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中杨引种扦插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蕴力[1](2021)在《裂叶桦转BpGLK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olden2-like(GLK)转录因子,属于GARP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其主要功能为调控植物的叶绿体发育、调控叶色,激素信号转导,参与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及植物衰老等。研究已证明,GLK基因的抑制表达可使植物叶片呈现金黄色或黄绿色,可为园林绿化彩叶树种的选择提供基础材料。裂叶桦(Betula pendula’Dalecarlica’)是来自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 Roth.)的一个新品种。该品种叶片呈现多裂状,树干洁白通直,枝条细柔软下垂,观赏价值很高。但其叶色为正常绿色,为了创造彩色裂叶桦新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对彩叶树的需要,本研究以其为材料,利用前期构建的BpGLK1抑制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遗传转化,获得了叶片呈现黄色转基因裂叶桦新品系。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茎段转化法进行裂叶桦的遗传转化,共获得8个抑制表达转基因株系,其中RE1-RE5表现为黄叶,RE6-RE8表现为绿叶。分子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裂叶桦受体基因组中,并能够不同程度降低BpGLK1基因相对表达量。(2)转基因株系叶色参数测定显示,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RE1-RE5为黄叶株系,其叶色亮度显着高于WT株系和RE6-RE8绿叶株系。(3)光合色素测定显示,RE1-RE5黄叶株系的SPAD、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WT株系和RE6-RE8绿叶株系;而叶绿素a与b比值则是黄叶株系RE1-RE5高于WT和绿叶株系RE6-RE8。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显示,从7月到8月黄叶株系均高于WT,9月下降至低于WT,而绿叶株系则在三个月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荧光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参试株系的qP无显着差异,而ΦPSⅡ和qN趋势一致,即黄叶株系高于WT及RE6株系,RE2的Fv/Fm最高,其余株系没有显着差异。光合参数测定显示,参试株系的Pn值无显着差异,Gs和Tr的趋势一致,均是RE1最高。(5)生长特性分析显示,在9月苗木封顶后,RE1、RE2、RE4和RE6的苗高显着高于WT,而RE8的苗高则显着低于WT,其中RE3的速生点最早,RE6在速生点的生长速度最快,为2.7240cm·d-1。(6)转录组分析显示,黄叶株系RE与WT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防御反应,含磷化合物代谢过程,有机物生物合成过程,初级代谢过程,大分子代谢过程;绿叶株系RE6与WT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有机物代谢过程;黄叶株系与绿叶株系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过程。在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结果中找到光合作用相关基因BpLhcb1、BpLhcb2和BpLhcb4,上述基因在抑制表达株系RE1-RE8中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表达。
薛頔[2](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丁雪[3](2017)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文中指出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落叶乔木植物的通称,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是银白杨(p.alba Linn)与中东杨(P.Berolinensis Dipp.)经过杂交选育出的新型树种。银中杨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但其扦插生根难,育苗成活率低的特点均是银中杨育种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改良银中杨的性状、增加其对生存环境适应能力的意义重大。本实验选用银中杨当年生的幼嫩枝条作为植物材料,经过外植体的取材及消毒灭菌、预培、侵染、共培、卡那霉素(Kan)筛选、PCR分子鉴定及PCR产物测序等步骤,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遗传转化体系,确定银中杨遗传转化侵染最佳菌液OD600值为0.6,最佳侵染时间为30 min,最佳外植体为茎段的上段,Kan最小致死浓度为30 mg/L,转化植株基因组经过PCR分子鉴定及PCR产物测序,初步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以银中杨转化植株为实验材料,对转化植株的株高、叶数、叶面积、茎粗、节间长度以及根系的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总投影面积、根尖数、分枝数、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平均根直径等形态学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参数;光系统II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转化能力(Fv/F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形态学指标分析:转化植株株高矮化,节间变短,叶面积减小,生长速度高于同时期生长的对照植株;转化植株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总根投影面积、根尖数、分枝数、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平均根直径均大于对照植株,说明转