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热源吸收式冷水机组传热面积优化

四台热源吸收式冷水机组传热面积优化

一、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面积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平[1](2019)在《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集中与区域供热领域的新兴节能技术,大温差换热技术能够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提升管网输热能力,具有换热效能高,经济优势明显的特点。本文围绕大温差换热技术所涉及的能量转换机理及高效系统构建的科学问题,对大温差换热过程的换热极限、能量转化机理、构建原则、高效喷射器的优化设计方法、新型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构建与实验验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理想模型分析是掌握系统基本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广义换热过程、大温差换热过程、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概念,指出理想广义换热过程才是两介质换热系统真正的换热极限。通过对该理想过程解析模型的分析,得到了理想广义换热函数,明确了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换热量、两介质出口温度与热容比、两介质进口温度的数量关系。研究了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热力特性,明确了关键参数对过程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指出两介质的进口温度相差越大、两介质的介质热容比热容比值偏离1越远,换热过程将具有更高的理想广义温度效率,大温差换热过程更容易实现。以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换热性能为基准,提出了换热完善度、广义温度效率、温度跨越系数、单位换热量?失等评价指标,用于统一评价常规换热器换热系统、广义换热系统、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等两介质换热系统的换热性能,并为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规律与构建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确立大温差换热过程能否实现的判据。依据对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模型换热特性与规律的分析,得出设定适宜的热机循环高位热源温度、较高的换热器温度效率、较低的热力循环不可逆程度能够提升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以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过程特性为基准,发现并联逆流调温换热器的构型效果更佳。对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进行了解构,分析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中的能量转换与传递规律,发现了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与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等效性,明确了喷射式热泵循环构建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可能性,指出热力驱动热泵较高的热力系数是实现大温差换热过程的关键。总结了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原则。为了提高喷射器的喷射系数,保障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能够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喷射器结构尺寸与型线设计方法,该新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际工质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增设了采用等压混合模型设计的混合室,基于工质气体流动摩擦的耗散特性确定扩散段的平均绝热效率与水平轴线最优夹角。新方法下设计的喷射器在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工况下,其喷射系数能够达到普通等压混合方法喷射器的2.5倍,普通等动量混合方法喷射器的2.1倍,且具有内部工质混合均匀,静压变化平缓,激波影响程度低,极限背压值高,工作稳定性强的优点,是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构建的技术保障。在正逆耦合循环换热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基本结构,以技术制约为条件,以换热效果为目标,优选了氟利昂R141b作为喷射式热泵的循环工质,选定了并联外部调温换热器的方案为系统构型的最优方案。针对基本结构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缺陷,根据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原则,从提升内部循环热力系数与能量梯级利用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增设工质回热器、工质预热器、介质预热器,提出了新型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该新型系统在一次水供水温度为130℃的条件下,能够将一次水温度降至28.3℃,达到了溴化锂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性能水平。对系统内部参数影响换热性能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依据。首次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实验样机(额定换热量为200kW),搭建了大温差换热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平台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总结了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启停特性,表明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具有快速、稳定的启机与停机响应;(2)单、双段系统额定性能的测定与对比,发现双段系统较单段系统提高了13.6%的换热量。(3)测定了不同方法设计的喷射器的性能,采用本文新方法设计的两台喷射器较普通CPM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分别提升了1.86倍与0.5倍,系统整体的换热效果提升了25%。(4)研究了一次水入口温度、流量,二次水入口温度、流量分配比影响下的机组变工况特性,为后期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调试、控制与优化运行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大温差换热过程的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推动大温差换热技术的工程应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指导我国供热技术的长足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德盟[2](2017)在《磷酸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复合系统性能优化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是能源世纪,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新的能源技术以摆脱传统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分布式能源系统,特别是以高能量密度的燃料电池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因其配置灵活,清洁环保、安全可靠等优势,迅速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未来我国将加大对智能电网的投资与建设,小型的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项目因此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前景。因此,研究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的复合系统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建立了磷酸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的复合系统模型,在磷酸燃料电池输出电能的同时,释放的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为一个建筑房间提供冷量。分别优化分析了磷酸燃料电池性能与复合系统的制冷性能。具体工作有:第一章介绍了当今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特点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简要发展历程,并举例介绍了国内外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项目的具体案例与研究的现状。最后说明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与研究的意义。第二章研究了磷酸燃料电池(PAFC)的工作机理,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燃料电池可逆电压,电化学分析得出使电池实际电压下降的三种过电势:活化过电势、浓度过电势、欧姆过电势。考虑了燃料电池内部不可逆损失,分析了不同工作参数例如温度、压力、电解质浓度等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燃料电池实际电压与熵产率。第三章建立了相比三热源循环系统更贴近于实际制冷循环的四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模型。分析多种工作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其制冷量、性能系数,同时给出了不同工作条件下的优化电流密度区间。将冷量转换为等效功量,计算该复合系统的等效功率与效率,结果显示,效率随着电流密度增加而下降,而复合系统功率存在极值。由于最大制冷量对应的电流密度要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的对应电流密度,有多余热量没有被利用,为增加系统能量使用效率,提出了利用热水系统收集燃料电池位于高电流密度区所释放的多余热量。通过计算显示该方法提升了系统效率约为10%。第四章建立了制冷空间的非稳态传热模型,得到了房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设定了目标温度TSET,优化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量。分析了不同不可逆因子、工作温度、冷凝器吸收器热量分配率、以及墙体热导率对非稳态的影响,对比得到,不可逆因子与温度对非稳态性能影响较大,而冷凝器吸收器热量分配率影响较小。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达到目标温度所允许的电流密度区间不同。与稳态特性不同,优化非稳态特性要求更小的电流密度区间。第五章则对本文研究内容做出总结,分析罗列了本文研究的优点与缺点。为本文的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关看法与展望。

