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婉丽[1](2021)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血管通路痉挛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I)中血管通路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河中心医院行TRI的STEMI患者104例,将TRI术中发生血管通路痉挛者纳入发生组,其余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应用Logistic分析TRI术中发生血管通路痉挛的影响因素。结果 104例患者TRI术中未发生血管通路痉挛83例,发生血管通路痉挛21例,发生率为20.19%。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导管交换次数、吸烟史比较,χ2=27.442、19.143、20.312、19.855,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导管交换≥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有吸烟史是STEMI患者TRI术中发生血管通路痉挛的影响因素(OR=13.154、17.714、9.706、16.783,P<0.05)。结论 STEMI患者TRI术中发生血管通路痉挛可能受导管交换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有吸烟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贺帅杰[2](2021)在《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穿刺成功率及所用时长、手术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在临床实践中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介入室于2018年3月-2020年8月行血管介入的患者1241例。术前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记录选择的穿刺途径、成功率及所用时间;所用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及出现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按照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经肱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采用Stata SE 13和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两组计量资料则选择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三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对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三组资料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241例患者中,经股动脉途径有767例,经桡动脉途径有349例,经肱动脉途径有125例,其中13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改为经肱动脉途径穿刺取得成功。股动脉途径与肱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不同途径穿刺所用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三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股动脉途径所用穿刺时间相对来说最短。2.对经不同途径的相同手术类型的所用的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发现:肝脏肿瘤(肝癌、肝血管瘤等)TACE、TAC、TAE;子宫出血((流)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子宫腺肌症出血等)TAE;外伤致腹部脏器(肝脏、脾脏、肾脏等)破裂TAE;颜面部血管介入治疗(鼻出血TAE、鼻咽部血管瘤等)TAE;全脑血管造影这五种类型的患者不同途径的手术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剩余的七种类型,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对三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和神经损伤在不同途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神经损伤时,仅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血管痉挛时在三组之间可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三种并发症在三种途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迷走神经反射和血管夹层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肱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所用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体手术的风险。2.股动脉途径仍旧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于某些手术类型,可以考虑将桡动脉作为首选途径。3.由于神经损伤预后的不确定性,不建议将肱动脉途径作为首选途径,但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经桡动脉途径和(或)股动脉途径导管不能抵达靶血管的患者,可以选择肱动脉作为备选途径。
唐慧峰[3](2021)在《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即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患者心境状态、穿刺点出血、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PCI手术的患者,最终纳入满足标准的患者24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23例、试验组12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术前1天开始实施情绪放松疗法,每1h完成1次,共6次;术中完成1次情绪放松疗法;术后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每1h完成1次,至术后8h解除止血器结束,共完成8次。别于术前1天实施干预前、术后8h干预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简明心境状态量表得分;术后2h、4h、6h、8h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术侧肢体疼痛得分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228例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职业、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医保类型、合并的慢性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量、手指周径之和、术中手术时长、肝素使用剂量、术后止血器初始压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术侧肢体疼痛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愤怒-敌意、疲乏-惰性、有力-好动3个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困惑-迷茫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不会导致术后穿刺点出血或血压波动;可缓解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情况,降低疼痛和肿胀程度;改善心境状态,促进情绪稳定;利于术后康复。
王利娟[4](2021)在《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用压力手套的研究,探讨压力手套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肿胀(包括手指肿胀、手掌肿胀)、手部疼痛、手部缺氧、舒适度的影响。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安徽省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76例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8例和试验组88例。对照组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护理,手术肢体抬高制动6小时,应用卡扣式桡动脉止血器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每2小时对止血器进行松解一次;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患者于术后返回病房即刻予以佩戴压力手套。在术前和术后返回病房即刻,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指周径和手掌周径均进行测量;返回病房6小时后,再次测量两组患者手指周径、手掌周径,测量术侧食指血氧饱和度,完成Wong-Baker量表和简化版舒适状况量表。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人口社会学资料以及疾病相关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手指肿胀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指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掌肿胀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掌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指脉氧饱和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指脉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手部疼痛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部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舒适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舒适程度总分(82.3±3.9)高于对照组(80.4±4.0),但是两组患者舒适度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维度得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指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2、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掌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3、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缺氧方面优于常规护理;4、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5、压力手套对提高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舒适程度没有影响。
