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团内部转让股权的合并报表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石斌全,谢世新[1](2021)在《多次交易实现同一控制下集团合并报表探析》文中认为实务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报告主体往往是集团内部的某一子公司,报告主体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处理相关财务问题。集团母公司通常需要在此背景下再编制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然而,现有文献鲜有探讨集团子公司股权重组形成同一控制合并对集团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的影响。本文使用两种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探讨此类问题的主要会计处理。
苏晓红[2](2020)在《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发展,并结合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规模扩张或风险分散等目的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由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是投资行为,势必需要相应的融资行为进行配套发展,投融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落地。因此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成为必由之路。集团的战略部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有指导性作用,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部资本市场的辅助。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在以多元化为发展战略的企业中,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如何建立的,其运行机制和效率如何?在研究思路上,立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角度,运用单案例研究法,以均瑶集团为例,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运行过程两个维度对其多元化战略下的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进行分析判断,并总结均瑶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落地的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分层现象,上市母公司与大股东组成的上层内部资本市场和上市母公司与子公司组成的下层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和运作方式不同。上层内部资本市场注重打造集团融资平台,实现资本优化配置;下层内部资本市场注重企业日常运营的流动性改善和对子公司的投资。而由于企业多元化战略制定不明确和内部决策存在一定的激进性,均瑶集团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企业整体陷入资金不足负债经营的状况,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运作也不断为筹措资金服务,对于内部资源价值再创造的功能有所忽视,出现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的特点是,在研究角度上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中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更多的聚焦于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剖析,而不只针对经营业绩;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与关于类似问题大多数采用大样本实证的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于典型案例进行充分分析;在研究对象上,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罗京湘[3](2020)在《众应互联高溢价并购下的商誉价值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4年国家政策对并购重组的支持,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开始增加,商誉也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并购呈现出“高溢价、高商誉减值”的特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占比较低的“轻资产”企业,其并购的评估增值率高,业绩承诺完成率低,商誉减值情况严重,这就使得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的概率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对上市公司产生了不利影响,若对此不加以控制,将会持续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在我国商誉问题较为严重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商誉相关研究的成果,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从个体公司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商誉价值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该公司商誉价值管理的改进建议。本文以众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商誉价值管理为研究点。首先,本文对众应互联高溢价并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分析其高溢价并购下商誉的形成以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发现众应互联大额商誉增加了公司商誉减值的风险,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公司的利润情况以及偿债能力;其次,通过从并购标的管理情况以及公司防范商誉风险的管理措施两个层面对商誉价值后续管理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探讨公司商誉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最后,从宏观层面得出要完善相关准则规定、保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建立相应的内外部监管机制的启示。众应互联的商誉价值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价支付方式的选择单一、并购标的价值被高估、商誉会计处理不合规以及子公司后续管理还不完善等几个方面。针对所分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众应互联应加强对并购前的调查、灵活选择对价支付方式、客观对待企业估值、规范商誉会计处理、谨慎对待业绩承诺以及加强对并购标的后续管理等几方面的建议,以期减少公司高溢价并购下大额商誉对公司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任东震[4](2020)在《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优酷土豆的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速崛起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业务的复杂性逐渐凸显,加上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互联网公司的税务风险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利用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但是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税收政策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不可避免的在其股权收购的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税务风险。本文通过查阅与股权收购和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并结合理论分析具体股权收购案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收购前优酷土豆自身存在的风险、收购过程中的风险以及收购后整合的风险。由于优酷土豆本身存在的税务风险对整个收购交易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对本案例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了在股权收购交易前优酷土豆存在的税务风险。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收购活动提出了建立关联交易的透明价格机制;加强董事会的税务风险控制意识培养等建议,希望可以完善其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在于对股权收购交易的税务风险分析,并且所选案例是没有被广泛研究的互联网企业。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得出如下结论:企业股权收购的税务风险伴随企业股权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股权收购活动的税务风险具有可控性等。希望通过分析阿里巴巴集团股权收购案例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可以对互联网行业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有所帮助,并对互联网公司股权收购交易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积极的思路。
