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养恒河猴全麻和非麻醉血液学、血液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与比较

人工饲养恒河猴全麻和非麻醉血液学、血液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与比较

一、人工饲养恒河猴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流变指标的测定与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韩飞[1](2019)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环尾狐猴既是动物园重要的观赏动物也是濒危保护动物。目前,环尾狐猴生理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学和繁殖学上,但血液学研究缺失。血液学基础数据的不全将给环尾狐猴疾病的诊疗带来严重困难。本试验以合肥野生动物园环尾狐猴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季节进行血液采集,分析血常规、血生化、血气、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间的差异性,为其后续深入的研究和兽医工作者开展疾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常规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常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环尾狐猴幼年组WBC显着高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WBC、LYMPH%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幼年组EO%、RDW-CV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RBC、HGB、HCT、EO%、RDW-CV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春季 RBC、HGB、PLIT、LYMPH、OTHR、EO 显着高于夏季(P<0.05);HGB、HCT、MCV显着低于秋季(P<0.05),HGB、HCT显着低于冬季(P<0.05);夏季LYMPH%显着高于秋季、冬季(P<0.05);夏季HGB、HCT、LYMPH、OTHR、EO显着低于秋季、冬季(P<0.05)。(2)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生化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清生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组CHO显着高于成年组、老年组(P<0.05);幼年组、成年组Ca显着高于老年(PP<0.05);幼年组TG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春季UREA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P<0.05),ALB显着高于夏季、冬季(P<0.05);秋季ALP显着高于夏季(P<0.05),TG显着高于冬季(P<0.05)。(3)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幼年组Na+、pH、HCO3-、BE、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Na+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春季pH显着低于夏、冬季(P<0.05)。(4)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Ig A、Ig G、Ig M变化雌性、雄性环尾狐猴血清中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成年、老年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秋季IgA、Ig G、Ig M显着高于春季、夏季、冬季(P<0.05);夏季血液中IgA、IgG、IgM显着高于春季、冬季(P<0.05)。结论:不同性别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段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部分指标差异明显,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季节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部分指标差异明显。

滕永康,丛日旭,刘云波[2](2018)在《30只普通绵耳狨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检测30只普通绵耳狨猴的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对雌雄性别组间进行检验,与狨猴和猕猴测定值比对。方法保持动物清醒状态,后肢静脉采血,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与狨猴和猕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血液学指标中,雌雄组间各指标差异无显着性。血清生化检测中雌猴组与雄猴组差异有显着性的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着性,对比国外狨猴群体,本单位饲养的狨猴群体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中性粒细胞(NEU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B)指标数据明显升高,但与猕猴数据测定值范围相符。结论对本单位饲养的普通绵耳狨猴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与狨猴和猕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为药理、毒理研究以及狨猴疾病诊疗提供基础数据。

滕永康[3](2018)在《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动物特别是基因修饰动物,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开发相应的基因工程技术十分必要,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动物的重要基础。目前针对狨猴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仍较少,技术缺乏规范性。因此本论文针对我单位饲养的狨猴开展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同时,对狨猴的部分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本论文建立了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人工采精技术,采用平行电极,刺激电压1~4V,探究并确定了最佳直肠探子深度、麻醉剂量及体重范围;性周期测定技术,采用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对狨猴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平均性周期为31.75天;超数排卵与人工采卵技术,采用氯前列烯醇+重组人卵泡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激素组合方案进行同情发情和超数排卵处理,建立了卵泡穿刺的卵母细胞采集技术,平均采集11..3枚,回收率76.8%;体外授精及胚胎培养冷冻技术,经精卵共培养获得受精卵,并进行胚胎培养和冻存操作,平均受精率87.5%,四细胞发育率85.7%,八细胞发育率14.3%。经过上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 5项技术规范。本论文对狨猴种群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和验证。从4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中,通过引物扩增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最终得到20个多态性较好的标记位点,通过30只狨猴群体进行验证,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35,有效等位基因数4.0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0.15,期望杂合度0.25,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 0.7053。本文对30只健康狨猴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雌雄性别组间,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测定值差异显着,与野外环境狨猴对比,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中型粒细胞含量(NEU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B)指标测定值差别明显,与猕猴对比,本单位饲养的狨猴血细胞压积(HCT)、丙氨酸氨酸转移酶(ALT)、谷酰胺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REA)不在对应指标测定范围。综上,本论文建立了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体系,为狨猴基因修饰研究提供工作基础和技术储备;筛选了可用于狨猴遗传质量检测的微卫星标记位点;测定了健康狨猴的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

