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界值血清作为 ELISA 定性检测 HBsAg 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

以临界值血清作为 ELISA 定性检测 HBsAg 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

一、临界定值血清作为ELISA定性检测HBsAg结果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晨[1](2021)在《PET-CT 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关系方法:收集80例初治DLBCL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ET-CT图像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UVmax为20.5g/ml时,约登指数最大(0.399);临床分期(P=0.020)、临床B症状(P=0.003)、β2微球蛋白(P=0.015)与SUVmax有相关性;单因素分析SUVmax(P=0.001)、临床分期(P=0.001)、临床B症状(P=0.017)、β2微球蛋白(P=0.030)、LDH(P=0.039)与远期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临床分期(P=0.017)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SUVmax为20.5g/ml时,可作为评判DLBCL的病情复发/进展的临界值;临床分期、临床B症状、β2微球蛋白与SUVmax有相关性;SUVmax、临床分期、临床B症状、β2微球蛋白、LDH与DLBCL预后有关;临床分期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张天涵[2](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与炎症指标(ESR、CRP、FC)相关性分析及清肠化湿方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与炎症指标(ESR、CRP、FC)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设计临床信息采集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与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及炎症指标(ESR、CRP、FC)的相关性,寻求特异性强、敏感度高且与证候相关的客观量化指标,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共收集1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肠湿热证患者72例,脾虚湿蕴证患者40例,通过设计信息采集表,收集大肠湿热证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苦等症状表现并进行量化积分,按症状积分将大肠湿热证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根据改良的Mayo指数表计算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同时进行外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粪便钙卫蛋白(FC)水平检测,比较大肠湿热证各组患者与脾虚湿蕴证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与炎症指标水平间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与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及炎症指标(ESR、CRP、FC)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炎症指标(ESR、CRP、FC)预测中医证型的价值,作为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判断中医疗效的客观化指标。结果:1.共收集了溃疡性结肠炎112例,其中轻度UC患者57例,中度UC患者43例,重度UC患者12例,按中医证型分组,其中脾虚湿蕴证患者40例,大肠湿热证患者72例,大肠湿热证患者按中医症状积分分组,轻度湿热证患者(0-20分)32例,中度湿热证患者(21-40分)25例,重度湿热证患者(41-60分)15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重度UC患者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明显高于中度UC患者,中度UC患者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各组患者ESR、CRP、FC水平明显高于脾虚湿蕴证患者,大肠湿热证各组间重度组ESR、CRP、FC水平高于中度组,中度组ESR、CRP、FC水平高于轻度组,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2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中,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与Mayo评分(Spearman相关系数 r=0.905,P<0.05)、ESR(Spearman 相关系数 r=0.844,P<0.05)、CRP(Spearman相关系数 r=0.63,P<0.05)、FC(Spearman 相关系数 r=0.896,P<0.05)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大肠湿热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炎症反应与疾病活动。4.ROC曲线显示,ESR水平区分脾虚湿蕴证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预测中医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95%CI为0.851~0.959),当ESR血清界定值为18.865mm/h时,ESR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92.5%;CRP水平区分脾虚湿蕴证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预测中医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CI为0.703-0.88),当CRP血清界定值为11.4mg/L时,CRP的敏感度为81.9%,特异度为90%;FC水平区分脾虚湿蕴证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预测中医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CI为0.885~0.973),当FC血清界定值为463.2mm/h时,FC的敏感度为76.4%,特异度为82.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ESR、CRP、FC)明显高于脾虚湿蕴证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与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及炎症指标(ESR、CRP、FC)存在正相关关系;ESR、CRP、FC的界定值对区分脾虚湿蕴证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预测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价值,炎症指标可作为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判断中医疗效的客观化指标。研究二 清肠化湿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选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清肠化湿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出评价,并观察治疗后炎症指标(ESR、CRP、FC)水平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6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清肠化湿方(200ml/次,2次/天)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g/天)口服治疗,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g/天)口服治疗。总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临床缓解率、临床有效率、内镜应答率、黏膜愈合率、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差异,观察治疗后ESR、CRP、FC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监测用药安全性。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中,临床疗效有效26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疗效有效18例,总有效率60%,经检验,P=0.02<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缓解:治疗组30例中,临床缓解17例,缓解率5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缓解9例,缓解率30%,经检验,P=0.034<0.05,表明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内镜应答:治疗组30例中,达到内镜应答的患者有16例,内镜应答率53.3%;对照组30例中,达到内镜应答的患者有7例,内镜应答率23.3%,经检验,P=0.016<0.05,表明治疗组在内镜应答方面优于对照组。黏膜愈合:治疗组30例中,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有7例,肠黏膜愈合率23.3%;对照组30例中,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有6例,肠黏膜愈合率20%,经检验,P=0.5>0.05,表明两组在黏膜愈合方面无差异。