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长城”运作看债转股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信[1](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杠杆率快速爬升。过高的杠杆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并使得企业的风险不断增加。同时,高杠杆也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危及我国金融市场安全,甚至波及整个经济系统。在此背景下,为降低企业高杠杆带来的危机,债转股作为一种有效的降杠杆手段,逐渐得到政策面的关注。我国在2016年颁布了相关政策,标志着新一轮债转股正式启动。截止到2019年年末,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总体进展平稳,已有将近170家企业进行了债转股。实施机构涉及多种类型,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基本达到了降杠杆的目的,债转股成效显着。在资金方面,2019年年末到位资金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可以说,目前我国新一轮债转股表现符合预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中国中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法,研究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及优势。首先,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接着对债转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分析本轮债转股的根本动机与期望目标,为案例研究搭建相关理论框架。其次,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方案进行分析。对债转股方案的步骤,定价及退出渠道进行研究。通过对债转股前中国中铁财务状况的分析,发现中国中铁存在债务负担过重、周转能力下降等问题。再次,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出发,全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并得出相关启示。本文旨在为其他计划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借鉴。
吴雁楠[2](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
石楠[3](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其内部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郭东[4](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王宜宁[5](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环境下,降杠杆、减负债的工作正在提质、扩面地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降杠杆的利器,自2016年提出以来备受关注。与政策性债转股相比,它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调动企业的自主性。不过尽管目前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签约资金比较多,实际的资金落地率却很低,阻碍其进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价以及退出等操作具有一系列的弊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选择何种模式成为关键。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模式的选择,要应用多渠道、创新性的模式来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本文研究的“两步走”模式就是市场化债转股近两年出现的新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模式一步转股的路径,采用实施机构先在子公司层面实施债转股再与上市公司换股的转股路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该模式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有困境的子公司脱困,从而在母公司合并报表层面降低资产负债率,降杠杆时效快,效果显着。目前,中国重工、中国中铁、华菱钢铁等大型企业均利用该模式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但当前针对该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不利于实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希望对该模式加以分析,帮助更多企业了解它,使其有效地运用“两步走”模式,从而推动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更加顺利地开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研究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首先对国内外债转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了解,然后以运用该模式时效性和典型性较强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本文立足于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对中国中铁实施债转股的主体、动因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中铁选择该模式的原因以及该模式对实施机构的保障作用,然后对模式的流程、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该模式的特点、风险以及适用性。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两步走”模式在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中具有积极效果,极大地解决了市场化债转股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两步走”模式加速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资金的落地,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得到降低,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其次,“两步走”模式能够增强实施机构的投资意愿。最后,“两步走”模式给非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本文也发现该模式在定价、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风险。对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向实施机构发行的股份可以选择优先股,将优先股的优势发挥在该模式中;第二,在定价时,为了保障转股价格更加合理,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价格调整机制;第三,在实施机构参与公司治理时,要明确债转股股东的具体权利,同时也要给予债转股股东一定的激励与问责,如建立声誉机制;最后,在国家层面,要优化顶层设计,如建立市场化债转股交易市场,税务部门给予税收优惠。但是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充分意识到,市场化债转股只是使公司状况暂时改善的一个工具,公司要据此契机注入优质资产,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向上向好发展。
武敏纯[6](2020)在《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央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的降杠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着眼于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展开了如下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我国开展的两轮债转股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性、“两步走”债转股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现状展开了分析;另一方面总结了美国、波兰以及日本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二,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中国中铁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步骤。其次分析了各方的参与动因、中国中铁采用的转股定价策略以及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点等。最后,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股权及治理结构等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债转股的模式选择来看,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表面看上去是分开进行的两步,但本质上其价值逻辑是机构投资者以货币资金购买中国中铁上市流通的股权。因此两步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割看待的,在分析过程中须将其看为合并的一步。