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芯[1](2020)在《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给我国的茶叶生产以及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茶叶出口企业遭受着难以克服的危机。因此,对我国茶叶贸易壁垒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茶叶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茶叶出口结构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填补我国在茶叶贸易壁垒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缺,对中国茶叶出口企业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研究思路以中国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对绿色贸易壁垒理论研究结合实证分析总结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绿色壁垒形成同环境保护意识崛起密不可分,同时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成为绿色壁垒形成的理论基础,这正反应了绿色壁垒的隐蔽性特点。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完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绿色消费取向的形成、各国间贸易博弈以及每个国际自身科技水平差异形成。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首先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制定地区的高标准将未达标商品排除在外从而对进口商品进行数量控制;绿色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形成于高标准增加了出口商在产品生产检测包装等各方面的成本,从而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绿色壁垒的控制机制整体是一个动态抑制的过程,标准在不断调整中,对于进出口国而言,打通绿色壁垒是国家间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本文将福建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但茶叶出口结构不够合理,种类单一,良种茶品类欠缺,生产技术标准落后,因此发达国家对福建茶叶的绿色壁垒表现为逐年增强,对福建茶叶出口影响很大。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的了福建近15年的茶叶出口数据,以农残限制项目数和农残限量值标准测量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结构的影响,选择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茶叶出口份额当作分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农药残留标准提高阻碍福建茶叶向发达国家出口,进口地区对农药残留限制项目数增加,同样限制出口份额。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对福建省乃至全国茶叶出口的政策建议,深化茶叶出口产业链、优化茶叶出口结构、完善茶叶生产标准化,提升检测标准体体系这些建议可为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提供参考。
朱国伟[2](2020)在《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产品的密封解决方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传统密封工艺相比,现代工业制造对产品密封的性能要求和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这也使产品密封的营销模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创新和技术上的突破来获取市场,取得良好的变革效果,并起到推动密封解决方案的进步。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把握战略性的机遇显得尤为重要。随后通过大量的文献和理论综述来对营销进行系统性的讨论,明确企业营销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借助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S公司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公司需注重的四个关键问题点:创新、团队合作、客户服务模式和客户满意度,并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可行性方案。企业需要在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发展这两个目标上进行平衡,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STP理论找到自身定位,采用营销组合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双组分发泡工艺技术的介绍,以及对这种工艺在各行业间的应用,提出营销和市场上的对应关系。在创新和客户服务这两个重要问题上,通过实际客户反馈和产品应用进一步深入思考。对于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把产品实际密封能力和客户要求结合起来,以解决客户的解决方案为突破口,辅以公司强大的密封技术研发能力,通过让客户满意的营销手段让公司持久稳定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提出的建议能够引起公司重视,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参考意见,而且能给其他类似企业提供借鉴。
邵博[3](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为应对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我国工业体系的重心。在2019年我国启动了第四批“绿色示范工厂”认证,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初步形成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共进发展的格局。但当前,我国制造行业整体仍处在全球价值链链中低端区域,存在大而不强、发展不均衡、依赖于粗放型发展模式等问题,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仍面临综合实力弱,绿色创新能力较差的困境。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以开放式创新为主导绿色创新模式将成为实现制造业绿色、开放、创新发展的关键。现今新型信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针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在动态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中构建合适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水平迅速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在回顾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经济理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等相关研究成果后,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的特点与动因,明确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阶段,为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研究框架建立基础。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的分析后,明确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特征,选择出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状态参量和决策参量,深入探讨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各阶段特征以及演进规律。在对互补资源、知识管理能力、网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政策支持五个状态参量进一步剖析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识别体系,采用2011-2016年我国25个制造业行业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确定出互补资源与网络能力是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两个序参量。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设计出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构建了其运作模型,最后通过仿真方法验证了此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创新网络集成角度构建出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以及融合式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展开深入研究;以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的绿色研发、绿色制造、绿色营销模式以及绿色服务四个创新过程角度设计出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剖析。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面,运用系统有序度测算方法与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设计出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法。采用2011-2016年我国25个制造业行业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判别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和整合策略。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方面,依照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根据三种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理,分别设计出相应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为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建议。