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丘油田调整挖潜精细储层描述初步实践

荆丘油田调整挖潜精细储层描述初步实践

一、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树丹[1](2019)在《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文33块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是呈条带状分布的断块油气藏。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剩采速度的开发后期。同时由于井况损坏严重、构造复杂,水驱动用程度低。本论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油田地质、测井、测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将原先的小层加以细分,并以夹层精细描述为基础,将地层对比精细到单砂体级别,重新确定了地层对比的标准。2、对全区144口井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并开展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对北部复杂区域局部加密为逐道解释,重新理顺了各条断层的组合关系,同时利用历史见水见效关系资料、地层倾角测井及地层压力测试资料,确定低序级断层产状,重新刻画了构造。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和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本区为浅湖-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是其主要的储层。同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重新建立储层解释模型,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描述。4、通过对剩余油定性和定量精细描述,研究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制定下步开发对策。

陈欢庆,张虎俊,隋宇豪[2](2018)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贯穿油田开发的始终。开发中后期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与开发初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出重点性、深入性和精细性的特征。将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重点研究内容总结为8方面,分别是:小断层和微构造精细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的储层构型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储层流体非均质性研究、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变化规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等地质建模方法探索和多信息综合剩余油描述技术。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应该针对油田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的重点攻关,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依据。

赖锦,韩能润,贾云武,季玉山,王贵文,庞小娇,贺智博,王松[3](2018)在《基于测井资料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构成了主要的骨架砂体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岩性和沉积构造识别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与划分标准,并探讨了不同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然后根据粒度中值和成分成熟度指数将沉积微相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等不同的岩性岩相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粒度中值和成分成熟度指数的测井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成像测井为主,辅以常规测井和岩心资料及粒度参数和成分成熟度指数,实现单井连续的岩性岩相识别与划分。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沉积储层精细评价乃至天然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奠定基础。

李薇[4](2018)在《大庆油田茂803-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征及增储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为茂803-茂402区块,位于朝阳沟阶地与三肇凹陷间的过渡带上,其构造主体位于朝阳沟阶地的西南部区域,为北北西走向的头台鼻状构造的下倾部位。研究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型油藏,是近年来上交探明储量及石油控制储量的重点研究区块。近年来,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对研究区的原有认识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暴露了一些不足及问题,如油水分布复杂、构造及断层认识不清、储层预测程度较低、油气分布潜力不明等。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次论文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本文研究对茂402和茂803区块近200km2范围内两块地震资料进行保幅、保真拓频处理,合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并对葡I油组顶界面和扶余油层顶界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对242口钻、测井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细化了沉积微相类型,进行了高精度地质统计学反演。对研究区两个区块的葡萄花油层及扶余油层进行了储层砂题厚度预测及储层有效砂厚预测。通过对研究区测井解释资料及试油等资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研究区油水的分布特征并绘制研究区油藏剖面。最后,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建议并论述了研究区的评价井、水平井的部署方案,布建议井位9口,其中有2口水平井。以达到优选有利区块、增加储量的目的,对油田后期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聂领[5](2016)在《南堡1-1区东一段精细油藏描述与综合治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南堡1-1区东一段油藏整体为发育于南堡1号断层上升盘的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断块面积小、砂体厚度小、层数多、连通关系复杂等特点。自投入注水开发后暴露出控制程度高而动用程度低,水井注不井与油井水淹并存等诸多矛盾。亟待开展系统精细油藏描述并制定针对性综合治理方案。针对研究区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南堡1-1东一段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并完成综合治理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可有效提高薄砂体地震识别精度。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地质统计学等手段,可有效的将测井信息与地震信息相结合,可显着提高复杂断块油藏薄砂层识别精度,研究区砂体最高识别精度可达5m。2.充分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可在砂体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井间砂体连通性以指导精细注采措施的制定。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而无法判断井间砂体连通性,井震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井间砂体连通性,但解释结果仍存在多解性。充分利用压力测试、油气水递减规律等生产数据,可对测井、地震信息无法判断的连通关系进行进一步精细解释,形成井震结合、动静结合的技术体系。3.研究制定并完成研究区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油藏的精细注水开发。