赵俸涌[4](2017)在《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经过多年有效的保护,目前已由濒危水平降至易危水平。医疗救治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环节,而输血则是医疗救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现有大熊猫死亡病例(n=71)的分析发现,大约有20%的死亡病例(急性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可以通过输血得到救治的。对大熊猫输血治疗病例记录总结后发现,以输血方式提高病患大熊猫血红蛋白含量的治疗方法,使得大部分患病大熊猫得到了救治,但出现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死亡各一例(发生概率约5%);而未得到及时输血救治的7例患病大熊猫中,43%个体死亡,上述临床病例说明:首先,红细胞输注是挽救大熊猫生命的有效手段;其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大熊猫输血目前仍存在较大风险。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大熊猫进行输血救治,这一情况也导致通过不配合输注造成的临床输血免疫反应进而对大熊猫血型进行研究的几率大大降低。若能对大熊猫红细胞功能、输血相关的红细胞保存及免疫血液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将降低大熊猫输血不良反应风险,有助于更系统科学的进行大熊猫输血治疗,使其真正成为大熊猫日常医疗手段以挽救更多生命。红细胞体外保存是红细胞输注的前提条件。在本研究中发现,大熊猫红细胞如使用人类红细胞保存液进行保存,约一周即会出现较严重的溶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熊猫血液生理特性与人类有所差异,故本研究依据文献报道补充测定了与大熊猫红细胞保存密切相关的pH值、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脆性区间及血气分析等大熊猫血液生理学指标,最终配制了适合大熊猫的红细胞体外保存液(4℃)。对该保存液进行评估后证明保存液可有效保存大熊猫红细胞达30天。大熊猫红细胞免疫特性是决定大熊猫红细胞输注的关键问题,大熊猫与其异种血源亚洲黑熊的红细胞红细胞免疫特性尚无系统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探索了不同个体的大熊猫之间及其与亚洲黑熊间血液的相容性,并进一步使用哺乳类红细胞膜保守蛋白相对应的人类血型抗体对大熊猫及其潜在的异种供血者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免疫血液学分析。在不同大熊猫的血液相容性试验中(配合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n=17)发现:大熊猫同种异体间存在弱凝集现象,4℃条件下凝集加强,4℃条件下大熊猫同种异体间的配合率是71.11%,亚洲黑熊的同种异体间交叉配血实验显示(n=40):5只亚洲黑熊血浆与其他绝大部分亚洲黑熊红细胞发生凝集,呈现3种血清学格局;大熊猫与亚洲黑熊间的异种交叉配血实验中发现:大熊猫(n=17)与亚洲黑熊(n=10)的异种交叉配血中亦存在凝集现象,上述血清学结果说明提示:大熊猫存在疑似血型抗原物质、亚洲黑熊至少存在三种疑似血型抗原。在对大熊猫红细胞疑似血型抗原物质的研究中,使用人类血清学血型定型试剂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使用人类及小鼠天然血浆作为对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一、使用人源性抗血清无法避免种间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文献中报道大熊猫红细胞存在类似人类M抗原的报道有误(刁玉英,1989);二、现有人类ABO血型检测试剂无法检测出大熊猫红细胞上存在人类ABO血型糖蛋白类似结构,无法得到文献中大熊猫红细胞类似人类O型红细胞的结论(王德春,1999)。三、人类抗-B单克隆抗体血型试剂与不同亚洲黑熊存在不同的反应性。红细胞膜蛋白对于红细胞功能及免疫原性有重要作用,故针对大熊猫红细胞生理特性及免疫血液学特性,本研究对大熊猫红细胞膜进行了蛋白及基因水平的分子研究。对大熊猫红细胞血液生理特性的研究中发现,与亚洲黑熊相比,大熊猫血液红细胞计数较少/压积较小(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少),而二者同属熊科动物,个体平均体重接近,大熊猫如何利用较少数目的红细胞完成全身气体交换等红细胞功能的维持,是否因为其红细胞代谢和膜蛋白组成与亚洲黑熊有所差异?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大熊猫全血分选,获得较纯大熊猫红细胞;进而通过反向液相色谱联用质谱(LC-MS/MS)分析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鉴定出大熊猫红细胞膜上存在388种蛋白,亚洲黑熊红细胞膜上存在315种蛋白;最终在大熊猫膜蛋白与亚洲黑熊膜蛋白质谱结果的比对中,发现了大熊猫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以下酶类:己糖激酶X2(占共有酶类的33.3%)、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占共有酶类50%)、乙酰辅酶A合成酶2及ATP结合盒式蛋白(ABC Transporter):ABCB6、ABCB8(占共有ABCB家族的18.2%),ABCC1(占共有ABCC家族的7.6%)等代谢途径相关蛋白比亚洲黑熊更丰富,说明其红细胞在代谢水平上效率更高,在进一步使用数据量及功能分析更全面的人类蛋白数据库解析后,发现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的红细胞差异膜蛋白除能量代谢外还参与了O2/CO2气体交换(碳酸酐酶I、Rh TypeA蛋白),使得大熊猫可以以较少红细胞维持机体气体交换,从而揭示了大熊猫红细胞较亚洲黑熊红细胞具有的独特功能特性及其导致的大熊猫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较小的血液生理特性。同时,由于大熊猫蛋白图谱尚未建立,为了验证质谱结果,本研究对大熊猫带3蛋白编码序列(SLC4A1)全长进行了扩增和克隆,一方面通过其序列及功能域分析,确定大熊猫带3蛋白的存在,证明了质谱结果对大熊猫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检出,证明了质谱实验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以功能结构域分析了大熊猫带3蛋白的功能并基于红细胞保守蛋白——带3蛋白分析了大熊猫进化上与其他熊科动物最为接近,但存在差异。综上所述,血液输注是大熊猫救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熊猫输血体系研究不足,本研究根据大熊猫血样资源有限、血样获得困难的现状,针对大熊猫输血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实验开展研究,以大熊猫血液保存为起点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大熊猫及其异种血源亚洲黑熊红细胞免疫血液学特性、并利用质谱技术分析了二者红细胞血液生理差异及红细胞代谢差异之间的关系,为大熊猫红细胞功能及红细胞膜蛋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大熊猫红细胞输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张永一,赵维星,王显望,张晓莹,曹江北,米卫东[5](2017)在《实验用成年与老年猕猴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实验用成年和老年猕猴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年猕猴20只、老年猕猴12只,雌雄各半,清醒状态下从后肢隐静脉抽取静脉血,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从股动脉抽血行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在血常规中,老年猕猴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着高于成年猕猴(P<0.01);血红蛋白(HCG)、血小板(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等显着高于成年猕猴(P<0.05);老年猕猴淋巴细胞计数(LYMP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等极显着低于成年猕猴(P<0.01);白细胞计数(WBC)显着低于成年猕猴(P<0.05)。血生化中,老年猕猴的单胺氧化酶(MAO)、甘油三脂(TRIG)极显着高于成年猕猴(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显着高于成年猕猴(P<0.05);老年猕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极显着低于成年猕猴(P<0.01)。