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30例中,临床缓解5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中,临床缓解2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70%,经检验,P=0.005<0.01,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腹泻积分、脓血便积分、腹痛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两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两组均可以较好缓解临床症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炎症指标:治疗前,两组ESR、CRP、FC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ESR、CRP、FC,两组均可以降低患者ESR、CRP、FC,治疗组 ESR、CRP、FC 复常率(86.7%、90%、56.6%)高于对照组(73.3%、83.3%、36.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肠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轻中度UC在提高临床疗效、诱导症状缓解、促进内镜应答、降低炎症指标等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从而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价。

李昕[3](2020)在《过敏性紫癜患者膜突蛋白IgA抗体水平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过敏性紫癜(HSP)患者的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进行测定,研究其与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中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实验组共纳入35例急性期HSP患者,4例恢复期患者,并将急性期患者依照症状及化验结果分为:皮肤型紫癜组,关节型紫癜组,腹型紫癜组,肾型紫癜组。对每位病人进行简单的症状评分。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患者及健康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结果:1.在HSP急性期患者中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构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70,吸光度(A值)为0.663时为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70.0%;2.HSP急性期患者各临床类型组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均有差异(P<0.05),腹型紫癜组抗体水平最高,与皮肤型、肾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关节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型、肾型、关节型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与症状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r=0.039,P>0.05);4.过敏性紫癜(HSP)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膜突蛋白Ig A抗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膜突蛋白Ig A抗体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但其在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一结果可能为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赵云虎[4](2019)在《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淋病奈瑟菌的高变异性和高感染率,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简便快速诊断是控制其广泛转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抗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蛋白B(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淋球菌感染。方法筛选并收集广东省皮肤病医院2017年微生物室分离的115株淋病奈瑟菌和93株非淋球菌,共16种常见致病菌,并经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以酶切酶连的方式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cppB,并通过PCR和D NA测序验证重组质粒。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使用GST-SefinoseTM试剂盒获得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和We stem Blot验证融合蛋白。将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免疫雌性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测定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和效价,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以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喷涂多克隆抗体(兔源)为检测线(T线),喷涂羊抗鼠IgG为质控线(C线),建立基于荧光微球为信号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并验证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 qRT-PCR检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阳性率为96.52%(111/115),特异性为100%,证明cppB基于普遍存在于淋球菌中,而不存在于其他常见致病菌(0/93)。PCR扩增证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6P-1-cppB,DNA测序后比对证明插入pGEX-6P-1质粒中的cppB基因与GeneBank公布的cppB基因序列(FMSZ01000040.1)完全一致。SDS-PAGE染色结果表明,经诱导后的重组宿主能够大量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Western Blot(以GST抗体为一抗)结果与SDS-PAGE的结果一致。纯化后的GST-CppB融合蛋白经染色后证明,已获得纯度较高的GST-CppB蛋白。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4种单克隆细胞株,其亚型分别为2株IgG1(FH1,G3),1 株IgG2a(C11),1 株IgG2b(E1),所有单抗的效价均大于1:64000,其中MAb-E1的效价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b-F11对淋病奈瑟菌的反应性最好,阳性率可达87.83%(101/115),特异性为100%,与qRT-PCR验证cppB基因的结果就有一致性。另外,我们发现了 CppB的突变体,命名为CppB-2。与正常序列相比,CppB-2基因缺失54bp,位于429-482,导致CppB-2蛋白仅为21.93kd,略低于CppB(23.94kd)。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CppB蛋白的灵敏度为20ng/ml,检测淋病奈瑟菌的灵敏度为1x105CFU/ml,且试纸条的阳性率为82.61%(95/115)。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的是,常见的致病菌在免疫层析试纸条上均为阴性,表明试纸条也具有高特异性。结论CppB蛋白在淋病奈瑟菌中普遍存在,可作为区分淋球菌和其他常见致病菌的靶标,基于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有望成为筛查淋病的重要工具,但敏感性尚待提高。

