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艺[1](2021)在《单中心3年558例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IgA血管炎(Immunoglobulin A vasculitis,IgAV)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可能导致IgA血管炎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旨在临床中为IgA血管炎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以期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首次住院诊断为IgA血管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肾脏受累进行分组。应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肾脏受累与IgA血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IgA血管炎患儿558例,其中男324例(58.1%),女234例(41.9%),男女比例为1.38:1。其中共有219例患儿发展为IgA血管炎性肾炎(IgA vasculitis with nephritis,IgAVN),肾脏受累率为 39.2%。肾脏受累的中位时间为15(7,26)天。143例(25.6%)患儿春季发病,69例(12.4%)患儿夏季发病,196(35.1%)例患儿秋季发病,150例(26.9%)患儿冬季发病,秋季发病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213例(38.2%)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前驱感染,72例(12.9%)患儿存在相关过敏性疾病史,19例(3.4%)存在IgA血管炎家族史。2.临床表现: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患儿共469例(84.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者62例(11.1%),以关节症状起病者27例(4.8%)。所有IgA血管炎患儿均有可触性紫癜,其中105例(18.8%)患儿紫癜仅反复1次,453例(81.2%)患儿紫癜反复次数≥2次。364例(65.2%)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出现了消化道症状,259例(46.4%)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出现了关节症状。3.单因素分析:同IgA血管炎无肾损伤组相比,肾损害组中年龄≥10岁、紫癜反复的次数≥2次、血红蛋白≥150g/L、血清免疫球蛋白A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降低、总T细胞百分比升高、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NK细胞百分比降低、血清总蛋白<60g/L、总胆固醇≥5.72mmol/L、甘油三酯≥1.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岁、紫癜反复次数≥2次、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IgA升高可能为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1.IgA血管炎患儿男多于女,肾脏受累率为39.2%,发病2周为肾脏受累的高峰期。秋冬季节发病率高,感染可能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绝大多数患儿以皮肤表现起病,病程中可伴有多次紫癜反复,同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关节疼痛、肾脏损伤等多种临床表现。2.年龄≥10岁、紫癜反复次数≥2次、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IgA升高可能为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患儿同时具备上述多个危险因素,肾脏受累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上述患儿,应加强监测尿液情况,密切随访。
张丽,贾芳芳[2](2021)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害的比率,并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发生肾损害的比率为41.38%(24/58);经单因素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状况不受性别、年龄、腹痛、关节痛、消化道出血的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复皮疹、EB病毒感染、补体C4水平降低是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反复皮疹、EB病毒感染、补体C4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过敏性患儿肾损害的发生风险,故临床可据此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风险,促进病情转归。
姜楠[3](2021)在《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成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减少复发。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初诊的成年HSP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资料较完整的HSP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首发症状、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用药等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转化为百分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最后,将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资料共纳入成年HSP患者106例,其中男54例(50.9%),女52例(49.1%),男女性别比为1.03:1.0;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发病年龄(35.09±13.66)岁;有皮肤表现的106例(占100%),关节受累表现的32例(占30.2%),消化道受累表现的33例(31.1%),肾脏受累表现的50例(占47.2%)。2、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单因素分析:临床表现方面,感染、持续性紫癜、肾损害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发病季节、高血压、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方面,白细胞(W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尿蛋白、血尿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Ig G、Ig A、Ig M、C3、C4、白蛋白(ALB)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药物方面,未发现抗组胺药、皮质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影响成人HSP复发。