冯辉君,陈林根,孙丰瑞[3](2013)在《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不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性能分析》文中提出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由一个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不可逆闭式布雷顿循环和一个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循环组成的热电冷联产循环模型,导出了其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的表达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循环各参数对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与压比关系的影响,比较了最大火用输出率和最大火用效率性能,给出了实际热电冷联产装置设计和运行的建议。

冯辉君,陈林根,孙丰瑞[4](2013)在《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内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经济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研究恒温热源条件下由一个内可逆闭式布雷顿热机循环和一个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循环组成的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热电冷联产装置的火用经济性能,导出热电冷联产装置的利润率和火用效率与压气机压比的关系。利用数值计算,分析热电比和吸收式制冷循环总放热量在吸收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分配率对利润率与火用效率关系的影响,并研究联产装置各种参数对最大利润率及相应火用效率特性的影响。

竟峰,张旭[5](2010)在《基于相对不可逆度的四热源冷机热力学模型》文中提出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了相对不可逆度的概念用于描述系统内部的不可逆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系统内不可逆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进行了具体的数值算例分析,并与传统的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进行了比较.

陶桂生,陈林根,孙丰瑞[6](2009)在《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生态学最优性能》文中指出基于能量分析的观点,建立了反映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制冷率与熵产率之间最佳折中的生态学准则,分析了线性(牛顿)传热定律下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生态学最优性能。导出了生态学目标与制冷系数的优化关系和最大生态学目标值及其相对应的制冷系数、制冷率和熵产率,确定了循环主要参数的生态学优化选择范围。数值算例分析了制冷率目标和生态学目标的相互关系,计算表明生态学准则对吸收式制冷机优化设计是一种具有长期效应的可选优化目标。

任健[7](2007)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AutoCAD二次开发与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是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以各种热能为动力的制冷设备,在为保护臭氧层而限制生产CFCs制冷工质和电力供应日趋紧张的今天,耗电少、不含CFCs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计算过程中,由于溴化锂溶液的物理性质需要查阅大量的图表,同时需要使用大量的经验公式,计算繁琐,工作量大。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开发制冷机各设备,能达到节能降耗、减少设备投资、提高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的目的,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对制冷机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合理确定各种参数,从而使其在一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取得一个技术经济指标为最佳的设计方案。近年来,由于优化设计方法在一般机械设计过程中不断取得应用成功的经验,因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中也引入了优化设计方法及其软件。本文介绍了用ObjectARX2002和VC++6.0对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和优化设计的实用技术。针对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双筒结构作了算例说明,绘制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上筒、下筒和溶液热交换器图。并且利用复合形法求解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所开发的优化设计软件对一个实际工程算例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不同的目标函数得到了优化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些表明所提出的开发和优化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陈安峰[8](2008)在《四温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秦晓勇,陈林根,何琳,孙丰瑞[9](2007)在《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概述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基础上,综述了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吸收式制冷循环和吸收式热泵(第Ⅰ类吸收式热泵和第Ⅱ类吸收式热泵)循环进行热力学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杨惠山[10](2007)在《不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经济优化性能》文中指出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基于利润率为目标函数,对牛顿传热规律下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进行优化分析,导出制冷机的经济优化性能,揭示了其与生态学优化性能的内在联系。所得结论可为四热源制冷机的优化设计和最佳工况选择等提供些新理论依据。

