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寒肠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谭子龙(Tam Chi Long)[1](2020)在《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学习不寐及慢乙肝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来阐述慢乙肝不寐厥阴(寒热错杂)型的病机特点和中医治疗策略;并尝试探讨寒温并用的中医辨证治法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临床观察运用经方乌梅丸治疗慢乙肝患者不寐厥阴型的临床疗效;为我们以后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提供一个可行性的中医辩证方法及临床资料。方法:文献理论探究:查阅中医对不寐、慢乙肝、厥阴证相关的文献及现代研究,探究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是否安全有效的。临床观察:临床观察病例来自广东省珠海市中医院肝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共收集60例符合课题拟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慢乙肝不寐厥阴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总共60例;观察组中以中药乌梅丸汤剂:干姜10g、熟附子(先煎1h)10g、党参15g、当归10g、黄连5g、乌梅30g、花椒5g、黄柏10g、桂枝10g、细辛3g。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或中药颗粒剂(厂家: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干姜1包、熟附子1包、党参1包、当归1包、黄连1包、乌梅2包、花椒1包、黄柏1包、桂枝1包、细辛1包。日一剂,睡前1h温开水冲服;对照组口服谷维素,30mg/次,1天3次;2组最短治疗周期为1周,最长治疗周期为2周,其间患者全部症状消失时可停服乌梅丸或谷维素。并记录治疗前后之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SPIEGEL失眠临床观察调查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各项量表结果。安全性数据:通过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及病人口述反映用药后是否症状加重或其他不适,判断其安全性。统计学处理: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筛选与统计分析:两组正态计量指标且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组二分类指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疗效采用减分法=(治疗前总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文献探究结果:查阅中医对不寐、慢乙肝、厥阴证相关的文献及现代研究后,可知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是安全有效的。一般资料比较:总观察病例60例中共有33男,27女,A组中男18人,女12人,B组中男15人,女15人,性别没有显着差异(P>0.05),年龄分布方面:A组为44.13±7.53,B组为46.2±8.89,没有显着差异(P>0.05);病种方面慢乙肝患者占48例(80%),肝硬化者6例(10%),肝癌者6例(10%),没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病例60例中,无论性别、年龄、病种方面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评分资料比较:SPIEGEL失眠临床观察调查表评分乌梅汤组治疗前积分为17(15,21),治疗后为5(3,8);谷维素组治疗前积分为15(12,19),治疗后11(6,16),两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方面:乌梅汤组临床痊愈2例(6.67%),显着进步16例(53.33%),好转9例(30.00%),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90%);谷维素组临床痊愈0例(0%),显着进步2例(6.67%),好转15例(50.00%),无效13例(43.33%),总有效率(56.67%),两者疗效比较统计学的差异(P<0.05);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乌梅汤组治疗前积分为17(9,28),治疗后为7(4,11);谷维素组治疗前积分为11(9,15),治疗后9(7,13),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方面:乌梅汤组临床痊愈1例(3.33%),显着进步16例(53.33%),好转7例(23.33%),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80%);谷维素组临床痊愈0例(0%),显着进步4例(13.33%),好转7例(23.33%),无效19例(63.33%),总有效率(36.67%),两者疗效比较统计学的差异(P<0.05);PSQI评分乌梅汤组治疗前积分为20(17,26),治疗后为9(7,13),谷维素组治疗前积分为21.5(17,24),治疗后14(11,18):两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方面:乌梅汤组临床痊愈1例(3.33%),显着进步17例(56.67%),好转6例(20.00%),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80.00%);谷维素组临床痊愈1例(3.33%),显着进步7例(23.33%),好转6例(20.00%),无效16例(53.33%),总有效率(46.67%);两者疗效比较统计学的差异(P<0.05)。安全性结果:通过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显示乌梅丸组治疗前后积分均减少,说明用药后病人的中医厥阴证状有所减轻及从病人口述得知服药后并无不适,所以乌梅汤用于慢乙肝不寐厥阴型是安全的。结论:1.文献探究方面:从文献分析可知乌梅丸是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有效方剂。2.临床疗效方面:从SPIEGEL失眠临床观察调查表的疗效、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的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的疗效评分结果可知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疗效明显高于谷维素。3.安全性方面:对症使用乌梅丸也未见不良反应,此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凯[2](2019)在《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提供新的有效的方剂。方法:选取符合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在研究过程中,因相关患者未按规定服用药物,将治疗组中不符合要求的2例予以剔除,对照组中剔除2例,最终得到60例;分别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柴郁调胃汤。