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感染、持续性紫癜、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尿蛋白阳性为成人H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成人HSP复发率为25.5%,且发病6月内为复发高峰期,需严密监测;2、感染、持续性紫癜(>1个月)、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高、尿蛋白阳性为成人H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高血压、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PLT、Ig G、Ig A、Ig M、C3、C4、ALB水平及治疗用药与成人HSP复发无关。4、临床医生应该对具有复发高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缩短患者病程,并为其远期预后提供帮助。
孙静静[4](202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当HSP血管炎累及到肾脏出现肾损伤时被命名为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是否受损以及损伤程度决定了HSP的预后情况,并且当HSPN迁延不愈,可逐步进展成慢性肾脏病,影响患儿的身心发展,故对HSPN的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此次研究目的是分析HSP的临床发病特点,研究HSPN的危险因素,以期对HSP、HSPN的诊治及改善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计统一资料信息收集表,收集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时间段首次诊断HSP,首次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并且符合HSP纳入标准的18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资料内容涵盖HSP患儿的基础信息、临床症状、相关检验结果。据HSP患儿有无肾损害分为非肾炎性紫癜组(HSPWN组,n=131例)和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n=55例)。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数据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186例HSP患儿中男童97例(52.15%),女童89例(47.85%),男女性别比为1.09:1,中位年龄7岁;HSPN的发生率为29.57%,男女性别之比:1.2:1,中位年龄8岁。HSPWN组和HSPN组对年龄、性别、前驱感染及过敏原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HSPN组患儿平均年龄显着大于HSPWN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病程中所有HSP患儿均有皮肤紫癜的表现,44.09%的患儿有腹痛、便血的症状,39.25%的患儿有非损伤性的关节炎、关节痛,29.57%的患儿出现肾损害症状;两组关于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皮肤紫癜持续时间,皮肤紫癜反复次数以及有无腹痛、便血等症状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儿外周血WBC、NEU、PLT、RDW、CRP、ALB、CysC、APTT、FIB、D-D、IgA以及C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P=0.040,OR=1.358,95%Cl﹥1)、皮肤紫癜反复次数(P=0.0043,OR=2.838,95%Cl﹥1)、RDW(P=0.004,OR=2.814,95%Cl﹥1)、CRP(P=0.011,OR=1.39,95%Cl﹥1)、D-D(P=0.000,OR=2.589,95%Cl﹥1)、IgA(P=0.009,OR=2.090,95%Cl﹥1)、Cys C(P=0.005,OR=9.227,95%Cl﹥1),以上7个因素考虑为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HSP出现HSPN几率为29.57%。2.HSP患儿的发病年龄,皮肤紫癜持续时间,皮肤紫癜反复次数,有无消化道症状,外周血指标WBC、NEU、PLT、RDW、CRP、ALB、CysC、APTT、FIB、D-D、IgA、C4与HSPN的发生相关。3.HSP患儿的发病年龄、皮肤紫癜反复次数、RDW、CRP、D-D、IgA、CysC是儿童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松蔚,王俊宏,赵骞[5](202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评价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儿童HSP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应观察指标(如年龄、性别、种族、发病季节、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药物等),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6篇,6933例HSP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发病皮疹反复次数≥3次(OR=2.43,95%CI:1.26~4.68,P=0.008),初次发病伴关节肿痛(OR=1.77,95%CI:1.07~2.93,P=0.03),初次发病伴肾损害(OR=2.46,95%CI:1.61~3.76,P <0.0001),过敏原阳性(OR=7.74,95%CI:3.84~15.60,P <0.000 01),初次治愈后呼吸道感染(OR=2.35,95%CI:1.58~3.49,P <0.0001),初次治愈后无预防用药(OR=5.35,95%CI:3.81~7.52,P <0.000 01),初次治愈后未饮食控制(OR=2.14,95%CI:1.56~2.94,P <0.000 01),初次治愈后未运动限制(OR=3.16,95%CI:2.08~4.78,P <0.000 01)是儿童HSP复发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华裔人群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OR=72.34,95%CI:13.38~391.05,P <0.000 01)、年龄较大(OR=2.66,95%CI:1.94~3.66,P <0.000 01)、初次发病时严重腹痛(OR=2.19,95%CI:1.42~3.36,P=0.0004)为儿童HSP复发的危险因素;在非华裔人群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OR=2.26,95%CI:1.39~3.68,P=0.001)为HSP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初次发病皮疹反复、伴关节肿痛、肾损害,过敏原阳性,初治愈后呼吸道感染、无预防用药、未饮食控制、未运动限制为儿童HSP复发的危险因素,年龄较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次发病时严重腹痛HSP患儿复发情况在华裔、非华裔人群中存在差异。
