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意华推出TNN广告销售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周静(MUTTHAWAN PINKUL)[1](2015)在《论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传播》文中认为中国的电视剧在泰国有长达40多年的播出历史。对泰国人民而言,中国电视剧对国民的影响很大。古装、神话、武侠、宫廷等各种电视剧类型让泰国观众了解中国功夫以及中国漫长的历史。近几年来,中国青春偶像剧在泰国十分流行。中国首部在泰国流行的偶像剧是《流星花园》,正是它的流行让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讨论有关中国的话题,并且追捧电视剧中的偶像明星,一些年轻人甚至为此专门学习汉语,"华流"在泰国开始流行起来。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流行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中国人现代的生活、现代文化及思想。此外,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两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接近性也让泰国观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偶像剧。中国偶像剧风格浪漫、梦幻、主演多为俊男美女,也是它们受到泰国观众欢迎的原因。本文中关注的是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播出历史、传播现状、播放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包括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历史进行阐述,共分四个时间段。此外说明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传播途径,以及电视台播出状况。第二章主要叙述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效果,对泰国观众及中泰两方影视业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分析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成功的原因,采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逬行分析。第四章主要针对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存在的间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国偶像剧的海外传播进行经验总结。
廖波,卢艳,廖钊明[2](2013)在《微信营销中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信为一种新兴媒介平台,已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许多资料研究表明,微信在市场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信能够在市场营销中辅助和刺激人群的心理感受活动。它是一种有力的引导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激发消费者自身的激情,还能够帮助营销者塑造自己在行销活动指中的热情,在提高市场营销的成绩和现场感染力上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采用微信促进市场营销也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腾讯的微信战略的理解,
熊慧[3](2013)在《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营销学“4P”理论和整合行销传播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闻周刊中的代表刊物《三联生活周刊》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产品、定价、发行和渠道四个层面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总结其独到的理念风格和模式的同时,也依据调查和研究,指出影响周刊继续良性发展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新闻期刊研究现状,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用四个章节分别从营销学的“4P”即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部分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方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其中,第二章研究产品策略集中阐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理念、知识分子群体定位,以及独到的品牌定位;第三章研究价格竞争策略,介绍了《三联生活周刊》定价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得出刊物定价必须是在考虑成本、广告营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综合后产生;第四章研究分销渠道策略,从纸质版和数字版两方面来分析《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建设,得出面向市场的杂志在不断开拓邮局订阅量的同时,还需开辟自主发行并加强对代理商的管理;第五章研究刊物促销,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观察作为中国市场化运作的综合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线上线下活动中的做法,描述其在形成刊物品牌效力中的作用。论文最后,也就是结语部分,从读者定位与内容设置契合度有偏差、地理位置对刊物内容和发行的局限、广告的另类侵蚀和活动营销效果有限四方面指出了《三联生活周刊》在营销上的不足。
