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SDB信息组织特征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聂燕敏,齐丽娟,高珊,宁钧宇,李国君[1](2021)在《邻苯二甲酸酯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邻苯二甲酸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塑剂之一,在食品包装材料、服装面料、医疗器械、土壤、水源和室内外空气中均有检出。本研究基于对DEHP的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进行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型数据库(Pubmed、Toxline、万方和知网等)、毒理学信息数据库(HSDB和ChemIDplus等)以及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相关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库(EFSA、EPA、WHO、IARC和NTP等)进行文献的检索、去重、人工筛选、文献梳理和质量评价,进一步基于收集筛选所获得的毒理学数据信息,开展DEHP的健康危害评估。结果以生殖和发育毒性作为最敏感的观察终点,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以及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等机构确定DEHP的TDI为0.05 mg/kg·bw·d。结论 DEHP的急性经口毒性低,但长期暴露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其毒作用主要包括生殖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等。
詹水芬[2](2020)在《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事故模拟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危险化学品运输途径方式上,水路运输占据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物理化学特性复杂、种类较多,其环境行为表现也各不相同。分析并预测危险化学品在内河运输过程中泄漏后的环境行为以及对周边环境或人类的影响规律,对于构建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本论文从危险化学品优化应急与高效响应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内河运输泄漏扩散行为模式的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及环境行为数据库;依据危险化学品物理化学特性、环境危险性和水路交通环境污染事故特征的耦合分析,采用物理试验模拟和数学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研制了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泄漏环境模拟试验平台,基于此试验平台研究危险化学品泄漏后的迁移转化过程,形成危险化学品泄漏过程模拟分析与事故后果评估技术方法,为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污染事故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撑。本研究形成的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自主研发构建了基于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扩散行为模式的理化特性及环境行为数据库,从分类应急、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置的角度,实现了危险化学品本征与气液两相耦合扩散的优化匹配,可满足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环境分析等系列数据的实时查询与快速调用的应用需求;该数据库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生环境的影响和内河活动的影响三方面的内容,5个大类,每个大类具体细分为13个类别,为我国危险化学品特性分类及使用提供了基础性指导和参考,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2)设计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泄漏环境模拟与污染事故仿真试验平台,建立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环境浓度定量评估模型,可定量获取大气环境中危化品的最大浓度变化规律与阈值,可为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事故损害的科学评估及应急救援的高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3)以实际内河环境为背景,对内河非溶解性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数值计算,系统分析危险化学品微团在内河水体中释放、扩散、漂移、变形以及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与微观机理,得到危险化学品密度、黏度、水流速率对其微团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不同影响因子对其环境行为的作用效果。与此同时,开展危险化学品数据收集、健康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和清除能力评估等系列应用研究,确定了内河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程序、评估内容、数据溯源与提取、风险表征和风险等级标准等关键内容,不仅为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且可有力提升国内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应急处置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创新示范效应与推广应用价值。
任幸[3](2019)在《优先控制潜在高环境风险农药及助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因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在农药管理措施上主要通过农药登记后再评价对危害较大的农药进行限制或禁止,并且我国还尚未发布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已有的一些科研方法也只是针对农药有效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没有考虑到农药本质上是包括农药有效成分和农药助剂,筛选方法单一,主观性或客观性较强。本研究为掌握农药有效成分和农药助剂的潜在环境风险,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基于我国已取得登记的化学农药和拟限制使用的农药助剂,采用了数据库检索法建立了包含475种农药有效成分和75种农药助剂的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初筛名单;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检索法和计算毒理模型预测法,收集整理到550种物质17项指标共计9350条数据。分析了国外优先管控化学物质筛选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情况,建立了一套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筛选方法,该筛选方法体系采用分级筛选模式,第一级通过“直通车”法将我国已采取管控措施的农药有效成分和农药助剂直接纳入到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候选名单,第二级采用标量法中的综合评分法和向量法中的Copeland法进行组合筛选优先控制农药有效成分,采用标量法中的SVHC法和向量法中的Copeland法进行组合筛选优先控制农药助剂,通过组合评价方法筛选出潜在环境风险较高的物质纳入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候选名单,第三级对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候选名单中物质进行可控性、可操作性等可行性分析,建立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本套筛选技术方法避免了使用单一筛选方法的片面性。