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高产抗病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21)在《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极大。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该病的常用措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易导致产品和环境污染。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优质葡萄品种已成为研究热点。葡萄霜霉病抗病机理已有一定报道,但利用抗感鲜食葡萄转录组测序挖掘抗病基因,并对抗病候选基因脱落酸受体VvPYL4开展相关功能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葡萄霜霉病菌为靶标,开展了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鉴定、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及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抗病品种31个,感病品种32个,高感品种18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25个,感病品种45个,高感品种14个;在供试品种中,未见对霜霉病完免疫的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总体趋势由强到弱依次为美洲种、欧美杂交品种(系)和欧亚杂交品种(系)。2.利用Illumina HiSeqTM2000对高感霜霉病品种无核白鸡心和高抗霜霉病品种贝达应答霜霉病菌侵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抗病品种中发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有1091个,感病品种中差异表达基因有84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以下调差异基因数量占多数,高抗品种贝达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高感品种无核白鸡心;egg NOG直系同源分类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可注释为一般功能预测、转录后修饰、蛋白转化、分子伴侣和信号转导机制功能;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代谢过程数量最多并显着富集;KEGG代谢通路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合成及苯丙烷类合成等代谢通路显着富集。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18个差异基因在霜霉病菌诱导后的表达情况,其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相同。3.葡萄应答霜霉病菌侵染的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葡萄叶片通过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中基因的诱导表达产生防卫反应,并通过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响应霜霉病菌侵染。高抗品种贝达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于高感品种无核白鸡心,抗感品种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既表现特异性,也存在部分重叠。利用HMMER 3.0 program和The Plant Resistance Gene Database对抗感葡萄品种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抗病相关基因筛选,获得抗病候选基因为196个。4.从葡萄中克隆了脱落酸受体基因VvPYL4(Vitis vinifera,Pyrabactin resistance 1-like4)全长,亚细胞定位显示VvPYL4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外源ABA和Me JA可提高葡萄叶片对霜霉病菌的抗性;q RT-PCR分析表明,在葡萄霜霉病菌胁迫和激素ABA和Me JA处理下,可显着诱导VvPYL4的表达。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瞬时转化‘贝达’葡萄叶片获得VvPYL4沉默植株,发现VvPYL4基因沉默可降低葡萄对霜霉病菌的抗性,VvPYL4基因在葡萄响应霜霉病菌胁迫中扮演着正调控因子角色。此外,VvPYL4基因沉默后抑制了ABA信号通路中Sn RK2.2和ABF1基因以及JA信号通路中JAR1和MYC2基因的表达。VvPYL4通过调控ABA和J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参与葡萄对霜霉病菌侵染的应答。
姜建福[2](2020)在《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果肉质地是果实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育种者关注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鉴定与果实质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在果树早期辅助选择中,进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对培育耐贮新优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葡萄种质果肉质地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开展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变化规律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了赤霉素调控果实质地的机理,构建了葡萄高密度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初步确定了一些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PA方法对290份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葡萄种质果肉质地进行了鉴定评价,不同种质间果肉质地参数表现各异。