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学森复杂性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力,郑楠,刘成林[1](2021)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学术界开始了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也开展了与此相关的系统科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综合集成法,进一步发展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应用.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条件所限,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随着思维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巨系统,亟待有效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在此背景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又获得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分析了其典型案例,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本文力图为从事复杂巨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工程范例.
盛昭瀚,于景元[2](2021)在《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系统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思维与范式,通过复杂系统与管理科学融合而形成的管理学新领域;在实践上,它主要是在解决重大现实复杂问题的需求导向下,对复杂社会经济重大工程系统中一类复杂整体性问题的管理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研究问题的物理复杂性、系统复杂性与管理复杂性的完整性与融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复杂系统管理又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性、前沿性、交叉性与厚重感。钱学森的复杂系统学术思想、科学建树与实践贡献已成为我国复杂系统管理学术体系的内核与底蕴。当今,我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因此,可以认为,复杂系统管理将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新格局下的越来越重要的一类新的管理思维范式、实践范式与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钱学森复杂系统管理学术思想研究是我国管理学发展道路重大转折对当今管理学理论时代化与本土化优秀品格的呼唤,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高度创立我国自主性管理学术的新标志。任重道远,需要我国学者淡泊习静、行稳致远,做出时代性贡献。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刘芹[4](2020)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是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与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思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航天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航天导弹等国防事业的建设,其中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更是所有航天研究成员中的典范。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的国防科技工程建设领导者,为新中国20世纪的科技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和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享有的崇高荣誉与之成就相匹配。在钱学森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为新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以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导弹、航天等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钱学森将航天科技等现代科学与教育哲学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通过介绍钱学森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影响,进而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其展开展望。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是从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出现雏形,经过一步步的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从控制论思想、方法论思想、复杂性系统论思想和大成智慧这四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思想不单单对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领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其运用到民用中去,这些都对我们深入研究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所突出的当代价值和研究展望。以系统工程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功实践为例,充分认识到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成功地将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服务。
黄欣荣[5](2019)在《钱学森系统思想及其在智能时代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做出了诸多突出贡献,这些原创性思想对我们目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钱学森所提倡的系统思维已成为智能时代的基本思维方式。他所构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复杂性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理论,他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为大数据时代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而他首创的大成智慧理论则为人工智能研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钱学森的系统思想在智能时代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价值体现。
苗东升[6](2019)在《晚年钱学森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年钱学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巨大的贡献,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做出全面的历史性评价,其评价可归纳为五个逻辑判断。即①"国宝说";②"最大优势说";③丢掉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蛋了;④"贡献说";⑤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指导研究复杂问题所必需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缘何呈现出如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钱学森从创造性、独特性、时代复杂性三方面做出了回应。