治疗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电子胃镜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的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心烦、嗳气、情志不畅、叹息等症状,实验组改善胃脘疼痛或胀满、情志不畅、叹息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两胁胀满、心烦、嗳气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胃镜结果比较:实验组溃疡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3)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测无异常变化,未见过敏反应,也无与中药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本次临床治疗的安全性,便于临床推广。结论:柴郁调胃汤联合对症支持治疗消化性溃疡A1、A2期肝胃不和证患者,对于胃脘疼痛或胀满、情志不畅及叹息方面疗效显着,能改善患者主观感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中医中药具备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等西医所不具备的优势。有广阔的应用背景。观察结果显示柴郁调胃汤治疗A1、A2期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安全有效。
叶福林,高哲[3](2016)在《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文中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壮举,在创造这一壮举的过程中,红军医务人员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连续作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秉承"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一切为了伤病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力救治和安置伤病员,积极开展卫生预防工作,注重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保障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量,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章米力[4](2016)在《《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一直是个无法下定论的谜,与任何一种技术的起源一样,它之所以陷入谜团,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并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命题。它是早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中国医学的起源置于整个华夏文明发端的大传统中考察,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医学起源难以定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早期文本的缺失。治疗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研究中国医学史的材料中,《黄帝内经》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医学典籍,它系统地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主流思想,与百家争鸣的诸子哲学处于类似的时空背景中,深受先秦各流派思想的影响,反之也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部分结论已经在学界达成基本共识,比如它的成书背景,它所展现的主要哲学思想,它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指导作用,它以身体为象征的一系列政治隐喻等。此外,伴随着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等学术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面世的材料与传世医学文本互证,一些《黄帝内经》中引用的古医书似乎找到了应证,传统医学理论与其他材料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上述学术进步为研究提供了很多支持。本文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考察《黄帝内经》中的神话历史,通过揭开以神话面貌笼罩在早期传统医学发展上的面纱,理解中国医学文化渐进的内在动力,以及它与华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互相影响。文学人类学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尝试之一,它把文献记载与活态文化、考古实物做比较研究,使单薄的证据得以丰富,形成多重释古的立体证据链。因袭前辈学者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文学人类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大、小传统论,“四重证据法”等几个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这正是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论。《黄帝内经》蕴含的“人文治疗”也是传统医学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医学起源与大传统文化无可分割,因此作为技艺的治疗与作为文化的“大文学”亦是无可分割的。西方后现代学派在近半个多世纪进行了深刻反思,对传统文明提出了重新审视的重要见解。医学是这个反思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医学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深刻体现出来。本研究的观察重点是传统医学与华夏文明的关联性。表现方式是将《黄帝内经》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作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展示。研究主体部分采用了“四重证据法”,通过传世文献、文字、考古材料、活态文化等证据,论述传统医学中的几个经典概念:道、阴阳、气、风、神明、身体隐喻、神圣数字“五”、祝由,以及黄帝作为有熊氏在早期文明信仰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略作一简述。论述“道”与“阴阳”时,本文将道家理论中的“返胎”作为重要的理解路径,“道”的原型是感生神话,“阴”、“阳”两字含有生殖的意义,从而揭示“卵生—母生—返胎”的古老生命发生轨迹,推理出“混沌神话—母神神话—父权神话”这样一个社会学演变路径。对“气”的认识从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开始,“气”的文字演变记录了祭祀仪式和少数民族中仍然保持着的宗教仪式。“气”是想象中人神沟通的载体,墓葬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璧以及玉璧上的谷纹等纹样都显示出古人对“气”的运用。