叶忠健[4](2012)在《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在数字化内容保护与信息安全防伪领域的研究及其商业模式的论证,使得二维安全图像技术能够更好的符合中国市场需求,能够配合国家十二五计划新传感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战略部署,打造国内专业的网络综合服务验证平台、手机物联网防伪打假查询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诚信体系整体解决方案;进而整合防伪、打假、印刷等行业资源,立足中国,辐射全球市场,树立一个有公信力的品牌,进而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贡献。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运用商业模式、模块化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理论,通过查阅、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应用及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然后阐述了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发展概况、市场概况及竞争优势。继而,通过借鉴商业模式的有关理论,分析了二维安全图像的技术创新性,并对当前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并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横向、纵向和商业链条的盈利模式选择,并对经营风险与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张东亚[5](2008)在《分众传播视角下的《三联生活周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闻周刊中的代表刊物《三联生活周刊》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受众、媒体、市场三个层面对《三联生活周刊》传播特色进行研究,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了新时期新闻周刊在分众传播时代的整体面貌呈现,以及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原因,为整个论文提供了概况和背景参照;第二章,集中阐释了本文的理论视角——分众传播理论,从概念界定、特征以及理论应用几个部分进行说明,为论文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到第五章,用三个章节分别从受众、媒介以及市场层面对《三联生活周刊》的传播特色进行分析,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受众篇,介绍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目标受众中产阶层的兴起、现状和特征,并分析了《三联生活周刊》对受众中产阶层的功能作用。第四章媒介篇,分析了《三联生活周刊》在整体设计、选题策划和叙事风格三方面对目标受众中产阶层的观照。第五章市场篇,则从广告、发行两方面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状况进行了解析。论文在最后,也就是第六章,从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两方面分析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传播不足。
张志[6](2007)在《整合资源》文中研究指明"一加一大于二"。在商业上的解释,就是整合各方资源的优势,发挥各方力量的潜能,形成合力,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
魏红岩[7](2007)在《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生存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中华遗产》杂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顺应“读图时代”的来临,一种区别于纯文字文本的纸质媒体——视觉人文杂志应运而生。它强调对图片的有效运用,重视图片的传播效果,冀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借此完成对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历史考古的最新成果等文化现象的传播。《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文明》、《中华遗产》等都属于此种媒体类型。对我国视觉人文杂志媒体运营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尚不多见。大多或散登于学术杂志的只言片语中,或散落于媒介研究的网站上。这些探讨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零散、缺乏系统的学术梳理。实际上,一本视觉人文杂志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国家地理》逐渐奠定了其在视觉人文杂志领域中的领军地位,成绩卓着;《华夏地理》凭借时尚集团成熟的杂志运作机制以及与美国《国家地理》的版权合作,成为强有力的挑战者。这恰恰说明视觉人文杂志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很大。而对于诸如《文明》、《中华遗产》等杂志来说,由于其思想根源上对受众研究不够重视、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经营策略上脱离现实受众的需求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杂志现阶段的受众认知率不高,发行、广告和品牌经营等各方面都遭遇到困境。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选择《中华遗产》杂志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它在媒体运营过程中所遭遇的经营困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本课题试图通过冷静客观地分析杂志市场规律和《中华遗产》杂志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借鉴成功的经验,为《中华遗产》在今后的媒体运营中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地把握市场、准确定位、整合资源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途径。