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ynamic economic dispatch combining network flow and interior point method(论文文献综述)
高吉冰[1](2020)在《基于Benders分解的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流问题的研究在网络运营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开始的静态网络流问题,再到后来的动态网络流问题,网络流问题经过不断的丰富与发展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网络系统之中。但是随着目前的管理决策更加重视网络的运营效率,针对网络中点、边对应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调度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调度将使得网络随时间动态变化。动态网络流问题虽然克服了静态网络流问题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的缺点,网络流量、网络结构或参数都可随时间变化,但网络结构或参数的变化相对较为简单,并未考虑到网络中边与边、边与点之间的复杂调度关系,因而不能直接应用于以上问题。但将动态网络流问题与调度问题相结合,用动态网络流问题对网络资源的可行调度方案进行评估筛选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Maximum Total Flow with Flexible Arc Outages——Max TFFAO)问题是由Boland等在研究猎人谷煤炭供应链网络的设备维护调度问题时所提出,其通过在不同的时间片段下对网络结构进行改变来满足实际中存在的维护需求,从而达到网络流量最大化的优化目标,在本质上属于动态网络流与调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动态网络流问题。但由于此问题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同时还是一个强NP难问题,所以求解较为困难。因此本文深入考虑了该问题所具有的特殊的动态网络流与调度相结合的结构,运用Benders分解求解了此问题,并在此求解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改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梳理了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的研究背景,将其与动态设施选址问题、网络中断恢复问题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线性规划、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网络最大流的相关模型以及求解算法,并详细介绍了Benders分解的经典形式及算法的改进方案;此外,本文还具体描述了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模型的构建过程,讨论了模型的结构特点与其计算复杂度之间的关系。(2)介绍了利用Benders分解算法对此问题的模型进行分解的过程,设计了基于重复求解主问题的CBD和单次求解主问题的B&BC两种Benders分解算法的对比实验,并就两种算法的求解效率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B&BC算法在总体上表现出更好的求解效果。基于此,我们还探索了加入相对松弛的初级子问题割对于B&BC算法求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子问题割对B&BC算法求解的积极效果总体上比较有限。(3)由于B&BC算法只需要求解一次主问题,同时本文的Benders分解所需求解的主问题规模相对较大,因而B&BC算法在本文求解中总体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基于B&BC算法,分别从子问题和主问题两个方面对求解做出改进;同时针对最难求解的部分算例,根据时间结构设计了特殊的时间分割及其改进算法。从实验结果上看,针对不同规模的算例,在不同的求解时间内,以上改进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算法的收敛。
何琳明[2](2019)在《基于二阶锥规划松弛法和二次规划算法的最优潮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一种结合二阶锥规划松弛法(second order cone programming relaxation,SOCP relaxation)和二次规划算法(quadratic programming,QP)的方法求解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有效地解决SOCP松弛非严格获得不可行解问题,以及解决QP算法对初值敏感问题,保证算法的收敛性且提高计算效率。本文的基本策略是先引入松弛变量,利用SOCP松弛技术对含松弛变量的不等式约束和二次等式约束进行凸松弛形成二阶锥约束;然后用平方项替换潮流方程中的变量,从而将原有的非线性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该策略成功地将原始最优潮流模型转化为凸SOCP松弛模型,不仅在理论上保证了优化结果的全局最优性,同时为原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下界值,可以合理地评价解的优劣性。该模型为系统机组出力及所有节点电压幅值和角度等变量提供了位于全局最优解附近的初始值,可以满足QP算法对初值的要求。本文首先利用IEEE-14节点环网系统分别对原始最优潮流模型和SOC P松弛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结果发现,SOCP松弛模型得到的不是原始问题的最优解,而是其下界值。说明了 SOCP松弛模型的确存在松弛无法精确的可能性。在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将SOCP松弛法与QP算法相结合,利用IEEE-300节点等四个系统完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SOCP松弛法初始化的QP算法能获得可行解,与采用平启动的QP算法相比,可快速有效跳出局部最优解,减少计算时间与迭代次数,计算效率更高,同时其求解结果与内点非线性规划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所提方法能保证最终解的全局最优性。此外,SOCP松弛模型所给出全局最优解的下界值还可以合理地衡量最终解的优劣性。最终解与其下界值间的相对误差越小则表明最终解越靠近全局最优解,则求解质量越优。同时,本文在原有的确定性最优潮流问题的基础上引入风电等不确定性变量,并采用仿射可调整策略鲁棒优化方法处理风电的不确定性。算例结果表明,在风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情况下,本文方法仍可成功求解该问题,并且能根据风电的不确定性水平做出相应机组出力计划,以平衡风电不确定性。证明了该方法既可兼顾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且具有普适性和扩展性。