整体上,鲜食葡萄果肉质地硬度高于酿酒葡萄和制汁葡萄,鲜食葡萄中欧亚种种质高于欧美杂种和其他种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葡萄种质果肉TPA参数,硬度与咀嚼度、弹性与粘聚性、弹性与回复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对葡萄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5.79%,弹性和硬度对果肉质地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葡萄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2)通过比较不同质地的‘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质地变化,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硬肉品种‘克瑞森无核’果肉硬度的降幅远远低于软肉品种‘玫瑰香’,软肉品种果肉硬度大幅度下降出现在转色之前,而硬肉品种则发生在转色之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原果胶随着果实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软肉品种下降更加明显,可溶性果胶含量软肉品种高于硬肉品种,而纤维素含量恰好相反;质地硬度下降趋势与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预示着PG在葡萄果肉质地变化中所起作用更大。(3)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显着提高‘夏黑’果实的质地硬度和咀嚼度,对果实的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明显影响。将花后90 d经50 mg/L赤霉素处理的样品与对照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二者果肉质地硬度差异明显,iTRAQ定量分析表明,共鉴定到了 78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24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542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作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途径发生富集,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果胶甲基酯酶PME1前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钙结合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等,预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果实质地的调控。(4)利用玫瑰香×克瑞森无核F1代的105株真杂交后代构建了遗传群体,使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亲本和子代样品进行重测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90.63 G,Q30 比例介于91.96%-94.05%之间,GC含量比例介于36.20%-38.37%。成功地构建了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的分子遗传图谱。整合的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1622个Bin标记(26039 SNPs),覆盖总图距1460.3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88 cM,属于遗传密度较高的葡萄图谱之一,可作为后续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亲本和F1群体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鉴定,表明果肉质地硬度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在F1代群体中呈现连续变异特点,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利用整合的遗传图谱,结合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3个葡萄质地硬度相关的QTL位点,均分布在第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贡献率在21.5%-28.6%不等。通过筛选,找出了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共有4个,这些基因主要与内切葡聚糖、脱落酸、NAC转录因子和MADS-boX转录因子相关。进一步的qRT-PCR试验表明,VIT 18s004lg02410和VIT 18s0089g00210在‘克瑞森无核’和‘玫瑰香’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与其果肉质地硬度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预示这两个基因很有可能与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有关,是葡萄果肉质地硬度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孟聚星,姜建福,张国海,孙海生,樊秀彩,张颖,吴久赟,刘崇怀[3](2017)在《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1959—2015年间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分析其亲本的类型和来源,揭示亲本选配的规律与特点,为今后我国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我国育成的316个葡萄新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它们的遗传贡献值。【结果】1959—2015年间我国共育成葡萄新品种316个,其中7个品种遗传背景不详,因此仅对剩余309个亲本来源清楚的品种进行统计分析。309个葡萄新品种来源于118个祖先亲本和164个直接亲本。‘玫瑰香’和‘巨峰’作为直接亲本使用频数最多,共选育出90个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率为17.8%。所有的祖先亲本中,‘小白玫瑰’和‘黑普特罗’衍生出的品种数量最多,共衍生了473个品种,遗传贡献率共为13.4%。【结论】我国最主要的葡萄骨干亲本为‘玫瑰香’和‘巨峰’,同时发现,抗病、大粒、具有玫瑰香味等是我国葡萄育种产业主要的研究方向。
