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脱位并髋臼无移位骨折18例非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程珂[1](2019)在《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12岁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骨折分型及中医体质的分析,探讨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前瞻性评估骨折高风险儿童的可行性,为防治儿童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83例,通过填写调查量表,确定小儿体质类型,统计患儿骨折分型及其他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一体质145例,平和质有78例,偏颇体质有67例。偏颇体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郁质,阴虚质。在GartlandⅠ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平和质、气郁质、阴虚质、特禀质。GartlandⅡ型中,出现频率高的是:平和质、气郁质。GartlandⅢ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兼夹体质者共38例。兼夹体质最多见的是阴虚质和湿热质,其次是气虚质和气郁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结论:在调查病例中,平和质所占比重最高,提示暴力因素仍是儿童骨折的首要危险因素;气郁质、阴虚质和特禀质三种体质类型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有相关性;在兼夹体质中,阴虚质最为普遍,气郁质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
陈凯腾,庞有旺,郑季南,洪庆南,方钧,李达[2](2018)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7月解放军180医院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治疗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28~64岁,平均34. 5岁。左髋15例,右髋11例。前期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6例,且均在前期治疗6个月内明确诊断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术后嘱患者定期来院摄片随访,并在术后6、9、12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26例患者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 2个月。全部患者股骨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 3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但有2例患者在1年内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存在关节面塌陷并出现患肢短缩。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92. 31%。结论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术后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高益[3](2018)在《直接前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不同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尸体解剖研究明确股外侧皮神经与直接前方入路(DAA)的关联性,为临床手术操作中避免损伤该神经提供依据;通过少数髋骨关节炎病例测量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种术式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2)通过DAA与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髋骨性关节炎及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以组间平行对照原则比较DAA和PLA两者之间的疗效,为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依据。(3)隐性失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四物汤对DAA/PLA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进行干预,观察中医药在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方面的优势。方法:(1)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7具全髋下肢尸体标本,男4例,女3例。解剖分离出尸体标本的股外侧皮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在标本的大粗隆顶点处作一平行于坐骨结节连线的水平直线(X),在小粗隆基底部作一平行于坐骨结节连线的水平直线(Z),再在X线与Z线之间作一平行于两直线的水平线(Y),分别标记股外侧皮神经各个分支与三条直线的交点。沿髂前上棘下2cm,外侧2cm并向腓骨小头方向作直接前路切口,分别计算各个交点与切口线的距离。(2)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常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髋骨关节炎并行THA的患者10名,随机分为DAA和PLA两组,每组5例,比较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3)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常州中医院骨伤科行THA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后PLA组、DAA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ESR、CRP及下床时间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三天、一周、四周、八周的VAS评分;接受术前及术后一月、三月、六月、一年的Harris评分。分别测量髋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进行比较。(4)DAA组随机抽取20例作为治疗组,其余20例则为对照组;从PLA组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治疗组,其余20例作为对照组。DAA组与PLA组两组之间不进行对比。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常规治疗+四物汤),记录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3、7、10天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结果:①DAA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初次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2天血沉、C反应蛋白、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的比较中均优于PLA组,而在手术时间上长于PLA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在影像学检查结果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③Harris评分的组内比较中,DAA组与PLA组的术前分别与术后一月、术后三月、术后六月及术后一年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比较中,DAA组术后一月、三月Harris评分显着高于PL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六月、一年Harris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④VAS评分的组内比较中,DAA组与PLA组术前分别与术后三天、术后一周、术后四周及术后八周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比较中,DAA组术后一周、术后四周及术后八周VAS评分显着低于PL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