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我为主 中外合作 积极推进核电国产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杨已颢,刘建全,徐佩佩,赵柏阳[1](2020)在《中国核电产业国产化发展分析》文中指出自第一座军用堆的建成到2019年7月三代核电机组再次获批建设,我国核电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进入了核电重启时期。主要简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核电技术路线,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以及相关的发展规划。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是核电产业和制造业的奋斗史。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在有限的核电项目中不断提高。面对核电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我国核电从设计院到制造商共同承担风险,突破困境,实现了三代技术的国产化。在更先进的核电技术需求背景下,核电产业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产业设备制造供应管体系。
邹长城[2](2011)在《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核电产业是关系我国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与大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也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在国家科学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已成为当今世界核电强国,然而中国作为较早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其核电产业发展的道路却充满了曲折。与核电强国相比,其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产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们立足于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背景,选择“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旨在论述和回答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化发展核电产业以及如何实现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两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确立了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概念体系。对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界定了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定义、论述了其内涵、目的、战略目标与任务,确立了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概念体系。分析了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现状、已具备的工业与技术基础以及发展趋势,指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研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自主化发展模式是中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实途径。(2)建立了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模型。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选取了14个影响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用系统解析结构模型(ISM)方法建立了主要影响因素系统结构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间相互关系及其它们的影响作用。指出了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已有工业基础、技术积累、发展环境与机会等基础条件的支持下,以国内市场需求为驱动,以政府为主导,解决好发展的技术路线、支撑与保障两个方面的关键问题。(3)构建了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指标体系初步设计、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基于中间变量的区分矩阵指标约简优化模型与方法,对指标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以及先进核能技术自主研发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对当前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采用基于粗糙集信息量和属性重要度、二元语义及OWA算子的线性加权指标综合权重模型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二元语义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应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提出的评价方法,以先进核能技术自主化和第二代、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运行自主化为评价对象,对当前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5)对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技术路线进行了优选。提出了中国核电技术选型的准则,建立了基于AHP的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技术路径选择决策模型,对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技术路线进行了优选。指出“规模建设第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引进建设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工程验证项目”是从目前到2020年这一段时间我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正确技术路线。分析了中国核电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机会与路径,指出了核电产业已成为未来我国少有的有可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特定战略性产业之一,可按照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现技术跨越。(6)分析指出管理组织、政策与技术创新支持、资源保障三个子系统构成了完备的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支撑与保障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框架设计与政策建议。建议构建独立于各利益主体的核电产业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以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建立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国家核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核电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以提高核电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指出应加强核专业人才与铀资源的战略管理,以提高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王京[3](2009)在《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可能,很多国家都开始寻求以核能代替传统能源的道路,而核电则首当其冲。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核电工业领域,在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凭借大量的资料文件,阐述和分析这些变革的过程,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1、研究了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状况。