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兴趣 培养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2](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王琨[3](2021)在《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开放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素质教育在向着开放式教育理念发展,以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同样,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小学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课堂的同时,校园应该提供更多弹性的、开放的课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爱好与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来激发培养孩子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粗放式大发展下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形态和组织单一、乏味、封闭,难以满足于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及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教育走向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室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活动与交流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上述思考,笔者以云南省文山市民族小学校项目为研究对象,前期通过国内外不同教育理念对校园空间影响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小学公共空间的设计发展概况,发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逐步向着国外开放式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公共空间设计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复合化发展;之后通过对当下新型优秀小学案例的分析、图解、转译,从校园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节点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国内优秀小学公共空间的新颖设计手法及原则;最后基于新型校园公共空间开放设计的手法与原则,以及云南地域元素、文山当地民俗文化、气候等因素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学校设计的外部条件,融入云南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为文山市打造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绿色、传承的新时代民族小学,以提升云南文山地区教育短板、促进新型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设计提供实践参考。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项目的前期研究与规划,并依据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校园规划布局、综合教学楼及风雨操场设计的详细过程。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楼公共空间的单调、乏味、封闭等问题,对文山小学公共空间开放设计进行专项分析研究,为今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胡杨[4](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黄骏鹏[5](2021)在《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文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现阶段青少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施行与推进。近年来,体育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要求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考体育考试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进行了改革完善,以加强考试的引导作用。中考体育考试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分析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现阶段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促进学校体育的深远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多数体育教师对中考体育考试相关政策更加了解,对改革后的中考体育考试分数、项目等设置的认可有所提高;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普遍有所增加,教师职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继续教育机会有所增加;体育教师教学态度更认真,对过程性评价更加重视。(2)学生对体育重视和中考体育考试了解有所提高;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课堂积极性、体育锻炼情况等有积极发展趋势;学生体育锻炼目的和内容更多趋向中考体育考试;此次改革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运动兴趣存在消极影响。(3)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和体育方面资金投入都有所增加,学校的师生人际关系和体育锻炼氛围与之前相比有所改善;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乡镇和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受“应试”的影响,选择依据大多倾向于中考体育考试;多数学生、家长认为中考体育成绩相关内容更重要,“成绩第一”的观念存在,素质教育观念难以深入人心。(5)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运用更加多元化,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和考试要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难以创新,不能够与时俱进。(6)中考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长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中考体育考试的了解,家长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一定增加,对家庭体育有积极影响;存在绝大多数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对学生兴趣和身体素质关注度较低。
文君君[6](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张文杰[7](2021)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体操》一直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差异最大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小学体操常见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体操》课程内容教学的合理呈现方式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为体操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为广大体育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正在不断推进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宿迁市某城镇小学五年级的4个班共2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技巧教学)男生33人,女生28人;实验2组(支撑跳跃教学)男生32人,女生28人;实验3组(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男生34人,女生30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男生31人,女生26人。实验组运动干预持续时间12周,3次/周,每次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强度控制。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第13周以班级团体方式对被试学生进行量表测量。研究结果:(1)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平衡素质上均存在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运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速度素质(r=0.388)、耐力素质(r=0.232)、柔韧素质(r=0.206)、灵敏素质(r=0.169)、力量素质(r=0.228)、平衡素质(r=0.211)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技巧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2)支撑跳跃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3)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组合教学对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效果优于技巧教学,对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效果优于跳跃教学。(4)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体育学习兴趣越高,身体素质越好。
刘龙雾[8](2021)在《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安徽财经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新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在人力资本视为“黑箱”的能力形成过程中,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而一直以来,学校都被认为是传授和培养认知能力的地方,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注重于考量以课程为基础的认知能力,相对忽略对非认知能力的评价与培养,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非认知能力是21世纪人才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点,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价值及培养。本文在对相关专家、高校管理者等人的访谈基础上,选取能够全面体现本科生现状水平的相关非认知能力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与检验,形成高校本科生非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的非认知能力现状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教育管理角度提出提高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水平的对策建议。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握研究动态,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并对非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进行概念界定,阐述新人力资本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为指标划分、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基于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本科生非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特殊情感、意志状态和学习风格,并根据选取依据和原则对指标进行划分和指标权重的设定与检验。据此,再设计调查问卷,对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确保问卷质量。再次,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非认知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到874个有效样本数据,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体和分类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表明,一是被调查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二是被调查本科生学习兴趣与学习风格的培养是发展短板;三是非认知能力在大学阶段依然受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的影响;四是非认知能力水平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五是非认知能力的作用存在显着个体实践经历和专业类型差异。最后,针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借助自我效能理论从教育管理角度提出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高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李成业[9](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加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知识储备得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却没有提高,教育部因此加大学校体育校园足球的开展,然而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健康的运动习惯和体育核心素养形成都没有达到预期。