程佳佳[7](2019)在《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具有复杂性特征的趋向,结合当前复杂性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以综合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角度的复杂性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范式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的深入思考,从而在城市规划学科范围内的解析,以期获得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中具有代表性的复杂性现象的理论支撑与梳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问题给予澄清,提出基于复杂性的保护范式。论文首先关注了复杂性及其复杂性科学,对中外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的缘起与发展进行追溯;对当代文化遗产复杂性趋向所表现出的显性和隐形特征进行阐述;对其产生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总结了复杂性趋向的既有认识与理解后提出今天的简单性范式在应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问题时表现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将城市规划学科对该问题的研究视野提升和扩展至当代科学哲学的领域,将复杂性范式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中,从基于复杂性范式中总结要点,架构出分析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问题的解释性框架并解析。随后,使用代表最能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作为研究对象,用基于复杂性的范式加以探讨。最终对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式进行反思,提出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后续思考和展望。本文研究从城市规划学科的视角,以公认的几个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复杂性范式入手探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中的复杂现象,从科学哲学及现象学的视角对其复杂性进行探究,以复杂性科学的范式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之路,以期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本文全文(含附录)共16万字,图表图纸共108张。
汪长明[8](2018)在《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居于钱学森系统认识论重构体系的最高层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征。建立在开放复杂巨系统论及其方法论基础——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之上,基于总体设计部思想的系统工程技术路径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要理论观照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质上,"一带一路"属于具有开放复杂巨系统基本属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整体性方面,"一带一路"是一项共生系统工程;开放性方面,"一带一路"倡导开放性原则,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是一个跨区域开放性大框架;层次性方面,"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战略空间辐射、战略利益拓展和战略维度选择的层次性耦合;在复杂性方面,"一带一路"面临成员认知、运行机制、施动主体和系统体系四个方面异常复杂的战略风险与现实掣肘。为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笔者尝试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论可以成为国家进行"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理论参照:在制度层,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综合运筹,成立中央级领导机构和国家级智库,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对国家战略的理论支撑与政策支持效应,作为对系统整体性的政策响应;在平台层,重视沿线国家之间,以及中国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发展战略的层次性对接与一体化集成,为"一带一路"提供机制保障,作为对系统开放性的政策响应;在技术层,启动"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工程建设,做好大数据条件下"一带一路"实施效度的反馈与研判,为倡议的实施提供实时信息支撑,作为对系统复杂性的政策响应。
安小米,马广惠,宋刚[9](2018)在《综合集成方法研究的起源及其演进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综合集成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演进规律,本研究基于系统的文献调查,通过时间分析、背景分析、主题分析、研究方法分析及结论分析,揭示出该方法论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理论奠基、继承发展、应用深化、成熟推进、创新升华五个发展阶段,社会实践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因,历经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演进路径,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并呈现从统一到差异化的研究趋势。
李析[10](2018)在《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在“两弹一星”的工作中,钱学森作为主要参与的设计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钱学森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复杂性研究业已成为全球性的现象,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提出经历从巨系统到复杂巨系统再到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三个重要阶段,这些代表钱学森关于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认识的三次飞跃。“开放复杂巨系统”在方法论上超越了还原论,从定性到定量,突出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与高科技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中,根据开放复杂巨系统提出的“总体设计部”概念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完成了行政管理和实际经验的结合。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持续应用。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在政府政策敲定、自然应急处理、交通模式规划、人工智能领域等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建设的作用。本文从科技与社会的视角出发,以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对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了理论方面的阐述和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对本文进行了一个宏观的介绍,对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形成,一方面对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从所处环境和理论背景这两方面共同对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释义。第三部分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对钱学森的科学分类思想进行了论述,而且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征、性质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应用,以社会管理和生产实践为切入点,举例分析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钱学森复杂性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学森复杂性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 |
(一)管理的系统属性 |
(二)复杂的管理 |
(三)复杂性管理问题 |
二、复杂系统管理概论 |
(一)复杂系统概述 |
(二)复杂系统管理的学理逻辑 |
(三)复杂系统管理思维原则 |
(四)复杂系统管理实践思维 |
(五)复杂系统管理基本范式 |
(六)复杂系统管理学术内涵 |
(七)复杂系统管理方法论 |
(八)复杂系统管理方法体系 |
三、复杂系统管理的中国特色 |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
(二)钱学森系统思想的内核 |
(三)我国航天工程的积淀 |
(四)我国丰富的重大现实需求 |
四、复杂系统管理:管理学的一个新领域 |
(一)复杂系统管理是管理学的新领域 |
(二)复杂系统管理新领域的发展要旨 |
(三)复杂系统管理发展正在路上 |
五、深化钱学森复杂系统管理学术思想的基本思考 |
六、结语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背景 |
一 国外成长历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影响 |
二 新中国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促进 |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历史进程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发展中的航天成果 |