应用此筛选方法,建立了包含15种物质的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提出将毒死蜱、克百威、乐果、甲草胺、百菌清、氯氰菊酯、氟乐灵、敌草隆8种农药有效成分和四氯乙烯、氯苯、三氯乙烯、苯胺、二氯甲烷、二甲苯、苯7种农药助剂纳入优先管控范围,通过与国外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名录对比,验证了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组合评价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期为我国农田面源精细化环境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曲连艺[4](2019)在《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态纺织品为研究基质,围绕目前纺织品相关法规中禁限用物质因超标而对人类健康以及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针对当前生态纺织品中致癌致敏染料和酚类化合物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Orbitrap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了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的高分辨质谱谱库,以及致癌致敏染料和酚类化合物的快速高通量筛查和确证分析方法。目前,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质谱谱库的采集多使用气相色谱和低分辨质谱,同时,纺织品检测在高分辨质谱检测领域涉及较少,而导致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的高分辨质谱信息不足。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纺织品法规,以染料、酚类化合物、农药、紫外线稳定剂、阻燃剂、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等6大类禁限用化合物为主要对象,建立129种法规禁限用物质的筛查数据库和高分辨质谱谱库。其中,高分辨质谱谱库包含质谱图2622张,一级质谱图131张,二级质谱图2491张,并提供各化合物一级母离子和在HCD碰撞模式下得到的丰富的二级碎片,同时给出二级碎片离子所对应的最优Collision Energy(CE),为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在高分辨质谱检测领域的确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库的支持。本文基于HPLC-Quadrupole-Orbitrap建立了生态纺织品中47种有害化学染料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的方法,纺织品样品在95℃水浴条件下经吡啶:水(1:1,v:v)提取,上清液过微孔滤膜后,直接上机分析。采用C18色谱柱分离,分别在正、负电喷雾离子化(ESI)模式下进行Full MS/data dependence-MS2数据依赖性扫描分析,采用保留时间、母离子精确质量数、母离子同位素丰度比和子离子精确质量数等四个识别因子对染料化合物进行同时筛查及确证。47种染料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限范围为0.0110 mg/kg,在纯棉和涤纶两种代表性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范围为62%120%,RSD<15%(n=6)。本研究基于HPLC-Q-Orbitrap建立了生态纺织品中27种酚类化合物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的方法,纺织品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上清液加0.1 mL氢氧化钠溶液,40℃氮气吹干,并用甲醇-水(1:1,v/v)复溶过微孔滤膜后,直接上机分析。采用Thermo Accucore aQ色谱柱分离,在负电喷雾离子化(ESI)模式下进行Full MS/dd-MS2数据依赖性扫描分析,采用保留时间、母离子精确质量数、母离子同位素丰度比和子离子精确质量数等四个识别因子对染料化合物进行同时筛查及确证。27种酚类化合物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限范围为0.0025 mg/kg,在纯棉和涤纶两种代表性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范围为61%117%,RSD<15%(n=6)。本研究的创新点:(1)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纺织品检测领域中129种禁限用物质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和高分辨质谱谱库,解决了目前纺织品检测在高分辨质谱谱库领域数据缺失的问题,为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高通量筛查和确证提供了数据支持。(2)基于Orbitrap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了纺织品中47种有害化学染料的快速高通量筛查和确证分析方法以及27种酚类化合物的快速高通量筛查和确证方法,并通过裂解推断软件对禁限用物质的碎片离子组成及理论精确质量数进行推导,大大提高了化合物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大幅度提高检测通量,降低检测费用,缩短检测时间。
贾宇希[5](2019)在《面向决策支持的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药品的使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保障,确保药品安全是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最大的民生。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药品安全性评价体系使其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了世界最为关注的民生重大问题之一。在目前,收集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安全评价是对药品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发现原始数据中潜在且有价值的联系,有利于增强人群对高维和大规模药品数据的理解能力。随着“十二五”药品安全发展规划的实施,药品安全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进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检验检测研究平台、数据库等建设。”可见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药品安全监测将成为我国药品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在信息学视角下,主要利用数据挖掘及知识可视化技术,重点围绕药品安全,应用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对药品安全的数据提取、信息构建、知识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科研人员、医生、民众等相关人员积极沟通效率,从而为监管部门的药品安全知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直观有效的发现和规避不良反应,挖掘潜在风险和促进构建相应预警方法。方法:首先本文综合运用了知识转化流程的理论框架,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体系,暨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体系对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框架进行构建;并依此框架利用美国疫苗不良事件上报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R eporting System,VAERS)作为信息源,遵循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利用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本体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medical Ontology,NCBO)的生物医学本体将药品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分类架构,从而构建药品安全层次数据库;然后利用XAMPP搭载了Apache、MyS QL、PHP等软件,基于用户体验视角,构建了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最后基于药品安全层次数据库,以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为例,结合泊松回归(Poisson regression)、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等算法,利用可视化技术,直观再现了HPV疫苗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结合信息学理论发展脉络,通过对DIKW模型的抽象,本研究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研究活动中信息流动的规律做出了总结,建立了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模型。