宋均亚[6](202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和文献资料,探讨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预测HSP患儿发生肾损害(HSPN)风险概率的模型。2.结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制定观察表,记录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尿检结果,将患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非肾损害组(NHSPN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2.检索中文(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HSPN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分别选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危险因素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3.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HSPN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4.分析HSP患儿临床用药规律,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筛选消风散和HSP的相关靶点,从药物-基因-疾病的多维网络角度,探索消风散治疗HSP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观察消风散治疗HSP大鼠的疗效,并对分析结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227例HSP患儿完成随访。结果表明,HSP好发于寒冷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感染为主要诱因;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84.14%、49.34%、40.53%、29.52%;中医证候以风热伤络证(29.52%)和湿热痹阻证(49.78%)为主,且患儿多伴瘀血(48.02%)表现;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8岁(OR:2.396,95%CI:1.217~4.718)、皮疹反复≥4周(OR:3.387,95%CI:1.688~6.796)、ALB(OR:0.876,95%CI:0.800~0.959)、Cys-C(OR:76.450,95%CI:3.987~1466.091)和湿热夹瘀证(OR:2.309,95%CI:1.186~4.495)是影响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共筛选出文献39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有明确的HSP及HSPN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共计6892名患儿,其中HSPN患儿2543例,文献NOS评分6~8分。在30项危险因素中,年长儿(OR:0.466,95%CI:0.329~0.602)、紫癜持续(OR:3.860,95%CI:2.713~5.493)、紫癜反复(OR:3.455,95%CI:2.665~5.268)、复发(OR:3.104,95%CI:1.648~5.847)、腹痛(OR:1.493,95%CI:1.167~1.911)、严重腹痛(OR:2.036,95%CI:1.103~3.760)、消化道出血(OR:2.025,95%CI:1.736~2.363)、神经系统受累(OR:4.694,95%CI:1.492~14.766)、肥胖(OR:3.436,95%CI:2.404~4.910)、C3降低(OR:2.251,95%CI:1.569~3.227)、ALB(OR:-0.270,95%CI:-0.406~-0.135)、TC(OR:0.597,95%CI:0.200~0.995)及ASO阳性(OR:2.651,95%CI:1.101~6.384)与HSPN相关(P<0.05)。3.根据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年龄≥8岁、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为参数,共建立了4个预测模型。通过比较AUC发现,随着模型内参数的增加,AUC逐渐加大。最终,最精确的预测模型包含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6个因素,其AUC为0.862(95%CI:0.809~0.916),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89.38%。4.临床分析表明,消风散为治疗HSP的主方之一。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消风散的6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5个靶基因,关键靶点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氧合酶-2(PTGS2)、趋化因子2(CCL2)和白介素1B(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1条信号通路(P<0.05,FDR<0.05),与HSPN相关的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等。5.动物实验表明,消风散能够减少HSP大鼠蛋白尿,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血清IL-6和IL-1B的表达。结论:1.临床分析表明,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长儿,出现紫癜持续、紫癜反复、复发、腹痛、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受累、肥胖、C3降低、ALB、TC及ASO阳性等表现者,应注意肾损害的发生。3.基于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预测HSP发生肾脏受累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共6个因素,以列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4.消风散以多组分、多靶点和多环节的方式,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OD2介导的MAPK和/或NF-k B信号通路,调控IL-6、TNF、IL-1B、CCX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舒明[7](2020)在《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恩施地区292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单中心分析恩施地区儿童HSP的临床特点,探讨HSP伴胃肠道受累及肾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儿科从2014年01月-2018年12月确诊并且住院的HSP患儿共292例,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发病季节、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等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恩施地区儿童HSP的临床特点及伴胃肠道受累及肾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1.