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科普新时代

2002:科普新时代

一、2002年:科普新纪元(论文文献综述)

高心怡[1](2021)在《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文中认为贵州地质文学作为行业文学的一种,有其先天的行业题材优势,同时贵州地质文学又是盛开在贵州高原上的“杜鹃花”,地域特色是贵州地质文学独特的创作资源,“黔”与“地”的文化基因赋予了贵州地质文学丰富的审美内涵,使得贵州地质文学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杜鹃花》成为了贵州地质文学坚实的创作阵地,贵州地质文学的创作队伍日趋规模化,文学体裁渐趋完备,文学的活动日益丰富,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异军突起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本文研究贵州地质文学,以贵州地质文学特征最明显的小说为中心,从小说叙事内涵以及小说叙事艺术等方面对贵州地质文学进行综合的研究,探寻贵州地质文学现象“持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通过分析贵州地质文学的命名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贵州地质文学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首先通过对贵州地质文学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来探究各个时期贵州地质文学的显着特点,其次通过考察贵州地质文学的构建及其意义,探究贵州地质文学现象的具体内涵,对贵州地质文学的发展作出全景式的扫描。第二章主要是对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内涵进行的研究,分析贵州地质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探讨贵州地质小说题材与主题的独特性,展现贵州地质小说对行业题材写作的超越。第三章通过分析贵州地质小说的非虚构叙事、空间叙事、主旋律叙事以及对地质概念的诗意解构,探究贵州地质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结语部分总结了贵州地质文学现象的内涵以及贵州地质文学总体的创作风貌,分析本文的研究局限,并对之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孙丽燕[2](2021)在《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科学人”形象的伦理解读》文中指出“科学人”形象在王晋康科幻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王晋康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科技伦理观的具象呈现。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试图系统梳理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科学人”形象的特点,探究它们背后蕴藏的伦理内涵,以及从中映射出的王晋康的科技伦理观。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探究王晋康小说中“科学人”形象同自我的伦理关系,主要从伦理身份的混乱和主体性的消解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王晋康的笔下,“科学人”是被异化了的镜像,它并非人类的“原像重现”,而是科技异化的产物,因而并不具备人的伦理属性。正如人类将“科学人”看作自身的镜像,“科学人”也将人类作为观照自我的他者。不同于人类在对比中完成了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科学人”在自我与他者的碰撞中逐渐趋于伦理混乱。此外,“科学人”是科学选择时代的产物,是科学家怀抱着工具性立场制造出来的以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为根本目的的智慧生命体。这一立场决定了“科学人”虽然具有理性的客观存在但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只能作为帮助人类实现目的性的工具或手段,因而“科学人”在一生中都难以逃脱“工具人”的命运,它们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消解。第二部分解读王晋康小说中“科学人”形象同家庭的伦理关系,主要从家庭形式、情感纽带和血亲伦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学人”的出现消除了个体的差异,在根源上重写了人类的身体。外形的整齐划一,个性的逐渐消弭,情感的波澜不惊以及人伦的模糊定位,都是进入科学选择时代后科技对社会同质化改造的具体呈现。改造过程中,“科学人”的存在对现有的家庭伦理产生极大的冲击。首先,拥有相同外形和情感记忆的“科学人”替代了自然人在家庭中的身份与地位,打破了以一夫一妻制为内核的专偶制家庭形式,如同批量化生产工厂部件般制造出的“科学人”变革了人类传统的两性繁衍方式,从外在形式上消解了家庭存在的根基。此外,“科学人”进入人类家庭后如何与人类家庭成员相处也是王晋康在小说中着力探讨的问题。相对自然人而言,“科学人”在家庭关系中与人类的情感纽带较为脆弱。最后,由于“科学人”在生物层面缺失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和母亲,这直接导致了“科学人”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存在伦理观念不清,人伦定位模糊的问题,增加了触犯乱伦禁忌的风险。第三部分研究王晋康小说中“科学人”形象同社会的伦理关系,主要从伦理犯罪、永生迷梦和科学怪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当“科学人”体内的自由意志压制了理性意志,不合伦理道德的恶的部分便占据主导,使其整体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做出破坏文明秩序、践踏伦理底线的行为。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王晋康对科学持有虔诚般的信仰,他清醒地认识到了科技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同时,他又站在人文主义立场对人类将要面临的由科技无序发展导致的社会危机倾注了悲悯情怀。在对科学选择时代面临的新型伦理犯罪、过度追求永生和狂热科学家导致科技与伦理失序等社会问题的书写中,王晋康以坚实的科学内核和绝妙的科幻构思传达出对科技伦理的担忧,警醒世人守住伦理底线。

李佩宝[3](2021)在《二战前后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族群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科普特群体作为埃及的主要少数族群,与主体族群穆斯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埃及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纵观历史,科普特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但也存在相对缓和的情况,其中二战前便出现了一段关系稳定时期。自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建立以来,两者的关系冲突重重,鲜少有合作与平稳的状态。经过纳赛尔时期的矛盾积累,两者关系在萨达特时期愈加恶化,科普特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愈发被世界所关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塞西执政初期才开始有所转变。塞西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温和措施与宽容政策,以满足埃及族群友好相处的政治与社会需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普特人同穆斯林的紧张关系,但科普特人问题依然严峻。本文运用族群研究理论与文献分析法,探究二战前后埃及科普特人与穆斯林关系的变化,通过分析促成族群关系缓和的原因、族群和睦相处的具体状况以及后续关系的恶化原因等,在历史维度层面寻找族群“和解”构建的基础,指出族群之间减少矛盾冲突与族群关系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为当今埃及族群治理路径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与思考。