利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ERS)作为数据来源,建立包含首选语(Preferred Term,PT)和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双层级药品安全数据库;并基于用户体验五个层次分析,尝试从多角度对于疫苗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建立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对不同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症状进行数据可视化统计、热点探测和区域分析。最后提取了26023条HPV疫苗不良反应事件,针对于HPV疫苗不良反应症状进行了安全性回顾研究,揭示了不同性别和年龄亚组之间不同的不良反应分布模式。我们发现除5个SOC分类之外,其它的SOC分类在第一次接种时均有显着差异。并选取其中的神经疾病,精神病类,骨骼疾病以及胃肠疾病对应的不良反应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动态直观的展示了不良反应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认识到HPV疫苗接种的益处超过了潜在的风险。结论:本研究通过尝试多角度对于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完成了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的转化过程,为最后达到智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1)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的转化过程框架,对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模型的研究,不仅符合药品安全可视化管理流程,实质上也是主流信息学理论基础的演化过程。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加速了其中的信息流动,这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针对于各种医疗人群和接种人群的知识产生与共享所进行的。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信息、创造价值的过程在不同维度上的解决了药品安全知识的流动难题,进而为智能化管理的药品安全提供了思路。(2)研究实现了对VAERS数据的转化、清洗、层级分类、映射,并完成了药品安全层次数据库的建设。显着提高了药品安全数据的质量,使药品安全可视化数据挖掘工作得到保障。同时分别构建了PT层级应用数据库和SOC层级应用数据库,为之后的药品安全可视化系统构建提供结构化数据源。(3)通过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人机交互等跨学科知识,将药品安全知识利用药品安全可视化系统进行转化与共享。满足了不同知识领域人员对药品安全知识了解和决策。同时,先进的可视化系统使得信息易于归纳与利用,加速了信息与知识间的转化,对各类疫苗产品的不良反应概况及趋势有所了解,为之后的药品安全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4)经过对于HPV疫苗的背景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发现了HPV疫苗的接种与某些疾病存在的统计学关联,为后续的临床研究、药品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方向,实现了不同层级的药品安全的知识发现,为药品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帮助。并通过整体流程,创造了药品安全知识向情报转化的途径,为今后的其它种类药品的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有效框架和新的方法。
任幸,于洋,郑玉婷,李仓敏,朱晓晶,林军,纪明山[6](2019)在《基于风险的Football组合法在筛选农用地优先控制酞酸酯类污染物的应用》文中指出为探索建立农用地优先管控酞酸酯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筛选方法,基于Football组合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等5种酞酸酯类内源污染物潜在风险较高,将筛选结果与国内外管控化学物质名单进行比较分析,表明Football组合法可用于筛选农用地优先控制酞酸酯类有毒有害物质。
成向明[7](2019)在《尿液代谢组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膀胱癌代谢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的早期发现对于改善BC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的无创诊断方法主要有尿细胞学检测,影像学检查和一些尿液标志物检查,但其诊断效能较低,尤其是对于非肌层浸润性(non-muscle invasive,NMI)BC。目的:本文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LC-HRMS)探究代谢组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探寻BC的诊断标志物。方法:我们收集清晨第一次中段液,应用LC-HRMS探索尿液代谢组学的个体差异,并探索不同性别和年龄对尿液代谢组的影响。随后采用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与癌症组相比较以筛选BC,NMIBC和低级别NMIBC的标志物,此外,应用代谢物模型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NMIBC。结果:第一部分包含203例健康成人,6例膀胱良性病变病人和53例无血尿BC病人的尿液样本。个体差异分析提示尿液代谢组相对稳定,而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探索BC标志物的实验组包括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44例健康成人和33例BC病人样本,由反式-2-碳烯肉毒碱,丝氨酸-缬氨酸,阿魏酰基-2-羟基腐胺和3-羟基壬酰肉毒碱构成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4,外部验证组(26例对照和20例BC样本)证实了其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研究包含117例健康人,80例无血尿NMIBC病人和87例血尿NMIBC病人的尿液样本,依然采用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方式筛选标志物,由4-硫酸化多巴胺,MG00/1846Z,9Z,12Z,15Z/00,门冬氨酰-组氨酸,酪氨酰-甲硫氨酸构成模型诊断NMIBC,在外部验证组中AUC为0.838,由3-羟基-顺-十四烯肉碱,3,16,17-三羟基-1,3,5(10)-雌甾三烯-6-酮,β-皮酮四醇,四氢皮质酮和庚基丙二酸构成模型诊断低级别NMIBC,其AUC为0.899。在NMIBC高低级别的比较中,血尿组和无血尿组的AUC分别为0.827和0.755。结论:性别和年龄能够影响代谢组,需在实验设计时进行控制,代谢物模型能够诊断BC,NMIBC和低级别NMIBC,并且能够对NMIBC进行分级。
