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中国麻业》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何可[1](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陈安梅[2](2016)在《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说唱文学,也叫讲唱文学,是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根据《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曲艺通史》以及其他相关的中国说唱文学资料说明,唐代变文,宋元时期的说话伎艺,包括讲史和平话,说经和商谜,金代的诸宫调等等,明代的弹词、说唱词话、鼓词、宝卷和道情等,清代的评话与评书、时调小曲,民国时期的弹词与评话等都从属于说唱文学这一类别。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上,对说唱文学的历史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肯定。这与说唱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口耳传承的特点,致使文本的文字留存较少,没有足够重视的资源有关,也与其通俗性的特点有关。所以中国古代开始长期不重视说唱文学,官方基本不收藏,唐代以前保存的说唱文学资料很少。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因为文化观念差异,从唐代以来有一种向中国学习的态度,官方和私人重视收藏各种资料,所以日本收藏了不少中国说唱文学资料。现代很多着名的说唱文学文本,实际上都是近代以来从日本“回流”或者又传播回中国。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三言二拍”等都是在日本发现,终于辗转传回中国。如果没有找到并传回来这些作品,那么中国文学史、小说史、说唱文学史等都会有些缺憾。十九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1868)以后,欧洲文学界的思潮和文学史观被介绍到日本,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研究界里,以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1897年)、儿岛献吉郎的《支那文学史纲》(1912年)为首,产生了中国通俗文学这一研究领域。王国维发表了中国戏曲小说史上的名着《宋元戏曲史》(1915)之后,日本的汉学研究界马上做出了反映,盐谷温发表了戏剧、小说研究史上的名着《支那文学概论讲话》(1918)。在中国本土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俗文学资料,开始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日本的专家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说唱文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影响和带动了新一辈学者。在老一辈和新一代日本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收藏、整理和研究进入了新的一个历史时期。传播作为文献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献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涉及的“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主要指的是文献传播。其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收藏、翻译、出版、研究文章以及改编为戏剧影视等内容。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战略的当今社会,通过多侧面、多视角的探索和审视,较完整、系统地研究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问题,引导人们掌握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情况,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收藏和研究,故本文主要对变文、说经讲史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诸宫调的《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宝卷、弹词、木鱼书、鼓词、子弟书、平话和拟话本“三言二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明确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通过分析国内和日本的研究现状,明了研究意义。概括和总结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概况。第二章主要论述变文在日本的传播概况。在“敦煌变文的传播主体”章节中分析了探险队、记者和学者作为敦煌变文的主要传播载体的作用。在“敦煌变文在日本的研究”章节中对狩野直喜等老一辈和荒见泰史等新一代学者的变文研究做了一个梳理。在“变文故事在日本的传播”部分中,主要从《目连记变文》和《王昭君变文》与日本的变文故事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第三章主要讨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概况。日本宽保3年(1743)年高山寺普贤院主持照谷在曝晒书籍时发现了海内外孤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两部作品历经周折后为日本大仓文化财团和茶之水图书馆所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影印本、排印本、手抄本和各专家学者的论文着作,还出现了由太田辰夫和志村良治翻译的日译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志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概况。1907年俄国柯兹洛夫探险队发掘出了《刘知远诸宫调》残本。狩野直喜第一次把这一文献公之于众,并断言“为元曲之源流,将放一大光明”,从而启示了研究的方向。青木正儿对这一文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于1932年在《支那学》六卷二期上发表了《刘知远诸宫调考》一文,比较全面地探索了这一诸宫调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田中谦二的指导下,高桥繁树等负责完成了日本学界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集大成研究着作--《<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研究》。《天宝遗事诸宫调》在日本的研究没有像前两部作品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所以至今的研究尚处于荒芜地带。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日本收藏和研究中国宝卷的状况。中国宝卷的由于日本学界收藏和研究中国宝卷,起步时间相对较晚,适值中日两国关系经历坎坷,曾经影响文化交往。所以中国学术界对宝卷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情况,还缺少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从“日本二战前后的宝卷搜集、整理和研究”“八九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宝卷的调查、研究与整理”和“当今日本的中国宝卷整理和研究”三个方面对日本研究中国宝卷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归纳出日本收藏和研究宝卷的特点。