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分析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分析

一、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丽媛[1](2021)在《我国学术出版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

曹宛彤[2](2021)在《台湾地区学术出版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志强,孙张[3](2021)在《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文章在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出版业提出建议。文章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在政策、产业、服务、传播、技术、监管六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存在着质量问题、客观差距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矛盾等问题。文章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应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行业结构性优化并加强应急管控与服务能力建设。

任环环[4](2020)在《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物质的承载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为传播类的出版产业—音乐出版物—一种以受众为产业终端的产品,自然也就会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而面临新的改变与调整。数字化时代伴随的是数字化的出版,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潮流所趋,但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长久发展。本文以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数字化期刊对于传统音乐期刊的的编辑出版流程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再从宏观上从企业、政府、出版社对于数字化音乐出版物的调控进行近一步探析。进而得出数字化出版物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合理定位与发展方向。本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一至三章、结论三个部分。绪论是一些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等问题的阐述。正文首先是从音乐期刊的演变与出版媒介变革入手,去发现媒介阶段性发展特征予以音乐期刊发行的影响,以此来探究出音乐期刊在数字化媒介的大环境下所面临的从编辑、发行、销售、营销甚至服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宏观上出发,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当进行革新与优化的体制改革,政府应进行扶持与引导的宏观调控。结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要追寻数字化期刊的行走脚步,把握潮流与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共赢。

王海平[5](2019)在《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制高点,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形式,逐渐在文化输入和输入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重要位置。研究中日韩之间的数字出版及其产业的合作发展和协作共进,在实践上应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现实诉求、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在理论上丰富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建设理论、拓展数字出版战略联盟构建方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日韩“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力图构建起中日韩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为此,本文从中日韩三国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力源出发,以战略联盟构建为突破点,力求为解决中日韩三国之间所面临的数字出版安全和数字出版环境等问题提供思路和策略,从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努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知识图谱去梳理了战略联盟、数字出版、出版资源、中日韩出版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对支撑本文研究的“一带一路”、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等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第三,应用SWOT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剖析。第四,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四个方向剖析了原因,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应用战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过构建教育科研战略联盟、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和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去实现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第六,从法律、组织、经费、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孟宪怡[6](2019)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探索、扩展、深化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复兴之梦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手段,而这个取向和手段将成为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思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创新”能否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形态,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将文化治理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分析工具,通过论述具有完备文化治理经验的典型发达国家,如“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比较分析、取长补短,更好的引导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本文对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建党以来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因,介绍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时空上的延展和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探、拓展、共识、深化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阐述,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五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改革路径的单向性;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改革动力的非原生性;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从而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路径找到突破口。结合文化治理理念与制度变迁理论,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以创新为突破口,探寻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包括创新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包括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与转移、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文化管理能力;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的机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转化的机制创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机制创新。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案。

周畅[7](2018)在《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编辑人员是出版企业的立社之本,编辑这个古老的职业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新媒体编辑需要怎样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其是否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出较高的绩效,以往基于智力因素的人才测评体系明显无法满足现代出版企业的需要,因此以职业胜任需求出发的胜任力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胜任力是研究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它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效的工具。相比其他行业领域,国内编辑领域胜任力理论研究较少,对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的研究更是极度缺乏。因此本文将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国内新媒体编辑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构建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基础。胜任力一直是业界热点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间,国外学者对胜任力理论、模型建构、应用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取得大量优秀成果。但是关于我国编辑胜任力尤其是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研究却少之又少。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明传承和文化导向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是出版业生存发展之最宝贵、最基本、最具决定意义的资源。我国编辑出版人才战略已纳入国家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全面规划。新媒体编辑是整个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出版业人力资源的新兴力量,其编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出版业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并使之在出版企业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效用,成为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胜任力、工作分析、新媒介素养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我国目前出版产业发展形势和新媒体编辑工作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加以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并对其进行验证。随后结合当前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人才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业务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人才盘点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8个胜任力特征所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新媒介素养。其中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包含9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坚持、抗压性、成就感、注重细节、自控、灵活性、诚实可靠、积极倾听、主动学习。专业能力包含6个胜任特征要素,即口头理解、思维创造力、书面表达、制作与推广、广泛涉猎、领导力。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数字出版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3个胜任力特征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新媒介素养。其中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包含6个胜任力特征要素:主动学习、信息组织能力、积极倾听、批判思维、时间管理、诚实可靠。专业能力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口头理解、想象力、思维创造力和书面表达。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1个胜任力特征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职业素质、人格特质和新媒介素养。职业素质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领导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和主动性。人格特质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自控、抗压性、坚持和成就。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本文认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习惯。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在人员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组织人才盘点等方面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可以贯穿于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它为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职前教育与测评、人才选拔与培养、职业规划与设计、岗位考核与激励、组织人才盘点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技术工具,成为现代新媒体编辑管理的新基点。

