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离子阻滞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闵颖俊[1](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核心机制之一。吞噬和炎症是髓系细胞(MGs及MDMs)的主要功能,并籍此调控突触可塑性。生理情况下,发育脑内吞噬与炎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吞噬-炎症”平衡将帮助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病理情况下,“吞噬”和/或“炎症”功能失去原有稳态,出现激活或抑制,不再保有平衡状态,此为“吞噬-炎症”失衡。除了吞噬和炎症功能,目前的研究认为MGs和MDMs作为脑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可通过吞噬及炎症功能参与调控突触修剪,从而参与神经环路形成;病理情况下,它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对微环境稳态的损伤及修复发挥作用。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出现失衡,它在HIBD所致突触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机理尤其是可能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室的前期研究证实,HIBD后除MGs活化外,MDMs亦入侵脑实质,MGs炎症及吞噬功能活跃,但二者与突触损伤修复的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课题拟从髓系细胞(MGs及MDMs)在HIBD所致“吞噬-炎症”失衡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们在突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试揭示HIBD后两种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在HIBD后突触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调控。[方法]1.采用CX3CR1GFP/+CCR2RFP/+双转基因小鼠及C57BL/6J小鼠通过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以进一步确认两种不同髓系细胞的功能。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缺氧缺血组(HI),其中缺氧缺血组依据前期研究又进一步分为缺氧缺血轻度损伤组(HIM)、缺氧缺血重度损伤组(HIS)。2.行为学实验明确HIBD后6 w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TTC染色确认HIBD后3 d小鼠脑梗死范围。4.HE染色揭示HIBD后3 d及6 w小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5.尼氏染色评估HIBD后3d及6 w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6.Tunel染色评估HIBD后3 d的小鼠脑细胞的凋亡。7.FJB染色评估HIBD后1 d及3 d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8.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IBD 后 3 d 突触相关蛋白(PSD95 及 SYP)、TREM2 的表达,以及OGD前后MGs细胞系BV2突触后膜蛋白表达的改变。9.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在脑皮层及海马的活跃情况,及其与突触相关蛋白间的关系。10.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CD11b+细胞LAMP1、PSD95的表达。11.利用两种髓系细胞系(MGs细胞系-BV2,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吞噬刺激实验,检测两种髓系细胞在糖氧剥夺(OGD)前后吞噬能力的变化。12.磁珠分选结合的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CD200R的表达。1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其衔接子DAP12和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1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刺激后,原代MGs分泌PSD95蛋白的情况。[结果]1.验证HIBD后脑损伤情况(1)HIBD后行为学改变a.旷场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HIM组小鼠在旷场实验检测的10-15 min时间段以及20-25 min时间段内,其在中间区域停留时间较Sham组小鼠增加。b.黑白箱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HIM及HIS组小鼠在黑箱与白箱之间的穿梭次数减少。(2)HIBD后脑组织病理学异常a.HIBD后3 d,HIS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Sham组及HIM组均未见到明显梗死灶。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质地疏松、染色变浅、可见噬元现象,可见局灶性巨噬细胞、MGs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出现典型坏死,HIM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w,HIS组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丢失;HIM组小鼠海马CAI区域细胞变少,部分神经元丢失。(3)HIBD后神经元受损a.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内尼氏小体数量及颜色深浅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 w,HIS组小鼠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CAI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1、CA2、CA3区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皮层及CA2区域最为严重,海马齿状回未见凋亡细胞。c.HIBD后1 d及3 d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有大量急性坏死的神经元。2.验证HIBD后突触受损情况(1)突触的丢失及清除:HIBD后突触丢失增多,MGs为吞噬突触的髓系细胞a.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下降,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并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在梗死灶中心区域出现下降,在梗死灶的边缘区域均出现增高,且主要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出现增加。(2)MGs表达突触蛋白a.HIBD后3 d,Sham及HIM组PSD95散在分布在MGs周围,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PSD95。HIS组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增多,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胞体内存在有大量PSD95,部分可沿着胞膜分布,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的中心区域,但不与PSD95接触。b.HIBD后3d,Sham及HIM组SYP呈现厚厚一层,铺在MGs胞体一端,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SYP。