恩施地区儿童HS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平均年龄为(8.34±2.92)岁,男女比例为1.13:1,冬春季节多发,感染因素是其常见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2.恩施地区儿童HSP以混合型、腹型、单纯皮肤型多见,在混合型中,以胃肠道损害及关节损害并存常见。3.本研究292例患儿均在病程不同阶段出现皮肤紫癜,比例为100%,伴胃肠道症状50.00%,伴关节症状41.78%,伴肾损害21.92%。4.本研究HSP伴胃肠道症状患儿有146例,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二者比例1.70:1,发病年龄为(8.14±3.12)岁,以学龄期儿童多见(P<0.05),冬春季节多发。存在感染因素的HSP患儿更易出现胃肠道损害(?2=5.484,P=0.019<0.05),MP感染与HSP伴胃肠道损害相关(?2=4.283,P=0.038<0.05)。年龄越大,WBC及CRP越高是以胃肠道损害首发HS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本研究HSP伴肾损害患儿有64例,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二者比例为1.21:1,发病年龄为(8.64±2.69)岁,年龄偏大患儿更易发生肾损害(z=-2.243,P=0.025<0.05),冬春季节多见。MP感染与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相关(P=0.016<0.05),链球菌感染与HSP患儿发生肾损害无关(?2=1.057,P=0.304>0.05)。年龄越大,WBC及IgA越高可能是儿童HSP伴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恩施地区儿童HSP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学龄期多见,临床分型以混合型、腹型、单纯皮肤型多见。2.恩施地区儿童HSP伴胃肠道症状最多见(50.00%),其次为关节症状(41.78%)及肾损害(21.92%)。3.年龄越大,WBC及CRP越高可能是以胃肠道症状首发的儿童HSP的独立危险因素。4.年龄越大,WBC及IgA越高可能是儿童HSP伴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彭海丽[8](2020)在《过敏性紫癜近六年临床特征变化及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误诊情况,并对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高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检查、治疗、误诊情况等,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3-2018年我院HSP住院病例数分别为89例,94例,98例,87例,90例,99例,无明显增加趋势。患者多见于秋冬寒冷季节,又以10,11,12,1月份最常见,男性比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53:1,高发年龄段为615岁;未成年中,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女性(P<0.05);人口地区分布上,未成年组中农村人口发病率高于城镇人口(P<0.05);诱因以感染最常见,占53.0%。2、近六年各类型HSP无明显差异,均以混合型最常见,占31.6%,成年组与未成年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未成年人关节型发病多于成年人,而混合型及肾型发病少于成年人(P<0.05)。3、近六年HSP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肾脏损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关节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61.0%的患者伴有胃肠道症状,其中腹痛占59.4%,消化道出血36.3%,恶心、呕吐28.9%,大便次数增多4.5%,肠梗阻1.6%,急性胰腺炎0.4%,肠穿孔0.2%。合并胃肠道症状的病例容易误诊,其误诊率达21.2%;近6年误诊率分别为16.9%,22.3%,16.1%,14.3%,12.2%,11.1%,呈下降趋势;5、309例行D-二聚体检查,其中235例患者D-二聚体升高,阳性率76.1%;腹部CT检查及胃肠镜对合并胃肠道症状的病例有诊断意义,CT可表现为胃肠道管壁水肿增厚,肠道结构紊乱,管腔狭窄,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肠镜下多表现为粘膜点状或片状出血点,或胃肠黏膜水肿、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降段及回肠末端最常受累;6、HSP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中的男性、年龄<18岁、合并呕吐、白细胞升高、伴关节症状的患者均多于无消化道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合并呕吐以及白细胞升高为HSP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近六年我院HSP合并关节症状的发生率增加,而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下降,误诊率也降低;成年组与未成年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成年患者应多注意肾脏及胃肠道症状,而未成年患者应多注意关节症状。2、合并胃肠道症状的HSP患者比率高,容易误诊,腹部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3、男性、合并呕吐以及白细胞升高为HSP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艳,杨焕丹,朱磊,张锐锋[9](2020)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肾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组(64例)和非紫癜性肾炎组(52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血小板计数升高、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浆纤维素蛋白酶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或P<0.05);两组在性别、发病季节、关节肿痛、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对紫癜性肾炎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应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疗,以减少或避免肾损害的发生。
晋兆谦[10](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3年558例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儿童IgA血管炎诊断标准 |
2.1.2 儿童IgA血管炎性肾炎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随访 |
2.2.3 分组 |
2.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2.1 首发症状 |
3.2.2 皮肤表现 |
3.2.3 消化道症状 |
3.2.4 关节症状 |
3.2.5 其他表现 |
3.3 单因素分析 |
3.4 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 |
4.2 临床特征与肾损害关系 |
4.3 血常规与IgAV肾损害关系 |