动脉血气中,老年猕猴的血乳酸(Lac)极显着高于成年猕猴(P<0.01);老年猕猴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HCO3+)、二氧化碳总量(TCO2)、碱剩余(BE)等极显着低于成年猕猴(P<0.01)。结论成年和老年猕猴某些血液学指标有显着性差异,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潘学营[6](2016)在《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蟹猴广泛用于新药的安全评价,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常见的因素有:运输、禁食和保定。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机体受到刺激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代谢途径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主要是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传统手段对食蟹猴的运输、保定和禁食应激进行研究,为使用食蟹猴的人员在试验设计和相关数据解释时提供关于这些事件对动物产生影响的理论信息。运输会使食蟹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使血浆MDA、PC和GSH-Px升高,T-AOC、SOD、GSH和CAT降低;使WBC、NEUT、EOS、Retic、BUN和CK降低,RBC、GHB、HCT、LYM、BASO、ALT、AST、ALP、CREA、LDH和TBIL升高;使血浆乳酸盐、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丙酮酸盐、肌肉肌醇、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亮氨酸和脯氨酸降低,尿液乳酸盐、糖蛋白、丙酮酸盐、柠檬酸盐、胆碱、肌酐、α-酮戊二酸盐、牛磺酸和尿囊素升高,异亮氨酸、亮氨酸、肌氨酸、肌肉肌醇、3-羟基丁酸和马尿酸盐降低,这说明运输能对食蟹猴的能量、脂类、氨基酸、肌酸及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生干扰。这些干扰经21天后,基本能恢复至正常,经历35天基本能完全恢复正常。猴椅保定使WBC和N/L极显着升高,NEUT、LYM和LUC显着降低;经氯胺酮和猴椅复合保定,虽然也会使WBC和N/L升高,NEUT、LYM和LUC降低,但变化的幅度比单独物理保定小很多。单独氯胺酮保定会使血浆α-葡萄糖、肌肉肌醇、乳酸和尿液琥珀酸盐、丙酮酸盐和乳酸盐降低,血浆亮氨酸和尿液精氨酸升高。这表明单独物理或化学保定均会使动物产生应激,物理保定比化学保定应激更明显,氯胺酮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物理保定对动物产生的应激。禁食使Retic、BUN、LDH、CK和Ca2+降低;使血浆亮氨酸、脂蛋白、糖蛋白、丙酮、丙酮酸盐、肌酸盐和不饱和脂类升高,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盐、谷氨酰胺、肌肉肌醇和α-葡萄糖降低;尿液丙酮酸、乙酰乙酸盐、胆碱、肌酸酐和尿囊素升高,异亮氨酸、糖蛋白、柠檬酸盐、二甲胺、肌肉肌醇、甲酸盐和牛磺酸降低。这表明禁食会使食蟹猴产生应激,能干扰其能量、氨基酸、脂类和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综上,使用食蟹猴进行试验时,应对其运输、保定和禁食关注,因这些操作均能对动物产生应激,在试验设计和相关数据解释时应考虑这些应激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徐玉蕊,李进华,孙丙华,夏东坡,朱勇,王希[7](2014)在《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着;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着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徐玉蕊[8](2013)在《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文中认为安徽猕猴作为一种新的猕猴亚种种质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对野生和笼养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明确其种质特异性,为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建立一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探讨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标准路线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笼养状态下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分别做了调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扫描取样法,对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交配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极显着(P<0.01);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显着(P<0.05);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的友好行为与子一代猕猴无显着性差异(P>0.05)。野生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主要由于子一代猕猴大多属于亚成年个体,尚未达到性成熟,加之性情较温驯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笼舍内野生猕猴雌雄比为6:1、子一代猕猴雌雄比为1:1时,猕猴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较低,友好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可见,成年猴1雄多雌、未成年猴1:1的性别配比较为合理。利用SPSS for Windows17.0对猕猴的形态特征进行抽样测量与统计结果显示,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亚成年雌性。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年雌性的体重变量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而躯干长变量具有显着的年龄差异(P<0.05),而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说明笼养状态下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未对猕猴的生长发育造成显着影响。非麻醉状态下测得的猕猴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常规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相同条件下所测得的其它亚种猕猴生理指标相比,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野生猕猴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子一代猕猴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血清Ca、甘油三脂青(TG)、谷氨酞基转移酶(GGT)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且雌雄所得数值均比雄性低,其余指标雌雄间无显着性差异。将感染BV阳性的猕猴与感染BV为阴性的猕猴所测得的生化指标值相比较,除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CHOL)外,其余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这可能与采样时猕猴所处的状态以及自身免疫和生理状况有关。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14对适合对安徽猕猴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位点。通过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徽野生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7,平均杂合度为0.798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713;子一代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1,平均杂合度为0.763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30。子一代种群与野生群相比,平均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所降低,经差异性检验(P>0.05),因此,遗传多样性并未显着降低,说明经人工驯养的遗传管理措施是合理的。