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冯琦[1](2020)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加拿大法语文学发展概览》文中提出加拿大法语文学是在法裔移民对加拿大的发现与开拓中萌发的,其产生与发展反映着加拿大法裔社会的历史轨迹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梦想与追求、坚守与抗争。有关新法兰西的最早文字记载至今不过四百余年,加拿大法语文学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代表作不仅烙上了清晰的历史印记,而且反映了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写作主题的拓展与多元,写作手法的突破与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历经发展到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拿大法语文学独具亮点,在世界法语文学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曹慧[2](2018)在《西方国家地区民族主义政党与民族治理模式调整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地区因其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而要求获得特殊对待在西方国家来说已较为常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民族运动来使自身利益得到实现也是普遍做法。而随着政党政治的成型,越来越多的民族主义分子开始以民族主义政党的组织形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进而对民族地区自治开始进一步的诉求。地区民族主义政党最初作为民族利益保护的呼吁者,以民族认同不同于国家认同、民族聚居区民众应该享有自治权才能实现本民族利益为宣传策略获得了大批地区民众的支持,在通过自治诉求强化本政党政治力量进程中民族政党逐渐发展崛起,开始与国家层级的政府就地区自治问题相互博弈。无论是在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治理机构对于民族治理问题都比较谨慎,选择以自治权换取统一的治理方式运用得也较多。从民族地区产生、以追求地区自治或独立为目标的地区民族主义政党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治理过程中的一股政治力量后,独立公投活动开始挑战着国家主权统一。为了应对民族地区要求越来越多的自治权限甚至少数极端民族分子企图分离国家的压力,国家层级上的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开始不断调整民族地区民族治理模式,给予更多的自治权,满足民族地区民众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争取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民众认同。同时传统大党也在选票竞争中防止民族政党势力扩张,威胁到其执政地位。本文选取六个民族地区民族治理案例,进行相应分组,把具有类似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关系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对地区民族主义政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梳理。民族分离问题虽然各有特殊性,但相同的是,当民族主义政党以温和态度追求自治时,更能与中央政府达成一致。尽管暴力手段或独立公投运动会促使中央政府加快调整民族治理政策的步伐,但最终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往往无法成为民族地区的主流政治力量。是坚决的独立还是更多的自治更符合民族地区的发展?综合六个民族地区的民族治理情况来看,更多自治权的下放成为缓和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的有效举措,也更能达到地区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的目标。随着民族主义政党内部逐渐分化后占主流地位的温和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诉求尽管还为部分激进民族分子所坚持,但还是处于少数地位。不管是对于大部分地区民众而言,还是在国际社会中,民族地区分离出统一国家都非主流所支持。而中央政府为了应对分离压力而进行的民族地区治理框架的调整,也对地区民族主义政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民族政党可以在地区享有更多自治权的基础上参与到政党竞争中,凭借自身在地区的认同优势获得更多选票支持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发展,再研究中央政府的民族治理框架的调整对民族主义政党的影响,以便对西方国家民族治理问题的历史与当今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自治与独立被认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两个途径,而选择自治却能比独立更受中央政府的青睐,也能更温和的得到实现,所以民族主义政党兴起之后往往也会倾向于争取更多自治权。中央政府调整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框架,把自治权下放与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保护相结合,也相对缓和了民族地区民众的不满。这种民族治理框架的适时调整,对于处理国家与民族主义政党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嘉丽[3](2018)在《近六十年来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魁北克问题是加拿大的头号政治问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甚至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魁北克人在政治上希望实现独立,并先后在1980年和1995年掀起了魁北克独立的两次高潮,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独立运动似乎又归于沉寂。魁北克问题有着高度延续的历史性和交错的复杂性,而探其本质,或在于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对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解释近六十年来魁北克人的认知归属感的重大变化,进而有助于探究多民族及文化多元化地区(国家)治理的规律,尤其是深化对族群融合、国民心向凝聚及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认识。