韩红祥[5](2017)在《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分为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Juss)2个属,全世界约有60种。我国是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有29种,《中国药典》(2015版)分别收载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五味子入药,习称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南五味子入药。五味子科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对木脂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的药效作用研究最为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种属间五味子的木脂素含量差异较大。《中国药典》规定五味子的五味子醇甲含量不得少于0.40%,华中五味子的五味子酯甲含量不得少于0.20%。华中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含量较高,但五味子醇甲、醇乙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较低,并且总木脂素含量要低于五味子。由此可见,五味子科植物不同种属间从外部形态到内在的化合物成分及天然产物的生理活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远缘嫁接是实现南种北移的技术手段之一,为在不同生境下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本文以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和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Gagn.)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远缘嫁接对其光合生理、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了远缘嫁接对五味子木脂素合成途径及光合系统的影响,开展了五味子对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研究。(1)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揭示了远缘嫁接对南五味子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缘嫁接使南五味子的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及电子传递速率升高,说明五味子砧木向南五味子接穗传递的营养成分能够供给南五味子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也加快了嫁接后南五味子有机物的积累。(2)通过对远缘嫁接后南五味子激素含量分析,揭示了远缘嫁接对南五味子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缘嫁接使南五味子接穗内的IAA、GA、ZR、ZR/IAA和ZR/ABA升高,ABA含量下降。IAA与GA的升高以及ABA的下降,说明嫁接利于南五味子的营养生长,使其生长势强于未嫁接的南五味子;ZR/IAA的升高表明嫁接苗的侧芽生长未受到抑制;ZR/ABA的升高表明植株长势较好;嫁接使利于营养生长和生长势加强的激素含量升高,说明嫁接使南五味子在北方的适应性增强。(3)通过差异蛋白质的通路分析,找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蛋白质和基因在嫁接之后全部表达上调,使嫁接苗的光合性能强于未嫁接苗,进而使其生长势加强。这与之前将南五味子嫁接在五味子之后引起的实际光合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升高结果相一致,同时也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所说明的嫁接苗生长势较好的结果一致。(4)通过iTRAQ蛋白质组分析远缘嫁接对木脂素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影响,找到了与木脂素合成相关的上游调控基因和蛋白质。结果表明:β-葡糖苷酶、肉桂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松柏醛-醛脱氢酶的表达下调,有助于通路中香豆酸、香豆醛及松柏醇的积累,而这些物质的积累有助于合成多种结构的木脂素类成分,但有关木脂素合成的下游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验证。(5)采用UPLC-Q-TOF-MS结合PCA分析手段,进行了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对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大鼠的尿液生物标记物进行了研究。尿液中共鉴定出28种生物标记物,其中正离子模式13种,负离子模式16种。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影响戊糖和葡糖醛酸相互转化通路、核黄素代谢、泛酸和CoA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肠内菌代谢、嘌呤代谢、Vc代谢胆酸合成、色氨酸代谢等通路,五味子从能量代谢、肠内菌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各个角度发挥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从各个通路的相关生物功能分析,五味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较强,此外还具有降脂、抗氧化损伤等功效。

李烨[6](2017)在《基于磁共振检查对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在初治鼻咽癌综合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最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备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疗效和预后评估效果好的特点。目前对应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较多的有EB病毒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Epstein-Barr Virus Capsid Antigen Immunoglobulin A Antibody,EBV-VCA-IgA抗体)、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DNA)、EB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Epstein-Barr Virus Early Antigen Immunoglobulin AAntibody,EBV-EA-IgA抗体)和EB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G抗体(Epstein-Barr Virus Early Antigen Immunoglobulin G Antibody,EBV-EA-IgG抗体)等。单项检测或联合检测上述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各不相同,现在尚无明确规定检测哪个或哪几个指标更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变化动态监测。EBV-VCA-IgA抗体和EBV-DNA目前被认为是检测鼻咽癌最敏感的血清学标志物;但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EBV-VCA-IgA抗体和EBV-DNA均不能随时直观的体现病情变化,导致二者在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是细胞周期中S期DNA合成的限速酶,是目前唯一能够通过血清学检测提供细胞增殖信息的细胞周期标志物。近年来,关于血清胸苷激酶1(Serum Thymidine Kinase 1,STK1)在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现有的研究已证实,STK1作为细胞增殖标志物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关于其预测恶性肿瘤对治疗方式的敏感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唯一在活体上对水分子运动进行测量与成像的无创性方法,可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定量描述,现已有文献证实其预测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价值。目前对于初治鼻咽癌患者检测STK1的临床意义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每个研究均不成系统,且在与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的价值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评价STK1、EBV-VCA-IgA抗体、EBV-DNA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探讨STK1对于鼻咽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研究STK1与鼻咽癌临床主要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鼻咽癌近期疗效预测和复发转移风险评估的价值。第三部分:研究治疗前、治疗中STK1与鼻咽原发灶ADC值的关系,以及二者分别与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STK1和鼻咽原发灶ADC值对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预测的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无转移鼻咽癌患者82例(鼻咽癌组),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84例(正常人组)、咽部及副鼻窦非癌病变患者40例(非癌组)作为对照组,针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分析:(1)对三组的STK1进行统计学差异性分析;(2)统计分析STK1、EBV-VCA-IgA抗体、EBV-DNA三者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鼻咽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第二部分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无转移鼻咽癌患者23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鼻咽和颈部平扫+增强MRI扫描图像资料和骨ECT检查资料,219例有完整的胸腹部CT检查资料,18例有胸片及腹部彩超检查资料。237例均按照第7版UICC/AJCC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进行如下分析:(1)统计分析全部病例治疗前STK1浓度与鼻咽癌临床指标(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EBV-VCA-IgA抗体、EBV-DNA水平、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病理类型及细胞免疫六项(CD3+、CD3-CD16+CD56+、CD3+CD8+、CD3+CD4+/CD3+CD8+、CD3+CD4+))的相关性。