为防止近亲交配,筛选出适合于安徽猕猴亲子鉴定和种群谱系构建的6对微卫星引物,利用这6对引物组成的鉴定体系对已知父母本的猕猴个体进行父权鉴定,鉴定正确率达到95%以上。在封闭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对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所感染的B病毒、寄生虫和病原菌进行检测发现,寄生虫和病原菌均达到普通级标准。因此,要建立普通级种群,B病毒是要排除的必要且唯一的项目。通过对环境参数和饲料营养成分检测发现,本中心猕猴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基本达到普通级标准。为明确实验猕猴的遗传背景需构建准确的潜系档案,本文筛选出6对适合进行遗传监测和亲子鉴定的微卫星引物,通过对35只猕猴父权鉴定,摸索出一条适合本中心猕猴亲子鉴定的技术路线,采用此方法可以对更多个体进行亲权鉴定。总之,本研究摸索出了一条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基本路线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对其行为特征、形态指标、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亚种猕猴种质特异性的进一步明确和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了基础。

丁雷[9](2010)在《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文中提出3月龄左右新西兰兔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用兔。其主要用于免疫学、各种生物制品的鉴定、生殖生理和避孕、微生物学、心血管和冠心病、急性动物实验、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症、遗传性疾病和生理代谢失常、生理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与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学指标受种属、年龄、生活环境、应激、检测仪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目前国内外关于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报道多见于为自身实验设计需要的血液测定指标,缺乏具有实验室通用性的新西兰兔的血液学参数。本研究以3月龄新西兰兔100只(雌雄各50只)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嗜中性细胞百分率(NEU%),淋巴细胞百分率(LYM%),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S%),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十七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生化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肌酐(Cr),钙(Ca),磷(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十五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新西兰兔雌雄间血常规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显着(P<0.05),其它十六项指标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血生化指标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O)、肌酐(Cr)和磷(P)四项指标差异极显着(P<0.01),碱性磷酸酶(ALP)和血尿素氮(BUN)两项指标差异显着(P<0.05),其它指标参数间差异不显着(P>0.05)。本研究测定的3月龄不同性别间新西兰兔血常规及生化参数,可为病理、毒理学、发病机理疾病诊断等研究提供正常值的参考。

曾文[10](2010)在《恒河猴川西亚种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建立及在新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1.恒河猴川西亚种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建立[目的]利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建立“国家实验恒河猴川西亚种种源基地”中2000只恒河猴川西亚种种群,开展该品系动物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研究。[结呆](1)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3.5岁恒河猴川西亚种体重和身长均显着小于匡内已报道恒河猴数据,且与0-3.5岁食蟹猴体重数据相似。恒河猴川西亚种可能具有小型化特点。(2)建立了2.5-5岁(雌雄兼有)年龄段400只健康恒河猴川西亚种血液生化、血凝各指标正常参考值。分析野外引种、适应性饲养30天、标准化饲养1年、标准化饲养2年和驯化成功对血清生化各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标准化人工饲养和驯化程度对实验数据影响非常大,是实验过程中必须考虑控制环节。与人正常生理域值范围比较,ALT、AST、ALP、GGT、BUN、GLU、CK各项指标数据随着人工驯养时间增加,数据波动范围逐渐减低,并接近人正常生理域值;驯化成功条件下的血清生化、血凝各项指标最接近人的正常生理域值。[结论]以上结果为恒河猴川西亚种应用于新药安全性评估和疚病模型动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2.恒河猴川西亚种静脉注射美他卡韦3月长期毒性研究[目的]美他卡韦(Metacavir)是一类新型双脱氧鸟嘌呤类抗乙肝药物,为评价其安全性开展静脉重复给予恒河猴川西亚种3月毒性试验。[方法]恒河猴随机分为美他卡韦120mg/kg、40mg/kg、13mg/kg组,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每组,连续iv给药3月,观测动物一般症状、心电图、尿液、血液学、血清生化、T细胞亚群CD3及CD4+/CD8比例、血清IgG滴度、血清IFN-r、骨髓等指标。[结果]对动物体重、体温、眼底检查、心电图影响不具有生物学上改变的意义。主要毒性反应为:美他卡韦120mg/kg组出现明显胃肠毒性,给药早期动物恶心、呕吐、摄食量下降,但以上不良反应逐渐减轻。血液系统造成损伤,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骨髓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加、伴网织红细胞数增多,表现为贫血。肝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影响蛋白特别是白蛋白生成,造成总蛋白、白蛋白降低,提示临床试验应注意血象和血液生化指标改变,特别要注意血红蛋白含量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未见与美他卡韦有相关免疫毒性反应。对动物血清总IgG、IFN-r水平影响较小;能引起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细胞、CD3+/CD8+细胞比例不同程度的升高,给药未引起各给药组的CD4+和CD8+细胞比例显着变化,但停药后以上改变是可复性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停药4周结果表明损伤可修复,毒性反应是可逆性。[结论]在本实验系统下,美他卡韦毒性反应的靶器官主要在消化道、肝脏、血液,其对恒河猴的安全剂‘量为13mg/kg。3.采用HepG2(?)田胞模型研究美他卡韦线粒体毒性,验证实验猴模型敏感性。[目的]采用HepG2细胞模型方法评价药物对机体肝组织潜在的线粒体毒性,为临床设计人用剂量和主要观察指标提供参考。[方法]美他卡韦高浓度250μM、中浓度50μM、低浓度10μM,7倍临床Cmax(50μM))齐多夫定(AZT),746倍临床Cmax (50μM)阿德福韦酯(ADV)作用HepG2细胞9天,测定细胞毒性,培养液中乳酸盐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构,采用QPCR技术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和核DNA (Actin基因)定量,以cytochrome b/actin比率评价对线粒体mtDNA含量和损伤影响标准。[结果]齐多夫定50μM作用HepG2细胞9天的细胞抑制率约55%,培养上清中乳酸含量显着升高,线粒体结构破坏严重、肿胀、部分嵴消失而形成空泡;显着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达60%生右,mtDNA含量极显着降低70%以上。阿德福韦酯50μM作用HepG2细胞9天的细胞抑制率约30%,乳酸含量显着升高,线粒体结构较完整、仅见嵴较稀,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活性呈现轻度增加趋势,mtDNA含量有降低趋势。美他卡韦高浓度250μM作用HepG2细胞9天,细胞抑制率约48%,乳酸含量显着升高,线粒体结构较完整,仅见嵴较稀;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活性和mtDNA含量有一定降低。