骆秦[8](2019)在《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的价值及其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发现以18-羟皮质醇(18-OHF)为代表的类固醇激素在醛固酮瘤(APA)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由于此型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或缓解,有学者认为类固醇激素有望成为早期识别APA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选真正需要行肾上腺静脉取血(AVS)分型定侧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浆类固醇的升高与KCNJ5基因突变特异性相关联,可能与肾上腺病变组织球状带和束状带样细胞及其酶系表达的程度及差异有关。目前国人的血浆类固醇水平与不同亚型PA及体细胞突变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测定待分型的可疑单侧型PA患者的血浆18-OHF浓度,与金标准AVS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初步评价血浆18-OHF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分型诊断的价值;同时测定手术患者肾上腺病变组织的体细胞突变,进一步分析血浆18-OHF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为此,1.首先,建立LC-MS/MS定量分析测定血浆18-OHF浓度的方法。2.研究血浆18-OHF水平与不同亚型PA的关系及其对单侧型PA的诊断价值。3.明确目前已报导的5种体细胞突变(KCNJ5、ATP1A1、ATP2B3、CACNA1D、CTNNB1)的常见突变位点在手术PA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临床表型。4.研究血浆18-OHF水平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确定LC-MS/MS测定血浆18-OHF浓度的实验方法、条件及技术路线。收集2016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疗中心确诊为PA并经过AVS分型诊断的PA患者血样10份(包括外周血样及肾上腺静脉血样),采用5500 QTRAP质谱仪(AB SCIEX)进行预实验,建立LC-MS/MS测定血浆18-OHF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评价其灵敏度、精密度及专属性。2.继续纳入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中心定性诊断为PA、结合肾上腺CT结果疑似为单侧的待分型PA患者,以AVS为金标准进行分型诊断,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样,采用预实验成功建立的LC-MS/MS方法测定其外周血18-OHF浓度,分析血浆18-OHF水平与不同亚型PA的关系及其对单侧型PA的诊断价值。3.(1)收集35例手术PA患者的肾上腺瘤体或增生组织,保存于液氮罐中,提取组织DNA,通过设计的6对引物,对目标基因KCNJ5、ATP1A1、ATP2B3、CACNA1D、CTNNB1-区段1、CTNNB1 exon3六个片段进行PCR直接测序,分析这些片段中的突变位点及其相应的临床表型。(2)分析35例手术患者血浆18-OHF浓度与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1.预实验建立的LC-MS/MS测定血浆18-OHF浓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精密度及专属性,能够对血浆18-OHF进行定量分析,样本制备重复性好,数据稳定可靠,为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共纳入45例可疑为单侧型的待分型PA患者,经金标准AVS分型诊断:24例为单侧型PA、21例为双侧型PA。(1)与双侧型PA患者相比,单侧型PA患者的血钾水平较低(3.21±0.45 vs 3.47±0.34 mmol/L,P=0.038);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较高(26.6±8.0vs 21.5±8.8 ng/dL,P=0.051),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血浆肾素活性(PRA)、空腹血糖、血钠及血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A患者的血浆18-OHF浓度与ARR呈正相关(r=0.37,P=0.013),与PRA(r=-0.32,P=0.034)及血钾(r=-0.31,P=0.04)呈负相关。(3)血浆18-OHF浓度在单侧型PA患者中明显高于双侧型PA患者[2.16(0.73,3.66)vs 0.78(0.14,1.15)ng/mL,P=0.001]。(4)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钾水平、PAC及血浆18-OHF浓度与单侧型PA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浆18-OHF(OR=4.24,P=0.007)、血钾(OR=0.04,P=0.034)对单侧型PA有统计学意义;而PAC、ARR、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浆18-OHF浓度每增加1ng/mL其为单侧型PA的优势比为4.24。(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18-OHF诊断单侧型P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最佳切点为1.74 ng/mL,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90.5%,约登指数(YI)为0.557,阳性似然比为6.8,其诊断效能优于经典指标PAC(AUC=0.710,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66.7%,阳性似然比为4.1)及ARR(AUC=0.588,敏感性为69.6%,特异性为57.1%,阳性似然比为1.6)。(6)以上述血浆18-OHF最佳切点作为分型标准与金标准AVS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其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70.3%,两种分型方法的Kappa值为0.55,P<0.001,提示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中等。3.对35例手术PA患者肾上腺组织的KCNJ5、ATP1A1、ATP2B3、CACNA1D、CTNNB1-区段1、CTNNB1 exon3六个片段进行PCR直接测序分析。(1)基因测序结果:(1)11例PA患者存在KCNJ5基因错义突变(4例G151R,7例L168R),总突变率为31.4%;(2)8例患者存在CACNA1D基因rs117630105 C/T突变,突变率为22.9%;(3)未发现ATP1A1、ATP2B3、CTNNB1-区段1,CTNNB1 exon3片段存在突变位点。(2)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1)KCNJ5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单侧型PA的比例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81.8%vs 45.8%,P=0.049)。KCNJ5突变型患者与野生型相比,其性别比例、年龄、SBP、DBP、PRA、PAC、血钾、24小时尿钾、ARR及肿瘤直径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CACNA1D基因突变患者中3例为双侧型PA,5例为单侧型PA,7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明显小于野生型(44.3±6.2 vs 51.9±8.6岁,P<0.05),两组间SBP、DBP、PRA、PAC、血钾、24小时尿钾、ARR及肿瘤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浆18-OHF浓度与基因突变的关系:(1)KCNJ5基因突变患者的血浆18-OHF浓度明显高于野生型[1.95(1.19,2.70)vs 0.73(0.42,1.41)ng/mL,P=0.034];(2)CACNA1D基因突变患者的血浆18-OHF浓度与野生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0.59(0.32,2.70)vs1.15(0.60,2.16)ng/mL,P=0.516];(3)以血浆18-OHF>1.74ng/mL为切点,将患者分为高18-OHF组与低18-OHF组,KCNJ5突变在高18-OHF患者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18-OHF患者(58.3%vs 18.2%,P=0.017)。而CACNA1D突变比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5.0%vs 22.7%,P=1.0)。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LC-MS/MS测定血浆18-OHF浓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专属性,能够对血浆18-OHF进行绝对定量,样本制备重复性好,数据稳定可靠,为进一步开展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2.血浆18-OHF浓度在单侧型PA患者中明显高于双侧型PA患者;与金标准AVS相比,血浆18-OHF对单侧型PA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由于样本量小,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在PA患者中验证。3.35例PA患者中发现KCNJ5基因G151R、L168R突变率为31.4%,CACNA1D基因rs117630105 C/T突变率为22.9%;未发现ATP1A1、ATP2B3、CTNNB1突变。4.血浆18-OHF浓度的升高与KCNJ5基因突变有关,未发现该指标与CACNA1D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