洪玉娟[3](2019)在《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高压架空线路金具运行温度是输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由金具松动引起的线路局部热过载更是严重威胁线路的运行安全。然而,传统电网经济调度模型中对线路金具的热过载风险缺乏限制,在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同时却降低了线路的安全性。为此,本文以线路常用金具并沟线夹为例,开展计及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本文研究有助于在保障线路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具有良好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温度模型展开了研究。研究中,设计并搭建了室内实验平台,在不同紧固扭矩、电流及运行温度条件下,对含有线夹的导线交流电阻值进行了实际测量,利用测量结果分别构建了多项式函数拟合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比了两类模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利用遗传算法与内点法对热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综合辨识。与导线温度实测结果对比表明,所提热路模型的计算误差最大不超过4%,可较准确模拟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温度动态分布,为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基于马尔科夫链与蒙特卡洛模拟法,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及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设计并搭建了户外实验平台,在不同气象条件、线夹紧固扭矩和电流等级条件下,对含并沟线夹的架空导线进行户外载流温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有利于提高线路动态运行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的安全性提供了基础。最后,基于所提热路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该模型将线路热过载风险作为调度决策量的一个约束条件,因此可在保障线路运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电网经济性。算例仿真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程聪[4](2018)在《钢铁制造系统生产与库存计划建模与凸优化方法》文中指出生产与库存计划是基于客户需求,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和库存管理要求,决策生产设备的生产量、制定库区的库存策略,从而降低生产、库存成本,保证生产过程稳定运行。钢铁制造系统包含多个生产阶段、制造过程复杂,具有多级、多品种的特征,使得常规的建模与优化方法难以直接应用,针对钢铁制造系统的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极具科学挑战。合理的生产与库存计划对于保证钢铁制造系统生产连续性,降低库存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针对从钢铁制造系统中提炼出的一系列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提出了融合运筹优化、控制理论与数据解析的建模方法,并分别设计凸优化方法进行求解。针对带有切换的多阶段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提出了数据和机理融合建模方法;针对多阶段并行产线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基于数据解析建立了带反馈的动态生产与库存计划模型;针对带有随机需求的生产与库存控制问题,将概率引入到控制中,提出了分布式鲁棒控制建模方法;针对生产与库存协调调度问题,提出了边际分布鲁棒优化模型。针对上述模型,分别设计凸优化方法将模型转化或松弛为多项式时间可解的凸优化问题从而进行快速求解。本文的主要工作概述如下:(1)研究了从冷轧生产过程中提炼出的带有切换的多阶段静态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针对实际生产过程投入产出机理模型难以刻画的困难,提出了数据和机理融合的建模方法;设计鲁棒支持回归机预测机组产出,融合生产与库存运筹学模型,建立基于数据解析的生产与库存计划鲁棒模型;基于凸优化方法及对偶理论,将复杂的鲁棒问题转化为可高效求解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最后,通过基于实际数据的数值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研究了从炼钢-热轧-冷轧生产过程中提炼出的多阶段并行产线动态生产与库存计划问题。针对实际生产工艺复杂、工况环境多变造成生产与库存动态系统机理难以精确刻画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数据解析与动态反馈的混合建模方法;以机理为基础,混合数据解析方法,动态反馈校正,建立闭环模型;通过数学变换、矩阵分析及凸优化方法将难以求解的闭环模型转化为可高效求解的线性规划模型;最后,通过基于实际数据的数值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研究从冷轧生产过程中提炼出的带有随机需求的生产与库存控制问题。针对实际生产与库存系统的随机性和动态性,提出了分布式鲁棒库存控制建模方法;将概率理论和鲁棒控制相结合,建立分布式鲁棒库存控制模型,有效提升传统鲁棒控制的性能;基于凸优化方法、矩阵分析、对偶理论等数学变换,将模型转化为半定规划模型;设计降维技术,降低半定规划维度;为了克服大规模半定规划问题难于求解的缺点,给出可高效求解的二阶锥松弛问题,为工程中动态实时在线控制提供了保证;然后,将提出的方法扩展到一般离散、连续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基于实际数据的数值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研究从热轧生产过程中提炼出的基于凸优化的生产与库存协调调度问题。针对生产过程中随机性及高耦合性带来的困难,突破基于概率分布假设的传统方法,通过构造网络流及两阶段模型,提出了边际分布鲁棒模型;通过完全正定锥分解技术及凸优化对偶理论,将难于直接求解的鲁棒问题等价转化为协定锥优化问题,并松弛为多项式时间可解的半定规划,从而获得调度策略;最后,通过基于实际数据的数值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茜[5](2018)在《基于Benders分解算法的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21世纪前10年间,我国煤炭行业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而设备的维护会引起生产中断,Boland等学者指出煤炭系统因设备维护引起的生产中断,造成的产量下降高达15%。设备故障具有相关关系,因此合理调度系统内设备的维护计划表是降低系统受到中断损失的重要手段。网络商品流模型常用于散货、集装箱的运输优化。本文中,网络弧的容量由相应设备的工作效率决定,当设备进行维护时,对应弧中断;在预防性维护模式下,设备都有维护时间窗。本文以煤炭港口供应网络设备的实际维护计划调度为背景,研究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Maximum Total Flow with Flexible Arc Outages——Max TFFAO)模型。将煤炭的运输及其在码头的操作抽象到一个时空网络中,弧上的设备维护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窗内执行,且有一段处理时间,当作业启动时,不能提前终止,弧在作业维护期间中断不可用。根据每条弧的停机维护策略、节点的流量平衡及容量限制得到约束条件,以总计划时间内网络吞吐量达到最大为目标,试图找到一个最优的维护计划安排表。该抽象化的问题是动态最大流问题和调度问题的结合,具备强NP难特性。针对模型特点,本文采用融合Local branching策略的Benders分解算法来求解,通过标准测试数据,验证了该改进算法更好的求解性能。同时,结合实际,加入维护资源约束,对模型进行扩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煤炭供应链中设施设备的维护计划规划现状,全面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已有研究的不足,指出设备维护计划对系统总吞吐量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调度设备维护计划的重要性,并利用基于动态网络流的模型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实际,考虑维护资源约束,丰富了模型的应用范围。(2)采用Benders分解算法将原模型分解为具有调度特征的主问题和具有网络最大流特征的子问题,利用预流推进算法求解最大流子问题,采用Local branching策略处理主问题,快速更新当前解,在运算前期得到高质量的可行解。对于设备维护研究的运筹学算法较少,利用分解算法进行优化求解的研究也不多,本文设计的Benders分解算法是一个创新点。结合Benders分解算法本身的特点,提出的利用预流推进算法、Local branching策略的改进思路也是创新点。(3)应用标准测试数据,采用Python语言编码实现分解算法,调用Gurobi优化求解器求解,作为基准对比,开展数据实验,测试融合Local branching策略的Benders分解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融合Local branching策略的Benders分解算法在各组算例实验中的表现都比较好,特别是在大网络大规模的算例中,优越性更显着。