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厘清科普特一词的概念与科普特人的界定,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性;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埃及科普特人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梳理科普特人问题的历史形成过程,提炼科普特人问题的主要表现,阐述作为问题根源的文化差异的具体内容以及所引发的宗教矛盾。第二章从政治、经济和历史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二战前(1919-1939年)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包括政教关系与宗教族群政策、科普特人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以及科普特人与穆斯林关系的缓和。第三章论述二战以后(1939-195年)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的转变,主要包含科普特族群政策严格化、社会地位边缘化以及社会分层中两极分化下的族群矛盾等内容。第四章进行分析与提炼,深入探究二战前后(1919-195,立宪君主制时期)族群关系对当代埃及共和国(195年以后)族群治理路径的启示,包括此阶段社会思潮对族群关系的影响以及族群认同转变与国家认同塑造等多方面内容,并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提出该时期一些积极因素对当代埃及族群治理的借鉴意义以及消极因素对当今族群治理的启示。结语部分的主要结论如下:科普特人问题由来已久,族群关系缓和在埃及历史中虽曾出现,但由于诸多因素而未能持续长久;现今的埃及在族群治理方面虽然拥有前人的经验,却仍有重要而基础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族群之间的稳定关系可以尝试以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来维系,并通过构建科普特人平等公民身份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埃及科普特人同穆斯林的关系持续向好发展需要双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马龙[4](2021)在《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文中认为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点关注与把握的,正是晚清科学小说作家是如何具体参与、实施了上述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以及在这种想象与建构的背后,所折射的晚清一代知识分子(主要指科学小说创作者)的科学观念。论文共包括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首先申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对晚清科学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写作的创新点;最后,点明本文基本概念的使用和研究的范围。第二部分,正文,分三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晚清“科学小说”概说,主要对晚清科学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包括“‘科学小说’的由来”“‘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及“‘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三个部分;第二章以“进化论”“声光化电”“医学”“催眠术”这四类科学话语为关键词,仔细梳理并考察晚清科学小说中与之相应的科学表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和“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四个部分;第三章以前一章的分析研究为基本参照和依据,进一步探究晚清小说家在“科学”表达的背后所呈现的科学观,主要包括“‘唯科学主义’的显露”和“‘器物’科学观的复苏”两部分。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晚清科学小说对于“科学”的表达与想象,是如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的所谓“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生动体现,但未能上升到“美学现代性”的高度,对“科学”有所质疑甚至批判,这是晚清科学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遗憾。

苏彬[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王艺欣[6](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蔺陆洲[7](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梁钰颖[8](2020)在《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民国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实现了由学术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的传播,科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与科学大众化相适应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国以后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积极发展科学教育,并逐渐实现了建制化,在促进山西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民众思想,加快了山西的现代化进程。1912-1937年,山西的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颁布,科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方面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为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传入、教会学校的兴办都为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进入民国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山西出于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遇到一些问题,但也在积极发展与探索,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小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山西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其推广度得到了提高,但质量却由于现实因素没有跟上步伐,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落后,在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教员短缺、科学教育设备落后等情况有所缓解,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相较于小学阶段发展较好。中学科学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等教育教学方面有显着的提高,但在科学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受传统旧教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部分县立、私立中学几乎没有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20年代后山西中学科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中学科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大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发展较为平稳。