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黄晓雨[2](2021)在《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困境及路径选择》文中指出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劳动保障监察体制改革做出了强调,对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到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模急速扩张,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各种经济体获得相对公平有序的竞争,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自身也进行了深刻变革,执法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但在真实执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多数地区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维权任务艰巨繁重。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报酬最大化,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式的产生,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拥有难以撼动的话语权和稳定的决策权,而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利方面过于脆弱,导致国内劳动保障监察具有极强的偏向性。因此政府不能忽视劳资关系双方实质上的不平等,公权力应该介入劳动关系领域,通过立法、执法程序干预劳资关系,均衡劳资力量,为劳动者建立一种国家力量的保障机制。劳动保障监察是国家对劳动关系监管的手段,是社会治理的一方面,有效的监察可以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提升用人单位的生产力,用工关系的干预并不一定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另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虽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劳动争议的处理上进行了分担,但是也引发了其他劳动监察执法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准确区分,科学界定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范围,是劳动保障监察的首要任务。因此面对当前庞杂的经济形势,如果政府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自身执法能力水平的提升不重视,国内大量基层劳动者被破坏的合法权益将难以获得保障,长期以往,社会的安全能力也会降低。如何提升国内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将是一场持久战,劳动监察行政部门必须全面改革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提升政府的服务效能。本文的写作分为三部分,以我国当前有效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国内外有关的文献研究为基础。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概念以及其社会功能;第二部分从实际的执法案例和工作问题出发,从立法上、执法上、管理模式三方面分析劳动保障监察现存问题;第三部分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路径选择方案。在立法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法律地位偏低,难以引起社会主体的重视,提高条例的法律位阶,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法》,将身份从原本行政决策服从者转化为法制保障者;对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管范围也要做清晰划分,尤其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在劳动争议上的监管模糊点,让投诉者投诉有门,执法者执法有路;赋予强制执行权、增强行政处罚力度一直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门的强烈诉求。在执法上,转变执法理念,改变以往的被动执法困境。劳动者具有人身属性,劳资矛盾发生时,劳动保障监察结果也只是赔偿式结束,对于人权保障起不到作用,因此主动执法,建立预防机制,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主体多方加入,共同为劳动安全工作服务;不要忽视宣传教育的作用,法制的普及教育不仅帮助执法部门预防性执法有效性增强,而且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执法的关键在人,完备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拥有一批批劳动保障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提升监察执法效率;提高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经济的当下,利用互联网提高监察执法工作的效率;强化内部监督,有权即有利益纠葛,用强化的监督杜绝监察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勾结,减少权益损害的可能。在管理模式上,要明确各个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定位,畅通联合执法渠道;加强工会在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增强工会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联系,推动工会的独立性建设;加强财政预算,增加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全国性的企业守法诚信体系,让全社会参与到监督上来;另外监察部门对待劳动保障监察应始终用发展的理念和眼光看待问题,对待问题也要用前瞻性的思维解决,贯彻服务意识。因此通过以上的路径选择,希望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可以更加有序地开展提供帮助,可以为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做出贡献。

严怡雯[3](2020)在《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深度访谈、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实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阐述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找出最优化的改革路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保障监察法律制度、行政执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概念,并对文中运用的两个理论——组织变革理论和行政分权理论进行研究。其次对比分析苏州改革可以借鉴的改革模式,并通过对改革方案制定者、执行者及基层执法人员的访谈,深入分析苏州市下辖的除高新区外的9个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情况。由此归纳阐述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存在改革设计缺陷、执法碎片化导致执法效率降低、改革试点引发执法力量削弱、改革推进体系不科学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最后提出完善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要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整体设计,系统性设计综合执法改革,通过改革提升和完善执法能力并建立科学的改革体系。

彭园园[4](2020)在《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历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新时期,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社会矛盾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愈发凸显。十九大以后,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强调关注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在地方层级政府中,我们知道县级政府是最广泛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政府,是县域治理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广大县域群众提供服务的主要责任,其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期待,县一级政府能否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一次重要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重点指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由此,新一轮政府改革开启了深入推进的新篇章。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是一场以优化服务为目的的重要创新和变革。