本研究从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入手,构建了三种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出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案,并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的保障策略,有利于丰富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等理论体系,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开放、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鑫[4](2020)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推动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消费作为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一种经济型、健康型、生态型的消费范式,亦是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于是,本文以“公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系列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背景阐述、理论探源、概念解读、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原因考究等环节的基础研究,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背景环境、整体状况、现实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研究经验及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社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其中,就文章的行文逻辑和整体结构而言:首先,在分析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概述,主要内容包括对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公众绿色消费观等概念地解读和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地阐述。其次,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既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所取得的成绩,又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相关措施不断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社会参与不断拓展、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等,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则有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体协调性较差、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实际效果不均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成效考核办法缺失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客观、深入、系统地分析,主要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成员构成复杂、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状况差距较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基础相对薄弱、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策略方案提供了现实依据。再次,立足于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观实际和培育目标,为确保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实践的顺利推进并取得理想效果,分别从突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功能作用、注重公众绿色消费观客体的协调性、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及创建合理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本文整体的研究情况和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性地概括和总结。本文针对我国在推行绿色消费过程中存在或面临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寻根探源,全面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扎根理论、立足实践,为充分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促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引领绿色消费实践形成风尚,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消费的“生态效益”。
田孟阳[5](2020)在《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服装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所谓衣食住行之首的“衣”,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如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时代,感受着工业化带来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无节制大规模的生产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服装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文化载体。舒适美好的生活状态固然是人类毕生追求,但面对当下高耗高污的服装生产消费现状,改变已是迫在眉睫。在这种发展态势下,绿色服装设计的观念呼之欲出,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目标,以实现人类服装消费的未来可持续性,实现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性。它给当今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提出了刻不容缓的创新课题,从设计定位、设计技术、材料、到营销管理、产品评价等,基于绿色设计的创新设计目标,将成为未来世界服装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对服装绿色设计的研究,将在大量的文献调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一一展开:第二章先分析现有服装业的设计现状及产品现状;第三章从绿色设计理念出发确定服装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四章则对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定位、手法、表现等几个关键要素展开具体研究,强调在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设计市场定位、设计手法、设计材料、技术把握、以及后期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具体实施;第五章则对服装设计的绿色设计机制评价从功能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第六章,则以延长服装寿命为出发点,将可再生服装材料作为绿色创新设计的手段之一,将旧衣物料与库存面料有机结合起来,在延长服装生命周期的可行性上做了初步的实践探索,以实证绿色服装创新设计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及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改善不断破坏的生态和日渐匮乏的生活资源为目标,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绿色可持续服装设计。本课题同时重在强调绿色设计理念对于现代服装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绿色环保材料的运用设计,旧衣物料的二次设计或是绿色消费观等都是对绿色设计理念很好诠释,它们都在增加服装使用周期的同时,减少了纺织和服装行业垃圾的填埋焚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绿色理念下的服装创新设计研究,将推动传统服装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并将成为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毛心怡[6](2020)在《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丽水市不断强化生态自信,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本论文以丽水绿色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而提出丽水绿色产业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依据反映广义绿色产业内涵,国外权威机构、国内权威机构及学术文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可观测性、数据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个维度作为甄选指标的三个准则层,构建了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共70个指标组成的丽水绿色产业发展定量评价体系。对丽水各县(市、区)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处在第一梯队的县(市、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可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对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处于中下水平的县(市、区),剖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丽水近年来在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民生事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进行定性分析。在评价基础上,论文提出进一步推进丽水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挖掘拓展绿色业态和绿色潜力、培育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着力将绿色循环经济理念植入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障机制包括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和合理进行绿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本文的研究对丰富绿色产业发展理论体系,促进丽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竞争力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较大的现实意义。
