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性状鉴定及药理作用探讨

丹参性状鉴定及药理作用探讨

一、浅谈丹参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萍[1](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刘玉枝[2](2021)在《盘龙七片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盘龙七片是由盘龙七、五加皮、杜仲、当归、秦艽等29味中草药组成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腰肌劳损和骨折等的中成药,目前是陕西盘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独家品种。曾被《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收载(1998年版第二十册),现执行的标准是《国家中成药品标准》WS3-B-3998-98-1,因原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处方药味组成及药品的质量,为了制定一套完整、操作简单的盘龙七片质量标准体系,本课题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1.盘龙七片的显微鉴别研究。本研究以《中国药典》为指导,采用涂片法用水合氯醛试液固定样品粉末,完成了盘龙七片中的丹参、当归、杜仲、红花、木香、牛膝、五加皮和秦艽8种原药材粉末以及15批盘龙七片粉末的显微鉴别,结果显示盘龙七片粉末与8种生粉入药的药材具有相同的显微特征。2.盘龙七片的薄层鉴别研究。本研究弥补了原标准无薄层鉴别的空缺,以秦艽、丹参、当归为研究对象,建立薄层鉴别方法。秦艽的检测波长是254nm,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结果显示15批盘龙七片与龙胆苦苷及秦艽药材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通过对丹参薄层鉴别方法展开剂系统考察,最终确定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苯-甲酸-甲醇(6:8:4:4:1)和甲苯-乙酸乙酯(19:1),检测波长为365 nm,对照药材和制剂色谱在同一位置显相同荧光斑点。当归薄层方法展开剂为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上述方法和其他的杂质斑点分离度较好,阴性对照不受干扰。3.盘龙七片的性状及检查研究。本研究对盘龙七片的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原标准一致,为糖衣片,除去包衣为灰褐色,味苦微甜;然后对其进行了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硬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均符合药典标准项下对片剂的检查。4.盘龙七片的含量测定研究。原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本研究分别建立了龙胆苦苷、藁苯内酯、京尼平苷酸及木香烃内酯的含量检测方法,并通过验证了专属性、精密度、线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性及色谱适应性试验等方法学。就龙胆苦苷而言,通过考察提取溶剂、时间及方式确定最优的提取方法和色谱条件,测得15批盘龙七片的龙胆苦苷含量为0.467 mg/片~0.784 mg/片。通过70%甲醇超声处理30 min,流动相为乙腈和0.01%三氟乙酸水溶液,在324 nm下检测,测得15批盘龙七片的藁本内酯含量范围在0.198 mg/片~0.333 mg/片。而京尼平苷酸和木香烃内酯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31.174 μg/片~55.332 μg/片和 34.349 μg/片~57.448 μg/片。5.盘龙七片的指纹图谱研究。本研究使用HPLC技术建立盘龙七片指纹图谱,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分析处理数据,并标定共有峰。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10批次盘龙七片产品的相似度不低于0.936。通过与单味药材、对照品的指纹图谱比对,确定部分药材色谱峰的来源归属,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准确识别指纹图谱中主要的色谱峰。6.毒性药材的安全性研究。本实验对盘龙七片对川乌、草乌等毒性药材通过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期控制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限度范围,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惠西珂[3](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王梦娇[4](2021)在《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剂是供身体皮肤表面某些部位洗涤之用的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毒副作用小,方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是由广藿香、佩兰、青蒿、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11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外用洗剂,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祛风、消肿、止痒之功效,近十年余,临床广泛用于皮炎、湿疹、脓疱疹、毛囊炎、蜂窝织炎、足癣感染等湿热证患者的协同治疗。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菌、抗炎、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以剧烈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触发因素各异,患者常出现特征性的皮肤干燥,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等症状。外用中药煎液浸洗有独特优势,如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皮肤,不良作用小。本文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有效成分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按《江苏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在申请备案制医院制剂,参照中药第六类新药研制的相关要求,对其药学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清肤液的饮片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初步药效学等。1.饮片来源规范化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清肤液中各饮片进行基源鉴定,结果均符合规定。2.制备工艺研究综合考虑处方中各药味的物理化学性质,各药味中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均为有效物质基础,先以挥发油的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进行研究;以黄芩苷含量、固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与挥发油单因素考察试验结果相结合,最终提取工艺为:第一次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水蒸气蒸馏5 h,第二次加入12倍量水,煎煮1.5 h。分别采用纱布过滤、离心(5000 r·min-1,15 min)、静置后离心(5000 r·min-1,15 min),HPLC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确定除杂工艺:两次滤液进行离心(5000 r·min-1,15min),取上清。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浓缩工艺,最终浓缩工艺.:上清采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6~1.21(50℃)。通过观察表面澄清度,考察挥发油加入方式,最终确定采用转相乳化法挥发油与吐温-80以8:1(v/v)比例常温下研磨混匀,缓慢加入浓缩液,加水定容至1000 mL,105℃下湿热灭菌20 min,灌装。通过三次平行试验验证水煎液、离心液、制剂的黄芩苷转移率分别为87.08%、85.09%、80.74%,大部分具有药效的挥发性成分在制剂中得到了保留。因此,本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3.质量标准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液体制剂项下规定,本品棕褐色液体,气味芳香;相对密度为1.0315~1.1111;pH值为5.03~5.14;建立了广藿香、黄芩、青蒿、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徐长卿的薄层鉴别,其色谱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建立10批清肤液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共匹配20个共有峰,指认出14个色谱峰,基于指纹图谱,测定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采用GC-MS建立清肤液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得到46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色谱峰,测定了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清肤液质量的控制,后续仍需以中试产品进行验证。4.初步稳定性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001通则下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清肤液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质量稳定。初步说明本制剂质量的稳定。5.初步药效学研究透皮吸收试验采用生理盐水、30%乙醇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这三种接收液对清肤液透皮吸收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察黄芩苷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最终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收液。清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MIC和MBC分别为32mg·mL-1、64 mg·mL-1;比较正常生长和给药后的菌的生长情况,发现给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得到了明显的抑制;通过抑菌圈试验可以看出,给药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敏感性。因此,可以初步验证清肤液的确具有一定抗菌性。