美他卡韦50μM、10μM浓度下作用HepG2细胞9天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0%和10%,乳酸含量未见明显增加,线粒体结构完整而未见明显损伤表征,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活性和mtDNA含量影响较小。[结论]作用HepG2细胞9天,齐多夫定(AZT)在7倍临床Cmax(50μM)浓度下对线粒体存在严重损伤,美他卡韦250μM和阿德福韦酯(ADV)746倍临床Cmax(50μM)浓度下表现出一定线粒体损伤,而美他卡韦50μM和10μM浓度下对机体肝组织潜在线粒体毒较弱。4.恒河猴川西亚种(M. m lasiotis)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与人T2DM比较研究。[目的]通过改变恒河猴川西亚种(M. m lasiotis)饮食习惯24月,研究该品系动物在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显性2型糖尿病(T2DM)阶段相关临床参数变化特征与人T2DM相似性,建立恒河猴川西亚种T2DM分类诊断标准。[方法]选用雄性、空腹血糖(FPG)≤5mmol/l的60只恒河猴川西亚种,其中50只(年龄7-20岁)采食含8%脂肪的猴高脂饲料24月,10只(年龄4-10岁)喂食含3%脂肪的猴标准饲料24月,定期观察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静脉注射葡萄糖耐受试验研究糖耐量损伤(IGT)和分析餐后胰岛素分泌敏感性,采用WH02006丰人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数据。[结果]50只猴采食含8%脂肪饲料24月,8只发展成显性糖尿病,26只猴表现为糖耐量损伤或空腹血糖受损,16只猴表现为空服血糖水平正常;10只喂食含3%脂肪的猴标准饲料24月,空服血糖水平正常。恒河猴川西亚种糖耐量损伤(IGT)和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阶段特征表现为肥胖,FPI代偿性增加,餐后葡萄糖清除速度(KGluc5-20)显着降低,餐后胰岛素分泌敏感性下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延迟;HbAlc随着血糖水平增加而上升;慢性高血糖晚期猴表现为瘦弱、多尿多饮,空腹血糖(FPG)可大于10mmol/l,HbAl c水平可达8.9%,FPI显着降低,餐后半小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后迅速降低。HbAlc在4.5-5%之间有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可能。[结论]恒河猴川西亚种(M.mlasiotis在IGT、IFG和2型糖尿病阶段的临床表征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与人T2DM非常相似,可成为研究2型糖尿病潜在新疗法中非常好的疾病动物模型。

二、人工饲养恒河猴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流变指标的测定与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饲养恒河猴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流变指标的测定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试验动物及地点
    1.2 方法
        1.2.1 环尾狐猴血样采集与处理
        1.2.2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
        1.2.3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
        1.2.4 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检测
        1.2.5 环尾狐猴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检测
        1.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结果
        2.1.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2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结果
        2.2.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3 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2.3.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4 环尾狐猴IgA、IgG、IgM测试结果
        2.4.1 环尾狐猴IgA、IgG、IgM标准曲线
        2.4.2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3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4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3 讨论
    3.1 性别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2 年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3 季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30只普通绵耳狨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血样采集
        1.3.2 血液学指标测定
        1.3.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液学测定结果
    2.2 血清生化测定结果
3 讨论

(3)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
    绪论
        1 引言
        2 狨猴概况
        3 前景与展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耗材
        4 实验方法
        4.1 狨猴精液采集技术
        4.2 雌猴性周期监测
        4.3 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及卵母细胞采集技术
        4.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
        4.5 精子获能和体外受精
        4.6 胚胎培养、玻璃化冻存及复苏
    实验结果
        1 狨猴精液采集技术
        1.1 直肠探子探入深度和角度的确定
        1.2 体重范围的确定
        1.3 麻醉剂量的确定
        1.4 CASA测定狨猴精子形态图及参数
        2 雌猴性周期监测
        3 雌猴超数排卵及卵母细胞采集
        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操作
    讨论
第二部分 微卫星标记位点的筛选和验证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血样采集
        2.2 血液学指标测定
        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技术规范-1
技术规范-2
技术规范-3
技术规范-4
技术规范-5
致谢
个人信息
发表论文及学术表现

(4)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熊猫血液生理及红细胞体外保存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实验设计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分析及讨论
第三章 大熊猫红细胞免疫血液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实验设计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方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大熊猫红细胞膜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实验设计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方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分析及讨论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未来展望
附录
    附录1、本研究使用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2、主要缩写列表
    附录3、大熊猫临床检测用血样小样冻存方案建立
    附录4、抗大熊猫及亚洲黑熊IgG抗体制备
    附录5、亚洲黑熊交叉配血表
    附录6、大熊猫、亚洲黑熊膜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附录7、大熊猫带3 蛋白编码基因(SLC4A1)进化树总表
    附录8、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膜差异蛋白分析结果