通过分析中日宝卷研究格局的差异,给国内宝卷研究提供新的启迪和帮助。第六章主要论述弹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弹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辞书中,是在1912年(大正元年)由三省堂出版的《日本百科大辞典》中,而在日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沧田淳之助的“弹词考”一文。本文从研究、收藏、舞台媒介和学术交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舞台媒介和学术交流方面主要介绍了苏州弹词和日本的交流情况。第七章主要归纳了日本收藏木鱼书的情况。木鱼书作为粤方言诗赞系学唱文学,底子里是更加重视节奏感的,因此从伴奏乐器的构成这一基本判断标准来说,木鱼书并不能算是“弹词”之一种①。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把木鱼书和弹词分开另做一章进行论述。老一辈和新一代学者的努力是促进木鱼书收藏和研究的主要推动力。木鱼书在日本的公私收藏情况是本文的重点。第八章主要对鼓词和子弟书在日本的收藏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由于受调查时间、调查范围和调查手段的限制,此部分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整理。第九章对平话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平话亦称作评话,流传在世的作品很多。本文除了介绍日本对话本小说的基本收藏情况之外,主要通过对《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三言二拍”作品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得出其在日本传播过程中的特点。第十章通过以上八章分析掌握的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情况,概括出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特点。从政治目的下的文化侵略、日本学者的游学等以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学者藏书的售卖及文献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学者的努力、政府财力的支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说唱文学东传日本的主要特点及其促进其传播的几个重要因素。第十一章列举了还未引起日本学者重视的唱本、时调小曲、莲花落等其他说唱文学样式的收藏情况。
李婉莹[3](2013)在《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意义自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就不乏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研究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最初对基本药物的定位针对的是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后来逐渐发展为不再局限于贫困国家。基本药物的内涵也被逐渐丰富,最初强调的是药品可获得,之后逐步增加了药品的合理使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可见,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作用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施,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制度带来的影响及预期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上海作为经济水平发达地区,制度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障碍、成效如何,也应有一个针对性的评价。而对上海地区评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本地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药品流转系统,药品生产厂家、流通商、医院等相关主体在药物流转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其收入期望的利益,共同完成药品供应的系统目标。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涉及到药品流转体系的各个环节,制度实施是否改变了原有系统的运转机制?作用原理是什么?这些是普适性的。通过上海地区各项指标的变化,可以回答制度实施究竟为原有药品系统带来多大的扰动效应,通过对这样一种结果出现的机制原理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总结得出规律性内容,为其他地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服务。综上,通过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在上海地区的实施效果,回答基本药物制度是否为原有药物流转系统带来扰动效应,并对结果出现的机制原理进行探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制度的目标是否实现、各项措施的落实过程是否平稳以及是否存在预想之外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1)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变化研究。(2)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变化研究。(3)合理用药情况变化研究。(4)医疗机构补偿情况研究。(5)药品市场整合情况研究。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一项制度的评价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首先要确立评价的框架。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有预期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以及需要落实的措施。制度的评价应该能够回答措施落实过程是否平稳、目标是否达到和问题是否解决,因此,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框架。遵循以上思路,研究首先对基本药物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欲实现的目标和需落实的措施进行了梳理;然后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评价框架,即从药物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合理用药、机构补偿和市场整合五个方面进行;最后通过对已有相关指标体系的借鉴,并结合数据获得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评价框架的表达指标。材料收集:(1)选取上海市城区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代表,郊区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代表。收集数据包括:2010年至2011年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置数据、2010年至2011年间全部处方记录、2010年至2011年间月度财务报表。