郑茹[8](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认为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勇刚[9](2018)在《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争,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制裁,使得国人深知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都曾探究了对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钱学森院士也提出了有名的“钱学森之问”。科学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它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国力发展。以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切入点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再深刻分析产生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可以总结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经验,从而为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和国家科技政策改革提供借鉴。本文整体分为四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科学期刊的发展概况以及科学期刊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分别以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杂志、英国《Nature》杂志与中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与中国《科学中国人》杂志、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技导报》杂志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与《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为六组比较案例,运用了大数据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六组案例进行载文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文献来源等方面的比较,还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期刊发展历程等特点对比研究,然后深刻地分析了中西科学期刊之间的巨大差异。文章认为国人偏爱“拿来主义”,沉溺于模仿别人而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因而没能学到科学的精髓,从而导致了中国科学期刊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文章,这是造成中西科学期刊之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造成差异的其它原因还有中国科研管理体制呆板,科学期刊管理制度过于行政化以及中西科学体制发展历程差异等等。最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科学期刊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若干条针对性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作为参考。比如,坚持走科学自主原创之路,实行科学期刊的期刊内容创新,改革我们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不能过于迷信西方的科学研究评价制度等等。文章创新之处表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在研究内容上,选取了六组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案例,进行了中西科学期刊的深入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先对中西科学期刊做了宏观概况研究,再对六组中西科学期刊进行微观案例研究。

魏玉山,范军,李晓晔,庞沁文,黄逸秋,香江波,鲍红,张倩影,毛文思,遆薇,杨昆,曾卓[10](2018)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新闻出版行业内容产品供给结构、政策制定、事业与企业制度建设、媒介形态发展、市场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六大解决对策。

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3)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的成绩回顾
    1.体制法规全面完善,建立坚实制度保障
    2.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产业结构动态调整①
        (1)图书出版增速明显,主题图书成就瞩目。
        (2)期刊产业持续调整,科技期刊实力加强。
        (3)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物出版总体良好,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公共服务加速升级,惠民工程成效显着
    4.“走出去”形式多元,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1)图书“走出去”。
        (2)版权“走出去”。
        (3)实体“走出去”。
    5.深度融合孕育动能,创新引领行业进步
    6.日常监管勤抓不懈,维权打非久久为功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控之网仍有疏漏
        (1)编校质量。
        (2)印刷复制质量。
    2.客观差距依然存在
        (1)人均出版物拥有水平不高。
        (2)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有待提高。
        (3)与发达国家版权贸易逆差大。
        (4)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水平有差距。
    3.疫情冲击激化矛盾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
    1.坚持质量原则,引导供给侧质量提升
    2.着力内涵式发展,推动行业结构性优化
    3.立足世界变局,加强应急管控与服务

