脂肪、低水分含量等特点,且剪切力较高、蒸煮损失较低;霖肉具有高蛋白、低胶原蛋白和低水分含量的特点,保水性与凝胶特性较好,但其脂肪含量较低;臀肉具有较高的弹性、咀嚼性和保水性,但凝胶特性和乳化特性较差;肩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适中,但保水性较差;牛腱的蛋白含量、脂肪含量、解冻损失较低,凝胶弹性和乳化稳定性好;黄瓜条弹性、嫩度、凝胶保水性和乳化性均较好,但解冻损失较大。显然,不同部位牛肉具有不同的品质与加工特性,适宜的加工方式也可能不同。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腊肠、牛肉丸以及牛肉松加工适宜性评价核心指标,并得出腊肠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2814A1+0.2312A2+0.1911A3+0.2964A4(A1~A4分别代表酸价、咀嚼性、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牛肉丸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50A1+0.24A2+0.33A3-0.39A4+0.32A5(A1~A5 分别代表 a*值、咀嚼性、乳化性、解冻损失及内聚性);牛肉松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45A1+0.55A2(A1~A2分别代表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将不同加工特性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可明确牛肉腊肠、牛肉丸和牛肉松三种产品对原料肉的要求。结果表明:最适宜加工牛肉腊肠的部位肉为肩肉,最不适宜加工腊肠的部位肉为牛腩;最适宜加工牛肉丸的部位肉为臀肉,最不适宜加工牛肉丸的部位肉为牛腱和牛腩;最适宜加工牛肉松的部位肉为肩肉,最不适宜加工肉松的部位为黄瓜条和牛腱。研究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差异性与加工适宜性合理的将原料肉的选择和深加工结合起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实现了加工增值最大化。
曾令英[9](2020)在《低温重组兔肉排工艺及其加工贮藏品质变化》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营养和感官质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兔肉高蛋白和低脂肪的营养特点十分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饮食消费观念。而目前我国兔肉加工行业发展较滞后,深加工不足。重组作为肉类深加工的一种方式,在兔肉方面的应用还十分有限,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兔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增加兔肉加工制品的种类和比例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的重组肉制品种类繁多,关于重组肉制品的工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提高重组肉制品的质地特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重组肉制品在销售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较差的重组特性,如持水力低、凝胶强度弱和蒸煮损失大等特点。期望通过加入冷粘合剂和品质改良剂提高重组肉制品的品质,探求在低温和常压下对肉糜进行重组的一种解决办法。鉴于以上问题,本课题首先对冷粘合重组兔肉排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加入的冷粘合剂对肉排品质的影响,确定了粘合剂的最佳加入浓度。然后探讨了重组兔肉排在冷粘合重组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组织结构的变化。随后通过研究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肉排质地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加工中较为合理的加热温度和时间。最后比较了肉排在-3℃和-18℃两种温度下贮藏期间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得到合适的贮藏条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复合冷粘合剂(β-葡聚糖、酪蛋白酸钠和萄糖酸-δ-内酯)对重组兔肉肉排品质特性的影响。确定了β-葡聚糖添加范围为0.3%~0.9%,酪蛋白酸钠添加范围为0.5%~1.5%,葡萄糖酸-δ-内酯添加范围为0.25%~0.75%。然后采用辅助软件Design Expert(V.8.0.6)中的CCD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进行设计。根据Design-Expert,可得冷粘合剂复合配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β-葡聚糖添加量为0.86%、酪蛋白酸钠1.5%和葡萄糖酸-δ-内酯0.25%。由模型得到L*的预测值为62.45,蒸煮损失为12.41%,剪切力为14.66 N,持水力90.5%,重组品质较好,实际情况与预测值无显着差异,并通过感官评估验证了其可接受性程度较高。(2)在4℃低温重组过程中对照组(不加入复合粘合剂)和优化组(加入复合粘合剂)重组肉排的营养品质以及理化特性变化如下:肉排组成成分在重组过程中无显着变化,但是相比于对照组,优化组的蛋白和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蛋白含量达到了24.22%左右,脂肪含量较低,仅为2.31%左右。优化组的pH值在重组0 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但在重组过程中无显着变化,而对照组的pH持续减小。优化组的凝胶强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前12 h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12 h~24h基本保持不变。重组过程中,对照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着性均显着增加,优化组弹性无显着变化,但弹性、硬度更高。加入了粘合剂的优化组的储能模量(G’)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具有更好的凝胶特性,凝胶结构更加稳定,网络更均匀,与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一致,即添加复合粘合剂可以使重组兔肉排微观结构更均匀,凝胶速度更快,12h左右就可以形成肌原纤维网络结构。(3)热加工温度对重组兔肉排的品质影响如下:蒸煮损失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凝胶强度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而降低,50℃处理时凝胶强度最大为4475.39 g,90℃处理时凝胶强度最小为709.19 g。剪切力在较低温度下(50℃和60℃)加热时剪切力的增大不显着,但在高温下(>70℃)显着上升。pH在温度小于70℃随着温度上升呈显着上升。随着温度上升,L*升高,但在80℃略微下降;a*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b*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质构方面,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着上升,弹性无明显变化。内聚性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当蒸煮温度在50℃~70℃间内聚性减小,而后增大。