赖锦[6](2016)在《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文中认为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和常规、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沉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在沉积微相划分的基础上,优选粒度中值辅以沉积层理和成分成熟度指数对沉积微相进行进一步细分和量化,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粗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河口坝中砂岩、河口坝细砂岩和水下分流间湾泥岩共7种岩性岩相类型。通过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观察与描述,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粒度中值和成分成熟度等参数的计算,建立了不同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和破裂等成岩作用,现今正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A期。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层划分为压实致密、伊蒙混层充填、碳酸盐胶结、不稳定组分溶蚀和成岩微裂缝5种成岩相。选取声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和中子等测井曲线,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归纳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并结合元素俘获ECS测井所获得的岩石矿物组合剖面,由此建立了各成岩相的测井识别准则。岩心观察以及成像测井解释均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裂缝极为发育,根据裂缝角度和裂缝密度等参数将其划分出网状缝、高角度斜交缝、低角度斜交缝、近水平缝4种裂缝相类型。通过常规、成像以及阵列声波测井等资料实现了裂缝相的综合识别与划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且喉道细小,孔喉组合类型主要以中孔细喉和小孔微喉型为主。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排驱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及平均孔喉半径参数等,可将储层基质孔隙结构划分为Ⅰ类中孔中喉型、Ⅱ类中孔细喉型、Ⅲ类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通过抽提反映孔隙结构类型较灵敏的最大孔喉半径等参数,建立了孔隙结构相的测井评价方法。通过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的叠加与复合对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网状缝-I类中孔中喉型等多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然后通过对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与物性分析或产能资料的标定与拟合分别形成各相的定量表征参数,再根据四者对“甜点”发育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权值,由此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立了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标准。并按照岩石物理相对储层品质的建设与破坏作用归纳总结出PF1-PF4四大类岩石物理相。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及试气结论等阐明了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的定量控制作用。最后对各单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了测井定量划分,阐明了各单井岩石物理相纵向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岩石物理相进行横向剖面对比分析,并以小层为单位对岩石物理相进行平面成图。由此通过有利岩石物理相的纵、横向展布规律实现了优质储集体的预测目标。

王秀伟[7](2015)在《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华北油田受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开发砂岩油藏以复杂断块为主,构造破碎复杂,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而且大多数已进入高含水期,有效开发难度大。因此,针对这类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注采井网,对控制含水上升率,提高水驱波及范围,从而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华北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与开发规律,借鉴国内外同类型油藏改善水驱技术经验,充分应用新的监测技术和丰富的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典型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剩余油进行了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室内试验,进行影响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开展了层系、井网、注采关系等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并制定了适合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技术政策优化流程。综合分析试验区目前开采特征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步实施,筛选出了适合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配套挖潜技术。选择典型区块进行实例应用,共在51个区块实施了整体调整,优化了井网,优化了注采关系。实施后,28个区块日产油量增加,40个区块综合递减减缓,35个区块实现了含水上升减缓,所有实施区块开发效果均得到改善。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改善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宁,王贵文,赖锦,王书南,柴毓,吴恒,张永辰,赵显令[8](2013)在《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定量表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今以"相控论"为主导、以地层及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阶段,岩石物理相在优质储集体预测、储层参数评价和剩余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等储层地质学领域体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其分类命名方案则尚未达成共识,目前虽有以数学为主和以地质研究为主的两大类划分方法,但这些方法要不适用条件有限,要不划分依据存在缺陷,且命名法则相对并不科学。基于以上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控论"的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即通过岩石物理相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相、沉积相和成岩相的叠加与复合来对其进行分类命名。最后以四川盆地蓬莱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在对其构造相、沉积相和成岩相划分的基础上,通过三者的有机叠加与耦合对其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并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表征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型与天然气产能的关系,利用岩石物理相寻找优质储集体及含气有利区,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划分方法从地质相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影响油气富集的各因素,避免了从单一因素出发而造成的误差,能实现油藏精细描述,另一方面对岩石物理相的命名也更具科学性。