于洋[9](2018)在《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多,农药成为蔬菜生产中的刚性需求。据统计,目前蔬菜上已经取得农药登记的制剂近9000种,大量农药的使用会造成农药残留,使用不当还会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是农药科学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评价农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做了大量农药风险评估研究,并应用于各国农药的管理当中。但是,我国农药风险评估起步较晚,风险评估技术至今仍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应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目前蔬菜生产中常用农药的危害特性和暴露程度进行系统全面评估,科学表征农药对地表水、地下水和非靶标生物的风险,探索建立蔬菜优先控制农药名录并提出管控策略,为我国蔬菜用药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十字花科蔬菜、黄瓜和番茄是我国农药登记的主要蔬菜种类。近8年我国蔬菜用药登记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高效氯氟氰菊酯等26种农药是我国蔬菜上登记的主要品种,因此确定为拟开展风险评估的有效成分。2.部分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库可为我国农药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调查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农药健康和环境危害效应数据库和搜索特点,在综合分析各数据库所提供数据的权威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我国农药危害评估引用的29个农药健康危害性初筛数据库和18个农药环境危害性初筛数据库。3.部分蔬菜用药可能对地表水产生不可接受风险。运用GENEEC 2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在地表水中的暴露浓度。采用数据库检索法和评估因子法,估算地表水预测无效应浓度,采用熵值法对蔬菜常用农药地表水环境风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排序,敌百虫、敌敌畏、毒死蜱、乙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二甲戊灵、虫螨腈、异菌脲、虫酰肼、吡虫啉、嘧霉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烯酰吗啉、灭蝇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蚜酮21种农药按照正式登记用药剂量使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可接受风险;三乙膦酸铝、烯草酮、四聚乙醛、氟啶虫酰胺4种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可接受。高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排序,乙草胺、毒死蜱、百菌清、二甲戊灵、代森锰锌、敌百虫和敌敌畏7种农药按照正式登记用药剂量在蔬菜上使用均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可接受风险。采集了滨州市某流域10个水样,采用LC-MS/MS检测了水样中9种农药的浓度。结果表明,水样中共检测出5种目标农药。针对检出的5种农药开展了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乙草胺可能会对该流域水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4.运用EPI Suite?和PBT profiler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的Kow和BCF,通过文献调研法获得BCF和CT95值,参考《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的方法,开展农药水生生物富集性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二甲戊灵3个有效成分因生物富集带来的风险不可接受,其余22个有效成分的生物富集风险可接受。5.我国蔬菜用药对地下水的风险均可接受。运用China-Pearl和SCI-GROW模型预测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的暴露浓度,根据我国成人和儿童暴露参数推导蔬菜常用农药预测无效应浓度,并开展了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发现,25种农药PECgw为0-18.340μg/L,成年人PNECgw为0.003-19.654 mg/L,儿童PNECgw为0.001-23.253 mg/L。成年人和儿童的RQgw值均小于1,表明蔬菜常用农药按照登记用量使用,我国成人和各年龄阶段儿童直接饮用施用农药区域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可接受。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呋喃磺草酮在水中QuEChERS提取净化的HP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稳健、经济,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6.部分蔬菜用药可能对鸟类和蜜蜂产生不可接受风险。采用数据库检索法、文献调研法和假设估算法,对蔬菜常用农药开展危害性识别和暴露评估,表征鸟类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敌敌畏、虫螨腈、敌百虫、毒死蜱、四聚乙醛和福美双按照登记用量和登记方法使用对鸟类的急性风险不可接受;虫螨腈对鸟类的短期饲喂风险不可接受。建议上述农药在蔬菜田喷雾场景施用时,应注意对鸟类的保护,尽量避开鸟类活动区域。对蔬菜常用农药开展危害性识别和暴露评估,表征蜜蜂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蔬菜常用农药均会对蜜蜂产生不可接受风险。建议蔬菜常用农药在蔬菜田施用时,应注意对蜜蜂的保护,尽量避免在蜜(粉)源作物花期喷药。7.采用Ronnie法、评估因子法和风险矩阵法,建立了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目录。风险等级由高到低排序,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敌敌畏、敌百虫和二甲戊灵共7种农药被列入优先控制农药目录。针对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提出3条风险管控策略,即禁用策略、规避策略和替代策略。
于洋,郑永权,张楠,郑玉婷,吴小虎,左平春,李嘉琦,林军[10](2017)在《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残留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的环境风险,运用China-Pearl和SCI-GROW模型开展地下水环境暴露评估,并根据我国成人和儿童暴露参数推导25种农药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研究发现,25种农药PECgw为018.340μg·L-1,成年人PNECgw为0.00319.654 mg·L-1,儿童PNECgw为0.00123.253 mg·L-1。成年人和儿童的RQgw值均小于1,表明25种农药按照登记用量使用,我国成人和各年龄阶段儿童直接饮用施用农药区域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可接受。
二、HSDB信息组织特征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SDB信息组织特征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邻苯二甲酸酯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文献检索 |
2 DEHP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3 DEHP的毒性效应 |