另外,向上海市卫生局财管中心调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至2011年间财务报表。(2)对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天就诊的患者和当班医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率、对费用变化的感知、医生开药的方便程度等。(3)选取上海市某区作为药品市场整合情况调查的样本区,抽取该区所有医疗机构2010年至2011年药品采购数据。包括:药品编码、采购价、零售价、采购数量、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等。(4)选取上海市一家连锁药品零售商店,选择《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患病率排名前十的疾病,根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确定58种常用药品,调查其在药品零售商店的销售价格。质量控制:由于上海地区已经实现处方电子化,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处方数据全部由数据库直接导出;财务数据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卫生局的财务报表;药品采购数据直接由药品招标采购平台数据库导出;问卷调查全部由调查员进行询问并填写,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分析方法:研究运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前后对比分析、上下年度变化对比分析、基层非基层对比分析和城乡对比分析。四、研究结果1.基本药物制度运行平稳。(1)基层药品市场维持稳定。通过与非基层药品市场的对比、制度实施前后上下半年的对比,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销售市场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提升,阻止了基层销售市场药品销售量的滑坡。(2)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行平稳。制度实施后,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投入增加了8.46亿,药品结余减少了3.19亿,医疗结余减少了7.51亿,其中,人员支出增加了5.24亿。政府投入的增加足以弥补药品加成取消带来的损失和人员支出的增长。(3)患者无明显感受,医生开药略有影响。一半以上患者不知道基本药物制度,56.82%的城市患者、65.79%的农村患者认为就诊费用无变化;大部分医生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其开药行为造成了一定不便,但一半以上医生表示影响不大、患者可以理解并接受。2.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基本实现。(1)药品价格降低。制度实施后,每单位药品供应标化加权价格下降1.32元,下降幅度为6.03%;药品销售加权价格降低2.98元,下降幅度为11.83%。(2)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提高。基本药物配备率提高,配备药品占目录比例增长了4.36个百分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全球核心目录药品可获得性中位数保持83.33%不变,根据WHO标准属于高可获得性。(3)合理用药情况改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次均处方药品费用、次均处方药品种类、次均处方药品数量、抗生素处方占比、激素处方占比和注射剂处方占比六个指标均有所下降,制度实施主要促进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4)药品市场得到整合。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销售终端市场中制药工业企业产生了洗牌效应,推动了制药工业企业基层销售终端市场集中度的提升,2011年下半年排名前1位、前4位和前8位的企业的累计市场份额分别提升到6.18%、17.52%和29.96%;但制度并未对医药商业企业产生挤出市场效应,较小幅度地提升了医药商业企业基层销售终端市场集中度,2011年下半年CR1、CR3和CR8分别达到了31.75%、65.25%和90.77%。3.药费问题解决程度有限,检查费用上升。(1)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价格下降,但并没有带来药品费用同等程度的下降:2010年下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次均药费均值同比下降仅5.87%,出院者次均药费均值仅同比下降3.4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通过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创收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制度实施前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去药品费用后门急诊次均医疗费用同比增长了17.43%,除去药品费用后住院者次均医疗费用增长了14.22%。五、讨论与建议1.关于基本药物制度作用机制的探讨。基本药物制度减缓了未来药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费用之间的主要利益关联。但由于系统的稳态特性,制度实施后的短期内,医院为维持自身利益,会出现增加检查等代偿反应满足利益需求;另外,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度下,为保障下年度费用额度,医院不会使总费用大幅下降。2.关于基本药物制度调整思路的探讨。一是补足损失:足够的财政补偿,或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或允许机构销售目录外药品;另一个是转变机制,即医方收入不再与费用增长呈正向关系,通过基本药物制度与支付方式等改革的结合,促使医方通过节约费用来获得利益满足。
李瑛[4](2011)在《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是一个极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本文基于档案资料、文集、日记、校刊等珍贵的一手资料,从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层面对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以“服务”和“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和行文主线,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发展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探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的历史动因、发展历程;以大学农业推广区域实验为窗口,探究大学开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与意义、实施路径与策略、影响与成效、困难与不足等;从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视角,剖析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对大学农业推广的影响,揭示大学农业推广作为大学办学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运用教育学、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等多学科理论客观评析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的成就、特点、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价值。