HIS组皮层及海马SYP依旧是厚厚一层,但并不是铺在MGs胞体一端,而是横贯铺在MGs胞体中间,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部分细胞的突起几乎不可见,胞体内存在有少量突触素蛋白SYP,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灶的中心区域,但几乎不与突触素蛋白SYP接触。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区域,CD11b+细胞内部分突触后膜蛋白PSD95与溶酶体蛋白1 LAMP 1共定位,部分未与LAMP 1共定位。d.OGD后0 h,MGs细胞系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OGD后24 h恢复到OGD前水平。e.OGD后0h,原代MGs其PSD95的表达出现增多,仅炎症因子IL-6刺激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Gs分泌PSD95较未加炎症因子刺激组出现增多,OGD后MGs分泌PSD95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增高,均高于炎症刺激后的正常培养组。3.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1)HIBD后吞噬活跃,MGs主要执行吞噬突触的功能a.HIBD后3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TREM2表达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实质均可见到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浸润。c.正常培养条件及糖氧剥夺(OGD)后,小鼠MGs细胞系-BV2的吞噬能力始终强于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OGD后BV2细胞始终保持很强的吞噬能力,但Raw264.7细胞系的吞噬能力下降。(2)HIBD后炎症反应活跃,MGs与MDMs均表达炎症介质,但仅MDMs表达 IL-6a.HIBD后3 d,HIS组皮层梗死灶边缘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皮层IL-1β水平未见明显变化;HIS组海马CA2区梗死灶边缘及中心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海马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下降。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增高,梗死灶边缘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HIM组皮层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HIM组海马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各组别未见MGs表达IL-6。4.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可能的调控机制a.HIBD后3 d,HIS组脑皮层内MGs表达TREM2及CD200R均增加,但MDMs上二者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IM组中仅MDMs表达CD200R出现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MGs表达TREM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MGs表达TREM2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别MDMs未见TREM2表达。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的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1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 12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区PSD95、TREM2、DAP12表达出现增加,放大到600X后,可见有部分细胞可以共表达TREM2、PSD95以及DAP12,但具体细胞类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HIBD后脑内神经元及突触受损,MGs为脑内执行突触吞噬的髓系细胞,可表达吞噬蛋白TREM2,TREM2可能参与调控HIBD后MGs及MDMs吞噬活动。2.MG可吞噬及分泌突触后膜蛋白PSD95,炎症因子(IL-6及IL-1β)均可刺激MGs 表达 PSD95。3.MGs与MDMs均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但MDMs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并主要表达IL-6,且其释放的IL-6对MGs的吞噬功能可能具有调控作用,CD200R参与调控MGs及MDMs炎症释放。
王思进[2](2020)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由于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部分或完全性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远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已经较为广泛,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前仍未明确。目的 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检索。收集以神经生长因子为干预措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提取资料,应用Cochrane协作网的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包括患儿21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OR=1.27(95%CI:1.22-1.3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组治疗临床有效率高;(2)在提高行为神经评分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第7天[连续给药组RR=4.16(95%CI:3.62-4.70),P<0.00001]、第14天[RR=4.20(95%CI:3.91-4.50),P<0.00001]、第 28 天[RR=1.40(95%CI:0.92-1.89),P<0.0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第7天[隔日给药组RR=0.16(95%CI:-0.11-0.43),P=0.243]、治疗前后14天行为神经评分变化值[RR=2.26(95%CI:0.05-4.48),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提高智力发育指数(MDI)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 3 个月[RR=7.85(95%CI:5.14-10.56),P<0.00001]、6 个月[RR=7.27(95%CI:4.22-10.33),P<0.00001]、10 个月时[RR=7.72(95%CI:3.12-12.31),P=0.001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提高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3个月[RR=8.13(95%CI:5.07-11.20),P<0.00001]、6 个月[RR=8.65(95%CI:5.97-11.32),P<0.00001]、10个月[RR=7.45(95%CI:2.18-12.72),P=0.006]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生长因子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在肌张力恢复所用的时间[RR=-2.38(95%CI:-2.55—-2.22),P<0.00001]、惊厥消退所用的时间[RR=-2.38(95%CI:-3.09—-1.67),P<0.00001]、意识恢复所用的时间[RR=-2.38(95%CI:-2.93—-1.84),P<0.00001]、原始反射恢复所用的时间[RR=-2.59(95%CI:-3.13—-2.05),P<0.00001]上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促进智力和运动发育及缩短病程。因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仍需进行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此结论。