化植株的根系庞大、侧根较多,有利于植株更好的吸收水分及养分,供给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抗氧化酶含量分析:转化植株中丙二醛(MDA)活力低于对照植株,说明转化植株所积累的损害植物膜系统的活性氧自由基积累的较少,转化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大于对照植株,说明转化植株有着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更好的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光合特性分析:转化植株净光合速率(Pn)高于对照植株,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与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先升后降,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Gs)成反比,即随着光强的增加先降后升,细胞间隙CO2浓度(Ci)随着光强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同一光强下,转化植株的Pn、Tr、Gs、WUE、Ci值大于对照植株,说明转化植株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对水的利用能力及光能的转化能力较强。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转化植株光系统II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大于对照植株,说明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化植株激发能的捕获效率、光能利用能力较高,转化植株能够及时将多余的光能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散发出去,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转化能力(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光系统II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qP)的总体变化趋势说明,转化植株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效率,对光照强度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本实验所获得的银中杨新种质材料,为提高银中杨抗逆能力的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路梅,翁靖韬,薛红霞,于晓芳,海龙[4](2014)在《包头市银中杨、垂爆柳引种造林试验》文中认为包头市从1994年开始引种银中杨、垂爆柳,1997年将银中杨、垂爆柳进行造林试验,选择杂交杨、新疆杨、河北杨与银中杨进行对照观测;旱柳作为垂爆柳的对照。在1997-1999年和2013年对树木生长量、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能进行实地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银中杨在包头地区引种造林后生长良好,适应包头市南部平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充分显示出极强的抗逆、速生等特性,可以大力推广,在当地生态建设工程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垂爆柳造林后在当地生长表现良好,但染虫害严重,抗逆性较差,保存率低,在当地推广造林适应性较差。
唐桂辉[5](2012)在《银中杨圃地留根育苗初步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为期4年时间的银中杨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银中杨圃地留根育苗技术简单易用,推广前景广阔,同等条件下,4年间每667 m2的圃地,留根育苗每年可生产5 200株根蘖苗,要比传统的硬枝扦插育苗净增纯利润20 270元。
姚力,尹远新,关学敏[6](2009)在《银中杨在黑龙江垦区绿化和农田防护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阐述了银中杨具有良好的绿化和农用防护功能,适合在我国北方城乡尤其是黑龙江省垦区栽植推广;同时对其栽培和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
张猛[7](2009)在《费约果引种适应性及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费约果(Feijoa sellowiana Berg.)是桃金娘科多年生亚热带常绿灌木,原产于巴西东南部和乌拉圭,因其果实香味类似凤梨,又名凤梨番石榴。费约果在新西兰、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有栽培,我国江苏、上海、四川、浙江等南方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种植。费约果作为一种集观赏、食用与药用为一体的新兴果树,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四川省外专局引智项目资助下,2004年,西南科技大学王丹从新西兰引进费约果苗木后,对其在四川地区的适应性以及综合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费约果能够适应四川地区气候,并能保持其优良的食用品质与观赏特性,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食用兼观赏的树种。本研究以费约果为材料,对费约果引种绵阳的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费约果的繁殖方法(种子繁殖、压条、嫁接、组织培养、扦插)进行了比较试验,筛选出扦插为费约果适宜的繁殖方法,并对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扦插繁殖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了研究。这是首次在国内对费约果进行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四川绵阳的气候条件与费约果在新西兰主产区相似,能够成功引种费约果,可将其作为食用、观赏兼用新果树种类。无锡、上海也能成功引种费约果,但其物候期晚于绵阳。我国亚热带部分地区可引种费约果,但极端最低气温在-10℃以下地区应主要将其作为观赏树种,而其它地区则可将其作为食用、观赏兼用新果树种类。