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2002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陈萱[1](2021)在《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和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赛事旅游意味着旅游者自其所在地来到体育赛事举行地而采取的一切旅游行为的整个流程,属于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囊括的相应内容比体育旅游要少,体现为各类体育赛事与举行地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丰富的旅游项目集合。国内体育赛事旅游领域近阶段呈爆发式扩张,不过受成长时间较短的影响,其理论指导与现实环境还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同国际上比较,仍然相对欠缺。国内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赛事与旅游在许多方面还未能得到有效融合,宣传营销不足、专业组织者人才缺乏,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对体育旅游、赛事旅游没有给予统一的科学定义,整体研究大多都以“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广义上的研究,对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某个城市的影响或成功体育赛事旅游的个案研究,没有指导性的高度站位和全盘布局。2020年应是世界体育大年、旅游大年。但受疫情的影响使之成为“停摆之年”,全世界的体育业和旅游业遭受了重创,并且直至现在尚未消退。旅游产业方面,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1年1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达1.3万亿美元,国际旅游者数量比上一年下降74%,约为10亿人次;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者总规模以人次统计仅达28.8亿,比上一年度降低了52.1%,此外国内旅游总营收为2.2万亿元,也相应降低了61.1%。体育赛事方面,2020年停摆的赛事有东京奥运会、2020年世界体育大会、2020年NBA赛季、欧洲杯和五大联赛及各单项世界锦标赛,其造成的影响可谓无可比拟。拥有“五马”体育赛事名片的武汉,在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所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于次年之初又迎来了全球各国的关切目光,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城市,现在的武汉,正在全面进入疫后复苏的攻坚战中,其体育旅游的复苏和重启更是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未来,随时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全球疫情的完全退去,体育旅游、赛事旅游必将迅速达到高峰,笔者从事体育行业近20年,亲历武汉市多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认为抓住淡季契机,静心思考,对武汉赛事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展开全面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挖掘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和深入探究其整体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高水平体育赛事与旅游产生的互动影响,分析赛事旅游参与者与组织者对赛事旅游的认知与消费决策行为,探索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品牌化发展的有效举措,特别是这座英雄城市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未来体育赛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为赛事旅游提供实践的有效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RMP昂普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概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体育旅游”和“体育赛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及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来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与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主要是从RMP理论切入分析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市场与环境,并运用RMP-AHP模型构建分析,并提出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总结。本论文研究对武汉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布局、资源进行了深入梳理,提出打造“大武汉大赛事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将武汉市体育旅游市场和赛事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相关研究中,首次对武汉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影响因素首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武汉赛事旅游市场政府、组织者、学院博导等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贡献了诸多全新创造性的思路;深入提炼武汉旅游地域特色,首次从打造标杆产品、强化水上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高校资源优势、航空及汽车工业优势、高端休闲赛事优势、赛马文化优势、冰雪运动产业契机等方面,制定了富有武汉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体系,为武汉赛事旅游提供可借鉴性产品开发思路。
王琰琰[2](2021)在《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向我国银行注资成为海外金融机构进驻的首选方法,这种方式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机会和挑战。如今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地制定转型战略,由“规模导向”逐渐转为“价值导向”,形成经营模式转型和服务方式转型并驾齐驱的基本态势。其中:经营模式转型是指由以前单一经营模式转型为多元化经营模式,重要着力点是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方式转型是指改变以前刻板服务,融入更多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后疫情时代,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不明朗,商业银行靠利息收入的传统运营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只有不断创造出业务模式新颖、交易方式便捷、市场认可度高的中间业务产品,才有可能提高盈利能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为商业银行如何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本文还补充了以下重点内容:文中所探讨的中间业务占比是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而当下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交易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和数据收集的时效性无法保证,成本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会计和审计制度有待加强,因受制于成本考核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选取的中间业务占比等数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业务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显着正相关,即中间业务收入越高,经营绩效越好;②在比较经营绩效后发现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③经过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且存在单一门槛值。