陈岩[5](2020)在《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我国资本市场正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活动表现的日趋活跃,一些企业通过实施并购战略实现了规模扩张和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实施并购的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走向失败。并购活动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如估值风险、支付与融资风险以及整合风险等,对相关并购风险管理的得当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购项目的成败。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才能为并购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HT公司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上市以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重组和并购活动,并购目标的范围逐渐由内部向外部延伸,顺应了我国当前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但在向市场化并购转变的过程中,对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HT公司并购AT公司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识别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企业并购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为其他同类企业加强并购风险管理和确保并购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选取H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了企业并购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分析总结出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保障。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其次,介绍了本文研究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对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并购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而对HT公司业务情况和并购实施情况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对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接着从设计原则和可行性方面对并购风险管理的改进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T公司的并购风险管理改进方案。之后提炼出并购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我国今后的企业并购风险管理进行了展望。
贺琪[6](2020)在《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结构化金融创新模式,资产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而特殊目的载体正处于这一“金融炼金术”的核心。长期以来,关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文献资料不胜枚举。在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步“试水”资产证券化开始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介绍及其交易机制的法律研究日渐增多,而且关于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已横跨法学、经济学、银行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同时,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是一日千里,尤其是2014年以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增量和存量规模均创下新的记录。近两年多时间里,随着存量资产支持证券偿付逐步到期,市场中相继出现各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评级下调事件,甚至多个项目出现违约偿付,基础资产现金流发生严重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形,抛开整体经济周期性以及监管体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聚焦于资产证券化本身的交易机理,分析并探究这一项金融交易创新机制的内核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和整体架构当中,无论是基础资产的独立及现金流的保障,还是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的偿付安排,亦或是各中介管理服务机构之间的配合与道德风险防控,均与特殊目的载体存在关联。那么,特殊目的载体在资产证券化交易机制应当如何进行定位,其功能应当如何界定,该功能又应当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和特殊目的载体自身的必要配备来实现,成为一个具有研究必要和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为:从当前资产证券化实践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探究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问题的不利影响(第一章);接下来,将聚焦在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整体研究上,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所应当具有的核心功能及两大制度功能(第二章);在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之后,遵循主体和行为的基本逻辑,从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和行为基础出发,分别研究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第三至第五章)。在组织基础部分,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商事主体而存在;在行为基础部分,引入行为范式理论,并形成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具有的行为范式及其实施路径。除导言与结语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问题与成因。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领域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表现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仍然未脱离对主体信用的依赖、发起人经营状况与基础资产质量的关联程度过高、缺乏对基础资产甄别与筛选的严格把控以及现金流归集管控存在漏洞等。