李正坤[5](2020)在《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其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作用。白及广泛种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例如贵州、湖北、云南等地。随着白及的广泛种植,白及药材是否存在自身质量参差不齐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有关白及的质量评价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白及项下仅有定性鉴别,杂质检查;《中国药典》2020版以及《香港药材标准第九册》还增加了白及中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测定指标。基于对白及化学成分以及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白及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目的:修订和完善白及的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为更加全面理解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不同产地的白及药材样品36批,伪品3批,优化薄层色谱方法,建立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白及药材的质量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2)收集贵州、云南、湖北产地白及样品74批,并根据大小分成三个等级,测定其UPLC指纹图谱和多糖含量,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贵州、云南和湖北产白及不同等级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等级、产地和内在成分间的关系。(3)通过UPLC-Q-TOF MS/MS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对照品比对,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初步指认。(4)基于对白及的质量评价研究,初步制定白及药材的质量标准增订草案,并撰写起草说明。结果:(1)优化了药典的薄层色谱方法,建立了以儿茶素为内标的UPLC指纹图谱,得到14个共有峰,不同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8以上。多糖含量的范围为(25.16±9.17)%。(2)同一产地的样品进行比较时,云贵产地指纹图谱中除3、5、6、10、13号共有峰外,其余共有峰化学成分含量与白及大小呈负相关(P<0.05,0.4<r≤0.8),其中7、8、9号峰与白及大小的相关性较强(r>0.7);多糖含量与白及大小呈正相关。湖北产地不同大小的白及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趋向均一,即不同等级白及的质量无太大差异。不同产地样品进行比较时,云南产白及谱图缺少15、16号峰;同一等级白及样品中共有峰化学成分的含量贵州产白及>云南产白及>湖北产白及;不同产地多糖含量相比,云南产白及(26.98±8.56)%、湖北产白及(28.73±5.20)%>贵州产白及(14.50±4.67)%。(3)通过UPLC-Q-TOF MS/MS以及对照品比对,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共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dactylorhin E or isomer(峰3)、dactylorhin A(峰 5)、gymnoside Ⅲ(峰 6)、militarine(峰 7)、habenarioside or gymnoside Ⅷ(峰 8)、gymnoside Ⅷ or habenarioside(峰 1 0)、gyrmnoside Ⅷ or habenarioside(峰 1 1)、1-(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bydrophenanthrene(峰 1 3)、1-(p-hydroxybenzyl)-4-methxoyphenanthrene-2,7-diol(峰 14)。(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在已有的白及药材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拟优化薄层鉴定方法并增加多糖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两项质量评价指标。结论:薄层色谱法和UPLC指纹图谱法能够有效地鉴别白及混伪品。采用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白及样品化学成分差异,发现与不同等级间白及质量的差异相比,产地对白及质量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势,建议进一步考察白及产地用于白及药材规格的划分的可能性,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则可为白及药材质量优劣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杨帆[6](2020)在《防己液相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构建及不同产地防己药材质量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构建防己液相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防己药材主要有效成分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含量差异进行分析,建立防己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防己质量;并通过探究地理、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及表型和药材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揭示外界因素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为防己品种鉴别、种质分类、优良种质筛选及最佳产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HPLC法对防己主要有效成分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构建UPLC指纹图谱;(2)网查资料获取各产地气候因子、智能手持GPS获取海拔和经纬度;(3)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测定土壤不同营养元素;(4)目测和卷尺法观测表型性状和药材性状。采用SPSS对不同来源防己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方差分析,评价其质量差异;采用R语言软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聚类分析,获取优势居群、筛选优良株系;采用SPSS分析环境、土壤、表型、药材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获取与含量具有显着相关的因素。结果:(1)建立了防己U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8个共有指纹峰被标定,并对不同产地防己U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比较,结果显示相似度均≥0.90,相似度良好,供试药材质量稳定。(2)不同产地防己药材化学成分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含量之和(下称总含量)均高于药典规定的标准(不少于1.6%),各产地药材均合格。不同产地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个省区之间以广东省的含量最高,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次之,浙江的最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38个县可聚为4群,第一群含17个县区,总含量平均值2.20%,在四个群中最低;第二群为广东始兴县,仅1个县,总含量平均4.66%,含量最高;第三群含8个县,总含量平均2.81%,排第三位;第四群含12个县,总含量平均3.35%,排第二位。综合比较,防己优良居群为第二群的广东始兴县和第四群的安徽石台县、江西贵溪市、江西鄱阳县、安徽东至县、江西都昌县、福建顺昌县、江西新建区、湖南湘乡市、江西全南县、安徽歙县、福建松候县及广东南雄市。