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流语篇前景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楚彬[1](2021)在《余华小说前景化语言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余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中最具地位的作家之一,从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创作出多部令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亦结集出版了优秀的杂文和短篇集。余华的作品中蕴含着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丰富的社会历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非常受读者欢迎的两部作品,并共同入选了中国“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之列。前景化理论作为涵盖语言学与文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理论,被诸多学者看作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作者运用各类手法构成前景化,使其作品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风格特点。近年来,前景化理论被广泛运用到阐释翻译活动、分析译文质量的专着与文章中,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角度。作为先锋派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华的创作理念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其中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作品试图突破固有语言规则,凭借荒诞的小说情节、奇特的词语搭配、创新的修辞手法,力求使读者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其中前景化语言是这两部作品的重要特征,极致地展现了余华的个人写作风格。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文学空前重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也愈发广泛。余华在海外拥有大批忠实读者,其作品已被译为四十多种语言。他的小说在俄罗斯也获得多次出版,成为了中国文学走入俄罗斯的典范,但余华小说的俄译本研究目前仍相对稀少。另外,前景化语言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英汉、汉英文学翻译领域,尚少涉及到俄汉、汉俄文学翻译。本文将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原文及俄罗斯汉学家罗子毅(Р.Г.Шапиро)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根据利奇等人对前景化的分类,从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重复、排比、顶针、对比等前景化特征分析小说的原文与译文,并总结出对应、代偿、常规化三种前景化语言俄译策略,有助于从文学性和艺术性角度把握余华作品俄译本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未来更多的中国文学走向俄罗斯提供借鉴。
王炜琳[2](2019)在《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中图像的知识建构模式与功能 ——功能语言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发展,各国国防部网站不断发展完善,网站面貌更迭焕新,但官方网站的权威属性和价值传播的实战效能始终位于核心增长点。作为最早建立的国防部门户网站,美国国防部网站几经改版,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防部网站之一,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发布兼备机构话语、新闻话语、国防话语、军事话语的语类特征的军事新闻报道。这些报道表现出以网页为载体的多模态文本的形式特征,其中的图像在新闻事件中有作为证据、评价和审美等功能,同时也在操控概念和读者情感,达到广泛传播美国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在功能语言学和知识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本研究综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分析模型、语类多模态分析模型、图像语法、评价系统等分析工具,以图文关系以及符码理论相关概念为依托,对美国国防部网站的图像和网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多模态综合考察。在图像自身作为语篇和与其他意义资源结合作为语篇两个层面对意义和评价的建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文字和图像在元功能层面对语篇知识内容中的语义建构,以及文字和图像评价系统资源对语篇态度和立场的建构。将元功能概念、视觉语法、评价系统和视觉评价系统、语义重力和评价重力概念联系起来,建立了图像与知识建构研究的综合分析模式,确立了功能语言学和知识社会学之间的新关系。基于分图像和网页两类收集的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语料,研究采用了多模态综合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图像语料涵盖合成类主题图像、信息图示、人物图像和武器装备图像四类。前两类用于图像再语境化研究的讨论,后两类用于图像对意义、评价和知识建构作用的讨论。网页语料涵盖了网页主页、军事行动类报道、图像新闻报道和相同主题的不同形式报道四个类型的新闻报道页面。研究从两个不同层面的语料,对美国国防部网站新闻报道中图像的意义、评价和知识建构进行讨论,对其中的典型语料进行具体的批评和评价性语篇细读,展示图像类型、图像功能以及图文关系特征对语义重力及评价重力分布情况的影响,论述其对语篇建构和知识建构的影响,揭示其反应的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应关系,以及在达成效果和目的时使用的话语策略。