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角度出发,深究前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和认知不足、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环境融合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冲突、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以及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由此,我国当前资产证券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缺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对特殊目的载体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并完善保障其功能实现的制度举措和机制,将有利于缓解和解决资产证券化的现存问题。第二章,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从基本原理、交易环节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多重立足点出发,结合对当前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和“两大制度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即保护投资者利益,其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即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保障基础资产独立是特殊目的载体的首要制度功能,基础资产的独立也是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机制的根本所在。缺少了基础资产的独立,资产证券化所独有的资产信用支撑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特殊目的载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保障基础资产的独立:首先,创设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基础资产在实现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真实销售之后,呈现出了资产人格化的趋势,即基础资产本身具有取得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的倾向,由此作为基础资产承接平台的特殊目的载体应当首先构造出持有并管理基础资产的主体;其次,特殊目的载体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之间实现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这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过程,特殊目的载体需要将基础资产的权益和风险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实现彻底分割,并且需要防范来自特殊目的载体自身和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两个破产风险的影响。同时,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特殊目的载体还应当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消解对基础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权属争议或者被侵占、混同、挪用的风险,以及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在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当中,特殊目的载体缔造出了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实现了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创设出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并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确定,是其发挥制度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三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从法律属性的视角审视,特殊目的载体是一种契约集合还是特定的法律主体,两大法系之间存在认知的差异。在英美法系当中,契约精神历史悠久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法律穿透力。合同解释或契约视角,为客观认识法律组织体特别是商事主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但是,将特殊目的载体视为一个契约集合体,难以解释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主体本质,二者在构建原理、运作方式和责任机制方面均存在不同。通过对美国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的考察,认知到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式在美国法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与之相对应的大陆法系,则更加关注法律主体的独立性和财产权的具体归属问题,并形成了严密的财产权制度体系。因此,运用大陆法系的思维来分析资产证券化中的财产权关系和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属性,则会更加强调和突出特殊目的载体作为法律组织体的特性。同时,特殊目的载体与财团法人、中介组织以及信托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这也突出了特殊目的载体在目的、形态和存续方面存在的特性。从实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并将其纳入特殊商事主体类型的范畴。第四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欲保证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组织基础之外,特殊目的载体实施特定行为也是基础性条件之一。从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目的来看,其本身的行为能力和行为范围确系有限。但是,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完全界定为被动不作为的“通道”,则资产证券基本原理所赋予的制度功能将难以实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被动不作为的“通道”特殊目的载体,仅仅是作为承接基础资产,并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在风险和权益上相隔离的法律载体,尚无法发挥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安全以及其他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与普通商事主体的行为不同,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在设立之初就已经划定了行为范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科技哲学领域的范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研究之中。范式理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一种探索与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行为范式则是范式理论逻辑上的种概念。行为范式可以理解为某一个行业或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稳定成熟的、合乎常规或法理的行为模式。而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具有标准化、不可通约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个五个方面的特征,可据此来解剖并深入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同时,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还应当遵守统合性、合法合规性和谦抑性三原则。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引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能够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以及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这些价值,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行为保障。第五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的实施。在行为范式理论的指引下,特殊目的载体通过具象化的行为才能达到功能实现的目的。在“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包含了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两个主要部分。