张守松[9](2013)在《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 ——以埕海二区开发方案优化为例》文中指出为高效开发埕海油田二区,在油藏前期开发试验取得的新认识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试油、试采、开发试验等资料进行储层精细刻画,持续研究,及时调整,从而满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层位调整和注采井位调整的需求,形成完成的开发调整方案。以大港埕海二区开发方案为例对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沙二下层为例提出了3套开发方案,通过指标对比,优选方案二作为东区沙二下油藏开发的推荐方案。通过技术研究形成五项成果:(1)形成了一套适合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一体化研究与优化设计技术。该一体化研究与设计技术,包括构造精细解释、地震约束多井反演、砂体精细刻画、精细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研究区适应性评价和优化设计、油藏工程研究、井位部署等。(2)通过分析对埕海二区油藏的储层物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结构、储层岩性、流体性质(原油及天然气性质)、构造特征、层位分布、压力系统、温度系统及油气藏类型等基本属性有了深入认识。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埕海二区的主体位于张东构造,张北断层、张东断层和海4井断层是该区的三条主要断裂,具有规模大、活动期长、断距大的特点。(3)在沉积相及储层反演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储层砂体的精细刻画,刻画结果明确了埕海二区各小层含有面积、单砂体厚度及储量分布规律,为地质建模奠定了基础。埕海二区主要生产层位为沙一下、沙二上、沙二下、沙三上及沙三下,区域内流体基本都存在于储层发育和保存比较好的区域,主要储层有利区主要集中在ZH7、ZH5、ZH503、ZH15、Z2701的周边。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包括储层反演、单砂体刻画及储量评价技术体系。(4)建立了包括构造模型、断层模型、储层属性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在内的埕海二区沙一下整体地质模型和分区[张27X1井区和张29X1井区、埕海二区北(东)、埕海二区北(西部高压区)]地质模型,形成了适用于类似埕海二区的复杂断块油气藏地质建模方法。(5)提出了以沙二下为代表的3套油藏开发方案,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明确了开发方式及开发方案,推荐44口井(其中油井28口、水井16口)的方案作为最优开发方案。开发方案的优化为埕海二区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王德平[10](2012)在《茂805-茂807区块地质特征研究及增储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茂805-茂807区块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与朝阳沟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处于北北西走向头台鼻状构造的下倾部位,主体位于朝阳沟阶地西南部。该区块是近年上交石油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重要地区,为典型的低渗透油藏。随着油田的大规模开发,研究区块暴露出储层预测程度低、构造和断层认识不清、油水分布复杂、潜力分布不清楚等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发已提交储量地区,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评价,同时,为了增储上产,需要研究葡萄花油层及扶余油层外扩布井的可行性,优选有利区块,完成增储潜力评价及评价井井位部署。本文在对研究区所有探评井及开发井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已开发区块的构造、断层、储层展布特征及油水分布特征进行精细解释,指导油田后期开发、注水调整;利用地震反演技术,精细沉积相描述技术对外扩区块储层发育状况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预测,指导外扩区块井位部署;研究扶余油层的成藏主控因素,搞清扶余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指导后期大规模开发。在储层、构造、油水等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出有利区块,布建议井位9口,对该区块后期大规模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二章 油藏基本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简历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
    3.2 夹层的识别及在细分小层中的应用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背景
    4.2 北部复杂带的研究
    4.3 低序级断层刻画
第五章 储层精细研究
    5.1 沉积微相研究
    5.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2.1 重建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
        5.2.2 夹层的展布模式
        5.2.3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6.1 剩余油分布描述
    6.2 夹层控制作用下剩余油分布特征
    6.3 剩余油潜力评价
第七章 剩余油挖潜、方案部署及评价
    7.1 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挖潜
    7.2 构造剩余油富集区挖潜
    7.3 整体效果评价
    7.4 方案部署及指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重点内容
    2.1 小断层和微构造精细研究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的储层构型表征
    2.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
    2.5 储层流体非均质性研究
    2.6 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变化规律分析
    2.7 多点地质统计学等地质建模方法探索
    2.8 多信息综合剩余油描述技术
3 结论和认识