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更为突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放管服对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县级政府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对照县域实际进行公共服务改革,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本文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通过阅读文献,首先对放管服、公共服务、行政改革的相关概念做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公共服务理论、分权理论、政府监管理论的主要思想,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对放管服改革的重点内涵进行了研究,找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方面的核心思想,接着根据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在“放权、监管、服务”三方面的问题和改革侧重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放管服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空间,县级公共服务的放管服改革核心问题是公共服务权力配置问题,改革的重点是强化监管及创新,如何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同市场化、社会化的对接是一项长期改革目标。按照以上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在绪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和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分析框架。第二章介绍县级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启动,主要是放管服的全国部署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呼应。第三章是县域公共服务权力改革研究。先是从纵向县级公共服务权力配置分析,探讨事权与财权结构改革和公共服务权力资源在政府间的合理分化与运用,然后是横向公共服务权能转移,主要是公共服务供给权力向市场、社会的转移。第四章中,主要围绕县级政府强化监管而展开,包括公共服务放管结合和控制纠偏职能的发挥,以及强化监管需要应用的监管技术和应用困难。第五章是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平台机制,主要是优化服务的改革面向、县级公共服务平台机制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向。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展望。

刘笑英[5](2020)在《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执行者,其政策执行效果关系到全社会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是运用信息化、科学化等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经办机构的政策执行力度、业务经办效率、机构运行情况进行宏观操控来达到社会保险普及于民、惠及于民的效果。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媒介,提供参保退保办理、关系转移接续、待遇发放、参保信息变更业务服务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为参保群体提供服务的质量和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效果,还关系到我国完善惠及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本文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将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走访与工作人员访谈的方式,从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基本情况入手,对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发展历史、人员配置、业务流程、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整理,找出了铁岭县经办管理存在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经办效率低以及标准化程度不高、机构设置冗杂、缺乏民意反馈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结合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城市先进的社保经办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结合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发展现状,应做到通过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绩效与奖惩相结合激发工作积极性;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专业标准化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等方式来提升铁岭县社会经办管理水平。

姚洁[6](2020)在《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乡土社会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依托家族生活在广大的农村。乡规民约和国家的法律相辅相成,规范着村民言行,维护着乡村的秩序与安宁。从周代开始,乡规民约不断发展,延绵几千年,形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乡规民约文化,如《周礼》、《吕氏乡约》、《南赣乡约》、《复乡职议》等乡规民约,对中华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非常重视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政治道德、环境保护、家庭美德、邻里关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乡规民约,既继承了传统美德,又反映了现代价值,发挥了涵养新风正气、引导民风民俗、化解矛盾纠纷、调适人际关系、规正村民言行、维护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精神的积极功能。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家族控制力下降,阶层分化固化明显,社会治安也不理想,人际关系出现变异,“三种势力”向基层渗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要求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在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就要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回归乡村自治本位,在乡规民约中增加符合现代价值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利用乡规民约,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针对城中村、边境村、涉外村、问题村的具体情况,突出乡约特色,达到精准治理的目的。同时,要创新践行乡约的形式,把重点放在乡约的落实上,使每个人都成为乡规民约的制定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以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陈灿[7](2020)在《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向海外派遣劳工的历史可追溯至晚清及一战期间的“华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两极世界格局和大规模的海外援助活动,催生了第一批大规模成建制的中国海外劳工群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的发起,让中国海外劳工数量急剧扩张。如何有效保障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他们的人身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重要社会课题。众所周知,海外劳工在国内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充分有效保障其在海外的人身健康。