“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感天动地之效,甲骨卜辞和古代文献中的“风”透露出神格,“风”一系的象征体系包括了凤鸟、四方风、四方神。在取象思维的医学体系中多用到“风”的概念,结合西汉年间的占盘、式盘,甚至可以看到科学的萌芽。医学名词“神明”透露出医学相授的秘密社团特性,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指示了“神明”是华夏文明创世纪中的“上帝”。从文字角度考察,“神”与“明”结合构成了生化万物,代表天地大道力量的神圣角色。身体与政治的互为象征是传统医学的常见文学表现,“德”字的构造揭示了身内之物“心”与身外之物“道德”的关联。医学史材料中,文献生动记录了麻风病的身体污名化与身体外延的呼应。在考古材料中,两汉墓葬中金缕玉衣是古人成就最高道德的登峰造极之作。“五”是神圣数字,也是传统医学中的生命之数,代表中央,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源于四柱擎天的创世神话,乃天绳交午形成的中央之位。在民俗仪式中,端午节作为阴阳之气交午之节点,蕴含了水与火的对偶模式。被学者推测为河图洛书的凌家滩玉龟玉版的布数方法也体现了中央五的特点。古老的“祝由”通常被认为是情志治疗的一种手段。结合史前及殷周时期的人牲斩首礼、头骨饮器、人头骨祭祀、神兽噬人造型青铜器,可知头颅承载着人之精,人之魂,乃最核心所在。祝由术的目的在于移精变气,道家修炼房中养生术对还原祝由术有一定帮助。此外,黄帝作为《黄帝内经》的依托撰人,实则是“有熊氏”崇拜的无意识延续。“阴阳”、“三阴三阳”观念都与熊崇拜有关。熊是史前神圣动物中的重要角色。楚帛书、楚简记录了熊与帝王身份相合的渐进过程,“熊经鸟伸”等拟熊仿生养生法是大传统中的小传统,以熊为造型的玉器、青铜车进一步证明了熊与伟大生命力之间的关系。总之,《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传统医学发生史,与华夏文明发生史高度契合,借助于大传统新知识观,医源考察的时间长度和材料宽度都能够被大大拓展。在现代医学看来,《黄帝内经》的谬误比比皆是,但传统医学整体论的思想体系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不将《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释放出来,它将在现代医学的批评中沦为历史“糟粕”,埋没了其对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的可期贡献。时至今日,治疗神话仍在延续,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在人类无法彻底消解对死亡的畏惧之前,治疗的需求必将伴随整个生命过程。在医学科学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反观历史,从而追求生命观的成熟,是《黄帝内经》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期盼所在。
肖力凡[5](2011)在《急性血吸虫病合并伤寒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合并伤寒在临床中属疑难病症,虽不多见,但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腹水的形成和肠出血、肠穿孔的发生。正确的护理在该病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我院1986~2000年共收治急血合并伤寒1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急血合并伤寒中,男9例,女3例,年龄28~47岁;发病时间在当年6~10月,住院时间32~40 d;全部为农村病人;其中4例在外院抗伤寒治疗无好转疑为急血转我院治疗;并发肠
陈莉[6](2010)在《1例再发性乳腺癌病人并发抑郁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
王树坤[7](2010)在《玉溪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遗传多样性、克隆扩散和传播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型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 A)自1999年以来在玉溪市流行,并一直是玉溪市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玉溪市红塔区的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很高,每年大于100/10万,远高于我国该病平均发病水平(1/10万左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甲型副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erotype paratyphi A,简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是玉溪伤寒与副伤寒比例日益上升的原因,在伤寒与副伤寒病人血液分离菌株中占99.4% (4543:4569)。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提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重要性在增加,并对人类形成了一个挑战。对1999-2009年玉溪市大量散发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进行连续的病原学监测,并分析每月、每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动态变化;认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噬菌体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布和流行率。揭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流行克隆、传播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克隆扩散;确定在1999-2009年期间玉溪流行性甲型副伤寒主要由多个或单一克隆引起,并认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传播扩散方式、生态学要素和流行病学因素;制定甲型副伤寒预防控制的创新性策略。采用BacT/ALERT 3D系统完成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的血培养;采用有对照的K-B纸片扩散技术对所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进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经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萘啶酸抗性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株喹诺酮抗性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变异。对随机选择的部分萘啶酸抗性(NAR)株和萘啶酸敏感(NAS)株进行萘啶酸等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使用沙门氏菌噬菌体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分型。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peI和XbaI消化细菌染色体DNA,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用社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确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传播的危险因素。