(2)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1.1版),对治疗结束后3个月按时返院复查的188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估及疗效评估结果与STK1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疗效将188例鼻咽癌患者分为缓解组(CR+PR)和无缓解组(SD+PD),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两组STK1浓度的组间差异和各组的STK1浓度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差异;对可能影响鼻咽癌近期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3)对完成治疗的235例鼻咽癌患者进行随访,按随访结果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对比分析治疗前两组STK1浓度的组间差异;对可能导致鼻咽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第三部分收集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无转移鼻咽癌患者30例,其中治疗方案为单纯调强放疗的有6例,治疗方案为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简称为“同步放化疗”)的有24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鼻咽+颈部平扫+增强MRI扫描、胸腹CT、骨ECT检查资料。30例患者均按照第7版UICC/AJCC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即完成第10次调强放疗时,简称为“放疗10次时”)均检测STK1、行鼻咽部平扫+增强MRI扫描+DWI扫描并测鼻咽原发灶ADC值,治疗结束后3个月行常规鼻咽+颈部平扫+增强MRI扫描评估局部疗效,根据局部疗效将患者分为放化疗敏感组(CR+PR)和不敏感组(SD+PD)。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中STK1表达水平与鼻咽原发灶ADC值的关系,对比分析两组STK1浓度、ADC值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鼻咽癌组(2.75±2.01pmol/L)与正常人组(0.56pmol/L)、非癌组(0.96±0.43pmol/L)的STK1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鼻咽癌组STK1浓度高于正常人组及非癌组(P<0.001,P<0.001),正常人组STK1浓度较非癌组稍低(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P<0.001,95%置信区间为(0.813,0.927),STK1临界值为1.24 pmol/L。(2)STK1、EBV-VCA-IgA抗体、EBV-DNA单项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比较结果为:STK1的诊断效能(敏感度0.77,特异度0.85,阳性预测值0.77,阴性预测值0.85,正确率0.82)介于EBV-VCA-IgA抗体(敏感度0.87,特异度0.95,阳性预测值0.92,阴性预测值0.91,正确率0.92)和EBV-DNA(敏感度0.50,特异度0.97,阳性预测值0.91,阴性预测值0.75,正确率0.78)之间;STK1+EBV-VCA-IgA+EBV-DNA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敏感度0.96,特异度0.90,阳性预测值0.86,阴性预测值0.97,正确率0.92)与STK1+EBV-VCA-IgA二者联合的诊断效能相同。上述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均高于三者单项检测及EBV-VCA-IgA+EBV-DNA二者联合检测(敏感度0.88,特异度0.92,阳性预测值0.88,阴性预测值0.92,正确率0.90)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1)在237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常见指标的整体比较中,除性别、年龄、病理类型、EBV-VCA-IgA抗体外,STK1浓度在不同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及EBV-DNA表达水平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对上述STK1浓度比较存在显着差异的指标进行STK1浓度差异的两两比较,结果为:T分期:除T2(1.79±1.05pmol/L)和T1(1.86±1.30pmol/L)的STK1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997)外,其他均有差异(T3:4.00±2.10pmol/L,T4:5.06±2.41pmol/L)(P均<0.05);N分期:N0(1.92±1.11pmol/L)的STK1浓度低于N1(3.31±2.16 pmol/L)、N2(3.78±2.47pmol/L)、N3(4.01±3.21pmol/L),而N1、N2、N3的STK1浓度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临床分期:Ⅰ+Ⅱ、Ⅲ、Ⅳa+Ⅳb的STK1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K1浓度随临床分期递增而升高,依次为Ⅰ+Ⅱ(1.77±1.06 pmol/L)、Ⅲ(3.14±2.03 pmol/L)、Ⅳa+Ⅳb(4.69±2.49pmol/L);EBV-DNA表达水平:EBV-DNA高复制组(≥5×103 copies/mL)的STK1浓度(中位数3.61pmol/L)高于低复制组(<5×103 copies/mL)(中位数2.56pmol/L)(P=0.002)。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的STK1浓度与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EBV-DNA表达水平正相关。(2)对治疗结束后3个月按时返院复查的188例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者有19例,部分缓解(PR)者有155例,无缓解者有14例(SD 12例,PD 2例),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缓解组(CR+PR),无缓解组(SD+PD),治疗后缓解组与无缓解组的STK1浓度都较治疗前下降(P<0.05)。缓解组治疗前的STK1浓度高于无缓解组,治疗后的STK1浓度低于无缓解组,但这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缓解组年龄相对大于缓解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N分期、临床分期、治疗方案、治疗前CD3+CD4+/CD3+CD8+、年龄、治疗前STK1浓度)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不是影响鼻咽癌近期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3)对235例完成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的STK1浓度、N分期和临床分期在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提示:治疗前STK1浓度和N分期是鼻咽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治疗前STK1浓度越高、N分期越晚,发生复发转移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1)以公认的STK1正常值参考范围0-2pmol/L为界,将患者按STK1≤2pmol/L及STK1>2pmol/L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后者治疗前总体ADC值比前者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两组治疗中(放疗10次)总体ADC值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804)。STK1≤2pmol/L时,治疗前ADC值(ADC0)在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329),STK1>2pmol/L时亦是如此(P=0.780)。STK1≤2pmol/L时,治疗中的ADC值(ADC1)在不敏感组中样本量太少,未能比较,STK1>2pmol/L时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的ADC1值无明显差异(P=0.073)。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和治疗中STK1的表达水平(STK1≤2pmol/L及STK1>2pmol/L)均与对应的鼻咽原发灶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293,P=0.7)。(2)敏感组治疗前(2.51±1.85 pmol/L)与治疗中(2.51±1.93 pmol/L)的STK1浓度无明显差别(P=0.984),不敏感组治疗中的STK1浓度(4.14±2.72 pmol/L)较治疗前(3.52±1.91pmol/L)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治疗前、治疗中,敏感组和不敏感组的STK1浓度均无明显差异(P=0.276,P=0.119)。(3)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ADC0值无明显差异(P=0.776)。敏感组的ADC1值高于不敏感组(P=0.019)。两组ADC1值较ADC0值均有所升高(P<0.001,P=0.025),且发生的变化(△ADC)有明显差异(P=0.018),敏感组的变化(0.38±0.03×10-3mm/s)大于不敏感组(0.18±0.05×10-3mm/s)。ADC1值预测放化疗敏感性的效能(AUC 0.828)高于△ADC(AUC 0.820)。以0.924×10-3mm/s为临界值,ADC1值预测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敏感度为0.84,特异度为0.8,阳性预测值为0.95,阴性预测值0.5,正确率为0.83,95%可信区间为(0,1)。