根据中国核电工业成长过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19581977)、探索阶段(19771986)、低迷阶段(19862003)、复兴阶段(2003至今)。2、探讨了在中国核电工业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制度变迁状况。在起步阶段,中央及各部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核电发展;探索阶段中,国家成立了几个核电相关领导部门;进入核电工业发展的低迷阶段,核电工业由原来的民用工业转入军工业体系中,国家的这一举动改变了核电工业发展的局势;核电工业的复兴阶段中,国家成立能源局,使核电工业再次进入良性发展。整个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完全是由国家或各部委的强制性手段完成的。3、以中广核集团的CPR1000技术路线的推动和实施过程作为重点介绍,提出了今后我国核电工业制度发展的建议。中国核电工业发展到现在,始终是由国家的强制性手段主导的。在日益扩大的市场化发展格局下,中国核电工业要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提高规范性支柱和文化认知支柱在发展中的作用,凭借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将核电工业导入良性的方向。
任德曦,王振全,胡泊[4](2006)在《我国“民族核电”创业、创新路探》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核电”是关系我国高科技战略产业、新能源自主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首先论述了发展“民族核电”的必要性,接着阐明了我国核电走过的创业、创新路,然后记述了我国核电自主创业之艰难,最后,探讨了我国未来核电自主化路径。
任德曦,王振全,胡泊[5](2006)在《中国“民族核电”创业、创新路探》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发展“民族核电”,是指我国核电从零起步,到产业化、自主化、品牌化,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大国。论文首先阐明了我国核电发展是一条自主创新路,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自主创新体系,接着叙述了自主化创业之艰难,然后论述了发展“民族核电”的必要性, 最后探讨了我国未来核电自主化路径。
赵爱玲[6](2006)在《核电“升温”》文中提出中国核电发展正在“升温”。与此同时,中国核电产业亦身陷国产化或者全面引进技术的迷局之中。
王强[7](2006)在《中国核电谜局》文中研究表明10年前,中国核电发展已确立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国产化”的路线。然而沿袭国外的版本设计,提高国产设备制造的比重……并没给中国核电产业自主研发带来顺利的未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适度发展”后,中国核电建设已经迈进了“积极发展”阶段,但在掌握第二代核电技术后,秦山模式几乎被放弃。第三代核电技术又面临再次引进的问题。巨大的中国核电市场散发出的“磁场”吸引了各方淘金者。一时间,中国核电市场成了世界核电巨头们的博弈场。从2004年至今,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工作仍在酝酿中。期间,核电界内部围绕核电发展技术路线之争和如何锤炼出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的论战也越来越升温
任德曦,胡泊,邹长城,彭澎,占红星[8](2006)在《论我国核电品牌的“建”与“创”》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阐明了建立核电品牌的意义,指出中国必须要有自己核电产业,需要“发展民族核电”;其次,说明了我国正在建立核电品牌与核电产业,并指出了核电品牌属性与我国核电品牌产业显示的特色;最后,论述了我国自主品牌战略,重点探讨了我国核电品牌战略目标。
温鸿钧[9](2006)在《如何加快中国核电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要加快核电建设,就要按国家对核电的要求发展;要符合国际核电发展基本态势;要充分利用我国已有基础和经验;要紧紧抓住当前最紧迫的中心任务;要面对复杂形势,谨慎行事,规避风险;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李铁铮,谭阳[10](2005)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文中研究指明开创中国核电自主发展之路 ──秦山二期核电站建设纪实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有一座郁郁葱葱、鸥鸟栖息的小山,因秦始皇曾“登以望东海”而得名秦山。在这里,我国核工业建设者奏响了一曲自主发展民族核电工业的凯歌。2004年5
二、以我为主 中外合作 积极推进核电国产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我为主 中外合作 积极推进核电国产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核电产业国产化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 |
1.1 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起步阶段 |
1.2 适度小批量发展核电阶段 |
1.3 核电快速发展阶段 |
1.4 核电重启道路 |
2 国产化遇到的问题 |
2.1 设备国产化现状 |
2.2 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2.2.1 采购设备多样化 |
2.2.2 国内核电设备竞争力不足 |
2.2.3 国产化工作需要多方力量支撑 |
3 核电国产化必由之路 |
3.1 提高核电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3.2 先进核电技术设备的需求 |
3.3 国产化是核电走出去的前提 |
4 结论 |
(2)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
1.2.2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研究 |
1.2.3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支撑与保障研究 |
1.2.5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评价研究 |
1.2.6 现有研究评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二章 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与系统工程理论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
2.3 产业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1 产业发展理论 |
2.3.2 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理论 |
2.4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跨越理论 |
2.4.1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
2.4.2 产业技术跨越理论 |
2.4.3 路径依赖理论 |
2.5 系统评价理论 |
2.5.1 粗糙集理论 |
2.5.2 二元语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核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3.1 世界核电强国核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1.1 世界核电强国核电产业现状 |
3.1.2 国外核电产业发展模式与管理组织模式 |
3.1.3 世界核电产业发展趋势 |
3.2 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发展历程 |
3.2.2 发展现状 |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3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趋势分析 |
3.3.1 产业发展规模与增长速度 |
3.3.2 核专业人才与铀资源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
4.1.1 核电产业的特征 |
4.1.2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
4.1.3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