这对于同类型视觉人文杂志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与参考价值。为完成本课题研究,笔者于2006年3月至11月在《中华遗产》杂志社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与此同时,采取比较分析法,将《中华遗产》、《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杂志进行横向比较,对比分析出《中华遗产》杂志的经营现状与市场前景;运用统计分析法,将《中华遗产》、《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文明》等杂志的各项指标如栏目设置、页码数(编辑页数和广告页数)、价格、发行量、广告等进行分析,并将《中华遗产》杂志的经营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植入到中国期刊业发展的系统中去考察。实地个案研究使笔者对《中华遗产》杂志的市场定位、发行布局、广告策略、品牌经营等媒体运营现状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杂志的成功是在市场化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这个体系需要内容、发行、广告以及品牌经营等四个方面共同构筑。视觉人文杂志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就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作为指导和检验杂志改进内容、完善发行网络、制定广告经营策略以及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的标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据进行深入而系统的个案研究,以一本杂志为立足点完成对视觉人文杂志生存环境的整体把握与解读。
胡春秀[8](2007)在《《三联生活周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新闻类周刊从众多类别的期刊中脱颖而出,经过十余年风风雨雨的磨砺,这个以深度报道、深入分析、深刻思考见长的期刊群,已经成长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介力量,而头顶着“中国第一周刊”、“中国的《时代》”、“新经济中成功的新媒体”等诸多光环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发行量、广告收入及在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三联》都无愧于这些美誉。本论文选取《三联》为个案研究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分析与文本阐释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传播学、新闻学、文艺学、社会学、符号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围绕期刊核心价值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对《三联》的文本构成、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图发现《三联》经过短短十余年发展,取得非凡成就的深层次原因,为中国期刊业在WTO的新形势下,打造强势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益的启示。《三联》由着名的大众文化书店——三联书店主办,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但显赫的出身,光荣的历史并没能让《三联》在市场化道路上一帆风顺。从1993年3月钱钢以执行主编进入周刊,到1995年8月朱伟接手周刊,短短两年时间,《三联》已“五易主编,四换投资方”。不仅如此,由于资金等原因,《三联》曾两度休刊,面临生死考验。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下,《三联》是靠什么走出困境,成为今天无可争议的“第一”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在大量查阅了相关资料,阅读了《三联》400多期杂志,与《三联》有关人士交流之后,一个词语跳了出来——核心价值。《三联》的成功由此得释,笔者所有的疑团也得以解开。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将核心价值作为本论文的基本立足点。所谓期刊的核心价值是指刊物独具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已融入到期刊内质、支撑期刊品牌的竞争优势,是期刊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期刊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期刊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①核心价值是与核心竞争力相挂钩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价值。对于一份刊物来说,核心价值是其本质和永恒的原则,它有助于期刊形成内容特色、经营特色,是刊物立足的根本和存在的原因,刊社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从而争取到最大的市场份额。这里“核心”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必须是独特的,为别的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期刊,刊物要靠内容的厚实与独特打天下,在差异化中,彰显刊物的独特魅力,提高受众对自己的认知度,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核心价值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笔者看来,《三联》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为理想、信念、责任。三联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三联》文本都播散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一群有理想的人一起创办一份有理想的杂志,团结一批有理想的读者。