梁超[3](2021)在《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科技更新换代,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充了很多。基层网点作为其网络布局中“神经末梢”和最基础物理单元,是产品销售和存贷款营销的主力军和银行服务客户的前沿阵地,也是日常业务的具体履行和实践单元,而柜面基本操作是以上内容得以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基层网点普遍存在柜面操作管理不够精细、内外审检查问题较多,柜面操作效率低下,客户满意程度不高的问题,对基层网点的客户服务和业务开拓产生了负面效果。从柜面操作质量来看,柜面操作质量低下引发的风险不仅会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还会产生“晕轮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和支持,在一段时间内会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度也造成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影响其后续业务开展,更有甚者会引发破产。从柜面操作效率来看,柜面操作效率影响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关乎消费者对银行的评价和满意度,同时当前智能化迁移导致柜面留存业务趋于复杂化和柜面员工普遍比较年轻、学习能力不强、轮岗频繁问题也是柜面操作效率亟待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提升柜面操作质效是基层网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为指引,通过采取研读文献、现场调研、分析案例等方式详细了解A银行Q分行部分基层经营网点的实际情况,并参照笔者及多位运营从业者多年的柜面操作及管理经验,提出并在部分机构应用了柜面操作质效提升方案。该方案以基层网点中反馈较多的对公结算账户业务流程优化为例进行了详细刨析和优化,将内外审检查重点内容融入对公账户日常操作中,同时对部分环节进行标准化改进,减少对公账户流程中的因业务质量不高频繁退回、客户频繁返回网点造成的流程浪费和提交重复资料、重复系统操作等造成的流程重复,并以此为标准对个人跨境汇款、个人外币存取钞、对公单位结算卡取现、个贷还款、未成年人开户、非居民开户、尾箱交接、ATM清机制钞、移动柜台外拓、各条线重点业务监控科目汇总等多达30个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优化。通过对目前柜面操作开展一系列突破性改善和持续性改善,进一步改进目前零散、随意性较强的柜面操作工作流,将目前过度依赖人员管理提升员工素质的柜面操作模式改进为员工在流程中自我提升的柜面操作模式,试点网点运营内控考核明显提升,柜面操作质效明显增强,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提升方案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采取行内问卷、行外问卷、实地访谈、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存在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基层工作和管理经验,提出了优化方案,研究结论更加符合基层网点的真实状况,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文本将柜面操作质量和效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非单纯提升服务或控制柜面操作风险,这更加符合当前银行业自身为提升竞争力而提升服务、监管机构监管日趋严格的内外部环境,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可为银行同业增强柜面人员操作质效提供参照依据。
聂世坤[4](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郭文波[5](2020)在《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黑龙江相较全国水平较晚进入人口老龄化,但存在追赶趋势,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转变为负值,人口老龄化水平也超过了全国水平,而且存在劳动力净迁出的问题,可以说黑龙江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如何降低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变得更为迫切。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文章主要研究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老年人消费结构提供参考,同样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同样众多,但大多数因素变化不大或者本身对消费结构影响不显着,根据对过往研究的梳理,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不仅对消费结构影响显着而且变动量较大,因此文章主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城乡消费差异,论文对城乡消费结构分开分析。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结构升级,在享乐和精神生活上有更多的消费。各个年龄段的消费特点与偏好不同,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发现排除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城镇人口的老龄化依然与食品、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很大关联,但城镇老年人口的增加却对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的支出有负面影响。相比城镇而言,在人口老龄化明显增加农村人口对医疗保健的支出之外,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黑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更为明显,能够用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行很好的解释。在对过往国内外文献梳理和对基本概念理论做了介绍后,第三部分从人口出生率的下滑、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劳动力人口的迁出三个角度分析了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历程,并对比全国水平分析了黑龙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虽然老龄化较为严重,速度也在加快,但劳动力人口的占比仍然很高,应该抓住“人口红利期”加强经济发展,应对将来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其次在收入水平上,黑龙江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农村人均收入在追赶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全国水平,并描述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和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第四部分采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2005年至2017年黑龙江城乡各年龄段人口占比与各类消费品支出占比的关联度,通过收入增长对消费结构带来的影响与灰色关联度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一定会使医疗保健的支出占比提高,同时也对城乡居民其它种类的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根据文章得出的结论,从满足老年人口的消费、人口政策等角度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
王嘉琪[6](2020)在《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文中提出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日益增多,“逮捕孟晚舟”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华为公司的海外危机,华为的系列事件可谓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在此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将如何关注和构建华为?是否存在媒介偏向或污名?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使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臧国仁高中低三层次框架分析法,对2017-2019年以来《纽约时报》关于华为公司的报道进行分析。在高层次框架上,分析新闻报道数量、主题及报道框架;中层次框架主要从主要事件、直接结果等7个环节进行统计分析;低层次框架则分析新闻标题类型、引语。此外,选择和重组机制还将考察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篇幅及基调。通过量化统计与质化分析后,本研究发现,近三年来《纽约时报》对华为的报道呈现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污名框架:“来自中国的技术野心”框架、“国家政治傀儡”框架、“他人权益破坏者”框架。同时,其倾向性可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以弱化正面议题、夸大负面议题体现出新闻框架的偏向;其次,更倾向于使用精英信源传递立场,导致消息来源的偏向;最后,多用间接引语扩大文本主观性,以个人色彩浓烈的新闻特写为主,缺少深度报道呈现,形成了媒介形象的偏向性。