研究厘清了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中的图像分类、功能及适用语境;确立了图像的概念意义和评价意义与语篇的知识内容的经验描述和批判思考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明确了语境、图像类型、图文关系、图像中元素实例化的程度等对图像的语义重力和评价重力的影响;以不同的图像类型和图文关系表现出的不同评价重力和语义重力图示,形象表现了语义重力和评价重力对语篇建构和知识建构的调节作用,显示出语篇中的知识建构实现语义和评价重力波与知识社会学中的形成知识积累的语义曲线具有相似之处。美国国防部网站的军事新闻报道使用多种较为成熟的、针对不同类型主题设计的新闻语篇语类结构,新闻语篇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匹配较为合理,增强了网站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强化了说服力和吸引力,营造了权威感。但是也存在滥用图像的现象。在制式语言文字简报型新闻中,图像使用存在混乱且冗余的现象,减弱了报道的动态性活力,造成信息衰减、互斥等传播障碍。该网站中使用的摄影图像,千篇一律地采用了美国式视角,表现出“美国至上”的优越感。在进行阅读分析和学习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应该对其嵌入文本的隐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给予重视。本文对美国国防部网站新闻报道的评价意义建构的分析,对识别语篇中的隐性和嵌入性价值观和评价,对多模态识读能力养成以及提高新媒体素养都有实际意义。文中总结出的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激发和保持读者对军事新闻的兴趣所使用的语言和视觉手段,以及其军事新闻报道中语义和评价的模式与特征,也是该网站在传播美国式意识形态时使用的语言策略的有力证据,表现出该网站中新闻话语所建构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出于篇幅和写作目的的限制,研究尚未能对美国国防部网站中的新闻语料做大数据式的全面收集,对网站中的其他类型新闻未能作解读,比如科技类新闻报道,涉及国家军队政策的报道等,因此网站中的各类报道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此外,基于不同社会目的的文类选择不同类型图文关系下的图文评价,在优化多模态语篇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综合实现多模态人际意义领域,也值得进一步扩展研究。
李慧明,俞东明[3](2018)在《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文中认为本文从文本世界定义分歧入手,以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选段为例,分析因叙述者参与程度差异,由自由间接/直接话语所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和由间接/直接话语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在通达性(accessibility)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意识流小说文本世界的构成,总结出其静态和动态两种功能的推进方式。本文的观点为文本世界理论适应意识流小说语篇类型、增加其对意识流语篇的解释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意识流小说文本特点、为学者研究读者在阅读意识流小说时的心智表征提供参考。
帖伊[4](2019)在《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名词谓语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构式。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初步界定、细致描写和深入解释等三个主要阶段。现有针对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研究成果虽相当丰富,但从整体上看仍有不足,尤其是构式的意义建构亟待全面深入的考察。汉语名词谓语句背后潜在着怎样的认知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利用理论间互相修补和完善的机制,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特征,以期发现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动因和机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名词谓语句的构式义是什么?它的类型划分与层级分布网络是怎样的?它与“是”字判断句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第二,名词谓语句有哪些显着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第三,名词谓语句形成的认知动因是什么?其意义如何建构?本研究强调以理论为导向的自上而下分析法和基于用法的自下而上分析法相结合,重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以定性研究为主。自建封闭语料库,共收集1050例名词谓语句,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前期研究成果里的经典例句。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名词谓语句在认知语法视角下的界定是:((NP1)NP2),其构式义是:任何概念化主体从NP1到NP2进行顺序扫描,能够建立两个概念间或包含、或同一、或联想的基本关系,从而实现NP2对NP1性质或状态的描写。名词谓语句作为一种以“((NP1)NP2)”结构独立成句的表达式,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均与“是”字判断句有所区别,不是“是”字句的简单省略。本研究从横纵两个维度对名词谓语句进行了类型描述。横向上以基本概念关系为依据,名词谓语句可以划分为包含式(599例,占57.05%)、同一式(394例,占37.52%)和联想式(57例,占5.43%)等三种基本类型。纵向上以句法扩展结构为依据,名词谓语句的上位原型图式是“((NPSub)<sub>NPPre)<sub>”;“((NP1)NP2)”“((NP1)αNP2)”“((NP1)NP2)β”和“((NP1)αNP2)β”为其图式性下位原型图式,其中以“((NP1)NP2)”结构的原型性最高。第二,名词谓语句的显着特征主要包括:1)句法层面上,可进入包含式和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名词范围较广,搭配较灵活;而进入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名词范围则相对有限,搭配较稳定。在三种基本类型的名词谓语句中,谓语名词前后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副词和语气助词,个别名词谓语句还可以与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搭配。