基于此,本研究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小学足球课程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习惯和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并结合小学足球教学现状以及参考前人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去优化小学足球课程的设计,并在优化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实地教学,并针对长春市九台区二道沟中心学校六年级两个班的5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在无关变量控制的前提下对六年级两个班进行为期12周36课时的教学实验,采集实验前与实验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从技能掌握、体育习惯、体育学习兴趣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小学足球课程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师对足球课程的任务和目标进行设计与调整,突出足球教学中任务主题,使得小学足球课程更科学合理,从而激发学生对足球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获得宝贵的足球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2)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学生对学习足球兴趣的调查问卷整理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足球课程的兴趣,同时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养成了良好的足球运动习惯,培养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足球课程的自学能力、研究讨论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遇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足球运动技能掌握得分要高于对照班足球运动技能得分,两个班级足球技能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小学足球课程的教学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足球技能水平。(4)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足当代足球特点,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合理运用能力,同时促使实验班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刘海波[10](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以政府有关体育规定为纲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高校的体育运动、推动高校的教学创新为研究目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用到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当中,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选取华北科技学院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男生30人作为实验组,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授课,选取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华北科技学院公共体育篮球课男生30人作为对照组,探讨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篮球专项技能、体育兴趣方面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各组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篮球专项技能、体育兴趣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身体素质、篮球专项技能、体育兴趣方面三项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方面:50米跑、立定跳远指标优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篮球专项技能方面指标均优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育兴趣量表指标也优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对照组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方面:50米跑、立定跳远指标优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篮球专项技能方面各指标均优于实验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兴趣量表指标总得分与实验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组篮球专项技能、体育兴趣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均能够提升学生的速度、力量这两项身体素质,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上与传统教学法相同。(2)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均能够提升学生各项篮球专项技能,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提升学生各项篮球专项技能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3)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明显提升学生体育兴趣。(4)任务驱动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在期末公体篮球专项技能考试中能够得到更优异的成绩,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
二、增强兴趣 培养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兴趣 培养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鉴定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鉴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现代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1 国外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演变与开放式教育 |
2.1.1 国外现代小学公共空间的演变 |
2.1.2 国外开放式教育理念及内涵 |
2.2 我国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2.1 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 |
2.2.2 适应素质教育的我国小学公共空间演变 |
2.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我国小学建筑设计的影响 |
2.3.1 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比较 |
2.3.2 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
2.3.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学校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3.1 小学校舍布局现状及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规划层面) |
3.1.1 我国校舍形态 |
3.1.2 小学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3.1.3 教学楼功能组织形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
3.2 专业教室及公共教学空间开放设计(建筑层面) |
3.2.1 专业教室的开放设计 |
3.2.2 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 |
3.3 新型小学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分析(节点层面) |
3.3.1 廊道空间 |
3.3.2 厅空间 |
3.3.3 垂直交通空间 |
3.3.4 室外庭院空间 |
3.3.5 灰空间 |
3.4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3.4.1 整体性原则 |
3.4.2 开放性原则 |
3.4.3 功能复合性原则 |
3.4.4 安全舒适性原则 |
3.4.5 绿色生态性原则 |
3.4.6 文化传承性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开放理念下小学设计——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设计 |
4.1 云南地域性表征 |
4.1.1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 |
4.1.2 传统民居街巷空间特征 |
4.2 项目前期研究 |
4.2.1 项目背景 |
4.2.2 项目区位分析 |
4.2.3 项目基地分析 |
4.3 文山小学规划设计 |
4.3.1 小学建设目标 |
4.3.2 开放设计理念 |
4.3.3 校园规划布局设计构想 |
4.3.4 综合教学楼开放设计构想 |
4.3.5 建筑体量生成 |
4.3.6 规划总图及成果分析 |
4.4 综合教学楼设计 |
4.4.1 多层次的功能布局 |
4.4.2 高效的流线组织 |
4.4.3 开放公共空间组织设计 |
4.4.4 建筑地域化表达 |
4.4.5 教室空间布局 |
4.4.6 校园生态设计策略 |
4.4.7 平、立、剖面设计 |
4.5 风雨操场设计 |
4.5.1 平面设计 |
4.5.2 立面设计 |
4.5.3 功能布局 |
4.5.4 结构分析 |
4.5.5 剖面设计 |
4.6 开放理念下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
4.6.1 开放共享廊空间设计 |
4.6.2 绿色生态的庭院设计 |
4.6.3 多层次的“灰空间”设计 |
4.6.4 形式多样的楼梯设计 |
4.7 建筑材料及构造节点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价值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案例整理一览表 |
附录B 项目任务书 |
附录C 设计成果及图纸 |
附录D 图片索引 |
附录E 表格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态势 |
1.1.2 中考体育考试相关政策的出台 |
1.1.3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新政策的实施 |
1.1.4 中考体育考试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考体育考试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中考体育的概述 |
2.2.2 关于中考体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2.2.3 关于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3.2.3.2 样本抽样方法 |
3.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制度发展历程 |
4.1.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历年变化情况 |
4.1.2 中考体育考试的评定方法历年变化情况 |
4.2 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各要素的影响 |
4.2.1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
4.2.1.1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
4.2.1.2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地位以及压力的影响 |
4.2.1.3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会的影响 |
4.2.1.4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态度的影响 |
4.2.1.5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过程性评价的影响 |
4.2.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
4.2.2.1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
4.2.2.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
4.2.2.3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影响 |
4.2.2.4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 |
4.2.2.5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压力的影响 |
4.2.2.6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 |
4.2.3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
4.2.3.1 显性教学环境 |
4.2.3.2 隐性教学环境 |
4.2.4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
4.2.5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
4.2.6 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
4.2.7 中考体育改革对其他体育教学相关要素的影响 |
4.2.7.1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校领导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
4.2.7.2 中考体育改革对学生家长的影响 |
4.2.7.2.1 对学生家长中考体育认知的影响 |
4.2.7.2.2 对学生家长体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
4.2.7.2.3 对学生家长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 |