它支撑着《三联》走过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段艰难的路程,激励着三联人以近乎无情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其次,它是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三联》关注和报道任何一桩新闻事件时的精神内核;再次,《三联》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它独特的新闻主张上,《三联》的新闻理念是:以新闻作为由头,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文化讨论,或者文化评述,即新闻的文化解读,追求文化的当下性以及新闻的历史感;此外,独特的新闻视角,鲜明的叙述风格等也是《三联》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成为《三联》区别于其他刊物的标志性特征。在十一年的发展中,它们伴随三联人从各种困境走出来,并保证了刊物鲜明的个性,使《三联》成为众多期刊中独特的“这一个”。《三联》的核心价值并非它的名门出身而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在笔者看来,《三联》的核心价值是在一个个痛苦的挫折,一次次的艰难的采访,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中,逐渐形成并明确的,因此,笔者将《三联》的发展历程看成是其核心价值的“显影”过程。在第一章中,笔者力图通过对《三联》十年历程的回顾,追溯并还原这一过程。本章的第一节重点介绍时政新闻类周刊在上世纪末爆发性复兴的社会政治背景,用媒介生态学观点观照《三联》成长的历史语境与媒介环境;第二节中,通过对《三联》“十年一刊”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与重大事件的梳理,于事件的感性呈现中,归纳出《三联》的核心价值。笔者细致地展现这个过程,并突出其艰难与曲折,其意义在于,对于当下期刊市场内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在迷茫中徘徊,在痛苦中挣扎的众多期刊来说,经历过希望、迷惘,最终成就卓着的《三联》,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第二章中,笔者从期刊核心价值与品牌关系的角度,对《三联》的核心价值与品牌优势做了描述。第一节以生态位理论对新闻类周刊这个刊群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之所以在当今中国的期刊市场中,新闻类周刊之间的竞争还没有达到白热化的地步,除了市场空间相对较为宽松外,更重要的是生态位造就的各刊物间的差异化生存,使这些看似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都很近似的期刊有各自的生存空间;第二节笔者从文本与历史的角度,重点揭示《三联》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得到提炼、升华,并最终凝固于《三联》的品牌形象中的。说明《三联》的品牌形象通过核心价值得以确立,核心价值又通过品牌传播不断得到弘扬,在核心价值与品牌形象的相互成就中,《三联》的市场地位日趋稳固,品牌声望逐步提高。第三章,笔者通过对《三联》的视觉传播元素的研究,探讨核心价值对期刊的视觉传播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笔者重点放在探讨封面视觉符号的冲击力。封面视觉符号包括期刊的刊名、刊徽、封面图片、封面标题、标准色等封面诸元素,其功能主要是吸引书摊旁过往的潜在读者。对于读图时代的办刊人而言,封面的视觉冲击力是不能不追求的刊物外在形象。《三联》的封面设计不求炫目、刺激,但求有鲜明的个性。它讲求文化性与新闻性的结合,以个性化的视觉识别标识,让读者过目不忘。在第二节里,笔者对《三联》的内页视觉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放在内页的目录、栏目构成、版式特征、内文照片与插图、内文标题等方面。它们要实现的功能与封面视觉元素有共同之处——吸引读者。只是途径有细微差别:封面视觉符号重在以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眼球,而内页的视觉系统主要是通过对杂志内容的展示吸引读者。第四章中,笔者以对《三联》内文的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新闻语言、新闻书写、细节追求以及特色栏目等几个方面研究《三联》独具特色的内容,展现《三联》的独特魅力。第一节重点研究《三联》的新闻语言特征。笔者认为,《三联》语言的生动、幽默、富于韵味。但是,这一语言特点不是靠用词花哨来实现的,而主要是用法的创新来完成的;第二节,笔者从新闻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入手,考察《三联》的新闻选题、切入角度、以及《三联》增强新闻可读性的特别手法:第三节,笔者讨论了《三联》一贯强调的“细节”。这个从钱钢时代就被《三联》各级领导反复强调的新闻报道手法,虽然已经被很多同类刊物借鉴,但仍是《三联》不变的法宝,笔者归纳其意义有四:l、保证新闻深度的需要,2、确保新闻真实的需要,3、增强新闻形象的需要,4、规避新闻风险的需要:第四节主要是对《三联》历史最悠久的栏目之一——“读者来信”的研究。对于成功的期刊来说,读者的反馈,编读之间的感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以营销学上的250人定律,讨论读者来信栏目对培养读者对刊物的情感忠诚,心理依赖的作用;用议程设置理论,考察读者来信对《三联》议程的影响;同时,用涵化理论、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来研究《三联》对它的读者、以及其读者之间相互的深刻影响。第五章,笔者将阐述在核心价值语境下的《三联》广告。在本章中,笔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先在第一节中分析了期刊的广告经营优势,然后,在第二节里具体阐述《三联》特色的广告。需要说明的是,本章虽论及《三联》广告经营方面的一些特点,但《三联》的编辑工作与广告业务是分开的。1998年4月,他们就与北京天意华正式签约,将《三联》的广告经营交由后者独家代理,所以,笔者在对《三联》广告进行研究时,重点关注的不是广告的商业经营,而是作为刊物内容的一部分呈现于刊物中的广告形态。笔者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揭示《三联》广告风格与刊物内容的关系,探讨刊物的广告定位问题。
