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Ⅱ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维[1](202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为SAP复发高危人群提供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SAP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历资料按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研究共纳入421例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分为建模组(2010年1月-2017年12月),占总人数的70%、验证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占总人数的30%。参照国内外文献,选取可能影响SAP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利用医院电子病例信息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SPSS18.0和R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复发的危险因素,再通过确立的危险因素在建模组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由R软件“rms”包绘制)并在验证组中验证模型,预测模型的性能通过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建模组共纳入296例患者,其中68例出院后再次复发,复发率为22.97%,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较高,占总复发率的89.38%。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其次分别是:胆源性、酒精性、其他原因。(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患者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有6个,分别为:性别、胆石症、糖尿病、饮酒、血糖、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剩余指标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把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石症、糖尿病、饮酒、三酰甘油、血糖是SAP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SAP复发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70.6%,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68.2%。Hosmer-Lemeshow(H-L)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优度较好(?2=3.721,P=0.88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在验证组中发生的风险同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结论:1.该院SAP患者复发率为22.97%,好发于出院后1年内,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2.既往有糖尿病史、胆石症史、饮酒、入院24小时内最高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是SAP复发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及拟合度较好,对识别高危人群及预测复发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创新性。
闫少卓[2](2021)在《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针对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运用自拟方金陈排石汤进行治疗,并与中成药胆舒胶囊设置对照实验。同时分析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和金陈排石汤的组方配伍依据,并从临床疗效上论证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有效性,为中医治疗肝胆湿热型型胆囊结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对90例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运用自拟方金陈排石汤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胆舒胶囊治疗。以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时的中医症候以及治疗3个疗程前后的胆囊彩超影像学下胆囊结石的数量、直径,并通过比较相应的评分和影像学表现,评价金陈排石汤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0例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患者,实际完成85例,治疗组完成43例,对照组完成42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痊愈12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改善中医症候优于对照组(P<0.05);单项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中,两组患者单项中医症候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除舌象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症状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困重乏力与恶心呕吐两项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溶石排石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为76.19%,治疗组溶石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经6周治疗后两组胆囊结石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1.4%和73.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肝功,血常规等指标未出现异常波动,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轻度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结石消融并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璐璐[3](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石磊[4](2021)在《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为萎缩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中诊断提供指导性意见,降低萎缩性胆囊炎漏诊率,进一步改善胆囊癌预后。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合肥市滨湖医院手术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入院手术患者,严格按照筛选标准,通过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共45例,经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均为非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15例。仔细阅读,入组符合条件的患者和去除不符合条件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和术中诊断及解剖指标的相关数据,参考《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共识意见(2018年)》。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采取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体重、糖尿病、BMI、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我们对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胆囊萎缩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收集的45例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其中包括胆囊长径小于45mm伴胆囊壁萎缩硬化35例,胆囊体积缩小伴胆囊壁萎缩硬化10例。315例非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313例,非结石胆囊炎2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体重、糖尿病、BMI(body mass index)、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年龄、患病时间、BMI、右上腹疼痛次数和结石数量是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萎缩性胆囊炎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患者的:患病年龄(OR=2.048,P=0.044)、患病时间(OR=2.431,P=0.018)和结石数量(OR=2.859,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是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萎缩性胆囊炎有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多个危险因素间互相作用,术前对于萎缩性胆囊炎的确诊率低,我们通过该研究发现其主要见于高龄患者有较长胆囊结石胆囊炎患病史和胆囊多发结石的患者。我们在术中探查及手术操作时更应仔细,以免发生胆道损伤。对于萎缩性胆囊炎患者,我们应建议立即行手术治疗,以免拖延发展成为胆囊癌,同时我们建议应提倡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避免超重。