本文以魁北克人为研究主体,以1960年至今的魁北克问题的历史演进为线索,围绕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核心命题,借鉴PEST分析法,从政治环境(加拿大政治生态与魁省政治生态)、经济环境(魁北克经济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社会环境(人口环境与文化背景),以及地理因素等维度,对魁北克人近六十年来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认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既可能存在冲突,也可能存在同一性,而对两者优先次序的不同定位及其变化,则是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与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存在分离心向且威胁国家统一的关键所在。基于上述理论前提,本文梳理了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问题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演进。本文在后殖民地时期,魁省“被联邦”的政治情势以及围绕法语问题展开的文化纷争,再加上魁省其时经济发展中的“英裔”与“法裔”之间的矛盾,为近六十年来魁北克人产生并“坚持”脱离加拿大自成一国的分离心向埋下了伏笔。二十世纪的后四十年,魁北克人的分离心向终于催发了三次分离运动,魁人的族群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甚至只有族群认同而无国家认同的情绪及政治心理达到顶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冲突逐渐缓和,表现为魁北克人开始由“进攻”转为“防御”,魁北克分离运动呼声渐落,魁北克问题似乎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认为,新世纪以来魁北克人分离心向“淡化”的原因,或不在于族群融合或国家认同发生了本质改变,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用下,其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优先次序或强弱力量发生了改变。就经济因素而言,魁北克省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失业率走高、赋税加重,对加拿大其他地区的竞争优势减弱且经济依存度增强,导致魁北克人基于经济人理性而认为脱离加拿大联邦“得不偿失”。.在政治因素中,加拿大联邦与魁北克省内政党的更迭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对魁北克政治特性与政治文化心理的承认与包容,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魁北克人对加拿大联邦的归属感。从文化因素来说,魁北克省人口构成变化与族群和国家认同的代际转换,以及外部国际社会与国际局势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变化,其中代际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认为,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综合性后果。本文对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演进进行回顾,尤其是对当前魁北克人的两种认同从激烈冲突到大大缓和的现状及其深层动因的着重分析,显示出魁北克的未来虽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应该会朝良性演进,且不断淡化。魁北克人两种认同的变化历程也昭示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应依靠文化融合分离心向,依靠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整合认同矛盾,依靠政治权力与权利的不断调适来创新制度、消弭矛盾。
朱碧波,赵健杉[4](2017)在《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简论》文中提出加拿大是一个移民色彩十分浓厚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民族的汇聚使得加拿大产生了第一民族之争、建国民族之争和主流文化之争。面对多元民族共生带来的多重压力,加拿大在不同时期择取同化主义、二元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主义等政策,不断开展族际政治整合,试图以此巩固国家政治共同体。然而,当代加拿大开展的族际政治整合,虽然取得十分重大的成绩,却始终无法化解魁北克问题带来的深层次困扰。当今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既要合理借鉴加拿大在建构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方面的经验,也要警惕民族因素与地域因素结合产生的整合危机,更要注意"民族政党化"带来的政治风险。
程相[5](2017)在《民族意象:民族分离运动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分离运动威胁国家安定,影响世界体系格局。休眠、政治运动、暴力对抗……民族分离运动为何具有不同的模式?本文将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国家意象理论引入国内层面,通过研究族群政策制定者及其主要支持者的心理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建构民族分离主义研究的民族意象理论,用以解释民族分离主义者选择不同分离模式的根本原因——分离族群对于所在国当权族群的不同意象。其中,本文运用实证主义研究过程追踪方法,将加拿大魁北克问题、英国北爱尔兰问题以及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问题等案例划分为诸多单元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并解释民族分离运动模式差异的原因所在。
潘倩[6](2015)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魁北克主权运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后加拿大联邦主义和魁北克民族主义复杂纠葛的关系。魁北克民族主义主要是争取法语文化的存续、抵拒英语同化的压力,这不仅成为魁北克自由党联邦制改革和魁人党主权运动之诉求的动力来源,更是加拿大联邦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原因。自1867年加拿大联邦建立以来,魁北克和联邦政府对加拿大联邦一直持有不同的认知。联邦政府认为,联邦是众省之间的契约,魁北克是平等众省中的一员,个人权利和各省平等应该优于魁北克争取的特殊地位。从这种认知出发,联邦坚持对称联邦主义,所有省份和公民一律平等。但是,对于魁北克来说,联邦是有英、法两个基础民族组成的联合体,魁北克应该获得发展其语言文化所需的权利,以实现英法民族平等。魁北克要求实行不对称联邦主义,特别是要求加拿大宪法正式承认魁北克的民族地位或构成独特社会,给予魁北克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法语文化方面所需的特定权力。然而,承认魁北克的民族地位或构成独特社会又会引起加拿大英语省、土着民族和其他少数群体的反对,违反权利宪章的精神。“平静革命”以后,这些不同的构想反映在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各自的政策制定、政治实践和法律活动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对联邦不同的认知下,双方政府和政治菁英不断追求心目中的政治秩序和民族认同。无疑,联邦政府构建国家政府的努力和魁北克试图增强并巩固其独特性的努力不断处于冲突中。