李亚洲,刘园[5](2021)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从2018年5月—2019年5月时间段选取,根据患者住院号,采用抽签方式对患者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8),前者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心功能指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卧床时间及住院预后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心功能指标的观察中,观察组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LVSD及LVDD小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感染、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显着低于对照组17.31%的并发症发生率(P <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83%(55/58),与对照组96.15%手术成功率(50/5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手术成功率相当,但前者能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预后时间,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疾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得以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王贝贝[6](2021)在《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及最佳解压方案,以减少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桡动脉路径PCI术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方案采用科室制定的压迫器解压方案。即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依据经验进行加压止血,术后2h将患者桡动脉压迫器放松一圈(螺旋式压迫器一圈产生的压力为62mm Hg,1mm Hg=0.133k Pa),术后4h将患者桡动脉压迫器再放松一圈,术后6h完全放松压迫器,术后24h完全去除桡动脉压迫器,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肿胀等并发症,并记录解压时间、解压压力值、并发症及其程度。试验组方案采用依据动态血压进行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即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介入室护士立即测量患者动脉血压,介入医生根据患者收缩压值将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调至为高于患者收缩压30mm Hg,记录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及压迫时间并将患者送回病房。若患者术后术侧肢体即刻发生出血或肿胀,则按照剔除标准进行处理。术后2h调取床旁心电监护仪开始使用至观察时间点期间患者血压,取其平均值,同时进行桡动脉解压前1min即测血压1次,比较两者舒张压情况,取高值作为本次压迫强度值;术后4h调取床旁心电监护仪第一次减压后至观察时间点期间血压,计算其平均舒张压,同时进行桡动脉解压前1min即测血压1次,比较两者舒张压情况,取高值的1/2作为本次压迫强度值;术后6h完全放松桡动脉压迫器,术后24h完全解除桡动脉压迫器。每次压迫强度调设好后床旁专人看护10-15min,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2h进行一次压迫强度的调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疼痛、肿胀等情况及其程度。结果:1.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可以有效止血并减轻术后患者术肢疼痛程度。2.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胀程度。结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调压方案较为安全,止血效果较为可靠,可以减少患者疼痛、肿胀并发症发生率。
陈丽丽[7](2021)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科学可行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和确定界值,为临床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和判断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提供评估工具。研究方法: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并进行专家函询:通过文献查阅分析、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和小组讨论,构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危险因素量表条目池。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7名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临床医疗、临床护理等方面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量表的条目进行增删及修改,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2.量表信效度检验:应用初步形成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对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符合纳排标准的304名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进行调查,进一步筛选量表条目,确定量表各条目权重和诊断阈值,确定量表危险程度分级,并对量表信效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和专家函询结果:(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结果:通过文献回顾明确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遵医依从性、手压止血、性别、择期PCI、术前12h内应用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凝血酶原功能异常、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得出手术时长、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文化程度、BMI、初始压力等因素与穿刺部位出血有关;经过课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由2个维度18个条目组成的量表条目池。(2)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性均为1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所占比例分别为58.82%和23.53%;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5、0.8995;协调系数(Kendall’s W)为0.368~0.523,经?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轮专家函询删除5个条目(“遵医依从性”、“贫血史”、“文化程度”),新增1个条目(“家属陪护”),修改后保留4个条目(年龄“≥60岁”和“≥75岁”合并为“≥75岁”;“初始压力≤10N”调整为“初始压力≤5N”、收缩压分级“≤139mm Hg、140~159mm Hg、≥160mm Hg”调整为“<159mm Hg、≥160mm Hg”和“手术时长<60min”和“手术时长60~120min”合并为“手术时长<120min”),初步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包括2个维度,16个条目。2.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包括2个维度和14个条目。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12,评定者间信度系数为0.921,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0.602~0.823),诊断阈值为25分,其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1.5%、56.0%。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分为患者因素、治疗因素2个维度,共含14个条目,诊断界值为25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预测能力。
刘旭艳,房凤岭[8](2021)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心肌血运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易发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前臂血肿、穿刺处皮肤水疱、心包填塞、造影剂肾病、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冠脉急性闭塞等。本文就以上常见并发症作一综述,以了解该病防治重点,为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疾病预后、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刘淼[9](2020)在《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自1989年Campeau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1993年Kiemeneij介绍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来,桡动脉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心脏导管技术的主要入路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第二、患者具有更好的手术耐受性;第三、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更短,患者住院费用相对要少。因此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更受广大心内科介入手术医师及患者的欢迎。然而经桡动脉途径仍然具有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是桡动脉闭塞症。桡动脉闭塞多数是无症状不易被发现的,因为手掌部接受双重供血。然而桡动脉一旦闭塞,将会限制将来再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瘘等操作的执行。因此辨别并避免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增加有益因素和预防及抑制桡动脉闭塞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有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桡动脉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使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桡动脉CT扫描和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以及组织功能研究表明桡动脉插管后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重要改变。