二、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面积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面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大温差换热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温差换热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复杂热力循环特性的研究现状
        1.3.3 热功循环能量转换机理的研究现状
        1.3.4 喷射器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5 喷射式热泵循环特性的研究现状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简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两介质换热系统的广义换热过程及其特性
    2.1 概述
    2.2 广义换热过程的概念
        2.2.1 两介质换热系统与大温差换热过程
        2.2.2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模型
    2.3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2.3.1 数学模型的构建
        2.3.2 理想广义换热函数及其特性
    2.4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热力特性
        2.4.1 理想广义换热函数的求解
        2.4.2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温度特性
        2.4.3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换热量特性
        2.4.4 理想广义换热过程有用功传递特性
    2.5 广义换热过程的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构建原则
    3.1 概述
    3.2 大温差换热过程能否实现的判据
        3.2.1 判据模型的构建
        3.2.2 大温差换热系统临界熵产判据
    3.3 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换热特性研究
        3.3.1 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数学模型
        3.3.2 热力循环热源温度的影响规律
        3.3.3 换热器温度效率的影响规律
        3.3.4 热力循环内不可逆程度的影响规律
    3.4 高效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构型
        3.4.1 高效系统的构建思路
        3.4.2 高效正逆耦合换热系统的结构改进
        3.4.3 高效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构型的确定
    3.5 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与传递规律
        3.5.1 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分析
        3.5.2 大温差换热系统对热泵热力系数的要求
    3.6 高效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喷射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高效喷射器的结构设计
        4.2.1 喷射器工作原理
        4.2.2 高效喷射器的结构设计原则与数学模型
        4.2.3 最大喷射系数的计算
        4.2.4 喷射器型线尺寸设计
        4.2.5 扩散段绝热效率的确定
    4.3 压力边界条件对最大喷射系数的影响规律
        4.3.1 案例实践与分析
        4.3.2 压力边界条件的影响规律分析
    4.4 喷射器工作特性的仿真研究
        4.4.1 CFD仿真模型及求解设置
        4.4.2 三类结构喷射器内部流动特性对比分析
        4.4.3 喷管渐扩段长度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4.4.4 喷射器变工况运行特性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构建与分析
    5.1 概述
    5.2 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模型
        5.2.1 B-EHE系统的运行流程
        5.2.2 B-EHE系统的数学模型
    5.3 系统适用工质遴选与换热效果分析
        5.3.1 传热温差的技术制约
        5.3.2 工质遴选原则
        5.3.3 工质遴选结果
    5.4 B-EHE系统的热力特性
    5.5 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
        5.5.1 高效系统的构建思路
        5.5.2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
    5.6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性能分析
        5.6.1 D-EHE系统的数学模型
        5.6.2 性能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5.6.3 性能分析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实验研究
    6.1 概述
    6.2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样机的设计与制造
    6.3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6.3.1 实验平台的功能及实验内容
        6.3.2 实验平台的构成与工作流程
        6.3.3 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
        6.3.4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6.4 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启停特性
        6.4.1 启停过程与操作方法
        6.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 单、双段喷射式换热机组额定性能实验研究
        6.5.1 机组额定工况下的换热效果对比
        6.5.2 机组额定工况下的性能指标参数对比
    6.6 喷射器性能的测定与对比
    6.7 双段机组变工况运行特性实验研究
        6.7.1 一次水进口温度的影响
        6.7.2 一次水流量变化的影响
        6.7.3 二次水进口温度变化的影响
        6.7.4 二次水并联管路流量分配比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磷酸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复合系统性能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参数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燃料电池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
    1.4 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研究现状
    1.5 吸收式制冷机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磷酸燃料电池热力学及电化学分析
    2.1 引言
    2.2 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磷酸燃料电池热力学
        2.3.1 磷酸燃料电池标准电动势
        2.3.2 温度对可逆电压的影响
        2.3.3 压强对可逆电压的影响
        2.3.4 浓度对可逆电压的影响
    2.4 磷酸燃料电池的电化学
        2.4.1 活化过电势
        2.4.2 浓差过电势
        2.4.3 欧姆过电势
    2.5 磷酸燃料电池工作电压
    2.6 燃料电池的熵产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复合系统
    3.1 引言
    3.2 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
        3.2.1 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3.2.2 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
    3.3 制冷量与性能系数的优化
    3.4 复合系统的功率与效率的优化
    3.5 提升系统效率的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系统非稳态特性优化分析
    4.1 引言
    4.2 非稳态模型
    4.3 一些重要参数的影响
        4.3.1 不可逆因子对非稳态的影响
        4.3.2 温度对非稳态的影响
        4.3.3 热量分配率β对非稳态的影响
        4.3.4 墙体热导率对非稳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不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热电冷联产循环模型
2联产循环性能分析
3数值算例与分析
4结论

(4)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内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经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循环模型
2 有限时间火用经济性能
3 数值算例与分析
    3.1 最佳压比
    3.2 利润率与火用效率特性关系
    3.3 最大利润率及相应的火用效率
4 结论