于泽涛[7](2019)在《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全球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一体化世界经济体系逐渐成型。经济全球化也使国与国、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波及他国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体育产业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企业已然成为全球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主体,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因此必须逐渐实现转型,制定蓝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差异明显,中国体育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适应这种差异性。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多种多样,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战略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到品牌竞争。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国内需求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冲突频繁发生,这样复杂的局面要求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学习和研究阿迪达斯等企业如何制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以实现企业长足稳定发展。本文包括如下所述几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系统化整理了论文相关理论,为整篇论文做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阿迪达斯营销现状及其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第四部分则阐述了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正面效果以及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在充分探讨了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体育用品企业的优势劣势提出了几条适合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建议。本文紧密结合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阿迪达斯以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带来新的关于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启示。
王纪录[8](2017)在《论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但随之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我党在召开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需要从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式发展模式,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导入绿色营销的概念,实现生态经济发展。但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及方法尚处于研究中,明确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有益探索。
杨琳[9](2014)在《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生活品质、品味,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出现很多负面的影响,如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对水资源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如地沟油问题、食品添加剂问题、奶粉中三氯氰胺超标问题等等,使更多人越来越关注食品从养殖、加工到摆放到餐桌上的整个过程的安全性。这些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绿色、健康、安全、营养的生态农业产生兴趣,因此生态农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生态农产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FRST公司是主营生态农产品的公司,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作为生态农产品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建立起有企业特色的、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稳定而有效的营销模式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本文在对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绿色营销等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的概况,并分析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绿色消费意识、市场供给状况和竞争状况等方面分析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外部环境,从地理位置、绿色营销理念等方面分析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内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了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目标市场,运用4P理论设计了包含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及体验式营销策略等在内的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本文研究提出的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及设计的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有利于加速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提高公司在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为其它生态绿色农业企业的营销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王舒灏,向星烨,徐雅琳,傅师申[10](2013)在《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特点与功用》文中提出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贸易的主流模式。在给出纺织服装绿色营销涵义的基础上,对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特点和主要功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二、论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的理论分析 |
2.1 环境保护与贸易 |
2.1.1 环境保护与WTO“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
2.1.2 环保标准与绿色保护的流行 |
2.2 绿色壁垒 |
2.2.1 绿色壁垒的理论界定 |
2.2.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
2.2.3 绿色壁垒的特点 |
2.2.4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2.3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绿色壁垒 |
2.3.1 新贸易保护主义 |
2.3.2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观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壁垒保护机理分析 |
3.1 绿色壁垒的形成机制 |
3.1.1 持续发展观的完善 |
3.1.2 新贸易保护的需要 |
3.1.3 绿色消费的形成指向 |
3.1.4 各国之间的博弈 |
3.1.5 技术水平的差异 |
3.2 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 |
3.2.1 数量控制机制 |
3.2.2 价格控制机制 |
3.2.3 动态抑制机制 |
3.3 绿色壁垒的出口国效应 |
3.3.1 贸易效应分析 |
3.3.2 贸易条件效应分析 |
3.3.3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3.3.4 发展成本效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贸易壁垒与福建省茶叶出口 |
4.1 福建省茶叶出口现状 |
4.1.1 品种结构 |
4.1.2 市场主体 |
4.1.3 市场结构 |
4.2 福建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基本特点 |
4.2.1 绿色壁垒逐年加强 |
4.2.2 绿色壁垒显现出歧视性 |
4.2.3 对福建的绿色壁垒以亚洲国家为主 |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
4.3.1 消极影响 |
4.3.2 积极影响 |
4.4 福建省茶叶出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
4.4.1 茶叶出口主体结构欠缺 |
4.4.2 品牌知名度低 |
4.4.3 良种茶叶产出度低 |