(4)热加工时间对重组兔肉排的品质影响如下: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蒸煮损失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当中心温度加热到90℃后保温30 min的蒸煮损失最大,为17.34%。当加热温度小于60℃时,凝胶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而当加热温度大于60℃时,凝胶强度随着加热时间增加而降低。剪切力和pH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呈现显着的上升,加热前期显着增大,20~30 min后无显着变化(P>0.05)。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L*先上升后降低,a*随时间增加而增大,90℃时上升尤为剧烈;b*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质构特性上,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硬度显着上升,弹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内聚性在加热温度小于70℃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加热温度大于70℃时,内聚性逐渐减小;胶着性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咀嚼性则呈相反的趋势。(5)对比研究了冷冻条件下(-18℃)及微冻条件下(-3℃)贮藏40 d重组兔肉排鲜度和理化品质的变化,可知:L*和a*值均在贮藏期间显着下降,b*值上升。-3℃贮藏下的颜色可接受度更高,a*和L*更高。质构方面,硬度和咀嚼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弹性呈现逐渐降低。贮藏后期-18℃储藏的肉排硬度和咀嚼性较-3℃高,而弹性则是-3℃储存的肉排更大。肉排的pH值在5.85~6.36之间变化,两个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贮藏前5 d呈现下降趋势,而后并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18℃下贮藏的pH较-3℃贮藏的pH上升更缓慢。重组肉排的初始TBARS值仅为0.25 mg/kg,贮藏前15天TBARS值均逐渐增加,之后无变化。-3℃和-18℃贮藏40 d的TBARS值分别为0.34 mg/kg和0.29 mg/kg,氧化程度较低。贮藏期间肉排的TVB-N随着贮藏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3℃下肉排贮藏到30 d,TVB-N值达到16.15 mg/100g,超过了农业部限量标准,而-18℃条件下贮藏的肉排在40 d内均未超过该标准的限量。菌落总数与TVB-N的规律相似,在-3℃环境下,保存30天以后菌落总数达6.11 lgcfu/g,超出限量水平;相比较而言在-18℃环境下,肉排在保存40天内菌落总数仍为5.08 lgcfu/g仍符合食用标准。综合考虑,在-3℃贮藏在此工艺下生产出的重组肉排时,贮藏期限不超过30天。
李琦[10](2020)在《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5种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试验中分别对5种酶不同水解时间的牦牛肉糜蒸煮损失、pH值变化、质构各项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凝胶弹性模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无花果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呈上升趋势(p<0.05),pH值显着降低(p<0.05),在150 min时略有上升趋势,但增加不显着(p>0.05);加入无花果蛋白酶可显着提高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酶解处理后,肉糜硬度、粘聚性和胶着性呈下降的趋势(p<0.05),酶解150 min时升高,弹性变化不显着(p>0.05);储能模量G’随角频率增加逐渐加大,达到峰值后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凝胶结构破坏,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2.研究了木瓜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后牦牛肉糜的蒸煮损失率高于未酶解时的样品,pH值显着低于未酶解时的样品(p<0.05);随着酶解时间延长,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开始酶解后,肉糜弹性、粘聚性和胶着性呈下降的趋势(p<0.05),硬度变化不显着(p>0.05),酶解150 min时升高;G’和G’’随角频率增加逐渐增加,样品最后G’和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凝胶结构破坏,酶解150min时样品的G’和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3.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处理后可降低牦牛肉糜的蒸煮损失率,但变化不显着(P>0.05),酶解150min时显着升高(P<0.05),pH值变化不显着(P>0.05);加入中性蛋白酶可显着提高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酶解90min时达到最高(300.80mg/100g);随着酶解时间延长,牦牛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在酶解30min时无显着降低,60min后显着降低(P<0.05),弹性和粘聚性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但变化不显着(P>0.05);牦牛肉糜的G’和G’’随角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加,样品最后G’和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酶解0min时样品G’和G’’最高,形成凝胶的黏弹性最好。4.研究了胰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蛋白酶处理后牦牛肉糜pH值无显着变化(p>0.05),酶解30 min后氨基酸含量最高,随着酶解时间延长,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升高,弹性和粘聚性降低。角频率在0.1100 rad/s下,储能模量G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时间30 min>60 min>0 min>150 min>120 min>90 min。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酶解30 min次之,酶解60、90、120 min后牦牛肉糜形成的凝胶弹性差异不大,酶解150 min后形成的凝胶弹性最差。5.研究了弹性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随着弹性蛋白酶酶解时间的延长,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变化趋势,未酶解时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最小,酶解60 min后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显着增加(p<0.05)。pH值在酶解过程中无显着变化(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酶解时间的增长,牦牛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升高,弹性和粘聚性降低。酶解时间为0、90、120 min的样品最后出现G’下降现象,且G’’的变化趋势与G’相同。角频率在0.1100 rad/s下,G’由大到小依次为0 min>90 min>150 min>120 min>60 min>30 min。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酶解60、90、150 min后牦牛肉糜形成的凝胶弹性次之,且三组牦牛肉糜凝胶弹性差异不大,酶解30 min后形成的凝胶弹性最差。本研究认为: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特性及凝胶特性都有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酶的种类和酶作用时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牛肉、羊肉、兔肉卫生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牛肉、羊肉、兔肉卫生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即食酸汤鮰鱼酸化及杀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鮰鱼概况 |