4.4 凝血及纤溶指标与IgAV肾损害关系 |
4.5 免疫功能与IgAV肾损害关系 |
4.6 其他指标及其与IgAV肾损害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gA血管炎肾损害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肾损害判定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肾损害 |
2.2 肾损害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成人HSP诊断标准 |
2.1.3 本研究相关观察指标定义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病例收集 |
2.2.2 随访时间、内容和方法 |
2.2.3 分组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流行病学特征 |
3.1.1 发病年龄、性别与季节 |
3.1.2 发病诱因 |
3.1.3 临床表现 |
3.2 治疗情况 |
3.3 复发情况 |
3.4 成人HSP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3.5 成人HSP复发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
4.2 实验室指标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
4.3 治疗用药与成人HSP复发相关性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基本情况分析 |
2.发病诱因 |
3.过敏原分析 |
4.临床症状分析 |
5.HSPN 组与HSPWN 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6.HSPN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
1.2 文献筛选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数据提取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文献偏倚分析 |
3 讨论 |
(6)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HSP发生肾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
3.1 基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筛选 |
3.2 预测模型的呈现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4.2 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
4.3 HSPN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研究 |
1.1 方法 |
1.2 结果 |
2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效学研究及关键靶点的实验验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3.1 消风散的组方思路 |
3.2 消风散能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 B等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
3.3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各危险因素与HSPN相关性的森林图 |
附录3 亚组分析森林图 |
附录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7)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8)过敏性紫癜近六年临床特征变化及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收集 |
2.2.2 分组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流行病学特征 |
3.1.1 性别及发病年龄(图3-1-1) |
3.1.2 发病年份及季节(图3-1-2) |
3.1.3 发病区域分布 |
3.1.4 发病诱因(表3-1-1) |
3.2 首发症状 |
3.3 临床类型(表3-3-1,图3-3-1) |
3.4 临床症状(表3-4-1,表3-4-2,图3-4-1) |
3.4.1 皮肤症状 |
3.4.2 关节症状 |
3.4.3 胃肠道症状 |
3.4.4 肾脏受累 |
3.4.5 其他症状 |
3.5 检验、检查结果 |
3.5.1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5.2 胃肠镜结果(图3-5-1,图3-5-2,表3-5-1) |
3.5.3 腹部CT结果 |
3.6 误诊漏诊情况 |
3.7 治疗 |
3.8 HSP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表3-8-1,表3-8-2) |
3.8.1 HSP合并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 |
3.8.2 HSP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收集一般资料 |
1.3.2 静脉血检测 |
1.4 诊断标准 |
1.4.1 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 |
1.4.2 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特点 |
2.2 影响紫癜性肾炎的单因素分析 |
2.3 影响紫癜性肾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3年558例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晓艺. 山东大学, 2021(12)
- [2]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张丽,贾芳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3)
- [3]成人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姜楠. 南昌大学, 2021(01)
- [4]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紫癜性肾炎危险因素的分析[D]. 孙静静.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何松蔚,王俊宏,赵骞. 中国医药导报, 2021(03)
- [6]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宋均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D]. 舒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8]过敏性紫癜近六年临床特征变化及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彭海丽. 南昌大学, 2020(08)
- [9]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 李艳,杨焕丹,朱磊,张锐锋.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5)
- [10]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晋兆谦.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