第三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完善与成熟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成熟的体现 |
第二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 |
第一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控制论内涵 |
一 工程控制论的问世 |
二 钱学森与工程控制论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控制论 |
第二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系统论内涵 |
一 系统论的历史进展 |
二 钱学森对系统论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系统论 |
第三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论内涵 |
一 复杂性思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
二 钱学森对复杂性思想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论 |
第四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大成智慧内涵 |
一 大成智慧思想的产生 |
二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思想的认识 |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与大成智慧 |
第三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研究展望 |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现状 |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6)晚年钱学森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学森提出的命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1]320 |
二、钱学森提出的命题二:毛泽东哲学思想恰恰正是指导我们研究复杂问题所必需的[3]1321 |
(一)从哲学上审视毛泽东对复杂性研究的理论贡献 |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1. 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对象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造性。 |
2. 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主体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独特性。 |
3.从毛泽东文化个性看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 |
三、结语 |
(7)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1.2.1 复杂性(Complexity) |
1.2.2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
1.2.3 范式(Paradigm)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复杂性的综述 |
1.3.2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综述 |
1.3.3 哲学对城市规划思考的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6.1 方法创新 |
1.6.2 理论创新 |
1.6.3 案例创新 |
1.7 研究的方法 |
1.7.1 学科交叉法 |
1.7.2 文献研究法 |
1.7.3 系统分析法 |
1.7.4 比较研究方法 |
1.7.5 实例研究法 |
1.8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8.1 技术路线 |
1.8.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复杂性的兴起和现状 |
2.1 国外复杂性的发展现状 |
2.1.1 复杂性的兴起 |
2.1.2 科学界复杂性的主要学派 |
2.2 国内复杂性的发展现状 |
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
2.2.2 钱学森及其团队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
2.2.3 其他学者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
2.3 复杂性兴起的语境 |
2.3.1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哲学背景 |
2.3.2 复杂性兴起的技术背景 |
2.4 复杂性科学兴起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2.4.1 视角整体化的意义 |
2.4.2 思维复杂化的意义 |
2.5 小结 |
第3章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及其范式的现状 |
3.1 显性的复杂性——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缘起和现状 |
3.1.1 破坏和发掘的破和立(15 世纪到18 世纪) |
3.1.2 理论和实践的形而上(19 世纪到20 世纪末期) |
3.1.3 理论和技术的复杂化(20 世纪至今) |
3.2 隐性的复杂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历史语境 |
3.2.1 唯匠者鄙论的工匠观 |
3.2.2 唯实用论的科学观 |
3.2.3 唯意境论的审美观 |
3.2.4 唯感知论的传承观 |
3.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趋向的隐形表现——话语权 |
3.3.1 话语权和AHD |
3.3.2 话语权复杂化的发展 |
3.3.3 话语权的复杂化趋向 |
3.4 小结 |
第4章 复杂性范式介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
4.1 文化遗产保护简单性范式的困境 |
4.1.1 文化遗产保护简单化范式的表征 |
4.1.2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复杂性趋向 |
4.2 库恩范式的引介 |
4.2.1 库恩范式的背景 |
4.2.2 库恩范式的内涵 |
4.3 莫兰复杂性的引介 |
4.3.1 莫兰范式的背景 |
4.3.2 莫兰范式的内涵 |
4.4 复杂性范式之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
4.4.1 历史性和价值性 |
4.4.2 原真性和更替性 |
4.4.3 客观性和主观性 |
4.4.4 人的决定性 |
4.5 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范式的不足 |
4.5.1 复杂性的理论基点 |
4.5.2 复杂性范式的缺陷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解析 |
5.1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方法论原则 |
5.1.1 还原方法和整体方法相结合 |
5.1.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 |
5.1.3 定性判断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
5.1.4 理论理解与实践感知相结合 |
5.1.5 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 |
5.2 由复杂性析出的范式解析框架 |
5.2.1 由复杂性析出范式解析框架的可能性 |
5.2.2 解析框架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 |
5.3 有序和无序互动——对文化遗产保护秩序至上的反思 |
5.3.1 有序和无序的互动 |
5.3.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序和无序 |
5.3.3 对文化遗产保护秩序至上论的反思 |
5.3.4 案例分析——耶路撒冷旧城的有序和无序的互动 |
5.4 统一和多样共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权威决定的反思 |
5.4.1 统一和多样的共生 |
5.4.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统一和多样 |
5.4.3 对文化遗产保护权威决定论的反思 |
5.4.4 案例分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统一和多样共生 |
5.5 构成和生成兼顾——对文化遗产保护物质优先的反思 |
5.5.1 构成性和生成性的并重 |
5.5.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构成和生成 |
5.5.3 对文化遗产保护物质载体优先的反思 |
5.5.4 案例分析——耶路撒冷旧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构成和生成 |
5.6 原真和更替并重——对文化遗产保护二元对立的反思 |
5.6.1 原真性和更替性的并重 |
5.6.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和更替性 |
5.6.3 对文化遗产保护二元对立的反思 |
5.6.4 案例——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原真性和更替性 |
5.7 小结 |
第6章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研究框架 |