2)语义层面上,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主要表现为“本体-特征包含”“领有者-领属物包含”“本体-类属包含”和“领属物-领有者包含”;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则表现为“量化同一”“时空同一”“指人同一”和“指物同一”;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语义联结必须激活一定的事件框架才得以实现。3)时体-情态层面上,名词谓语句在时间认识上表现出明显的即时性和实现性;在情态判断上又具有较弱的未来指向性和较强的程度性。4)语用层面上,名词谓语句具有经济性、凸显性、对比性和抒情性的语用特征。第三,概念关系的呼应性和语义推理的顺应性是名词谓语句形成的源动力,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名词时间化、阐释层级化和植入隐性化。名词谓语句的情境植入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隐性情境,即:包含关系情境、同一关系情境和联想关系情境。完成体标记“了”及程度情态标记“都”“挺”“才”等,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情境植入成分,帮助名词谓语句从时间隐性转向时间显性。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提出“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为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其次,通过名词谓语句的语料对情境植入理论做进一步阐释,提出基于汉语语言事实的小句植入特征,有助于推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复次,揭示汉语名词谓语句背后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探索汉语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概念化能力,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艳[5](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贡如云[6](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雷茜,张德禄[7](2016)在《现代文体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文中提出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促使文学研究由依赖直感走向科学化,其中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根本。语料库方法、实验方法和多模态方法是现代文体学的三大新兴研究方法,进入新世纪后新方法间也有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重点讨论三大新兴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对文体学研究的贡献和自身局限性,并对现代文体学在多学科综合发展时代背景下的研究趋势做出展望。
雷茜[8](2014)在《及物性分析在意识流语篇中的表现力研究》文中指出及物性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词汇语法层切入语篇语义层的重要工具,对语篇经验意义理解和解读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意识流语篇《到灯塔去》中的微型语篇为语料,分析了其中心理描写语篇、心理对话语篇和场景描写语篇的及物性分布,给出了意识流语篇及物性分布的特点,阐释了及物性选择的理据。文章认为:意识流语篇的及物性选择在表达人物心理真实和传达深刻象征意义方面具有独特表现力。
倪织[9](2014)在《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更在于它的表达形式。文学文体学中重要概念前景化,就是指偏离语言常规,使语言形式得以凸显的表达。目前,前景化已经突破文学研究的范围,被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但大多数研究仅仅进行单纯的译例分析,很少探析小说的前景化表现形式或将其应用于小说的翻译研究中。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论文试图进一步探讨小说前景化的表现形式及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问题。小说前景化是小说家们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现主题思想的有效手段,偏离和超常规是小说前景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偏离手法既体现在语言层面,也体现在非语言层面。因此,译者在再现一部小说前景化的过程中应从偏离与超常规,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对原文的前景化进行恰当辨识。本论文还指出小说前景化翻译的策略与原则:一方面译者要把握等效原则采取类比式策略,尽量再现原文的前景,给译文读者以原文读者相似或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译者还应该接受语言的差异性,采取适度原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尽量减少文体价值的损差。本论文的研究语料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Beloved。到目前为止,该小说有三个汉译本,分别是:1990年王友轩译本,1999年潘岳、雷格译本以及2003何文敬译本。国内研究者对前两个译本进行广泛的研究,而对于最新的台湾译本尚未有涉及。此外,莫里森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小说家,她总能以出神入化前景化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遗憾的是,还没有研究对于该小说前景化特征及其翻译再现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从前景化翻译再现的角度对Beloved三个译本进行翻译评析,表明了将前景化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译文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台湾版何文敬译本和大陆版潘岳、雷格译本遵循了前景化翻译的等值效果原则和适度原则,采用类比式翻译策略,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前景化特征;大陆版王友轩译本则对原文的前景化进行较多归化的处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假象等值”。