小美[4](2016)在《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文中研究说明葡萄是世界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我国葡萄栽培面积60万公顷左右,年产量约1 000万吨。辽宁省是我国葡萄生产大省,鲜食葡萄产量居全国首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葡萄新品种选育和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推广能力。葡萄研究室多年以来先后育出了9个香型鲜食葡萄新品种。其中芽变选种2个是"沈阳玫瑰"和"康太";杂交育种7个有"瑰香怡""紫珍香""夕阳红""醉金香""香悦""状元红"和"巨紫香";新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大粒鲜食葡萄品种的空白,
李宁枫[5](2016)在《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霜霉病能够导致葡萄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在我国是葡萄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湖南省葡萄种植面积广,种植的葡萄品种繁多,其中刺葡萄作为一种野生葡萄资源,在湖南省各地都有分布。本试验以湖南地区主要栽培的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离体叶盘接种与田间接种的方法鉴定了26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的差异,同时通过对刺葡萄与鲜食葡萄杂种实生苗进行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拟在为提高刺葡萄对霜霉病的抗病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测定不同葡萄品种叶背气孔大小、密度等各项指数和叶片感染霜霉病前后生理指标变化,了解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的生理特性规律。(1)对湖南省栽培的24个鲜食葡萄品种和2个刺葡萄类型室内离体叶盘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霜霉病感染葡萄品种叶片后均能引起发病,不同葡萄品种抗性存在明显差别。一般而言,欧亚种、东亚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弱于欧美杂种,在24个鲜食葡萄品种中,摩尔多瓦等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夏黑等1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红宝石无核等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病,2个刺葡萄类型表现为感病。(2)对20份刺葡萄杂交实生苗进行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与刺葡萄杂交得到的后代对霜霉病的抗病性不同,欧美杂种葡萄醉金香与刺葡萄杂交的后代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强于欧亚种葡萄玫瑰香杂交杂种的后代。(3)对摩尔多瓦等6个不同葡萄品种进行田间霜霉病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田间接种低于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结果。两种鉴定方法相比较而言,室内离体叶盘接种方法操作步骤简便,在人工气候箱的环境下更适合霜霉病的生长,因此病情指数比田间接种方法高,更容易表现出品种间对霜霉病抗病性存在的差异。(4)对摩尔多瓦等不同葡萄品种进行接种前后气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片气孔多数处于开张状态,且气孔附近呈黑色阴影,表明霜霉病菌的侵入与葡萄叶片气孔有密切关系。不同葡萄品种叶片气孔密度、横径、纵径以及纵横比与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同一品种感染霜霉病后叶片气孔的纵横比下降,说明气孔由闭合转为开张。(5)摩尔多瓦等7个供试葡萄品种中,葡萄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病情指数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其中叶绿素b与病情指数在0.05水平上达到显着相关性,叶绿素b与病情指数存在一定正相关,r为0.672。但叶片中叶绿素a质量分数以及叶绿素总质量分数与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葡萄品种叶片中SOD活性与霜霉病抗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感病品种接种霜霉病后SOD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接种霜霉病后SOD活性升高。接种前抗病品种叶片中P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叶片中POD活性在感染霜霉病前后存在一定相关性。
陶然,王晨,房经贵,上官凌飞,冷翔鹏,张彦苹[6](2012)在《我国葡萄育种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近60年来育成的优良葡萄品种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这些葡萄品种的选育方法、亲本来源类型及其利用等,展望了今后葡萄育种的方向。