公丕钰[9](2006)在《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 ——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南方人物周刊》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杂志史上新的杂志类群——综合性人物杂志的诞生。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从出生就选择市场化生存之路,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其生存与发展是首先值得关注问题。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为案例,以其近两年的运营状况为参照,采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从学理角度对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探究,以图总结出规律性的判断和认识。 本文首先对人物杂志进行分类,把综合性人物杂志从中剥离出来,确立的研究范围;然后通过对转型期我国杂志市场的分析,从受众、广告、资本、内容四个方面,探讨综合性人物杂志产生的条件;通过对综合性人物杂志的标志刊物《南方人物周刊》的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该杂志类群的运营境况和发展优势;通过对当前社会政治、市场环境的分析,指出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和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同时对综合性人物杂志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美国的现代杂志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培养出受众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形成了数量稳固的受众基础。而新时期我国市场化杂志充其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而综合性人物杂志出生还不到两年。面对其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央击,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他们要实现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目标势必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历程。
薛龙[10](2006)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社会性建构及其修辞分析 ——一种“杂志新闻学”视野中的尝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有“中国第一周刊”之誉的《三联生活周刊》为研究对象,期望在杂志新闻学视域内对其品牌意义、戏剧论效应和可能的社会性建构进行了探究,并试图以此来反映出当下中国杂志新闻业的些许特征以及相应的建构可能性。 在第一章里,本文将以简要的笔墨辨析“杂志”、“新闻杂志”与“杂志新闻学”的概念,并乘胜追溯其历史的轨迹以及研究解析的过程和品质,在批判性探究的基础上,表明本文的相关命名与指向,为后续的实际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将重点介绍中国社会新闻杂志的复兴背景及《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性在场,主要是在生态学背景上交代《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一刊”的漫漫长路,以及三联书店对历史传统的广大与张扬;第三章则以品牌观念看待《三联生活周刊》,并采纳“品牌轮盘”体系分析其由内而外的一个“系统”;第四章,以戏剧论解析其主体群落、叙述导向、作业工具箱等,并在互动关联中尝试分析其对正常权力关系的依赖与脱序;由于本文希望在建构意义上尝试探究《三联生活周刊》的社会性贡献,因此,除却上述业务上的论衡外,必然要波及它对社会文化的现代性促益;论文最后一章则从几个角度分析了该刊对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贡献。
二、天意华推出TNN广告销售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意华推出TNN广告销售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偶像剧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意义 |
第一章 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历史、现状与途径 |
第一节 传播历史 |
第二节 传播现状 |
第三节 传播途径 |
第二章 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效果 |
第一节 对泰国观众的影响 |
第二节 对中泰影视业的影响 |
第三节 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国偶像剧在泰国成功传播的原因 |
第一节 中国偶像剧给泰国观众带来的新鲜感 |
第二节 中泰文化的接近性 |
第三节 中国偶像剧的自身特点 |
第四节 媒体的方法 |
第五节 反映现代生活、贴近日常生活 |
第四章 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一节 中国偶像剧在泰国传播的问题 |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微信营销中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微信 |
1. 含义 |
2. 信息传播的特点 |
(二) 微信营销 |
1. 含义 |
2. 微信营销的优势 |
二、中小型企业的微信营销现状分析 |
(一) 现状与问题 |
1. 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
2. 行业规范不足 |
(二) 积极作用 |
1. 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
2. 促进微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
三、完善微信营销的对策 |
(一) 实行实名制, 增强微信信息传播可信度 |
(二) 企业重视管理, 改进营销服务质量 |
四、结论 |