1.1.2 酸汤概况 |
1.2 水产及肉制品的腌制工艺研究进展 |
1.2.1 水产及肉制品的静态腌制工艺 |
1.2.2 水产及肉制品的动态腌制工艺 |
1.3 水产及肉制品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水产及肉制品的高温杀菌技术 |
1.3.2 水产及肉制品的常温杀菌技术 |
1.4 杀菌及储藏过程对水产及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
1.4.1 杀菌及储藏过程对水产及肉制品蛋白的影响 |
1.4.2 杀菌及储藏过程对水产及肉制品水分的影响 |
1.4.3 杀菌及储藏过程对水产及肉制品脂肪的影响 |
1.4.4 杀菌及储藏过程对水产及肉制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1.5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腌制条件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工艺流程 |
2.3.2 原料鱼处理 |
2.3.3 腌制液调配方法的确定 |
2.3.4 感官评定 |
2.3.5 腌制液配置 |
2.3.6 静态腌制工艺 |
2.3.7 脉动真空腌制工艺 |
2.3.8 超声腌制工艺 |
2.3.9 指标测定 |
2.3.10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糖酸比对酸化后鮰鱼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
2.4.2 腌制液初始总酸含量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 |
2.4.3 液料比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 |
2.4.4 鱼片厚度对鮰鱼片腌制速率的影响 |
2.4.5 响应面预测预鮰鱼片的腌制效果 |
2.4.6 真空腌制的瞬时作用 |
2.4.7 脉动真空腌制的作用效果 |
2.4.8 超声腌制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杀菌工艺对鮰鱼片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前处理工艺 |
3.3.3 腌制工艺 |
3.3.4 杀菌条件对鮰鱼片安全性的影响 |
3.3.5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感官指标的影响 |
3.3.6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蛋白的影响 |
3.3.7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水分的影响 |
3.3.8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3.3.9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脂肪的影响 |
3.3.10 数据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杀菌条件对鮰鱼片安全性的影响 |
3.4.2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感官指标的影响 |
3.4.3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蛋白的影响 |
3.4.4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水分的影响 |
3.4.5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3.4.6 杀菌处理对鮰鱼片脂肪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汤鮰鱼储藏稳定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制备方法 |
4.3.2 样品测试时间点 |
4.3.3 指标测定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4.1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pH及总酸含量的影响 |
4.4.2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 |
4.4.3 不同储藏条件下鮰鱼片全蛋白SDS-PAGE电泳图 |
4.4.4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TCA溶解肽的影响 |
4.4.5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物性指标的影响 |
4.4.6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色泽的影响 |
4.4.7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过氧化值的影响 |
4.4.8 储藏条件对鮰鱼片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 |
4.4.9 储藏过程中主要变化因子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物料衡算及营养标签 |
(3)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气虚体质的理论相关研究 |
1 体质的概念 |
2 气虚体质概说 |
2.1 气的概念 |
2.2 气虚体质的概念 |
3 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 |
3.1 先天禀赋 |
3.2 饮食失宜 |
3.3 起居失宜 |
3.4 情志异常 |
3.5 年龄因素 |
3.6 环境因素 |
3.7 其他因素 |
第二部分 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
1 养生原则 |
1.1 守气勿损 |
1.2 谨护先天 |
1.3 培补后天 |
2 调气总纲 |
2.1 从形调气 |
2.2 从神调气 |
2.3 从息调气 |
3 养生方法 |
3.1 饮食调气 |
3.2 药膳调气 |
3.3 腧穴调气 |
3.4 起居调气 |
3.5 导引调气 |
3.6 四时调气 |
3.7 情志调气 |
第三部分 气虚体质不同人群的调养方法 |
1 按不同年龄调气 |
1.1 婴幼儿期 |
1.2 中年期 |
1.3 老年期 |
2 按不同性别调气 |
2.1 女性 |
2.2 男性 |
第四部分 气虚体质养生的意义 |
1 学术价值 |
2 社会价值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个人简介 |
(4)《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证据的搜集及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推荐方案的形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数据提取表 |