特殊目的载体具备破产隔离的能力是所有资产证券化的基石,美国资产证券化中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主要通过设定特殊目的载体章程、发起人协议或者其他组织性文件等,对申请自愿破产的情形加以限制来实现的;日本资产证券化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则更加注重事前的预防和规制。这两部分的行为范式,是保障基础资产独立、价值和安全重要路径。“重塑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以行为对象为标准,将行为范式划分为针对发起人、投资者和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三大类。在与发起人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需要承接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并抵御可能的实体合并风险。真实销售需要遵循法律意义上的严格标准,而避免实体合并除了具备真实销售标准外,还需要关于控制关系是否存在的判断规则;在与投资者的行为范式中,既需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又需要确保现金流的依法归集和分配,还应当理性运用信用增级措施,实现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全流程化;在与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发挥作为委托方的监督职责,明确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职责边界,并防范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最后结语部分,通过上述五个章节的阐述,总结本文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定位: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拥有特定的功能,并需要特定法律组织形态和特定行为范式来实现该项功能。如此,方能充分发挥出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和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制度效用,保障资产证券化事业稳步发展。
张雍[7](2020)在《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企业之间互相并购的现象层现叠出,合并财务报表应运而生,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报表的合并范围。由于相关会计政策、准则无法对复杂的现实并购情况予以全面规定,利用对合并范围的调整成为当前一些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盈余管理虽然是一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手段,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过蓄意调整的财务报告很可能会导致相关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地判断和决策,且就企业而言,过度盈余管理会造成企业产生无法弥补的漏洞,最终导致舞弊行为发生,其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长久且重大的。由此,本文将基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及优秀学者们的前沿研究,进行理论及案例分析,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业务流程,研究基于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应对措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案例研究方法,首先,结合现行准则的规定对文章中“合并范围”、“盈余管理”、“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三个主要概念作出界定,并简要概述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机会主义行为理论”、“舞弊理论”及“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五大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识别方法及应对措施三方面实施理论分析。简要介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手段,接着采用经验识别法,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运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实质性程序两个审计流程建立针对该行为的审计识别方法,其中,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程序中,结合舞弊三角理论分析公司实施该行为的动因以识别审计风险点,在实质性程序中,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识别其是否存在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以此设计和建立起一套针对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方法,并针对该行为提出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最后,本文选取具有较长上市年限的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文建立的识别方法来判断公司不同时期发生的合并范围变动是否属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此检验前文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并针对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这一行为及识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本文认为,如果研究的目标企业存在明显融资保牌动机、管理层利益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管理层态度消极、经常更换审计机构等现象,加上会计准则未具体作出明确规定、信息不对称无法消除等现实存在的问题,会使得被审计单位具备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公司存在实施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风险。针对该风险点,实施进一步程序,如果存在合并范围披露不完整、净利润在各年出现一正一负变动、净资产收益率发生激增或暴降明显波动较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变动趋势不匹配且明显低于净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更换频繁且连续被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通过与公司合并范围变动情况对比分析,认为目标公司以上指标存在异常特征时,则可以综合判断该公司很可能采取了合并范围变动的手段实施了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的识别方法及相应提出的审计对策,能够为报表使用者及审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其在无法获取足够充分的信息资料时有效的识别出公司存在的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报表使用者以此运用财务报告作出准确地决策、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以降低审计风险。