全文立足于活动史与问题史的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轨迹,为当代大学开展“三农”服务提供启示。具体而言,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大学农业推广的具体实施,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评析大学农业推广的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启示,包括第五章和结语。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发现如下:1.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国留美农科生积极引入了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开辟出民国时期大学拯救民族危机的有效路径。大学农业推广旨趣与政府县政改革目标有契合之处,赢得了宝贵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限于诸多传统因素的阻碍,技术变革成为大学化解农业危机的主要路径,所以,农业科技推广成为大学农业推广中心任务,贯穿整个民国时期。2.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随时局变更而嬗变,经历了发轫期(1897-1911)、初创期(1912-1927)、成熟期(1927-1937)和转折期(1938-1949)等四个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产生——发展——高涨——低潮的历史态势。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大学农业推广的制度建设、推广范围、推广成效呈现上升态势。从总体上说,高校内迁使大学农业推广范围和成效不及战前,重心转向辅导和训练推广人才。但从局部的内迁地而言,大学农业推广为内迁地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元素,解决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了当地科技文化教育水平。抗战后,高校复原重建,大学农业推广工作趋于萎缩。3.源于有限的办学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采取区域实验形式,实验形式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区域实验始于二十年代大学在各地建立农事试验场进行的农事试验,由于试验区域广收效不佳,至三十年代,大学将分散式推广改为集中式推广,建立各种稳定的农业推广实验区,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区域实验是以乡镇为中心农业推广实验和以县为单位农业推广实验。抗战爆发前十年是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区域实验的黄金时期。4.内忧外患的生长环境和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使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逐渐形成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他们倡导读书不忘救国,主张大学为社会、民众和国家服务,培养改造社会、转移国运的领袖人才;重视学生人格训练,培养爱国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因此,农业推广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大学的一种办学行为。竺可桢、陈裕光和邹鲁三位着名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及其领导的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彰显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在大学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5.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科技和乡村教育的进步,促进了大学自身在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衍生出社会服务的崭新职能。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参与院校的多元化、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等典型特点。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农业推广在人才、经费、成效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推广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6.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在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办学模式、农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改变农民行为、大学为“三农”服务等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大学理当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再建新功。
刘喆[5](2010)在《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文中认为本文拟选取1949年至1956年作为考察时段,参考出版资料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报纸、回忆录等史料,将中共针对上海私营出版业所进行的改造以及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作为研究路径,通过对改造过程和国营垄断体系形成过程的考察,力图对研究共和国初期的上海出版业提供一种解释的途径。本文共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导言中,主要解释本文的问题意识,界定选题的概念和时限,本领域的研究状况。正文分成三个章节:第一章,叙述中共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对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接收过程,以及私营出版业在建国前后的情况;第二章,叙述中共在1950、1951年这两年内对私营出版业的扶植政策;第三章,叙述中共在1952-1956年这一时期内对私营出版业的整顿和国家垄断体系的最终形成。结语将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层面上阐述本人的思考和看法。本文认为,中共一开始设立的目标是以国营出版体系为核心,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有条件地允许私营出版业存在,可在共和国初期,凭国营出版事业的力量完全无法达成这一目标。而私营出版业方面,尤其是上海私营出版业,虽拥有自民国以来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但饱受战事的摧残,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急需国家的扶助。因此,在接收工作完成之后,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中共在政策上对私营出版业采取扶持的态度,上海乃至全国的私营出版业随即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中共开始逐步建立国营出版体系。这样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私营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引起政府的警觉,发展中的混乱现象更是受到政府的批评,而且随着国内政治运动的陆续开展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共亦加强了对私营出版业的控制,着手对其进行改造,上海私营出版业首当其冲。通过对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进行改造,中共基本掌握了私营业的力量并将其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建立了以新华书店为首的国营垄断体系。