目前中国海外劳工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有的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覆盖海外劳工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服务制度,有的则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何有效应对境外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中国海外劳工的人身健康的影响,保障他们的人身健康和合法权益是我国政府和社会以及企业管理者需要共同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境外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我国海外劳工的人身健康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始终紧紧围绕如何保障我国海外劳工人身健康这一重要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回顾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外劳务输出及其相关医疗保障的发展,并进一步结合对目前世界各典型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关于海外劳工基本权益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结合NR集团公司的企业实例,指出了企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和存在的实际困难;最后是理论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本文认为政府应发挥主体和关键作用,完善和加强立法保护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互认工作;合理利用并更好的发挥我国现有对外援助体系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力量积极参与。企业除了为海外的劳工购买基本的商业保险以外,也一定要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个体的海外劳工,也要有高度的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郭世亮[8](2019)在《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退役士兵安置是新时代军队改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国家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既涉及退役士兵的切身利益,又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政策多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执行上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依靠政府行政指令,在内容上体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维理念,并结合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及创新。新中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退役士兵安置都依赖于党的政策和方针贯彻执行。建国初期,伴随国家加强法制工作建设,退役士兵安置也迎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相继出台了《兵役法》《复原工作条例》,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到了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的影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出现了十年的停滞不前。1978年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迎来新转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合法权利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新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如完善了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退役军人统筹管理机构、推出各项福利及优惠政策,助力军改稳步前进。在取得骄人成果时,也应关注退役士兵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理论基础研究、就业保障制度、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等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多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有关。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退役士兵安置实行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应当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完善立法层面,通过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立法工作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以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程序与步骤,使退役士兵安置有法可依,规范安置。通过梳理安置救济解决方式在立法及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阐释立法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明确退役士兵安置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单列国家、社会、退役士兵个人的权利及义务,明确法律关系主体复议、诉讼的步骤和期限。同时,反观现阶段兵役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综合美国、俄罗斯兵役制度优秀经验,指出制定新的兵役制度还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制度建设层面,首先应当明确退役士兵安置基本理论基础,通过阐释退役士兵安置的性质,将其剥离社会保障的范畴,应采用“特别牺牲说”和“激励说”作为安置理论基础。在政策落实层面,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服务性功能,改变以往政府指令安置方式,引入“劳动力市场”理论,逐步实现退役士兵管理市场化。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组织与退役士兵具有天然联系,联系最为紧密。居委会、村委会重点对辖区内困难退役士兵开展帮扶,社会组织依靠分布广、职能划分细等特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的优越性。对退役安置起到补充作用。在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退役士兵应充分认清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及自身情况,多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为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做好准备,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汪洪溟[9](2019)在《基于经济效应分析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安全网”与“稳定器”作用,从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意义上来说,无疑应视之为公民所应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多方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与巨大的进步。2016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包括“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实现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的具体发展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综合当前的经济与社会总体形势来看,当前我们仍然正处于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对照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具体方面,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依然不充分和不均衡的现实,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有着较多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在研究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社会保障资金及其待遇支付等作为维系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其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整个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是不能不深入考虑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等因素的经济效应加以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例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的增加,是否如理论预期的那样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这些问题的回答尽管可以依据相关的理论进行定性的分析,但是同时无疑也需要有相关的实证分析结果来作为必要的支撑。