髋骨性关节炎病例中,DAA组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手术前后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PLA组中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手术前后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中,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差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颈骨折病例中,DAA组与PLA组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中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坏死病例中,DAA组与PLA组中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手术前后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变化差值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⑥DAA与PLA组中各自治疗组的Hct、Hb与相应对照组在术前1天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7、10天Hct均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Hb均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1)DAA髋关节置换术最易损伤股外侧皮神经,以前支最多见。如果向上扩大手术切口有可能损伤外侧支和后支;向下过多延长手术切口则容易损伤外侧支及内侧支;中段切口的牵拉过大则可能对外侧支造成损伤。(2)DAA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差值、术后ESR、CRP及下床时间上较PLA有明显的优势,但手术时间长于PLA;DAA与PLA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髋关节的功能,DAA较PLA能使患者更快康复,且更好地减轻疼痛;DAAPLA均能有效改善髋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在髋骨关节炎病例中,DAA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效果优于PLA。(3)四物汤防治DAA/PLA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效果显着,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隐性失血方面的优势。
唐飞[4](2017)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关节囊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中常规切除关节囊与修复关节囊两种处理关节囊方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FNF,femoral neck fracture)Garden IV型的临床疗效(术后X线影像结果、Harris评分、髋关节脱位率、起床站立时间、弃拐行走时间)及安全性(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Garden IV型患者并收入住院的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纳入、排除等标准的患者40例,其中行切除关节囊患者20例,行保留病修复术患者20例。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早中期资料,包括疗效指标(术后X线影像结果、术后髋关节脱位率、Harris评分、起床站立时间、弃拐行走时间)及安全性指标(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年龄、体重、性别),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1月时保留关节囊组患者Harris评分是58.90±2.63,切除关节囊组是65.00±2.75,差异显着(P<0.05);术后3个月以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是84.65±2.56和84.55±2.24,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6个月以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是90.30±2.18和90.40±1.79,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脱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P值<0.05,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除关节囊组手术时间较保留关节囊组短;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P值<0.05,表明两组患者在出血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除关节囊组手出血量较保留关节囊组大;两组患者在下地行走世间比较,P值<0.05,保留组下地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比较,P值<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关节囊组住院时间更短。4、两组引流量、弃拐行走时间比较,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未发生术后早期脱位(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1例早期脱位(术后1个月内)(脱位率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以后均未发生脱位,迟发性脱位率无统计学差异。5.结论:在采用改良Gibson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保留关节囊THA具有手术创伤出血少、缩短下地及住院时间,早期Harris评分满意等优点,后方关节囊可保留并修复。
李彦[5](2012)在《翻修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本科近4年来所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探讨、分析翻修的原因、翻修假体的临床应用、近期效果及相关翻修技术。资料:收集我科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所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45岁至83岁,平均63岁。右髋13例,左髋16例。初次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头坏死13例。初次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初次手术使用假体类型:骨水泥固定型17例,生物固定型11例,混合固定1例。距离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时间为15月至21年,平均87.66月。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翻修假体的选择、翻修术近期效果及技术问题做讨论,并应用Harri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短期内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翻修原因:假体松动24例(82.76%),术后感染4例(13.80%),术后骨折l例(3.40%)。无菌性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3.翻修术后效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年。所有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均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改善。术后X线表现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感染、断裂。Harris评分:术前35.80分~66.75分,平均51.76分,术后最近一次评分为68.34分~89.58分,平均79.78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在翻修过程中骨缺损的修补十分重要。采用翻修假体治疗假体松动伴有骨缺损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翻修术后可以取得满意结果,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分析。