朱丹萍[8](2020)在《美的集团并购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的税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并购重组是企业推进规模不断扩张和优质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及实现产能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并购的多种支付方式当中,换股吸收合并可使企业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了并购成本,为并购后的发展提供充实的保障。另外,换股吸收合并可使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后享有并购企业的股份,分享并购后企业的收益,在实施换股吸收合并方案前,需理顺并购双方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考虑周全,否则,会导致不能执行并购活动。通过研究美的集团换股吸收合并小天鹅公司的案例,对该案例操作模式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文章以案例为分析背景,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并购重组和税务管理的理论文献,重点研究美的并购小天鹅的税务管理问题。由于税务管理是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管控的有效结合,应从这两方面对并购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首先,以税务管理角度对并购案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价值链和税收链的结合进行税收筹划,对税收成本进行管控,做到统筹全局;分析因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务风险,在企业内部建立防控圈,以动态管控税务风险。其次,以税务管理角度对并购案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税务风险管控应具有可行性,同时要结合效益标准,以实现税务风险管控效益最大化;总结税收链和价值链角度税收筹划的税负影响。最后,通过税务管理研究,解决税负过多的问题,因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务风险是基本可控的。希望文章研究的结论能够为家电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提供借鉴,优化企业税务管理的能力,增加并购成功的概率。税务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税收成本和降低税务风险,成为影响并购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将并购重组与税务管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用税务管理理念的企业相对较少,归因于他们对税务管理认识的不够透彻,应明确税务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希望建立税务风险管控体系,管控因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务风险因素,同时借助内部控制制度和税务稽查的双重作用,降低税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杨立丽[9](2020)在《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文中指出迫于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频繁通过并购重组寻找机会和资源,不仅进军海外市场,大规模的投资并购和企业重组的目标也开始锁定国内市场。早年有中粮与厚朴一起并购蒙牛企业部分股权、东方航空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航空公司的案例,近几年有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一起收购饿了么、美团并购摩拜等案例接连不断的发生,可谓是企业重组业务已经屡见不鲜,其中企业合并是现代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在大环境中谋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合并调整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合并的势头不减,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针对企业合并业务的规定在会计准则和税法上也有所不同,税会处理方式不同将会使得企业完成合并业务后面临许多纳税调整事项。企业需要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计量,否则会给企业带来漏税的压力。相反,如果企业税会处理不当,未及时准确地进行纳税调整,则会给企业造成少缴或者多缴税款的风险,少纳税款造成的税收滞纳金增加了企业成本。鉴于此,本文分别从税会两个视角出发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合并中的税会差异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企业在合并事项中合理降低风险、减少税会差异提供参考。文章首先梳理了税会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差异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分别介绍了合并事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规定,并以小案例的形式,进行直观地税会处理分析。文章的重点是对合并事项的税会差异分析,首先从理论框架上,针对不同的合并方式,分析了合并日、持有及处置期间的差异,然后以海通并购都市股份为例,对合并事项中的税会处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盈余管理、信息质量及企业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合并事项中由税会差异,对企业产生的潜在影响及风险,提醒企业谨慎处理合并事项中的税会问题,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最后,文章将差异分为客观性及主观性。客观性差异分别从政策制定、建立内控机制及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提出协调对策;主观性差异分别从政府部门、高管人员及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提出协调对策。
封晔[10](2020)在《集团内部股权交易各级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文中提出一、引言伴随着企业集团不断地发展壮大、集团远景战略目标的调整,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往往会从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及强化对集团下属企业的控制管理等角度,对集团内部企业的股权进行调整。企业集团内部的股权调整行为,具体包括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股权转让等问题,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视角来看,集团内部的股权交易行为本
二、集团内部转让股权的合并报表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团内部转让股权的合并报表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次交易实现同一控制下集团合并报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案例情况简介 |
二、G1与甲公司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期初比较报表的编制 |
(一)G1单体报表会计处理 |
(二)G1公司与甲公司期初合并财务报表主要会计处理 |
三、股权转让日(合并日)G1公司单体报表及合并报表主要会计处理 |
(一)G1公司账面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认 |
(二)G1公司单体报表权益法调整 |
(三)合并抵消分录及甲公司留存收益恢复调整 |
四、股权转让日(合并日)集团合并报表主要会计处理 |
(一)集团合并报表编制路径一 |
(二)集团合并报表编制路径二 |
结语 |
(2)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本文创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 |
2.1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 |
2.1.1 内部资本市场概念 |
2.1.2 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形式 |
2.1.3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讨论 |
2.1.4 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
2.1.5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
2.2 多元化战略研究现状 |
2.2.1 多元化概念界定 |
2.2.2 多元化与企业经营绩效 |
2.3 多元化战略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
2.3.1 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
2.3.2 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研究 |
2.4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梳理 |
3.1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
3.1.1 代理理论 |
3.1.2 交易成本理论 |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 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
4 均瑶集团简介及多元化战略内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
4.1 案例选择 |
4.2 均瑶集团简介 |
4.2.1 公司简介 |
4.2.2 股权结构及组织架构 |
4.2.3 各板块发展状况 |
4.3 均瑶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