为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覆盖”宏伟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之际,本文即以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分析为主要内容,来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以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分析为视角,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可以弥补已有大量研究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研究相对不足所带来的缺憾,所做的实证分析能够深化我们对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的认识,同时也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丰富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本文对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的分析与总结,能够为我们反思过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否存在不足,提供必要的思路。另外,本文选取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效应为主要内容的实证分析,能够为相关社会保障项目的制度设计与改进,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为提高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出一定的贡献。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主要是对社会保障基本概念的总结与相关文献的评价,为了更好地梳理出本领域所涉及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基础,我们在开展本文研究之初就专门对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将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按照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了“计划经济时期”、“双轨制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和基本建立以来的发展等四个阶段,并就每一阶段的制度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给出了我们的评价;第四部分分为三章,由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分别是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我们分别就社会保障经济影响分析的三个最主要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首先归纳和总结相关理论分析框架与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第四部分是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的总结;第五部分是基于全文的分析所得出的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我们认为现阶段主要应当在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扩大制度覆盖面、健全财务模式并强化基金监管,以及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等几个方面,来把握未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新形势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切入点。已有的大量社会保障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都是立足于具体的单方面的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尤其储蓄与消费效应等分析,而本文研究则是首先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得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我们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的。这样的研究视角使得我们的实证分析,始终都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的与需要,并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层面实现了有机地结合。例如,本文首先进行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与分析,然后结合理论框架设计了实证分析模型,最后我们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其对政策制定层面的影响分析与总结。二是构建了基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效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框架。为了有效地达到本文分析与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所进行的作为主体部分的实证分析,首先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与选择,以已有的大量研究为基础,我们没有选择通常人们普遍关注的储蓄与消费效应,而是从宏观效应分析入手,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效应涵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效应。经过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这样的内容构成比较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可以有效避免宏观与微观层次相互脱节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本文在内容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刘珈宁[10](2019)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2008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与2011年6月22日公布的《戒毒条例》共同建构了我国完整的戒毒体系。在整个戒毒体系构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了社区戒毒的基础性地位,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是戒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合力推动才能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使戒毒人员回归自我、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基于此,笔者实地考察Y省Q市Z社区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了解Z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探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在法律规定、执行过程中以及执行的监督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全文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念,包括,社区的概念、社区戒毒的概念以及社区康复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法律规定,为下文详细展开论述做铺垫。第二部分,以Y省Q市Z社区为样本,首先,介绍了Y省Q市的毒情形势;其次,介绍了Y省Q市Z社区吸毒人员的现状;最后,介绍了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基于对Y省Q市Z社区的考察,发现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我国社区戒毒法律规定中,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缺乏针对性、社区戒毒的适用期限过于僵化、吸毒成瘾的认定主体存在瑕疵,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模糊;其次,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中,社区戒毒康复专业人才匮乏、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难度大、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治疗缺失以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合法权利保障难;最后,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中,考核机制存在不足、跟进机制运行缓慢以及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第四部分,笔者试图探索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建议。首先,在我国社区戒毒法律规定中,笔者建议科学界定社区戒毒适用对象、设计弹性化的社区戒毒适用期限、完善吸毒成瘾认定主体的规定以及明确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其次,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中,笔者建议加强社区戒毒康复队伍专业化建设、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管控、注重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辅导以及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中,笔者建议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跟踪考核机制以及必要的监督机制。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充分肯定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重要地位,同时,发现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困境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阐述与定位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概念