如果桡动脉鞘管直径超过桡动脉内径,桡动脉内皮层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这种内皮损伤是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降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内皮增生和桡动脉闭塞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缺血预处理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缺血预处理对靶器官及组织的保护效应。目前研究的范围较广,由最早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效应到肝脏、肺脏、脑、肾等组织器官的保护效应均有研究。关于缺血预处理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引起机体释放一些体液保护因子,从而对机体产生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因此,我们设想缺血预处理可能对距离处理位点最近的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以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为出发点,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以及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1.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2.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及保护因素;3.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远期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我院首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且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我们根据预实验结果估算本研究单组所需最低样本量为290例,我们连续入选了 755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最终,322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接受缺血预处理并入组,318例患者入未行缺血预处理组。有115例患者因不符合入组标准,符合排除标准而被排除。入选患者根据其住院号的奇数或偶数被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C)和非缺血预处理组(non-IC),2.签订同意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知情同意书和同意进行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桡动脉直径测量。根据手术顺序,给予缺血预处理组患者行缺血预处理,用水银血压计将袖带绑在右上臂,给予加压至200mmHg,持续约5min,然后释放,持续约5min,共4个循环。4.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根据患者手术顺序,患者依次送入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常规选取右侧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首选入径血管,桡动脉穿刺点选取距离桡骨茎突2-3cm,搏动最强点,用2%利多卡因局麻,以20G穿刺针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桡动脉血管穿刺,穿刺成功见回血后沿穿刺针送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动脉鞘管,经鞘管侧孔给予普通肝素至少3000U,如有需要术者根据患者情况及公斤体重酌情增加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应用6F指引导管,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管。5.术后均用标准的旋压式动脉压迫止血带进行压迫止血,以刚能触到桡动脉搏动为标准,每1.5-2小时左右给予压迫止血带减压1圈直至完全减压。6.术后第二天行桡动脉B超,查看患者桡动脉通畅情况;7.记录桡动脉缺血结束至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前桡动脉直径,围手术期间患者用药,研究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史,检验指标等因素。8.随访9.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连续变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分类记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连续变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桡动脉闭塞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各项危险因素及其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与非缺血预处理组临床资料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共322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3位发生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0.93%;非缺血预处理组共318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1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4.4%;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桡动脉闭塞率明显降低,P=0.006.2.早期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桡动脉闭塞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41%&69%,P=0.014);桡动脉闭塞组曲美他嗪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49.1%,p=0.01);桡动脉闭塞组桡动脉内径明显小于非桡动脉闭塞组(2.31 ±0.53&2.59±0.47,P=0.015);桡动脉闭塞组缺血预处理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51.2%,p=0.006).3.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桡动脉内径,缺血预处理,β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等放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桡动脉内径小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及β受体阻滞剂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4.随访术后约第650天左右随访时发现,缺血处理组与非缺血处理组两组桡动脉内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缺血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P=0.024;非缺血预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之P=0.047。约术后890天左右再次随访上次现场随访患者,两次随访桡动脉内径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有益于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小时内桡动脉闭塞率。桡动脉内径小,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小时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能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术后桡动脉内径一定程度的减小。背景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因其更少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等优势被广大术者及患者所接受,但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可导致桡动脉血管损伤,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1.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桡动脉急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桡动脉穿刺引起桡动脉内膜撕裂;3.鞘管的拉伸效应和鞘管本身的通过;4.导管在插入和撤出桡动脉的过程中桡动脉痉挛。手术过程中对桡动脉的损伤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的出血、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其中最重要是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的原因主要是桡动脉损伤后诱发桡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及桡动脉内中膜增生。肢体缺血预处理即多数文献提及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其实施过程是通过对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压力达到阻断肢体动脉血流得目的并持续几分钟,然后将血压袖带放气使得肢体血流再通并持续几分钟,如此反复几个循环。其作用过程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促使机体释放保护性因子,最终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甚至抗细胞凋亡等效果,进而发挥其保护缺血再灌注组织器官的作用。我们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肢体缺血预处理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闭塞率,但其机制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机制。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过程对桡动脉的损伤过程,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兔股动脉经机械损伤后机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不进行缺血预处理,不进行股动脉穿刺,第一天采血5ml,第二天采血5ml后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预处理组(IC):对兔右侧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不对股动脉穿刺。