二是中国中铁在短期内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收益,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也使得中国中铁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合理化。三是中国中铁在参与主体的选择、转股定价和退出方式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李思源[7](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稳步增长阶段,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中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受到了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自2016年10月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以来,大批企业希望借此东风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得以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选取首家完成市场化债转股的建筑类央企——中国中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文章首先从定义、特点和运行机理上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了深入介绍,同时对比了其与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分析了当前我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类型和原因、实施主体和实施方式、资金来源、退出机制以及潜在风险,对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形成了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其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债转股相关文献的归类梳理,从中国中铁的综合实力、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本次债转股运作模式和实施经过三个方面对此案例进行事实考究,判断中国中铁是否适合进行市场化债转股。中国中铁是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央企,经营状况显示中国中铁有极强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主营业务集中但利润率低。财务状况显示中国中铁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平均水平,较多的负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使得中国中铁很适合采用债转股方式进行资产优化。同时,中国中铁具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内外部条件,使得其债转股实施过程较为顺利,阻力很小。文章在对中国中铁债转股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做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从动因、案例模式以及后续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中铁的债转股行为进行了综合而详细的分析评估。动因分析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案例模式分析包括案例的交易模式、实施方式、定价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四方面。对比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中国中铁模式在各方面都体现了市场化,具有可推行性。后续实施效果分析主要从财务数据、股价表现以及管理费用的变化三方面评估。中国中铁的债转股模式可以归纳为“三步走”:第一步,实施机构对子公司进行现金或债权增资并获得子公司相应的股份;第二步,中国中铁向实施机构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子公司的股权;第三步,实施机构的股份退出。交易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均公开、透明、市场化。这需要多方的参与配合,尽量使每一方利益都得到最大保障。后续实施效果中,财务数据显示,债转股后中国中铁子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着下降,财务费用减少导致净利润增加。对中国中铁的A股及H股进行事件研究显示债转股对公司的短期股价无显着影响,这可能与投资者对债转股的评价有关。从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变化方面分析债转股对于改善企业长期经营情况的影响,发现目前债转股还未能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得到明显优化,这就为后续的改良提供了切入点。文章最后结合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的特点得出了几点研究结论,包括市场化债转股应实现的两个层面的要求、中国中铁模式的优缺点等,并结合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中的经验与不足,向拟实施债转股的其他企业、投资机构和政府三类对象分别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文章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事件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且文章不局限于案例的表面,通过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及优劣,试图探讨中国中铁债转股模式的可改进之处和推广的可能性。在对股价的研究中,对中国中铁实施债转股公告日A股和H股的股票收益分别进行了研究,力图得到最全面完整的市场反馈。全文分析全面且深入,为央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
殷实[8](2020)在《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进入黄金时代,“中国”速度举世瞩目。但是经济过快增长的同时,一些隐形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企业由于行业特点、自身扩张等原因,负债较多,致使企业高杠杆运行,财务危机一触即发。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国家调整发展模式、注重发展质量的决心。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已经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同时也威胁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帮助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盘活存量资产、降低杠杆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成为国家的一大难题。上世纪末期,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转股的实施机构,设立资金均来自于国家财政。债转股作为一项政策性工具被大规模应用,来帮助国有企业脱贫致富、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贷款率,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上一轮债转股的经验也为解决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高杠杆率的问题提供了借鉴。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杠杆。2016年10月11日,国新办接连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目前实施的市场化债转股是对前一轮政策性债转股的优化创新,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弱化政府的地位,尊重实施双方的意愿,不给“僵尸企业”可乘之机,为暂时处于困境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机会。本文写作期间正值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攻坚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质量却不能匹配经济发展速度。随着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入实处,成效斐然。本文以中国中铁——建筑类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此次去杠杆政策下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企业,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中铁位列55名;《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国中铁位列第七名。由此可见,中国中铁在国内外皆享誉盛名,其在市场化债转股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后续实施企业提供借鉴。首先,本文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去杠杆、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接着,是文章的理论基础部分,对去杠杆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含义、去杠杆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和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对两轮债转股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其实施路径的市场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实施过程的法制化。