结论1.STK1浓度在鼻咽癌组、正常人组及非癌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其对鉴别诊断鼻咽癌与良性病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STK1联合EBV-VCA-IgA抗体和EBV-DNA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诊断的准确性,故其可能能作为鼻咽癌临床诊断的辅助性血清学检测指标。2.STK1浓度与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EBV-DNA表达水平正相关。治疗前的STK1浓度和N分期是鼻咽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前的STK1浓度具有预测鼻咽癌复发转移风险的潜在能力。治疗前后的STK1浓度在预测鼻咽癌近期疗效方面作用尚不明显。3.治疗前和治疗中(即完成第10次调强放疗时,简称为“放疗10次时”)STK1的表达水平(STK1≤2pmol/L及STK1>2pmol/L)均与对应的鼻咽原发灶ADC值和肿瘤消退情况无明显相关性,故其不能作为预测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依据。治疗中鼻咽癌原发灶ADC值(ADC1)、ADC1值与治疗前ADC值(ADC0)的差值(△ADC)均对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有一定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张晶芳[7](2016)在《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影像学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发病率高达50%-60%。这一比例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更高。同时因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昂,晚期病死率高。目前早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做为诊断侵袭性肺真菌病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微生物学指标,对早期诊断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具体一定提示作用。但肺真菌感染因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感染途径差异的影响,其敏感度与特异度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临床中发现许多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有确切病灶,而G试验与GM试验为阴性结果。随着近几年影像学科的发展,特别是CT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开发,CT机具有扫描速度快,较好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强大的软件后处理功能(包括MPR、VRT等)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成为诊断肺部病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早期及进展期CT表现及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实验检查,旨在从多方面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月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39例确诊、临床诊断或拟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血液疾病按照记录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结果值。由2名高年资胸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并对CT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病灶的分布、CT征象。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率、比、均数±标准差、χ2检验、连续χ2校正法、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检验方法。结果1临床结果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确诊病例2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5例。2 CT分布、表现及征象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最常见征象为结节/肿块(单纯型),发生率为66.6%。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侵袭性肺隐球菌病。病灶分布: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以两肺多发为主;侵袭性肺隐球菌病在单肺单发、双肺多发所占比例相似。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以周边、随机分布为主。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以结节/肿块型病灶为主,直径以5-10mm为主(62.5%),晕轮征多见(63.2%),胸腔积液及实变少见(6.2%)。侵袭性肺隐球菌感染以结节/肿块型、实变为主,结节/肿块型直径以10-30mm为主(57.1%)。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与侵袭性肺隐球菌病比较,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结节/肿块型发生率高(P=0.05),侵袭性肺隐球菌病实变发生率高(P=0.001)。3 G试验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中首次行血清G试验检查共27例,G试验阳性(≥100pg/ml)16例,阴性11例。随访7天血清G试验阳性14例,阴性13例。14天血清G试验阳性12例,阴性15例。30天血清G试验阳性6例,阴性21例。结果:阳性组结节或肿块型病灶内空气新月征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4 GM试验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首次行血液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检查共27例,GM试验阳性(≥0.85)23例,G试验阴性4例。随访7天血清GM试验阳性18例,阴性9例。14天血清GM试验阳性17例,阴性10例。30天血清GM试验阳性15例,阴性12例.GM试验与G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检测GM试验阳性率高于G试验。G试验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敏感度为27.0%。GM试验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敏感度为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阴性组与阳性组相比,阳性组空气新月征发生率高(P=0.012)。结论1血液病继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首次CT征象,以结节/肿块型(CT征象为单纯结节或肿块)为主,其中以微小结节、小结节、结节为常见CT表现,结节分别于肺外周带,双侧分布为主2抗真菌治疗后随访CT征象变化对早期诊断血液病继发侵袭性肺真霉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 G试验、GM试验结果与空气新月征、空洞/空腔、晕征等CT表现间存在联系。

王雪[8](201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焦虑抑郁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现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指导COPD患者的综合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一些资料和依据。方法:选取200名COPD稳定期患者(COPD组)和10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通过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测评,筛查是否合并焦虑抑郁,同时收集一般资料、测量肺功能,采用微型营养评定(MNA)对受试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采用双抗体夹心亲和素-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BC-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的浓度,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表(CAT)对COPD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与COPD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COPD组的焦虑抑郁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中,焦虑患病率35%(70例),抑郁患病率10.5%(21例),焦虑抑郁共患率9.5%(19例);无焦虑抑郁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明显优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P<0.05),且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增加,焦虑抑郁患病率也增高;无焦虑抑郁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水平显着低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P<0.05);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CAT得分明显高于无焦虑抑郁的患者(P<0.05),即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差于无焦虑抑郁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MNA得分明显低于无焦虑抑郁患者(P<0.05),即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营养状况较无焦虑抑郁患者差。