(5)基于相对不可逆度的四热源冷机热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最大可能熵产与相对不可逆度
2 内不可逆四热源制冷机理论模型
3 数值算例分析
    3.1 发生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3.2 对不可逆度对系统的影响
    3.3 散热比对系统的影响
    3.4 外界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3.5 系统优化
4 讨论
5 结语

(6)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生态学最优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循环模型和生态学目标
2 生态学最优性能
    2.1 生态学优化关系
    2.2 最大生态学目标Emax及其相应的制冷系数εE、制冷率RE和熵产率σE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7)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AutoCAD二次开发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历程
    1.3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1.4 本文所做工作
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基本知识
    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原理
        2.1.1 溴化锂溶液的性质
        2.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与制冷循环
    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型式与结构
3 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热力计算原理和结构设计
    3.1 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热力计算原理
        3.1.1 热力计算
        3.1.2 传热计算
    3.2 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总体结构设计
    3.3 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上筒结构设计
        3.3.1 发生器结构
        3.3.2 冷凝器结构
        3.3.3 换热管
        3.3.4 管程数和壳程形式
        3.3.5 壳程折流板
        3.3.6 壳体内径的计算
        3.3.7 管板尺寸和壳体厚度的确定
        3.3.8 换热器传热管数计算
        3.3.9 换热器流速计算
    3.4 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下筒结构设计
        3.4.1 蒸发器结构设计
        3.4.2 吸收器结构设计
    3.5 溶液热交换器设计
        3.5.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3.5.2 平均温差
        3.5.3 温差修正系数
        3.5.4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
        3.5.5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3.5.6 壁温计算
        3.5.7 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
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化设计
    4.1 复合形法简介
    4.2 目标函数
    4.3 设计变量
    4.4 约束条件
    4.5 程序流程图
    4.6 优化与非优化结果比较
        4.6.1 计算实例
        4.6.2 优化分析
5 四温位吸收式泵热循环的热力学优化
    5.1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5.2 数值算例分析
6 二次开发
    6.1 程序总体设计
        6.1.1 设计程序原理框图
        6.1.2 设计程序的实现步骤
    6.2 计算实例
    6.3 用户界面
结论
    论文工作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四温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现状
        1.1.1 传热规律方面的研究
        1.1.2 热漏损失方面的研究
        1.1.3 有限热容热源方面的研究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四温位吸收式制冷循环生态学优化准则
    2.1 基于(火用)分析的生态学优化准则
    2.2 无限热容热源时的生态学基本优化关系
    2.3 有限热容热源时的生态学基本优化关系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火用)分析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生态学优化性能
    3.1 基于(火用)分析的生态学优化分析
    3.2 制冷率优化准则和基于(火用)分析的生态学优化准则的比较
    3.3 制冷循环在总热导率不变时的性能忧化
    3.4 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优化分析
    4.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本优化特性
        4.1.1 无限热容热源时的优化特性
        4.1.2 有限热容热源时的优化特性
    4.2 无限热容热源时集热器的最佳工作温度
    4.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3 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进展
    3.1 吸收式制冷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
        3.1.1] 三热源循环模型
        3.1.2 四热源循环模型
        3.1.3 四温位循环模型
    3.2 吸收式热泵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
        3.2.1 第Ⅰ类吸收式热泵循环
        3.2.2 第Ⅱ类吸收式热泵 (吸收式热变换器) 循环
    3.3 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4 结论

(10)不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经济优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制冷机模型及基本优化关系
3 制冷机的利润率
4 π最大和E最大时制冷机的优化性能
5 讨论和结论
6 结 语

四、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面积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应用[D]. 李亚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磷酸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机复合系统性能优化分析[D]. 孔德盟. 东华大学, 2017(10)
  • [3]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不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性能分析[J]. 冯辉君,陈林根,孙丰瑞. 热科学与技术, 2013(02)
  • [4]高炉余能余热驱动的内可逆闭式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火用经济性能分析[J]. 冯辉君,陈林根,孙丰瑞. 节能, 2013(02)
  • [5]基于相对不可逆度的四热源冷机热力学模型[J]. 竟峰,张旭.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
  • [6]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生态学最优性能[J]. 陶桂生,陈林根,孙丰瑞. 太阳能学报, 2009(07)
  • [7]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AutoCAD二次开发与优化设计[D]. 任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8]四温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优化研究[D]. 陈安峰. 东华大学, 2008(06)
  • [9]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进展[J]. 秦晓勇,陈林根,何琳,孙丰瑞. 制冷, 2007(01)
  • [10]不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经济优化性能[J]. 杨惠山. 低温工程, 2007(01)

标签:;  ;  ;  ;  ;  

四台热源吸收式冷水机组传热面积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