4.4.4 技术标准落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
5.1.1 引力模型的发展 |
5.1.2 引力模型实证研究 |
5.2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说明 |
5.2.1 样本说明 |
5.2.2 模型构建 |
5.2.3 变量的介绍 |
5.2.4 变量的来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分析 |
6.2 面对绿色壁垒我国的应对策略建议 |
6.2.1 深化茶叶的出口产业链 |
6.2.2 优化茶叶出口结构 |
6.2.3 坚持发展品牌战略 |
6.2.4 推行并完善我国茶叶生产标准化 |
6.2.5 安全体系的落实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市场细分理论STP |
2.1.2 4Ps营销组合策略 |
2.1.3 7Ps服务营销 |
2.2 文献综述及简要评析 |
2.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2 简要评析 |
第3章 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
3.1 S公司密封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
3.1.1 S公司密封系统介绍 |
3.1.2 S公司密封系统销售方针和策略目标 |
3.1.3 S公司密封系统组织架构及职能 |
3.2 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现状与分析 |
3.2.1 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特点 |
3.2.2 访谈和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
3.2.3 分析与总结 |
3.3 S公司密封系统现有的营销手段 |
3.3.1 销售KPI与个人绩效挂钩 |
3.3.2 用CRM系统作为客户项目管理的主要工具 |
3.3.3 利用欧洲核心技术能力研发新产品 |
3.4 S公司密封系统市场营销的问题 |
3.4.1 新项目跟踪过程中缺乏团队协作 |
3.4.2 密封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加强 |
3.4.3 服务客户的模式比较单一 |
3.4.4 客户满意度指数需提升 |
第4章 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策略改善对策 |
4.1 完善团队合作,确保方案规划落实到位 |
4.1.1 目标细分并责任到各单位 |
4.1.2 建立定期项目检讨机制 |
4.1.3 完善团队沟通机制,优化沟通解决方案 |
4.2 创新解决方案引领市场 |
4.2.1 定期跟踪最新密封方案需求 |
4.2.2 通过不同模式完善产品解决方案 |
4.2.3 从细节处检讨创新产品,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 |
4.3 对客户服务采用多元化的布局 |
4.3.1 客户即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
4.3.2 通过卓越产品和服务激发客户的合作意愿 |
4.3.3 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更好的理解和支持 |
4.4 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
4.4.1 客户满意度的意义 |
4.4.2 了解客户想法并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
4.4.3 提升客户的让渡价值 |
4.4.4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
4.4.5 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依赖度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5.3 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S公司访谈问卷) |
附录二 (S公司产品营销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3)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
1.3.3 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分析及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框架 |
2.1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概念界定 |
2.1.1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要素 |
2.1.2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结构 |
2.1.3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功能 |
2.2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运作分析 |
2.2.1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维度 |
2.2.2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群落运作分析 |
2.2.3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链运作分析 |
2.2.4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网络运作分析 |
2.3 系统开放式创新的含义及动因 |
2.3.1 系统开放式创新含义及特征 |
2.3.2 系统开放式创新动因 |
2.4 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框架设计 |
2.4.1 设计思路 |
2.4.2 总体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分析 |
3.1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特征 |
3.2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参量分析 |
3.2.1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参量选择 |
3.2.2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状态参量分析 |
3.3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识别体系构建 |
3.3.1 序参量识别方法 |
3.3.2 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
3.3.3 数据选取 |
3.4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的实证分析与确定 |
3.4.1 实证过程与结果 |
3.4.2 确定序参量 |
3.5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分析 |
3.5.1 数字化资源配置阶段 |
3.5.2 网络化集成阶段 |
3.5.3 智能化协同阶段 |
3.6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规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
4.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
4.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数字化分析 |
4.1.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
4.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
4.2.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创新模式设计思想 |
4.2.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架构 |
4.3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
4.3.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
4.3.2 创新主体功能模型设计 |
4.3.3 运行环境模型设计 |
4.3.4 实例分析 |
4.4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
5.1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
5.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网络集成分析 |
5.1.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
5.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
5.2.1 横向集成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
5.2.2 纵向集成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
5.2.3 融合式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
5.3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
5.3.1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
5.3.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机理 |
5.4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
6.1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
6.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智能化运作分析 |
6.1.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
6.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
6.2.1 智能化绿色研发模式 |
6.2.2 智能化绿色制造模式 |
6.2.3 智能化绿色营销模式 |
6.2.4 智能化绿色服务模式 |
6.3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
6.3.1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
6.3.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机理 |
6.4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 |
7.1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思路 |
7.1.1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选择 |