(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OPD患者发生焦虑与急性加重次数/年、医疗支付方式、CAT评分、MNA评分、抑郁、血清IL-6水平、肺功能GOLD分级、FEV1%相关,COPD患者发生抑郁与急性加重次数/年、医疗支付方式、CAT评分、MNA评分、焦虑、IL-6水平、肺功能GOLD分级、体重指数、FEV1%相关。(4)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AT评分越高越易合并焦虑(OR值1.342、95%CI 1.0991.637);合并抑郁的患者易共患焦虑(OR值17.238、95%CI 2.858104.023);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越少的越易合并焦虑(OR值0.11、95%CI 0.0460.266)。MNA评分越低越易合并抑郁(OR值0.852、95%CI 0.7340.977);合并焦虑的患者易共患抑郁(OR值16.852、95%CI3.08592.059),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越少越易合并抑郁(OR值0.345、95%CI0.1390.853)。即影响焦虑的主要因素有CAT评分、抑郁、医疗支付方式;影响抑郁的因素主要有MNA评分、焦虑、医疗支付方式。结论:(1)COPD稳定期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病率及共患率高。(2)COPD患者发生焦虑与急性加重次数/年、医疗支付方式、CAT评分、MNA评分、抑郁、血清IL-6水平、肺功能GOLD分级、FEV1%相关;COPD患者发生抑郁与急性加重次数/年、医疗支付方式、CAT评分、MNA评分、焦虑、IL-6水平、肺功能GOLD分级、体重指数、FEV1%相关。(3)CAT评分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少、抑郁是COPD合并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MNA评分低、焦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少是COPD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锦花[9](2013)在《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基于血清多参数联合诊断用于鉴别女性恶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分子辅助诊断方法。按照生物信息学方向流动,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探索女性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及乳腺癌的诊断模式,试图筛选高灵敏、高特异的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卵巢肿瘤(Ovarian tumors)158例、卵巢癌(ovarian cancer)137例,卵巢良性肿瘤13例、卵巢交界性肿瘤8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乳腺癌60例,乳腺良性肿瘤20例,建立临床数据库。①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卵巢癌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对生化指标及肿瘤标记物CA125及其余肿瘤标志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②采用旷博三步法的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测量乳腺癌中血清miRNA水平,分析了不同组间miRNA表达的差异。首先应用标准的miRNA提取方法。设定miRNA的内参、质控,在第一步,加多聚A尾,在miRNA和其他非编码RNA分子的3’端。第二步,反转录miRNA为cDNA的并在5端加特异性标签。最后,在一个特异性的miRNA的正向引物和反向通用引物组合的进行qPCR反应,并测量;③用基质辅助激光解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绘制卵巢癌蛋白多肽图谱,用MB-WCX磁珠优化处理外周血清标本,用Clinprot软件分析卵巢癌与健康对照的蛋白多肽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分别分析比较了卵巢癌不同分期、分级及病理类型的多肽表达差异;④Luminex液态芯片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GM-CSF、IFN-γ、GRO、 IL-1β、IL-2、IL-6、IL-8、MCP-1、TNF-α、VEGF、EGF、RANTES、CCL21/6Ckine和SDF-1/CXCL12等指标,比较其在卵巢浆液性上皮癌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探讨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数据资料用SPSS19.0计算机统计软件及ClinPro Tools软件分析。结果:①建立临床数据库;回顾分析了卵巢癌患者的病史资料特点,女性肿瘤标志物CEA, AFP, CA125, CA199, CA153, CA724, SCC, NSE, HCG, CYFRA21-1, Ferr在卵巢癌组显着上调,CA125表达最显着,但仅有54%的患者CA125表达阳性,CA125表达阳性率随期别升高而增高。CA153在诊断卵巢与健康对照组时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27,敏感性80.3%,但是,特异性为72.6%。CA125敏感性仅为64.3%,但特异性好,特异度为90.4%。CA125与CA153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可以达到0.877,敏感度上升73.5%,而仍然保持良好的特异度90.5%。一些与代谢有关的生化指标显着升高。如GGT、HDL、CK-MB、CO2、ALP、TG、CK-M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②miR-451, miR-148a, miR-27a,和miR-30b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miR-451:P=0.000; miR-148a:P=0.021; miR-27a:P=0.013and miR-30b:P=0.001)。miR-451, miR-27a和miR-30b在乳腺良性疾病中也下调miR-451:P=0.002; miR-27a:P=0.012和miR-30b:P=0.046。其中miR-451在这些指标中被认为敏感度最高,表达差异最大,可以被用来进行乳腺疾病与健康对照组的初筛,miR-148a在区别卵巢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时有一定的意义。miR-451, miR-148a, miR-27a口miR-30b作为标志物集用于诊断乳腺癌,ROC工作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953,敏感性94.7%,特异性82.8%。单一的miR-148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时,能够达到56.1%的敏感性,78.9%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达69.8%。③卵巢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及分级的差异蛋白。4个差异多肽与卵巢癌的分级有关,分别为2884.4Da,2899.9Da,3542.9Da,2864.6Da。其中2884.4Da峰差异最显着,在高分化的卵巢癌中表达较高,在中分化、低分化组中表达明显下调。8个多肽峰与卵巢癌的分期有关,在晚期癌症中表达上调的是2683.5Da,2661.3Da,2670.6Da,2952.0Da,表达下调的是1532.7Da,1980.3Da,2884.4Da,1804.7Dao同源的肿瘤,差异表达的多肽也少。建立回归方程Y=0.691+0.398X2487-0.638X1867,诊断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敏感度可达100%,特异度达到60.9%,Youden指数0.609。④卵巢癌组EGF, IL-6, MCP-1,6Ckine的血清中值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01),而IL-2的血清水平在卵巢癌中下降。根据差异表达的各项因子多因素回归后建立诊断方程Y=-3.707+0.009X EGF+0.001XMCP+0.014XCkine,诊断模型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83.8%, 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结论:以女性肿瘤卵巢癌、乳腺癌临床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目前比较前沿的分子诊断技术,整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建立更准确的临床诊断模型,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有利工具,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黄语嫣[10](2013)在《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筛查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健康体检者及胃部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血清PG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208例不同胃部疾病患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胃溃疡41例,萎缩性胃炎46例,不典型增生26例,胃癌55例)和5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G I和PGII值。