孙东磊[6](2016)在《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可耗竭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能源清洁化变革势在必行,迫使电力系统向清洁环保、经济高效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电力系统源(发电和负荷)网间呈现多元、关联、互补的复杂形态,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突出矛盾,即源平衡过程中面临强不确定性接纳能力、电能传输能力、电网电压支撑水平的考验。实现源平衡是电力系统调度与控制的目标,如何实现调控一体,即在调度中考虑控制,控制中计及调度是电力系统消纳不确定性的关键,充分挖掘电力系统的频率、电压调节效应,源网互补特性以及电压支撑的协同潜力可有效提升不确定性下源平衡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应对不确定性为背景,以处理源间、源网间矛盾为目的,以频率、电压为线索,以协同概念为引导,以数学优化理论为工具,以源协同、源网协同优化为核心,开展了应对源平衡过程中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该工作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力系统协同调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协同调度的构架体系。首先给出了源、网的定义,就电力系统调度中的协同潜力及其支撑技术予以分析,然后给出了进行协同调度理论研究的理由,那就是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频率、电压调节的协同效应,以及智能电网柔性控制技术的出现,为挖掘电网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的潜能提供了条件。由此明确协同调度的关键问题,并明晰协同调度研究的思路,进而提出电力系统协同调度理论体系。理论问题的凝练为后续的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不确定性背景下源平衡过程中源间的矛盾,提出了计及频率调节效应的源协同调度模型,该模型发挥频率调节效应的合作作用以在决策层面上挖掘系统消纳不确定性的协同能力,并考虑发电机组备用响应机制,使备用有明确的对象,实现调度与控制的友好衔接。所提模型在数学上为含可变参数区间的鲁棒优化问题,具有较大的复杂度,为简化模型解算规模,给出约束缩减方法,基于强对偶理论采用互补形式表达以提取主导约束,并将其转化为确定性的双线性规划问题予以求解。最后,算例分析说明了所提方法消纳不确定性的有效性以及较高的模型解算效率。(3)针对不确定性背景下电压支撑、电压调节效应对经济调度的影响,在分析电压支撑影响源平衡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协同调度模型,该模型在源平衡决策中计及电压调节效应,备用策略直接对应控制技术的实现,统筹考虑源平衡及其电压支撑,目的在于挖掘电力系统消纳不确定性的协同能力。针对该模型,给出了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和蒙特卡洛模拟非线性优化组合求解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了调度中计及电压调节效应以增强源平衡能力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在明晰不确定性下机组组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机组组合模型,其在网协同调度模型中进一步考虑发电机组启停决策,并统筹考虑源平衡及其电压支撑,以挖掘电力系统消纳不确定性的协同能力。针对该模型,给出了基于奔德斯分解的求解思路,即将该模型分解为主问题和子问题,主问题是计及直流网络约束的机组组合问题,用以决策发电机组启停状态和调度的有功功率,并以此作为复杂变量形成主、子问题之间的关联,子问题则为各场景下的电压支撑决策问题,用以校验各场景下的电压安全和网络约束。算例分析揭示了电压支撑、电压调节效应影响机组启停状态的机理并表明了考虑电压调节效应的机组组合决策提升不确定性下源平衡能力的有效性。(5)针对新形势下源平衡过程中的电网电压支撑面临双向流、轻载以及与基于直流潮流的电网结构优化的协调等问题,在分析电网电压支撑的基础上,聚焦研究间接主动量的合作机制,构建了计及柔性电网结构的电压支撑决策模型,将电网结构参数调整纳入决策,并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变压器过负荷闭锁调档限制。针对该模型,给出了由遗传算法和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相结合的求解方法。结合算例分析表明了通过优化电网结构有效提升了源平衡的电压支撑能力。(6)针对不确定性背景下源平衡实现需要满足电压支撑水平的电网问题,以同时处理源间、源网间矛盾为目的,开展了网与源平衡间关联的研究,提出了源网间协同的安全经济调度模型,其核心是在协调源安全经济调度的同时,充分考虑网络的电气规律,融入网络拓扑结构的合作以有效应对电压支撑水平和电网元件载流限制,实现满足限定电压支撑水平下的源协同调度。针对该模型,给出了由遗传算法和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相结合的求解思路。算例分析表明了所提源网间协同的安全经济调度方法提升不确定性下以电为媒介的源平衡能力以及经济性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就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方法,并经算例仿真进行了有效性验证。诚然,就完整的协同调度理论体系而言还有若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便促进新形势下电力系统调度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赵骞[7](2016)在《针对间歇式能源消纳的电热协调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电热协调理论的优化调度以电热耦合规律为纽带,通过输电线路动态热平衡方程与电网潮流方程联立求解,直接以线路温度表征其输电能力,有效利用线路温升的热惯性过程,更加深入地挖掘线路输电能力,改善调度决策结果,使得电网最大程度地消纳间歇式能源发电,在理论和工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调度模型没有顾及线路环境气象参数动态变化情况,调度前瞻性不足,不利于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据此,本文针对间歇式能源消纳的电热协调优化调度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输电线路在调度运行中的热交换过程,按照IEEE标准阐明了热平衡方程中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输电线路载流量的计算方式,以LGJ400/35导线为实例,详细分析了环境温度、日照吸热、风速、风向四个参数对线路载流量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短期预测方法。在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气象数据采集和预测模型参数选择方法,利用样本数据构建了预测模型,分别对风速、日照强度、风向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对风速、日照强度预测及风向预测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计算要求,可用于之后的电热协调超前调度仿真研究。