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起点高,开始早,发展势头较猛,尤其是师资状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好,虽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而科学教育设备等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在逐渐改善,总体来说发展较为平稳。而且从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为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再现了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发展特点,为之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教训,同时通过对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见证了科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文化在山西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展现了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王辉[9](2020)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文中认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诞生于近现代文学和文化转型时期,是政治经济嬗变、新旧文化融合等历史现象在文学层面的曲折映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切情结。本文以研究这一时期科幻小说中体现出的强烈现实关切情结为切入点,进而探析这一情结主导之下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现实关切情结对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五个步骤完成:首先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兴起原因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其次是从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个方面解读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再次是剖析清末、民初两个阶段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不同特征;第四是结合小说自身艺术价值存在的缺陷和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主导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因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走向衰落的原因;最后是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剖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特征对之后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这一文类在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综述,并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具体包括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讨论科幻小说在清末、民初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切社会现实特征。从主要情感基调来说,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呈现出一种以科幻为工具积极畅想未来世界的乐观状态,而民初科幻小说则主要呈现为现实批判走向消极冷静、受商业利益驱使走向娱乐消闲两方面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是从科幻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现实主义文学品格至上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内容分析总结清末民初科幻小说逐渐衰落并在“五四”新文学兴起后无人问津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来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与“五四”文学之间表面形成巨大裂痕,却又存在隐性精神联系的具体特征,并结合之后科幻文学的发展概况深入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站在当今科幻小说逐步走向主流的角度来回溯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成果,既肯定其开疆拓土的巨大价值,也不能忽视其不足。

程孝阳[10](2020)在《刘慈欣科幻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独树一帜,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往往带给读者极致的阅读体验。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学意识生成、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入手,力图全面地把握刘慈欣的创作魅力。绪论第一部分在梳理国内外科幻小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科幻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这一文学类型在创作技巧上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刘慈欣的创作情况,并重点梳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状况,指出研究界对刘慈欣的总体性把握不足和唯刘慈欣论等问题。第一章探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意识是如何生成的。第一节分析童年经验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童年时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以及科幻小说的文学启蒙,构成了刘慈欣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第二节分析“文革”记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文革”这一时代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渗透进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之中。第三节以刘慈欣所言的主流文学为参照,分析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并指出他为了争得科幻文学的合法性,是如何建构了一个“主流文学”的。第二章主要从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出发,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所蕴涵的科技启蒙主义。第一节论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对科学的重视等方面,与五四启蒙文学形成了一种呼应。第二节指出刘慈欣所提倡的科学与五四语境下的科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小说的价值取向是利用科学飞向宇宙深处。第三节重点论述刘慈欣科幻小说所表现出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并指出这种反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科学至上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其有别于后现代主义。第三章总结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三种艺术形象。第一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学形象,这些深具科学技术内核的形象超越了想象力的极限,体现出神奇而富有诗意的美感。