采集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传播有联系的污水、井水、蔬菜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和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检测。调查研究流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生态学要素与流行病学因素之间的联系。持续对1999-2009年出现的15500个散发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共获得4543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999年后每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在增多,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病例数的比率分别为6:4、77:3、1262:3、493:4、258:6、751:1、412:1、712:2、420:3和152:0。城区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每年5-10月出现一个季节性流行高峰;15-45岁人群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7%以上。揭示每年4-10月和每间隔1-2年出现病例数高峰的生态学、流行病学规律。分离株在1999、2000年的NAR率分别为12.5%(1/8)和82.2%(60/73)。在2001-2008年期间获得分离株的NAR率超过了97.0%,NAR率自2001年95.0%(880/926)上升到2005年的100%(407/407),2006、2007和2008年的NAR率分别为99.3%(678/683)、99.5%(400/402)和100%(182/182),所有NAR分离株都降低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其MIC值比NAS株的高得多。NAS株在1999年占优势,但在2000年以后被NAR株替代。15个萘啶酸抗性菌株的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显示抗性机制是由gyrA基因的单点突变导致第83位的丝氨酸被苯丙氨酸替代引起。194个分离株SpeI和XbaI消化染色体片段分别得出10种和7种不同的PFGE型,其中SpeI01、SpeI02型或XbaI01型为优势型,SpeI01和SpeI02分别占46.40%(90/194)和43.30%(84/194),或XbaI01占93.81%(182/194)。在121个分离株中,仅存在1种噬菌体型。没有发现萘啶酸抗性表型、噬菌体型和PFGE型之间的对应联系。甲型副伤寒病例和餐馆食物有关,特别是吃生蔬菜,比值比OR>3.2( 95% CI: 1.60-12.1)。井水、河水与蔬菜的粪便污染都获得证实,所有井水、河水样品(25/25)和大部分餐馆生蔬菜样品84.5%(60/71)含有粪大肠菌群。暴露危险因素区域的发病率高于非暴露危险因素区域,而且流行更为广泛。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传播生态学要素、流行病学因素、生物学机制和生态动力学之间的联系得到证实。研究期间分离株萘啶酸抗性率增加,该抗性率反映少见突变或选择事件出现后的克隆扩散,在面对萘啶酸抗性率增加,创新性预防策略变得更为重要。有限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克隆引起了玉溪PA流行,SpeI01、SpeI02型或XbaI01型是传播与扩散的主要克隆,在玉溪呈高度流行态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井水、河水与蔬菜的粪便污染以及地理区位有联系,可能是通过摄入受病人和带菌者粪便污染地表水洗涤的生蔬菜引起,不同发病率与不同生态学要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的联合驱动有关,环境污染控制是一项治本策略。甲型副伤寒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城市化和生态动力学的问题。阐明有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传播链、传播网、传播模式、克隆扩散和传播动力学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提高认识甲型副伤寒出现或再现以及预测暴发或流行的能力;发展甲型副伤寒传播理论并完善甲型副伤寒预防控制策略。因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可能带来与人口增长相关卫生条件和其它基础设施不适应的新问题,要限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可能还需要预防控制甲型副伤寒的一些创新性策略。
曹利荣[8](2009)在《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肠出血。肠穿孔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此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治疗确当,而且护理质量也直接的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和健康,若护理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自2006年——2008年共收治伤寒19例,其中并发肠出血的三例,通过精心的治疗,严密的临床观察,及时实施与疾病和身心相关的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谢德芬,罗庆芳,赵廷智[9](2003)在《伤寒和副伤寒并发肠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文中提出 本地区伤寒及副伤寒近年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甲型副伤寒肠出血是伤寒和副伤寒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加强观察及护理。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伤寒和副伤寒并肠出血16例,均痊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王六娣[10](2001)在《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两年来,我院收治了6例伤寒并发肠出血病人,由于我们重视该病的护理工作,所以无一例死亡。下面是我们的护理体会。 1 做好心理护理伤寒并发肠出血是易引起患者恐惧的症状之一,容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惧。这时病人需要同情、安慰和鼓励,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去
二、伤寒肠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肠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不寐的中医理论探究 |
1.1 不寐的病名 |
1.2 不寐的病因 |
1.2.1 外邪所感 |
1.2.2 饮食不洁 |
1.2.3 七情内伤 |
1.2.4 思虑劳倦太过 |
1.2.5 暴受惊恐 |
1.2.6 房劳久病 |
1.2.7 年迈体虚 |
1.2.8 瘀血 |
1.2.9 出血 |
1.3 不寐的病机 |