然后,本文对中国中铁的公司概况以及去杠杆的过程进行描述,由此展开对案例的分析。本文从中国中铁去杠杆的原因、去杠杆方式的选择、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以及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股价的变化四个方面深层次地对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经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从79.89%下降到76.43%,同时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实施机构派出监事、董事参与公司事务能使公司治理得以改善。但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有一定的解锁期,企业未来升值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在市场化债转股后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适当负债,控制好资产负债率,合理选择资本结构;对于过高的杠杆率,企业应选择合理的去杠杆方式,不能盲目去杠杆。同时,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去杠杆支持政策以及利用市场化债转股的资源配置功能,盘活企业资产。各主体也应充分关注市场化债转股后企业价值的变化,机动应对,减少投资风险。本文结合了时代背景与国家政策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时间意义。虽然债转股在国外已被许多国家采用,但是在我国仅有一次实践,即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但市场化债转股与之前的债转股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各领域不断尝试采用这种新模式,市场化债转股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作者在了解债转股历史以及查阅国外诸多案例后,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市场化债转股在我国的稳步推进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杭航[9](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转型阶段,但是面临着实体经济杠杆水平过高,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市场化债转股能够在降低企业负债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兼具优化融资结构、推动企业改革的作用,因此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自2016年国家提倡市场化债转股以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签约量大、资金落地率低的问题,原因在于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企业、投资者、银行等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每一步都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同时,市场化债转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确保投资者后期顺利退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A股市场流动性比较好,投资者通常更愿意接受债权转为A股上市公司股权。同时,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完善股权再融资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拓股权融资方式,而定向增发是最常用的股权再融资手段。国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定向增发的一系列要求,相关政策经历了宽松-收紧-再放宽的历程。本文选取中国中铁2018年开始的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为对象。结合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探究中国中铁本次债转股的内外动因,接着回顾了中国中铁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方案,即债转股+锁价定增“两步走”的操作步骤。市场化债转股与锁价定增相结合,一来有的放矢,解决了非上市子公司的财务困难;二来让投资者以锁定的折扣价获得了A股流通股,实现双赢。之后从财务指标角度和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本次债转股的实施效果,验证了市场化债转股的积极作用。并结合主流券商的研究报告,估算了投资者一年锁定期结束后的收益率区间,结合目前国家对定增解禁后集中减持的政策限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预测投资者到期后大规模集中减持的可能性较小,逐步退出的概率较高,一方面不会对中铁的股价带来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所保障。最后,由本次案例得出启发,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坚持市场化标准、拓展股权退出途径、丰富交易结构,可以促进市场化债转股后续项目的成功实施。
常佳丹[10](2020)在《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非金融企业部门对全社会杠杆率的突出影响,引发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阶段,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债务规模与日扩大,财务负担不断加重。目前来看,从国际角度出发,经济环境受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从国内角度出发,我国经济正处于“L”型走势谷底区,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经营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需求,埋下不少隐患,相应地,债务风险也就随之陡然上升。特别是基建行业,由于前期投入高,回款时间长,致使高杠杆问题一直存在,国务院为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决策部署,于2016年10月10日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新思路,并对其总体要求和主要途径做出了明确指示。本文选取基建行业的代表之一Z公司作为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明晰本轮债转股的特征、模式、动因和影响,并回顾上轮政策性债转股的操作细则,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化债转股。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发生的背景进行概括,逐一介绍参与本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主体,梳理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流程,即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此基础上从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此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次Z公司及其下属四家子公司的偿债能力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升,资本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降低了自身杠杆风险,但也暴露出存在即期摊薄风险、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集团负债规模依旧较大等问题。最后,为了更好弥补不足,先后有针对性地为Z公司和其余各行各业提出了相关建议,使其日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能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市场化债转股更加成熟和规范。
二、从“长城”运作看债转股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长城”运作看债转股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机研究 |
1.2.2 市场化债转股企业选择研究 |
1.2.3 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局限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局限 |
2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 市场化债转股内涵及动因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内涵 |
2.1.2 国家推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2.2 市场化债转股主要模式 |
2.2.1 收债转股 |
2.2.2 发股还债 |
2.2.3 基金模式 |
2.3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
2.3.1 财务评价 |
2.3.2 非财务评价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3.1 案例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实施背景 |
