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淀粉的增白及品质研究

红薯淀粉的增白及品质研究

一、甘薯淀粉的增白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艺蕾[1](2020)在《基于高光谱和太赫兹光谱的甘薯品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甘薯在我国粮食作物总产位居第四,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在我国的饮食与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甘薯的产地起源分类、产后在线分级、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受到消费者与食品加工厂商的密切关注。甘薯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等级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甘薯加工产品的安全直接威胁到人体的健康。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对甘薯品质和安全进行检测。本文使用高光谱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主要对甘薯的产地鉴别、内部品质、有害添加物展开检测方法的研究。为甘薯产业品质及安全检测的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紫薯产地进行鉴别。以福建、广西、山东三个产地的紫薯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UVE)等降维及筛选变量方法,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极限学习机(ELM)定性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采用PCA-LS-SVM与UVE-ELM模型对产地的分类效果最优,误判率均低为4.598%。实验表明,结合合适的波段筛选方法建立的LS-SVM与ELM模型可实现对紫薯产地的快速鉴别与分类。(2)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紫薯内部品质(SSC、干物质含量)的检测。以广西紫薯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与原始光谱建立PLS模型。结果显示,分别为原始光谱、归一化预处理后光谱为最优光谱数据。再使用PCA、SPA、UVE等降维及筛选变量方法,分别建立对广西紫薯SSC和干物质含量的PLS、LS-SVM、ELM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使用筛选变量方法建立的定量模型结果。结果表明,以20个主成分变量为输入变量的径向基核函数(RBF-Kernel)建立的LS-SVM模型对紫薯SSC和干物质含量的预测效果最优,该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439 oBrix、0.010g,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57、0.953。实验表明,采用PCA-LS-SVM模型提高模型建立的效率与预测效果,从而加快紫薯SSC和干物质含量分级检测的速度与精度。(3)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甘薯淀粉中有害添加物(明矾)含量的检测。采集甘薯淀粉、明矾及其混合物样品的THz光谱。分析光谱发现明矾在0.980、1.065、1.146THz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在混合样品中随着明矾含量的增加,其吸收峰更为明显。使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建立对明矾含量的LS-SVM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使用归一化预处理方法建立的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其RMSEP为0.0047,Rp为0.9972。再将归一化光谱使用UVE、SPA、UVE-SPA等筛选特征变量方法后再建立LS-SVM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归一化-SPA-LSSVM模型对甘薯淀粉中明矾含量的预测能力最佳。其RMSEP为0.0046、Rp为0.9976。只需39个变量参与建模,既能有效的提高建模速度,模型的预测精度也有所提高。实验表明,THz-TDS技术可对有害添加物的快速检测。综上研究结果,采用高光谱和太赫兹光谱技术可实现对甘薯产地鉴别、内部品质、有害添加物的检测,达到较好的预测精度,为甘薯产业品质及安全实时快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段思凡[2](2020)在《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文中指出马铃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各个领域。优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建立在对马铃薯淀粉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结构性质及特性间的关联,对马铃薯产量的稳定及薯块淀粉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马铃薯淀粉特性及品质间的关系,本研究以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为材料、结合相关表型测定指标建立了近红外模型、GWAS分析,为改善马铃薯淀粉品质的优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建立了一套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方法,并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时效。其次,对淀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及分析,包括不同亚群二倍体马铃薯的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再者,利用近红外光谱仪结合相关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无损、快速检测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组分及糊化特性的方法。