(3)基于测井资料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沉积体系特征
    2.1 沉积演化
    2.2 沉积微相测井识别与划分
    2.3 不同沉积微相与物性关系
3 岩性岩相分类
4 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
5 单井岩性岩相精细描述与刻画
6 结论

(4)大庆油田茂803-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征及增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位置
    1.2 地层岩性及沉积相
    1.3 勘探开发现状
第二章 沉积特征研究
    2.1 区域沉积背景
    2.2 单井相分析
        2.2.1 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单井相分析
        2.2.2 茂402井区扶余油层单井相分析
        2.2.3 茂803井区葡萄花油层单井相分析
    2.3 地震属性分析
        2.3.1 目前常用的地震属性
        2.3.2 地震属性优化
    2.4 平面沉积相划分
        2.4.1 茂402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
        2.4.2 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
        2.4.3 茂803井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
第三章 储层综合预测
    3.1 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定量预测储层
        3.1.1 测井资料分析
        3.1.2 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
        3.1.3 测井曲线岩性敏感性分析
        3.1.4 反演方法原理
        3.1.5 地震反演的实现过程
        3.1.6 主要砂组储层砂岩分布
    3.2 储层预测精度分析
第四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1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4.1.1 烃源条件
        4.1.2 储层条件
        4.1.3 盖层条件
        4.1.4 运移条件
        4.1.5 圈闭条件
    4.2 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2.1 葡萄花油层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2.2 扶余油层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3 油藏类型
        4.3.1 岩性油藏
        4.3.2 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藏
第五章 增储潜力区块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5.1 增储潜力区块评价及井位部署
        5.1.1 茂402井区扶余油层增储潜力区块评价及井位部署
        5.1.2 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增储潜力区块评价及井位部署
        5.1.3 茂803井区葡萄花油层增储潜力区块评价及井位部署
    5.2 布井方式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堡1-1区东一段精细油藏描述与综合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5 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背景
        2.1.2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对比方法
        2.2.2 标志层特征
        2.2.3 对比结果
        2.2.4 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沉积演化背景
        2.3.2 微相类型及岩电特征
        2.3.3 沉积微相特征
    2.4 砂体特征
        2.4.1 常规方法研究砂体特征
        2.4.2 地震属性研究砂体
    2.5 储层特征
        2.5.1 岩石学特征
        2.5.2 储层物性
        2.5.3 储层敏感性
    2.6 油藏特征
        2.6.1 流体性质
        2.6.2 温度、压力系统
        2.6.3 油藏类型
    2.7 储量特征
第三章 储层反演预测
    3.1 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方法原理
    3.2 关键参数说明
    3.3 子波提取与精细层位标定
    3.4 层位标定
    3.5 测井资料约束的稀疏脉冲反演
    3.6 地质统计学反演
第四章 开发特征研究
    4.1 开发历程
        4.1.1 开发试验阶段
        4.1.2 滚动开发阶段
        4.1.3 井网完善、精细注水阶段
    4.2 开发现状
        4.2.1 按举升方式分类
        4.2.2 按单井产量分类
    4.3 开发效果评价
        4.3.1 递减状况
        4.3.2 压力保持状况
        4.3.3 含水上升状况
        4.3.4 注水变化状况
        4.3.5 水驱状况
        4.3.6 综合指标评价
    4.4 开发形势分析
        4.4.1 总体开发形势
        4.4.2 南堡1-1区东一段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 南堡1-1区东一段油藏开发潜力
第五章 综合治理方案
    5.1 综合治理思路
    5.2 油水井措施工作量部署
    5.3 主要工作部署
        5.3.1 主力断块注采井网完善
        5.3.2 南堡116X1断块层系归位
    5.4 长停水井恢复
    5.5 动态监测
第六章 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及效果
    6.1 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情况
    6.2 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效果
        6.2.1 综合治理实施效果
        6.2.2 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效果
    6.3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2 岩石物理相的内涵与外延