缺血预处理后第二天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处理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单纯股动脉穿刺组(P):对兔右侧股动脉单纯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解剖右侧穿刺留鞘股动脉,股动脉穿刺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组(ICP):对兔右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1.5小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行穿刺股动脉解剖,缺血预处理前及股动脉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对血液标本离心并分装,检测兔穿刺留鞘前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留取损伤血管组织,并观察损伤血管的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浆指标的比较:术前四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前兔血清vWF、P选择素、E选择素、tPA、PAI-1、NO、ET、TNF-a、IL-6、IL-10 水平无显着差异。2.各组处理前后血浆指标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单纯缺血预处理组比较,血浆vWF、P选择素、ET-1、tPA、PAI-1、IL-6、IL-10、TNF-a 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升高。血浆vWF、P选择素、E选择素、PAI-1、IL-10、ET-1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明显升高。vWF、PAI-1两组间升高幅度无显着差异。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血浆P选择素、ET-1术后水平升高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IL-6、TNF-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两者血浆水平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未见显着差异,且两指标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升高值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tP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显着降低,两组间血浆tPA水平术后较术前降低幅度无显着差异。血浆NO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其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无显着差异,且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降低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3.病理结果:1)HE染色对照组及缺血预处理组HE染色显示兔股动脉内膜完整,弹力膜连续,内皮细胞清晰可见;股动脉穿刺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组兔股动脉,内皮细胞部分脱失,内膜连续性中断,弹力膜断裂明显,且部分存在中膜变性。2)免疫组化检测四组血管内皮PI3K、AKT、eNOS的表达情况。单纯缺血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缺血预处理组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相比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抗炎、改善内皮功能、调节黏附分子的释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抑制血栓形成,进而影响桡动脉闭塞率的作用机制。缺血预处理通过PI3K/AKT/eNOS蛋白通路调节血管内皮释放NO进而发挥其作用。
胡劼峥[10](2020)在《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通畅止血和常规止血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在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为临床的护士实施科学的、安全的术后减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中心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方法,试验组给予通畅止血减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对穿刺点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止血效果的影响: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h内新发生出血率分别为7.62%、1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4.29%、20.00%,即两组患者24h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00%、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疼痛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93±1.02)分、(4.73±1.32)分、(3.67±0.99)分、(3.08±1.03)分,试验组分别为(2.13±1.11)分、(3.21±0.98)分、(2.46±1.02)分、(1.55±0.45)分,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术侧手掌肿胀的影响:对照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5.78±0.98)cm、4h是(26.76±1.32)cm、8h是(25.56±1.02)cm、12h是(24.82±1.21)cm,试验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2.57±1.12)cm、4h是(23.43±1.34)cm、8h是(22.76±1.47)cm、12h是(22.51±1.06)cm,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术侧手掌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h手掌肿胀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5,P<0.05)。4.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对照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4.76±1.25)%、试验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7.54±1.12)%,两组患者术后2h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术后72h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10.4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两组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5,P<0.05);7.两组患者术后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6,P<0.05)。结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达到有效止血,同时可以缓解患者术侧肢体疼痛、减轻术侧手掌肿胀、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减少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二、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条件 |
2.2 研究过程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三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
2.三组在观察指标方面进行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不同动脉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 国内发展现状 |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入路发展现状 |
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影响 |
4.1 穿刺点出血及影响 |
4.2 术侧肢体疼痛及影响 |
4.3 术侧肢体肿胀及影响 |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干预现状 |
5.1 术侧手部抬高干预现状 |
5.2 术侧手部功能锻炼干预现状 |
5.2.1 手指操干预现状 |
5.2.2 握力锻炼干预现状 |
5.3 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现状 |
5.3.1 中药外敷干预现状 |
5.3.2 穴位按摩干预现状 |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变化 |
7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及影响 |
7.1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
7.2 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现状 |
9 文献小结 |
10 本研究干预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入选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脱落病例 |
2.3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案 |
3.1 对照组研究方案 |
3.1.1 术前护理措施 |
3.1.2 术中护理措施 |
3.1.3 术后护理措施 |
3.2 试验组研究方案 |
3.2.1 干预措施 |
3.2.1.1 情绪放松疗法 |
3.2.1.2 功能锻炼 |
3.2.2 干预时间 |
3.2.3 干预流程 |
3.2.4 注意事项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见附录2) |
4.2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见附录3) |
4.3 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见附录4) |
4.4 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见附录5) |
4.5 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见附录6) |
4.6 安全性指标及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资料收集 |
6.1 资料收集前准备 |
6.2 资料收集方法 |
7 质量控制 |
7.1 样本分组质量控制 |
7.2 手术质量控制 |
7.3 干预质量控制 |
7.4 评价指标测量质量控制 |
7.5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8 伦理原则 |
9 技术路线 |
10 研究结果 |
10.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10.2 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对比 |
10.3 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长和肝素使用剂量对比 |
10.4 两组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初始压力值对比 |
10.5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 |
10.6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对比 |