最后,利用GWAS关联分析获得了参与调控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消减值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影响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相关品质指标分析结果如下:1、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受淀粉的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在其理化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理化指标及其联系,能为二倍体马铃薯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1)利用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优化了传统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方法,提高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时效性。采用L9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乙醇沉淀法提取淀粉的最优水平组合,相比传统水提法,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量提高了8.29%。拟合了二倍体马铃薯直链淀粉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04x+0.0014(R2=0.9936)。2)通过对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可知:GON(S.goniocalyx)、PHU(S.phureja)和STN(S.stenotomum)三个亚群间淀粉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PHU与STN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着(P=0.045<0.05)。三个亚群中GON的材料数目最少,但其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PHU和STN淀粉含量的离散程度低于GON。GON和STN直链淀粉含量的离散程度皆高于PHU。3)淀粉糊化特征值受二倍体马铃薯的亚群差异影响。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过程中的特征值可作为其淀粉食用品质和蒸煮品质评价的理论依据。GON、PHU和STN三个亚群中,淀粉糊化指标的最终粘度和回复值三个亚群之间存着显着差异(P<0.05)。淀粉糊化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糊化温度、时间,崩解值,消减值等在三个亚群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经双侧检验显着性变量相关分析,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征值峰值粘度、崩解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和消减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与糊化特征值峰值粘度、崩解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和消减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的特征值在很大程度上受直链淀粉、淀粉含量的影响。5)淀粉颗粒形态的完整说明淀粉本身质地不发生改性,乙醇沉淀法提取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淀粉颗粒碘染结果为:淀粉颗粒脐点和生长环的完整性证实了淀粉原品质不发生改变。三个亚群中PHU颗粒偏大,在糊化过程中受热易破裂,产生低粘度的溶液。6)建立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八个理化指标近红外模型。决定系数偏大导致模型精确度偏低,需进一步提高精确度,有助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高效、快速、无破坏性及无污染地进行组分分析。2、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糊化消减值表型性状进行GWAS分析,参考马铃薯DM(V4.03)基因组在SNP物理位置上下游搜寻得到SBE1.1和SBE1.2两个候选基因。综上所述,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易受亚群差异的遗传条件影响,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及其分析能辅助判断其淀粉品质。优化了淀粉提取方法,建立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相关指标的近红外模型;利用淀粉糊化消减值表型进行GWAS分析关联候选基因。以上结果有助于优质品系马铃薯淀粉的利用和开发,对研究高品质马铃薯淀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琼[3](2017)在《葛根全粉制备工艺及品质研究》文中指出葛根营养价值丰富,富含淀粉、膳食纤维、糖类、矿物质和丰富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全粉是以新鲜葛根为原料,经过清洗、去皮、切片、护色、热烫、蒸煮、干燥、粉碎等工艺过程,得到的葛根全部干物质的粉末状产品,其风味品质和加工性能受生产工艺及干燥方式影响较大。本研究以葛根为材料,研究葛根多酚氧化酶基本特性及褐变控制,对比分析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对全粉理化性质、加工性能、抗氧化性能、香气成分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经过综合评定后选择真空干燥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工艺优化研究,为葛根全粉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葛根多酚氧化酶(PPO)最适pH值为4.5,在p H3.55时,PPO相对活性高于40%,pH小于3或大于5.5时,PPO相对活性迅速降低。温度45℃时葛根PPO活性最高,随着温度进一步上升相对活性显着降低(P<0.05)。高温处理可以短时间内使酶迅速失活,100℃处理80s和90℃处理160s可导致酶活性丧失。单一抑制剂可不同程度抑制葛根PPO活性,PPO残余活性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异抗坏血酸钠浓度由0.1%升至0.5%时,PPO残余活性由64%降至43.3%。氯化钠浓度由0.5%升至2.5%时,PPO残余活性由75.3%降至61.3%。柠檬酸和氯化钙浓度为0.4%时,PPO残余酶活分别为59%和67.3%,浓度进一步升高,酶活降低不显着(P>0.05)。正交实验最优复合护色剂配比为氯化钠1.5%、异抗坏血酸钠0.5%、柠檬酸0.8%,测得PPO残余酶活10.19%,按此护色剂对葛根护色,随护色时间的延长,色差△E值逐渐降低,30min时△E值为28.90,时间进一步延长,△E值变化不显着(P>0.05),选取30min护色较合适。