    附录9、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平均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对比
    附录10、大熊猫及亚洲黑熊血液非麻醉及麻醉采集
综述:大熊猫输血研究进展
    一、大熊猫临床输血医疗进展
    二、大熊猫输血医学基础研究现状
    三、大熊猫输血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实验用成年与老年猕猴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样品检测
        1.3.1 血常规测定:
        1.3.2 血液生化指标:
        1.3.3 血气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常规
    2.2 血液生化
    2.3 动脉血气分析
3 讨论

(6)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实验动物应激研究进展
        1.1.1 应激后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的评价
        1.1.2 应激后氧化应激的评价
        1.1.3 代谢组学概述
        1.1.4 代谢组学的分析测试方法
        1.1.5 基于NMR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1.2 目的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运输应激对食蟹猴氧化应激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2.1 运输应激对食蟹猴氧化应激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仪器设备
        2.1.1.2 动物
        2.1.1.3 动物饲养环境
        2.1.1.4 动物运输
        2.1.1.5 动物福利
        2.1.1.6 实验结束后动物处理
        2.1.1.7 血液及血浆准备
        2.1.1.8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2.1.1.9 统计分析
        2.1.2 结果
        2.1.2.1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
        2.1.2.2 血液学
        2.1.2.3 血清生化
        2.1.3 讨论
        2.1.3.1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
        2.1.3.2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
        2.1.4 小结
    2.2 基于~1H NMR的食蟹猴运输应激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仪器设备
        2.2.1.2 动物
        2.2.1.3 动物饲养环境
        2.2.1.4 动物运输
        2.2.1.5 动物福利
        2.2.1.6 实验结束后动物处理
        2.2.1.7 血液采集
        2.2.1.8 尿液收集
        2.2.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2.2.1.10 ~1H NMR数据分析
        2.2.2 结果
        2.2.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2.2.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2.2.2.3 运输应激代谢网络图
        2.2.3 讨论
        2.2.3.1 能量代谢的变化
        2.2.3.2 脂类代谢的变化
        2.2.3.3 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2.3.4 肌酸代谢的变化
        2.2.3.5 肠道微生物代谢的变化
        2.2.4 小结
    2.3 不足之处
        2.3.1 清醒动物采血
        2.3.2 样本量
        2.3.3 运输前血样
        2.3.4 运输前尿样
3 保定应激对食蟹猴代谢组学的影响
    3.1 氯胺酮对食蟹猴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及血液学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仪器设备
        3.1.1.2 动物
        3.1.1.3 动物饲养环境
        3.1.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3.1.1.5 血液采集
        3.1.1.6 尿液收集
        3.1.1.7 实验结束动物处理
        3.1.1.8 动物福利
        3.1.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3.1.1.10 ~1H NMR数据分析
        3.1.1.11 血液学指标测定
        3.1.2 结果
        3.1.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3.1.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3.1.2.3 血液学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猴椅保定应激对食蟹猴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仪器设备
        3.2.1.2 动物与保定
        3.2.1.3 动物饲养环境
        3.2.1.4 血液采集
        3.2.1.5 尿液收集
        3.2.1.6 动物福利
        3.2.1.7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3.2.1.8 ~1H NMR数据分析
        3.2.2 结果
        3.2.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3.2.2.2 尿液和血浆的OPLS-DA分析
        3.2.2.3 猴椅保定应激代谢网络图
        3.2.3 讨论
        3.2.4 小结
4 基于~1H NMR的食蟹猴禁食应激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设备
        4.1.2 动物及处理
        4.1.3 动物饲养环境
        4.1.4 代谢组学血浆样品处理
        4.1.5 血液学指标测定
        4.1.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1.7 尿液收集
        4.1.8 动物福利
        4.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4.1.10 ~1H NMR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4.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4.2.3 禁食代谢网络图
        4.2.4 血液学
        4.2.5 血清生化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准备中的学术论文

(7)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
    1. 2 血样采集
    1. 3 测定方法及测定指标
    1. 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野生猴与自繁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2. 2 野生猴与自繁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2. 3 感染BV阴性与阳性的恒河猴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8)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1.2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现状
        1.3 猕猴的地理分布及一般生物学特征
        1.4 猕猴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概述
        1.5 安徽猕猴的种质资源优势及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2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3 技术路线
        3.1 取样方法