最后,在电热耦合优化调度原理的基础上,以电网消纳间歇式能源发电为目标,结合线路环境气象预测,对传统电热协调超前调度模型中不随时间变化的环境气象参数进行了修正。以一个带有间歇式能源发电的四节点系统为对象,在不同的气象条件及间歇式能源发电出力情况下,利用内点法对修正后的超前调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与传统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输电线路环境气象条件预测,本文所提电热协调超前调度修正模型能更加安全、可靠的提高电网对间歇式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祝宇楠[8](2014)在《凸规划技术在水火联合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半定规划和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电力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清洁能源和智能电网是其两大主题词。在水电资源或其它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与火电互补调度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水电资源丰富,在倡导开发水电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已开发的部分水电能源也很重要。水火联合调度问题不论从建模的角度还是从求解算法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建模的难点在于水力发电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加之开发同一水域的梯级水电能源会令决策变量时空耦合。算法方面,即便对某些因素进行简化,多数现存的优化算法也很难对这个大规模、非凸的模型进行高效、精准地求解。因此,有必要探寻新的水火联合调度问题求解思路。本论文在研究凸规划特别是近年来线性锥规划的快速发展基础上,结合几种处理非凸等式约束方法,从模型和算法两个方面研究了大规模水火联合调度问题。首先,在详细分析了水轮机发电过程及不同调度时期各类水电站出力特点后,总结出水火联合调度问题的两个瓶颈问题为高次非凸等式约束和整数变量。基于现代内点理论的锥规划恰巧可以同时处理这两个问题。半定规划求解一个非凸标准水火联合调度算例表明,半定规划在解的全局最优性和快速性方面均优于其它算法。然而,半定规划求解非凸问题的本质为松弛方法。为了克服半定规划在直接求解含有高次非凸等式约束问题时会出现解的秩不为1的情况,本论文首次提出了先用高精度的凸化方法将水电非凸等式约束转化为0-1混合整数约束,再用改进的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的思想。全文共6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第1章—绪论:从模型和算法两个角度回顾国内外水火联合调度研究现状。第2章—线性锥规划基本原理:介绍本工作在求解水火联合调度问题中所要应用的数学手段—锥规划的相关性质。着眼于介绍半定规划、二阶锥规划模型及与其他模型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些模型的凸性、对偶性及相关的内点算法;它们在几类问题中的应用及适用的求解器。第3章—线性半定规划求解简单水火电力调度系统:以一个简单的水火电力调度算例为例阐述使用线性半定规划求解该类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方法。通过将原问题从一般向量空间提升到半定锥空间,新的半定规划模型将二次非凸等式约束松弛为半定锥上的线性函数。用集成了线性锥规划内点算法的软件包求解转化后的模型。实验结果指出原模型中缺少弃水变量上限导致解不合理。而其他文献所用的算法因为无法保证解的全局性而忽略了这个问题。在给出了一个上界之后,半定规划的解依然优于其他算法的解,进一步证明了线性半定规划的有效性。第4章—水火电力网联合调度问题的凸性分析: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电调度问题的分段二次凸化方法。为了达到利用最新凸优化技术的目的,该方法首先对水火联合调度问题的难点—水电子系统中的非凸等式约束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逐步精炼水火联合调度模型中难以处理的和只给问题增加计算量而不增加计算难度的约束和变量,并通过将各调度时期的水量、水头和水库特性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了可以直接应用凸规划技术的水火联合调度模型。借助成熟的线性分段技术思想,提出了逼近效果更好的分段二次凸化方法,针对水电子系统中两个具体的约束:水电出力函数和弃水函数等式约束,给出相应的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本章得出结论,水火联合问题可以通过逼近、引进变量等手段转化为一个可利用成熟锥规划技术求解的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第5章—分段二次凸化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水火联合调度系统的仿真与分析:在前几章基础上,用几组数值试验和算例仿真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处理非凸等式约束的基于改进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的效果。一方面分析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对一个整数线性规划例子生成的松弛模型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分析改进的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对该例子的更紧的松弛。另一方面用改进的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大规模的水火联合调度问题。数值试验KNAPSACK问题,和仿真算例32-HTC、153-HTC两个大规模的水火仿真系统可以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凸化配合改进的半定有效不等式算法可以可靠、快速地求解非凸、混合整数水火联合调度问题。第6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并指出了可进一步开拓的研究方向。
李树山[9](2013)在《富水电电网短期与实时节能发电调度控制方法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发电调度是电力行业促进完成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我国电网能源结构以水火电为主,节能发电调度的关键是研究行之有效的水火电调度方法,充分体现安全、经济、节能、环保原则。与火电占主导地位的电网不同,富水电电网的特点是水火电能源互补性好,节能减排潜力大,开展富水电电网节能发电调度控制研究,对节约化石能源,促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围绕节能发电调度背景下富水电电网短期和实时调度控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运筹学、水电能源学、数学组合等基础理论为支撑,以水电富集的云南电网、贵州电网为工程背景,以节能调度电源发电顺序为主线,开展了大规模小水电发电调度、特大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调峰优化调度、火电系统节能优化调度、梯级AGC协调优化控制建模和求解方法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的成果,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对小水电调度管理现状和运行特性的分析,提出大规模小水电群多级断面控制负荷分配方法。该方法规范了小水电日前调度计划制定流程,摒弃了由调度机构单方编制计划的传统模式,根据小水电调度关系,对发电计划实行分级制作。在深入分析小水电运行特性基础上,引入自定义调峰规则,提出调度指令负荷分配方法,充分发挥小水电在电网中的调峰作用。