4.3.1 战略变化及内部资本市场构建 |
4.3.2 内部资本市场主体及结构 |
4.3.3 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定位 |
5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体运行分析 |
5.1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概述 |
5.2 均瑶集团上层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分析 |
5.2.1 上层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行为 |
5.2.2 上层内部资本市场配合战略实现效果 |
5.3 均瑶集团下层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分析 |
5.3.1 下层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行为 |
5.3.2 下层内部资本市场配合战略实现效果 |
5.4 均瑶集团上下层内部资本市场的衔接 |
5.4.1 集团公司为下层公司提供担保 |
5.4.2 集团公司直接为下层公司募集资金 |
6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分析及优化建议 |
6.1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分析 |
6.1.1 均瑶集团主要企业价值分析 |
6.1.2 基于上期资产收益率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计算 |
6.1.3 均瑶集团整体融资约束分析 |
6.1.4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状况总结 |
6.2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分析及建议 |
6.2.1 均瑶集团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存在问题 |
6.2.2 优化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建议 |
7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7.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
7.2 实践启示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众应互联高溢价并购下的商誉价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誉的经济影响 |
1.2.2 影响商誉的因素 |
1.2.3 商誉价值的确认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及局限性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局限性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高并购溢价的界定 |
2.2 商誉的基本内涵 |
2.2.1 商誉的本质 |
2.2.2 商誉的分类 |
2.3 商誉价值管理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价值评估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合并报表理论 |
2.5 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规定 |
3 众应互联公司并购案例回顾 |
3.1 众应互联公司简介 |
3.2 系列并购情况:2015年—2019年 |
4 众应互联高溢价并购商誉价值管理分析 |
4.1 高溢价并购原因分析 |
4.1.1 低成本进入优质行业 |
4.1.2 完善战略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
4.1.3 扭转亏损,实现利润可持续增长 |
4.1.4 促进股价的快速增长,做高市值 |
4.2 高溢价并购下的商誉分析 |
4.2.1 大额商誉的形成分析 |
4.2.2 高溢价下商誉负面影响分析 |
4.3 商誉价值后续管理分析 |
4.3.1 对并购标的管理分析 |
4.3.2 对防范风险措施的分析 |
5 众应互联商誉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对价支付方式选择单一 |
5.2 并购标的价值被高估 |
5.2.1 营业收入预测层面 |
5.2.2 期间费用预测层面 |
5.2.3 非财务因素层面 |
5.3 商誉会计处理的合规性 |
5.3.1 对或有对价的确认 |
5.3.2 商誉减值测试的规范性 |
5.3.3 对业绩补偿款的处理 |
5.3.4 信息披露的不完整 |
5.4 子公司后续管理不健全 |
6 完善众应互联商誉价值管理的建议 |
6.1 加强并购前的评估调查 |
6.2 灵活选择对价支付方式 |
6.3 客观的对待企业估值 |
6.4 规范商誉的会计处理 |
6.5 谨慎对待业绩承诺条款 |
6.6 加强并购标的后续管控 |
7 案例结论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优酷土豆的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2 企业股权收购税务风险的研究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股权收购与税务风险概述 |
2.1 股权收购概述 |
2.2 股权收购的税法规定 |
2.2.1 股权收购的一般性税务处理 |
2.2.2 股权收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 |
2.3 税务风险概述 |
2.3.1 税务风险的定义 |
2.3.2 税务风险的特征 |
2.3.3 股权收购下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
2.4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
2.4.1 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
2.4.2 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2.4.3 税务风险控制系统 |
第3章 股权收购案例背景介绍 |
3.1 股权收购双方介绍 |
3.1.1 收购方——阿里巴巴集团 |
3.1.2 被收购方——优酷土豆 |
3.2 收购动因介绍 |
3.2.1 阿里巴巴集团收购动因 |
3.2.2 优酷土豆被收购动因 |
3.3 双方洽商过程 |
3.3.1 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投资阶段 |
3.3.2 阿里巴巴集团的收购阶段 |
3.3.3 阿里巴巴集团的整合阶段 |
第4章 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优酷土豆税务风险分析 |
4.1 交易前存在的税务风险分析 |
4.1.1 优酷土豆产生税务风险的动因 |
4.1.2 优酷土豆主要的涉税情况 |
4.1.3 优酷土豆的税务风险分析 |
4.2 阿里巴巴集团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
4.2.1 税务风险分析 |
4.2.2 优酷土豆的历史性税务风险对收购的影响分析 |
4.3 阿里巴巴集团在交易后的税务风险分析 |
4.3.1 优酷土豆适用税收优惠政策产生变化的风险 |
4.3.2 阿里巴巴集团财务整合的税务风险分析 |
4.3.3 商誉减值的风险 |
第5章 完善阿里巴巴集团股权收购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5.1 建立税务风险分析及评估机制 |
5.2 利用政策变化来选择合理的收购方式 |
5.3 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
5.4 建立关联交易透明价格机制 |
5.5 提高董事会税务风险控制意识 |
5.6 增强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适配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与分类 |
二、企业并购理论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企业并购风险概述 |
二、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三、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HT公司概况及并购业务介绍 |
一、公司基本情况 |
二、公司并购情况介绍 |
第二节 HT公司并购风险分析 |
一、被并购AT公司基本情况 |
二、并购决策阶段估值风险分析 |
三、并购交易执行阶段风险分析 |
四、并购整合阶段风险分析 |
第三节 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一、并购风险管理的现状 |
二、并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并购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设计 |
第一节 并购风险管理改进的原则和可行性分析 |
一、并购风险管理改进的设计原则 |
二、并购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目标 |
三、并购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并购决策阶段估值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