附录2 民间调研问卷 |
附录3 德尔菲法第一轮调查问卷 |
附录4 德尔菲法第二轮调查问卷 |
附录5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意见汇总处理表 |
附录6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初稿 |
附录7 古今药食名称规范表 |
综述 中医治疗产后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我国藏羊资源概况及生产现状 |
1.1 藏羊资源概况 |
1.2 藏羊肉生产现状 |
2.藏羊肉腐败变质的原因 |
2.1 微生物污染 |
2.1.1 微生物的来源 |
2.1.2 微生物的种类 |
2.2 氧化变质 |
2.2.1 脂肪氧化 |
2.2.2 蛋白质氧化 |
3.国内外冷鲜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3.1 添加防腐剂 |
3.2 低温冷冻保鲜技术 |
3.3 微波杀菌保鲜技术 |
3.4 超高压保鲜技术 |
3.5 包装技术 |
4.香辛料精油概述 |
4.1 香辛料精油的提取 |
4.2 香辛料精油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研究进展 |
4.3 香辛料精油的作用 |
4.3.1 香辛料精油的抗菌作用 |
4.3.2 香辛料精油的抗氧化作用 |
5.天然香辛料精油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
5.1 几种天然香辛料精油 |
5.1.1 花椒精油 |
5.1.2 孜然精油 |
5.1.3 肉桂精油 |
5.2 复配天然保鲜剂 |
6.肉制品货架期预测研究概况 |
6.1 肉制品货架期的影响因素 |
6.2 货架期预测模型在食品中的应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指标测定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3.1.1 对藏羊肉pH值的影响 |
3.1.2 对藏羊肉TVB-N值的影响 |
3.1.3 对藏羊肉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
3.1.4 对藏羊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
3.1.5 对藏羊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 |
3.2.1 对藏羊肉TBA值的影响 |
3.2.2 对藏羊肉POV的影响 |
3.2.3 对藏羊肉羰基含量的影响 |
3.2.4 对藏羊肉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 |
3.2.5 对藏羊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2.6 相关性分析 |
3.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对藏羊肉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活性的影响 |
3.3.2 对藏羊肉内源性SOD、CAT活性的影响 |
3.3.3 对藏羊肉内源性POD活性的影响 |
3.3.4 对藏羊肉μ-calpain活性的影响 |
3.4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藏羊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
3.4.1 藏羊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的变化规律 |
3.4.2 藏羊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速率的Arrhenius方程的建立 |
3.4.3 货架寿命的动力学模型验证与预测 |
4.讨论 |
4.1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4.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
4.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
5.结论 |
5.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5.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
5.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6)负离子电场中羊肉腌制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肉类及肉制品产量及消费情况 |
1.2 腌制技术的发展 |
1.2.1 传统腌制技术 |
1.2.2 新型腌制技术 |
1.3 负离子发生机理 |
1.4 负离子电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腌腊肉制品质量指标评价 |
1.5.1 水分 |
1.5.2 pH值 |
1.5.3 色泽 |
1.5.4 离心损失率 |
1.5.5 亚硝酸盐残留量 |
1.5.6 质构 |
1.5.7 过氧化值 |
1.5.8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 |
1.5.9 微生物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内容 |
2.2.1 原料肉的预处理 |
2.2.2 肌红蛋白总量及相关色素的测定 |
2.2.3 单因素试验 |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2.5 腌制后羊肉的烘烤及贮存 |
2.2.6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
2.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负离子电场腌制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3.1.1 不同腌制温度对腌肉中肌红蛋白相关色素的影响 |
3.1.2 不同腌制时间对腌肉中肌红蛋白相关色素的影响 |
3.1.3 不同场强对腌肉中肌红蛋白相关色素的影响 |
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2.1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3.2.2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3.3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 |
3.3.1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色泽变化的影响 |
3.3.2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pH值的影响 |
3.3.3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
3.3.4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的影响 |
3.3.5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离心损失率的影响 |
3.3.6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质构的影响 |
3.3.7 负离子电场腌制对羊肉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驴产业现状 |
1.1.1 国内外驴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驴的起源 |
1.1.3 驴的品种 |
1.1.4 驴的生物学特性 |
1.1.5 驴的经济价值 |
1.2 日粮营养水平对草食动物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1.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1.3 影响草食动物肉品质的因素 |