4.3 青岛市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现实困境 |
4.3.1 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影响教学效果 |
4.3.2 师生比例失衡,制约体育教学发展 |
4.3.3 家长不够配合,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
4.3.4 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兴趣培养 |
4.3.5 教学方法趋向传统,难以与时俱进 |
4.3.6 城区和乡镇学校体育发展较不平衡 |
4.4 青岛市即墨区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
4.4.1 提高学生体育重视,培养体育意识 |
4.4.2 加强人才引进,配足配齐体育师资 |
4.4.3 提高家长重视,努力实现家校合作 |
4.4.4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
4.4.5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多元 |
4.4.6 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城乡平衡发展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
4.1.1 学情分析 |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
4.1.3 空竹课程设计 |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件 |
9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理论测验 |
附录3 教学反馈 |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
附录5 访谈提纲 |
(7)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
1.1.2 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
1.1.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课程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操 |
2.1.2 技巧 |
2.1.3 支撑跳跃 |
2.1.4 身体素质 |
2.1.5 体育学习兴趣 |
2.2 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1 国外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校体操的研究 |
2.3 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1 国外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2 国内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1 国外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2 国内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5 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的差异 |
4.2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
4.2.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同质性检验 |
4.2.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4.3.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描述性统计 |
4.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同质性检验 |
4.3.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 |
4.4 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安徽财经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非认知能力的概念研究 |
二、非认知能力的价值研究 |
三、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高校学生能力评价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认知能力 |
二、非认知能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人力资本理论 |
二、学生发展理论 |
三、自我效能理论 |
第三章 非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指标选取 |
一、指导思想与选取原则 |
二、本科生非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二节 指标权重的设定 |
一、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
二、构造判断矩阵 |
三、一致性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四章 本科生非认知能力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数据收集与模型构建 |
一、样本数据基本信息 |
二、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二节 整体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一、整体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二、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分类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一、分类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二、分类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完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 |
二、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能力 |
三、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非认知能力发展调查问卷 |
附件B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非认知能力发展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时代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2 学科核心素养是足球课堂现状与足球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 |
1.1.3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是足球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任务驱动 |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概述 |
2.2.1 任务的类型 |
2.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2.2.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
2.2.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现状 |
2.3.2 足球教学研究现状 |
2.3.3 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长春市九台区小学体育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现状的调查 |
3.3.1 长春市九台区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3.3.2 长春市九台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 |
3.3.3 长春市九台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 |
3.3.4 长春市九台区小学体育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现状 |
3.4 实验设计 |
3.4.1 实验假设 |
3.4.2 实验控制 |
3.4.3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及器材 |
3.4.4 实验内容及计划表 |
3.4.5 实验考核评价指标 |
3.4.6 实验的实施流程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对比 |
4.1.1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基本情况 |
4.1.2 实验前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 |
4.1.3 实验前学生体育习惯基本情况 |
4.1.4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基本情况 |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对比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基本情况 |
4.2.2 实验后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 |
4.2.3 实验后学生体育习惯基本情况 |
4.2.4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基本情况 |
4.3 实验前后两组测试结果对比 |
4.3.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对比 |
4.3.2 实验前后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对比 |
4.3.3 实验前后学生体育习惯的对比 |
4.3.4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对比 |
4.4 实验前后两组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1 前测后测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2 前测后测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3 前测后测学生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4 前测后测学生体育习惯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足球教学提供新思路 |
5.1.2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5.1.3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 |
5.1.4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
5.2 建议 |
5.2.1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
5.2.2 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5.2.3 提升学生阳刚之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的评判专家表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方法 |
2.1.2 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1.4 “任务”的类型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成就动机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各项指标比较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专项技能指标比较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兴趣量表指标比较 |
4.2 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比较 |
4.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专项技能各项指标比较 |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育兴趣量表指标比较 |
4.3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4.3.1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专项技能指标比较 |
4.3.3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育兴趣量表指标比较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专项技能指标比较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兴趣指标比较 |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
5.2 对照组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
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分析 |
5.3.1 身体素质指标差异分析 |
5.3.2 篮球专项技能指标差异分析 |
5.3.3 体育兴趣差异分析 |
5.3.4 教学成果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纲要 |
附录 B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 C 华北科技学院公体篮球专项技能考核标准(男) |
附录 D 部分行课过程照片 |
附录 E 篮球教案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增强兴趣 培养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D]. 王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D]. 黄骏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1(09)
- [8]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安徽财经大学的调查[D]. 刘龙雾.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成业.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海波.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