这种冲突出地表现在国家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首先,在国家语言文化政策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魁北克省日益高涨的保护法裔文化的诉求,联邦政府出台了官方双语政策和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是,联邦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基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个人有选择自己语言文化的权力,这仍未满足魁北克追求的在省内发展法语文化、限制英裔文化的诉求。就联邦权力划分来说,在实践运作中,加拿大联邦从初期的中央集权倾向,逐渐往地方分权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魁北克对自主权的要求。但是,加拿大联邦制运作仍然太过强调平等适用的原则。魁北克认为其在联邦内的独特性未获得尊重、甚至还遭到威胁。其次,在宪法活动层面,联邦和魁北克持有不同的平等自由观上。加拿大联邦坚持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先于集体。虽然《米奇湖协议》和《夏洛顿协议》试图承认魁北克的独特性,但是,在长久以来的自由观和在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影响下,英语加拿大和其他群体反对正式承认魁北克在联邦内的独特地位。魁北克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的集体面向,认为个人尊严和社群认同紧密关联。因此,魁北克省政府认为,拥有百分之八十法裔人口的魁北克省有必要以法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有必要在联邦内追求其独特地位。最终,这两种自由主义冲突的化解则需要超越多元文化主义的策略,透过深层多元性的概念,承认不同民族的存在,接受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体现多民族民主国家的真谛。
李波[7](2014)在《论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对加拿大政治整合的影响》文中提出受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影响,魁北克于1980年和1995年举行的全民公投虽未导致加拿大国家分裂,但其政治诉求优先于经济诉求、族群认同优先于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导向对加拿大联邦造成了深刻影响:在国家整合方面,使分离运动合法化并激发了其它族群的分离意识;在族际整合方面,制造了族际不平等并扩大了族际矛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国家整合需要国家一体导向的民族政策,族际整合需要民族平等导向的民族政策。
贺建涛[8](2013)在《二战后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的构建与调适》文中提出作为典型的多族群国家,少数族群(主要包括原住民、法裔和少数族裔)公民权利和国家认同的定位是加拿大公民身份构建的难题。二战结束之前,英裔种族主义主宰了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构建。原住民作为受国家监护者,被剥夺了公民权利。法裔因英帝舵的防范、肢解和压制,公民权利实现程度弱于英裔。少数族裔公民权利依据与英裔在肤色和文化上的亲疏被分为不同等级,有的根本被挡在了公民权利的大门外。加拿大政府期望以英裔为中心的强制同化和刻意排斥构建各族群对英帝国的效忠,但却导致了族群关系的紧张与国家认同的严重分裂。二战结束是加拿大公民身份历史的转折点。以1946年加拿大颁布历史上第一部《加拿大公民身份法》为标志,加拿大人正式具有了“加拿大公民”的身份。此后,加拿大政府逐步在法律上废除了种族主义,开始构建一个公正的少数族群公民身份。本文主要关注二战后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演变,重点研究公民权利变化与少数族群加拿大认同之间的关系。鉴于种族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从1946到1971年多元文化主义国策出台以前,自由主义成为了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指导原则。在这一阶段,族群身份在加拿大被普遍视为与公民权利无关的私事,个人而非族群被当作公民身份的法律主体。加拿大政府试图通过不分族群差异的个体公民权利体系构建增进加拿大对少数族群的向心力。无疑,自由主义对提升少数族群个体公民的平等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实现以共同的加拿大认同解构或替代族群认同的目标。原住民不但不愿意因平等的个体公民权利而放弃民族身份,而且开始意识到自身民族主权地位。魁北克省法裔民族主权意识在平静革命后觉醒。少数族裔也开始要求自身的群体文化权利。基于自由主义重个体公民轻族群群体的局限,1971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政府在继续坚持自由主义原则的同时,将多元文化主义精神引入到了公民身份的建设之中,积极构建多元主义公民身份。原住民被授予了普遍的自治权利。魁北克省准国家地位被部分接受。少数族裔的群体文化权利受到保护。的确,多元主义公民身份使加拿大社会更为包容和开放,提升了少数族群的社会地位,缓和了族群间的矛盾,但也鼓励了少数族群认同的膨胀,弱化了共同的加拿大认同。原住民自治与国家权力发生冲突与摩擦。魁北克省两度举行独立公投。少数族裔对加拿大的认同进一步碎化,族群隔离、谁是加拿大人,加拿大该是什么样的变得更让人困惑。因为意识到多元主义公民身份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加拿大借鉴共和主义原则对多元主义公民身份进行了调适。原住民自治权被给予了新的限制。法裔分离主义被加上了多重约束。少数族裔被进一步要求融入加拿大社会。事实证明,这种调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未能根除少数族群国家认同薄弱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根源,少数族群对国家认同相对薄弱的局面并未完全化解。部分原住民依然抵触联邦主权,魁北克省法裔民族主义政党依然没有放弃独立主义。少数族裔对加拿大的感情认同、价值观认同与国情认知依然有待加强。总之,形成共同而强大的国家认同是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构建和调适的终极目的。由于加拿大族群结构的复杂性、国家历史的特殊性以及公民身份模式自身的两面性,三种承前启后的公民身份模式共同应用到加拿大的实践中,在效果上呈现出了明显的悖论局面。一方面,少数族群公民权利扩大与国家认同的增强在加拿大未必是成正比的,两者在多数时候是矛盾的统一体,甚至某些时候会相互背离。另一方面,尽管加拿大少数族群国家认同薄弱而分散,但加拿大依然是一个和谐有序而稳定的社会。迄今,加拿大少数族群自我群体认同与国家认同依然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二战后它对少数族群公民身份的构建与调适值得其他多族群国家引以为鉴。