4.2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4.2.1 主要影响因素 |
4.2.2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方法 |
4.2.3 影响因素系统结构模型 |
4.3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指标体系设计 |
5.2.1 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5.2.2 调查问卷设计 |
5.2.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5.3 指标优化 |
5.3.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优化模型 |
5.3.2 指标体系优化 |
5.3.3 指标体系及释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 |
6.1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1 基于粗糙集信息量和属性重要度的指标权重确定 |
6.1.2 基于二元语义及OWA算子的指标权重确定 |
6.1.3 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
6.2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6.2.1 基于二元语义距离改进的FCM专家重要性程度 |
6.2.2 基于二元语义的综合评价方法 |
6.3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 |
6.3.1 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 |
6.3.2 先进核能技术自主化水平评价 |
6.3.3 大型核电站设计建造与运行自主化水平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 |
7.1 中国核电技术类型选择 |
7.2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 |
7.2.1 非劣的技术路径方案比较 |
7.2.2 基于AHP的技术路径选择决策模型 |
7.2.3 技术路径优选结果分析 |
7.3 中国核电产业技术跨越机会与路径分析 |
7.3.1 技术跨越机会 |
7.3.2 技术跨越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
8.1 支撑与保障体系结构 |
8.2 管理组织体系 |
8.2.1 产业管理体制 |
8.2.2 产业组织模式 |
8.2.3 核安全监管体系 |
8.3 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
8.3.1 产业政策 |
8.3.2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8.4 资源保障体系 |
8.4.1 核专业人才 |
8.4.2 铀资源 |
8.4.3 核电发展资金与核电站厂址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于中间变量的粗糙集区分矩阵约简算法及实现程序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
(3)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问题 |
1.3.研究目标 |
1.4.国内外研究状况 |
1.5.研究框架 |
1.6.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评论 |
2.1.前言 |
2.2.中国核电工业的历程 |
2.3.制度理论 |
2.3.1.制度理论的定义 |
2.3.2.制度的三大支柱 |
2.3.3.制度变迁 |
2.4.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前言 |
3.2.案例研究方法 |
3.3.具体研究方法 |
3.4.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结果 |
4.1.前言 |
4.2.起步阶段(1958~1977) |
4.3.探索阶段(1977~1986) |
4.4.低迷阶段(1986~2003) |
4.5.复兴阶段(2003~至今) |
4.6.与传统电力行业进行比较 |
4.7.小结 |
第五章 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和推广 |
5.1.前言 |
5.2.制度化的影响机制 |
5.2.1.内部机制 |
5.2.2.外部机制 |
5.3.CPR1000在中国核电发展阶段中的表现 |
5.3.1.探索阶段 |
5.3.2.低迷阶段 |
5.3.3.复兴阶段 |
5.4.CPR1000在各阶段中的表现形式 |
5.5.总结 |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
6.1.创新点 |
6.2.启示 |
6.3.研究不足 |
6.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民族核电”创业、创新路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展民族核电是一条必由之路 |
(一) 国际竞争所“迫” |
(二) 创新型国家所“求” |
(三) 国民经济发展、能源战略所需 |
(四) 建设核电大国所“致” |
(五) 核电发展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所必须 |
二 中国核电发展是一条自主创业、创新路 |
(一) 形成了积极、自主化发展的核电方针 |
1、发展方针的演进 |
2、自主化方针的完善 |
3、技术路线的形成 |
4、创新方式的综合运用 |
(二) 形成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NP300, CNP600核电品牌 |
(三)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初具规模的核电产业 |
(四) 建立了以核电为龙头的研究、设计、建造、管理的核工业科技体系 |
三 核电创业、创新路之艰辛 |
(一) 核电起步滞后 |
(二) 核电创业路途艰难 |
(三) 核电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不够清晰 |
(四) 研究开发投入不足, 未形成100万千瓦核电自主装备能力 |
四 我国发展民族核电未来自主化路探 |
(一) 继续发展第二代改进型核电站, 创建CNP1000品牌 |
(二) 全面掌握核电三代技术, 作为2020年后中国核电主力机型 |
(三) 研究开发经济性、安全性更优越的四代堆型, 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 |
(四) 研究与共同开发聚变能, 展现人类能源美好愿景 |
(6)核电“升温”(论文提纲范文)
核电应成为我国主要煤电替代能源 |
核电国产化挑战全面引进论 |
核电技术引进招标迟迟不决 |
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如何选择 |
(9)如何加快中国核电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核电的基本要求 |
2 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基础 |
3 正确把握国际核电发展的基本态势 |
4 以40 GW为目标,实行批量规模建设 |
5 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
6 增强创新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
四、以我为主 中外合作 积极推进核电国产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核电产业国产化发展分析[J]. 杨已颢,刘建全,徐佩佩,赵柏阳. 科技和产业, 2020(05)
- [2]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D]. 邹长城. 中南大学, 2011(12)
- [3]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D]. 王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4)
- [4]我国“民族核电”创业、创新路探[J]. 任德曦,王振全,胡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 [5]中国“民族核电”创业、创新路探[A]. 任德曦,王振全,胡泊.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06
- [6]核电“升温”[J]. 赵爱玲. 中国对外贸易, 2006(06)
- [7]中国核电谜局[J]. 王强. 商务周刊, 2006(08)
- [8]论我国核电品牌的“建”与“创”[A]. 任德曦,胡泊,邹长城,彭澎,占红星. 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6
- [9]如何加快中国核电的发展[J]. 温鸿钧. 核科学与工程, 2006(01)
- [10]秦山核电二期工程[N]. 李铁铮,谭阳. 经济日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