尹姝一[7](2020)在《A公司连续并购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放缓了制药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生存空间更加狭窄。面对行业竞争的加剧,很多制药企业通过产业链布局走向转型升级的道路。连续并购如何帮助制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管理目标?论文选择制药企业A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制药行业的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效应和资源管理等理论,以及A公司2014年—2016年连续并购的样本数据,采用案例研究法、事件研究法、财务分析等方法,探讨与分析A公司基于产业链布局的连续并购案例。案例研究内容包括:在介绍A公司历史沿革、业务特征以及并购过程的基础上,首先,本文分析了A公司连续并购的实施动机,接着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交易结构和整合措施如何影响并购目标的达成。其次,通过市场反应短期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检验连续并购是否带来管理协同、经营协同以及财务协同的预期效果,并由此诊断A公司在连续并购中的问题与风险。最后,得出案例研究启示。通过本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A公司实施连续并购的动因包括:政策环境提供有利契机、战略目标驱动下的产业升级需求、协同预期驱动下的效率提升需求、业绩承压驱动下的多元经营需求。(2)合理的交易结构设计能降低并购风险并优化资本结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是解决融资来源的有效方法。积极实施整合有助于发挥并购协同效应,包括组织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整合、财务资源整合等。(3)通过整合工作,A公司的连续并购确实形成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同时,连续并购显着提升了企业价值,达成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4)然而,连续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商誉减值、政策波动等风险因素,它们影响A公司连续并购的长期效果。针对这些风险,本文从做好尽职调查工作、优化业绩承诺条款等方面提出建议。
陈晶昊[8](2020)在《农业类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并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也更加致力于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提供更专业、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出具高质量审计报告,能够确保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由于农业类上市公司存在现金交易、生物资产难以计量,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重要产业类型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等原因,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较大,管理层财务舞弊或者因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的事件频发,成为审计失败的重灾区。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探寻影响审计质量高低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农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本课题可以助审计行业人员了解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与审计工作现状,其次,为审计人员在应对审计失败的研究中提供方向和借鉴,帮助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本文通过对2001-2019年19年间的证监会处罚公告整理发现:(1)农业类上市公司因IPO或年度财务报告出现财务造假、违规信息披露等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67件审计失败案件中,有12件来自农业类上市公司,占比达到17.91%,远高于其他行业;(2)本文通过对处罚公告的细则进行梳理,从总体、审计程序、具体账户或披露、质量控制四方面,17条细则探寻证监会的关注焦点,和造成审计失败的重点因素。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等研究方法,选取了 2016-2018年,我国A股市场的6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分主体与客体,提出七个假设。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实证分析得出:(1)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越大,审计质量越高;(2)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越强,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越高,越难发生被证监会处罚等审计失败的事件;(3)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复杂程度越高,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时则越谨慎,审计质量越高。本文根据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从行业角度、注册会计师角度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不断完善针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审计程序与方法,避免将其他行业经验生拉硬套;第二,提高事务所和审计师的独立性,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提高会计专业知识事务所在一定的领域内的专长,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水平。最后呼吁被审计单位应当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类上市公司内审部门的应用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法律法规建设,维护行业风气,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发展。
孙佳路[9](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认为《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倪嘉成[10](2020)在《制度复杂性视角下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渐表现为对高新技术制高点的争夺。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也越来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并因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高新技术也是国家提升自身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致力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产业竞争力。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技术创业活动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中国的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基于本地利益而采取相关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形成了区域市场分割问题。