(3)对417株防己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17株防己可聚为4类,第1类群包含173株,总含量平均1.84%,在四个群中含量最低;第2类群含71株,总含量平均3.78%,排名第二位;第3类群含34株,总含量平均5.40%,排名第一位;第4类群共139株,总含量平均2.69%,排名第三位。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优良株系主要聚集在第三类群。(4)对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地理和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纬度、年均温、年降雨量与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呈显着相关。其中,防己诺林碱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纬度低者(低限北纬24度左右)含量较高;与年均温呈显着正相关,年均温高者(高限18℃左右)含量较高;粉防己碱与年降雨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年降雨量1400mm左右为宜。(5)防己诺林碱与交换性钙、有效锌呈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硼呈极显着正相关;粉防己碱与交换性镁呈极显着正相关;总含量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硼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交换性钙和有效硼是影响防己药材含量的主要土壤因子。(6)通过对防己主要有效成分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防己主要有效成分防己诺林碱与叶形、叶脉、茎色及茎粗均呈显着相关,但粉防己碱及总含量与表型性状无显着相关。(7)通过对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防己诺林碱与药材质地呈极显着相关,质地坚实者含量较低;与表面颜色呈极显着相关,表面颜色淡灰黄色含量较高;与断面颜色呈极显着相关,浅白色者含量较低;与粉性呈极显着相关,粉性越大含量越低;本结果与传统优质防己药材的性状评价标准存在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建立的防己药材UPLC指纹图谱,指认8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结果符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要求;不同产地来源防己质量评价结果有效筛选出防己优势居群和优良株系;基于有效成分含量和防己产地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获得影响防己有效成分含量的地理和环境因子;基于有效成分含量和防己表型及药材性状的相关分析,明确与有效成分含量具有关联的表型性状和药材性状。本文结果可为防己优势居群和优良种质的筛选、适宜生产环境的选择及通过表型和药材性状特征预测高含量种质提供实验依据。

刘俊宏[7](2020)在《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按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要求:“中药配方颗粒需要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作为初始原料的中药材标准、作为提取用原料的饮片标准、作为制剂用原料的中间体标准和作为终产品的成品标准”。本文主要建立丹参药材标准、丹参饮片标准、丹参标准汤剂标准,完成丹参配方颗粒工艺技术参数的优化及标准的建立,并初步探索了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建立了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1.丹参药材质量研究:收集来自5个丹参主产区的15批丹参药材(每个产地3批药材),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的规定,对丹参药材进行质量考察。2.丹参饮片质量研究:将15批丹参药材依法炮制成丹参饮片,从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和含量测定等方面对丹参饮片进行研究,建立丹参饮片指纹图谱。3.标准汤剂质量研究:将饮片按工艺进行提取,制备15批丹参标准汤剂,通过测定出膏率、转移率和确定丹参标准汤剂特征图谱,建立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4.配方颗粒质量研究:确定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制备15批丹参配方颗粒。对配方颗粒的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和初步稳定性考察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结果:1.丹参药材质量研究:15批丹参药材的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检查均符合药典要求。各地丹参药材样品性状方面有一定差异,四川与山东两产地药材性状与其他产地药材差异较为明显,主根较为粗壮且须根较少,长13-27cm,主根直径0.5-1cm,支根直径0.1-0.4cm。其他产地药材样品辨识度低,几无明显差别。15批丹参药材的薄层鉴别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15批药材样品的水分、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测结果均在药典规定限度范围内,不同产地各有高低,无明显规律。15批丹参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在40.31%58.58%,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19.3927.89%。药材的含量测定丹参酮类含量在0.365%0.832%,丹参酮IIA含量在0.173%0.382%之间,丹酚酸B含量在4.14%8.24%。丹参酮类(丹参酮IIA)成分以四川与山东产丹参含量较高,丹酚酸B成分以河南方城与四川中江产丹参质量较优,综合对比四川中江出产的丹参药材整体质量最优。2.饮片质量研究:15批丹参饮片样品各项检查指标均符合药典标准,建立了丹参饮片的指纹图谱,确定12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7个特征峰进行指认。建立了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3.标准汤剂质量研究:经检验,15批标准汤剂出膏率在26.7%31.9%;丹参酮IIA转移率3.7%4.4%,丹参酮类转移率4.2%4.8%,丹酚酸B转移率56.2%63.5%。建立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初步建立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4.配方颗粒质量研究:15批丹参配方颗粒外观、鉴别、粒度、水分检查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中相关要求,明确了配方颗粒的规格,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符,建立丹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结论:本课题初步建立了丹参药材、丹参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质量考察体系,并初步确定了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相关质量评价参数范围,为丹参配方颗粒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辛二旦[8](2020)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为大黄趁鲜切制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初步拟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考察,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鲜切程度、切制规格和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选大黄最佳趁鲜切制饮片工艺参数;利用“外观性状-成分分析-药理药效”综合技术和方法,分别从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化学成分、及泻下、抗炎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依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进行检测,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1建立了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15 min,40%B50%B;1530 min,50%B60%B;3050 min,60%B80%B;5080 min,80%B100%B;体积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41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2建立了以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游离蒽醌蒽醌衍生物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的方法。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依次设为0.2、0.1、0.2、0.25、0.25,隶属度=(指标值-指标最小值)/(指标最大值-指标最小值),综合评分=各指标隶属度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3建立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新鲜大黄药材除去泥土、须根,刮去外皮后,根据形状不同,切瓣或段,加工成苏吉或蛋吉,置电热鼓风干燥箱,40℃烘至含水量为35%时,切为2.5 mm的厚片,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60℃干燥即得。