1.4 不寐的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 |
第二章 慢乙肝的中医认识及研究 |
2.1 中医有关慢乙肝的病名记载 |
2.1.1 虚劳 |
2.1.2 黄疸 |
2.1.3 胁痛 |
2.1.4 积聚 |
2.1.5 疫毒 |
2.2 辨证论治 |
2.2.1 分型论治 |
2.2.2 分期论治 |
2.3 名医经验 |
第三章 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病机、特点、治疗原则及实践依据 |
3.1 厥阴型不寐的病机 |
3.2 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
3.3 乌梅丸治疗厥阴型失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3.4 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安全性探讨 |
3.5 乌梅丸组方分析 |
3.6 服用乌梅丸防止中毒要点 |
3.6.1 配伍减毒 |
3.6.2 炮制减毒 |
3.6.3 久煎减毒 |
第四章 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 |
4.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4.1.1 失眠的病因 |
4.1.2 失眠的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
4.2.1 慢乙肝的病因 |
4.2.2 慢乙肝的治疗 |
4.3 现代医学对谷维素的认识与应用 |
小结 |
第五章 临床观察 |
5.1 病例选择标准 |
5.1.1 病例来源 |
5.1.2 诊断标准 |
5.1.3 纳入标准 |
5.1.4 排除标准 |
5.1.5 终止标准 |
5.2 临床观察方法 |
5.2.1 随机分组方法 |
5.2.2 治疗方法 |
5.2.3 观察周期 |
5.2.4 疗效评定标准 |
5.2.5 患者依从性的提高措施 |
5.2.6 统计学处理 |
5.2.7 临床观察表(附录 1、2、3、4) |
5.2.8 技术路线图(见下表,图 1 路线图) |
5.3 临床观察结果 |
5.3.1 一般资料分析 |
5.3.2 疗效比较 |
5.3.3 不良反应结果 |
5.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一般资料分析 |
5.4.2 疗效数据分析 |
5.4.3 各评分量表疗效分析 |
5.4.4 安全性分析 |
第六章 存在的问题 |
6.1 文献探究中的问题 |
6.2 临床观察中的问题 |
6.2.1 时间有限,病例偏少,缺乏远期疗效追踪 |
6.2.2 用药安全性指标尚可完善 |
第七章 结论、设想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投币结果表 |
附录2:SPIEGEL失眠临床观察调查表 |
附录3:厥阴证失眠中医症状量表 |
附录4: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 |
致谢 |
(2)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病例纳入标准 |
1.2.4 病例排除标准 |
1.2.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项目与指标 |
2.3.1 观测指标 |
2.3.2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3 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传统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柴郁调胃汤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1.结论 |
2.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临床观察表 |
附表A1.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表A2.柴郁调胃汤临床观察表 |
附录B:综述 |
参考文献 |
(3)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背景 |
(一)连续作战、长途行军 |
(二)环境恶劣、给养短缺 |
(三)缺医少药、条件艰苦 |
二、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举措 |
(一)及时救治和安置伤病员 |
(二)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 |
(三)有效开展卫生预防工作 |
(四)加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
三、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杰出贡献 |
(一)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 |
(二)锻造了红军医务人员的可贵品质 |
(三)延续了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4)《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内经》研究回顾 |
第三节 “文学治疗”研究回顾 |
本章小结: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大、小传统视野 |
第二节 突破文献的知识考古 |
第三节 神话—原型批评 |
第四节 “四重证据法”探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治疗中的“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及其人类学转向 |
第二节 文学中的“医者”、“病”与“治疗” |
第三节 疾病的神话历史 |
第四节 华夏文明大传统中的治疗 |
第五节 “文学”在《内经》中的体现 |
第六节 《内经》“文学”的疗效 |
本章小结:神话与治疗谱系的梳理 |
第四章 《内经》大传统原型详析 |
第一节 圣熊与“黄帝” |
第二节 “道”与“阴阳”生殖起源说 |
第三节 与“神明”对话 |
第四节 身体与德政 |
第五节 风的神格与物格 |
第六节 生命之数“五” |
第七节 神话之“气” |
第八节 祝由的隐喻 |
第五章 “文学治疗”建构文化 |
第一节 医学与文学 |
第二节 医学与哲学 |
第三节 《内经》与“文学治疗” |
第四节 现代社会需要“文学治疗” |
第五节 永不消失的“文学”疾病 |
本章小结:为什么需要“文学治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表格列表 |
附录二 :论文插图列表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读期间发表媒体文章情况 |
致谢 |
(5)急性血吸虫病合并伤寒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临床特点 |
3 护理与效果 |
3.1 评估病人状况: |
3.2 心理护理: |
3.3 观察病情: |
3.4 有效降温: |
3.5 维护肠道功能: |
3.6 加强营养, 做好饮食护理: |
3.7 做好基础护理: |
3.8 做好肠出血的护理: |
3.9 其他: |
4 护理体会 |
(6)1例再发性乳腺癌病人并发抑郁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护理措施 |
2.1 生活护理 |
2.2 心理护理 |
2.3 行为干预 |
2.4 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
2.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3 体会 |