这种出于地方利益的制度诉求与国家整体层面的制度要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构成了一种纵向制度复杂性,可能成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活动产生抑制作用的内在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这种制度复杂性视角,使用2002-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的区域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活动的影响机制,并为推动技术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有益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商品市场分割对地区技术创业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商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需求市场受到的限制越严重,高投入与高风险的创新活动难以获得收益补偿,从而不利于技术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的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商品市场分割阻碍了附着于商品上的产品理念与技术知识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传播,导致知识溢出创业机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关系在东、中部地区得到体现,而企业家精神则能够有效缓和制度复杂性压力,减轻商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消极作用。第二,资本品市场分割对地区技术创业有着显着的负面作用,资本品市场分割程度越高,表明地方部门的资本管制和资源配置能力越强,从而更容易导致产业资源错配以及企业家的寻租活动,抑制了创新与技术创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的中介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品市场分割阻隔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使得技术和知识难以通过投资活动得到溢出和扩散,不利于技术创业机会向商业价值转化的实现。此外,资本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负向影响不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这一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地区未能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可以有效地调和这种负面联系。第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也产生了显着的抑制效果,更高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体现了地区间人才流动的阻隔,使得地区难以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实现对技术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进一步的中介机制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知识溢出,使得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在地区之间流动,进而抑制了知识的传递以及技术创业机会的开发与实现。同时,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负面作用在西部地区得到了体现,而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能够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之间起到缓和作用。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揭示了制度环境中同一制度逻辑内部不同层级之间的冲突如何影响组织活动,为制度复杂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第二,首次将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问题纳入制度理论体系,厘清了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活动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中国情境下的技术创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和研究视角。第三,通过揭示知识溢出的中介机制以及经济地区和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机制,为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设计者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提升区域技术创业水平提供着力点与实现路径。
二、对“2002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2002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终述 |
(一)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体育旅游 |
(二)体育赛事旅游 |
二、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体验经济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及影响分析 |
一、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 |
(一)奥运会赛事旅游 |
(二)马拉松赛事旅游 |
(三)世界杯赛事旅游 |
二、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分析 |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
(二)对城市旅游硬件的影响 |
(三)对旅游者数量和城市旅游消费的影响 |
(四)城市旅游软实力的影响 |
(五)对城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
(六)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 |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R)分析 |
(一)自然旅游资源 |
(二)人文旅游资源 |
(三)人力资源 |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市场(M)分析 |
(一)赛事旅游参与者 |
(二)赛事旅游组织者 |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产品(P)分析 |
(一)重要赛事旅游产品 |
(二)产品不足 |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RMP-AHP模型构建分析 |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建立 |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判断矩阵构建 |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层次总排序 |
第五章 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 |
一、整体定位 |
二、发展策略 |
三、赛事旅游产品设置方向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经营绩效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分类 |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 |
二、中间业务的产生原因 |
三、中间业务的分类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一、经营绩效的定义 |
二、经营绩效考评方法 |
三、经营绩效考核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规模经济效应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现状 |
一、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三、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创新能力不足 |
二、风险防范不严谨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现状 |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三、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四、三类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立 |