何宁[6](2005)在《生长鸸鹋饲料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三个试验研究了鸸鹋对日粮纤维的消化、粗蛋白或能量的利用(代谢)及日粮中适宜纤维、粗蛋白和能量需要量的参考值。 试验一 鸸鹋与火鸡和公鸡对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及能量利用的比较。 本试验以5月龄和7月龄的鸸鹋和火鸡及成年公鸡为试验动物,比较了日粮纤维、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的利用和能量的代谢在不同月龄或禽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 鸸鹋对各养分的采食量、排泄量和利用/消化量都显着(P<0.05)高于火鸡或鸡;2) 鸸鹋对日粮纤维成分(CF、ADF及NDF)的消化强于火鸡或鸡,随着月龄的增加消化力显着加强;3) 鸸鹋对日粮EE和CP的利用率低于公鸡和火鸡,且在其两个月龄阶段无明显差异;4) 在7月龄时,鸸鹋对日粮DM的利用和能量的代谢显着(P<0.05)强于火鸡和公鸡,而在5月龄时无显着差异。可见,7月龄鸸鹋对DM利用率和能量代谢率的增加是来源于对日粮纤维消化能力的加强。 试验二 日粮纤维水平对鸸鹋日粮纤维及粗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 本试验选用15月龄鸸鹋,研究日粮纤维水平对纤维、CP利用率的影响及其适宜需要量的参考值。结果表明:ADF、NDF及CF的消化率在苜蓿含量低于10%时,不受日粮纤维水平的影响,此时纤维水平为ADF 7.8%、NDF 16.7%及CF 6.1%,但纤维含量进一步的增加降低其消化率。CP利用率在苜蓿含量为5%时最高,在含量为5%以上时显着降低(P<0.05)。CP利用率最大时的日粮纤维含量分别是:ADF 7.4%、NDF 16.4%及CF 5.5%,即为鸸鹋日粮中纤维的适宜含量。 试验三 能量或粗蛋白质水平对鸸鹋日粮能量和粗蛋白质利用性的影响。 试验1和2中,各选24只7月龄鸸鹋,研究了日粮能量(试验1)或CP(试验2)水平对日粮CP利用率和能量表观代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1和2中日粮DM利用率、CP利用率、能量表观代谢率最高时,日粮CP、ME和蛋白能量比含量分别为20%、11.92MJ.kg-1、16.78g/MJ.ME和18%、11.08MJ.kg-1、16.24g/MJ.ME,因此认为,7月龄生长鸸鹋日粮CP、能量及蛋白能量比的适宜水平:CP 18~20%、ME 11.08~11.92 MJ.kg-1、16.25~16.78g/MJ.ME。 综上所述,由于鸸鹋消化道结构、消化生理以及遗传基础有别于鸡或火鸡,鸸鹋对日粮纤维有较强调消化力,而对日粮CP的消化力却弱于鸡和火鸡,以日粮CP消化性能为指标,得出了生长鸸鹋日粮中纤维(ADF 7.4%、NDF 16.4%及CF 5.5%)、CP(18%)和能量(ME 11.08 MJ.kg-1)的适宜含量。
黄芳[7](2005)在《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 ——《旅行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行杂志》是中国现代第一本旅行类专业刊物,在其存在的23年多时间里,它遵循着“阐扬中国名胜,提倡旅行事业”的宗旨,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大量的旅游名胜,在提倡现代旅游,增强人们旅游意识,促进中国旅行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杂志中蕴涵的大量旅行信息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旅行事业的发展历程,成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旅游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在中国近现代旅游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近现代旅游史尚未受到历史学界和旅游学界专家们的重视,至今还没有人对《旅行杂志》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丰富近现代旅游史的研究内容,拓展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作者将《旅行杂志》研究定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用上下两篇共八章的内容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与分析。 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旅行杂志》创办的宏观与微观背景。文章认为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旅行事业的发展,造就了《旅行杂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及其管理理念则为创办《旅行杂志》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到杂志今后的发展历程,是杂志创办的微观背景。 论文第二章分析了杂志的创办及发展简况。在第一章背景分析的
二、2001年《中国麻业》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麻业》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布局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
2.1.4 中外文献比较 |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
2.2.1 数据来源 |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
2.2.4 中外文献比较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
4.2.1 感知价值理论 |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研究缘由 |
6.1.2 问卷设计 |
6.1.3 调查实施 |
6.1.4 偏差处理 |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
6.2.1 非参数估计 |
6.2.2 参数估计 |
6.2.3 变量设置 |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
7.1.1 基本思路 |
7.1.2 基本原则 |
7.1.3 主要目标 |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
7.2.2 补偿范围 |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
7.3.1 政策法规保障 |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传播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概况 |
第二章 变文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敦煌文献的传播主体 |
第二节 变文在日本的研究 |