徐楠[9](2012)在《西方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研究 ——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分离主义是发生在多民族国家,对当今国际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民族分离主义与民族、民族族性、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民族本质上就是对具有一定明显的有别于其它人群的人类群体产生了认同,并以这种认同区别于其它人群的一种人类共同体。这种有别于其它人类群体的为这一民族所有成员共享的特性,就是这一民族的族性。一个民族的族性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就是这一民族所拥有能区别“他者”的相对同质性的文化,这就是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的成员能够认识到“自我民族”与“他者民族”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就是民族意识。民族主义从本质上就是民族本位主义,它往往是一种民族成员表现出来的对自我民族超越它者的关怀和关心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民族分离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某个民族(往往是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弱势民族)谋求在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某一部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的行为。因此,民族分离主义往往又与领土紧密相连。族性和民族认同的差异并不必然地导致分离主义,族际关系是否和睦,取决于族际之间互动的本质,而不完全取决于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存在。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分离主义的威胁,如俄罗斯车臣分离主义活动、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就是在最早建立民族国家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民族分离问题,例如英国北爱尔兰的民族问题,加拿大魁北克的民族问题等。通过对英国北爱尔兰和加拿大魁北克的民族分离主义的分析以及对其它民族分离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造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民族分离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英国所面临的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民族分离运动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的民族分离主义有其长久的历史原因。英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为防止国家的分裂和保持国家的统一,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都采取了谈判妥协的方法,给予要求分离的族群一定的政治让步和经济扶持。这两国的民族分离主义都有国外势力介入的背景,所不同的是,英国为应对北爱分离主义所采取的措施更为强硬些,而北爱的天主教徒为谋取与英国的分离和爱尔兰的统一也采取了暴力的手段。加拿大的魁北克法裔居民在谋取独立所采取的措施时则相对温和些,一般都是体制内的措施,加拿大为了避免国家的分裂则采取了更多的法律和政治措施。要解决民族分离主义这种当代复杂的政治问题,上述英、加两国为防止国家分裂所采取的措施无疑是可取的,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有效的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其他一些民族分离主义现象的研究及各国采取的对策,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政策民族分离主义的对策。笔者的结论是,民族是一个历史实践和人们主观建构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对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进行主动的、建设性的人为建构,重塑能为各民族共享的相对同质性文化和新的共同体的认同,减少自然的、人为的各种民族之间的实质性的不平等现象,则应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
刘卫卫[10](2012)在《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拿大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5月28日,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迄今已经走过了91年的峥嵘岁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加拿大共产党曾经多次遭到统治阶级的反对和迫害,但是它始终坚定地扞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高举和平、民主、主权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为在加拿大实现社会主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艰辛的探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加拿大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和纲领政策的调整为主线,对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全文由导论、加拿大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政治活动、冷战时期加拿大共产党的艰难处境与可贵探索、加拿大共产党论苏东剧变后新的历史条件、新时期加拿大共产党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与路径选择、加拿大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机遇与前景展望等六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加拿大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政治活动。论文根据加拿大共产党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将加拿大共产党的早期探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加拿大共产党的建立、成立初期对工人运动的组织和领导、二战期间开展的主要政治活动。在这一时期,加拿大共产党在激烈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并逐步地发展壮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冷战时期加拿大共产党的艰难处境与可贵探索。