本刊编辑部[7](2012)在《未来农业新特点:工业化、科技化、规模化》文中指出以近20个版面报道一次展会,是因为展会中商机无数,更是因为这些商机给予投资者全新的投资机遇和视角。展会所见,让我们这些自认为见多识广的记者也大开眼界——农业项目已经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赚钱多少天成全"的旧貌,而是呈现出工业化、科技化、规模化的特点,在产、供、销、深加工各个环节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科技手段保障风险可控,这使得农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复制性,给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选择。我们采访的经营者,不乏身价亿万的老板、跻身人大的红顶商人。最可贵的是,他们身上丝毫没有精英阶层的桀骜,而是让人温暖的质朴和低姿态。我们亦因此庆幸,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仍有"大海不拒涓涓细流"精神的企业,对中小投资者敞开了诚信合作的大门。考虑到尽可能让读者领略产业全貌,本期报道注重信息量,而关于创富经历等稿件,我们会在本刊和《园艺天地》杂志中做后续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崔鹏[8](2012)在《鲜食葡萄新品种‘鄞红’的遗传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 L.)植物,是世界主要水果之一。我国以鲜食葡萄生产为主,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浙江省为我国南方鲜食葡萄的主要产地之一。本论文以45个主要栽培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葡萄杂交育种和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鄞红’为浙江省优良鲜食葡萄品种,2011年通过品种审定,选择与‘鄞红’葡萄遗传相似度较高的巨峰和藤稔为对照,从物候期、生长结果特性、抗病性、果实品质、光合特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改良后的CTAB法制备的DNA无凝胶状物质、蛋白质和酚类物质,适合ISSR-PCR扩增。(2)确定了适合本试验葡萄样品的ISSR反应的体系为:10×buffer(含Mg2+)2.0μl,模板DNA为2.5ng/μl, Taq DNA聚合酶1U,dNTPs0.2mM,引物0.2μM,总体积为20μl。ISSR反应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0-60℃退火1min,72℃延伸1.5min,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4℃保存。(3)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26条带型清晰、重复性高、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45个葡萄品种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共扩增出31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3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1%。扩增条带最少的是UBC814,为3条,最多的为UBC857,达23条,平均带数为12条,且引物扩增长度在200-2000bp之间。多态性百分率最高的引物为UBC880、UBC814、UBC817、UBC824、 UBC827、BC834、UBC855、UBC857和UBC809,均达100%,最低的是UBC826,为75%。(4)利用NTsys2.10e软件计算45个葡萄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603-0.908之间。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56处将45个供试品种分为两个类群,欧亚种群和欧美杂种群。第一类欧亚种群包含金手指、白鸡心、金田玫瑰、秦龙大穗等25个品种;第二类欧美杂种群由超红、巨玫瑰、瑰香怡等20品种组成。新品种‘鄞红’与巨峰和藤稔的遗传相似度较高,美峰和美秋与宇选4号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902和0.898,推测二者可能属于欧美杂种。(5)‘鄞红’品质优良,果粒大小均匀,很少出现小果粒现象,果穗整齐,着色均匀。果肉硬度较高,采后果穗不容易落粒,不易变质,贮藏性能好,果实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口味纯正,树势强,坐果率高,丰产稳产,栽培管理容易,果实品质、光合特性及抗病性均优于巨峰和藤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武俊琴[9](2008)在《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文中研究表明“巨玫瑰”(Muscat Kyoho)”是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93年由沈阳大粒玫瑰香(Muscat de Hamburg)×巨峰(Kyoho)杂交而成的中晚熟葡萄品种,是属于巨峰系的一个新品种。在2002年8月27日经国内同行知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巨玫瑰葡萄新品种的品质性状均超过了目前我国选育及从世界各国引进的现已报道的欧美杂交种,其成果居欧美杂交种品种选育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它综合了巨峰和玫瑰香共同优点——抗病,丰产,粒大,具有玫瑰香味,其果实品质特性更趋近于欧亚种。在南方,因巨峰抗病性强,是适合栽培的一个品种,而巨玫瑰品种有可能成为今后重点发展的大粒高档鲜食葡萄新品种,也是巨峰和中熟品种最理想的更新换代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试验以巨峰为对照,在重庆的气候条件下,对巨玫瑰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丰产性、光合特性、抗病性、果实性状、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物候期看,巨玫瑰在2月中下旬萌芽,4月初开花,在7月中旬成熟,从萌芽至果实充分成熟约141天,为中晚熟品种。2.从丰产性来看,整株留芽量不超过36~37个,一般留4枝长梢结果母蔓,每枝结果母蔓留8~9个芽,留2~3个短梢。其能达到较高的产量。3.从光合特性来看,巨玫瑰的光合参数优于巨峰,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4.从抗病性来看,巨玫瑰叶片较抗白腐病和霜霉病,果实较抗白腐病和裂果病,且发病率较低。5.从果实性状及品质来看,果实性状即外观、形状和整齐度均表现较好,而果实色泽和粒重稍差点,果皮薄,与果肉的较紧密,果皮可食;还原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较高,总酸和单宁含量较低,风味酸甜可口,并具有独特的玫瑰香味,品质更佳。6.在普通的贮藏条件下,温度越高,贮藏时间越长,巨玫瑰和巨峰好果率、还原糖、总酸、维生素C、单宁基本呈下降趋势,落粒率和失重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贮藏9d后巨玫瑰好果率高于巨峰3.95%,在常温下落粒率高于巨峰0.76%,即货架时间较巨峰长,深受市场欢迎。