费约果具有极强的耐高温能力,在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日数长达30 d以上,未发生日灼。在露地栽培条件下,费约果能经受-5℃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而不受冻。费约果树不易孳生病虫害。2、费约果引种至绵阳生长良好。费约果四季均有新梢抽生,但不同季节的抽梢情况不同。春梢时间从3月中下旬-5月上旬,夏梢时间从5月上旬-7月上旬,秋梢时间从9月上中旬-11月上旬,冬梢时间从11月上旬-2月下旬,其中,冬季只抽一次梢,其它季节均有1-2次抽梢,全年可抽生新梢4-7次。费约果的枝条长度和直径在一年中出现两个生长盛期,分别为6月和7月。费约果干粗、冠径和株高的最大增长量均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费约果在绵阳地区露地栽培的现蕾期为4月上旬,花蕾膨大期为4月中旬,花蕾露红期为4月下旬,初花期为5月上旬,盛花期为5月上旬-中旬,终花期为6月中旬。费约果生理落果期为6月下旬,果实迅速生长期为7月下旬-9月下旬,缓慢生长期为10月上旬,采前落果期为10月中旬,成熟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3、费约果‘Unique’在绵阳和新西兰奥克兰的果形均为倒卵圆形,整齐度较好,但奥克兰的单果重大于绵阳的单果重。‘Unique’在绵阳栽种时,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8%,可溶性总糖含量为9%,可滴定酸为0.65%,维生素C为28 mg.100g-1,果胶为2.8%,和新西兰奥克兰栽种的内在品质差异不大,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稍低于新西兰产地的费约果,可滴定酸和果胶含量高于新西兰产果实。费约果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50.64%)、醛类(26.04%)、醇类(5.84%)、烯类(3.85%)、酮类(3.14%)和酚类(0.77%)。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苯甲酸甲酯(36.56%),其次是顺-3-己烯醛(17.44%)、已醛(5.07%)、丁酸乙酯(4.21%)、乙醇(3.60%)、反-2-己烯醛(3.53%)、苯甲酸乙酯(1.50%)、3-辛酮(1.44%)、芳樟醇(1.40%)、丁酸顺式-3-己烯酯(1.30%)、乙酸乙酯(1.21%)、石竹烯(1.04%)。与新西兰产费约果主要芳香物质成分基本一致。4、费约果播种繁殖出苗率高达95%,较无性繁殖容易,但种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种特性,难以获得商品价值较高的果品,因而经济栽培一般不用于繁殖苗木。费约果压条繁殖生根率高,但其繁殖系数较低,对母树树体损伤严重,且根系不发达,生产上一般也不采用。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嫁接繁殖更适合费约果苗木大量繁殖,但尚存在嫁接技术要求较高,操作相对繁琐,嫁接成活率较低,嫁接苗进入结果时间较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组织培养虽具有繁殖系数大、代数多、育苗时间长、材料消耗少、繁殖效率高的优点,但存在一次性投资大,成本高,技术步骤繁杂,技术易传性差,生产上不能直接利用试管苗等问题。目前尚未见费约果组织培养成苗的报道。5、基质、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费约果嫩枝插条生根的影响明显,各因素对根长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基质>生长调节剂种类>生长调节剂浓度,对根条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生长调节剂种类>生长调节剂浓度>基质,对生根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生长调节剂浓度>生长调节剂种类>基质。以珍珠岩+腐叶土为基质,采用费约果嫩枝插条,经1000 mg.L-1 IBA处理10 s生根效果最佳。其生根率为95.2%,插条的平均根数量为4.4条,平均根长为14.3 cm。树龄、扦插时期和采穗部位对费约果嫩枝插条生根状况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各因素对根长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母株树龄>采穗部位>扦插时期,对根条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母株树龄>扦插时期>采穗部位,对生根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母株树龄>扦插时期>采穗部位。以1年生母株下部枝条为插条,于6月20日扦插效果最佳,其生根率为97.7%,插条的平均根条数为5.6条,平均根长度为17.1 cm。母株繁殖方式和插条成熟度对费约果嫩枝插条生根状况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2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插条生根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生根率为78.95%,插条的平均生根数量为6.67条,平均根长为15.80 cm。费约果适宜扦插季节为夏季,扦插前用1000 mg.L-1的IBA速蘸10 s处理的生根效果较好。费约果适宜激素组合为IBA 1000 mg.L-1+NAA 500 mg.L-1。6、不同树龄插条生根率与茎解剖结构无关,同龄母树嫩枝和硬枝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嫩枝扦插效果优于硬枝扦插,这可能是导致同龄母树嫩枝和硬枝在生根特性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费约果插条不定根为诱生根原始体,不定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与髓射线的交叉区域,且大部分不定根产生于距插条基部切口0.1-2cm区域内。愈伤组织不分化为不定根。插条韧皮部存在连续的排列成环状的厚壁细胞,这是导致费约果扦插生根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7、在扦插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费约果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单宁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的趋势。在扦插过程中,插条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宁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均与生根时间相对应,这些指标与插条不定根的产生存在密切的关系。