2、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热风干燥全粉还原糖含量最高(4.33g/100g),真空冷冻干燥全粉粗蛋白含量最高(6.89g/100g),真空干燥全粉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60.68g/100g和1.57g/100g。热风干燥全粉碘蓝值为9.96,显着高于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P<0.05)。不同干燥方式下葛根全粉色差△E有显着性差异(P<0.05),热风干燥对全粉色泽的影响最大,△E为29.56。从粉体粒径和电镜微观结构测定分析,不同干燥方式粉体平均粒径有显着性差异性(P<0.05)。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更易于保持全粉颗粒的完整性与均一性。从加工特性看,不同干燥方式全粉溶解度、吸水吸油能力、乳化性和冻融析水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溶解度热风干燥最高(30.18g/100ml),真空冷冻干燥最低(18.84g/100ml)。真空干燥吸水能力为7.82ml/g,真空冷冻干燥吸油能力为1.15ml/g,为三种方式最高(P<0.05)。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热风干燥分别为5.49%和3.36%,显着高于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P<0.05)。乳化稳定性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无显着差异(P>0.05)。真空冷冻干燥冻融析水最低(P<0.05),稳定性最好。从糊化特性看,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全粉黏度曲线未呈现出明显的波峰和波谷,起糊温度分别为72.5℃和75.75℃。真空冷冻干燥峰值黏度(2109)和崩解值(782)最高,真空干燥最终黏度最低(1296)。从消化特性看,经4小时消化,真空干燥全粉消化率最高(40%),热风干燥次之(38%),真空冷冻干燥最低(36%)。3、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的抗氧化物质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冷冻干燥方式下葛根全粉的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2.46 g/100 g和1.37 g/100g。加工各环节对抗氧化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黄酮在护色、热烫和蒸煮等环节后分别下降14.5%、12%和12.5%(P<0.05)。总酚在三个环节中分别下降8.6%、6.3%和33.3%,但在护色和热烫后测定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干燥方式葛根全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随着粉末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P<0.05)。真空冷冻干燥方式的清除效果最强,粉末量为10mg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2.80%。全粉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显着高于对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P<0.05)。不同干燥方式全粉的还原能力有显着差异(P<0.05),真空冷冻干燥全粉还原力最高,粉末量为10mg时吸光值为1.354。对Fe3+的螯合能力大小为: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随粉末量的增加,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全粉的螯合能力变化趋势相似。粉末量为10mg时,真空冷冻干燥全粉螯合2.54mL标准Fe3+溶液,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全粉螯合能力无显着差异(P>0.05)。4、运用SPME-GC-MS法检测出鲜葛根和3种干燥方式葛根全粉的香气物质共有90种,鲜葛根、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全粉各自鉴定出43、68、66种和6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鲜葛根主体香气成分为正己醇、顺-3-己烯醇和正己醛,酯类相对含量仅为0.34%。葛根全粉香气物质中醇类含量较少,主要包括1-辛烯-3-醇、芳樟醇以及1-戊醇和α-松油醇等。全粉主体香气成分为醛酮类和酯类,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葛根全粉的醛类较鲜葛根分别增加了14.35%、13.86%和20.43%。比起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于鲜葛根中的香气成分有更好的保留和增加效果,并且减少了部分对风味有反作用的物质。采用模糊数学进行感官评定,真空干燥全粉感官评价分数为64.70分,热风干燥为59.68分,真空冷冻干燥为59.10分。选取干燥时间、主要营养成分、碘蓝值、色差值、抗氧化物质含量、感官评分等指标对不同干燥方式葛根全粉进行综合评价,Z热风=20.15分,Z真空=22.25分,Z冷冻=19.53分。真空干燥全粉综合评价分数最高,选择真空干燥进行工艺优化。5、按照综合评价分数,选择真空干燥进行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制备工艺中的热烫时间、蒸煮温度、蒸煮时间和干燥条件进行优化,建立葛根全粉工艺各因素以及交互因素对碘蓝值水平的响应面回归模型Y=7.83-0.10A-0.077B+0.51C-0.37D+0.34AB+0.18AC-0.098AD-0.083BC+0.078BD+0.56CD+0.43A2+0.62B2+3.00C2+0.88D2。确定葛根全粉真空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烫时间155s、蒸煮温度90℃、蒸煮时间9.5min、干燥温度63℃、干燥时间8.3h。此条件下游离淀粉碘蓝值为7.62,和预测值基本相符。证明葛根全粉干燥工艺参数使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是合理可行的。

叶晓枫,何娜,姜雯翔,韩永斌[4](2013)在《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改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在加工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本文主要从面粉组分、新型添加剂(酶制剂、天然物质与变性淀粉)及加工工艺等对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通过改善冷冻非发酵面制品的内部网络结构及抗冻性等途径来提高其品质,以期为冷冻非发酵面制品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