(3)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一) 期刊研究 |
(二) 期刊营销模式研究 |
(三)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 |
五、本文的创新与难点 |
第二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产品组合策略 |
一、核心产品——《三联生活周刊》 |
(一) 《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理念 |
(二) “十”字架形栏目格局 |
(三) 丰富的原创内容报道 |
二、读者定位 |
(一) 一以贯之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 高端的社会主流人群 |
(三) 中青年读者是主体 |
(四) 男性读者是主流,女性读者比例渐增 |
三、品牌定位 |
(一) 依托三联书店品牌及资源优势 |
(二) 民国《生活》周刊品牌资产的一脉相承 |
(三) 依托名作者,塑造新作者 |
(四) 主编风格的延伸 |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价格竞争策略 |
一、《三联生活周刊》的制作成本 |
(一) 采编成本支出 |
(二) 印刷成本支出 |
二、《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经营 |
(一) 高端读者,高端广告内容 |
(二) 高额刊例价,良好的广告营收 |
三、《三联生活周刊》定价诉求 |
(一) 塑造高端读者,打造品牌形象 |
(二) 参考广告主需求,打好广告牌 |
(三) 同质类刊物瓜分市场,努力拓宽市场份额 |
四、《三联生活周刊》的竞争性定价策略 |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分销渠道策略 |
一、纸质版《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 |
(一) 最大让利于读者的邮局发行 |
(二) 三大经济文化中心的自办特色发行 |
(三) 由专业发行管理公司负责的代理商制度 |
二、数字版《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 |
(一) 与移动通信合作,发行手机报 |
(二) 与电子期刊代理商合作,实行付费阅读 |
三、《三联生活周刊》的渠道建设 |
(一) 两级分层,专业化管理 |
(二) 建立数据库,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
(三) 订阅渠道多元化,数字产品多平台 |
第五章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促销策略 |
一、线上多样营销方式 |
(一) 坚持“三联”特色,开展网站营销 |
(二) 全员动员式博客营销 |
(三) 短平快的微博营销 |
二、线下活动 |
(一) 与封面故事一致的常规性主题讨论会 |
(二) 开新书发布会 |
(三) 做有责任感的媒体,投身公益活动 |
三、线上、线下的互补与提升 |
(一) 与读者互动的内容体验式营销 |
(二) 多方互动式营销 |
结语 |
附录 |
一、参考文献 |
二、访谈资料 |
三、图表目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4)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维码与二维安全图像技术概述 |
2.1 二维码 |
2.1.1 条形码及二维码技术发展状况 |
2.1.2 二维条码分类 |
2.1.3 二维条码的特点 |
2.1.4 二维条码应用现状 |
2.2 二维安全图像概述 |
2.3 二维安全图像与二维码技术比较 |
2.4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创新性 |
第三章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商务应用分析 |
3.1 现有防伪技术现状与二维安全图像的防伪优势 |
3.1.1 现有防伪技术现状与问题 |
3.1.2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防伪优势 |
3.2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及其在二维安全图像中的实施 |
3.2.1 电子商务的关键安全技术 |
3.2.2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在二维安全图像中的实施 |
3.3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商用市场分析 |
3.3.1 印刷品与证件防伪市场 |
3.3.2 商品防伪市场 |
3.3.3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市场定位与应用前景 |
3.4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经营风险分析 |
第四章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的商务应用模式 |
4.1 商业模式特征与商业模式创新 |
4.2 二维码的复兴与应用模式 |
4.2.1 二维码在国内的首次应用与失败原因 |
4.2.2 二维码的复兴 |
4.2.3 二维码当前应用模式 |
4.2.4 二维码作为连接线下与线上的桥梁 |
4.3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商务应用的盈利模式 |
4.3.1 横向盈利模式 |
4.3.2 纵向盈利模式 |
4.3.3 商业链条盈利模式 |
4.4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商务应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
4.4.1 销售策略 |
4.4.2 营销计划 |
4.4.3 分销策略 |
4.4.4 广告策略 |
4.5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商务应用解决方案 |
4.5.1 S2i 技术证件防伪解决方案 |
4.5.2 S2i 电子发票与合同解决方案 |
4.5.3 S2i 消费商品防伪解决方案 |
4.6 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商务应用案例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分众传播视角下的《三联生活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闻周刊分众传播概述 |
1.1.1 新闻周刊概念界说 |