(4)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播媒介变革与音乐期刊之关系
    第一节 近现代以来传播媒介所发生的快速变革
        一、印刷媒介
        二、电子媒介
        三、数字媒介
    第二节 国内音乐期刊的演变历程
        一、期刊与杂志的定义与关系
        二、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 音乐期刊出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互动”
        一、音乐期刊发展的现状
        二、音乐期刊出版发行新时期“转型之路”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对音乐期刊办刊活动之影响
    第一节 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面貌”
        一、传统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背景
        二、当前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出版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编辑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编辑方式的改变
        三、营销手段的转变
        四、音乐编辑需要的“新”素养
    第三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期刊出版活动的改变
        一、编辑、作者、读者沟通方式的简易化
        二、资源整合的便利化
        三、编辑流程的数字化
        四、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的发行方式的调查与认识
        一、音乐期刊发行方式的变革
        二、音乐期刊发行的数字化
        三、音乐期刊数字化发行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面临的“转型”之道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表现方式
        一、音乐期刊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层面问题—内生动力不足
        三、政府层面的问题—外部调控不够
    第二节 对当前所采取应对策略的调查分析
        一、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应对之策
        三、政府转型之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图谱论述
        1.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2.2 理论研究层面的知识图谱研究论述
        1.2.3 实践研究层面论述
    1.3 框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研究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和发展战略
    2.1 概念界定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2.1.2 “数字出版”的概念
        2.1.3 “出版资源”的概念
        2.1.4 “战略联盟”的概念
    2.2 研究理论
        2.2.1 出版资源理论
        2.2.2 数字出版理论
        2.2.3 战略联盟理论
        2.2.4 国际营商环境理论
    2.3 发展战略
        2.3.1 中国数字出版营商环境概览
        2.3.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战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态势与比较
    3.1 中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1.1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1.2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1.3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1.4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2 日本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2.1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2.2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2.3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2.4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3 韩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3.1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3.2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3.3 韩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3.3.4 韩国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3.4 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SWOT比较
        3.4.1 优势比较
        3.4.2 劣势比较
        3.4.3 机遇比较
        3.4.4 挑战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动因
    4.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政治因子考量
        4.1.1 “中日韩数字出版+政治”的知识图谱
        4.1.2 中日韩地理与安全的考量
        4.1.3 中日韩政治利益驱动的考量
        4.1.4 中日韩三国合作现实的考量
        4.1.5 “一带一路”倡议的考量
    4.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经济因子考量
        4.2.1 “中日韩数字出版+经济”的知识图谱
        4.2.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的考量
        4.2.3 中日韩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
        4.2.4 中日韩经济发展共同诉求的考量
    4.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文化因子考量
        4.3.1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的知识图谱
        4.3.2 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考量
        4.3.3 中日韩文化产业合作有利条件的考量
    4.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诉求考量
        4.4.1 “中日韩数字出版+利益”的知识图谱
        4.4.2 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3 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4 韩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内容
    5.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可行性讨论
        5.1.1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5.1.2 中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战略联盟
        5.2.1 中日韩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促进因素
        5.2.2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阻碍因素
        5.2.3 中日韩教育科研合作取得的成果
        5.2.4 高等教育科研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5.2.5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联盟的构建
    5.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5.3.1 数字内容产业
        5.3.2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概况
        5.3.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联盟的构建
    5.4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
        5.4.1 中日韩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5.4.2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的构建
    5.5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
        5.5.1 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厚
        5.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
    6.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法律保障
        6.1.1 完善各国数字出版的相关立法
        6.1.2 加强公众数字版权意识
        6.1.3 建立版权质押融资评估系统
        6.1.4 加强法律扶持,打造“结对式”法律服务
        6.1.5 建立版权纠纷速裁机制
    6.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组织保障
        6.2.1 各国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
        6.2.2 企业主动加强管理与改革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4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关系建设
    6.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经费保障
        6.3.1 加强数字出版资源治理的经费投入
        6.3.2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6.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技术保障
        6.4.1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4.2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5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政策保障
        6.5.1 强化政府主导优势
        6.5.2 促进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6.5.3 重视联盟顶层制度的制定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
        二、文化体制
        三、文化体制改革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三、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第二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形成创立阶段(1921—197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体制的形成(1921—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体制的创立(1949—1978)
    第二节 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初探(1978—20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拓展(2002—2012)
    第三节 新时代全面深化阶段(2012 至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共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内部困境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
        二、改革路径的单向性
        三、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
        四、动力机制的非原生性
        五、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
第四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
        一、美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美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美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美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
        一、法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法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法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法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
        一、韩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韩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韩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韩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一、文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立足本国国情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围绕多中心治理
        三、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多元文化融资渠道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
        一、创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二、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
        四、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管理领导体制创新
        一、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转移
        二、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