刘超,王春艳,钟耕,孟凡冰[5](2011)在《氧化交联甘薯淀粉的性质研究及结构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氧化交联对甘薯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提高了淀粉的白度,改善了淀粉糊的稳定性和抗老化性,并对改性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变性后,淀粉糊冻融稳定性提高,凝沉性减弱,抗老化性能较强;变性淀粉粘度变化较小,且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能,但是耐碱性较差;具有很好的抗剪切性;抗酶解性能增强。氧化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在1729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并确定该吸收峰为酯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甘薯淀粉的改性没有改变其晶体结构,交联反应基本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

杨爱丽,张莉力,尤佳[6](2009)在《甘薯淀粉传统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极差分析法,对甘薯淀粉生产发酵条件各因素的K、k及R值(极差)的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是影响淀粉得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发酵时间,最后是发酵温度、分离时间。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淀粉得率为标准,确定甘薯淀粉发酵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分离时间12h、发酵温度为15℃、发酵时间48h。

袁丽娜[7](2009)在《甘薯全粉细胞抗破损及其浓浆食品研究》文中提出甘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全粉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一种重要工业原料,它的开发不但解决了甘薯不耐贮藏和远距离运输问题,更有效的带动了加工增值,加强甘薯全粉及其食品研究,对于促进甘薯产业升级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心甘薯为原料,采用细胞相对破损率为评价甘薯细胞抵抗机械力及热应力破坏能力的指标,确定甘薯全粉抗破损能力最强时的制备条件;针对甘薯护色中二氧化硫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护色剂亚硫酸钠对甘薯淀粉结构、糊化和凝胶性能的影响;以甘薯全粉为原料,开发甘薯浓浆食品,并对其粘度和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预煮温度、预煮时间、蒸煮时间和干燥温度分别为60℃、10min、15min、60℃时,可制备出细胞抗破损能力强的甘薯全粉;在预煮温度和蒸煮时间下,全粉碘兰值(BVI)与复水率(WAI)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性。2、特性粘度结果表明:亚硫酸钠浓度、糊化温度及时间对淀粉分子降解有影响。在95℃下,当亚硫酸钠浓度为0.04%时,特性粘度最低,淀粉自由基氧化降解程度最大;在特定高温下,与空白对照相比,亚硫酸钠使淀粉特性粘度降低,降解作用仍存在,但原淀粉与含亚硫酸钠淀粉的特性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分充足时,糊化温度与时间影响淀粉分子溶出和热降解,从而影响特性粘度,即温度越低,热降解所需时间越长。3、DSC和RVA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亚硫酸钠的添加量,淀粉的糊化和凝胶特性发生改变,糊化温度升高,糊的热浆粘度稳定、冷浆粘度不稳定,且易于老化,因此可结合实际用途有效控制亚硫酸钠的添加量。4、以氨基酸比值系数(RC)和化学分(CS)为标准,确定浓浆食品中全粉和奶粉的最佳配比为8:2(w/w),所得浓浆食品的蛋白质营养指数(NI)由原粉的3.52提高到6.39;添加剂对甘薯浓浆食品稳定性影响的先后次序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单甘酯。

王春艳[8](2008)在《甘薯氧化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天然甘薯淀粉由于其色泽较差以及淀粉糊的热不稳定性、较弱的耐酸碱性和较差的冻融稳定性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本文在全面分析各种变性淀粉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化学方法,先对其进行氧化变性,然后选择了醋酸酐和己二酸的混合酸酐作为交联剂,在水分散体系中对甘薯淀粉进行交联。通过氧化交联反应制备了具有良好食品加工性能的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本文对甘薯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的颗粒结构、糊的性质、交联反应动力学及在一些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试验和研究,对甘薯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糊的性质和制备反应机理取得了较全面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拓宽甘薯淀粉的应用范围,还是对开展它们的化学改性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甘薯淀粉中含有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在生产过程中,淀粉色泽变劣,品质下降,制约其进一步深加工的特点。用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制备甘薯氧化淀粉,使淀粉白度增加,改善淀粉性质,提高加工适应性。结果表明,调节淀粉乳液pH值为10.5,过氧化氢添加量4.5%(占淀粉质量分数),35℃下反应3.5h为氧化淀粉最佳实验条件。(2)在水分散体系中,对交联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找出影响交联反应的主要因素及这些因素与交联反应的关系,并利用旋转正交实验找到最佳因素组合,从而确定交联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用量4%,反应温度48.4℃,反应pH值9.84。