李然[10](2014)在《《阿拉比》中的诗性偏离——基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意识流语篇认知心理分析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具有独特的认知心理现实性。一则意识流语篇往往表征了创作主体个性化的认知心智结构,并将其与外在客观世界的互动及耦合过程实体化,再现为具体的语体偏离。本文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视角,以乔伊斯的《阿拉比》为例,深入探究意识流语篇中诗性偏离的实质及其认知心理特性并最终建构解读意识流语篇中诗性偏离的认知心理模型。
二、意识流语篇前景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识流语篇前景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余华小说前景化语言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绪论 |
第一章 理论综述 |
1 前景化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2 前景化理论内涵 |
3 前景化与小说翻译 |
第二章 余华小说的前景化语言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
1 质量前景化语言及其译文 |
1.1 词汇偏离 |
1.2 语音偏离 |
1.3 语法偏离 |
1.4 语义偏离 |
2 数量前景化语言及其译文 |
2.1 重复 |
2.2 排比 |
2.3 顶针 |
2.4 对比 |
第三章 余华小说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
1 余华小说中前景化语言的识别 |
2 余华小说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方法 |
2.1 仿译 |
2.2 代偿 |
2.3 常规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中图像的知识建构模式与功能 ——功能语言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语料描述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性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新媒体军事新闻报道研究综述 |
2.1 新闻研究的语言转向 |
2.2 新闻价值的话语建构 |
2.3 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批评研究 |
2.4 新媒体语境下的外军网站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图像的语篇建构和知识建构综合模式 |
3.1 多模态研究之理论与应用 |
3.1.1 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 |
3.1.2 研究方法: 多模态语料库 |
3.1.3 实践起点: 图像的分类与功能 |
3.2 多模态研究之适用框架 |
3.2.1 视觉语法框架 |
3.2.2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 |
3.2.3 语类多模态分析框架 |
3.3 图文关系影响下的多模态意义建构 |
3.3.1 独立化: 锚定、说明和接递 |
3.3.2 整体化: 再现、互动和构图 |
3.3.3 逻辑化: 互补、衔接与连贯 |
3.3.4 层级化: 一致与冲突 |
3.3.5 专业化: 学科性与专门化 |
3.3.6 图文关系对语篇建构的影响 |
3.4 评价系统与多模态评价建构 |
3.4.1 评价系统的理论发展 |
3.4.2 视觉评价系统的发展 |
3.4.3 参照新闻价值的评价建构 |
3.5 再语境化与多模态语境建构 |
3.5.1 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观 |
3.5.2 符号建构语境的方式与特征 |
3.5.3 美国国防部网站图像的再语境化模式 |
3.5.4 与大数据结合的再语境化研究 |
3.6 符码理论与多模态知识建构 |
3.6.1 符码理论中的语义观 |
3.6.2 知识、知者与积累式学习 |
3.6.3 知识社会学与功能语言学的合作 |
3.6.4 网络军事新闻报道建构理想的知识和知者符码 |
3.7 图像的语篇建构和知识建构综合模式 |
第四章 美国国防部网站图像再语境化对语篇建构的影响 |
4.1 合成图像再语境化对主题和评价的强化 |
4.1.1 图像的基本意义与功能 |
4.1.2 语境对图像的意义与评价建构的影响 |
4.1.3 语境对图像知识建构的影响 |
4.2 信息图示再语境化对知识的建构与强化 |
4.2.1 信息图示的形式适应语境: 改变知识结构 |
4.2.2 信息图示的内容适应语境: 改变知识内容与形式 |
4.3 基于大数据的再语境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防部网站图文协商对语篇建构的影响 |
5.1 人物新闻图像中意义、评价和知识建构 |
5.1.1 人物图像意义建构与隐性评价 |
5.1.2 人物图像中的显性与隐性评价 |
5.1.3 人物图像新闻意义资源与知识建构 |
5.1.4 人物图像新闻的评价建构 |
5.2 武器装备图像中意义、评价和知识建构 |
5.2.1 武器装备图像的意义建构与隐性评价 |
5.2.2 武器装备图像中的显性与隐性评价 |
5.2.3 武器图像新闻意义资源与知识建构 |
5.2.4 武器装备图像新闻的评价建构 |
5.3 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防部网站新闻报道页面的语篇与知识建构 |
6.1 美国国防部网站主页的语篇和知识建构 |
6.1.1 主页基础元素及布局的意义与评价建构 |
6.1.2 主页作为语篇的知识建构 |
6.1.3 小结 |
6.2 “坚定决心行动”军事行动特别报道的语篇与知识建构 |
6.2.1 新闻特别报道索引中的语义与知识结构 |
6.2.2 图像与文字的概念意义冲突 |
6.2.3 图像与文字的人际意义互补 |
6.2.4 图像与文字的语篇意义整合 |
6.2.5 新闻特别报道索引中的评价与知识建构 |
6.2.6 小结 |
6.3 “年度相册”以图像为核心新闻报道的语篇与知识建构 |
6.3.1 两则图像新闻报道中不同页面元素布局对语篇建构的影响 |
6.3.2 2017年度相册特别报道的语篇建构 |
6.3.3 2018年度相册特别报道的语篇建构 |
6.3.4 两则图像新闻报道中知识建构模式对比 |
6.3.5 小结 |
6.4 “退伍军人纪念日”纪念活动综合报道的语篇与知识建构 |
6.4.1 “2017退伍军人纪念日”的语篇建构 |
6.4.2 “2018退伍军人纪念周”的语篇建构 |
6.4.3 两则综合新闻报道中语篇与知识建构模式对比 |