黄天愚[3](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王文娟[4](2018)在《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神经行为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时治疗,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发新的治疗办法十分必要。本研究拟在亚低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析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患儿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于亚低温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5-10万U/kg,连用7天。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检测NSE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于入院第1、2、3、4周测定患儿NBNA评分;于入院后第1、2、3、4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感染、硬肿症、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儿均随访至1周岁,记录患儿的智能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其癫痫、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智力落后、严重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2周、3周和4周NBNA评分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等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天,实验组NSE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下降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周实验组患儿的CT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精神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主要后遗症,实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显着改善NBNA评分,降低神经功能恢复时间;(2)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显着降低NSE和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3)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检查结果改善显着;(4)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黄鹏飞[5](2016)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相对较高,非常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运动及智力障碍,对广大患儿的健康发育与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主要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发展,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儿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已成为广大新生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就近年来该疾病患儿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王旭晴[6](2016)在《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过度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炎症轴是机体内最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之一,有强大的促炎作用,在病毒性心肌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但IL-23/IL-17炎症轴是否参与HIE发病过程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84例HIE足月患儿,其中轻度HIE患儿38例,中度HIE患儿29例,重度HIE患儿17例。另选同期30名非感染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HIE患儿于治疗前抽取2 ml外周血,正常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3 d内抽取2 ml外周血。2 ml外周血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离心后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及HIE组新生儿血清IL-23、IL-17水平;另一部分直接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细胞计数。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量表(NBNA)评价HIE患儿治疗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对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与HIE的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e组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度、中度、重度hie组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0.01),且随着hie分度的加重,血清il-23、il-17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3.hie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hie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1),并且随着hie分度的加重,th17细胞计数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hie组患儿血清il-23水平与nbna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83,p<0.05);hie组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nbna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81,p<0.05)。结论1.hie组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及外周血th17细胞计数升高,提示il-23/il-17炎症轴激活可能在hie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hie组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与临床分度及nbna评分相关,测定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可能对hie患儿临床分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怡[7](2016)在《黄芪丹参药对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目前关于新生儿HIE的治疗仍以“三项支持、三项对症处理”的常规治疗为主,不能完全有效改善其预后,更加安全有效的治法仍在不断探寻中。