本部分首先对加拿大共产党面临的艰难处境进行了梳理与阐述,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冷战初期加拿大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共二十大与加拿大共产党的理论思考、冷战中后期加拿大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为此,本部分主要包括“加拿大的独立和人民的议会——加拿大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1954年纲领、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思考、党的建设原则及工作方法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加拿大共产党对苏东剧变后新的历史条件的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加拿大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苏东剧变原因的剖析、加拿大共产党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加拿大共产党对本国国情的具体分析三个方面着手,详细论述了加拿大共产党对苏东剧变后新的历史条件的认识,这也是苏东剧变后加拿大共产党根据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进行理论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苏东剧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共产党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与路径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与基本纲领;二、加拿大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与主要任务;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基本途径,主要论述了加拿大共产党所提出的建立一个人民的政府和发展人民的计划方案的过渡理论;四、切实增强加拿大共产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主要从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党的理论修养,保持党的思想先进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促进党的工作成效:加强党的思想宣传,扩大党的影响范围四个方面,阐述了加拿大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五、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策略,主要从现阶段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配置情况、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构建广泛的力量联盟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加拿大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策略。第五部分主要对加拿大共产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进行剖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加拿大工会深受美国工会控制和影响、加拿大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的关系比较疏远、加拿大议会政治制度不利于加拿大共产党的现状以及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仍将长期处于低潮的发展态势,这些为加拿大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加拿大工会运动日益强烈的独立倾向;加拿大两大全国性政党在各省力量和影响的不均衡;加拿大共产党所具有的善于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的优秀品质,又为加拿大共产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基础。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还远未达到完备和成熟的程度,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社会运动,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将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始终存在下去。
二、论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文化视域下加拿大法语文学发展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法英文化混搭下文学萌发 |
二、英美夹缝中文学成型 |
三、大变革中文学发展 |
四、马赛克文化下文学繁荣 |
结语 |
(2)西方国家地区民族主义政党与民族治理模式调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对民族治理模式的冲击及类型划分 |
2.1 西方国家地区民族主义政党对民族治理模式的冲击 |
2.2 类型划分与案例选择 |
第3章 独立公投与自治权下放 |
3.1. 苏格兰:中央分权改革下地方政府中民族政党的掌权 |
3.1.1 英国苏格兰民族党的崛起 |
3.1.2 苏格兰地区民族治理框架的调整 |
3.2 魁北克:多元文化主义下独特地位的诉求 |
3.2.1 加拿大魁北克党的崛起 |
3.2.2 多元文化主义下的魁北克地区自治 |
3.3 加泰罗尼亚:地区自治与独立公投的博弈 |
3.3.1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主联盟的发展 |
3.3.2 中央政府对独立公投的应对 |
3.4 地区民族主义政党对自治权下放的影响 |
第4章 暴力分离与自治权下放 |
4.1 法国科西嘉民族问题的演变 |
4.1.1 法国科西嘉民族主义阵线的发展 |
4.1.2 特殊行政地位对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的影响 |
4.2 巴斯克:具有恐怖主义因素的民族政党与中央政府间的博弈 |
4.2.1 西班牙巴斯克民族主义党的发展 |
4.2.2 不断扩大的自治权对巴斯克民族主义党的影响 |
4.3 自治权下放对制约暴力分离的作用 |
第5章 民族共治模式下各民族政党的博弈 |
5.1 民族政党对本民族利益的诉求 |
5.1.1 比利时佛拉芒与瓦隆地区民族政党的发展 |
5.1.2 解决民族冲突的两条路径产生的影响 |
5.2 民族治理框架的调整对民族共治的影响 |
第6章 民族治理模式调整的比较分析及其对地区民族主义政党的影响 |
6.1 民族治理模式调整的比较分析 |
6.2 民族治理框架的调整对民族主义政党的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近六十年来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综述 |
2.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一、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
(一) 国家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
1. 认同 |
2. 国家认同 |