(3)对通过最佳工艺制备的甘薯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以及原甘薯淀粉的性质比较得出:淀粉变性后,冻融稳定性提高,凝沉性变弱,老化倾向较小,抗老化性能较强;复合变性淀粉粘度稳定性提高,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能,但是耐碱性较差;具有很好的抗剪切性;抗酶解性能增强。淀粉经DSC测定也可以看出,复合变性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To,糊化峰值温度Tp和糊化终止温度Tc比原淀粉高,糊化时的热焓变化△H增加。(4)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对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经检测发现,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在1729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并确定该吸收峰为酯羰基的伸缩振动峰,从而表征了本研究所制备的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的化学结构。(5)利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颗粒结构进行观察。其偏光十字清晰易见,因此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颗粒的有序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经X射线衍射分析,变性淀粉出现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与原淀粉基本相同,说明甘薯淀粉经变性后没有改变它的晶体类型,交联反应基本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6)通过扫描电镜对氧化低交联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酯的表面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混合酸酐在水分散体系中与淀粉间的交联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的某些区域,有某些淀粉颗粒表面可能会发生部分膨胀,从而可能使混合酸酐与淀粉间的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的某些区域。(7)将制备的氧化交联甘薯淀粉添加到馒头中,考察变性淀粉对食品抗老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馒头中添加氧化交联淀粉,馒头表皮光滑,气孔均匀,弹性和韧性增加,而且在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程度与速度明显减小,质量损失明显得以缓解,加入0.5%变性淀粉的馒头柔软度更大,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8)考察甘薯氧化低交联淀粉在冷冻汤圆中的抗开裂效果。随着复合变性淀粉添加量的增加,开裂现象逐渐减弱,加入量为6%时基本无裂纹,且冷冻后完好率达到95%,说明甘薯氧化低交联淀粉对汤圆性质具有较好的改良作用。

陈素芹[9](2006)在《甘薯粉丝的品质改进与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粉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品,具有口感细腻、爽滑、筋道感强的特点。利用面广价廉的甘薯制作成粉丝是粮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研究各种原料淀粉的性质及其差别以及这些性质与粉丝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仪器检测具有数据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通过对粉丝的仪器测定指标于感官评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粉丝的品质可以用仪器检测代替感官评定。剪切形变和剪切应力可以反映粉丝的硬度,拉伸强度和拉伸形变可以反映粉丝的弹韧性。粉丝较好的指标为:断条数≤2根、剪切形变0.2-0.6、剪切应力50-120 g/mm2、拉伸强度≥14 g/mm2、拉伸形变≥0.2。甘薯粉丝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粉团调制过程中的含水量、含芡量、所加水的温度、保温温度以及冷冻过程中的冻结温度、老化时间、冻结时间。实验所制各粉团均为剪切变稀体系,各粉团均有一明显的滞后环,根据滞后环的大小并联系生产实际可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含水量40%,含芡量4%,加水温度50℃,保温温度50℃。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综合加权评定冻结温度、老化时间、冻结时间对甘薯粉丝的质构的影响,得出冻结温度的影响最显着,其次是老化时间。合理的冷冻工艺是:糊化理好的粉丝经4℃、6h左右的老化后,以-6℃的温度冻结8 h左右为宜。利用扫描电镜探讨了冷藏条件对粉丝微观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原料和添加剂对甘薯粉丝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徐薯18、苏薯2、苏薯8几种淀粉的理化指标测定、DSC、动态流变测定,以及与粉丝质构的相关性分析。可以采用这几项指标来选择预测原料的加工性能、粉丝质地品质。明矾与沙蒿胶有利于淀粉的回生,大豆蛋白抑制淀粉的回生,对粉丝的质构不利,沙蒿胶又天然无毒,因此,可采用沙蒿胶替代明矾作为粉丝加工助剂。淀粉的消化性能与人体的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粉丝的体外消化实验表明,粉丝在4℃贮藏初期,慢消化性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显着增加;快消化性淀粉含量迅速降低。储藏过程中慢消化性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这是由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所致。

李洪艳,李建国,岳静,黄红光,敖黎丽[10](2004)在《提高甘薯淀粉出粉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6个品种甘薯的淀粉含量被测定,淀粉含量较高的为868号、大地1号、辽师1号;从磨碎程度、沉淀时间、二次过滤3个因素对提高出粉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磨碎时间15min,沉淀时间10h可获得较高的出粉率,经二次过滤可以挽回淀粉损失平均为12.0%.