采用集合理论对小水电群多级嵌套的并网结构进行描述和解析,并基于公平调度原则,提出多级超载断面计划校正方法,消除超载输电对电网安稳运行的风险。所提方法已在云南电网小水电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中得到应用(管理电站1789座),德宏地调小水电群的实际调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水电调度计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2)针对我国电网负荷峰谷差日趋增大,电网调峰困难的问题,构建特大流域梯级复杂异构并网水电站群短期调峰电量最大模型。该模型以系统剩余负荷最大值最小为目标,为了便于优化求解,采用凝聚函数法建立替代优化目标。对于特大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存在的电站与机组分区并网问题,提出以电站和机组为调控对象,耦合改进的逐次切负荷方法、坐标轮换法、逐步优化算法、惩罚函数法、启发式策略的混合优化方法进行求解,充分发挥有调节能力大水电优质调峰作用,使剩余的系统负荷过程满足火电机组高效运行要求。乌江梯级水电站群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求解方法具有良好的调峰效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3)以富水电电网中燃煤火电为研究对象,构建火电系统耗煤量最小节能发电调度模型,并提出一种动态机组组合与等微增率法相结合的混合求解方法。为了防止火电机组出力过程频繁波动,在模型中引入出力持续时段约束,并结合机组发电排序表设计了动态机组组合算法,为等微增率法在负荷动态分配过程中确定满足持续时段要求的节能机组组合。采用启发式的迭代修正策略对传统等微增率法进行改进,使分配结果满足机组爬坡速率、出力限制、出力变化趋势等复杂不等式约束。所提方法已应用于贵州电网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生成系统,贵州电网汛期和枯期典型日实际调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能够切实满足电网实际运行需求。(4)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ration contral,AGC)是短期调度计划得以实施的执行环节。以特大流域梯级AGC协调控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AGC中电网安全、振动区、调节速率、机组启停等约束,以梯级各电站日前计划电量为控制目标,构建电网AGC与梯级AGC协调控制模型。针对模型中厂间负荷分配、联合避开振动区、稳定断面超载控制等关键问题,引入AGC投入序位和相对耗水率比例,并结合数学组合和集合运算理论,系统地提出了电网与梯级AGC协调控制策略,主要包括AGC投入序位计算方法、电站组合确定策略、厂间负荷分配方法、组合振动区求解及联合避开策略、超载断面动态校正控制策略。乌江梯级AGC模拟闭环运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是有效的,可以更好地实现实时在线控制与短期离线调度有机衔接,能够满足AGC安全性、时效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王剑,刘天琪,刘学平[10](2010)在《基于优先级排序和内点法的机组优化组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组优化组合的目标是确定电力系统煤耗量和网损最小的发电调度方式。优化模型中考虑了机组爬坡率的限制、输电网络断面安全约束,针对寻优效率提出了一种优先级排序和内点法相结合的机组组合优化方法。按能耗指标形成机组优先级排序表,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机方式初始值;用局部寻优法在初始值附近的可行域内寻求最优组合状态;对负荷分配的连续性子问题用内点法求解。通过对IEEE-39节点10机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收敛速度快、耗时少,对处理机组组合问题具有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Dynamic economic dispatch combining network flow and interior point metho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ynamic economic dispatch combining network flow and interior point method(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enders分解的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网络流问题 |
1.3.2 调度问题 |
1.3.3 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 |
1.3.4 类似优化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线性规划 |
2.1.1 单纯形法 |
2.1.2 对偶理论 |
2.2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
2.2.1 分支定界法 |
2.2.2 割平面法 |
2.2.3 分支切割法 |
2.3 网络最大流问题 |
2.3.1 基本理论 |
2.3.2 经典算法 |
2.4 Benders分解算法 |
2.4.1 经典形式 |
2.4.2 改进方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 |
3.1 问题分析 |
3.1.1 基础网络建模 |
3.1.2 调度特征分析 |
3.2 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数学模型 |
3.3 模型分析 |
3.3.1 结构特点 |
3.3.2 计算复杂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两种Benders分解算法的比较 |
4.1 模型分解 |
4.1.1 初步分解 |
4.1.2 二次分解 |
4.2 算法对比设计 |
4.2.1 CBD设计 |
4.2.2 B&BC设计 |
4.2.3 对比分析 |
4.3 初级子问题割的有效性 |
4.4 实验设置 |
4.4.1 数据来源及设计 |
4.4.2 实验环境及基本参数 |
4.4.3 评价指标 |
4.5 实验分析 |
4.5.1 CBD与 B&BC对比分析 |
4.5.2 初级子问题割的有效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的Benders分解算法 |
5.1 预流推进算法 |
5.2 有效不等式 |
5.2.1 原问题线性松弛不等式 |
5.2.2 小数节点不等式 |
5.3 时间分割及其改进算法 |
5.3.1 时间分割算法 |
5.3.2 时间分割改进算法 |
5.4 实验分析 |
5.4.1 预流推进算法分析 |
5.4.2 有效不等式分析 |
5.4.3 时间分割及其改进算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
(2)基于二阶锥规划松弛法和二次规划算法的最优潮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最优潮流的算法研究 |
1.3.2 最优潮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线性锥规划基本原理 |
2.1 凸规划 |
2.1.1 理论概述 |
2.1.2 线性锥规划的常见特例 |
2.2 二阶锥规划 |
2.2.1 二阶锥规划模型及性质 |
2.2.2 二阶锥规划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3 求解锥规划的软件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二阶锥规划松弛法的最优潮流模型 |
3.1 最优潮流数学模型 |
3.1.1 最优潮流变量类型 |
3.1.2 最优潮流目标函数 |
3.1.3 最优潮流约束条件 |
3.2 模型转换 |
3.2.1 转换过程 |
3.2.2 算例分析 |
3.2.3 模型转换前后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阶锥规划松弛法和二次规划算法的最优潮流 |
4.1 求解流程 |
4.2 算例分析 |
4.1.1 计算环境和算例参数 |