(7)玉溪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遗传多样性、克隆扩散和传播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伤寒和副伤寒的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全球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情况 |
1.3 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学 |
1.3.1 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分类和特征 |
1.3.2 病原菌的抗生素抗性 |
1.4 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室诊断 |
1.5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1.5.1 伤寒和副伤寒的常规治疗 |
1.5.2 重症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1.5.3 伤寒和副伤寒带菌者的治疗 |
1.6 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传播的影响因素 |
1.6.1 流行病学的因素 |
1.6.2 生态学因素 |
1.7 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传播的预防控制 |
第二章 甲型副伤寒病例血培养和血细菌数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病例及其标本采集 |
2.2.2 肉汤血培养、分离菌株鉴定与统计学分析 |
2.2.3 定量全血培养和血细菌数计算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2.3.2 AEB 和ANB 血培养结果的比较 |
2.3.3 AEB 和ANB 检测速度的比较 |
2.3.4 定量全血培养 |
2.4 讨论 |
第三章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遗传多样性 |
3.1 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3.2.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基因的PCR 和测序 |
3.2.3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噬菌体型 |
3.2.4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染色体DNA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
3.3.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喹诺酮抗性决定区的分析 |
3.3.3 噬菌体分型 |
3.3.4 PFGE 型 |
3.3.5 PFGE 型的聚类分析 |
3.3.6 SpeI 酶切带型与XbaI 酶切带型比较 |
3.3.7 抗微生物敏感性、噬菌体型和PFGE 型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克隆扩散 |
4.1 背景 |
4.1.1 玉溪市基本情况和伤寒副伤寒疫情信息 |
4.1.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克隆扩散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统计分析 |
4.2.2 传播途径相应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
4.2.3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克隆扩散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分析 |
4.3 调查分析结果 |
4.3.1 传播危险因素 |
4.3.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克隆扩散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
4.4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引言 |
5.2 传播控制创新性策略相关理念的概述 |
5.3 传播控制策略、措施 |
5.3.1 环境污染控制策略 |
5.3.2 传染源控制策略 |
5.3.3 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
5.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个案调查表 |
附录2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 |
附录3 细菌药敏试验方法 |
附录4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标准操作规程(SOP) |
附录5 主要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及其英文缩写 |
附录6 玉溪市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流行的传播链和传播网 |
附录7 2006 年以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 16 篇研究论文的信息 |
附录8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治疗的经典抗生素疗法 |
附录9 研究所用的设备、器具和材料 |
致谢 |
四、伤寒肠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梅丸治疗慢乙肝不寐厥阴型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观察[D]. 谭子龙(Tam Chi L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J]. 叶福林,高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06)
- [4]《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D]. 章米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急性血吸虫病合并伤寒的护理体会[J]. 肖力凡. 现代医药卫生, 2011(13)
- [6]1例再发性乳腺癌病人并发抑郁的护理体会[J]. 陈莉. 全科护理, 2010(36)
- [7]玉溪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遗传多样性、克隆扩散和传播控制的研究[D]. 王树坤. 云南大学, 2010(01)
- [8]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护理[J]. 曹利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3)
- [9]伤寒和副伤寒并发肠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 谢德芬,罗庆芳,赵廷智.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3(01)
- [10]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护理[J]. 王六娣. 传染病信息,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