3.2 中国中铁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我国对于市场化债转股提供政策支持 |
3.2.2 建筑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营运能力下降 |
3.2.3 化解债务危机,提升企业形象 |
3.2.4 投资需求多,定增再融资受限 |
3.3 中国中铁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状况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主体及对象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方案 |
3.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转股价格及比例 |
3.3.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退出机制 |
3.4 中国中铁集团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 |
3.4.2 对企业股权结构的影响 |
3.4.3 对企业治理能力的影响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启示 |
4.1 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完善企业筛选标准 |
4.2 拓宽资金来源,谨慎选择实施机构 |
4.3 创新实施模式,拓宽交易思路 |
4.4 健全退出渠道,完善退出机制 |
4.5 完善公司治理,建立降杠杆长效机制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2.2 债转股模式研究 |
1.2.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2.4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2.5 文献综述简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含义 |
2.1.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困境 |
2.2 市场化债转股模式概述 |
2.2.1 “两步走”模式介绍 |
2.2.2 其他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介绍 |
2.2.3 “两步走”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
2.3 理论基础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参与主体 |
3.1.1 中国中铁简介 |
3.1.2 中国中铁子公司简介 |
3.1.3 实施机构简介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 |
3.2.1 国家政策环境 |
3.2.2 行业发展环境 |
3.2.3 企业内部财务环境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流程 |
3.3.1 实施机构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入股 |
3.3.2 中国中铁向实施机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分析 |
4.1 “两步走”模式选择原因分析 |
4.2 “两步走”模式运作流程分析 |
4.2.1 中国中铁引入实施机构阶段分析 |
4.2.2 中国中铁与实施机构定价阶段分析 |
4.2.3 实施机构参与中国中铁治理阶段分析 |
4.2.4 实施机构退出中国中铁阶段分析 |
4.3 “两步走”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
4.3.1 中国中铁子公司财务效果分析 |
4.3.2 中国中铁财务效果分析 |
4.3.3 实施机构投资效果分析 |
4.4 “两步走”模式运用特点分析 |
4.4.1 债转股资金落地时效快 |
4.4.2 多方面为实施机构护航 |
4.4.3 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高 |
4.5 “两步走”模式运用风险分析 |
4.5.1 交易定价风险 |
4.5.2 公司经营风险 |
4.5.3 公司治理风险 |
4.6 “两步走”模式适用条件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两步走”模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治理状况 |
5.1.2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增强投资者投资意愿 |
5.1.3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非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 |
5.2 建议 |
5.2.1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可选择优先股 |
5.2.2 建立定价调整机制 |
5.2.3 建立债转股股东激励与问责机制 |
5.2.4 优化国家顶层设计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代理成本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动因 |
2.2.2 债转股效果 |
2.2.3 债转股风险 |
2.2.4 债转股国外经验 |
2.2.5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债转股定义 |
3.1.2 我国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3 我国债转股模式 |
3.2 行业基本概况 |
3.3 中国中铁概况 |
3.4 九家交易对方概况 |
3.5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 |
3.5.1 机构投资者以现金或债权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 |
3.5.2 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1.1 降杠杆,减轻财务重负 |
4.1.2 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发展 |
4.1.3 绕开监管审批,实现快速落地 |
4.2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
4.2.3 估值逻辑和定价策略分析 |
4.2.4 退出方式分析 |
4.3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反应 |
4.3.2 财务绩效 |
4.3.3 股权和治理结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理论依据 |
1.2.2 债转股动机和模式 |
1.2.3 债转股实施效果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分析 |
2.1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1 市场化债转股的定义及特点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行机理 |
2.1.3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 |
2.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现状分析 |
2.2.1 企业类型及实施主体 |
2.2.2 实施方式 |
2.2.3 资金来源及退出机制 |
2.2.4 潜在风险 |
第3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企业概况 |
3.1.2 企业经营状况 |
3.1.3 企业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 |
3.2.1 内部条件 |
3.2.2 外部条件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 |
3.3.1 参与双方概况 |
3.3.2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及运作过程 |
第4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机、模式及实施效果分析 |
4.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因 |
4.1.1 内部原因 |
4.1.2 外部原因 |
4.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4.2.1 交易模式 |
4.2.2 实施方式 |
4.2.3 定价机制 |
4.2.4 退出机制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4.3.1 财务绩效分析 |
4.3.2 股价的市场表现分析 |
4.3.3 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变化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其他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的建议 |
5.2.2 对投资机构的建议 |
5.2.3 对政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去杠杆的研究 |
1.2.2 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研究 |
1.2.3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研究 |
1.2.4 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 |
1.2.5 市场化债转股的风险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理论概述 |
2.1 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 |