4.1.2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于求解含风电不确定性的最优潮流 |
5.1 风电不确定性问题 |
5.2 鲁棒优化理论 |
5.2.1 鲁棒优化模型 |
5.2.2 基于鲁棒优化的风电建模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调度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架空输电线路温度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1.2.3 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温度建模研究 |
2.1 传统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 |
2.1.1 IEC模型 |
2.1.2 IEEE模型 |
2.1.3 Morgan模型 |
2.2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 |
2.2.1 热电类比理论 |
2.2.2 轴向微元热路模型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温度建模研究 |
3.1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 |
3.1.1 电流电压矢量法原理 |
3.1.2 建模原理 |
3.1.3 实验平台搭建 |
3.1.4 实验结果分析 |
3.1.5 多项式函数拟合模型 |
3.1.6 神经网络模型 |
3.2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 |
3.2.1 热路模型原理 |
3.2.2 热路模型参数计算 |
3.2.3 参数辨识原理 |
3.2.4 实验结果分析 |
3.2.5 模型精度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
4.1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
4.2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
4.2.1 马尔科夫链原理 |
4.2.2 蒙特卡洛模拟 |
4.2.3 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原理 |
4.2.4 方法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 |
5.1 传统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
5.2 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
5.3 算例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钢铁制造系统生产与库存计划建模与凸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铁制造系统生产与库存计划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1 基于运筹优化的生产与库存计划 |
1.3.2 基于控制理论的生产与库存计划 |
1.3.3 钢铁制造系统生产与库存计划 |
1.3.4 鲁棒建模与凸优化方法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考虑切换成本的多阶段静态生产与库存计划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基于数据解析的输入输出关系预测方法 |
2.4 数学模型 |
2.4.1 确定性生产库存模型 |
2.4.2 鲁棒生产库存模型 |
2.5 优化方法及鲁棒策略 |
2.6 数值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并行产线的多阶段动态生产与库存计划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数据解析的鲁棒建模及优化方法 |
3.3.1 方法概述 |
3.3.2 基于数据解析的投入产出关系 |
3.3.3 静态鲁棒模型及凸优化方法 |
3.3.4 动态鲁棒模型及凸优化方法 |
3.4 数值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凸优化的分布式鲁棒库存控制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鲁棒库存控制模型 |
4.3 分布式鲁棒库存控制的凸优化方法 |
4.3.1 半定规划方法 |
4.3.2 矩阵降维策略 |
4.3.3 高阶矩信息下的半定规划方法 |
4.3.4 方法性能分析 |
4.4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布式鲁棒优化 |
4.5 连续控制系统的分布式鲁棒优化 |
4.6 数值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凸优化的生产与库存协调调度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边际分布鲁棒模型 |
5.4 基于协定锥的凸优化方法 |
5.4.1 协定锥与完全正锥 |
5.4.2 完全正锥分解方法 |
5.4.3 协定锥优化方法 |
5.5 数值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Benders分解算法的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煤炭供应链概述 |
1.3.2 设备维护计划决策问题 |
1.3.3 基于网络流的港口生产管理 |
1.3.4 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 |
1.3.5 网络流调度问题 |
1.4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及框架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动态网络流问题、调度问题及相关算法介绍 |
2.1 动态网络流问题 |
2.1.1 问题描述及相关结论 |
2.1.2 经典动态网络流问题介绍 |
2.1.3 网络最大流相关算法及复杂性 |
2.2 机器调度问题及模型 |
2.3 整数线性规划 |
2.3.1 割平面法 |
2.3.2 分支定界法 |
2.4 Benders分解算法概述 |
2.4.1 Benders分解算法简介 |
2.4.2 Benders分解算法核心思想 |
2.4.3 Benders分解算法实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研究 |
3.1 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问题分析 |
3.1.1 问题抽象化描述 |
3.1.2 设备维护计划决策 |
3.2 问题数学描述与建模 |
3.2.1 符号定义与假设 |
3.2.2 建模 |
3.3 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enders分解算法设计 |
4.1 Benders分解算法设计框架 |
4.2 Benders分解算法模型转化 |
4.3 Benders分解算法设计 |
4.3.1 算法具体流程 |
4.3.2 算法分析 |
4.4 融合预流推进算法的Benders分解算法 |
4.5 融合Local branching算法的Benders分解算法 |
4.5.1 Local branching算法 |
4.5.2 融合Local branching算法的Benders分解算法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计算与分析 |
5.1 实验数据来源及设计 |
5.2 实验环境及对比算法 |
5.2.1 实验环境 |
5.2.2 对比算法及参数设置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带资源约束的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 |
6.1 单资源约束下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 |
6.2 多资源约束下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 |