1.1.2 新闻周刊分众传播概述 |
1.2 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个案研究的原因 |
1.2.1 《生活》周刊精神传统的延续 |
1.2.2 转型年代的历史性出场 |
1.2.3 独特的“三联人”气质 |
第二章 分众传播概述 |
2.1 什么是分众传播 |
2.2 分众传播的特征 |
2.3 分众传播的理论应用 |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分众传播之受众篇 |
3.1 中产阶层概说 |
3.1.1 社会转型与中产阶层的兴起 |
3.1.2 中产阶层的现状与特征 |
3.2 《三联生活周刊》与中产阶层 |
3.2.1 对中产阶层身份的构建 |
3.2.2 对中产阶层文化的促进 |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分众传播之媒介篇 |
4.1 整体设计满足中产阶层客观需求 |
4.1.1 版面设计 |
4.1.2 栏目设置 |
4.2 选题策划关注中产阶层文化生活 |
4.2.1 什么是选题策划 |
4.2.2 《三联生活周刊》选题策划的特色 |
4.3 叙事风格契合中产阶层阅读口味 |
第五章 《三联生活周刊》分众传播之市场篇 |
5.1 广告营销 |
5.1.1 瞄准中产阶层消费水准 |
5.1.2 广告选择注重品牌特色 |
5.1.3 内容与广告的良性互动 |
5.2 发行营销 |
5.2.1 “线下”坚持自办与代理相结合 |
5.2.2 “线上”加强与读者的情感营销 |
第六章 《三联生活周刊》分众传播之不足之处 |
6.1 传播对象: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及其不稳定性 |
6.2 传播内容:表面迎合中产阶层而非深度关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生存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中华遗产》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相关研究现状 |
1.1.1 “视觉人文杂志”的概念界定 |
1.1.2 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价值 |
1.2.1 学术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2 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发展及《中华遗产》杂志的样本意义 |
2.1 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发展 |
2.2 《中华遗产》杂志的样本意义 |
2.2.1 《中华遗产》杂志概况 |
2.2.2 《中华遗产》杂志的样本意义 |
3 解析《中华遗产》杂志的文本定位 |
3.1 “透析文明遗存,彰现人文关怀”到“让过去点亮未来”的转身 |
3.1.1 编辑市场意识的缺失 |
3.1.2 定位的模糊 |
3.2 “《中国国家地理》卖10本,这杂志也卖不了1本”的劣势之痛 |
3.2.1 期刊稿源 |
3.2.2 期刊图片的质量 |
3.2.3 编辑力量 |
3.3 资本时代的力量制衡 |
3.3.1 资本时代的游戏规则 |
3.3.2 期刊的主要投资模式 |
3.3.3 编辑权在资本时代的完全独立? |
4 解析《中华遗产》的发行布局与广告策略 |
4.1 发行布局 |
4.1.1 销售终端的门槛在提高 |
4.1.2 维护发行网络的力度在增加 |
4.1.3 开发多种发行渠道的新尝试 |
4.2 广告策略 |
4.2.1 期刊广告经营刍议 |
4.2.2 期刊广告经营的模式分析 |
4.2.3 解析《中华遗产》杂志的广告策略 |
5 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经营对策与建议 |
5.1 由视觉人文杂志的改版所引发的思考 |
5.1.1 从《中华遗产》杂志的改版看视觉人文杂志的探索之路 |
5.1.2 走出读者调查的误区 |
5.2 树立视觉人文杂志的品牌意识 |
5.2.1 杂志品牌的内涵 |
5.2.2 《中华遗产》杂志的品牌意识 |
5.3 视觉人文杂志的品牌经营与活动营销 |
5.3.1 视觉人文杂志的品牌经营 |
5.3.2 视觉人文杂志的活动营销 |
5.3.3 《中华遗产》杂志的活动营销举措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8)《三联生活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三联生活周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目的 |
三、研究状况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创新与遗憾 |
第一章 《三联生活周刊》核心价值形成过程 |
第一节 《三联生活周刊》成长的媒介生态环境 |
一、社会转型的新需求 |
二、新闻成为第一卖点 |
三、媒介功能多元化 |
四、新闻娱乐化倾向 |
第二节 《三联生活周刊》核心价值"显影"过程 |
一、初创时期(1993年3月-1995年8月) |
二、恢复出版期(1995年8月-2000年7月15日) |
三、高速成长期(2001年1月1日至今) |
第二章 价值内核成就品牌优势 |
第一节 生态位——期刊的差异化生存 |
一、期刊品牌的构建 |
二、品牌期刊的打造 |
三、期刊差异化生存 |
第二节 《三联生活周刊》核心价值的提炼 |
一、妙用刻板偏见,形成品牌认知 |
二、坚持内容为王,树立核心价值 |
三、注重新闻时效,保证新闻热度 |
四、把握受众需求,力求准确定位 |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偏好 |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核心价值的视觉传播 |
第一节 封面视觉符号的冲击力 |
一、封面视觉元素构成 |
二、期刊封面的功能 |
三、《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设计特点 |
第二节 内页视觉系统的展现力 |
一、目录特色 |
二、栏目结构 |
三、版式设计 |
四、内页插图 |
五、内文标题 |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本解读 |
第一节 新闻的语言 |
一、修辞手法的个性化使用 |
二、口语、方言的广泛运用 |
第二节 新闻的书写 |
一、《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选题 |
二、新闻的维度与新闻报道的书写 |
三、增强可读性的特殊手段 |
第三节 细节的追求 |
一、保证新闻深度的需要 |
二、确保新闻真实的需要 |
三、增强新闻形象的需要 |
四、规避新闻风险的需要 |