第三节 变文故事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三章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发现 |
第二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收藏 |
第三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日译本 |
第四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取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研究 |
第四章 诸宫调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刘知远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
第二节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
第五章 宝卷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二战前后日本对中国宝卷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
第二节 八九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宝卷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
第三节 当今日本的中国宝卷整理和研究 |
第四节 日本的宝卷收藏与研究路径及其特点 |
第五节 中日宝卷研究格局差异与启迪 |
附录: 日本所藏宝卷一览表 |
第六章 弹词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弹词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弹词在日本的收藏 |
第三节 舞台媒介等方式的传播 |
第四节 弹词在日本的传播特点 |
第七章 木鱼书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木鱼书在日本的研究 |
第二节 木鱼书在日本的收藏 |
第八章 鼓词和子弟书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鼓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
第二节 子弟书在日本的收藏与研究 |
第九章 平话在日本的传播 |
第一节 话本在日本的收藏 |
第二节 《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在日本 |
第三节 《全相平话五种》在日本 |
第四节 “三言二拍”在日本 |
第五节 平话在日本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
第十章 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特点 |
第一节 政治目的下的文化侵略与说唱文学资料东传日本 |
第二节 二战前后日本学者的游学、留学、旅行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 |
第三节 学者藏书的售卖、捐赠、文库的建立及文献传播技术的进步 |
第四节 学者的努力和政府财力的支持 |
第十一章 其他说唱文学样式在日本的收藏 |
一、时调小曲 |
二、唱本 |
三、相声 |
四、莲花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3)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一) 制度评价的一般思路 |
(二) 梳理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目标和措施 |
(三) 确立基本药物制度评价框架 |
(四) 选取制度评价的指标 |
二、材料收集 |
三、质量控制 |
四、分析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一、上海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 |
(一) 基本药物可获得性 |
(二) 基本药物可负担性 |
(三) 合理用药情况 |
(四) 医疗机构补偿情况 |
(五) 药品市场整合情况 |
二、制度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
(一) 措施均已落实,制度运行平稳 |
(二) 制度目标基本实现 |
(三) 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
讨论与建议 |
一、关于基本药物制度作用机制的探讨 |
(一) 原有体制下药品价格上涨的利益驱动机制 |
(二) 制度减缓了未来药品价格的上涨速度 |
(三) 制度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费用之间的主要利益关联 |
(四) 短期内费用问题解决有限源于系统维持稳态的特性 |
二、关于基本药物制度调整思路的探讨 |
(一) 足够补偿,保障制度下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
(二) 转变机制,解决费用与医生收入之间的矛盾问题 |
(三) 坚持完善招标采购政策,进一步促进市场整合 |
三、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动因 |
一、农村复兴: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经济动因 |
(一)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 |
(二) 解决农业危机的路径选择 |
二、乡村自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政治动因 |
(一) 从村治到县政改革 |
(二) 农业推广与地方自治的契合 |
三、体制嬗变: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办学动因 |
(一) 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变 |
(二) "三一制"的移植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发展进程 |
一、大学农业推广的发轫期(1897-1911) |
(一) 清末农学教育的勃兴 |
(二) 清末农事试验的推行 |
(三) 新型农业行政系统的建立 |
二、大学农业推广的初创期(1912-1927) |
(一) 北洋政府对农事改良与推广的倡导 |
(二) 大学农业推广思想的萌芽 |
(三)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建构 |
(四) 大学农业推广的初步开展 |
三、大学农业推广的成熟期(1927-1937) |
(一) 大学农业推广制度环境的形成 |
(二)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扩充与完善 |
(三) 大学农业推广的深入开展 |
四、大学农业推广的转折期(1937-1949) |
(一) 战时政府农业推广体制的构建 |
(二) 战时农学教育的发展 |
(三) 战时的大学农业推广 |
(四) 战后的大学农业推广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区域实验 |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策源地:农事试验场 |
(一)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建立和发展 |
(二)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研究与推广 |
(三)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历史贡献 |
二、以乡镇为中心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
(一) 以乡镇为中心的推广实验区的选定 |
(二) 推广实验的条件保障 |
(三) 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