6.4.4 小结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网页截图 |
附录1.1 2018年10月美国国防部网站改版前主页 |
附录1.2 2018年10月美国国防部网站改版后主页(2018年10月12日及近期) |
附录1.3 “坚定决心行动”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4 “坚定决心行动”特别报道发布新闻索引页面 |
附录1.5 “坚定决心行动”特别报道中的新闻报道正文页面 |
附录1.6 国防部网站“特别报道”栏目索引页面 |
附录1.7 2017年度相册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8 2018年度相册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9 2017退伍军人纪念日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10 2018退伍军人纪念周报道主页 |
附录1.11 “Our Story”(我们的故事)报道页面 |
附录1.12 “72nd D-Day and the Invasion of Normandy”(纪念诺曼底登陆72周年)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13 “73nd D-Day and the Invasion of Normandy”(纪念诺曼底登陆73周年)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14 “74th Commemoration of D-Day”(纪念诺曼底登陆74周年)特别报道主页 |
附录1.15 “Women's History Month 2015”2015年的“女性历史纪念月”特别报道 |
附录1.16 “Women's History Month 2016”2016年的“女性历史纪念月”特别报道 |
附录1.17 “Women's History Month 2017”2017年的“女性历史纪念月”特别报道 |
附录1.18 “2018 Women's His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2018年的“女性历史纪念月”特别报道 |
附录二 部分相册图文整理 |
附录2.1 2017退伍军人纪念日特别报道相册图像与其在页面显示的文字 |
附录2.2 2018退伍军人纪念周报道“VETERANS WEEK: TOP PHOTOS”(退伍军人纪念周: 最佳摄影)图文列表 |
(3)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背景 |
二、 叙述者角色 |
三、 自由间接 /直接话语触发的情态世界 |
四、 文本世界 |
五、 小结 |
(4)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原则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搜集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搜集 |
1.5 术语界定 |
1.6 结构安排 |
第2章 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现状述评 |
2.1 引言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名词谓语句的界定研究 |
2.3.2 名词谓语句的描写研究 |
2.3.3 名词谓语句的解释研究 |
2.4 简评 |
第3章 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 |
3.1 引言 |
3.2 哲学背景 |
3.3 理论基础 |
3.3.1 理论基础一:情境植入理论 |
3.3.2 理论基础二:框架语义学 |
3.3.3 理论基础三:认知参照点理论 |
3.4 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 |
3.4.1 构建理据 |
3.4.2 前提和假设 |
3.4.3 运作方式 |
3.5 小结 |
第4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界定及分类 |
4.1 引言 |
4.2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界定 |
4.2.1 界定标准 |
4.2.2 与“是”字判断句的辨析 |
4.3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分类 |
4.3.1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 |
4.3.2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 |
4.3.3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 |
4.4 名词谓语句的层级范畴网络 |
4.5 问题与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的特征 |
5.1 引言 |
5.2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
5.2.1 语料分布 |
5.2.2 语义特征 |
5.2.3 句法特征 |
5.3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
5.3.1 语料分布 |
5.3.2 语义特征 |
5.3.3 句法特征 |
5.4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
5.5 名词谓语句的时体-情态特征 |
5.5.1 时体特征 |
5.5.2 情态特征 |
5.6 名词谓语句的语用特征 |
5.7 小结 |
第6章 新模型下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分析 |
6.1 引言 |
6.2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动因分析 |
6.3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分析 |
6.3.1 包含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
6.3.2 同一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
6.3.3 联想式名词谓语句的意义建构 |
6.3.4 其他 |
6.4 名词谓语句意义建构的特征 |
6.4.1 名词时间化 |
6.4.2 阐释层级化 |
6.4.3 植入隐性化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发现与启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研究启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包含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