第二节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都具有拟人化的特点,他们同时还扮演了启蒙人类的角色。第三节对传统的人类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形象过于扁平,符号化的倾向过于明显,不过仍然塑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群像。第四章探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从科幻小说独有的“概念的陌生化”入手,指出刘慈欣将其与语言的通俗化结合,在保证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又没有增加阅读难度。第二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存在的两种叙事模式,即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第三节重点放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历史叙事方面,刘慈欣继承了传统史书的实录笔法,同时小说中涵盖了丰富的各类知识,又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大历史叙事的倾向。结语指出刘慈欣“走红”的客观原因,指出其小说不仅仅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更像是被时代主动选中。同时,刘慈欣在不断被神化的过程中,其小说的局限性也被遮盖了,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是刘慈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2002年:科普新纪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科普新纪元(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异军突起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
    第一节 贵州地质文学的阶段分期
    第二节 贵州地质文学的构建及其意义
第二章 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内涵
    第一节 人文关怀下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单一的地质题材取向
    第三节 多元化的主题表达
第三章 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坚守与超越
    第二节 营造独特的文学空间
    第三节 行业性与文学性的兼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世纪以前贵州地质小说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2 新世纪贵州地质小说主要作品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科学人”形象的伦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科学人”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一、镜像与衍生:伦理身份的混乱和主体性的缺失
    (一)异化镜像:伦理身份的混乱
    (二)衍生工具:主体性的缺失
二、同质化摹本:家庭伦理的冲击和人伦秩序的挑战
    (一)千人一面:家庭形式的消解
    (二)关系疏离:情感纽带的淡化
    (三)定位模糊:血亲伦理的颠覆
三、整体非理性:文明秩序的破坏和伦理底线的推移
    (一)道德失范:伦理犯罪的加剧
    (二)长生不死:永生迷梦的执念
    (三)科学怪人:科技与伦理的失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二战前后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族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信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性
第一章 埃及科普特人问题的形成及根源
    第一节 埃及科普特人问题的形成
        一、科普特人问题形成历史
        二、科普特人问题主要表现
    第二节 科普特人问题的根源
        一、科普特人与穆斯林文化差异
        二、引发科普特人问题的宗教矛盾
第二章 二战前科普特人与穆斯林族群关系缓和(1919-1939)
    第一节 二战前科普特族群政策
        一、科普特基督教的组织结构
        二、科普特正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三、穆斯林政权的宗教族群政策
    第二节 科普特人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
        一、科普特人经济状况
        二、科普特人社会地位
    第三节 科普特人与穆斯林族群“和解”
        一、1919 年革命中埃及族群合作
        二、华夫脱党包容接纳科普特人
        三、“和解”环境下的族群互动模式
第三章 二战后科普特人与穆斯林族群关系恶化(1939-195)
    第一节 科普特族群政策严格化
        一、族群限制性政策
        二、科普特社会组织限制
    第二节 科普特人社会地位变化
        一、高层政治参与机会降低
        二、社会地位趋向边缘
    第三节 埃及社会分层与族群矛盾
        一、埃及社会分层
        二、两极分化下的族群矛盾
第四章 二战前后族群关系对当代埃及族群治理路径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思潮与文化环境
        一、地方民族主义作用
        二、泛伊斯兰主义宗旨
        三、营造族群“和解”的文化环境
    第二节 族群认同转变与国家认同塑造
        一、科普特人族群认同内涵及变化
        二、科普特人国家认同思想塑造及实践
    第三节 族群“和解”在当代埃及族群关系中的构建
        一、族群“和解”构建的基石:维系共同目标
        二、族群“和解”构建的关键:实现平等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4)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晚清科学小说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使用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晚清“科学小说”概说
    第一节 “科学小说”的由来
    第二节 “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
        一、梁启超的科学小说观
        二、周树人的科学小说观
        三、其他人的科学小说观
    第三节 “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一、晚清科学小说的翻译情况
        二、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情况
第二章 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
    第一节 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
        一、未来中国的诞生
        二、大同世界的实现
        三、未来其它事件的发生
    第二节 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
        一、声学器具的虚拟
        二、光学奇镜的问世
        三、化学元素的利用
        四、电学发明的炫示
    第三节 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
        一、医学知识的浅薄
        二、作为隐喻的疾病
        三、外科手术的扭曲
    第四节 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
        一、作为新近之“科学”的催眠术
        二、“催眠术”视域下的“灵魂”
第三章 “科学”表达背后的科学观
    第一节 “唯科学主义”的显露
        一、“科学有用论”的散播
        二、未经反思或批判的“科学”
        三、“科学”与“政治”的联姻