1.3.1 日粮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3 性别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4 年龄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5 饲养方式对肉品质的影响 |
1.4 影响草食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因素 |
1.4.1 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因素 |
1.4.2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对肉风味的影响 |
1.4.3 肌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
1.5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
1.5.1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 |
1.5.2 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1.6 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1.7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1.7.1 立题依据 |
1.7.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理化特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组成和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 |
3.1.2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西门塔尔杂交牛资源利用现状 |
1.1.1 西门塔尔杂交牛品种概述 |
1.1.2 西门塔尔杂交牛研究现状 |
1.2 牛肉品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
1.2.1 理化品质 |
1.2.2 加工品质 |
1.2.3 食用品质 |
1.3 不同部位肉品品质研究进展 |
1.4 牛肉加工及其产品发展现状 |
1.4.1 腌腊类产品 |
1.4.2 乳化类产品 |
1.4.4 烘烤类产品 |
1.4.5 其他产品 |
1.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前言 |
2.1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2.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2.1.2 研究内容 |
2.1.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原料肉品质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器材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化学组成分析 |
3.2.2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色泽和pH比较 |
3.2.3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质构特性分析 |
3.2.4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保水性能分析 |
3.2.5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凝胶及乳化特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同3.1.1) |
4.1.2 方法 |
4.1.3 测定指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腊肠样品食用品质结果分析 |
4.2.2 腊肠样品感官分析 |
4.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及腊肠加工适宜性结果 |
4.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4.2.7 牛肉腊肠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牛肉丸适宜性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同3.1.1) |
5.1.2 方法 |
5.1.3 测定指标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牛肉丸样品食用品质结果分析 |
5.2.2 牛肉丸样品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5.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及加工适宜性结果 |
5.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5.2.7 牛肉丸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同3.1.1) |
6.1.2 方法 |
6.1.3 测定指标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牛肉松样品化学组成分析 |
6.2.2 牛肉松样品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6.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6.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综合评价及肉松加工适宜性结果 |
6.2.7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6.2.8 牛肉松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6.3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低温重组兔肉排工艺及其加工贮藏品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兔肉概述 |
1.1.1 兔肉的营养价值 |
1.1.2 兔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
1.1.3 国内兔肉加工加工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1.2 重组肉制品概述 |
1.2.1 重组肉定义 |
1.2.2 重组肉的加工原理 |
1.2.3 国内外重组肉的研究进展 |
1.3 影响重组肉品质的因素 |
1.3.1 添加物的影响 |
1.3.2 加工条件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重组肉排的工艺优化研究 |
2.2.2 重组过程中肉排理化指标的变化 |
2.2.3 热加工方式对重组肉排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2.2.4 重组兔肉排的贮藏特性研究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重组兔肉排的工艺优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2 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
3.2.3 响应面工艺优化及验证试验 |
3.2.4 感官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理化特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组成分析的变化 |
4.2.2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pH和凝胶强度的变化 |