        3.2 实验猕猴封闭群建立的技术策略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3章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1 安徽猕猴所处的自然环境
    2 普通级的种群建立
        2.1 普通级实验猕猴病原菌的检测
        2.2 B病毒检测
        2.3 寄生虫检测
        2.4 环境参数检测
        2.5 饲料营养成分检测
    3 封闭群的建立
    4 讨论
第4章 安徽笼养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
        2.3 野生猴群和子一代猴群行为比较
    3 讨论
第5章 安徽猕猴的形态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形态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形态特征
        2.3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比较
    3 讨论
第6章 安徽猕猴的生理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常规生理指标
        2.2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第7章 安徽猕猴的遗传学特征
    1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方法
        1.1 DNA提取与检测
        1.2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1.3 微卫星位点的初步筛选
        1.4 微卫星引物荧光标记、基因分型
        1.5 数据处理
    2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结果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野生群的遗传结构
        3.2 普通级种群的遗传结构
        3.3 野生群与子一代普通级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4 遗传监测与管理
    5 讨论
第8章 结论
    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 普通级封闭群的建立
    3 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论文
致谢

(9)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有关兔血液学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关于其它动物血液学研究现状
    1.4 动物血液学检测影响因素
        1.4.1 动物自身状况
        1.4.2 生活环境
        1.4.3 采样和检测仪器的影响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样采集
        2.2.2 血常规指标检测方法和原理
        2.2.3 血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和原理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西兰兔血常规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1.1 雄性新西兰兔各血常规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1.2 雌性新西兰兔各血常规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1.3 雌雄新西兰兔间血常规项目参数比较
        3.1.4 3月龄新西兰兔血常规参考值
    3.2 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2.1 雄性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2.2 雌性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2.3 雌雄新西兰兔间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2.4 3月龄新西兰兔血生化参数值
4 讨论
    4.1 血液学参数的测定
        4.1.1 实验动物预处理
        4.1.2 血液采集
        4.1.3 检测仪器的使用
    4.2 不同性别间血液学参数差异
        4.2.1 不同性别血常规参数差异性
        4.2.2 不同性别血生化参数差异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简写及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恒河猴川西亚种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建立及在新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词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恒河猴川西亚种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建立及在新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恒河猴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研究进展
        1.1 恒河猴自然习性和社会行为特点
        1.1.1 恒河猴是社会性动物
        1.1.2 恒河猴觅食行为特点
        1.1.3 恒河猴具有理毛社交行为和情感反应性差别特点
        1.1.4 恒河猴的运动和探索行为
        1.2 恒河猴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1.3 恒河猴背景数据研究进展
        2 恒河猴模型核苷类药物线粒体毒性研究进展
        2.1 核苷类似物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特点
        2.1.1 乳酸性酸中毒
        2.1.2 肝病
        2.1.3 胰腺炎
        2.1.4 骨骼肌病和神经性肌病
        2.1.5 脂肪营养障碍
        2.2 国内外核苷类药物临床前线粒体毒性研究现状
        3. 恒河猴2型糖尿病模型动物研究进展
        3.1 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
        3.2 2型糖尿病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研究领域关注热点
        3.3 非人灵长类2型糖尿病特征
        4 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恒河猴川西亚种部分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研究
        1 恒河猴川西亚种人工繁育
        1.1 野外引种
        1.2 进场接收程序
        1.3 选种和繁育方式
        1.4 繁育设施
        1.4.1 群养笼舍
        1.4.2 单笼饲养管理环境条件
        1.5 饲料
        1.6 饮用水
        2 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分析
        2.1 生长特性测定
        2.1.1 动物
        2.1.2 仪器
        2.1.3 方法
        2.2 人工饲养及驯化对血清生化各指标影响
        2.2.1 目的
        2.2.2 动物选择
        2.2.3 采血方法
        2.2.4 检测指标
        2.2.5 仪器
        2.3 采血方式变化对血凝数据的影响
        2.3.1 动物选择
        2.3.2 方法
        2.4 数据的统计解析
        3 试验结果
        3.1 种群建立和生长繁育
        3.2 生长特性测定结果
        3.3 人工饲养及驯化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3.4 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凝数据的影响
        4 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恒河猴川西亚种静脉注射美他卡韦3月重复毒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供试品及对照品
        2 试验方法
        2.1 给药途径及方法
        2.2 动物分组及识别
        3 试验操作
        3.1 一般症状观察
        3.2 体重测定
        3.3 进食量测定
        3.4 体检
        3.5 心电图测定
        3.6 眼底检查
        3.7 体温检查
        3.8 尿检查
        3.9 采血
        3.10 血液学检查
        3.11 血液生化