二、甘薯淀粉的增白及其品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薯淀粉的增白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和太赫兹光谱的甘薯品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甘薯品质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高光谱和太赫兹光谱品质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光谱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太赫兹光谱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光谱与太赫兹光谱技术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高光谱成像检测的基本原理
    2.2 太赫兹光谱检测的基本原理
    2.3 数据分析方法及模型评价
        2.3.1 光谱预处理方法
        2.3.2 光谱变量降维及特征变量提取方法
        2.3.3 光谱数据建模方法
        2.3.4 模型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光谱的紫薯产地鉴别方法研究
    引言
    3.1 实验样品与仪器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仪器
    3.2 紫薯高光谱图像的采集与光谱分析
        3.2.1 紫薯高光谱图像的采集
        3.2.2 紫薯高光谱数据的提取
        3.2.3 不同产地紫薯的光谱分析
    3.3 紫薯高光谱变量降维及特征筛选
        3.3.1 光谱变量降维
        3.3.2 连续投影算法
        3.3.3 无信息变量消除
    3.4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产地定性判别模型建立与预测
        3.4.1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产地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研究
        3.4.2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产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研究
        3.4.3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产地极限学习机判别模型研究
    3.5 定性判别模型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光谱的紫薯SSC、干物质含量检测方法研究
    引言
    4.1 实验样品及其理化指标测定
        4.1.1 实验样品
        4.1.2 紫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1.3 紫薯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4.2 紫薯光谱分析与预处理
        4.2.1 紫薯光谱分析
        4.2.2 光谱预处理
    4.3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可溶性固形物定量模型建立与预测
        4.3.1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可溶性固形物偏最小二乘定量模型研究
        4.3.2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可溶性固形物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定量模型研究
        4.3.3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可溶性固形物限学习机定量模型研究
        4.3.4 定量模型的对比分析
    4.4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干物质定量模型建立与预测
        4.4.1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干物质偏最小二乘定量模型研究
        4.4.2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干物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定量模型研究
        4.4.3 基于光谱特征的紫薯干物质极限学习机定量模型研究
        4.4.4 定量模型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Hz-TDS技术的甘薯淀粉中明矾含量检测方法研究
    引言
    5.1 实验样品与仪器及光学参数的提取
        5.1.1 实验样品与制备
        5.1.2 实验仪器
        5.1.3 光学参数的提取
    5.2 太赫兹光谱分析与预处理
        5.2.1 甘薯淀粉和明矾的THz光谱分析
        5.2.2 甘薯淀粉和明矾混合物的THz光谱分析
        5.2.3 光谱预处理
    5.3 甘薯淀粉中明矾含量定量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5.3.1 甘薯淀粉中明矾含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定量模型研究
        5.3.2 太赫兹光谱的特征变量筛选
        5.3.3 基于不同筛选变量方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马铃薯的分类
        1.1.1 二倍体马铃薯
        1.1.2 四倍体马铃薯
        1.1.3 野生型马铃薯
        1.1.4 栽培型马铃薯
    1.2 马铃薯品质
        1.2.1 营养品质
        1.2.2 蒸煮食味品质
    1.3 淀粉
        1.3.1 淀粉的结构组成
        1.3.2 淀粉的理化性质
        1.3.3 淀粉的合成与调控
        1.3.4 淀粉的应用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连锁不平衡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策略
        1.4.3 GWAS的利弊及应用
    1.5 近红外模型用于马铃薯品质无损检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方法的建立
    2.1 淀粉的提取方法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概况
        2.2.2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试剂
        2.2.5 其他
    2.3 实验方法
        2.3.1 水提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3.2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3.3 乙醇沉淀法中单因素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2.3.4 乙醇沉淀法提取淀粉的L9正交试验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水提法、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5.2 单因素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量的影响
        2.5.3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L_9正交实验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倍体马铃薯不同亚群间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3.1 实验材料
        3.1.1 二倍体马铃薯亚群分类
        3.1.2 实验材料概况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提取
        3.2.2 二倍体马铃薯直链淀粉的测定
        3.2.3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度的测定
        3.2.4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颗粒的测定
        3.2.5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种植地点间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比较