附件二:同一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
附件三:联想式名词谓语句语料清单 |
(5)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选题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
2.2 文献综述 |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修辞学理论 |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
2.3.2 巴赫金理论 |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
4.1.1 杂语修辞 |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
4.2 戏仿修辞 |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
4.2.4 仿拟和互文性 |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
4.3 民间诗学 |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
5.2.3.1 言语反讽 |
5.2.3.2 叙事反讽 |
5.2.3.2.1 戏仿性反讽 |
5.2.3.2.2 结构性反讽 |
5.2.3.2.3 语态性反讽 |
5.2.3.2.4 视点性反讽 |
5.2.3.3 总体反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局限 |
6.3 展望与前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简历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6)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 |
二、语篇图式理论 |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
一、语义层 |
二、语形层 |
三、交际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
一、语义教学 |
二、语形教学 |
三、交际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语: 归正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现代文体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语料库方法 |
2.1 语料库方法的理论基础 |
2.2 语料库方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现状 |
2.3 语料库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 |
3.2 实验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 |
3.3 实验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
4. 多模态方法 |
4.1 多模态方法的理论基础 |
4.2 多模态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 |
4.3 多模态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
5. 文体研究方法发展展望 |
6. 结语 |
(9)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前景化理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宠儿》及其翻译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小说前景化的翻译再现 |
第一节 小说前景化 |
第二节 小说前景化的翻译再现 |
第四章 《宠儿》前景化特征在三个汉译本中的翻译再现 |
第一节 《宠儿》三个汉译本偏离手法的再现 |
第二节 《宠儿》三个汉译本中超常规手法的再现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阿拉比》中的诗性偏离——基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意识流语篇认知心理分析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流语篇中的诗性偏离 |
二、《阿拉比》中的诗性偏离 |
(一) 语体偏离:前景化的语言 |
(二) 三个世界的偏离:情景的陌生化 |
(三) 认知心理层面的偏离 |
三、结语———意识流语篇诗性偏离的认知心理模型 |
四、意识流语篇前景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余华小说前景化语言俄译研究[D]. 张楚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美国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报道中图像的知识建构模式与功能 ——功能语言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D]. 王炜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3]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J]. 李慧明,俞东明.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8(02)
- [4]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基于框架和参照点的情境植入模型[D]. 帖伊.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7]现代文体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J]. 雷茜,张德禄. 现代外语, 2016(02)
- [8]及物性分析在意识流语篇中的表现力研究[J]. 雷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
- [9]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D]. 倪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10]《阿拉比》中的诗性偏离——基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意识流语篇认知心理分析模式[J]. 李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