中医药作为祖国的瑰宝,近年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效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本实验基于益气活血理论,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目的本课题采用黄芪丹参药对灌胃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SD大鼠,通过观察其脑组织凋亡相关基因及酶的变化,从调控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通路角度,探讨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实验分组选择生后7天SD大鼠77只,清洁级,体重15—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8只、模型组28只、中药组21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根据处死时间点分为0h、24h、3d、7d 4个亚组,中药组根据处死时间点分为24h、3d、7d 3个亚组。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制备治疗组及模型组分别造模。将生后7d SD乳鼠行右颈总动脉结扎术后置于氧浓度为8%、环境温度为37℃的密闭容器,持续缺氧2h,制备HIE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进行结扎,不缺氧。药物干预治疗组:黄芪丹参1:1配伍按0.3ml/10g体积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灌胃7d;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3ml/10g灌胃,持续7d;假手术组:正常喂养。脑组织标本观察各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取脑组织,肉眼观察脑组织大体形态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右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右侧脑组织Caspase-3、Bax及Bcl-2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观察:新生SD乳鼠在造模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学异常(2)大体观察:模型组乳鼠在造模后各时间点均出现肉眼可见的脑组织损伤,中药组乳鼠在各时间点脑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轻或脑组织无明显肉眼可见的损伤。(3)HE染色: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中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模型组脑组织中神经细胞排列杂乱,空泡化,坏死,胞核浓缩或溶解;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变化较轻,细胞排列比较规则。(4)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在造模后各时间点Caspase-3及Bax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含量在造模后2h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1d、3d后Bcl-2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造模7d后,Bcl-2含量有下降趋势;中药组在造模后各时间点Caspase-3、Bax含量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Bcl-2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结扎生后7天SD乳鼠单侧颈总动脉后以浓度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缺氧2小时制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成功。2、黄芪丹参药对灌胃能明显下调HIBD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酶含量。3、黄芪丹参药对灌胃能明显下调HIBD大鼠脑组织Bax的含量,上调Bcl-2的含量。4、黄芪丹参药对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缺氧缺血所造成的病理损伤,从而对因缺氧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魏长婳,姜富耀[8](2016)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述》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为新生儿期的脑组织结构、功能不成熟以及窒息、缺氧缺血引起连锁反应导致[1]。该病病死率高、神经后遗症多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HIE是一个多因素介导和参与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就目前国内有关文献综述如下。2发病机制及症状2.1窒息引起脑血流改变岳丽琴等[2]对有窒息现象的
房明东[9](2016)在《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中枢神经异常症状[1],如意识障碍、惊厥、肌张力改变等,并且在治疗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HIE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损伤、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机制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方面。治疗方面,在基本的“三支持”、“三对症”之上,除了传统的高压氧、亚低温、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疗法和药物治疗之外,神经营养因子、自由基清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移植疗法等新兴药物和疗法的研究正受到大家的青睐,但并未在临床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HIE的报道日渐增多,也取得了一些疗效,比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有大量报道,证明其临床疗效。然而却日渐陷入“中药西用”的境地:多数的报道都是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HIE或者单纯依据中药药理指导临床,缺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此外,将HIE病位限定于脑,也缺少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而中医“肾-脑”相关既有丰富理论支持,又有广泛临床实践,所以,本研究尝试用补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以治疗西医学脑病HIE。研究目的跳出以往中医药研究HIE的思路和模式,基于中医学藏象学说中“肾与脑”的密切联系,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新生大鼠HIBD,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不仅为中医“肾-脑”相关、上病下取等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医学治疗现代脑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模式。文献研究文献研究列举了与HIE相似的中医儿科病名,如胎弱、梦生,等等,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阐述。进而认为这些胎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胎内因素和外感因素。