4 3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在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及化学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表现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优于传统饮片。由综合评分可知,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综合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S2趁鲜切制饮片(0.807)>S3趁鲜切制饮片(0.676)>S1趁鲜切制饮片(0.659)>S2传统饮片(0.284)>S3传统饮片(0.221)>S1传统饮片(0.202)。5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泻下、抗炎方面存在一定药效差异。泻下作用结果表明,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组相比,同等剂量下趁鲜饮片组较传统饮片组泻下作用明显。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大黄不同饮片均具有抗炎作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高、低剂量组、大黄传统饮片高、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74.30%,39.54%,67.05%,33.94%,82.81%。6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约为2.5 mm,大小不等。薄层色谱鉴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大黄酸)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土大黄苷的检查,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暂定总灰分不得超过10.0%;水分不得超过1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不得少于25.0%;总蒽醌不得少于1.50%;游离蒽醌不得少于0.35%;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10.966之间。并初步拟定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1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能全面的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为大黄趁鲜切制加工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2优选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稳定,简单可靠,科学合理,保证了饮片质量稳定可控,可为中药饮片生产提供新的思路。3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规格整齐,薄厚均匀,色泽美观;大黄趁鲜切制有效解决了由于大黄药材根部粗大而难以干燥的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了因水处理软化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减少了药材中间贮藏和加工环节,降低了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4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段慧芳[9](2020)在《热毒宁注射液原料药金银花的生产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金银花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用于痈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金银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多为人工栽培品种。金银花产地多、品种丰富、采收加工方法不同,导致金银花药材质量不一。在市场上,山银花与硫熏金银花等药材也有销售,对以金银花为原料药的热毒宁注射液的制剂质量安全有效及稳定造成了影响。本文拟通过建立金银花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采收加工、不同包装贮藏药材质量进行研究;对金银花种子种苗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从源头上规范金银花药材生产。对金银花不同采收期腺毛内含物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不同采收期代谢产物差异,可以进一步揭示金银花腺毛与其质量的关联,为不同采收期金银花质量差异的机制提供一定研究基础。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一、文献研究对金银花化学成分进行总结和归纳,发现金银花中含有有机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三萜皂苷类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对金银花的质量评价进行整理,发现金银花药材化学评价主要集中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等成分,并逐渐向多指标成分测定方向发展。对金银花、山银花和硫熏金银花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三者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各不相同,差异较大,采用指纹图谱、性状鉴别和光谱成像等方法可区分三者。二、金银花种质标准化研究对市场上不同批次金银花种子进行种子质量形态指标测量,测定其纯度、净度、千粒重、水分、发芽率和生活力,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依照水分、发芽率、千粒重将金银花种子分为3个等级。对市场上不同批次金银花种苗进行苗木质量形态指标测量,测定其地径、株高、主根长、分根数和分枝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株高、地径及分枝数将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金银花扦插苗分为3个等级。三、金银花品质评价研究对金银花药材进行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研究,粉末鉴别结合扫描电镜对金银花显微特征进行观察,金银花主要显微鉴别特征有腺毛、非腺毛、花粉粒、草酸钙簇晶等组织结构和内含物。IV比较了不同展开系统、不同提取方法、不同药典收载方法、不同温湿度等条件,在药典原有色谱条件的基础上优化了金银花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增加了木犀草苷、芦丁对照品的对照和AlCl3显色剂显色。在Rf值0.34处的淡黄色条带和Rf值0.17处淡蓝色条带可用来区分金银花与山银花,在Rf值0.3处的亮蓝白色条带和Rf值在0.71处淡蓝色条带可用来区分金银花与硫熏金银花。对金银花样品进行检查项测定,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增加了杂质、花朵开放率、浸出物测定和SO2残留量检测。46批金银花药材中,浸出物含量均大于30%,SO2残留量均低于50 mg.kg-1。采用ICP-MS技术对金银花中11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46批药材中,部分金银花药材存在Pb、Cd、Cu等元素超标现象。Sb、Ga、Ni、Cr、V、Ti元素含量较高,分布在10~30 mg·kg-1范围,Ga元素在不同批次间差异性最大,分布在1~600 mg.kg-1范围。采用GC-MS方法测定30批金银花药材中74种农药残留量,发现金银花药材中主要含有的残留农药均为有机氯类,包括α-BHC、β-BHC、γ-BHC、δ-BHC及五氯硝基苯(PCNB),且含量很低。通过HPLC方法建立30批金银花药材指纹图谱,识别出33个共有峰,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对共有峰峰面积进行分析,山东、江苏、河南河北三块区域很明显的区分开,并筛选出11种差异成分。该方法通过特征峰的增减可区分金银花、山银花、硫熏金银花。采用UPLC法测定不同产地48批金银花中10种成分,包括7种有机酸、2种环烯醚萜苷和1种黄酮类成分。采用OPLS-DA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样品存在分散趋势。采用GRA和TOPSIS方法对不同产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金银花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江苏和河南样品较优。另外,建立了近红外定量模型与一测多评方法用于金银花品质评价。采用UFLC-Q-TRAP-MS/MS法测定51批金银花样品29种核苷氨基酸类成分,包括21种氨基酸和8种核苷。结果显示,金银花中丙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采用GRA和TOPSIS方法对金银花药材进行评价,S10样品质量最优,S25样品质量最差。四、金银花采收、加工和包装贮藏研究采用UPLC法测定不同采收加工样品中10种成分含量,比较不同采收期(米粒、三青、二白、大白、银花、金花)、不同茬(一茬花、二茬花、三茬花、四茬花)、不同加工方法(鼓风干燥、红外、微波、晒干、阴干、杀青)、不同温度(40℃、50℃、60℃、70℃)金银花药材质量优劣。结合生物量与有效成分含量,发现金银花在二白至大白期采收为佳,结合产地实际加工情况、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金银花采用低温杀青变温干燥加工方式为佳。