        1.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
        2.劳动保障监察与其他社会关系的不同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功能定位
        1.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
        2.保护劳动者的生存权
        3.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困境及产生原因
    (一)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现状
        1.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流程
        2.通过执法案例看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困境
    (二)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困境产生原因
        1.立法上相对滞后
        2.执法上存在缺陷
        3.管理模式上问题突出
三、完善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提高条例的法律位阶地位
        2.合理界定受案范围
        3.赋予强制执行权,增强处罚力度
    (二)建设高效率执法队伍
        1.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构筑法律信仰
        3.完备培训考核制度,增加专业机构
        4.提高信息化管理,完成数字化建设
        5.强化内部监督,防止机制空壳化
    (三)完善行政管理工作
        1.明确职能定位,借助联合执法力量
        2.扶持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维权作用
        3.加强财政预算,增加软硬件设备投入度
        4.构筑全国性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体系
    (四)创新劳动保障监察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
        1. 劳动保障监察
        2. 劳动保障监察法律制度
        3. 行政执法
        4.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二) 理论基础
        1. 组织变革理论
        2. 行政分权理论
二、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 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二) 行政处罚权全部下放乡镇综合执法
        1. 改革举措
        2. 改革成效
        3. 改革后产生的实际问题
    (三) 部分行政处罚权下放乡镇综合执法
        1. 改革举措
        2. 改革成效
        3. 改革后产生的实际问题
    (四) 行政处罚权下放试点乡镇综合执法
        1. 改革举措
        2. 改革成效
        3. 改革后产生的实际问题
    (五) 行政处罚权不变,执法职能下放基层
        1. 改革举措
        2. 改革成效
        3. 改革后产生的实际问题
三、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改革设计缺陷
        1. 国家层面未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改革指明方向
        2. 省级层面劳动保障监察主管部门话语权不足
        3. 改革观点不一致
    (二) 执法碎片化导致执法效率降低
        1. 行政执法权的碎片化
        2. 行政处罚项目的碎片化
        3. 执法队伍的碎片化
        4. 执法对象的碎片化
    (三) 改革试点引发执法力量削弱
        1. 未建立统一执法体制
        2. 缺少县级统筹部门
        3. 镇域综合执法承接能力有限
        4. 镇域综合执法缺乏决策权管理
    (四) 改革推进体系不科学
        1. 改革试点体系不合理
        2. 未构建集合型的执法体制
        3. 未建立改革考核评估监督体系
四、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改革设计缺陷的成因分析
        1. 改革规划不足
        2. 条线管理弱化
        3. 基层队伍职能不清晰
    (二) 执法效率降低的成因分析
        1. 缺乏一体化全流程理念
        2. 缺乏整合的理念
    (三) 执法力量削弱的成因分析
        1. 基层政府不重视
        2. 上级部门管理缺位
        3. 乡镇街道人员编制受限
        4. 忽视决策权对执行权的监督
    (四) 改革推进体系不科学的成因分析
        1. 未及时总结分析改革试点情况
        2. 未能整合综合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
        3. 不关注改革成效
五、完善苏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 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整体设计
        1.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是核心
        2. 依托执法机构改革契机重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
        3.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角色定位要清晰
    (二) 整合设计综合执法改革
        1. 围绕行政执法全流程整合设计综合执法改革
        2. 围绕人社相关领域权限整合设计综合执法改革
        3. 围绕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权限整合设计综合执法改革
        4. 建立统一的跨地区协查机制
    (三) 通过改革提升和完善执法能力
        1. 统一明确市级、县级、镇域劳动保障监察权责
        2. 建立县级综合执法部门
        3. 推行专业化执法队伍改革
        4. 推行行政执法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体制
    (四) 建立科学的改革体系
        1. 建立执法成效目标
        2. 建立集合型执法体制
        3. 建立考核评估和责任监督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问题的访谈提纲
致谢

(4)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献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分析框架
        一、论文的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县级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开启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的全国部署
        一、改革目标
        二、重点领域
    第二节 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呼应
        一、政府公共服务角色的调整
        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变与优化
        三、服务民生的原则确立
第三章 县域公共服务的权力改革
    第一节 纵向权力改革:县级公共服务的权力配置
        一、事权与财权的政府结构改革分析
        二、制度保障:构建县级公共服务清单制
    第二节 横向权力改革:县级公共服务的权能转移
        一、权能转移的边界
        二、公共服务向市场、社会的转移
第四章 县级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政府监管强化
    第一节 县级公共服务中的“放管结合”
        一、“大监管”理念
        二、过程监管
        三、公正监管
    第二节 县域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控制与纠偏
        一、公共服务改革“跑偏”及其表现
        二、政府控制的策略
    第三节 政府监管技术与应用
        一、政府监管的技术支撑
        二、县级政府监管技术应用的困难