一、提升尽职调查工作质量 |
二、合理确定估值方法和区间 |
三、复核盈利预测的合理性 |
四、加强业绩补偿条款的谈判 |
第三节 并购交易执行阶段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
一、加强支付风险的管理 |
二、加强融资风险的管理 |
三、重视交接风险的管理 |
第四节 并购整合阶段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
一、战略整合风险管理的改进 |
二、财务整合风险管理的改进 |
第五章 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改进方案的制度保障 |
一、规范投资并购制度体系 |
二、健全并购决策指标体系 |
三、建立并购风险管理制度 |
第二节 改进方案的组织管理保障 |
一、规范并购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 |
二、完善并购风险的组织管理 |
第三节 改进方案的监督与评价保障 |
一、并购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评价 |
二、建立并购项目后评价机制 |
三、监督与评价的考核与改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价值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四、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特殊目的载体现状: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一、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现状 |
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事件与涉诉案例的展开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问题成因的基本分析 |
一、理论认知: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不足 |
二、法域融合: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环境的融合与冲突 |
三、监管体制: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 |
四、法律供给: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的矛盾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 |
一、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 |
二、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 |
三、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 |
第二章 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 |
第一节 核心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 |
一、资产证券化制度构建的重要使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
二、保护投资者利益系资产证券化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的核心功能 |
三、特殊目的载体核心功能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 |
第二节 制度功能一:保障基础资产独立 |
一、基础资产独立的必要性 |
二、成为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 |
三、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 |
四、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 |
第三节 制度功能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 |
一、缔造出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 |
二、实现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 |
三、支撑资产证券化特殊交易架构 |
四、创设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 |
五、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 |
第三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 |
第一节 契约集合还是法律主体?两大法系认知路径差异 |
一、英美法系:契约精神所具有的法律穿透力 |
二、大陆法系:对于法律主体与产权关系的严谨界分 |
三、基于法系基因对比: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应有认知 |
第二节 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之掣肘——基于财产权关系审视 |
一、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的争议与实质 |
二、特殊目的载体的特性及其与近似概念的辨析 |
三、基于财产权关系的审视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属性的法律回应 |
一、特殊目的载体系独立法律主体 |
二、特殊目的载体系商事主体范畴 |
三、特殊目的载体系特殊类型商事主体 |
第四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 |
第一节 作为还是不作为?资产证券化原理项下的再确认 |
一、单纯不作为“通道”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弊端 |
二、实施特定行为系特殊目的载体的制度要求 |
第二节 如何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建构 |
一、行为范式的科学内涵 |
二、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特性 |
三、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价值 |
一、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 |
二、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 |
三、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 |
四、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 |
第五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二:行为范式的实施 |
第一节 “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
一、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 |
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 |
第二节 “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
一、行为范式对象一:发起人 |
二、行为范式对象二:投资者 |
三、行为范式对象三: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合并范围 |
二、盈余管理 |
三、基于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 |
四、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其应用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合并范围 |
二、盈余管理 |
三、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机会主义行为理论 |
四、舞弊理论 |
五、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三章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识别与审计应对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手段 |
一、收购或转让股权 |
二、资产置换 |
三、新设或关停子公司 |
第二节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识别 |
一、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解析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二、基于风险应对程序识别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 |
第三节 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 |
一、保证审计项目组成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能力 |