        3.4.2 二倍体马铃薯不同亚群间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3.4.3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特征值与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3.4.4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指标近红外建模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消减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表型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分析
        4.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葛根全粉制备工艺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葛根资源概况
    1.2 葛根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1.2.1 异黄酮类化合物
        1.2.2 三萜类化合物
        1.2.3 葛根苷类
        1.2.4 氨基酸类
        1.2.5 矿物质类
        1.2.6 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
    1.3 葛根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1.3.1 心血管系统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降血糖作用
        1.3.4 益智和预防老年痴呆作用
        1.3.5 雌激素平衡作用
        1.3.6 其他作用
    1.4 葛根的开发应用与研究现状
        1.4.1 国内葛根加工现状
        1.4.2 国外葛根加工现状
    1.5 国内外全粉制备现状与进展
        1.5.1 全粉类食品研究进展
        1.5.2 全粉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5.3 全粉制备在葛根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第3章 酶促褐变控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分析测定方法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H值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热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单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复合抑制剂的筛选
        3.2.6 护色效果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全粉品质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分析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基本成分的影响
        4.2.2 干燥方式对粉体色泽ΔE值的影响
        4.2.3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碘蓝值的影响
        4.2.4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粒径的影响
        4.2.5 干燥方式对粉体形貌结构的影响
        4.2.6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4.2.7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黏度的影响
        4.2.8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氧化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分析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5.2.2 加工过程中葛根抗氧化物质的变化
        5.2.3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2.4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2.5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总还原能力的影响
        5.2.6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影响
        5.2.7 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香气成分分析及感官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分析测定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鲜葛根及不同干燥方式葛根全粉香气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6.2.2 鲜葛根及不同干燥方式葛根全粉香气成分分析
        6.2.3 不同干燥方式葛根全粉感官评价与分析
        6.2.4 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真空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与试剂
        7.1.2 仪器与设备
        7.1.3 分析测定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热烫时间对碘蓝值的影响
        7.2.2 不同蒸煮温度对碘蓝值的影响
        7.2.3 不同蒸煮时间对碘蓝值的影响
        7.2.4 不同干燥条件对碘蓝值的影响
        7.2.5 真空干燥葛根全粉优化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改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面粉组分对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1.1 蛋白质
    1.2 淀粉
    1.3 其他成分
2 品质改良剂对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2.1 酶制剂
        2.1.1 转谷氨酰胺酶
        2.1.2 葡萄糖氧化酶
        2.1.3 戊聚糖酶
        2.1.4 其他酶类
    2.2 天然物质
        2.2.1 谷朊粉
        2.2.2 大豆粉
        2.2.3 沙蒿胶
        2.2.4 薯类淀粉
    2.3 变性淀粉
        2.3.1 羧丙基淀粉
        2.3.2 乙酰化淀粉
        2.3.3 醋酸酯化淀粉
        2.3.4 其他变性淀粉
3 加工工艺对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3.1 水分含量
    3.2 放置时间
    3.3 速冻贮藏
4 结语

(6)甘薯淀粉传统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及要点
        1.2.2 酸浆的制备
        1.2.3 单因素试验确定酸浆最佳作用效果
        1.2.4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的料液比, 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对酸浆作用效果的影响
        2.1.1 不同料液比对酸浆作用效果的影响
        2.1.2 发酵温度对酸浆作用效果的影响
        2.1.3 发酵时间对酸浆作用效果的影响
    2.2 淀粉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

(7)甘薯全粉细胞抗破损及其浓浆食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甘薯食品
    2 甘薯全粉
        2.1 甘薯全粉概念
        2.2 薯类全粉生产中细胞抗破损工艺
        2.2.1 细胞组成
        2.2.2 非关键步骤
        2.2.3 关键步骤
        2.3 薯类全粉品质评价体系
        2.4 薯类全粉食品
        2.4.1 休闲食品
        2.4.2 烘焙食品
        2.4.3 即食食品
    3 低分子量添加剂对淀粉结构和性能影响研究
        3.1 低分子量添加剂对淀粉结构影响研究
        3.2 低分子量添加剂对淀粉性质影响研究
        3.3 低分子量添加剂对含淀粉食品品质影响研究
    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4.1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4.2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甘薯全粉制备中细胞相对破损率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甘薯全粉制备工艺流程