3.1 一般毒性 |
3.1.1 急性毒性: |
3.1.2 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 |
3.1.3 亚急性/亚慢性毒性: |
3.1.4 慢性毒性: |
3.1.5 致癌性: |
3.2 特殊毒性 |
3.2.1 神经毒性: |
3.2.2 生殖发育毒性: |
3.2.3 内分泌毒性: |
3.3 局部毒性 |
3.3.1 眼刺激性: |
3.3.2 皮肤刺激性: |
3.3.3 致皮肤变态反应性: |
4 健康指导值及国内外管理法规或措施 |
4.1 可能的暴露情况 |
4.2 健康指导值 |
4.3 国内外管理法规或措施 |
5 小结 |
(2)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事故模拟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特性数据库 |
2.1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常用数据库 |
2.1.1 美国集成计算毒理学资源库 |
2.1.2 加拿大化学品分类结果数据库 |
2.1.3 加拿大现存物质评估资源库 |
2.1.4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化学物质信息传播通道 |
2.1.5 化学品环境特性数据库 |
2.1.6 欧洲化学物质信息系统 |
2.1.7 日本政府全球分类和标签统一制度分类结果 |
2.1.8 美国有害物质数据库 |
2.1.9 新西兰有害物质和新生物化学品分类信息数据库 |
2.1.10 CAMEO化学品数据库 |
2.1.11 越南国家化学品数据库 |
2.1.12 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 |
2.2 数据库信息比对 |
2.3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及环境行为数据库 |
2.3.1 危险化学品指标分类 |
2.3.2 危险化学品筛选指标 |
2.4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及环境行为数据库 |
2.5 小结 |
3 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泄漏污染事故仿真装置 |
3.1 设计研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
3.2 设计方案概述 |
3.3 仿真装置结构及功能 |
3.3.1 装置结构 |
3.3.2 功能设计 |
3.4 设计技术参数 |
3.5 小结 |
4 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行为预测与模拟实验研究 |
4.1 汽油在内河运输中发生泄漏后的环境行为研究 |
4.1.1 材料和方法 |
4.1.2 结果与讨论 |
4.2 苯在内河运输中发生泄漏后的环境行为研究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小结 |
5 危险化学品在内河运输泄漏事故中的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5.1 概况 |
5.2 物理数学模型 |
5.2.1 物理模型 |
5.2.2 数学模型 |
5.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3 数值计算方法和算例设置 |
5.3.1 数值计算方法 |
5.3.2 算例设置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模型验证 |
5.4.2 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规律研究 |
5.4.3 影响因素分析 |
5.5 小结 |
6 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事故后果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6.1 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程序 |
6.2 危险化学品数据收集 |
6.2.1 收集数据 |
6.2.2 数据来源 |
6.3 危险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估 |
6.3.1 健康危害性评估 |
6.3.2 健康暴露评估 |
6.3.3 健康风险表征 |
6.4 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 |
6.4.1 环境危害性评估 |
6.4.2 环境暴露评估 |
6.4.3 环境风险表征 |
6.5 污染清除能力评估 |
6.5.1 水上清除处理能力评估 |
6.5.2 陆上清除处理能力评估 |
6.5.3 综合清除处理能力评估 |
6.6 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风险分级 |
6.7 评估方法特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优先控制潜在高环境风险农药及助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有毒有害污染物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
1.1 国内外有毒有害污染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
1.1.1 现有筛选方法分析 |
1.1.2 国外筛选方法应用现状 |
1.1.3 国内筛选方法应用现状 |
1.2 农药类污染物的危害和管控情况 |
1.2.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1.2.2 我国农药及助剂污染和危害现状 |
1.2.3 国内外农药及助剂管控情况 |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农药及助剂的初步筛选 |
2.1 农药及助剂初步筛选的方法 |
2.1.1 农药及助剂种类的来源 |
2.1.2 农药及助剂筛选的原则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组合评价法的构建 |
3.1 组合评价法构建的方法 |
3.1.1 组合评价法筛选指标的选取 |
3.1.2 组合评价法的构建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直通车”法的建立 |
3.2.2 组合评价法的建立 |
3.2.3 可行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组合评价法的验证 |
4.1 组合评价法验证的方法 |
4.1.1 应用组合评价法建立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 |
4.1.2 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的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直通车”法筛选的结果 |
4.2.2 综合评分法筛选的结果 |
4.2.3 SVHC法筛选的结果 |
4.2.4 Copeland法筛选的结果 |
4.2.5 建立的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候选名单 |
4.2.6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 |
4.2.7 建立的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 |
4.2.8 优先控制农药及助剂名录验证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4)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生态纺织品概述 |
1.2 纺织品禁用法规介绍 |
1.2.1 欧盟REACH法规 |
1.2.2 欧盟生态标签(EU Ecolabel) |
1.2.3 OEKO-TEX STANDARD 100 |
1.2.4 RSL:AAFA的RSL和AFIRM的RSL |
1.2.5 ZDHC MRSL零排放计划《生产限用物质清单》 |
1.2.6 《纺织产品限用物质清单》T/CNTAC 8-2018 |
1.2.7 《消费品化学危害限制要求》(征求意见稿) |
1.3 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介绍 |
第二章 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筛查数据库及高分辨质谱谱库 |
2.1 引言 |
2.2 建库的标准操作程序 |
2.2.1 建库准备 |
2.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建库仪器条件 |
2.2.5 Orbitrap高分辨质谱谱库的建立 |
2.3 筛查数据库及筛查方法的建立 |
2.3.1 筛查方法的建立 |
2.3.2 筛查数据处理及结果 |