罗健[6](2012)在《间断拔针对大白兔股骨颈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间断拔针对股骨颈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20只,按随机化原则造成双侧股骨颈骨折,以3枚克氏针固定。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A、B、C三组,随机取样的一侧为实验侧,分别于术后4、6、8w各拔除1枚克氏针;另一侧为对照侧,术后8w时3枚克氏针一并拔出;在每次拔针后2w包括对照侧行X线检查、核素骨显像对比两侧愈合情况有无差别。A、B、C三组,分别于术后6、8、10w在行X线检查、核素骨显像后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同位素显像血流相及血池相显示A、B组实验侧动脉灌注及静脉回流较对照侧通畅,静态相显示实验侧血运优于对照侧。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血管生成、编织骨生成、坏死骨清除等阶段实验侧均较对照侧提前。结论:应用间断拔针法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改善股骨头血运,加快股骨颈骨折愈合。
刘有玉[7](2011)在《28例股骨头骨折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研究股骨头骨折治疗的新方法,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总结28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19~78岁。16例在硬膜外麻醉下闭合性复位后行骨牵引,12例采用手术切开整复钢钉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全部被治愈,根据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评定标准:优良占20例,可占4例,差0例(不包括4例全髋关节置换者)。结论:选择正确方法治疗股骨头骨折至关重要,对骨折早期复位是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活动防止肢残发生的关键。
李泽,宿畅[8](2011)在《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分型,探索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21例中,3例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18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及(或)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掌握髋臼骨折的特点,正确分析骨折类型,做好骨折评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力争骨折解剖复位,科学的功能锻炼,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覃海宁[9](2008)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18例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髋关节脱位86例,其中合并髋臼骨折18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6例,女2例,年龄25~57岁,平均33.4岁,车祸伤12例,坠落伤4例,压砸伤合并其他损伤2例,依Tudet-Letournel分类法,髋臼后后柱骨折3例,后柱后壁骨折,髋臼粉碎骨折,臼顶骨折各1例,合
杨明辉[10](2007)在《1.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计算机辅助CT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993年8月~2004年8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新鲜髋臼后壁骨折74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结果:74例患者平均随访4.3年(2~10.6年),其中男性72例,女性2例,受伤时平均年龄38.9岁(17~58岁)。根据术后X线片判断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66例(移位0~1mm),复位良6例(移位2~3mm),复位差2例(移位超过3mm)。最终临床效果:优18例(24%),良43例(58%),可7例(9%),差6例(8%),优良率82%。最终影像学结果:优34例(46%),良28例(38%),可7例(9%),差5例(7%),优良率84%。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结果存在强相关性。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异位骨化17例(23%),其中BrookerⅠⅡ级15例,ⅢⅣ级2例。外伤后坐骨神经损伤8例(11%),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3例(4%)。股骨头坏死3例(4%)。术后深静脉血栓2例,无肺栓塞发生。无伤口感染。结论: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是获得满意结果的基础。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目的:针对髋臼骨折术后的CT资料,采用计算机辅助方法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以更全面了解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复位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手术治疗的40例单侧髋臼骨折患者,收集其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并按照统一标准采集其术后的整个骨盆薄层CT资料。利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软件辅助测算术后髋关节接触面积,将测算结果与平片判定的复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研究髋关节接触面积与骨折类型的关系。结果:40例单侧髋臼骨折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30例;受伤时平均年龄37.7岁(15~60岁)。右侧髋臼骨折21例,左侧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0.3d(4~20d)。按照Matta的标准判断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移位0~1mm)28例(70%),复位良(移位2~3mm)10例(25%),复位差(移位超过3mm)2例(5%),髋臼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5%。计算机辅助CT测算健侧髋关节接触面积为2399±410mm2,患侧为2117±467mm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患侧髋关节接触面积恢复为健侧的87.3±9.8%。解剖复位组髋关节接触面积恢复为健侧的90.5±8.1%,复位良患者为81.7±9.5%,复位差患者为70.5±2.1%,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正常侧髋臼总面积1942±221mm2,男性正常侧髋臼总面积2551±338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与复合骨折手术后髋关节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壁骨折与横断伴后壁骨折手术后髋关节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X线平片显示大多数髋臼骨折手术后达到优良复位,但髋关节接触面积与健侧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计算机辅助CT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可以全面、量化的反映髋臼骨折复位情况。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髋脱位并髋臼无移位骨折18例非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脱位并髋臼无移位骨折18例非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骨折分型 |