        1.2.3 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
        1.2.4 岩石物理相主要应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关键技术
    1.5 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生储盖组合特征
        2.4.2 油气运移特征
        2.4.3 圈闭和保存特征
第3章 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表征方法
    3.1 岩石物理相控制因素
        3.1.1 沉积微相和岩性岩相
        3.1.2 成岩相
        3.1.3 裂缝相
        3.1.4 孔隙结构相
    3.2 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
        3.2.1 地质资料表征
        3.2.2 地球物理资料表征
第4章 岩性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4.1 储层岩性岩相的分类体系
        4.1.1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3 储层岩性岩相分类命名
    4.2 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
        4.2.1 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
        4.2.2 粒度中值、成分成熟度指数的测井计算
        4.2.3 单井岩性岩相测井识别
第5章 成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5.1 成岩相研究内容、控制因素与分类命名体系
    5.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4 破裂作用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特征
    5.4 储层成岩相划分
        5.4.1 压实致密相
        5.4.2 伊蒙混层充填相
        5.4.3 碳酸盐胶结相
        5.4.4 不稳定组分溶蚀相
        5.4.5 成岩微裂缝相
    5.5 储层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6 单井成岩相测井识别
第6章 裂缝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6.1.1 构造应力场
        6.1.2 岩性岩相
        6.1.3 非均质性和流体压力
    6.2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分类方案
        6.2.1 露头及岩心观察
        6.2.2 测井解释分类
        6.2.3 储层裂缝相综合分类命名
    6.3 裂缝相测井识别评价方法
        6.3.1 岩性测井
        6.3.2 孔隙度测井
        6.3.3 电阻率测井
        6.3.4 声波全波列测井
        6.3.5 地层倾角测井
        6.3.6 成像测井
    6.4 裂缝相综合测井识别与划分
第7章 孔隙结构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7.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
        7.1.1 孔隙、喉道以及孔喉组合特征
        7.1.2 孔隙结构分类
    7.2 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孔隙结构影响
    7.3 储层孔隙结构相测井识别
        7.3.1 孔隙结构相表征参数提取及测井表征方法
        7.3.2 孔隙结构相测井表征方法建立
        7.3.3 单井孔隙结构相测井评价
第8章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定量表征及其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8.1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方案
    8.2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物性及产能的控制
        8.2.1 岩性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2 成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3 裂缝相对储层产能控制
        8.2.4 孔隙结构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3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
    8.4 岩石物理相聚类分析
    8.5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第9章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优质储层预测
    9.1 各单井纵向上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
    9.2 岩石物理相横向剖面对比分析
    9.3 岩石物理相平面分布规律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概况
    2.1 总体开发概况
    2.2 水驱开发特征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改善水驱技术研究
    3.1 剩余油量化研究
    3.2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3.2.1 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3.2.2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3.3 配套挖潜措施
        3.3.1 注采优化
        3.3.2 可动凝胶调驱
第四章 应用情况及实施效果
    4.1 应用情况
    4.2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石物理相控制因素
    2.1 构造相、沉积相和成岩相的关系探讨
    2.2 构造相
    2.3 沉积相
    2.4 成岩相
        2.4.1 强压实自生矿物胶结相
        2.4.2 强压实不稳定组分溶蚀相
        2.4.3 成岩相的测井识别表征
3 岩石物理相“相控”分类命名及定量表征
    3.1 须二段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
    3.2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
4 应用实例
5 结论