第五章 县级公共服务改革的平台机制
    第一节 优化服务的改革面向
        一、“一站式”服务
        二、主动服务
        三、跟踪服务
    第二节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平台
        一、县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国家倡导
        二、公共服务平台对服务效能的提升
    第三节 公共服务平台困境及其优化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困境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放管服为县级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空间
    第二节 放管服的核心问题是公共服务权力配置问题
    第三节 放管服的重点是政府监管及其创新
    第四节 精细化、智能化同市场化、社会化对接是一项长期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社会保险经办
        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章 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现状
        一、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置情况
        二、铁岭县社保经办管理内容
        三、铁岭县社保经办管理方式
        四、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管理情况
    第二节 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保险经办模式碎片化
        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三、社保经办效率低
        四、缺乏信息公开及民意反馈渠道
        五、基础设施配备不足
        六、专业型人才短缺
    第三节 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保经办人员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滞后
        三、社保经办管理体制不畅
第四章 国内其他城市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特色及经验启示
    第一节 无锡市社保经办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
    第二节 威海市全力打造服务型社保经办管理模式
    第三节 天津市社保经办制度创新
第五章 提升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社保经办人才队伍建设
        一、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借鉴企业绩效管理方式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三、合理配置经办人员
    第二节 加强社保经办信息平台建设
        一、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
        二、提高社保经办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社保电子档案建设
    第三节 合理整合经办资源
        一、明确经办岗位职责及业务要求
        二、经办窗口推行综合柜员制
        三、加强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建设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乡规民约文化概述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和内涵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
        (二)乡规民约的内涵
    二、乡土社会是乡约生成的人文环境
        (一)人口众多
        (二)依附土地
        (三)农耕为主
        (四)家族本位
        (五)家国一体
        (六)伦理至上
    三、乡约是治理乡村的传统手段
        (一)西周《周礼》习俗约定
        (二)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三)南宋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四)明代王阳明《南赣乡约》
        (五)清朝冯桂芬《复乡职议》
        (六)民国《长治县村民会议办法》
    四、乡规民约的历史作用
        (一)以德化民,规范乡村秩序
        (二)化解乡民矛盾,维护地方治安
        (三)管理公共事务,达成乡村“善治”
        (四)息讼罢诉,强化法律效力
第二章 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道德
        (二)环境保护
        (三)家庭美德
        (四)邻里关系
        (五)移风易俗
        (六)乡风文明
        (七)社会治安
        (八)公益事业
    二、我国乡规民约内容的特色
        (一)继承传统美德
        (二)弘扬红色文化
        (三)充分发扬民主
        (四)反映现代价值
        (五)柔性刚性并重
    三、乡规民约的主要功能
        (一)涵养新风正气
        (二)引导民风民俗
        (三)化解矛盾纠纷
        (四)调适人际关系
        (五)规正村民言行
        (六)维护社会秩序
        (七)培育乡村精神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社会结构方面
        (一)“空心化”不断发展
        (二)家族的控制力下降
        (三)家庭收入差距拉大
        (四)阶层分化固化明显
        (五)相对贫困问题存在
        (六)村民流动化原子化
    二、社会治安方面
        (一)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二)社会矛盾纠纷突显
        (三)“黄赌毒”现象存在
        (四)家庭暴力增多
        (五)恶性案件偶有发生
    三、人际关系方面
        (一)代际矛盾增多
        (二)“孝道”趋于淡化
        (三)离婚比例上升
        (四)诚信行为缺失
        (五)婚配行为变异
        (六)“份子钱”攀比
    四、乡规民约方面
        (一)政府主导,乡镇越位
        (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三)长篇大论,生涩难懂
        (四)更新缓慢,内容陈旧
        (五)要求过高,脱离实际
        (六)形式单一,传播不力
        (七)规不合法,以约代法
        (八)落实乏力,形同空文
    五、农村管理方面
        (一)村霸现象不时出现
        (二)“三种势力”渗入基层
        (三)邪教向农村滋生蔓延
        (四)越级上访事件存在
        (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六)村官贪腐问题存在
        (七)贿选事件时有发生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的几点思考
    一、村民广泛参与,回归自治本位
        (一)发挥乡镇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突出乡规民约的民主性和自治性
        (三)“新乡贤”是重要的乡约践行者
        (四)动员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员参与
    二、应对新的情况,增添新的内容
        (一)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
        (二)落实义务教育,减少辍学现象
        (三)加强民族团结,抵制分裂势力
        (四)大力宣传科学,消除邪教影响
        (五)融入核心价值,建设和谐乡村
        (六)救助弱势群体,关爱留守人员
        (七)吸纳现代法理,重构乡规民约
    三、利用乡约载体,传播惠民政策
        (一)宣传“两免一补”
        (二)推进农村医保
        (三)发展新型农保
        (四)实施“精准扶贫”
        (五)建设“美丽乡村”
    四、突出乡约特色,精准治理乡村
        (一)城中村
        (二)问题村
        (三)涉外村
        (四)专业村
        (五)民族村
        (六)边境村
    五、创新各种形式,注重落实乡约
        (一)乡约内容要力求亲民易懂
        (二)加强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
        (三)办好乡规民约民主议事会
        (四)评选“文明村”“文明户”“乡贤能人”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违约惩罚办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点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医疗保险
        1.4.2 中国海外劳工
第2章 中国海外劳务发展及其医疗保障风险分析
    2.1 中国海外劳工发展回顾
        2.1.1 古代至新中国成立
        2.1.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