(四) 推广的成效与困难 |
三、以县为单位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
(一)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的形成和发展 |
(二) 县单位农业推广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三)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以温江县为例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大学农业推广 |
一、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的形成 |
(一)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萌发 |
(二)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 |
二、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 |
(一) 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
(二) 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
三、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 |
(一) 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
(二) 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
四、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 |
(一) 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
(二) 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评析 |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成就 |
(一) 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探索 |
(二) 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进步 |
(三) 积累了乡村教育经验 |
(四) 开创了农业推广合作的多种途径 |
(五) 促进了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 |
(六) 拓展了近代大学的职能 |
二、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特点 |
(一) 鲜明的区域性 |
(二) 参与院校的多元化 |
(三) 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
(四)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
(五) 救国与治学并举 |
三、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
(一) 推广经费匮乏 |
(二) 推广人才奇缺 |
(三) 不平衡性 |
(四) 成效有限 |
结语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和时间节点 |
三、研究概况和史料的运用 |
第一章、上海解放后对私营出版业的接收工作 |
第一节、解放后的上海私营出版 |
第二节、接收工作 |
第三节、新华书店入主上海 |
第二章、对私营出版业的扶植阶段 |
第一节、指导性政策的出台和对私营出版业的初步态度 |
第二节、出版总署成立后的重要方针政策 |
第三节、私营出版业的反应与出版总署的政策调整 |
第三章、对私营出版业的整顿和国家垄断出版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舆论的转向 |
第二节、对私营发行出版业的整顿 |
第三节、新华书店垄断地位的确立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生长鸸鹋饲料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鸸鹋和鸵鸟的养殖现状 |
2 鸸鹋与鸵鸟产品 |
3 鸸鹋营养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鸸鹋与火鸡和公鸡对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及能量利用性的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日粮纤维水平对鸸鹋日粮纤维及粗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能量或粗蛋白质水平对鸸鹋日粮能量和粗蛋白质利用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 ——《旅行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资料情况 |
四、研究思路 |
上篇 |
第一章 《旅行杂志》创办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旅行杂志》创办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旅行杂志》的创办的直接背景 |
第二章 《旅行杂志》的创办与发展简况 |
第一节 《旅行杂志》创办的原因 |
第二节 《旅行杂志》的发展变化过程 |
第三章 《旅行杂志》的编辑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杂志的篇幅 |
第三节 杂志的封面 |
第四节 杂志的纸张 |
第五节 《旅行杂志》的专号与特辑 |
第四章 《旅行杂志》的作者与稿源 |
第一节 《旅行杂志》的作者 |
第二节 《旅行杂志》的稿源 |
第五章 《旅行杂志》的发行与读者 |
第一节 《旅行杂志》的发行 |
第二节 《旅行杂志》的读者 |
下篇 |
第六章 《旅行杂志》的内容 |
第一节 游记 |
第二节 旅行企业介绍 |
第三节 旅行理论知识介绍 |
第四节 近代世界旅行事业介绍 |
第五节 其他 |
第七章 《旅光》和《旅行便览》概述 |
第一节 《旅光》 |
第二节 旅行信息及《旅行便览》 |
第八章 《旅行杂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一、在近代报刊史上具有的独特地位 |
二、普及旅行,增强旅行意识 |
三、介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
四、推进了近代旅游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
五、奠定了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的基础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四、2001年《中国麻业》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2]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D]. 陈安梅. 扬州大学, 2016(12)
- [3]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李婉莹. 复旦大学, 2013(08)
- [4]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 李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D]. 刘喆.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生长鸸鹋饲料利用的研究[D]. 何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 ——《旅行杂志》研究[D]. 黄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