2.1.2 性别构成 |
2.1.3 年龄构成 |
2.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2.2.1 单一中医体质分布 |
2.2.2 兼夹体质分布 |
讨论 |
1 小儿体质学说 |
2 现代中医对儿童体质的认识 |
3 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
4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5 关于单一体质的分布 |
6 关于兼夹体质的分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体质理论与骨伤科疾病、儿童骨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3术后随访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3)直接前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不同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及髋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认识 |
1. 股骨头坏死 |
2. 股骨颈骨折 |
3. 髋骨性关节炎 |
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坏死、髋骨性关节炎及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
1. 假体的材料类型 |
2. 假体的配对组合 |
3. 髋关节置换术的入路选择 |
第二章 应用基础研究 |
一、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小结 |
二、DAA/PLA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应用研究 |
研究一、DAA/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观察指标 |
4. 结果 |
5. 小结 |
研究二、四物汤治疗DAA/PLA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比较 |
1. 病例选择 |
2. 干预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6.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研究一 |
1.2 研究二 |
2. 髋关节置换术入路方式 |
3.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
4.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
5. 中医药优势 |
第五章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关节囊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收集方法 |
2.2.2 分组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指标 |
2.2.5 统计学软件处理 |
2.2.6 治疗方法 |
2.2.7 两组术后处理 |
2.2.8 术后康复治疗 |
2.3 结果 |
2.3.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2.3.2 两组患者影像学数据比较 |
2.3.3 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
2.4 讨论 |
2.4.1 老年FNF的治疗方案选择 |
2.4.2 髋关节韧带的生物特性与功能特点 |
2.4.3 THA 入路选择 |
2.4.4 初次 THA 保留关节囊的意义 |
2.4.5 THA术后发生脱位的原因 |
2.4.6 关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康复指导 |
2.4.7 对本项研究数据的讨论 |
2.5 结论 |
2.6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经典病例展示 |
附件3:髋关节 Harris 评分表 |
附件4:缩略词 |
附件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翻修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的选择标准及分组 |
2.方法 |
2.1 翻修前准备 |
2.2 麻醉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 |
结果 |
讨论 |
1 翻修手术现状 |
2 术前注意事项 |
3 手术步骤 |
3.1 切口入路的选择 |
3.2 切口的显露及骨水泥取出 |
3.3 翻修的原因 |
3.4 翻修假体的选择 |
3.5 股骨假体柄的长度 |
3.6 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
3.7 应用 MP 非骨水泥型组配式翻修假体柄行股骨侧翻修 |
4 术后康复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6)间断拔针对大白兔股骨颈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观察项目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28例股骨头骨折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因与分型 |
1.2.1 致伤原因 |
1.2.2 根据pipkin分型 |
1.3 方法 |
1.4 评定标准 |
1.5 手术方法简介 |
2 结果 |
3 讨论 |
(8)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骨折分类: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髋臼及髋臼骨折的临床特点: |
3.2 髋臼骨折的诊断与X线检查: |
3.3 髋臼骨折的治疗 |
3.3.1 合并伤: |
3.3.2 手术适应证: |
3.3.3 手术时机: |
3.3.4 手术入路: |
3.3.5 复位及固定: |
3.3.6 并发症的预防: |
(10)1.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计算机辅助CT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计算机辅助CT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初步应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髋脱位并髋臼无移位骨折18例非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D]. 程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J]. 陈凯腾,庞有旺,郑季南,洪庆南,方钧,李达. 创伤外科杂志, 2018(10)
- [3]直接前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不同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D]. 高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关节囊的临床疗效比较[D]. 唐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翻修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与分析[D]. 李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间断拔针对大白兔股骨颈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罗健.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7]28例股骨头骨折治疗体会[J]. 刘有玉. 中国当代医药, 2011(31)
- [8]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J]. 李泽,宿畅. 吉林医学, 2011(07)
- [9]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18例体会[J]. 覃海宁. 海南医学, 2008(05)
- [10]1.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计算机辅助CT测算髋关节接触面积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初步应用[D]. 杨明辉. 北京大学, 2007(04)
标签:股骨颈骨折论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