        2.2.2 碘兰值(BVI)测定
        2.2.3 细胞相对破损率(RC)测定
        2.2.4 复水率(WAI)测定
        2.3 关键步骤单因素实验
        2.3.1 蒸煮时间
        2.3.2 预煮温度
        2.3.3 预煮时间
        2.3.4 干燥温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键加工步骤单因素实验结果
        3.1.1 蒸煮时间对RC的影响
        3.1.2 预煮温度对RC的影响
        3.1.3 预煮时间对RC的影响
        3.1.4 干燥温度对RC的影响
        3.2 碘兰值与复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亚硫酸钠对淀粉特性粘度、凝胶和糊化性能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甘薯淀粉制备
        2.3.2 特性粘度计算方法
        2.3.3 不同浓度亚硫酸钠对淀粉特性粘度的影响
        2.3.4 高温下亚硫酸钠溶液对甘薯淀粉降解的影响
        2.3.5 原淀粉在高温下的热降解过程
        2.3.6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3.7 快速粘度(RVA)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性粘度
        3.1.1 不同浓度亚硫酸钠对淀粉特性粘度的影响
        3.1.2 高温下亚硫酸钠对淀粉降解的影响
        3.1.3 加热时间对淀粉特性粘度的影响
        3.2 DSC分析
        3.3 RVA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甘薯浓浆食品的配制及其稳定性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2 氨基酸组成含量测定
        2.3.3 蛋白质营养评价体系
        2.3.4 甘薯浓浆食品蛋白质营养评价
        2.3.5 粘度测定
        2.3.6 沉降率测定
        2.3.7 粘度和稳定性的单因素试验
        2.3.8 粘度和稳定性的正交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氨基酸组成模式
        3.2 氨基酸比值系数(RC)评价
        3.3 氨基酸的化学分(CS)评价
        3.4 甘薯浓浆食品蛋白质营养评价结果
        3.5 粘度和稳定性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5.1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3.5.2 黄原胶
        3.5.3 单甘酯
        3.5.4 蔗糖
        3.6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甘薯氧化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及甘薯淀粉介绍
        1.1.1 甘薯的性质
        1.1.2 甘薯淀粉的性质
        1.1.3 甘薯加工的护色技术
        1.1.4 甘薯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1.2 国内外变性淀粉的开发及应用
        1.2.1 变性淀粉的分类
        1.2.2 食品工业用变性淀粉
        1.2.3 氧化交联淀粉的研究进展
    1.3 变性淀粉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1.3.1 变性淀粉的面团性质
        1.3.2 变性淀粉在面包中的作用
    1.4 引言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甘薯氧化交联淀粉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与测定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测定方法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甘薯氧化淀粉工艺条件的研究
        2.3.2 氧化交联淀粉工艺条件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薯氧化交联淀粉的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淀粉粘度曲线的测定
        3.2.2 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2.3 淀粉糊透光率与凝沉性的测定
        3.2.4 淀粉糊抗老化性的测定
        3.2.5 淀粉糊抗酸、抗碱稳定性的测定
        3.2.6 淀粉糊抗剪切特性的测定
        3.2.7 淀粉的酶解率测定
        3.2.8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
        3.2.9 变性淀粉的红外结构表征
        3.2.10 晶体结构观察:X射线衍射
        3.2.11 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过程中热力特性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3.2 淀粉的形态观察
        3.3.3 淀粉的红外结构表征
        3.3.4 淀粉颗粒晶体结构观察
        3.3.5 偏光十字
        3.3.6 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过程中热力特性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甘薯氧化交联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生产工艺
        4.2.2 添加剂的加入量
        4.2.3 产品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馒头质量指标及感观评价
        4.3.2 馒头老化指标(柔软度)的测定
        4.3.3 储存期间馒头质量变化
        4.3.4 速冻汤圆抗裂性的感官评定
        4.3.5 速冻汤圆开裂程度的测定
        4.3.6 速冻汤圆完好率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甘薯粉丝的品质改进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薯简介
    1.2 粉丝简介
    1.3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丝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粉丝生产工艺条件的确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原料和添加剂对甘薯粉丝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甘薯粉丝的消化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甘薯淀粉的增白及其品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和太赫兹光谱的甘薯品质检测方法研究[D]. 郑艺蕾.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D]. 段思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葛根全粉制备工艺及品质研究[D]. 吴琼. 西南大学, 2017(02)
  • [4]冷冻非发酵面制品品质改良研究进展[J]. 叶晓枫,何娜,姜雯翔,韩永斌. 食品科学, 2013(11)
  • [5]氧化交联甘薯淀粉的性质研究及结构表征[J]. 刘超,王春艳,钟耕,孟凡冰.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1)
  • [6]甘薯淀粉传统工艺优化[J]. 杨爱丽,张莉力,尤佳. 中国酿造, 2009(09)
  • [7]甘薯全粉细胞抗破损及其浓浆食品研究[D]. 袁丽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4)
  • [8]甘薯氧化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王春艳. 西南大学, 2008(09)
  • [9]甘薯粉丝的品质改进与质量评价[D]. 陈素芹. 江南大学, 2006(02)
  • [10]提高甘薯淀粉出粉率的研究[J]. 李洪艳,李建国,岳静,黄红光,敖黎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标签:;  ;  ;  ;  ;  

红薯淀粉的增白及品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