二、执行审计工作时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 |
三、实施复核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
第四章 天津环球磁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选择案例的原因 |
第二节 公司背景及案例介绍 |
第三节 公司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识别分析 |
一、了解公司及其环境 |
二、对公司实施风险应对程序 |
第四节 针对案例公司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 |
一、做好沟通以充分了解公司情况 |
二、关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情况 |
三、核对连续年度报表数据,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 |
四、追查子公司报表,剔除当期合并范围变动子公司产生的影响 |
五、做好复核工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美的集团并购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的税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
1.5.1 研究的创新性 |
1.5.2 研究的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并购重组的基本理论 |
2.1.1 并购重组的内涵 |
2.1.2 并购重组的类型 |
2.2 税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税务管理的内涵 |
2.2.2 税收筹划理论 |
2.2.3 税务风险管控理论 |
2.3 价值链与税收链的基本理论 |
2.3.1 价值链理论 |
2.3.2 税收链理论 |
2.3.3 价值链与税收链的联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的并购小天鹅的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及案例详情 |
3.1.1 并购方美的集团概况 |
3.1.2 被并购方小天鹅概况 |
3.1.3 并购重组的案例详情 |
3.2 美的集团的基本情况 |
3.2.1 财务状况 |
3.2.2 税负状况 |
3.2.3 股权结构 |
3.3 美的集团的并购动因 |
3.3.1 内部价值链的并购动因 |
3.3.2 外部价值链的并购动因 |
3.4 并购需要解决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税务管理视角下并购案例的实施效果分析 |
4.1 并购前的税务管理分析 |
4.1.1 税收筹划需结合税收链与价值链 |
4.1.2 分析因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务风险 |
4.1.3 建立防控圈以动态管控税务风险 |
4.2 并购后的税务管理分析 |
4.2.1 税收筹划需结合税收链与价值链 |
4.2.2 分析因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务风险 |
4.2.3 建立防控圈以动态管控税务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税务管理视角下并购案例的实施效果评价 |
5.1 税务风险动态管控需建立防控圈 |
5.2 税务风险管控需要结合效益标准 |
5.3 税收链角度税收筹划的税负影响 |
5.4 价值链角度税收筹划的税负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企业合并中税会差异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或有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企业合并业务的税会处理相关规定 |
第一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
一、会计上的处理原则 |
二、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
第二节 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
一、税务上的处理原则 |
二、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
第三章 企业合并中的税会差异分析 |
第一节 初始确认时的税会差异分析 |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税会差异分析 |
第二节 持有期间的税会差异分析 |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分析 |
二、合并商誉的税会差异分析 |
三、资产负债的税会差异分析 |
第三节 股权投资处置时的税会差异分析 |
第四章 海通证券合并上海都市税会处理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概述 |
一、合并企业概况及合并动因 |
二、海通换股吸收合并都市股份的过程 |
三、财务会计信息 |
第二节 合并日的会计和税务差异处理 |
一、合并日的会计处理 |
二、合并日的税务处理 |
第三节 合并中商誉的税会差异处理 |
第四节 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处理 |
第五节 处置期间的税会差异处理 |
一、一般性税务处理下的差异 |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下的差异 |
第五章 税会差异对企业合并的影响及风险 |
第一节 税会差异对企业合并的影响 |
一、税会差异导致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综合竞争力减弱 |
二、税会差异削弱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
三、税会差异增加企业成本 |
第二节 企业合并事项中的风险 |
一、混淆税会处理规定 |
二、税务处理方法的选择 |
三、取得资产的折旧或摊销 |
四、大额合并商誉的减值问题 |
第六章 协调企业合并中税会差异的建议 |
第一节 客观性差异的协调对策 |
一、合理调整与完善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 |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
第二节 主观性税会差异的协调对策 |
一、加强政府对企业合并的监督 |
二、加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建设 |
三、重视中介机构的监管,增加涉税信息的披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集团内部股权交易各级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问题分析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相关问题分析 |
三、集团内部企业股权交易报表编制及会计处理原则 |
四、具体案例会计处理分析 |
(一)A公司与B公司股权交易的财务报表会计处理 |
(二)未明确事项说明 |
五、结论 |
四、集团内部转让股权的合并报表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次交易实现同一控制下集团合并报表探析[J]. 石斌全,谢世新. 财会学习, 2021(18)
- [2]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D]. 苏晓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众应互联高溢价并购下的商誉价值管理研究[D]. 罗京湘.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4]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优酷土豆的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任东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5]HT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研究[D]. 陈岩. 南开大学, 2020(02)
- [6]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D]. 贺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D]. 张雍.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美的集团并购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的税务管理研究[D]. 朱丹萍.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企业合并中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以海通证券为例[D]. 杨立丽.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10]集团内部股权交易各级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J]. 封晔.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