        2.1.3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新时代
        2.1.4 社会主义新时代至今
    2.2 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风险共性分析
        2.2.1 自然灾害和公共疫情风险
        2.2.2 公共安全和社会文化风险
        2.2.3 海外国家公共医疗体系风险
        2.2.4 我国相关法律及制度风险
    本章小结
第3章 NR集团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风险分析
    3.1 NR集团海外业务发展及海外员工保障概况
        3.1.1 NR集团简介及海外业务发展情况
        3.1.2 NR集团海外员工保障措施
    3.2 NR集团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卷调查分析
        3.2.1 NR集团海外员工样本分析
        3.2.2 共性风险分析
        3.2.3 签证及当地参保风险分析
        3.2.4 商业保险风险分析
        3.2.5 事故灾难风险分析
        3.2.6 自我保护风险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典型国家医保制度与海外劳工保护
    4.1 主要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4.1.1 美国的商业私人保险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4.1.2 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障服务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4.1.3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4.2 部分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4.3 国外典型国家海外劳工保护经验做法
        4.3.1 美英的领事预警保护
        4.3.2 日本的官民合作体系
        4.3.3 菲律宾的国家主导模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我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对策
    5.1 政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5.1.1 国内立法保护
        5.1.2 发挥援外医疗体系作用
        5.1.3 开展医疗保障国际合作
        5.1.4 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
    5.2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5.2.1 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劳工教育
        5.2.2 自建医疗体系,践行社会责任
    5.3 个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8)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退役士兵安置概述
    (一)退役士兵安置的基础理论
        1.退役士兵
        2.退役士兵安置
    (二)退役士兵安置的特征
        1.安置模式的双重性
        2.落实安置任务的行政指令性
        3.补偿标准的地方特色性
        4.安置主体的层级性
    (三)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具体分类
        1.计划安排与自主择业
        2.优先就业
        3.教育培训
        4.创业扶持
        5.退役士兵的其他待遇
三、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体系考察
    (一)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初创及发展
        2.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繁荣与停滞
        3.改革开放后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实践成果
        1.健全了退役军人综合管理机构
        2.颁布了退役士兵权益保障法律法规
        3.制定了退役士兵福利及优待政策
        4.采用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
四、我国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2.安置纠纷法律救济机制缺失
        3.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相对滞后
        4.不同经济补偿标准与法律精神相悖
        5.退役士兵就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二)原因分析
        1.制度设计层面
        2.执行落实层面
        3.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五、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建议
    (一)发达国家退役军人安置经验
        1.以法制建设保障退役军人权利权益
        2.不失时机推进退役军人就业优待政策的创新
        3.引入先进理念实现退役军人市场化改革
        4.逐步实现军人职业化
    (二)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措施
        1.法律法规制定层面
        2.制度设计层面
        3.执行落实层面
        4.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经济效应分析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主要创新
        1.3.2 可能存在的不足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社会保障
        2.1.2 社会保险
        2.1.3 社会救济
        2.1.4 社会福利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状况
        2.2.2 国内研究状况
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迁演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1.1 时代特征与基本制度背景
        3.1.2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3.1.3 对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
    3.2 双轨制之下的反思与继续探索
        3.2.1 “双轨制”时期的形势分析
        3.2.2 “双轨制”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
        3.2.3 对“双轨制”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目标模式的确立
        3.3.1 制度背景与主要内容
        3.3.2 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3.4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建立与进一步发展
        3.4.1 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
        3.4.2 以“五大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
        3.4.3 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
4 社会保障的劳动就业效应分析
    4.1 社会保障对就业影响的机制
        4.1.1 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区域与行业配置
        4.1.2 社会保障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与供给决策
    4.2 社会保障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数据与模型设定
        4.2.2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
        4.2.3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4.3 基于就业效应的社会保障建设分析
        4.3.1 基于劳动力供给效应的社会保障建设分析
        4.3.2 基于劳动力需求效应的社会保障建设分析
        4.3.3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需的调节
5 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5.1 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5.1.1 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
        5.1.2 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理
    5.2 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调节的实证分析