2.4 高分辨质谱谱库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纺织品中47种有害化学染料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研究 |
3.1 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染料的基本信息 |
3.1.1 染料的分类介绍 |
3.1.2 染料的用途 |
3.1.3 染料的毒性和危害 |
3.2 生态纺织品中染料法规限制情况 |
3.2.1 致癌致敏染料的基本信息 |
3.2.2 致癌致敏染料法规限制、禁限量及检测方法推荐 |
3.2.3 法规中染料的化合物信息的解读和讨论 |
3.2.4 ISO16373 中化合物信息出现的问题分析 |
3.3 生态纺织品中染料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 |
3.3.1 样品前处理 |
3.3.2 分析测定方法 |
3.4 生态纺织品中染料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 |
3.4.1 实验部分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态纺织品中27种禁限用酚类化合物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研究 |
4.1 生态纺织品中酚类化合物的基本信息 |
4.2 生态纺织品中酚类化合物的法规限制情况 |
4.2.1 禁用酚类化合物基本信息 |
4.2.2 各法规限量值及检测方法推荐 |
4.2.3 法规中酚类化合物的化合物信息的解读和讨论 |
4.3 生态纺织品中酚类化合物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 |
4.3.1 样品前处理 |
4.3.2 分析测试方法 |
4.4 生态纺织品中酚类化合物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 |
4.4.1 实验部分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3 方法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面向决策支持的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药品安全数据挖掘研究 |
1.2.2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研究 |
1.2.3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概述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逻辑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DIKW体系 |
2.1.1 数据 |
2.1.2 信息 |
2.1.3 知识 |
2.1.4 智慧 |
2.2 药品安全 |
2.2.1 不良事件 |
2.2.2 药品不良反应 |
2.2.3 药品不良反应症状 |
2.2.4 药品安全概念辨析 |
2.3 可视化 |
2.3.1 可视化的概念剖析 |
2.3.2 数据可视化 |
2.3.3 信息可视化 |
2.3.4 知识可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模型构建 |
3.1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模型的基本要素 |
3.1.1 药品安全数据源-数据层 |
3.1.2 药品安全数据库-信息层 |
3.1.3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知识层 |
3.1.4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管理-情报层 |
3.1.5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目标-智慧层 |
3.2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的转化过程 |
3.2.1 数据处理流程 |
3.2.2 数据挖掘流程 |
3.2.3 知识共享流程 |
3.3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模型构建 |
3.3.1 内容维度-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的传递 |
3.3.2 表达维度-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
3.3.3 接受维度-信息学主流理论的演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药品安全层次数据库的构建 |
4.1 相关资源获取 |
4.1.1 VAERS |
4.1.2 MedDRA |
4.1.3 NCBO |
4.2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转换 |
4.2.1 问题分析 |
4.2.2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获取与格式转换 |
4.3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清洗 |
4.3.1 问题分析 |
4.3.2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规范与清洗 |
4.4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层级分类 |
4.4.1 问题分析 |
4.4.2 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对照表的构建 |
4.5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映射 |
4.5.1 问题分析 |
4.5.2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映射 |
4.6 药品安全数据库的分层构建 |
4.6.1 药品安全数据库分层构建的作用 |
4.6.2 药品安全数据库层级结构 |
4.6.3 PT层级应用数据库 |
4.6.4 SOC层级应用数据库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构建 |
5.1 基于用户体验的层次分析 |
5.1.1 战略层 |
5.1.2 范围层 |
5.1.3 结构层 |
5.1.4 框架层 |
5.1.5 表现层 |
5.2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概要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系统开发环境 |
5.2.3 可视化呈现 |
5.3 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实现 |
5.3.1 PT层级可视化实现与分析 |
5.3.2 SOC层级可视化实现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HPV疫苗为例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6.1 选取背景 |
6.2 数据挖掘方法 |
6.2.1 概览 |
6.2.2 数据预处理 |
6.2.3 方法过程 |
6.3 HPV疫苗不良反应的统计研究 |
6.3.1 T检验 |
6.3.2 基于年龄和性别的不良反应差异性研究 |
6.3.3 基于特定SOC层级的不良反应差异性研究 |
6.3.4 基于特定PT层级的不良反应差异性研究 |
6.4 HPV疫苗不良反应可视化关系展示 |
6.4.1 基于SOC层级的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
6.4.2 基于特定PT层级的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
6.5 结果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性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风险的Football组合法在筛选农用地优先控制酞酸酯类污染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
1.1 指标及数据的选择 |
1.2 赋分标准 |
1.3 筛选方法 |
1.3.1 Football组合法中的综合评分法 |
1.3.2 Football组合法中Copeland法 |
2 结果与分析 (Results and analysis) |
2.1 综合评分法筛选结果 |
2.2 Copeland方法筛选结果 |
2.3 Football组合法筛选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