廉培勇,李贤伟,刘金业[8](2006)在《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以引进的4个杨树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个试验点进行2 a根1 a干苗不同密度的试验,并对4个杨树品种进行成活率调查和苗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苗期当年不同品种、试验点、密度的成活率差别很大,而3个试验点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对胸径和苗高的生长影响不同,可以初步确定出适宜不同试验点的杨树品种。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个品种扦插密度为40 cm×50 cm的2 a根1 a干生扦插苗木的苗高、地径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方程拟合效果显着,相关系数0.988以上。并以此将无性系扦插苗的生长过程分为成活期、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年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节律,其中在绰尔、阿里河、大杨树试验地速生期内的苗高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64.2%、68.7%、67.6%,地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9.0%、62.2%、58.9%。并对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苗木的年生长规律。通过对苗木年生长节律和影响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绰尔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黑林2号,其次为白城小黑杨;在阿里河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黑林2号;在大杨树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银中杨和甜杨。
廉培勇[9](2006)在《速生杨引种苗期生长与土壤养分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引进的4个杨树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三个试验点进行2a根1a干苗不同密度的试验,对4个杨树品种进行成活率调查和苗期生长测定,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个品种扦插密度为40×50cm的2a根1a干生扦插苗木的苗高、地径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并对绰尔试验点密度为30cm×40cm的3a根2a干苗在生长期内的苗木生物量变化及土壤养分月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1)苗期当年不同品种、试验点、密度的成活率差别很大,而三个试验点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对胸径和苗高的生长影响不同,可以初步确定出适宜不同试验点的杨树品种。 (2)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显着,相关系数都在0.988以上,并以此将无性系扦插苗的生长过程分为成活期、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年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节律,其中在绰尔、阿里河、大杨树试验点速生期内的苗高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64.2%、68.7%、67.6%,地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9.0%、62.2%、58.9%。并对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苗木的年生长规律。 (3)通过对苗木年生长节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绰尔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黑林2号,其次为白城小黑杨;在阿里河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黑林2号;在大杨树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银中杨和甜杨。 2.速生杨引种苗期生物量变化研究 (1)不同品种的相同器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尽相同,银中杨、白城小黑杨和黑林2号的根、茎的干物质比例和甜杨的茎干物质比例在生长初期、速生期始期、速生期结束期和生长后期这4个时期内变化都是呈“V”形,其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所在时期都各不相同,甜杨根的干物质比例在这4个时期内的变化是逐渐上升的;银中杨和甜杨枝的干物质比例变化是逐渐下降的,而白城小黑杨和黑林2号枝的干物质比例变
张剑斌,谷向生,杨本涛[10](2003)在《银中杨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及应用》文中提出详细阐述了银中杨的特性,剖析了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据此展望了银中杨栽培利用的前景,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大力应用银中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对加大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具有指导意义。
二、银中杨引种扦插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中杨引种扦插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裂叶桦转BpGLK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裂叶桦研究概况 |