7.1.2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整合 |
7.2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模型与整合方法设计 |
7.2.1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
7.2.2 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识别及主导创新模式选择方法 |
7.2.3 开放式创新模式整合方法 |
7.3 实证分析 |
7.3.1 指标确定及数据选取 |
7.3.2 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识别 |
7.3.3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
8.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
8.1.1 以政策支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 |
8.1.2 完善绿色创新平台 |
8.1.3 构建绿色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
8.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
8.2.1 优化模块设计与控制 |
8.2.2 健全标准体系促进技术融合 |
8.2.3 完善绿色创新网络治理机制 |
8.3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
8.3.1 强化知识库系统建设 |
8.3.2 以政用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要素智能化协同 |
8.3.3 完善工业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 公众绿色消费观的相关内涵阐释 |
2.1.1 消费观 |
2.1.2 绿色消费观 |
2.1.3 公众绿色消费观 |
2.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2 中国传统“崇俭”消费思想 |
2.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2.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
3.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取得的成绩 |
3.1.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
3.1.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相关措施不断加强 |
3.1.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社会参与不断拓展 |
3.1.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 |
3.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
3.2.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体协调性较差 |
3.2.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实际效果不均衡 |
3.2.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
3.2.5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成效考核办法缺失 |
3.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 |
3.3.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成员构成复杂 |
3.3.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状况差距较大 |
3.3.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基础相对薄弱 |
3.3.5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4.1 突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功能作用 |
4.1.1 政府主导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1.2 企业服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1.3 第三方主抓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2 注重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协调性 |
4.2.1 加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普及教育 |
4.2.2 掌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特殊性 |
4.2.3 谋求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平衡性 |
4.3 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建设 |
4.3.1 营造良好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氛围 |
4.3.2 建立完善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设施 |
4.3.3 消解外部因素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的冲击 |
4.4 建立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 |
4.4.1 树立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政策导向 |
4.4.2 完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法律保障 |
4.4.3 严格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监督管理 |
4.5 创建合理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
4.5.1 确立合理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标准 |
4.5.2 建立有效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执行办法 |
4.5.3 加强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结果的复核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服装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 |
1.1.2 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当代服装设计现状分析 |
2.1 当代服装设计的整体现状 |
2.2 当代服装设计问题反思 |
2.2.1 产业供需失衡 |
2.2.2 过度设计带来的环境污染 |
2.2.3 快时尚的影响 |
第三章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3.1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原则 |
3.1.1 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
3.1.2 减量化设计原则 |
3.1.3 资源再利用设计原则 |
3.2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 |
3.2.1 新型环保功能材料运用 |
3.2.2 旧物升级再造设计手法 |
3.2.3 “混搭法”实用设计 |
3.2.4 “可拆式”循环设计 |
3.2.5 置换式设计手法 |
3.2.6 无性别设计手法 |
3.2.7 余料DIY设计 |
3.2.8 可回收材料绿色配饰设计 |
第四章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具体实施 |
4.1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设计定位 |
4.1.1 市场定位 |
4.1.2 风格定位 |
4.2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表现手法 |
4.2.1 款式结构设计 |
4.2.2 色彩设计 |
4.2.3 原材料的选择 |
4.2.4 智能应用设计 |
4.3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推广 |
4.3.1 服装的绿色包装设计 |
4.3.2 服装产品绿色营销 |
4.3.3 以绿色设计激发合理性消费 |
第五章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机制评价 |
5.1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的评价体系 |
5.2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功能性评价 |
5.3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环保性评价 |
5.4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经济性评价 |
第六章 绿色设计理念下服装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
6.1 设计定位 |
6.1.1 设计目标群体定位 |
6.1.2 价格定位 |
6.1.3 风格理念定位 |
6.2 设计方案形成 |
6.2.1 面料的确定 |
6.2.2 色系的确定 |
6.2.3 款式结构的确定 |
6.2.4 设计构思草图 |
6.2.5 效果图 |
6.2.6 款式图 |
6.2.7 结构设计图 |
6.3 设计制作过程 |
6.4 成品展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八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 |
(6)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Ⅹ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步骤及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产业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业概念界定 |
2.1.1 绿色产业的概念 |
2.1.2 绿色产业的特征 |
2.1.3 绿色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2.3.1 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2.3.2 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丽水市绿色发展概况 |
3.2 丽水市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的建立 |