6.1 研究有序和无序边界的范式 |
6.1.1 理论核心——混沌的边缘地带 |
6.1.2 生成的过程——无序中的有序 |
6.2 研究统一与多样过渡的范式 |
6.2.1 理论的核心——过渡的中间地带 |
6.2.2 生成的过程——多样性中的统一 |
6.3 研究动态自组织的范式 |
6.3.1 理论核心——动态的自组织 |
6.3.2 生成的过程——自组织中的回环 |
6.4 研究科学发展的范式 |
6.4.1 理论的核心——转向的范式 |
6.4.2 生成的过程——转向中的交替 |
6.5 案例研究——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
6.5.1 案例选取标准 |
6.5.2 世遗项目——耶路撒冷旧城及城墙概述 |
6.5.3 耶路撒冷旧城城市规划及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现状 |
6.5.4 基于复杂性的耶路撒冷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 |
6.6 案例实践 |
6.6.1 现状概述和分析 |
6.6.2 规划目标和策略 |
6.6.3 保护范式和反思 |
6.7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对结论的批判性再思考 |
7.2.1 理论和实践的落差 |
7.2.2 科学和社会的风险 |
7.3 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考 |
7.4 本研究的展望 |
7.4.1 研究的不足 |
7.4.2 后续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基本框架 |
(一) 钱学森对系统的认识论重构 |
(二)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征 |
1. 开放性 |
2. 复杂性 |
3. 层次性 |
4. 整体性 |
(三) 开放复杂巨系统方法论 |
1.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支撑 |
2. 总体设计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技术路径 |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
(一) 整体性:“一带一路”是一项共生系统工程 |
1.“一带一路”的共生系统要素构成 |
2. 各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之间存在着相融相生的辩证关系 |
3. 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
4. 共生系统包括“共生的系统性”与“系统的共生性”两层要义 |
(二) 开放性:“一带一路”倡导开放包容的共建原则 |
1.“一带一路”倡导开放性原则, 是一个跨区域的开放性大框架 |
2.“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发展理念, 体现了历史经纬、现实需求与未来愿景的交汇统一 |
(三) 层次性:“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战略空间、战略利益和战略选择的层次性耦合 |
1. 战略空间的层次性 |
2. 战略利益的层次性 |
3. 战略选择的层次性 |
(四) 复杂性:“一带一路”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系统 |
1. 理念认知的复杂性 |
2. 运行机制的复杂性 |
3. 施动主体的复杂性 |
4. 系统运行的复杂性 |
三、以开放复杂巨系统论引领“一带一路”建设 |
(一) 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设计和综合运筹 |
1. 整合各部委功能, 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央级领导机构, 综合规划、全域管理。 |
2. 整合中央和地方智库资源, 成立国家级智库, 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对国家战略的理论支撑与政策支持效应 |
(二) 重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与整合 |
1. 发展战略对接的内涵及层次性处位 |
2. 基本原则及深化路径 |
(三) 加强国家“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工程建设, 做好对“一带一路”实施效度的跟踪研判与实时分析 |
(9)综合集成方法研究的起源及其演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1.1 综合集成研究的阶段划分 |
1.2 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梳理 |
1.3 研究局限 |
2 数据收集 |
3 分析框架 |
4 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历程 |
4.1 理论奠基阶段:1990~1992年 |
4.2 继承发展阶段:1993~2000年 |
4.3 应用深化阶段:2001~2004年 |
4.4 成熟推进阶段:2005~2010年 |
4.5 创新升华阶段:2011年至今 |
5 结论 |
(10)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形成 |
第一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形成的客观条件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二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基础 |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重要前提 |
二、复杂性科学的探索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有力支持 |
第二章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基本思想 |
第一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分类思想 |
一、钱学森分类思想的渊源 |
二、钱学森分类思想的内容 |
第二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基本特征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数量特征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异质性特征 |
三、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
四、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性特征 |
五、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层次性特征 |
第三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基本规律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涌现规律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 |
第四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应用的方法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是综合集成方法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工具是综合集成研讨厅 |
第三章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应用 |
第一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应用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开放复杂巨系统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
一、开放复杂巨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在交通中的应用 |
三、开放复杂巨系统在自然灾害预警与救援方面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钱学森复杂性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势[J]. 王丹力,郑楠,刘成林. 自动化学报, 2021(08)
- [2]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J]. 盛昭瀚,于景元. 管理世界, 2021(06)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D]. 刘芹.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5]钱学森系统思想及其在智能时代的意义[J]. 黄欣荣. 钱学森研究, 2019(01)
- [6]晚年钱学森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性评价[J]. 苗东升. 河池学院学报, 2019(06)
- [7]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D]. 程佳佳. 东南大学, 2019(05)
- [8]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J]. 汪长明. 学术探索, 2018(12)
- [9]综合集成方法研究的起源及其演进发展[J]. 安小米,马广惠,宋刚. 系统工程, 2018(10)
- [10]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D]. 李析.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