        三、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
        四、提升大数据环境文化管理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
        一、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
        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新媒体编辑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
        1.2.3 我国编辑领域胜任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胜任力理论
        2.1.2 工作分析理论
        2.1.3 新媒介素养理论
    2.2 本文研究框架
3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要素的确定
    3.1 新媒介素养视角下的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
    3.2 O*NET工作分析导出的胜任力特征
    3.3 基于网络招聘信息的数据补充
    3.4 新媒体编辑胜任特征要素的最终确立
4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1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预试
        4.1.1 预试模型的建立
        4.1.2 预试模型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2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4.3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验证
5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5.2 新媒体编辑与传统编辑胜任力差异
    5.3 不同工作类别的新媒体编辑胜任力差异
        5.3.1 数字出版编辑胜任力
        5.3.2 网络编辑胜任力
    5.4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同性别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5.4.2 不同工作年限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5.4.3 不同工作类别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5.4.4 不同工作职务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5.4.5 不同职称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5.4.6 不同学历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6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6.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甄选
        6.2.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选拔的优势
        6.2.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甄选体系建设
    6.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
        6.3.1 我国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的难点和困境
        6.3.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的优势
        6.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体系
    6.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
        6.4.1 我国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存在的问题
        6.4.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的优势
        6.4.3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体系的建立
    6.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规划
        6.5.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6.5.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
    6.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组织人才盘点
        6.6.1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人才盘点的优势
        6.6.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人才盘点机制
    6.7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7 总结与讨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1.2.1 中西科学期刊发展研究综述
        1.2.2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总体研究框架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科学期刊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1 科学期刊产生的社会背景
        2.1.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2.1.2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智力支持
    2.2 科学期刊的渊源及发展
        2.2.1 法国学术期刊《学者杂志》
        2.2.2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2.3 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壮大
    2.4 科学对科学期刊的影响
        2.4.1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诞生
        2.4.2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发展
    2.5 科学期刊推动科学事业发展
        2.5.1 成为科学群体的交流工具
        2.5.2 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
        2.5.3 成为科学知识转化的桥梁
        2.5.4 成为科学知识保存的场所
    2.6 科学期刊促进了科学体制化
        2.6.1 发现和培养科学研究人才
        2.6.2 消除科学优先发现权之争
        2.6.3 促进同行评议制度的形成
        2.6.4 促进期刊评价制度的形成
第3章 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概览
    3.1 中国科学期刊的源流
        3.1.1 中国古代报纸和丛书
        3.1.2 传教士引入科学期刊
    3.2 中国科学期刊的发展
        3.2.1 辛亥革命前夕初步萌芽(1898~1910)
        3.2.2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发展( 1911~1915)
        3.2.3 “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发展(1919~1936)
        3.2.4 抗战期间的艰难发展(1937~1948)
        3.2.5 建国以后的曲折发展(1949~)
    3.3 西方科学期刊对中国科学期刊的影响
        3.3.1 西方科学期刊成为中国科学期刊榜样
        3.3.2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克隆西方科学期刊
        3.3.3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逐渐走向自主创办
        3.3.4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检索数据库的形成
    3.4 中国科学期刊与中国科学体制化
        3.4.1 形成了科学价值观念
        3.4.2 形成了科学行为规范
        3.4.3 完善了科学组织系统
第4章 中国科学期刊对西方的模仿及其问题
    4.1 中国《科学》杂志和美国《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4.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1.3 小结
    4.2 中国《自然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比较研究
        4.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2.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2.3 小结
    4.3 《科学中国人》杂志和《科学美国人》杂志比较研究
        4.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3.3 期刊特色比较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从简单模仿走向自主发展
    5.1 《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1.3 小结
    5.2 《科技导报》杂志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2.2 小结
    5.3 《中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科学院院刊》比较研究
        5.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3.3 小结
第6章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分析
    6.1 通过比较而揭示出来的问题
        6.1.1 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论文
        6.1.2 处于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
    6.2 对中国科学期刊问题的若干思考
        6.2.1 是继续模仿还是坚持自主原创
        6.2.2 科研体制是维持现状还是改革
        6.2.3 西方科学体制是否能成功模仿
        6.2.4 科学期刊是否专为职称学位服务
        6.2.5 科学发展是否与国家发展相关
第7章 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7.1 坚持走期刊自主创新之路
    7.2 坚持走期刊集团发展之路
    7.3 鼓励社会资本来参与办刊
    7.4 重新定位科学期刊之功能
    7.5 提高编辑和作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出版行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 内容产品供给结构的不平衡不充分
    (二) 政策制定的不平衡不充分
    (三) 事业与企业制度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
    (四) 媒介形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五) 市场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六) 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
二、解决新闻出版行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层需求
        1. 加大新闻出版行业供给侧改革力度
        2. 深入开展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
    (二) 建立持续稳定的扶持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 深化改革, 建立出版事业与出版企业, 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图书公司规范统一的运营机制
        1. 加快出版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建立规范的出版事业单位运营机制
        2. 加快推动国有出版企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四) 内容带动, 融合创新, 实现多媒体联动发展
        1. 实施内容带动战略, 实现多媒体联动发展
        2. 实施重点突破战略, 培育新闻出版产业新动能、新引擎
        3. 实施技术应用创新战略, 开展出版流程再造和内容呈现、产品形态的创新
    (五) 推动修订《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建立出版物发行新秩序
        1. 推动修订《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2. 尽快实施新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建立图书发行新秩序
    (六) 提升新闻出版人的职业荣誉感, 培育高层次紧缺人才
        1. 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2. 紧盯行业发展需求, 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3.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提升新闻出版人才的整体素质

四、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学术出版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研究[D]. 潘丽媛. 长安大学, 2021
  • [2]台湾地区学术出版制度研究[D]. 曹宛彤. 长安大学, 2021
  • [3]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J]. 张志强,孙张. 编辑之友, 2021(02)
  • [4]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D]. 任环环. 河南大学, 2020(02)
  • [5]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王海平. 燕山大学, 2019(07)
  • [6]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孟宪怡.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周畅. 武汉大学, 2018(01)
  •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9]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D]. 张勇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
  • [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对策[J]. 魏玉山,范军,李晓晔,庞沁文,黄逸秋,香江波,鲍红,张倩影,毛文思,遆薇,杨昆,曾卓. 出版发行研究, 2018(02)

标签:;  ;  ;  ;  ;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