2.1.1 去杠杆的含义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含义 |
2.2 企业去杠杆的原因 |
2.2.1 符合“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要求 |
2.2.2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
2.3 企业去杠杆的方式 |
2.3.1 兼并重组 |
2.3.2 股权融资 |
2.3.3 市场化债转股 |
2.4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 |
2.4.1 实施路径市场化 |
2.4.2 实施主体多元化 |
2.4.3 实施过程法制化 |
2.5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依据 |
2.5.1 权衡理论 |
2.5.2 资源配置理论 |
2.5.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历史及股权结构 |
3.1.2 经营状况介绍 |
3.1.3 中国中铁高杠杆率的形成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过程 |
3.2.1 合作对象及目标企业的选择 |
3.2.2 双方利益达成一致 |
3.2.3 监管机构审批通过债转股方案 |
3.2.4 通过市场化机制实行债转股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的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去杠杆的原因分析 |
4.1.1 中国中铁财务负担过重 |
4.1.2 应“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要求 |
4.1.3 中国中铁行业前景良好是去杠杆的前提 |
4.1.4 满足PPP投资项目对资产负债率的要求 |
4.2 中国中铁选择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去杠杆的分析 |
4.2.1 采用兼并重组方式整合难度大 |
4.2.2 采取股权融资方式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 |
4.2.3 采用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分析 |
4.3.1 两步走方式:先增资标的公司再与上市公司换股 |
4.3.2 引入投资人参与子公司治理 |
4.3.3 货币出资占市场化债转股投资的比重较大 |
4.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股价变化分析 |
4.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
4.4.2 基于行业同期平均股价变化的比较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
5.1.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
5.1.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5.1.4 投资者在债转股后可能面临较大投资风险 |
5.2 研究启示 |
5.2.1 企业经营发展应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 |
5.2.2 对于过高的杠杆率,企业应合理选择去杠杆的方式 |
5.2.3 充分利用市场化债转股的资源配置功能 |
5.2.4 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去杠杆的政策支持 |
5.2.5 应充分关注市场化债转股后企业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市场化债转股和定向增发的相关理论和政策 |
2.1 市场化债转股及相关政策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及其特征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要求 |
2.2 定向增发及相关政策 |
2.2.1 定向增发及其优势 |
2.2.2 定向增发的相关政策演变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公司介绍 |
3.2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实施动因 |
3.2.1 从中国中铁的角度出发 |
3.2.2 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 |
3.3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实施步骤 |
3.3.1 市场化债转股,实现股权对债权的置换 |
3.3.2 锁价定增,将子公司股权置换成上市公司股权 |
3.4 与中国动力、武钢集团的方案比较 |
3.4.1 与中国动力比较:定向增发VS定向可转债 |
3.4.2 与武钢集团比较:机构投资者VS股权基金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方案特色 |
4.1 设计了债转股和锁价定增“两步走”的方案 |
4.2 交易对方同为国资 |
4.3 旧债转股和现金增资相结合 |
4.4 交易实施时机恰当 |
4.5 考虑了债转股和锁价定增“两步走”的估值差异 |
4.6 未转移企业控制权 |
4.7 为交易对手实现锁价定增 |
4.8 设置定增股份的锁定期 |
4.9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和退出预测 |
5.1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1 财务状况改善 |
5.1.2 公司治理优化 |
5.2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预测分析 |
5.2.1 中国中铁未来1 年股价预测 |
5.2.2 政策对定增股份集中减持的限制 |
5.2.3 9家投资机构集中减持的可能性预测 |
5.2.4 退出时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6.1 市场化债转股,降杠杆促改革 |
6.2 债转股+锁价定增,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
6.3 坚持市场化标准,防范各类风险 |
6.4 拓展融资和退出渠道,推广市场化债转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特征与模式 |
1.2.2 债转股的动因 |
1.2.3 债转股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贡献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类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资本结构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经济环境:高杠杆逼近警戒线 |
3.1.2 政策引导: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
3.1.3 行业特点:强周期性致使负债压力大 |
3.1.4 企业需要:跟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5 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互利共赢 |
3.2 案例主体 |
3.2.1 Z公司 |
3.2.2 机构投资者 |
3.3 案例流程 |
3.3.1 前期准备 |
3.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 |
3.3.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第4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分析 |
4.1.1 合规性分析 |
4.1.2 风险因素分析 |
4.1.3 资金来源分析 |
4.1.4 定价机制分析 |
4.1.5 退出机制分析 |
4.2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债权结构分析 |
4.2.3 股权结构分析 |
4.3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启示 |
4.3.1 填补被摊薄的即期回报 |
4.3.2 拓宽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渠道 |
4.3.3 继续降低企业负债水平 |
4.3.4 缩短市场化债转股周期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关于交易对象和模式的选择 |
5.2.2 关于股权定价和退出 |
5.2.3 关于后续风险防控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长城”运作看债转股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张子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及效果研究[D]. 吴雁楠.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其内部风险的影响研究[D]. 石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D]. 王宜宁. 河南大学, 2020(02)
- [6]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武敏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7]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李思源.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去杠杆政策下的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殷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D]. 杭航. 河北大学, 2020(08)
- [10]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D]. 常佳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