3. 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 |
(二) 族群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
1. 族群与族群认同 |
2. 魁北克人的族群认同 |
(三) 小结: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异同与次序 |
二、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问题的渊源 |
(一) “被联邦”的魁省 |
(二) 围绕“法语”的文化纷争 |
(三) 魁省早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
(四) 小结:潜藏百年的魁北克人分离心向 |
三、二十世纪后四十年的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分析 |
(一) “寂静革命”时期 |
1. “寂静革命”的历程 |
2. 魁人的“觉醒”及其时提出的政治诉求 |
3. “唤醒”魁人的经济“强势”与政治“弱势” |
(二) 第一次分离运动时期 |
1. 1980年魁北克独立公投的始末 |
2. 魁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冲突的第一次高潮 |
3. “激怒”魁人的经济“下行”态势、多元文化政策及魁人的法语文化“骄傲” |
(三) 第二次分离运动时期 |
1. 1995年魁北克独立公投的始末 |
2. 魁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冲突的最高峰 |
3. 经济实力增强而政治与文化上的“挫败感”使得魁人“暴怒” |
(四) 小结:“只有族群认同,不要国家认同”的“虽败犹存” |
四、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分析 |
(一) 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现状 |
1. 族群认同仍然大体优于国家认同 |
2. 国家认同有增强的趋势 |
3. 两项认同的矛盾有所减弱 |
(二) 魁北克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现状的成因 |
1. 政治生态的变化缓和了分离心向 |
2. 迫于“经济压力”而“搁置”分离主张 |
3. 认同矛盾的代际转换与移民对认同矛盾的“稀释” |
(三) 小结:“不甘心”地接受了“现实”的魁北克人 |
五、余论 |
(一) 魁省与魁人的未来:“纠结长存”但未必“永存” |
(二) 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 |
1. 依靠文化融合“分离心向” |
2. 依靠经济均衡地区发展整合认同矛盾 |
3. 依靠调适权力与权利配置消弭矛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共生: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的总貌鸟瞰 |
二、魁北克问题: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问题聚焦 |
三、借镜观形: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的得失反思 |
(5)民族意象:民族分离运动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比较与定性研究 |
二、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 |
第三节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跨学科研究:比较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流 |
二、比较单元的选取与因果机制分析 |
三、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民族分离运动案例及模式 |
第一节 民族分离运动的案例过程追踪 |
一、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
二、英国北爱尔兰问题 |
三、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问题 |
第二节 民族分离运动模式介绍与比较 |
一、暂时休眠模式:0 型 |
二、政治运动模式:I型 |
三、暴力对抗模式:II型 |
四、关于民族分离运动模式的补充说明 |
第三章 民族意象理论 |
第一节 国家意象理论回顾 |
第二节 民族意象理论的概念界定 |
一、民族与民族分离运动 |
二、认知与认同 |
三、意象与民族意象 |
第三节 民族意象理论的框架 |
第四节 民族意象理论的阐释 |
一、意象的维度及其具体来源 |
二、六大意象的表述 |
三、因果机制:驱动力的内涵 |
第四章 民族分离主义模式差异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案例单元划分 |
第二节 理论应用:民族意象理论对民族分离运动模式差异的解释 |
一、加拿大魁北克问题的民族意象理论解释 |
二、英国北爱尔兰问题的民族意象理论解释 |
三、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问题的民族意象理论解释 |
第五章 民族分离运动模式的启示 |
(一)信任缺失难以克服 |
(二)国际干涉不可避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魁北克主权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意义 |
2. 研究动态 |
(1) 国内研究动态 |
(2) 国外研究动态 |
3. 创新和思路 |
一、60年代魁北克民族主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
1. 二战后魁北克社会的变革 |
2. 在“平静革命”中魁北克迈向现代 |
二、60-70年代魁北克分离主义的兴起及联邦政府的对策 |
1. 对联邦的两种不同构想 |
2. 官方双语政策 |
3. 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
4. 魁北克省权的增长 |
5. 宪法改革的搁置 |
三、魁北克分离主义和加拿大宪政改革的困境 |
1. 从魁北克分离主义的崛起到1980年主权公投 |
2. 从《1982年宪法法案》到《米奇湖协议》 |
3. 从《夏洛顿协议》到1995年魁北克主权公投 |
四、魁北克政坛的新动向和寻求独立的困境 |
1. 魁北克省内因素 |
2. 魁北克与加拿大联邦之间的因素 |
3. 魁北克人的未来:寻求新世纪的认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论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对加拿大政治整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点 |
(一) 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的历史背景 |
(二) 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的基本特点 |
二、魁北民族分离运动对加拿大政治整合的影响 |
(一) 影响国家整合 |
(二) 影响族际整合 |
三、启示 |
(一) 国家整合需要国家一体导向的民族政策 |
(二) 族际整合需要民族平等导向的民族政策 |
(8)二战后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的构建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 |