4.2.3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的质构变化 |
4.2.4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的动态振荡流变学变化 |
4.2.5 重组过程中兔肉排的微观结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加工方式对重组兔肉排理化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蒸煮损失的影响 |
5.2.2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5.2.3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剪切力的影响 |
5.2.4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pH的影响 |
5.2.5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颜色的影响 |
5.2.6 不同热加工对质构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组兔肉排的贮藏特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色泽的影响 |
6.2.2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质构特性的影响 |
6.2.3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pH的影响 |
6.2.4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TBARS的影响 |
6.2.5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TVB-N的影响 |
6.2.6 不同贮藏方式对重组肉排菌落总数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蛋白酶 |
1.1.1 蛋白酶的简介 |
1.1.2 蛋白酶的应用 |
1.2 蛋白酶的分类 |
1.2.1 根据来源分类 |
1.2.2 根据温度分类 |
1.2.3 根据pH值分类 |
1.2.4 根据活性中心分类 |
1.2.5 根据水解肽链的方式分类 |
1.3 蛋白酶对肉品嫩度的影响 |
1.3.1 肉品嫩度 |
1.3.2 蛋白酶在肉的嫩化中的作用机理 |
1.4 五种酶在肉嫩化及水解中的应用 |
1.4.1 木瓜蛋白酶 |
1.4.2 无花果蛋白酶 |
1.4.3 胰蛋白酶 |
1.4.4 中性蛋白酶 |
1.4.5 弹性蛋白酶 |
1.5 肉糜食品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
1.5.1 肉肠 |
1.5.2 肉脯 |
1.5.3 肉饼 |
1.5.4 肉馅 |
1.5.5 肉丸 |
1.6 牦牛肉特点 |
1.7 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性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创新性 |
第2章 无花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2.3.2 指标测定 |
2.3.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2.4.2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2.4.3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4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2.4.5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3.3.2 指标测定 |
3.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3.4.2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3.4.3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4 木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3.4.5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4.3.2 指标测定 |
4.3.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4.4.2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4.4.3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4 中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4.4.5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胰蛋白酶对牦牛肉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5.3.2 指标测定 |
5.3.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5.4.2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5.4.3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4.4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5.4.5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弹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6.3.2 指标测定 |
6.3.3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6.4.2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6.4.3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6.4.4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6.4.5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参加项目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牛肉、羊肉、兔肉卫生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即食酸汤鮰鱼酸化及杀菌关键技术研究[D]. 唐小航. 江南大学, 2021(01)
- [3]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D]. 李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D]. 贾倩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D]. 徐红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负离子电场中羊肉腌制工艺优化研究[D]. 樊沙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周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D]. 郝婉名.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9]低温重组兔肉排工艺及其加工贮藏品质变化[D]. 曾令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D]. 李琦. 西南民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