3.2.1 构建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的原则性和维度 |
3.2.2 建立评价指标甄选 |
3.3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模型的建立 |
3.3.1 建立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步骤 |
3.3.2 建立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 |
4.1 丽水市各县(市、区)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
4.1.1 丽水市各县(市、区)在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中排名 |
4.1.2 丽水市各县(市、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短板分析 |
4.2.1 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发展短板 |
4.2.2 基础设施的短板 |
4.2.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 |
4.2.4 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短板 |
4.2.5 民生事业的短板 |
4.2.6 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中的短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
5.1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
5.1.1 挖掘拓展绿色业态和绿色潜力 |
5.1.2 培育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 |
5.1.3 着力将绿色循环经济理念植入绿色发展 |
5.1.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5.1.5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
5.2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
5.2.1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
5.2.2 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5.2.3 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
5.2.4 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 |
5.2.5 合理进行绿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3.1 体育营销相关研究 |
0.3.2 体育用品企业市场营销相关研究 |
0.3.3 体育品牌营销战略相关研究 |
0.3.4 文献评述 |
0.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0.5 研究方法 |
0.5.1 文献研究法 |
0.5.2 案例分析法 |
0.5.3 因素分析法 |
0.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0.6.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0.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 相关理论 |
1.1 4P理论 |
1.2 4C理论 |
1.3 4R理论 |
1.4 蓝海战略理论 |
2 阿迪达斯营销环境 |
2.1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因素(P) |
2.1.2 经济环境因素(E) |
2.1.3 社会文化因素(S) |
2.1.4 技术环境因素(T) |
2.2 阿迪达斯五力模型分析 |
2.2.1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
2.2.2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2.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
2.2.4 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2.2.5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 阿迪达斯营销战略 |
3.1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营销现状 |
3.2 阿迪达斯营销战略 |
3.2.1 本地化品牌宣传战略 |
3.2.2 整合营销传播战略 |
3.2.3 细分市场管理 |
3.2.4 客户驱动型营销 |
3.2.5 其他营销战略 |
4 阿迪达斯营销战略效果 |
4.1 阿迪达斯营销战略的正面效果 |
4.1.1 品牌领先 |
4.1.2 财务稳健 |
4.1.3 权益净利率提升 |
4.1.4 营运能力提升 |
4.1.5 组织架构精良 |
4.1.6 市场表现优异 |
4.1.7 促进员工发展 |
4.2 阿迪达斯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
4.2.1 市场定位偏高 |
4.2.2 品牌定位单调 |
4.2.3 营销渠道过于集中 |
5 结论和启示 |
5.1 结论 |
5.2 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启示 |
5.2.1 分销渠道国际化 |
5.2.2 营销传播国际化 |
5.2.3 加大文化营销力度 |
5.2.4 强化技术创新 |
5.2.5 全面提升产品品质 |
5.2.6 个性周到的服务质量 |
5.2.7 准确品牌定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概念 |
2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 |
2.1 生态经济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前提 |
2.2 绿色营销是深化生态经济的关键点 |
2.3 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
3 结语 |
(9)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概况 |
2.1.1 FRST公司简介 |
2.1.2 FRST生态农产品简介 |
2.2 FRST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2.2.1 开发生态产品 |
2.2.2 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 |
2.2.3 选择恰当的绿色渠道 |
2.2.4 开展生态产品的促销活动 |
2.3 FRST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 |
2.3.1 生态绿色品牌形象仍需提升 |
2.3.2 欠缺绿色化定价执行力 |
2.3.3 渠道结构及其管理不完善 |
2.3.4 生态绿色营销传播体系不健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外部环境 |
3.1.1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际市场环境 |
3.1.2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内市场环境 |
3.1.3 绿色消费意识及需求状况 |
3.1.4 禽蛋产业国内外市场供给状况和发展趋势 |
3.1.5 国内禽蛋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
3.2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内部环境 |
3.3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4.1 目标市场的确定 |
4.2 产品策略 |
4.2.1 生态产品生产策略 |
4.2.2 生态绿色品牌策略 |
4.2.3 强化生态绿色包装 |
4.2.4 FRST公司CSI策略设计 |
4.3 价格策略 |
4.4 渠道策略 |
4.4.1 优化绿色渠道 |
4.4.2 优化绿色渠道管理 |
4.4.3 优化选择示范市场 |
4.4.4 优化示范市场运作规划 |
4.5 促销策略 |
4.6 体验式营销策略 |
4.6.1 家庭配送服务 |
4.6.2 会员制营销模式 |
4.6.3 教育服务策略 |
4.6.4 公众公益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特点与功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涵义 |
2 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特点 |
2.1 统一性 |
2.2 双向性 |
2.3 综合性 |
2.4 无差别性 |
3 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主要功用 |
3.1 减少绿色壁垒 促进出口贸易 |
3.2 改变消费观念 倡导科学消费 |
3.3 降低环境污染 保持可持续发展 |
3.4 维护消费安全 保障人类健康 |
3.5 推动绿色经营 促进绿色管理 |
3.6 促进我国绿色纺织服装品牌的诞生 |
3.7 加速我国纺织服装绿色产业链的形成 |
3.8 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绿色化法规的建设 |
4 结语 |
四、论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D]. 陈宇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2]S公司密封系统产品营销研究[D]. 朱国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D]. 邵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4]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D]. 马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服装创新设计研究[D]. 田孟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 毛心怡.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阿迪达斯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于泽涛. 辽宁大学, 2019(01)
- [8]论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J]. 王纪录.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03)
- [9]FRST公司生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杨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8)
- [10]纺织服装绿色营销的特点与功用[J]. 王舒灏,向星烨,徐雅琳,傅师申. 纺织科技进展,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