        5.2.1 指标、数据与模型建构
        5.2.2 模型估计与检验
        5.2.3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
    5.3 基于公平收入分配的社会保障建设分析
        5.3.1 制度覆盖面决定收入分配调节范围
        5.3.2 支出水平决定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3.3 制度设计决定收入分配调节方向
6 社会保障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
    6.1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
        6.1.1 社会保障影响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
        6.1.2 社会保障制约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
        6.1.3 社会保障基金影响资本市场运行
    6.2 社会保障经济拉动效应实证分析
        6.2.1 变量、数据与模型
        6.2.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2.3 主要结论
    6.3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6.3.1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6.3.2 社会保障覆盖面
        6.3.3 社会保障项目的设计与优化
7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建设经验借鉴
    7.1 美国的社会保障建设经验
        7.1.1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7.1.2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7.2 德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与改革经验
        7.2.1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2.2 德国社会保障改革经验
    7.3 瑞典的社会保障建设经验
        7.3.1 瑞典的社会保障建设
        7.3.2 瑞典的福利危机与改革经验
    7.4 日本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建设经验
        7.4.1 日本的社会保障建设
        7.4.2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建设
8 基于经济效应的社会保障建设对策
    8.1 以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促进经济效应
        8.1.1 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
        8.1.2 强化责任与风险约束机制
        8.1.3 加快农村的社会保障立法
    8.2 以全民覆盖和全民共享促进收入分配效应
        8.2.1 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
        8.2.2 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的全民覆盖
        8.2.3 完善收入分配顶层设计
    8.3 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8.3.1 健全“统账结合”的财务模式
        8.3.2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
        8.3.3 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8.4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8.4.1 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8.4.2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制度
        8.4.3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概述
    第一节 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念
        一、社区
        二、社区戒毒
        三、社区康复
        四、社区戒毒康复
    第二节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规定
        一、社区戒毒法律规定
        二、社区康复法律规定
第二章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实践
    第一节 Y省Q市毒情形势
    第二节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现状
        一、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所处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第三节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Z社区组织队伍建设
        二、Z社区的跟进保障工作
        三、Z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的签订
        四、Z社区帮教工作的落实
        五、Z社区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衔接工作
第三章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社区戒毒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一、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缺乏针对性
        二、社区戒毒的适用期限过于僵化
        三、吸毒成瘾的认定主体存在瑕疵
        四、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模糊
    第二节 社区戒毒康复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一、社区戒毒康复队伍专业人才匮乏
        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难度大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治疗缺失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合法权利保障难
    第三节 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不到位
        一、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二、跟进机制运行缓慢
        三、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章 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社区戒毒法律的规定
        一、科学界定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
        二、设计弹性化的社区戒毒适用期限
        三、完善吸毒成瘾认定主体的规定
        四、明确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
    第二节 规范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
        一、加强戒毒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管控
        三、注重对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辅导
        四、完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困境及路径选择[D]. 黄晓雨.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苏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研究[D]. 严怡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4]放管服下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D]. 彭园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铁岭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问题研究[D]. 刘笑英.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D]. 姚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D]. 陈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D]. 郭世亮. 云南大学, 2019(12)
  • [9]基于经济效应分析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D]. 汪洪溟.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D]. 刘珈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