(9)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 ——以埕海二区开发方案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油藏描述发展现状
        1.2.2 储层精细对比研究现状
        1.2.3 复杂断块油气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4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与封闭断层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1.6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1.7 创新点
第二章 油气藏基本属性
    2.1 油藏特征
        2.1.1 储层特征
        2.1.2 流体性质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层位标定
        2.2.2 构造解释
    2.3 油气藏类型
        2.3.1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2.3.2 油气藏类型
第三章 储层精细刻画及储量评价
    3.1 测井解释
        3.1.1 定性解释
        3.1.2 定量评价
        3.1.3 解释标准
        3.1.4 解释结果
        3.1.5 其它储层测井解释结果
    3.2 沉积相研究
        3.2.1 沙二段沉积相
        3.2.2 其它层段沉积相
    3.3 地震储集层预测研究
        3.3.1 储层反演预测
        3.3.2 地震属性分析预测
        3.3.3 频率衰减计算与储层预测
    3.4 储层精细刻画
        3.4.1 单砂体划分
        3.4.2 单砂体精细刻画
    3.5 储量评价
        3.5.1 参数确定
        3.5.2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3.5.3 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第四章 三维地质模型
    4.1 工作流程
    4.2 全区沙一下储层地质建模
        4.2.1 工区范围及基础资料
        4.2.2 构造模型的建立
        4.2.3 砂体模型和属性模型的建立
        4.2.4 沙一下储层地质建模认识
    4.3 分区块储层地质建模
        4.3.1 张27X1区块构造模型的建立
        4.3.2 砂体模型和属性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
    5.1 开发方式及产能论证
        5.1.1 开发方式
        5.1.2 产能论证
    5.2 开发方案优化
        5.2.1 井网密度
        5.2.2 方案设计
        5.2.3 方案优选
        5.2.4 单井地质设计
        5.2.5 单井轨迹参数设计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茂805-茂807区块地质特征研究及增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勘探开发概况
    1.3 石油地质特征
第二章 构造特征研究
    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反射波组特征
        2.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2 反射波组特征
    2.2 层位和断层解释
    2.3 构造成图方法及精度分析
        2.3.1 成图方法与精度分析
        2.3.2 成图精度分析
    2.4 构造特征描述
        2.4.1 构造格局
        2.4.2 局部构造特征
        2.4.3 断裂特征
    2.5 新老构造图对比
第三章 沉积特征
    3.1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
        3.1.1 扶余油层测井相模式
        3.1.2 扶余油层单井相分析
        3.1.3 扶余油层连井剖面相研究
        3.1.4 扶余油层平面相特征研究
    3.2 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特征研究
第四章 储层预测
    4.1 储层特征分析
    4.2 基于属性的储层定性分析
        4.2.1 地震属性优选与提取
        4.2.2 分频技术
    4.3 储层反演预测
        4.3.1 测井曲线的编辑与校正
        4.3.2 储层敏感测井参数分析
        4.3.3 地震反演方法
        4.3.4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油藏特征分析
    5.1 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分析
    5.2 扶余油层油水分布特征
    5.3 扶余油层油藏类型
    5.4 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
    5.5 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6 葡萄花油层油藏特征分析
第六章 储层评价及井位部署
    6.1 储层评价
        6.1.1 扶余油层储层评价
        6.1.2 葡萄花油层储层评价
    6.2 井位部署
        6.2.1 扶余油层井位部署
        6.2.2 葡萄花油层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D]. 宋树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J]. 陈欢庆,张虎俊,隋宇豪.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3)
  • [3]基于测井资料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J]. 赖锦,韩能润,贾云武,季玉山,王贵文,庞小娇,贺智博,王松. 中国地质, 2018(02)
  • [4]大庆油田茂803-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征及增储潜力评价[D]. 李薇.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南堡1-1区东一段精细油藏描述与综合治理方案研究[D]. 聂领.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6]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D]. 赖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7]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秀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8]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定量表征方法研究[J]. 杨宁,王贵文,赖锦,王书南,柴毓,吴恒,张永辰,赵显令. 地质论评, 2013(03)
  • [9]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 ——以埕海二区开发方案优化为例[D]. 张守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10]茂805-茂807区块地质特征研究及增储潜力评价[D]. 王德平.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荆丘油田调整挖潜精细储层描述初步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