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HP-IgG抗体。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 I、PG II及PG I/PG II比值(PGR)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溃疡组血清PG I、PG II明显升高(P<0.01),PGR显着降低(P<0.01);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血清PG I和PGR均显着降低(P<0.01),而PG II明显增高(P<0.05或P<0.01)。2)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血清PGR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血清PG I和PG II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以正常组和胃癌组的血清PG I、PGR所做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08、0.879。以血清PG I≤73.14ng/ml,PGR≤4.79作为临界值,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72.4%。4)正常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6.9%、65.0%、78.0%、69.6%、57.7%和76.4%,各组间HP感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组患者血清PG I、PG II及PGR在HP-IgG抗体阳性组和HP-IgG抗体阴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清PGR在正常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呈下降趋势。2)血清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PG I≤73.14ng/ml,PGR≤4.79诊断胃癌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血清PG有可能成为胃癌患者一项重要血清学筛查指标。3)HP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疾病患者血清PG水平影响不大。

二、临界定值血清作为ELISA定性检测HBsAg结果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界定值血清作为ELISA定性检测HBsAg结果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ET-CT 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PET-CT SUVmax的 ROC曲线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PET-CT SUVmax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PET-CT 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与炎症指标(ESR、CRP、FC)相关性分析及清肠化湿方干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1.1 病名的渊源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则治法
        1.4 中药灌肠治疗
    2. 现代医学对UC的研究进展
        2.1 UC的概念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治疗的研究进展
    3. UC炎症活动性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3.1 判断UC炎症活动度
        3.2 评价治疗效果
        3.3 预测疾病复发
    4. UC炎症活动性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与炎症指标(ESR、CRP、FC)的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指标测定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脾虚湿蕴证与轻、中、重度大肠湿热证患者疾病严重度的比较
        3.3 脾虚湿蕴证与轻、中、重度大肠湿热证患者炎症指标(ESR、CRP、FC)的比较
        3.4 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与Mayo评分及炎症指标(ESR、CRP、FC)的相关性分析
        3.5 炎症指标水平(ESR、CRP、FC)与大肠湿热证症状积分的散点图
        3.6 炎症指标水平(ESR、CRP、FC)界定脾虚湿蕴证与大肠湿热证的ROC曲线
    研究二 清肠化湿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原则
        2.2 治疗方案
        2.3 合并用药
        2.4 观察指标
        2.5 观测时点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分析
        3.3 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3.4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炎症指标(ESR、CRP、FC)对疾病活动评估的意义
    2. 中医辨证在UC疾病活动度监测的价值
    3. 炎症指标(ESR、CRP、FC)提高中医辨证客观化的依据
    4. 清肠化湿方治疗活动期UC的理论依据
        4.1 立方依据
        4.2 清肠化湿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4.3 清肠化湿方的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肠化湿方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过敏性紫癜患者膜突蛋白IgA抗体水平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紫癜与IgA型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淋球菌的分离培养
        2.3.2 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
        2.3.3 重组质粒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2.3.4 pGEX-6P-1-cppB质粒的提取
        2.3.5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
        2.3.6 CppB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2.3.7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1 细胞融合前免疫
        2.3.7.2 间接ELISA检测效价
        2.3.7.3 细胞融合
        2.3.7.4 杂交瘤的克隆化和冻存
        2.3.7.5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3.8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2.3.8.1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测定
        2.3.8.2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2.3.8.3 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2.3.9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2.3.10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3.10.1 荧光微球偶联单克隆抗体
        2.3.10.2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3.10.3 试纸条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测定
3 结果
    3.1 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
    3.2 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3.3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3.4 单克隆抗体的分型和效价
    3.5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3.6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3.7 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和特异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一 个人简历
附二 致谢
附三(综述) 免疫分析方法在淋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5)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五味子属植物研究概述
        1.1 北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1.2 华中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1.3 长梗南五味子的药效成分
    第二章 远缘嫁接研究概述