而内因是本,外因是标,所以补肾固本、填精益髓、调理内因,是治疗胎病的最佳手段。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源流、物质基础、经络联属、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五个方面充分论证了“肾-脑”相关的合理性。最后对于六味地黄汤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其治疗现代脑病的进展也进行了论述。实验研究实验一: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88只,雌雄不限,体重15±2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56只,运用经典Rice-Vannucci模型方法进行常规造模处理;第二组32只,为实验对照组。第一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两组,即HIBD模型组(A组,n=32)、六味地黄汤组(C组,n=24),实验对照组设为假手术组(B组,n=32)。A组和B组再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组分别在造模完成2h、Id、3d、7d进行动物处死。C组则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造模完成给药后1d、3d、7d进行动物处死。中药组灌胃量为0.3ml/10g体积,每天1次,连续灌胃7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密切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能力变化情况。各组分别在预先设定时间点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实验二、实验三在分组、造模灌胃方法、处死时间上均同实验一。实验二在断头取脑之前采用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DA, SOD, NSE)的水平。实验三则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测定脑组织中HIF-1α的基因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能力改变:造模过程中以及造模后都会出现很多行为能力的改变,尤其是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夹尾右旋,后期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改变具有特征性。假手术组无类似情况。药物组初期也有行为能力的改变,而后期逐渐消失2.HE染色:模型组病侧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核溶解、消失,细胞体变小,海马区域部分细胞可见水肿、空泡样变;假手术组也存在很轻微的病理改变,后期逐渐修复。药物组在初期的病理改变同模型组,后期逐渐恢复,与假手术组接近。3.NSE:模型组血清NSE水平2h即明显升高,且随时间逐渐升高,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中药组则逐渐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第3d、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MDA:模型组与假手术组MDA水平在2h无明显变化,1d时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而与假手术组接近,但在此后各时间点中药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5. SOD:SOD水平在2h无明显变化,而在1d、3d、7d时,模型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中药组SOD水平与假手术组接近。6. HIF-1 α:模型组HIF-1α的基因表达在2h即增强,1d时下降,随后又逐渐上升。与中药组相比,在3d、7d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HIF-1α基因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接近。研究结论1. “肾-脑”相关,补肾治脑,具有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广泛的临床实践,这为六味地黄汤治疗治疗HIBD提供了理论支持。2.六味地黄汤能促进病变脑组织的修复,降低血清NSE浓度,提高脑组织SOD活性,并能下调HIF-1α的基因表达,对MDA含量也有一定的下调作用。3.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损伤确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HIF-1α有关: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然后通过二者对HIF-1α的调节机制从而下调HIF-1α的表达,保护缺氧缺血脑组织,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降低血清NSE浓度。
马超,刘春枝[10](2016)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诊断方面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头颅超声、CT、MRI等影像学以及血清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尽管发病率较低,但其致残率极高,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仍以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为主,包括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音乐疗法、药物治疗等。本文结合近年来对HIE诊治经验,对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和临床情况进行综述,探讨国内外关于HIE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钙离子阻滞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离子阻滞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潜在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1.1 研究的设计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 文献的来源及检索方法 |
1.4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5 疗效判定指标 |
1.6 文献的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随机对照试验信息提取表 |
附录2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3)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3.1.1 槐耳 |
3.1.2 枸杞子 |
3.1.3 黄精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3.3 总结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结论 |
1.文献研究部分 |
2.实验研究部分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水肿的有效控制 |
2 高压氧治疗 |
3 亚低温疗法 |
4 脑功能保护药物 |
4.1 胞二磷胆碱 |
4.2 脑复康 |
4.3 神经节苷脂 |
4.4 神经营养因子 |
5 自由基清除剂治疗 |
6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
7 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 |
8 光量子治疗 |
9 结语 |
(6)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17 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黄芪丹参药对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 |