孙正鸿[5](2020)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Gallstone,G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筛查GS发病的高危人群,为该地区(成都市)胆囊结石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至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通过影像学(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200例,年龄在1880岁,此人群作为观察组;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无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1000例,年龄在1880岁,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按1:5随机配比,配比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收集一般临床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病例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红素(TBil)等。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资料外,还进行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脂肪肝病史、胆囊炎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疾病指标的收集(请见附件3)。采用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此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糖尿病、胆囊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MI、TC、TBil、FBG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性别、年龄的相关影响后,合并糖尿病病史(OR1.800;95%CI1.0922.966,P=0.021)、胆囊炎(OR1.772;95%CI1.1302.780,P<0.05)及高水平FBG(OR1.162;95%CI 1.01101.336,P<0.05)、高水平TC(OR1.211;95%CI1.0321.421,P=0.019)及低水平HDL-C(OR0.333;95%CI0.2060.538,P<0.05)与胆囊结石显着相关。结论:(1)高FBG、高TC、低HDL-C和糖尿病、无结石性胆囊炎可能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2)高BMI,往往可能伴随有TC、TG等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可能会间接导致了胆囊结石。
高媛[6](2020)在《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良性疾病,成人胆石症患者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10%-20%,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前者常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症状,依结石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Gall Stone,GS)、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血脂出现异常逐渐扩大化、年轻化,胆石症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多伴有血脂指标异常,对于血脂异常与胆石症具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胆石症与血脂指标异常,但是否所有类型结石都与血脂指标异常相关,血脂异常对哪种结石影响最大,相关文献未明确阐述。目的:探究经分类后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指标异常这一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结石的影响,血脂对不同结石间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为临床医生指导预防结石、降低胆石症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s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s B,Apo B),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按结石发生部位分类的三类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按结石化学成分分类的两类四种结石: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类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胆色素结石),整理分组后分别与年龄、性别、BMI、血脂各项指标、2型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该类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胆石症患者845例,去掉重复样本后共有778例,男性379例,女性399例,手术患者585例,保守治疗患者193例,按结石部位分类,胆囊结石572例,胆总管结石189例,肝内胆管结石17例;按结石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55例,胆色素结石71例,混合胆固醇结石288例,混合胆色素结石171例。胆石症的发生与性别、BMI、HDL-C、Apo AI、Apo B、2型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年龄段、血脂中TG、TC、LDL-C升高、吸烟史、饮酒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当结石按部位分类时,结果显示血脂指标中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总管结石中年龄增长与HDL-C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石按化学成分分类时,在胆固醇结石中血脂中TC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中TG、TC升高是混合胆固醇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是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是混合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总体胆石症患者中,年龄、血脂中TG、TC、LDL-C升高以及吸烟、饮酒与胆石症相关。血脂指标异常是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将结石分类时,血脂异常并非是所有类型结石的危险因素。(1)在按部位分类的胆石症中,年龄增加是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即HDL-C低于正常值时,患此两种结石风险增加;(2)结石按成分分类时,TG、TC升高主要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周遥[8](2018)在《减肥术后胆石形成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病态肥胖患者中,胆石症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5倍,而减肥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甚至比术前更高。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是目前最常用的减肥手术方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胆石症发病率高低,目前现尚无统一结论,且国内无此方面报道。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0月-2015年1月间的减肥手术病例,统计了减肥手术术后胆石症发病率,对比LRYGB和LSG术后胆石症发病率,并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BMI等因素与胆石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减肥手术术式选择及术后胆石症预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病房自2011年10月至2015年01月间行减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RYGB组和LSG组,统计两组胆石症发病情况,比较两组胆石症发病率的差异,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BMI等因素与胆石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在2011年10月至2015年1月间,共有172名患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病房行减肥手术,经过调查随访,共有44名患者符合条件被纳入了本次研究。对此44名患者进行统计,总胆石症发病率为15.9%,LRYGB组和LSG组胆石症发病率分别为12.1%和27.3%。LRYGB组包括男性10名,女性23名,患者年龄(35.55±9.65)岁,术前BMI(35.20±5.60)kg/m2;LSG组含男性4名,女性7名,患者年龄(28±5.16)岁,术前BMI(39.04±6.31)kg/m2。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及术前BMI水平无明显差异(P=0.772;P=0.063),患者年龄有显着差异(P=0.014)。因LRYGB组与LSG组患者年龄有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同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术后胆石症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396)。性别、年龄和术前BMI与胆石症发病无相关性(P=0.245;P=0.624;P=0.665)。结论:LRYGB与LSG术后胆石症发病率无显着差异。性别、年龄及术前BMI与减肥术后胆石症发生无关。