6.3 实验计算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与参与项目 |
(6)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回顾与评述 |
1.2.1 强调协调的电力系统调度 |
1.2.2 由协调趋向协同的电力系统调度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 |
第2章 电力系统协同调度的构架体系 |
2.1 引言 |
2.2 源网划分 |
2.3 电力系统运行协同的技术支撑条件 |
2.3.1 频率调节特性 |
2.3.2 电压调节特性 |
2.3.3 电网柔性控制技术 |
2.4 电力系统调度中协同潜力的阐述 |
2.5 协同调度理论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频率调节效应的源协同调度 |
3.1 引言 |
3.2 频率调节效应的合作机制 |
3.3 计及频率调节效应的源协同调度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决策变量 |
3.3.3 约束条件 |
3.4 模型求解 |
3.4.1 主导约束提取 |
3.4.2 约束缩减 |
3.4.3 求解流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修改的IEEE 9节点系统算例 |
3.5.2 含风电的IEEE 118节点系统算例 |
3.5.3 计算效率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协同调度 |
4.1 引言 |
4.2 不确定性下电压支撑影响源平衡的机理分析 |
4.3 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协同调度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决策变量 |
4.3.3 约束条件 |
4.4 模型求解 |
4.4.1 总体思路 |
4.4.2 求解方法 |
4.4.3 求解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修改的IEEE 9节点系统算例 |
4.5.2 含风电的IEEE 39节点系统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机组组合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性下机组组合问题的认识 |
5.3 计及电压调节效应的机组组合问题的描述 |
5.3.1 目标函数 |
5.3.2 决策变量 |
5.3.3 约束条件 |
5.4 基于奔德斯分解法的求解思路 |
5.4.1 子问题 |
5.4.2 主问题 |
5.4.3 求解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系统 |
5.5.2 电压支撑影响机组组合的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及柔性电网结构的电压支撑决策 |
6.1 引言 |
6.2 电压支撑决策及其特点 |
6.3 新形势下电网电压支撑面临的几个问题 |
6.3.1 电网结构优化与电压支撑的协调 |
6.3.2 向流问题 |
6.3.3 轻载问题 |
6.4 计及柔性电网结构的电压支撑决策模型 |
6.4.1 目标函数 |
6.4.2 约束条件 |
6.5 模型求解方法 |
6.5.1 遗传算法编码方式 |
6.5.2 网络拓扑连通性判别 |
6.5.3 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求解 |
6.5.4 求解流程 |
6.6 算例分析 |
6.6.1 算例系统 |
6.6.2 源间能量流的电压支撑影响机制分析 |
6.6.3 计及柔性电网结构的电压支撑机制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源网间协同的安全经济调度 |
7.1 引言 |
7.2 源网间协同的安全经济调度模型 |
7.2.1 目标函数 |
7.2.2 决策变量 |
7.2.3 约束条件 |
7.3 模型求解方法 |
7.4 算例分析 |
7.4.1 6 节点系统三种运行模式下算例分析 |
7.4.2 修改的IEEE 118节点系统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与项目研发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针对间歇式能源消纳的电热协调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输电线路热平衡原理及载流量计算方法 |
2.1 架空输电导线的热平衡原理 |
2.1.1 架空输电导线热平衡方程 |
2.1.2 热平衡方程参数计算方法 |
2.2 输电线路载流量计算 |
2.2.1 输电线路载流量的计算方法 |
2.2.2 环境气象因素对输电线路载流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输电线路环境气象条件短期预测研究 |
3.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3.1.1 发展历程及研究背景 |
3.1.2 VC(Vapnik-Cheronenkis)维理论 |
3.1.3 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 |
3.1.4 支持向量回归机 |
3.1.5 核函数 |
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输电线路环境气象条件预测 |
3.2.1 输电线路环境气象预测原理 |
3.2.2 SVR环境气象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针对间歇式能源消纳的电热协调优化调度 |
4.1 电热耦合优化调度原理 |
4.2 电网消纳间歇式能源发电的电热协调超前调度修正模型 |
4.3 求解超前调度修正模型的原对偶内点法 |
4.3.1 优化调度算法发展背景 |
4.3.2 原对偶内点法求解电热协调超前调度修正模型 |
4.4 算例仿真 |
4.4.1 提升电网消纳能力的分析 |
4.4.2 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性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凸规划技术在水火联合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半定规划和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水火联合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1 能源调度问题的求解思路 |
1.2.2 确定性的水火联合调度问题模型 |
1.2.3 水电子系统出力模型 |
1.2.4 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 |
1.2.5 带有随机性质的调度问题 |
1.2.6 线性化的和凸化的HTC模型 |
1.3 电力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
1.3.1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内点法 |
1.3.2 动态规划、网络流和分解法 |
1.3.3 人工智能算法和模糊算法 |
1.3.4 凸规划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3.5 混合整数规划调度问题、算法和新进展 |
1.4 本文的组织形式 |
第2章 线性锥规划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广义不等式 |
2.2.1 真锥与广义不等式 |
2.2.2 广义不等式下的最小化元素和最小元素 |
2.2.3 对偶锥与广义不等式 |
2.2.4 对偶不等式的最小化元素和最小元素 |
2.3 广义不等式约束和凸规划 |
2.3.1 凸问题下的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之间的转化 |
2.3.2 广义不等式约束凸问题 |
2.3.3 半定规划 |
2.3.4 二阶锥规划 |
2.3.5 广义不等式的拉格朗日对偶 |
2.4 半定规划的对偶性和内点算法 |
2.4.1 半定规划原问题、对偶问题和对偶原理 |
2.4.2 半定规划的弱对偶性与强对偶性 |
2.4.3 半定规划的内点算法 |
2.4.4 锥问题的KKT条件 |
2.5 半定规划求解整数规划问题的有效不等式 |