综合上述结果,巨玫瑰果实品质好,酸甜可口,抗病性较强,是一个优良品种,在重庆地区表现较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2007年巨玫瑰销售价格达50元/公斤,高于巨峰10元/公斤,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李清[10](2006)在《沙地葡萄引种栽培及其农药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辽宁果树所引入16个葡萄新品种,在荒沙地采用换土法建园,按常规法定植与管理,逐年对各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果实性状、物侯期、抗逆性与适应性进行详尽的观察、测定、分析,并针对当地主要葡萄病虫害防治的农药应用技术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掌握了16个引进葡萄品种的植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在榆林地区, 87-1、红地球、藤稔、夕阳红、瑰香怡5个品种表现优秀,皇冠、里扎玛特、红富士、黑奥林、先锋、巨峰等品种表现良好,京亚、紫玉、康太、康能无核等品种表现较差。(2)在葡萄苗定植或葡萄插条扦插繁殖时,采用杀虫剂、杀菌剂与土(50﹪辛硫磷20ml、50﹪多菌灵20g、土10kg)混合制成“药泥浆”,将其蘸于苗木根部,可使定植苗成活率提高4.3﹪,使扦插繁殖成活率提高12.2﹪,对根部害虫和根部病害防效分别达86.69﹪和80.49﹪。(3)采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g+20kg水浸泡杨树叶5-30min,制成毒饵,于傍晚放在树下,可有效控制沙地昆虫阿拉善舌喙象的危害。(4)根据不同时期防治效果对比,发现防治葡萄黄化病的适合时机在葡萄开花前(5月下旬),此时黄化症状还未出现,每株根施0.3kg FeSO4一次,可取得70﹪以上的防治效果。(5)筛选出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有效药剂,即用杀菌剂爱诺三喜1000倍液,于7月底症状未出现前叶面喷雾,间隔10天,共喷3次,可取得85﹪以上的防治效果。本论文的创新点是:①在葡萄栽培中使用“药泥浆”技术获得成功;②首次在我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阿拉善舌喙象的化学防治。
二、优质高产抗病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高产抗病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葡萄霜霉病、植物抗病机理及PYL研究进展 |
1.1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 |
1.1.1 葡萄霜霉病起源和分布 |
1.1.2 霜霉病危害与流行 |
1.1.3 葡萄抗霜霉病遗传特性 |
1.1.4 葡萄抗霜霉病分子机理研究 |
1.2 植物对病菌胁迫的应答机制 |
1.2.1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
1.2.2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
1.2.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
1.2.4 植物转录因子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
1.3 PYR/PYL/RCAR研究进展 |
1.3.1 植物PYR/PYL/RCAR发现及分子结构 |
1.3.2 植物PYR/PYL/RCAR分布及表达模式 |
1.3.3 植物PYR/PYL/RCAR生物学功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室内抗性评价 |
2.2.2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霜霉病发病情况调查 |
2.2.3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NA质量检测 |
3.2.2 原始数据统计和测序质量评估 |
3.2.3 测序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及质量评估 |
3.2.4 基因功能注释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6 差异基因egg NOG注释 |
3.2.7 差异基因GO分类和GO富集 |
3.2.8 差异基因KEGG分类和富集 |
3.2.9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葡萄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受体相关基因 |
4.2.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差异基因 |
4.2.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及相关基因 |
4.2.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及相关基因 |
4.2.5 苯丙烷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 |
4.2.6 抗氧化相关基因 |
4.2.7 转录因子分析 |
4.2.8 抗病候选基因筛选 |
4.3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抗病候选基因VvPYL4克隆及功能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VvPYL4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
5.2.2 VvPYL4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5.2.3 VvPYL4蛋白序列分析 |
5.2.4 VvPYL4亚细胞定位 |
5.2.5 外源激素处理下葡萄对霜霉病抗性的影响 |
5.2.6 VvPYL4表达模式分析 |
5.2.7 VvPYL4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研究 |
6.2 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 |
6.3 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
6.4 葡萄抗病候选基因VvPYL4克隆及功能分析 |
6.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肉质地研究进展 |
1.1.1 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
1.1.2 影响果实质地的主要因素 |
1.1.3 果实质地遗传规律研究 |