通过建立的金银花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对不同包装材料(尼龙袋、塑料袋、真空袋)、不同贮藏温度(低温0~10℃、常温25℃)等金银花药材质量进行考察,对最佳包装贮藏条件进行探索。发现6个月内金银花药材中水分、绿原酸含量未发生显着变化,结合成本及实际情况,金银花药材采用尼龙袋包装并置干燥阴凉处保存即可。五、不同采收期金银花腺毛形态及成分变化规律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不同采收时期金银花腺毛进行形态学(腺毛密度与长度)研究。发现随着花蕾的成长,腺毛及非腺毛密度逐渐降低,在米粒期密度最高,金花期密度最低。腺毛与非腺毛长度无明显变化。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获取金银花腺毛,并基于UFLC-QTOF-MS/MS技术对金银花腺毛中非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金银花腺毛中存在28种化合物,包括5种有机酸类、2种糖类、5种环烯醚萜类及16种黄酮类成分。采用UFLC-QTOF-MS/MS技术分析金银花不同采收期腺毛成分变化规律。结合PCA和OPLS-DA分析,发现不同采收期可以明显的区分开,筛选并指认出不同采收期4个差异成分,包括2种环烯醚萜苷和2种有机酸成分。六、总结通过研究建立了热毒灵注射剂原料药金银花质量标准(草案),金银花种子种苗标准,金银花采收、加工及贮藏生产技术规范等,构建了与山银花、硫薰金银花鉴别的方法,为确保金银花质量有效、安全及稳定提供了科学支撑。

沈虹[10](2019)在《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贵州等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区。酸橙的幼果和未成熟的果实分别作为理气药枳实、枳壳应用于临床,江西为酸橙的主产区,枳实、枳壳为赣产道地药材,量大质优。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主要集中于枳实、枳壳的研究,对酸橙花的研究与应用甚少,酸橙花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呕的作用,资源丰富、香气宜人,然而生物活性、质量评价等方法均未见文献报道。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的这一优势“潜资源”,对赣产酸橙花进行如下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赣产酸橙花以及其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的性状差异,明确了赣产酸橙花的性状特征:长0.52.0 cm,直径0.51.0 cm;花萼绿色,萼筒杯状,裂片45片,边缘具绒毛;花瓣5片,白色、黄白色,表面有纵纹;雄蕊多数,2026枚,黄色,花丝细长,基部联合成数束;雌蕊棒状,子房上位,扁球形,绿色,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黄绿色。气芳香,味微苦。通过分部位的表面制片和粉末制片,比较不同发育期的赣产酸橙花以及与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显微特征的差异,明确了赣产酸橙花的显微特征:粉末中花粉粒众多,淡黄色,圆形,具有4个萌发孔,少数5个萌发孔,直径2234μm。非腺毛为单细胞,长而弯曲,壁薄。导管多螺纹,细小。花粉囊内壁细胞呈条状增厚。有环形气孔,副卫细胞68个。草酸钙结晶呈方形、菱形、多边形,长度530μm。利用TLC和HPLC建立了酸橙花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分析不同发育期赣产酸橙花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柚皮苷、新橙皮苷为酸橙花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成分,其次为芸香柚皮苷、橙皮苷,以上四个黄酮苷的含量随花的发育由幼蕾期至凋谢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多数在盛蕾期的含量达到最高。测定了不同花期赣产酸橙花的水分、总灰分、重金属含量及浸出物,发现盛蕾期水分、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花期,总灰分低于开放期和凋谢期。不同产地、不同花期的赣产酸橙花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要求。对不同花期的赣产酸橙花进行了基于成分和性状相结合的综合加权评价,发现成分含量的总评分以及性状评价在同年度均以盛蕾期的酸橙花为最高,表明盛蕾期的赣产酸橙花不仅成分含量高,而且颜色、香气、药材完整性均为最佳。起草了赣产酸橙花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为规范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研究酸橙花对小鼠肠道的调节作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酸橙花水提液能促进小鼠在体肠推进率,酸橙花水提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小鼠离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自主收缩幅度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回肠的抑制幅度要显着强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对离体肠管的蠕动频率随浓度的增加先加快后减缓。研究酸橙花葛花复合液对小鼠的解酒作用,初步结果表明:酸橙花-葛花比例为3:7时醒酒时间最短,并且拖尾时间较长,对给酒后的离体肠管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利用响应曲面法对酸橙花葛花复方饮料进行提取工艺优选,结果表明液料比117,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利用正交设计对饮料中的辅料配比进行优化,当木糖醇添加量为6%,柠檬酸添加量为0.04%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8.6分。通过以上研究:(1)建立了赣产酸橙花的鉴别方法和主要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填补了酸橙花药材质量评价的空白。(2)验证了酸橙花在调理胃肠方面的药效作用,为开发疏肝解郁、和胃止呕方面的产品提供了实验依据。(3)研究了葛花和酸橙花的不同配比对醒酒作用的影响以及复方酸橙花葛花饮料的制备工艺,为酸橙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二、浅谈丹参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丹参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中药饮片
        1.4.2 药品标准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4 国家药品标准
        1.4.5 地方药品标准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2.1 相关理论
        2.1.1 中药学理论
        2.1.2 中医学理论
        2.1.3 中药炮制理论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2.1.5 统计学理论
    2.2 相关法律法规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2.3 本草学概述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3.3 小结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4.2.1 离散度分析法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4.2.6 分析结果
    4.3 小结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盘龙七片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盘龙七片的研究概述
        1.1.1 处方及制备工艺
        1.1.2 盘龙七片及各药材标准现状
        1.1.3 盘龙七片的临床研究进展
    1.2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显微特征鉴别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其他材料
    2.2 丹参、当归、杜仲等八种原药材的显微鉴别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3 盘龙七片粉末显微鉴别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3. 薄层色谱鉴别标准提升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其他材料
    3.2 盘龙七片中秦艽的薄层鉴别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3 展开系统
        3.2.4 薄层鉴别结果
    3.3 盘龙七片中丹参的薄层鉴别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展开系统
        3.3.4 薄层鉴别结果
    3.4 盘龙七片中当归的薄层鉴别
        3.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3 展开系统
        3.4.4 薄层鉴别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4 性状及检查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性状研究
    4.3 检查研究
        4.3.1 重量差异
        4.3.2 崩解时限
        4.3.3 硬度
    4.4 小结与讨论