(7)尿液代谢组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膀胱癌代谢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基于正常尿液样本的尿代谢组个体差异研究及小样本膀胱癌尿代谢标志物探索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代谢组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文献综述 膀胱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的价值及其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分析测定血浆18-羟皮质醇方法的建立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浆18-羟皮质醇与不同亚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关系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血浆18-羟皮质醇与PA患者体细胞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1.2 农药风险评估基本概念及过程 |
1.3 国内外农药风险评估及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 |
1.3.2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 |
1.3.3 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
1.3.4 数据可获得性、来源和评估 |
1.3.5 计算毒理学在农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1.3.6 环境浓度的预测 |
1.3.7 农药危害性分类 |
1.3.8 优先控制农药筛选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总体情况调查结果 |
2.2.2 我国主要蔬菜常用农药登记情况调查结果 |
2.2.3 近8年我国蔬菜上农药登记情况变化趋势调查结果 |
2.2.4 拟开展风险评估农药品种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药风险评估中常用危害性信息数据库筛选 |
3.1 筛选方法 |
3.1.1 数据库来源的确定 |
3.1.2 备选数据源的初步筛选 |
3.1.3 相关领域专家的判定 |
3.1.4 初筛数据源的确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农药危害性评估所需数据项的确定 |
3.2.2 国际通用农药和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筛选结果 |
3.2.3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典型陆生生物影响的风险评估 |
4.1 研究方法 |
4.1.1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陆生生物初级暴露剂量估算方法 |
4.1.2 蔬菜常用农药陆生生物危害性识别 |
4.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陆生生物的风险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鸟类风险评估 |
4.2.2 蜜蜂风险评估 |
4.2.3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 |
5.1 评估方法 |
5.1.1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风险评估 |
5.1.2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性风险评估 |
5.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水生态系统的高级风险评估 |
5.1.4 蔬菜常用农药生物富集性评估 |
5.1.5 滨州市某流域典型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蔬菜常用农药地表水预测无效应浓度估算结果 |
5.2.2 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
5.2.3 定性风险评估结果 |
5.2.4 高级风险评估 |
5.2.5 农药生物富集性评估结果 |
5.2.6 滨州市某流域典型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结果 |
5.2.7 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的风险评估 |
6.1 研究方法 |
6.1.1 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暴露浓度估算方法 |
6.1.2 蔬菜常用农药危害效应评估方法 |
6.1.3 蔬菜常用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的风险表征 |
6.1.4 呋喃磺草酮在蔬菜及水样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模型计算结果 |
6.2.2 效应评估结果 |
6.2.3 风险评估结果 |
6.2.4 呋喃磺草酮在蔬菜及水样中残留分析方法 |
6.2.5 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常用农药优先控制目录初筛及管控策略 |
7.1 国内外农药风险管控法规及监管体系 |
7.1.1 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农药管理情况 |
7.1.2 我国农药管理法规体系 |
7.2 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初筛 |
7.2.1 筛选方法 |
7.2.2 筛选结果 |
7.3 蔬菜用优先控制农药的风险管控策略 |
7.3.1 禁用策略 |
7.3.2 规避策略 |
7.3.3 替代策略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残留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蔬菜常用农药筛选方法 |
1.2 农药在地下水中暴露浓度估算方法 |
1.2.1 数据来源 |
1.2.2 预测环境浓度估算 |
1.3 农药效应评估方法 |
1.4 农药地下水风险表征 |
2 结果与分析 (Results and analysis) |
2.1 蔬菜常用农药的确定 |
2.2 预测环境浓度计算结果 |
2.3 效应评估结果 |
2.3.1 成人效应评估结果 |
2.3.2 儿童效应评估结果 |
2.4 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
3 讨论 (Discussion) |
四、HSDB信息组织特征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邻苯二甲酸酯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J]. 聂燕敏,齐丽娟,高珊,宁钧宇,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2021(05)
- [2]危险化学品内河运输泄漏事故模拟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 詹水芬.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优先控制潜在高环境风险农药及助剂的筛选[D]. 任幸.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4]生态纺织品中禁限用物质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研究[D]. 曲连艺. 青岛大学, 2019(02)
- [5]面向决策支持的药品安全知识可视化系统构建研究[D]. 贾宇希. 吉林大学, 2019(10)
- [6]基于风险的Football组合法在筛选农用地优先控制酞酸酯类污染物的应用[J]. 任幸,于洋,郑玉婷,李仓敏,朱晓晶,林军,纪明山.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2)
- [7]尿液代谢组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膀胱癌代谢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D]. 成向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的价值及其与体细胞突变的关系[D]. 骆秦.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9]蔬菜常用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D]. 于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10]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残留风险评估[J]. 于洋,郑永权,张楠,郑玉婷,吴小虎,左平春,李嘉琦,林军.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