1.2 葡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 |
1.2.2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
1.2.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情况 |
1.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1.3.1 QTL定位原理 |
1.3.2 QTL定位方法 |
1.3.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硬度特点 |
2.2.2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弹性特点 |
2.2.3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粘聚性特点 |
2.2.4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咀嚼度特点 |
2.2.5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回复性特点 |
2.2.6 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2.2.7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差异特点 |
2.3.2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相关性 |
2.3.3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的动态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动态及果肉质地变化 |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成分的变化 |
3.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3.2.4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葡萄果实生长期果肉质地变化 |
3.3.2 细胞壁物质对质地形成中的作用 |
3.3.3 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酶及对质地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对葡萄果肉质地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
4.2.2 果肉质地响应赤霉素的蛋白组差异 |
4.3 讨论 |
4.3.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
4.3.2 差异蛋白组技术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交群体后代的真实性鉴定 |
5.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
5.2.3 SNP标记开发 |
5.2.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5.3 讨论 |
5.3.1 DNA分子方法在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
5.3.2 重测序在遗传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应用 |
5.3.3 整合图谱与前人图谱的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果肉质地表型分析 |
6.2.2 果肉质地的QTL定位 |
6.2.3 果肉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 |
6.3 讨论 |
6.3.1 果肉质地的表型遗传规律 |
6.3.2 葡萄果肉质地QTL定位 |
6.3.3 与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概况 |
2.2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的直接亲本组成 |
2.3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的祖先亲本组成 |
2.4 我国葡萄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2.4.1‘玫瑰香’ |
2.4.2‘巨峰’‘巨峰’成为骨干亲本的原因: |
3 讨论 |
3.1 我国葡萄育种的种质基础 |
3.2 骨干亲本的研究 |
3.3 在葡萄系谱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启发 |
(5)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 |
2.1 葡萄霜霉病的起源和分布 |
2.2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与症状 |
2.3 葡萄霜霉病的病源 |
2.4 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
2.5 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
2.6 葡萄叶片抗病机理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病性研究 |
1 鲜食葡萄品种葡萄霜霉病室内叶盘离体接种试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小结与讨论 |
2 刺葡萄杂交类型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六个鲜食葡萄品种霜霉病田间接种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葡萄叶片气孔结构与霜霉病抗性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葡萄品种叶片气孔观察 |
2.2 不同葡萄品种气孔结构与品种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 |
2.3 葡萄健康叶与感病叶之间下表皮叶片气孔结构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葡萄相关生理特性对霜霉病的影响 |
1 葡萄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与霜霉病抗性关系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小结与讨论 |