2.6 半定规划与多项式规划 |
2.7 二阶锥规划与随机变量、鲁棒优化 |
2.7.1 鲁棒线性问题 |
2.7.2 概率约束的线性规划 |
2.7.3 某些不确定集下的鲁棒优化为二阶锥规划 |
2.8 求解锥规划的软件平台 |
2.9 小结 |
第3章 线性半定规划求解简单水火电力调度系统 |
3.1 一个简单的水火电力调度系统 |
3.1.1 变量和数据 |
3.1.2 HTC数学模型 |
3.2 HTC半定规划模型 |
3.2.1 半定锥上自变量的定义 |
3.2.2 目标函数的转化 |
3.2.3 约束条件的转化 |
3.2.4 简化的半定规划模型 |
3.3 求解和分析 |
3.3.1 软件实现和运行环境 |
3.3.2 不考虑弃水变量的算例 |
3.3.3 不考虑弃水的结果分析 |
3.3.4 加入弃水变量及其上限的模型求解 |
3.3.5 维数分析和稀疏技术 |
3.3.6 有关全局性收敛的证明 |
3.3.7 改变参数SDP不收敛 |
3.4 小结 |
第4章 水火电力网联合调度问题的凸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HTC原始模型及其精炼 |
4.2.1 原始模型 |
4.2.2 模型的逐步精炼 |
4.3 以红水河梯级水电站为例分析HTC中非凸等式约束 |
4.3.1 红水河梯级水电站水轮机组概况 |
4.3.2 常用水轮机出力等式约束的凸性 |
4.3.3 根据调度时段建立水电子模型 |
4.3.4 前池水位、蓄水量和发电引用流量的关系 |
4.4 用分段二次函数表达水电子模型的非凸等式约束 |
4.4.1 半定规划对凸性变化等式约束的贡献 |
4.4.2 分段线性近似 |
4.4.3 分段二次近似 |
4.4.4 二次函数近似水电出力等式约束 |
4.4.5 分段二次凸化HTC问题维数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分段二次凸化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水火联合调度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半定规划求解大规模水火联合调度问题 |
5.2.1 SDP收敛的情况 |
5.2.2 SDP不收敛的情况 |
5.3 改进的SDP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带有0-1整数变量的优化问题 |
5.3.1 SDP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一个KNAPSACK问题 |
5.3.2 改进的SDP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32-HTC问题 |
5.3.3 改进的SDP有效不等式方法求解153-HTC问题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创新点和结论 |
6.2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网基础数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富水电电网短期与实时节能发电调度控制方法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节能发电调度的实施 |
1.1.2 富水电电网节能发电调度的意义 |
1.1.3 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
1.1.4 工程背景及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1.2.1 大规模小水电调度管理现状 |
1.2.2 大中型水电系统调度研究综述 |
1.2.3 火电节能发电调度研究进展 |
1.2.4 实时自动发电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2 大规模小水电群多级断面控制发电负荷分配方法 |
2.1 引言 |
2.2 一体化发电计划制定流程 |
2.2.1 建议计划上报 |
2.2.2 输电断面校核 |
2.2.3 计划协调发布 |
2.3 调度指令负荷分配方法 |
2.4 断面校核及超载断面计划校正方法 |
2.4.1 稳定断面安全校核问题描述 |
2.4.2 一级超载断面计划校正方法 |
2.4.3 多级超载断面计划校正方法 |
2.5 应用实例 |
2.5.1 工程背景 |
2.5.2 算例分析 |
2.5.3 应用界面 |
2.6 本章小结 |
3 复杂异构并网水电站群调峰电量最大调度模型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电站与机组混合优化求解方法 |
3.3.1 坐标轮换法与POA耦合算法 |
3.3.2 滞时流量推求方法 |
3.3.3 初始可行解生成方法 |
3.3.4 末水位修正策略 |
3.3.5 求解流程及步骤 |
3.4 应用实例 |
3.4.1 工程背景 |
3.4.2 计算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4.4 应用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4 结合动态机组组合与等微增率法的火电节能调度算法 |
4.1 引言 |
4.2 负荷分配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模型求解框架 |
4.3.1 动态机组组合算法 |
4.3.2 传统等微增率方法 |
4.3.3 改进等微增率方法 |
4.3.4 求解流程及步骤 |
4.4 应用实例 |
4.4.1 工程背景 |
4.4.2 汛期算例分析 |
4.4.3 枯期算例分析 |
4.4.4 应用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电网AGC与梯级AGC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AGC协调控制问题描述 |
5.2.1 协调控制流程 |
5.2.2 控制目标 |
5.2.3 约束条件 |
5.3 梯级AGC求解策略 |
5.3.1 AGC投入序位计算 |
5.3.2 电站组合确定策略 |
5.3.3 厂间负荷分配方法 |
5.3.4 电站组合振动区求解 |
5.3.5 联合避开振动区策略 |
5.3.6 超载断面校正控制策略 |
5.3.7 求解流程及步骤 |
5.4 应用实例 |
5.4.1 工程背景 |
5.4.2 实例模拟 |
5.4.3 结果分析 |
5.4.4 应用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项目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Dynamic economic dispatch combining network flow and interior point method(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enders分解的带边中断动态网络最大流问题研究[D]. 高吉冰.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基于二阶锥规划松弛法和二次规划算法的最优潮流研究[D]. 何琳明. 广西大学, 2019(01)
- [3]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D]. 洪玉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钢铁制造系统生产与库存计划建模与凸优化方法[D]. 程聪. 东北大学, 2018(01)
- [5]基于Benders分解算法的煤炭供应链设备维护计划决策研究[D]. 刘茜.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的理论研究[D]. 孙东磊. 山东大学, 2016(10)
- [7]针对间歇式能源消纳的电热协调优化调度研究[D]. 赵骞.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8]凸规划技术在水火联合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半定规划和半定有效不等式方法[D]. 祝宇楠. 广西大学, 2014(12)
- [9]富水电电网短期与实时节能发电调度控制方法及策略研究[D]. 李树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10]基于优先级排序和内点法的机组优化组合[J]. 王剑,刘天琪,刘学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