张鑫[9](2017)在《2型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乡地区2815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胆结石临床发病和治疗情况进行统计研究,揭示以新乡市为代表的我国现阶段四线城市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发病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探寻其发病机制,为相关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按照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相关因素与胆结石的相关性,找到2型糖尿病患者患胆结石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运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胆结石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确定新乡地区糖尿病患者并发胆结石病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两组在胆结石总发病率、单纯胆囊结石发病率和胆囊并胆管结石发病率上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不同年龄段在胆结石总发病率、胆囊结石发病率上比较,梯度上升趋势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重过轻组(BMI<18)的胆结石总发病率分别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体重超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过度肥胖组(BMI≥32)胆结石的总发病率最高,达到80.26%。3.随着患者糖尿病病史的延长,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尿病病史超过20年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75.56%,达到5年以下病史患者发病率15.01%的5倍,差异非常显着。随着患者检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1%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62.63%,达到糖化血红蛋白[6,7)%组发病率16.47%的近四倍,差异非常显着。随着患者检测出空腹血糖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空腹血糖超过10 mmol/L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66.53%,达到空腹血糖[6.2,7)mmol/L组发病率12.63%的四倍,差异非常显着。4.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型高血脂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经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结石组(不同结石部位)和未合并结石组在不同因素中的差异比较发现,年龄因素、甘油三脂因素、低高密度脂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因素和血清总胆汁酸仅体现在胆囊内结石组较未合并结石组有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合并结石组明显在上述指标上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明显在上述指标上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并胆管结石和总合并结石组在上述指标上也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结石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和未合并结石组在不同因素中的差异比较发现,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总胆固醇指标在结石组和未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行胆囊摘除手术治疗者和保守治疗者指标明显高于未结石组,P<0.01,而无明显症状的结石患者指标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的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因素与胆结石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是影响胆结石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1.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胆结石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的胆结石发病率随之增高。2.糖尿病患者中体重过轻人群和过度肥胖人群的胆结石发病率均较体重正常组高。3.糖尿病发病史、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指标能够反映患者所患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胆结石发病率也随这些指标的延长和增高逐渐提高。4.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发病史、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数量是与胆结石发病相关的重要因素。
陈卫红,冯玉兰[10](2011)在《糖尿病与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胆石症者60例(1组),未合并胆石症者60例(2组),比较其临床资料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1组与2组相比,体质量指数、TG、HBAlc、Ins、空腹c肽均明显增高。结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二、Ⅱ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设计 |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及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伦理审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临床观测 |
5.统计资料分析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1.1 性别、年龄、病程数据比较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囊结石数量比较 |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囊结石大小比较 |
2.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 |
2.1 治疗2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2 治疗4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3 治疗6 周疗效对比结果 |
2.4 治疗6 周内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
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1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2 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比较 |
4.治疗6 周后影像学疗效比较 |
5.治疗6 周后总有效率比较 |
6.安全性指标比较 |
7.不良反应事件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 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萎缩性胆囊炎的形成和手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5)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研究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3.收集资料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类 |
3.结石按成分分类 |
讨论 |
1.胆石症的结石分类 |
2.胆石症与年龄、性别、BMI |
3.胆石症与血脂指标 |
4.血脂水平与胆石症的预防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石症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减肥术后胆石形成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2型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胆石症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Ⅱ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李维维.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金陈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D]. 闫少卓.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3]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萎缩性胆囊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 石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正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 高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减肥术后胆石形成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周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9]2型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临床研究[D]. 张鑫.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10]糖尿病与胆石症相关因素分析[J]. 陈卫红,冯玉兰. 中国基层医药,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