5 含量测定标准提升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其他材料
    5.2 龙胆苦苷含量测定
        5.2.1 色谱条件的建立
        5.2.2 色谱条件
        5.2.3 提取方法的建立
        5.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5.2.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2.6 方法学考察
        5.2.7 盘龙七片中龙胆苦苷的含量测定
        5.2.8 龙胆苦的苷含量限度
    5.3 藁本内酯含量测定
        5.3.1 色谱条件的建立
        5.3.2 色谱条件
        5.3.3 提取方法的建立
        5.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5.3.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6 方法学考察
        5.3.7 盘龙七片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
        5.3.8 藁本内酯含量限度
    5.4 京尼平苷酸含量测定
        5.4.1 色谱条件的建立
        5.4.2 色谱条件
        5.4.3 提取方法的建立
        5.4.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5.4.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4.6 方法学考察
        5.4.7 盘龙七片中京尼平苷酸的含量测定
        5.4.8 京尼平苷酸含量限度
    5.5 木香烃内酯含量测定
        5.5.1 色谱条件的建立
        5.5.2 色谱条件
        5.5.3 提取方法的建立
        5.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5.5.5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5.6 方法学考察
        5.5.7 盘龙七片中木香烃内酯的含量测定
        5.5.8 木香烃内酯含量限度
    5.6 小结与讨论
6 盘龙七片的指纹图谱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其他材料
    6.2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的建立
    6.3 色谱条件
    6.4 提取方法的建立
    6.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6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7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6.8 方法学验证
        6.8.1 精密度实验
        6.8.2 重复性实验
        6.8.3 稳定性实验
    6.9 盘龙七片指纹图谱的测定
        6.9.1 相似度分析
        6.9.2 特征峰的标定
        6.9.3 特征峰的确证
    6.10 小结与讨论
7 毒性药材的安全性研究
    7.1 仪器与材料
        7.1.1 实验仪器
        7.1.2 实验试剂
        7.1.3 实验其他材料
    7.2 盘龙七片中乌头碱类成分的理论含量
    7.3 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7.3.1 色谱条件确定
        7.3.2 色谱条件
        7.3.3 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制备
        7.3.4 原药材中乌头碱成分的含量测定
        7.3.5 盘龙七片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7.4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批次盘龙七片粉末显微鉴别图
附录B: 方法学考察色谱图(秦艽)
附录C: 方法学考察色谱图(当归)
附录D: 各药材与对照品指纹图谱
附录E: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进展
    2. 相关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3. 中药经皮吸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清肤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总结
第三章 清肤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1. 工艺设计及工艺路线
    2. 挥发油提取工艺
    3. 水提工艺
    4. 成型工艺
    5. 清肤液中黄芩苷的转移率及挥发油的保留
    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清肤液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1. 性状与检查
    2. 薄层鉴别
    3. 指纹图谱
    4. 多指标含量测定
    5. 清肤液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中药材规格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1.1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含义
        1.2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方式
        1.3 中药材规格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1.4 小结
    2.白及的研究概况
        2.1 白及的分布地区
        2.2 白及质量标准收载情况
        2.3 白及与混伪品鉴别研究进展
        2.4 白及的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2.5 白及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2.6 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7 白及的药理作用研究
        2.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白及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测定
    1.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收集
    2.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鉴别
        2.2 药典检查项测定
        2.3 UPLC指纹图谱研究
        2.4 多糖含量测定
    3.讨论
        3.1 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薄层色谱方法学验证和耐用性考察
        3.3 UPLC指纹图谱条件的优化
        3.4 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
    4.结论
第二章 贵州、云南与湖北产地白及药材等级与内在成分关系分析
    1.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收集
    2.方法与结果
        2.1 白及药材UPLC指纹图谱分析
        2.2 多糖含量测定
    3.讨论
        3.1 同一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与内在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
        3.2 不同产地对白及药材质量的影响
    4.结论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 MS/MS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化学成分分析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处理
        2.5 白及指纹图谱中共有峰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3.结论
第四章 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及起草说明
    1.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
    2.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起草说明
    3.讨论
结语
    1.全文总结
    2.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防己液相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构建及不同产地防己药材质量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防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2 中药品种鉴别方法研究现状
    3 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 中药有效成分积累影响因素
        4.1 地理因子
        4.2 气候因子
        4.2.1 温度
        4.2.2 光照
        4.2.3 水分
        4.3 土壤因子
    5 小结
第二章 不同产地防己药材指纹和质量评价