1.2 园林绿化中彩叶植物的应用情况 |
1.2.1 彩叶植物培育的重要性 |
1.2.2 黄叶植物研究进展 |
1.3 GLK基因的研究情况 |
1.3.1 GLK转录因子生物学功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裂叶桦BpGLK的遗传转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转BpGLK裂叶桦的获得 |
2.2.2 转基因裂叶桦分子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基因裂叶桦生长及生理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色变异分析 |
3.2.2 光合色素测定 |
3.2.3 光合及荧光参数测定 |
3.2.4 苗期高生长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录组数据的评估 |
4.2.2 转录组数据分析 |
4.2.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4.2.4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GLK基因调控叶色形成 |
5.2 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性能、生长特性的关系 |
5.3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裂叶桦BpGLK抑制表达株系基因表达特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
1.2.1 栽种试验阶段 |
1.2.2 地理区划阶段 |
1.2.3 定量分析阶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方法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5.7 本章小结 |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
6.2.2 熵权法定权 |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
6.8 本章小结 |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3)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称汇总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杨树简介 |
1.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2 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1.2 银中杨培育现状 |
1.2.1 银中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2 银中杨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2.3 银中杨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发根农杆菌与毛状根 |
1.3.1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
1.3.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 |
1.3.3 Ri质粒的结构及功能 |
1.3.4 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形成的机制 |
1.3.5 毛状根的特征及应用 |
1.4 银中杨遗传转化受体研究 |
1.5 杨树抗逆性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银中杨转化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3.1.1 银中杨Kan最小致死浓度的确定 |
3.1.2 银中杨遗传转化最佳菌液浓度的筛选 |
3.1.3 银中杨遗传转化最佳侵染时间的筛选 |
3.1.4 银中杨遗传转化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3.1.5 银中杨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3.1.6 PCR产物序列的测序 |
3.2 银中杨转化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3.2.1 银中杨转化植株形态学指标分析 |
3.2.2 银中杨转化植株抗氧化酶活力分析 |
3.2.3 银中杨转化植株光合特性分析 |
3.2.4 银中杨转化植株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4.1.1 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对银中杨遗传转化的影响 |
4.1.2 银中杨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 |
4.2 银中杨转化植株抗逆生理生化机理分析 |
4.2.1 银中杨根系的形态学特性分析 |
4.2.2 银中杨抗氧化酶活力特性分析 |
4.2.3 银中杨光合调控特性分析 |
4.2.4 银中杨叶绿素荧光诱导特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4)包头市银中杨、垂爆柳引种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造林试验方法 |
2.3 调查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胸径生长量分析 |
3.1.1 杨树胸径生长变化 |
3.1.2 柳树胸径生长变化 |
3.2 杨树高生长分析 |
3.3 抗性分析 |
3.3.1 抗病虫害能力 |
3.3.2 抗寒性 |
4 结论 |
(5)银中杨圃地留根育苗初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点 |
2 试验方法 |
2.1 A区的管理 |
2.1.1 母株的选择 |
2.1.2 母株的栽植 |
2.1.3 母株的管理 |
2.1.4 起大苗 |
2.1.5 新植株的培育 |
2.2 B区的管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区与B区苗木产量与质量情况对比 |
3.2 A区与B区育苗成本、产值与利润情况 |
4 结论 |
(6)银中杨在黑龙江垦区绿化和农田防护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银中杨的绿化性能 |