        3.12 免疫学检查
        3.12.1 血清中总IgG检测
        3.12.2 T细胞亚群CD4~+/CD8~+/CD3~+、CD8~+/CD28~+的检测
        3.12.3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实验)
        3.12.4 淋巴细胞体外产生γ—干扰素的测定
        3.13 骨髓细胞计数
        4 数据统计
        5 试验结果
        5.1 对一般活动状况及摄食量的影响
        5.2 对体重的影响
        5.3 对体温的影响
        5.4 对心电图各项参数的影响
        5.5 对眼底的影响
        5.6 对尿生化的影响
        5.7 对血液学的影响
        5.8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9 免疫毒性分析
        5.9.1 血清总IgG检测结果及分析
        5.9.2 血清IFN-r检测结果及分析
        5.9.3 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9.4 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结果及分析
        5.10 对骨髓检查指标的影响
        6. 讨论
        7 小结
    第四章 采用HepG2细胞模型研究美他卡韦线粒体毒性和验证实验猴模型敏感性
        1. 细胞生物学相关实验
        1.1 试验材料
        1.1.1 受试药物
        1.1.2 细胞株
        1.1.3 细胞培养基及其相关试剂
        1.2. 药物浓度设置及理由
        1.3 试验方法
        1.3.1 美他卡韦、阿德福韦酯和齐多夫定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1.3.2 美他卡韦、阿德福韦酯和齐多夫定对HepG2细胞乳酸产生水平的影响
        1.3.3 透射电镜观察美他卡韦、阿德福韦酯和齐多夫定对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1.3.4 美他卡韦、阿德福韦酯和齐多夫定对HepG2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
        1.3.4.1 HepG2细胞线粒体提取
        1.3.4.2 线粒体的融解
        1.3.4.3 线粒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1.3.4.4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CoQ还原酶)活性测定
        1.3.4.5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琥珀酸—CoQ还原酶)活性测定
        1.3.4.6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测定
        1.3.4.7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
        2 mtDNA含量的测定相关实验内容
        2.1 总DNA提取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1.4 方法
        2.2 含线粒体Cyt-b基因的定量测定
        2.2.1 PCR扩增Cyt-b基因
        2.2.2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电泳条带回收
        2.2.3 核酸浓度测定
        2.2.4 Real-Time PCR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条件的优化
        2.2.5 Real-Time PCR对样品线粒体Cyt-b基因的定量
        2.3 含Actin基因的定量测定
        2.3.1 PCR扩增Actin基因
        2.3.2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电泳条带回收
        2.3.3 核酸浓度测定
        2.3.4 Real-Time PCR扩增线粒体Actin基因条件的优化
        2.3.5 Real-Time PCR对样品线粒体Actin基因的定量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4.2 对HepG2细胞乳酸产生水平的影响
        4.3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药物对HepG2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结果
        4.4 对HepG2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4.5 美他卡韦、阿德福韦酯和齐多夫定对HepG2细胞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第五章 恒河猴川西亚种(M.m.lasiotis)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与人T2DM比较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检查
        2.2 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2.3 静脉注射葡萄糖耐受试验(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
        2.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恒河猴(M.m.lasiotis)喂食高脂饲料24月对空腹血糖(FPG)影响
        4.2 IVGTT试验结果分析
        4.2.1 IVGTT-葡萄糖试验分析糖耐量损伤(IGT)
        4.2.2 IVGTT试验分析餐后胰岛素分泌敏感性
        4.3 肥胖与胰岛素分泌量相关性分析
        4.4 恒河猴(M.m.lasiotis)喂食高脂饲料24月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影响分析
        4.5 慢性高血糖症T2DM猴临床表征
        5 讨论
        5.1 肥胖和老年与2型糖尿病风险
        5.2 2型糖尿病发展进程中空服血糖值的变化
        5.3 IGT和IFG与患T2DM风险增加有关
        5.4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分泌及敏感性相关性
        5.5 2型糖尿病发展进程中HbA1c值变化
        5.6 后续研究方向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人工饲养恒河猴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流变指标的测定与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D]. 韩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30只普通绵耳狨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J]. 滕永康,丛日旭,刘云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05)
  • [3]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D]. 滕永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D]. 赵俸涌.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5]实验用成年与老年猕猴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J]. 张永一,赵维星,王显望,张晓莹,曹江北,米卫东. 实验动物科学, 2017(01)
  • [6]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D]. 潘学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J]. 徐玉蕊,李进华,孙丙华,夏东坡,朱勇,王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4(01)
  • [8]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D]. 徐玉蕊. 安徽大学, 2013(10)
  • [9]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D]. 丁雷.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10]恒河猴川西亚种生物学特性背景数据建立及在新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曾文.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人工饲养恒河猴全麻和非麻醉血液学、血液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