2 叶片中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缩写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附图Ⅰ 葡萄叶片感染霜霉病菌症状 |
附图Ⅱ 部分葡萄品种室内离体叶盘接种结果图 |
附图Ⅲ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接种结果图 |
附图Ⅳ 不同葡萄品种叶背气孔分布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葡萄育种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所育葡萄优良品种的基本情况 |
2 葡萄育种情况分析 |
2.1 实生选种 |
2.2 杂交育种 |
2.3 芽变选种 |
2.4 人工诱变育种 |
2.5 生物技术育种 |
3 重要葡萄品种亲本来源类型及育种效果评价 |
3.1 重要葡萄品种亲本来源和利用 |
3.2 抗性材料的利用 |
3.3 品种结构及应用情况 |
4 总结与展望 |
(7)未来农业新特点:工业化、科技化、规模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果树类 |
1.特色桃树成主流 |
2.葡萄, 无核、高产、甜度、成熟期是关注热点 |
3.核桃 |
4.苹果 |
5.樱桃 |
6.枣 |
7.李 |
9.梨 |
10.杏 |
11.枸杞 |
12.猕猴桃 |
13.其他 |
二、绿化苗木 |
1.绿化造林苗 |
2.乔木苗 |
3.花灌木 |
4.彩叶树 |
5.花卉 |
6.种子 |
7.新品种 |
8.其他 |
三、农作物及深加工产品 |
1.蔬果作物 |
2.农副深加工产品 |
四、农资农药 |
1.农药化肥 |
2.农用材料 |
五、工艺品中, 陕西妇女手工艺品集中亮相。陕西省已初步形成了关中、陕北、陕南有地域特色的手织布、剪纸、刺绣编织、布艺等十多类妇女手工艺品生产销售基地, 有各级各类妇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组织600多个, 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1.手工艺品专业化生产, 小手艺大规模。 |
2.陶艺工艺品讲究形、色、声。 |
3.传承民间艺术, 打造标志性工艺品。 |
(8)鲜食葡萄新品种‘鄞红’的遗传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葡萄栽培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 世界葡萄栽培现状 |
1.1.1 国外葡萄生产情况 |
1.1.2 国外葡萄栽培特点 |
1.1.2.1 推广优良品种,重视品种区域化 |
1.1.2.2 控产栽培、注重品质 |
1.1.2.3 葡萄园区规范化管理 |
1.1.2.4 增加科技投入 |
1.2 国内葡萄栽培现状 |
1.2.1 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 |
1.2.2 我国主要栽培区 |
1.2.3 品种结构 |
1.2.3.1 酿酒葡萄 |
1.2.3.2 葡萄干、葡萄汁 |
1.2.3.3 鲜食葡萄 |
1.3 浙江省葡萄生产现状 |
1.3.1 自然环境条件 |
1.3.2 主要栽培品种 |
1.3.3 主要栽培技术 |
1.3.3.1 控产栽培 |
1.3.3.2 设施栽培 |
1.4 浙江省葡萄生产存在的问题 |
2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2.1 ISSR标记 |
2.2 其他分子标记技术 |
2.2.1 RFLP |
2.2.2 AFLP |
2.2.3 SSR |
2.2.4 RAPD |
2.2.5 SRAP |
2.3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2.3.1 不同属、品种的分类与鉴定 |
2.3.2 系谱分析 |
2.3.3 构建基因遗传图谱 |
2.3.4 目标性状连锁基因标记 |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1.3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DNA浓度和纯度的确定 |
1.2.3 葡萄ISSR-PCR扩增 |
1.2.3.1 ISSR扩增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1.2.3.2 ISS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1.2.3.3 PCR产物检测 |
1.2.4 数据统计 |
2 结果分析 |
2.1 DNA提取质量检测 |
2.2 ISSR引物筛选及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2.3 多态性分析 |
2.4 聚类分析 |
2.4.1 全部样品聚类 |
2.4.2 ‘鄞红’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关系 |
3 讨论 |
3.1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3.2.1 PCR反应体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3.2.2 引物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3.3 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葡萄新品种‘鄞红’生育特性、品质特征与高产栽培要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
1.3 试验方法 |
1.3.1 物候期和生长结果特性观察 |
1.3.2 抗病性调查 |
1.3.3 果实品质测定 |
1.3.4 光合特性测定 |
1.3.5 丰产性调查 |
2 结果分析 |
2.1 物候期及生长特性分析 |
2.1.1 物候期 |
2.1.2 生长结果特性 |
2.2 抗病性分析 |
2.3 果实品质 |
2.4 光合特性分析 |
2.5 丰产性调查 |
3 ‘鄞红’栽培技术要点 |
3.1 园地的选择 |
3.2 整地 |
3.3 密度 |
3.4 架式和修剪 |
3.5 肥水管理 |
3.6 病虫防治 |
3.7 产期调节技术 |
3.8 主要繁殖技术 |
4 结论 |
4.1 ‘鄞红’、巨峰和藤稔的植物学特征比较 |
4.2 ‘鄞红’、巨峰和藤稔的果实生长发育期比较 |
4.3 ‘鄞红’的商业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9)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葡萄起源与栽培历史 |
1.1.1 世界葡萄起源及栽培历史 |
1.1.2 我国葡萄栽培历史 |
1.2 葡萄生产现状 |
1.2.1 世界葡萄生产现状 |
1.2.2 国内葡萄生产现状 |
1.2.3 重庆市葡萄生产现状 |
1.3 我国鲜食葡萄现状及发展 |