1.1 树姿优美 |
1.2 开花不飞絮 |
1.3 抗逆性强 |
2 银中杨的防护性能 |
2.1 防护成熟龄早 |
2.2 萌蘖力强 |
3 黑龙江垦区特点 |
4 绿化和农田防护应用现状 |
4.1 覆盖面及生长势 |
4.2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5 促进推广利用的技术环节 |
5.1 苗木无性繁育技术 |
5.2 绿化和农田防护用苗定向培育 |
5.3 栽植及管理技术 |
5.4 病虫害防治技术 |
6 应用前景展望 |
(7)费约果引种适应性及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费约果研究进展 |
1.1.1 费约果的分类地位研究 |
1.1.2 费约果资源分布与生态适应性 |
1.1.3 费约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1 果实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2 叶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3 果皮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4 花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4 世界各国费约果引种与选育研究进展 |
1.1.4.1 法国 |
1.1.4.2 美国 |
1.1.4.3 俄罗斯 |
1.1.4.4 巴西和乌拉圭 |
1.1.4.5 新西兰 |
1.1.4.6 中国 |
1.1.4.7 其它国家 |
1.1.5 费约果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 立题依据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1.1 引种可行性分析 |
2.1.2 引种适应性研究 |
2.1.3 引种费约果繁殖方法研究 |
2.1.4 扦插繁殖技术及插条生根机理研究 |
2.2 技术路线 |
3 费约果引种研究 |
3.1 费约果引种可行性分析 |
3.1.1 引种成功的标准 |
3.1.2 引种理论 |
3.1.3 影响果树引种成败的因子 |
3.1.3.1 自然环境因子 |
3.1.3.2 生物因子 |
3.1.4 原产地、主产区、主要分布区主要生态因子差异分析 |
3.1.4.1 温度 |
3.1.4.2 光照和水分 |
3.1.4.3 土壤 |
3.1.5 我国种植费约果的生态区域选择 |
3.1.6 我国费约果引种及其发展建议 |
3.2 费约果引种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材料 |
3.2.1.2 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费约果的植物学及生物学特性 |
3.2.2.2 枝梢生长习性 |
3.2.2.3 开花习性 |
3.2.2.4 结果习性 |
3.2.2.5 越夏生长表现 |
3.2.2.6 越冬生长表现 |
3.2.2.7 病虫害观察 |
3.2.2.8 果实品质分析测定 |
3.2.2.9 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3.2.3 小结与讨论 |
4 费约果繁殖方法的比较研究 |
4.1 播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费约果种子不同处理对发芽的影响 |
4.1.2.2 贮藏于果实中的种子不同播种期对发芽的影响 |
4.1.2.3 贮藏种子不同播种期对发芽的影响 |
4.1.3 小结与讨论 |
4.2 嫁接 |
4.3 组织培养 |
4.3.1 费约果营养器官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
4.3.2 费约果花器官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
4.4 几种繁殖方法比较 |
4.4.1 种子繁殖与几种营养繁殖的比较 |
4.4.2 嫁接与组织培养的比较 |
5 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及插条生根机理研究 |
5.1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5.1.1 林木扦插繁殖外在因素研究进展 |
5.1.2 林木扦插繁殖内在因素研究进展 |
5.1.3 林木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进展 |
5.1.4 林木扦插繁殖解剖学研究进展 |
5.2 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5.2.1 基质和生长调节剂对费约果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2 树龄、扦插时期和采穗部位对费约果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3 母株繁殖方式和插条成熟度对费约果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4 扦插季节对费约果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5 激素组合对费约果扦插生根的影响 |
5.2.6 激素处理时间对费约果扦插生根的影响 |
5.3 费约果扦插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2.1 费约果插条生根过程的外部形态观察 |
5.3.2.2 不同扦插时期、不同树龄的费约果插条生根情况 |
5.3.2.3 费约果茎的解剖结构 |
5.3.2.4 费约果插条生根的解剖学观察 |
5.3.3 小结与讨论 |
5.4 费约果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5.4.1 材料与方法 |
5.4.2 结果与分析 |
5.4.2.1 扦插后插条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5.4.2.2 扦插后插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5.4.2.3 扦插后插条内部单宁含量的动态变化 |
5.4.2.4 扦插后插条内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 |
5.4.2.5 扦插后插条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 |
5.4.3 小结与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说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目录 |