    第一节 防己UPLC指纹图谱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色谱条件
        1.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
        2.2 防己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
        2.2.1 防己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
        2.2.2 相似度评价
        3 讨论与小结
        3.1 防己指纹图谱方法分析
        3.2 防己相似度评价分析
    第二节 不同产地防己主要有效成分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1.3.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1.3.3 色谱条件
        1.3.4 方法学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所有样本含量测定结果
        2.2 不同省区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2.2.1 省区间方差分析结果
        2.2.2 不同省区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聚类分析
        2.3 不同县区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2.3.1 县区间方差分析结果
        2.3.2 不同县区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聚类分析
        2.4 417株防己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防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实验材料的优劣分析
        3.3 不同省县防己品质区域划分
第三章 不同产地防己药材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地理和气候因子与防己主要活性成分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含量测定方法
        1.2.2 地理因子的获取
        1.2.3 气候因子的获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
        2.2 主要有效成分与地理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 防己主要活性成分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2.4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与气候因子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3.2 影响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主导地理气候因子分析
    第二节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含量测定方法
        1.2.2 土壤因子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分析
        2.2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关联性状分析
    第一节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表型性状观察方法
        1.2.2 非数值型性状数据转换
        1.2.3 防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己主要活性成分与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2.2 防己主要活性成分与表型性状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药材性状调查
        1.2.2 非数值型性状数据转换
        1.2.3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性状相关分析
        2.2 防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性状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防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丹参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丹参化学成分
        1.3 丹参药效与临床应用
        1.4 小结
    2.中药配方颗粒研究
        2.1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环境研究
        2.2 化学成分与临床药效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3.丹参配方颗粒研究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丹参药材的质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药材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浸出物
        2.5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性状
        3.2 鉴别
        3.3 检查
        3.4 浸出物含量
        3.5 含量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丹参饮片的质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浸出物
        2.5 含量测定
        2.6 丹参饮片特征图谱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性状
        3.2 鉴别
        3.3 检查
        3.4 浸出物含量
        3.5 含量测定
        3.6 丹参饮片指纹图谱评价指标的建立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标准汤剂的质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
        2.2 含量测定
        2.3 丹参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测定
        2.4 丹参标准汤剂的转移率测定
        2.5 水分测定
        2.6 浸出物测定
        2.7 丹参标准汤剂的特征图谱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含量测定
        3.2 丹参标准汤剂相关指标参数的测定
        3.3 丹参标准汤剂特征图谱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
        2.2 丹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丹参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确定
        3.2 丹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建立
        3.3 丹参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制备
        2.2 外观性状评分标准
        2.3 成型率
        2.4 水溶性浸出物
        2.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含量的测定
        2.6 综合评分标准
    3 小结
第二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前处理
        2.2 不同鲜切程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3 不同饮片规格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4 不同干燥方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5 不同干燥温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2.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优选
    3 小结
第三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的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实验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饮片的制备
        2.2 外观性状的比较
        2.3 成型率的比较
        2.4 水溶性浸出物的比较
        2.5 化学成分的比较
        2.6 综合评分的比较
        2.7 药理作用的比较
    3 小结
第四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浸出物
        2.5 含量测定
        2.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 小结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讨论
    1 大黄外观性状评分
    2 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的含量