    第二节 “器物”科学观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 快与慢的转化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7)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时代土壤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破除封建文化的需要
    二、外来文化对科学教育的推动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教会学校的推动与示范
    三、清末山西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
        (二)高等学校科学教育
    小结
第二章 山西小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差异较大
        (三)科学教员的检定
        (四)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乡土教科书的兴起
        (三)部审教科书的普及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城市小学校教学方法改进
        (二)农村小学“收效甚微”
    六、科学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三章 山西中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状况
        (三)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教科书的出现
        (三)部审教科书的推广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部分中学设备完备
        (二)部分县立、私立中学设备落后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五步教学法”的机械运用
        (二)“实验教学法”的探索
    六、科学科目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四章 山西高等科学教育
    一、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创建初期的师资
        (二)1920年代师资状况
        (三)1930年代师资状况
    二、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图书
        (三)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教育学会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山西大学工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二)山西大学理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三)并州学院农艺化学系课程设置
        (四)专科学校科学课程设置
    五、学生就业情况
        (一)从事建设行业
        (二)从事教育行业
        (三)从政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二)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了民众科学素养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概念辨析
    1.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兴起原因
    1.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
    2.1 憧憬理想世界
        2.1.1 时间层面的想象
        2.1.2 空间层面的想象
        2.1.3 科学技术层面的想象
    2.2 影射现实社会
        2.2.1 塑造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2.2.2 作者意识直接介入文本
        2.2.3 以对比方式凸显批判主旨
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阶段性特征
    3.1 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1.1 国家民族层面的科技兴国理想
        3.1.2 文化生活层面的科学启蒙愿望
    3.2 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2.1 对现实的批判走向消极灰暗
        3.2.2 受商业利益影响走向娱乐消闲
4 从关切“现实”角度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衰落原因
    4.1 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
        4.1.1 表现形式粗浅直白
        4.1.2 思想内容缺乏深度
        4.1.3 人物形象千篇一律
    4.2 与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为主导的时代追求相悖
5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深远影响
    5.1 科学民主精神传播
    5.2 国民劣根性批判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刘慈欣科幻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幻小说的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童年经验与科幻文学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文革”记忆与科幻小说创作
    第三节 与“主流文学”相对的科幻文学观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技启蒙主义
    第一节 启蒙的回归与科学至上主义
    第二节 以生存为最高目的的危机意识
    第三节 唯科学下的反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超越想象极限的科学形象
    第二节 拟人化的外星启蒙者
    第三节 “非道德”的人类英雄
第四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概念的陌生化”与语言的透明化相结合
    第二节 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历史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刘慈欣小说出版年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2002年:科普新纪元(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D]. 高心怡.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科学人”形象的伦理解读[D]. 孙丽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二战前后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族群关系研究[D]. 李佩宝.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D]. 马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6]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7]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8]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D]. 梁钰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D]. 王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 程孝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2002:科普新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