1.4 葡萄生物学特性 |
1.4.1 葡萄形态特性 |
1.4.2 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 |
1.4.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5 生长结果习性与丰产性 |
1.6 抗病性 |
1.7 光合特性 |
1.8 巨玫瑰葡萄品种简介 |
1.8.1 果实经济形状 |
1.8.2 植物学特征 |
1.8.3 生物学特性 |
1.8.4 抗病性 |
1.8.5 市场前景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物候期的观察 |
3.3.2 丰产性调查 |
3.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3.3.4 抗病性调查 |
3.3.5 果实性状测量方法及记录 |
3.4 田间管理 |
3.5 分析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物候期 |
4.2 丰产性调查 |
4.2.1 结果母蔓修剪留芽量与生长习性的关系 |
4.2.2 整株修剪留芽量与生长习性的关系 |
4.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4.3.1 两鲜食葡萄品种光合特性的方差分析 |
4.3.2 两鲜食葡萄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
4.3.2 两鲜食葡萄品种气孔导度的比较 |
4.3.3 两鲜食葡萄品种胞间CO_2浓度的比较 |
4.3.4 两鲜食葡萄品种蒸腾速率的比较 |
4.3.5 两鲜食葡萄品种叶室内光合有效辐射的比较 |
4.3.6 两鲜食葡萄品种叶肉瞬时梭化效率的比较 |
4.4 抗病性调查 |
4.5 果实品质性状 |
4.5.1 葡萄感官品尝结果 |
4.5.2 果实性状描述 |
4.5.3 果实无核率 |
4.5.4 葡萄普通贮藏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
4.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7 主成分分析 |
5 讨论 |
5.1 巨玫瑰葡萄品种栽培试验综合评价 |
5.2 重庆鲜食葡萄栽培综合管理技术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沙地葡萄引种栽培及其农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地葡萄引种栽培概述 |
1.1.1 葡萄引种 |
1.1.2 沙地葡萄引种 |
1.2 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概况 |
1.2.1 葡萄病虫害防治原理与应用 |
1.2.2 几种主要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
1.3 榆林沙地葡萄引种栽培及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
1.3.1 榆林沙地葡萄引种栽培工作现状 |
1.3.2 榆林沙地葡萄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
1.4 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 |
1.4.1 农药类型和品种 |
1.4.2 农药的剂型 |
1.4.3 农药的施用量 |
1.4.4 施药时间 |
1.4.5 施药方式 |
1.5 立题背景及论文设计思想 |
1.5.1 葡萄引种栽培试验与观察设计思想 |
1.5.2 沙地葡萄病虫害农药应用技术研究设计思想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场地 |
2.1.2 供试葡萄品种 |
2.1.3 供试生物 |
2.1.4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葡萄引种栽培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2 葡萄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沙地葡萄引种栽培试验与观察结果 |
3.1.1 不同葡萄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 |
3.1.2 不同葡萄品种的果实性状 |
3.1.3 不同葡萄品种的物侯期 |
3.1.4 不同葡萄品种的抗逆性与适应性 |
3.2 沙地葡萄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
3.2.1 葡萄苗及插条蘸药泥浆定植与扦插试验结果 |
3.2.2 阿拉善舌喙象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2.3 葡萄黄化病防治结果 |
3.2.4 葡萄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优质高产抗病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D]. 刘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2]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D]. 姜建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J]. 孟聚星,姜建福,张国海,孙海生,樊秀彩,张颖,吴久赟,刘崇怀. 果树学报, 2017(04)
- [4]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J]. 小美. 新农业, 2016(16)
- [5]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D]. 李宁枫.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我国葡萄育种研究概况[J]. 陶然,王晨,房经贵,上官凌飞,冷翔鹏,张彦苹.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6)
- [7]未来农业新特点:工业化、科技化、规模化[J]. 本刊编辑部.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2(01)
- [8]鲜食葡萄新品种‘鄞红’的遗传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崔鹏. 浙江大学, 2012(S1)
- [9]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D]. 武俊琴. 西南大学, 2008(09)
- [10]沙地葡萄引种栽培及其农药应用技术研究[D]. 李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