(8)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点苗木成活率比较 |
2.2 试验点苗高及地径生长状况 |
2.3 40cm×50cm密度下苗木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
3 结 论 |
(9)速生杨引种苗期生长与土壤养分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杨树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
2.2 杨树生物量变化研究 |
2.2.1 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
2.2.2 杨树生物量研究 |
2.2.3 杨树苗期生物量研究 |
2.3 杨树苗期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
2.3.1 土壤肥力与苗木质量的关系 |
2.3.2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
2.3.3 杨树苗圃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
2.3.4 对本试验的启示 |
2.4 速生杨品种介绍 |
2.4.1 银中杨(Populus alba×berolinensis) |
2.4.2 白城小黑杨(Populus psedosimonii×nigra CV‘Baicheng’) |
2.4.3 黑林2号(Populus simonii×P·nigra)×(P.nigra P·simonii) |
2.4.4 甜杨(Populus sua veolens Fisch)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4.1 研究地区概况 |
4.2 研究方法 |
4.2.1 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
4.2.2 速生杨引种苗期生物量变化研究 |
4.2.3 速生杨引种苗期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引种速生杨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
5.1.1 试验点苗木成活率比较 |
5.1.2 试验点苗高及地径生长状况 |
5.1.3 40cm×50cm密度下苗木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
5.2 引种速生杨苗期生物量研究 |
5.2.1 各品种不同时期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
5.2.2 各品种不同时期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变化的方差分析 |
5.2.3 各品种不同时期苗木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
5.3 引种速生杨苗期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
5.3.1 土壤中的全氮 |
5.3.2 土壤中的速效氮 |
5.3.3 土壤中的全磷 |
5.3.4 土壤中的速效磷 |
5.3.5 土壤中的全钾 |
5.3.6 土壤中的速效钾 |
5.3.7 土壤中的有机质 |
5.3.8 土壤中的pH值 |
5.3.9 土壤中的含水量 |
6 结论 |
6.1 引种速生杨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
6.2 引种速生杨苗期生物量变化研究 |
6.3 引种速生杨苗期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
7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7.1 引种速生杨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
7.2 引种速生杨苗期生物量变化研究 |
7.3 引种速生杨苗期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银中杨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银中杨的优良特性 |
1.1 抗逆性强, 适应范围广 |
1.2 萌蘖力强, 易于繁育 |
1.3 树姿优美, 绿化性能强 |
1.4 枝叶繁茂, 丰产性能好 |
1.5 木材色白, 材质优良 |
2 推广利用现状 |
3 推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
3.1 技术问题 |
3.1.1 育苗技术 |
3.1.2 栽培技术 |
3.1.3 病虫害防治 |
3.2 市场问题 |
3.3 政府导向 |
4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前景 |
四、银中杨引种扦插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裂叶桦转BpGLK基因的研究[D]. 杨蕴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银中杨茎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D]. 丁雪. 吉林师范大学, 2017(06)
- [4]包头市银中杨、垂爆柳引种造林试验[J]. 路梅,翁靖韬,薛红霞,于晓芳,海龙.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01)
- [5]银中杨圃地留根育苗初步试验[J]. 唐桂辉. 防护林科技, 2012(06)
- [6]银中杨在黑龙江垦区绿化和农田防护中的应用前景[J]. 姚力,尹远新,关学敏. 林业勘查设计, 2009(02)
- [7]费约果引种适应性及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D]. 张猛.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8]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J]. 廉培勇,李贤伟,刘金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03)
- [9]速生杨引种苗期生长与土壤养分动态研究[D]. 廉培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10]银中杨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及应用[J]. 张剑斌,谷向生,杨本涛. 防护林科技,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