10.7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程度对比 |
10.8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对比 |
10.9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对比 |
10.10 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
10.11 两组患者干预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
10.12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
10.13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
2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影响 |
3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的影响 |
4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的影响 |
5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
6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的探讨 |
6.1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安全性的探讨 |
6.2 围手术期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的探讨 |
7 研究局限性 |
8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PCI术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3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记录表 |
附录4 术后疼痛情况记录表 |
附录 5 术后手指肿胀情况记录表 |
附录 6 简明心境状态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BPOMS) |
附录7 指导手册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TRI术后手部并发症概述 |
1.1.2 TRI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压力手套概述 |
1.1.4 压力手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2.2 简化版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 |
2.2.3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 |
2.2.4 观察指标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干预步骤 |
2.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3.4 质量控制 |
2.3.5 伦理原则 |
2.3.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指脉氧饱和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手部疼痛程度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比较 |
4 讨论 |
4.1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肿胀的影响 |
4.2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缺氧的影响 |
4.3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疼痛的影响 |
4.4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
2.2 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 |
3 讨论 |
(6)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应用研究 |
1.2.2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
1.2.3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研究 |
1.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压迫器压力值探讨 |
1.2.5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止血和血压的相关性探讨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证据汇总及方案的构建 |
2.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的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制订 |
2.1.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的证据总结 |
2.1.2 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的专家小组讨论 |
2.1.3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的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临床预实验 |
第3章 方案应用及效果评价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3.5 剔除患者的处理措施 |
3.6 样本量的计算 |
3.7 研究步骤 |
3.7.1 对照组干预方案 |
3.7.2 试验组干预方案 |
3.8 观察指标与研究工具 |
3.8.1 术侧肢体出血情况 |
3.8.2 术侧手掌肿胀及程度 |
3.8.3 术肢疼痛及程度 |
3.9 统计学方法 |
3.10 伦理原则 |
3.11 资料收集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4.3 两组患者在出血方面的分析 |
4.4 两组患者在肿胀方面的分析 |
4.5 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的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不会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可以达到有效止血 |
5.2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患者术肢疼痛程度 |
5.3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胀程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2.1 内容创新 |
6.2.2 方法创新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7)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构建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法 |
2.1.3 成立课题小组 |
2.1.4 专家函询 |
2.2 结果 |
2.2.1 文献分析结果 |
2.2.2 病例回顾分析结果 |
2.2.3 课题小组讨论结果 |
2.2.4 专家函询结果 |
2.3 讨论 |
2.3.1 研制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重要性 |
2.3.2 构建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方法的科学性 |
2.3.3 构建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指标的全面性 |
第3章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资料收集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项目分析结果 |
3.2.2 相关分析结果 |
3.2.3 条目筛选结果 |
3.2.4 因子分析结果 |
3.2.5 信效度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项目分析法有利于提高量表条目的适切性 |
3.3.2 信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有效性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及展望 |
4.2.1 创新之处 |
4.2.2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桡动脉穿刺介入穿刺方法 |
二、经桡动脉穿刺介入穿刺方法产生并发症 |
1.桡动脉痉挛: |
2.桡动脉闭塞: |
3.前臂血肿的发生: |
4.穿刺处皮肤水疱: |
5.心包填塞: |
6.迷走神经反射: |
7.穿刺后低血压的发生: |
(9)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动脉机械损伤后动脉闭塞机制的探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Ⅰ 预防及治疗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Ⅱ 缺血预适应及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10)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组 |
3 研究内容 |
3.1 盲法的实施 |
3.2 干预措施的制定 |
3.3 预实验 |
3.4 研究步骤 |
3.5 研究指标 |
4 研究工具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原则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血管通路痉挛的影响因素[J]. 刘婉丽.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4)
- [2]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D]. 贺帅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D]. 唐慧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D]. 王利娟.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5]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李亚洲,刘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3)
- [6]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D]. 王贝贝. 南昌大学, 2021(01)
- [7]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D]. 陈丽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8]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刘旭艳,房凤岭.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06)
- [9]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淼. 山东大学, 2020(04)
- [10]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胡劼峥.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桡动脉论文; 股动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