第四节 读者来信剖析 |
一、了解读者的窗口 |
二、情感互动的桥梁 |
三、集体展示的平台 |
四、议程设置的补充 |
五、读者交流的论坛 |
六、读者成长的摇篮 |
七、重视来信的核实 |
第五章 核心价值语境下的《三联生活周刊》广告 |
第一节 期刊的广告经营优势 |
一、受众条件优势 细分充分 有效率高 |
二、信息环境优势 认同度高 "噪音"低 |
三、制作技术优势 看得见 摸得着 闻得到 |
四、接收方式优势 自由的 自主的 寻求的 |
五、成本运算优势 绝对成本低廉 相对价值可观 |
第二节 《三联生活周刊》特色的广告 |
一、坚持采编业务与广告业务的分离 |
二、追求广告风格与刊物气质的融合 |
三、《三联生活周刊》广告经营的困惑 |
结语 |
一、提高发行量 |
二、扩大影响力 |
三、保持独特性 |
四、坚守独立性 |
五、注重细节完美 |
六、规避新闻风险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 ——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合性人物杂志概说 |
1.1 人物杂志及分类 |
1.1.1 杂志概念 |
1.1.2 人物杂志的分类 |
1.1.3 各类人物杂志简析 |
1.2 综合性人物杂志媒介形态辨析 |
1.2.1 “刊”形态的信息载体 |
1.2.2 “期”时态的人物报道 |
1.2.3 “综”合性的内容选择 |
1.2.4 “刊”形态的品牌媒体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转型期综合性人物杂志的市场 |
2.1 综合性人物杂志出现的市场条件 |
2.1.1 受众市场 |
2.1.2 广告市场 |
2.1.3 资本市场 |
2.1.4 内容市场 |
2.2 《南方人物周刊》的发展素描 |
2.2.1 2004年:从孕育到出世 |
2.2.2 2005年:从简陋到完善 |
2.2.3 2006年:从双周刊到旬刊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编辑策略 |
3.1 以人为本的称“王”内容 |
3.1.1 我国人物写作的历史脉络 |
3.1.2 从“人”切入的新闻写作 |
3.1.3 “人性”理念 |
3.2 “封面人物”凸现策划水平 |
3.2.1 “封面人物”的选题思路 |
3.2.2 “封面人物”的报道方式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经营之道 |
4.1 经营之本:扩大发行 |
4.1.1 封面人物:发行的刺激要素 |
4.1.2 合理定价:争取读者的关键 |
4.1.2 扩大订阅:最准确的有效发行 |
4.2 赢利关键:广告销售 |
4.2.1 依靠自身广告经营 |
4.2.2 重视广告代理渠道 |
4.3 致胜之道:品牌运营 |
4.3.1 基本的品牌告知 |
4.3.2 深层次的品牌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之忧与发展之策 |
5.1 生存之忧 |
5.1.1 时政之下的致命雷区 |
5.1.2 成长受众的摇摆不定 |
5.1.3 竞争对手的未来冲击 |
5.2 发展之策 |
5.2.1 积极开拓人物报道范围 |
5.2.2 主动出击培养忠实受众 |
5.2.3 利用网络开辟新的赢利渠道 |
本章结语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后记 |
(10)《三联生活周刊》的社会性建构及其修辞分析 ——一种“杂志新闻学”视野中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作为存在的杂志新闻学 |
第一节 概念的命名与释义 |
第二节 历史遗迹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本文的命名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闻杂志的复兴与《三联生活周刊》的在场 |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经济环境 |
第二节 杂志生态位象的辨析 |
第三节 “中国第一周刊” |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轮盘 |
第一节 品牌愿景 |
第二节 品牌精髓 |
第三节 品牌符号 |
第四章 戏剧论的行动 |
第一节 知识者聚集及其人物谱系 |
第二节 告别宏大政治后的选择 |
第三节 “独立剧场”的探索 |
第五章 以公共化覆盖惯习 |
第一节 人人持有护照的意义 |
第二节 建设新社区 |
第三节 “细碎的团结” |
第四节 微观中观宏观的复合治理 |
第六章 穿越一种景观:结语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天意华推出TNN广告销售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偶像剧在泰国的传播[D]. 周静(MUTTHAWAN PINKUL). 浙江大学, 2015(07)
- [2]微信营销中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J]. 廖波,卢艳,廖钊明. 中外企业家, 2013(14)
- [3]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D]. 熊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4]二维安全图像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D]. 叶忠健. 吉林大学, 2012(04)
- [5]分众传播视角下的《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 张东亚.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 [6]整合资源[J]. 张志. 潮商, 2007(05)
- [7]我国视觉人文杂志的生存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中华遗产》杂志为例[D]. 魏红岩. 四川大学, 2007(05)
- [8]《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 胡春秀. 四川大学, 2007(05)
- [9]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 ——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D]. 公丕钰. 暨南大学, 2006(06)
- [10]《三联生活周刊》的社会性建构及其修辞分析 ——一种“杂志新闻学”视野中的尝试[D]. 薛龙. 西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