2、新生儿HIE的诊断 |
3、新生儿HIE的临床分度 |
4、新生儿HIE的治疗进展 |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新生儿HIE中医病名的探究 |
2、新生儿HIE的中医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一、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2、实验分组 |
3、药物 |
4、主要试剂与仪器 |
5、动物模型制备过程 |
6、给药 |
7、取材及处理 |
8、脑损伤评价及检测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行为学观察 |
2、脑组织大体形态观察 |
3、脑组织HE染色观察 |
4、脑组织Caspase-3、Bax、Bcl-2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组方选药依据 |
2.1 益气活血法指导治疗新生儿HIE |
2.2 黄芪丹参药对 |
3、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建立 |
3.1 模型动物的选择 |
3.2 动物模型的诱导方法 |
4、脑组织缺氧缺血时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
4.1 细胞凋亡时Caspase-3的变化特点 |
4.2 细胞凋亡时Bcl-2和Bax含量的变化 |
5、小结 |
6、本课题的创新点 |
总结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附图 |
附件2: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及症状 |
3 常用的治疗方法 |
3.1 药物疗法 |
3.2 综合疗法 |
4 展望 |
(9)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HIE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HIE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 |
1.3.1 国际诊断标准 |
1.3.2 国内诊断标准 |
1.3.3 临床分度 |
1.4 HIE的发病机制 |
1.4.1 能量代谢障碍 |
1.4.2 氧自由基损伤 |
1.4.3 钙离子超载 |
1.4.4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
1.4.5 细胞凋亡 |
1.4.6 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
1.4.7 一氧化氮(NO)的作用 |
1.5 HIE的治疗现状 |
1.5.1 基础治疗:三支持和三对症 |
1.5.2 其他疗法 |
1.5.3 小结 |
2. 中医药对HIE的认识及治疗 |
2.1 与HIE相似的中医病名 |
2.1.1 胎怯、胎弱 |
2.1.2 不啼、梦生、草迷、闷脐生 |
2.1.3 胎惊、胎搐 |
2.1.4 五软五迟 |
2.1.5 小结 |
2.2 中医药治疗HIE的现状 |
2.2.1 单味中药提取物 |
2.2.2 中药复方制剂 |
2.2.3 推拿 |
2.2.4 针刺 |
2.2.5 小结 |
2.2.6 中医药治疗HIE的研究展望 |
3. 中医“肾-脑”相关性研究 |
3.1 “肾-脑”相关的历史源流 |
3.2 “肾-脑”相关的物质基础 |
3.3 “肾-脑”相关的经络联属 |
3.4 “肾-脑”相关的临床研究 |
3.5 “肾-脑”相关的实验研究 |
3.6 小结 |
4. 六味地黄汤与现代脑病的研究 |
4.1 六味地黄汤简介 |
4.2 六味地黄汤治疗脑病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
4.3 六味地黄汤治疗现代脑病的研究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SD新生大鼠HIBD模型的制备、鉴定以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HIBD动物实验模型制作 |
3.2 造模后处理 |
3.3 灌胃 |
3.4 标本提取 |
3.5 HE染色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动物行为学观察 |
4.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
5. 讨论 |
实验二 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后NSE、MDA、SOD的影响 |
1. 前言 |
1.1 氧自由基损伤与新生大鼠HIBD |
1.2 MDA、SOD与新生大鼠HIBD |
1.3 NSE与新生大鼠HIBD |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造模、灌胃及标本采取 |
3.2 Elisa法检测MDA、SOD、NSE实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4.1 血清NSE值 |
4.2 脑组织匀浆MDA、SOD值 |
5. 讨论 |
5.1 NSE实验结果讨论 |
5.2 MDA、SOD实验结果讨论 |
实验三 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后HIF-1α的影响 |
1. 前言 |
1.1 HIF-1α对HIF-1的作用 |
1.2 常氧和缺氧对HIF-1α稳定性的影响 |
1.3 HIF-1α对新生大鼠HIBD的双重作用 |
1.4 抗氧化剂对HIF-1α表达的影响 |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造模、灌胃及标本采取 |
3.2 RT-PCR法检测HIF-1α实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综合分析讨论 |
6.1 思考:HIF-1α对HIBD是保护作用还是损伤作用? |
6.2 发现:HIF-1α在HIBD中的双相表达及作用 |
6.3 推测:六味地黄汤调节HIF-1α表达的机制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HIF-1a在HIE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IE临床分度 |
2 HIE病因 |
3 HIE损伤类型及病理改变 |
4 HIE发病机制 |
4. 1 细胞调节失衡 |
4. 2 脑组织代谢异常 |
4. 3 二次损伤机制 |
4. 4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
4. 5 其他 |
5 HIE辅助检查 |
5. 1 实验室检测 |
5. 2 影像学检查 |
5. 3 脑电生理检查 |
6 HIE诊断 |
7 HIE治疗 |
7. 1 支持治疗 |
7. 2 控制惊厥及癫痫发作 |
7. 3 控制脑水肿 |
7. 4 亚低温治疗 |
7. 5 高压氧治疗 |
7. 6 音乐疗法 |
7. 7 药物治疗 |
8 结语 |
四、钙离子阻滞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 闵颖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D]. 王思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D]. 王文娟.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进展[J]. 黄鹏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21)
- [6]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D]. 王旭晴. 南华大学, 2016(03)
- [7]黄芪丹参药对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D]. 张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述[J]. 魏长婳,姜富耀. 基层医学论坛, 2016(09)
- [9]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D]. 房明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进展[J]. 马超,刘春枝.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01)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文; 新生儿缺氧论文; 脑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