    3 11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及色谱条件的选择
    4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
    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及颜色变化
    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的比较
    7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一 中药材趁鲜切制研究进展
    二 中药材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1 传统干燥方法
        1.1 自然干燥
        1.2 煤炭烘干
        2 现代干燥方法
        2.1 鼓风干燥
        2.2 微波干燥
        2.3 真空干燥
        2.4 真空冷冻干燥
        2.5 红外干燥
        2.6 远红外干燥
        2.7 其他干燥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热毒宁注射液原料药金银花的生产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金银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有机酸类
        2 黄酮类
        3 环烯醚萜苷类
        4 三萜皂苷类
        5 挥发油类
        6 其他
    第二节 金银花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 金银花质量评价方法
        2 金银花不同采收期药材评价
        3 金银花不同加工方法药材评价
    第三节 金银花、山银花、硫熏金银花研究进展
        1 金银花、山银花来源
        2 金银花、山银花、硫熏金银花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3 金银花、山银花、硫熏金银花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银花种质标准化研究
    第一节 金银花种子质量标准
        1 仪器与试药
        2 测量指标选择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金银花种苗质量标准
        1 仪器与材料
        2 测量指标选择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金银花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金银花性状和显微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金银花的薄层色谱鉴别与检查
        1 金银花薄层鉴别
        2 检查项
    第三节 金银花11种无机元素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金银花农药残留的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指纹图谱的建立
        3 方法学考察
        4 方法优化过程
        5 结果与分析
        6 讨论与小结
    第六节 UPLC测定金银花中多种成分含量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第七节 金银花中核苷和氨基酸类成分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方法学考察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银花采收、加工和包装贮藏研究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金银花质量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不同加工方法金银花质量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包装贮藏规范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采收期金银花腺毛形态及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的金银花腺毛形态研究
        1 仪器与试材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金银花腺毛非挥发性物质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不同生长时期金银花腺毛代谢物差异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10)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酸橙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化学成分研究
        2.1 黄酮类
        2.2 香豆素类
        2.3 挥发油类
        2.4 生物碱类
        2.5 其他
        3 药理作用研究
        3.1 抗氧化作用
        3.2 抗炎作用
        3.3 对胃肠道的作用
        3.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5 对子宫的作用
        3.6 其他作用
        4 临床应用
        5 来源于酸橙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2.1 显微鉴定技术
        2.2 光谱技术
        2.3 色谱技术
        2.4 “一测多评”法
        2.5 多元统计法
        2.6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
    第三章 保健茶饮料的研究现状
        1 常用保健茶及其制备工艺
        2 保健茶功效研究进展
    第四章 小结
第一章 酸橙花的鉴定方法研究
    第一节 酸橙花的性状鉴别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酸橙花的显微特征研究
        1 不同花期的酸橙花显微特征
        2 酸橙花与常见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的显微对比
        3 粉末显微鉴别
        4 实验小结
    第三节 酸橙花的薄层鉴别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样品溶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4 小结
    第四节 酸橙花的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不同产地、不同发育期酸橙花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酸橙花的一般检查研究及浸出物测定
        1 水分的测定
        2 总灰分测定
        3 重金属检查研究
        4 浸出物测定
        5 小结
    第六节 基于成分和性状相结合的酸橙花综合评价
    第七节 赣产酸橙花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章 酸橙花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酸橙花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1 酸橙花提取液对小鼠在体肠运动影响的研究
        2 酸橙花提取液对小鼠离体肠段影响的研究
        3 小结
    第二节 酸橙花及葛花配伍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1 酸橙花与葛花配伍后对小鼠醉酒的解酒作用
        2 酸橙花葛花复合液对给酒后离体肠段的作用
        3 小结
第三章 酸橙花葛花复方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酸橙花葛花饮料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酸橙花葛花饮料辅料最佳配比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四、浅谈丹参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盘龙七片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刘玉枝.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D]. 王梦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 李正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防己液相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构建及不同产地防己药材质量差异分析[D]. 杨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丹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刘俊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D]. 辛二旦.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热毒宁注射液原料药金银花的生产质量标准研究[D]. 段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 沈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丹参性状鉴定及药理作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