1.2.2 中国学术界的研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1.3.1 族群、民族与族裔 |
1.3.2 公民与公民身份 |
1.3.3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
1.3.4 加拿大民族与族裔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1.4.1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
1.4.2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
1.4.3 多元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排斥与歧视:二战结束前种族主义框架下的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 |
第一节 原住民公民权利的缺失 |
2.1.1 被剥夺的政治权利 |
2.1.2 被废除的文化权利 |
2.1.3 被侵犯的经济权利 |
第二节 法裔公民权利的弱势 |
2.2.1 被肢解的政治权力 |
2.2.2 被压制的语言权利 |
2.2.3 被支配的经济地位 |
第三节 少数族裔公民权利的分等 |
2.3.1 被歧视的移民准入 |
2.3.2 被排斥的政治参与 |
2.3.3 被隔离的社会融入 |
第四节 各族群国家认同的分散 |
2.4.1 英裔群体高度依恋英帝国 |
2.4.2 原住民一定程度认同英王 |
2.4.3 法裔坚决抵制效忠英帝国 |
2.4.4 少数族裔矛盾认同加拿大 |
小结 |
第三章 接纳与同化:从种族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的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1946-1971) |
第一节 公民身份构建原则从种族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
3.1.1 国际反种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
3.1.2 加拿大独立国家意识的成熟 |
3.1.3 国内反种族歧视潮流的涌起 |
第二节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对少数族群的接纳与同化 |
3.2.1 移民准入的平等化 |
3.2.2 民权保障的法制化 |
3.2.3 政治权利的普遍化 |
3.2.4 社会权利的系统化 |
第三节 自由主义构筑少数族群国家认同的客观局限 |
3.3.1 原住民固守自身民族身份 |
3.3.2 法裔魁北克主权诉求觉醒 |
3.3.3 少数族裔族群认同的存在 |
小结 |
第四章 尊重与包容:从自由主义向多元主义过渡的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1971-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公民身份由自由主义向多元主义过渡的动因 |
4.1.1 原住民追求民族权利运动高涨 |
4.1.2 魁北克民族主义政党力量膨胀 |
4.1.3 少数族裔文化权问题引发关注 |
第二节 多元主义公民身份对少数族群的尊重与包容 |
4.2.1 原住民被授予普遍的自治权力 |
4.2.2 魁省准国家地位得到部分认可 |
4.2.3 少数族裔文化权受到国家保护 |
第三节 多元主义增进少数族群国家认同的良好氛围 |
4.3.1 少数族群社会包容度相对扩大 |
4.3.2 少数族群被同化压力部分减少 |
4.3.3 少数族群政治话语权有所增强 |
第四节 多元主义培育少数族群国家认同的现实挑战 |
4.4.1 原住民自治权与国家认同的背离 |
4.4.2 魁省法裔民族主义与联邦的对立 |
4.4.3 多元文化主义与共同认同的疏远 |
小结 |
第五章 整合与凝聚:从多元主义向共和主义调适的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
第一节 共和主义调适多元主义公民身份的必然趋势 |
5.1.1 限制原住民自治权的必要性 |
5.1.2 消融法裔分离主义的紧迫性 |
5.1.3 整合少数族裔文化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少数族群的整合与凝聚 |
5.2.1 规范原住民自治,限制原住民主权诉求 |
5.2.2 安抚与遏制法裔,防止魁北克分离再起 |
5.2.3 强化加拿大认知,增进新移民社会融入 |
5.2.4 削减多元文化项目,发展国家共同文化 |
5.2.5 改革公民教育重点,培养公民国家意识 |
第三节 共和主义下加拿大少数族群国家认同的遗憾 |
5.3.1 原住民对联邦主权仍存在抵触 |
5.3.2 魁省法裔对联邦认同仍然较弱 |
5.3.3 少数族裔加拿大认同有待加强 |
小结 |
结语——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构建与调适的悖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西方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研究 ——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写作思路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族分离主义 |
一、 民族分离主义的概念 |
二、 民族分离主义与民族特性 |
三、 民族分离主义与领土 |
第二章 英国北爱尔兰和加拿大魁北克的民族分离主义 |
一、 北爱尔兰民族分离问题 |
(一) 北爱尔兰民族分离主义的形成 |
(二) 英国应对北爱尔兰民族分离主义的政策 |
二、 魁北克民族分离问题 |
(一) 魁北克民族分离主义的形成 |
(二) 加拿大应对魁北克民族分离主义的政策 |
第三章 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
一、 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原因 |
二、 解决民族分离主义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 概念的界定 |
(四)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加拿大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活动 |
(一) 加拿大共产党的建立 |
(二) 成立初期对工人运动的组织和领导 |
1. 倡导产业工会主义,支持和创办产业工会 |
2. 支持和组织工人罢工,争取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 |
3. 积极致力于加拿大的“工会自治”和“工会团结” |
(三) 二战时期的主要政治活动 |
1. 支持和参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
2. 积极争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
3. 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的选举活动 |
二、冷战时期加拿大共产党的艰难处境与可贵探索 |
(一) 加拿大共产党在冷战时期的艰难处境 |
(二) 冷战初期加拿大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1. 结束美国的支配,恢复加拿大的独立 |
2. 把加拿大的议会变为多数人统治的工具 |
3. 用和平的、合乎宪法的手段建立一个人民的政府 |
(三) 苏共二十大与加拿大共产党的理论思考 |