        2.1 嫁接的概念
        2.2 远缘嫁接概念
    第三章 木脂素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3.1 木脂素概述
        3.2 木脂素的合成
    第四章 运用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进展
        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4.2 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
    第五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5.1 代谢组学概述
        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中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接穗激素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远缘嫁接对五味子光合系统及木脂素合成途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五味子提取物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磁共振检查对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在初治鼻咽癌综合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清胸苷激酶1联合EB病毒DNA和EB病毒抗体检测在辅助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在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预后预测中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清胸苷激酶1与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预测鼻咽癌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影像学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免疫抑制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焦虑抑郁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9)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卵巢肿瘤实验室检测及肿瘤标志物的筛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
        1.3.1 卵巢癌患者临床特征
        1.3.2 卵巢癌发病的影响因素
        1.3.3 卵巢肿瘤的实验室生化指标的临床变化特征
        1.3.4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microRNA在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材料和方法
        2.2.4 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
        2.3.1 不同组miRNA的血清水平的表达
        2.3.2 术前术后血清miRNAs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
        2.3.3 miRNAs预测价值的分析
        2.3.4 多重指标联合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乳腺癌的免疫状态与miRNAs表达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2.2 判定标准
        3.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结果
        3.3.1 乳腺癌实验室生化指标的临床变化特征
        3.3.2 乳腺癌的免疫组化状态
        3.3.3 乳腺癌不同基因的相关性
        3.3.4 microRNA水平与乳腺癌免疫状态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女性肿瘤相关蛋白多肽的筛选及鉴定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目的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数据处理
    第三节 结果
        4.3.1 卵巢癌组与健康组的空间分布
        4.3.2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不同分级之间多肽的差异表达
        4.3.3 卵巢癌不同分期之间的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4.3.4 粘液性囊腺癌与透明细胞癌之间多肽差异表达
        4.3.5 粘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癌多肽表达
        4.3.6 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差异多肽表达
        4.3.7 畸胎瘤成熟型与未成熟型畸胎多肽的差异表达
        4.3.8 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与非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多肽差异表达
        4.3.9 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差异多肽表达
        4.3.10 粘液性囊腺癌与浆液性囊腺癌差异多肽表达
        4.3.11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4.3.12 间质肿瘤之间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4.3.13 不同部位的卵巢肿瘤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4.3.14 术前术后的卵巢癌蛋白多肽的差异表达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炎性因子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测定
        5.2.3 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结果
        5.3.1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健康对照组中水平的比较
        5.3.2 超出检测范围的候选因子的比较
        5.3.3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不同分级的比较
        5.3.4 炎性因子在卵巢癌不同分期的比较
        5.3.5 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相关性研究
        5.3.6 多元统计分析
        5.3.7 候选炎性因子的诊断价值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筛查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临界定值血清作为ELISA定性检测HBsAg结果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ET-CT 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D]. 田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与炎症指标(ESR、CRP、FC)相关性分析及清肠化湿方干预的疗效观察[D]. 张天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过敏性紫癜患者膜突蛋白IgA抗体水平测定[D]. 李昕.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赵云虎.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
  • [5]五味子远缘嫁接及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D]. 韩红祥.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磁共振检查对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在初治鼻咽癌综合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价值的研究[D]. 李烨.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7]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影像学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晶芳. 郑州大学, 2016(03)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焦虑抑郁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雪.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4)
  • [9]基于外周血多参数联合分析作为女性恶性肿瘤[D]. 罗锦花. 南开大学, 2013(06)
  • [10]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筛查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 黄语嫣.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以临界值血清作为 ELISA 定性检测 HBsAg 判断标准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