1. 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没有统一的模式 |
2. 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 |
(四) 冷战中后期加拿大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 |
1. 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
2.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构想 |
3. 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加强党的建设 |
三、加拿大共产党论苏东剧变后新的历史条件 |
(一) 苏东剧变后加拿大共产党的两次分裂 |
(二) 加拿大共产党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东剧变 |
1. 加拿大共产党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
2. 加拿大共产党论苏东剧变的主要根源 |
(三) 加拿大共产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 加拿大共产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 加拿大共产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
3. 加拿大共产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矛盾 |
(四) 加拿大共产党论加拿大的基本国情 |
1. 加拿大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
2. 加拿大政治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
3. 加拿大的对外政策及其特点 |
四、新时期加拿大共产党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与路径选择 |
(一)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与基本纲领 |
1.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
2. 加拿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 |
(二) 加拿大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与主要任务 |
1. 加拿大的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 |
2. 加拿大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与主要任务 |
(三) 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基本途径 |
1. 建立一个人民的政府 |
2. 发展人民的计划方案 |
(四) 切实增强加拿大共产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
1. 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发展方向 |
2. 加强党的理论修养,保持党的思想先进性 |
3.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促进党的工作成效 |
4. 加强党的思想宣传,扩大党的影响范围 |
(五) 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策略 |
1. 加拿大现阶段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配置 |
2. 有组织的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要素 |
3. 构建广泛的力量联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保证 |
五、加拿大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机遇与前景展望 |
(一) 加拿大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1. 加拿大工会深受美国工会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
2. 加拿大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的关系比较疏远 |
3. 加拿大议会政治制度对加拿大共产党发展的不利影响 |
4. 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
(二)加拿大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前景展望 |
1. 加拿大工会的独立倾向日益强烈 |
2. 加拿大特殊的政党制度为加拿大共产党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空间 |
3. 加拿大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4. 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探索将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始终存在下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文化视域下加拿大法语文学发展概览[J]. 冯琦.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2020(03)
- [2]西方国家地区民族主义政党与民族治理模式调整的关系研究[D]. 曹慧. 山东大学, 2018(12)
- [3]近六十年来魁北克人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研究[D]. 吴嘉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加拿大族际政治整合简论[J]. 朱碧波,赵健杉.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 [5]民族意象:民族分离运动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D]. 程相. 外交学院, 2017(09)
- [6]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魁北克主权运动[D]. 潘倩. 山东大学, 2015(02)
- [7]论魁北克民族分离运动对加拿大政治整合的影响[J]. 李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8]二战后加拿大少数族群公民身份的构建与调适[D]. 贺建涛. 南开大学, 2013(06)
- [9]西方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研究 ——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例[D]. 徐楠. 河南大学, 2012(10)
- [10]加拿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卫卫.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