一、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立 |
三、计量估计结果与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贡献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全面认识中间业务与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的关系 |
一、中间业务与表内业务的关系 |
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全面认识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 |
一、盈利能力影响效应 |
二、发展能力影响效应 |
第三节 弥补短板,发挥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推动作用 |
一、弥补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
二、弥补风险防范不严的短板 |
第四节 推进中间业务健康稳健发展的基本路径 |
一、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 |
二、完善中间业务销售渠道 |
三、加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2.1 相关理论 |
2.1.1 精益管理理论 |
2.1.2 六西格玛理论 |
2.1.3 精益六西格玛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柜面操作质量文献综述 |
2.2.2 柜面操作效率文献综述 |
2.2.3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文献综述 |
2.3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
2.3.1 文献述评 |
2.3.2 本文的理论框架 |
第3章 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银行Q分行概况 |
3.2 柜面操作质效提升的迫切性 |
3.3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 |
3.4.2 柜面操作质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 柜面操作质效问题成因分析 |
第4章 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的优化方案设计 |
4.1 场景改进 |
4.2 定义阶段 |
4.3 测量阶段 |
4.4 分析阶段 |
4.5 改进阶段 |
4.6 控制阶段 |
第5章 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的优化方案改进实施效果分析 |
5.1 实施效果分析 |
5.2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章 结论展望和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提升调查问卷[对客版本] |
附录2: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提升调查问卷[对内版本]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
1.3.4 文献评述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不足 |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
3.1.4 层次分析法 |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
4.3.1 动机分类 |
4.3.2 市场寻求型 |
4.3.3 避税地投资 |
4.3.4 政策激励型 |
4.3.5 制度寻求型 |
4.3.6 战略投资型 |
4.3.7 要素寻求型 |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
4.4.1 政策优势 |
4.4.2 资本优势 |
4.4.3 技术优势 |
4.4.4 货币优势 |
4.4.5 国家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
5.3.1 整体情况比较 |
5.3.2 产品结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
6.1.2 资本的分配 |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
7.5 异质性检验 |
7.5.1 时间异质性 |
7.5.2 国家异质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依据 |
2.1 主要概念 |
2.1.1 人口老龄化 |
2.1.2 消费结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口转变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恩格尔定律 |
2.3 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 |
2.3.1 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
2.3.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
3 黑龙江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结构的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
3.1.1 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
3.1.2 黑龙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
3.1.3 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
3.2 黑龙江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
3.2.1 居民消费水平概况 |
3.2.2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
3.2.3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
3.3 黑龙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
4 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基本假设和模型 |
4.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2.1 数据的来源与整理 |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城镇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3.2 农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3.3 城镇与农村数据的对比分析 |
5 政策与建议 |
5.1 人才政策 |
5.2 开发老龄产业 |
5.3 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
5.4 健全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重点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对象 |
1.6.2 媒体选择 |
1.6.3 样本收集 |
1.6.4 分析单位及类目建构 |
1.7 可信度检验 |
2.内在结构分析:污名化框架占比较大,企业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
2.1 报道总体概述:政治视角为主,呈现明显的“事件导向” |
2.1.1 报道数量及报道阶段分析 |
2.1.2 报道视角分析 |
2.2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的内在结构分析 |
2.2.1 高层次结构的主题框架分析 |
2.2.2 中层次结构的图式分析 |
2.2.3 低层次结构的修辞探析 |
3.框架作用机制分析:呈现“命令式”表达,以负面基调为主 |
3.1 选择机制分析 |
3.1.1 消息来源类目构建 |
3.1.2 消息来源分析:精英信源为主,呈现“命令式”表达 |
3.2 重组机制分析 |
3.2.1 报道体裁分析:带有强烈媒介立场的新闻特写占比最大 |
3.2.2 报道篇幅分析:缺乏客观、深度报道文本 |
3.2.3 报道基调分析:危机爆发阶段负面报道含量最大 |
4.研究结论与探讨 |
4.1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媒介偏向性总结 |
4.1.1 新闻框架的偏向:弱化正面议题,夸大负面议题 |
4.1.2 消息来源的偏向:精心选择信源,以平衡手法掩盖倾向 |
4.1.3 媒介形象的偏向:间接引语扩大文本主观性,缺少深度报道 |
4.1.4 报道影响分析 |
4.2 策略探讨 |
4.2.1 把握“现实”动向,诉诸既有认知 |
4.2.2 通过“话语”做工作,弱化华为与国家政治层面的关联 |
4.2.3 适当运用“感情牌”,增强海外用户对华为的信心 |
4.2.4 以长期行动改变刻板印象,让优质报道内容获得更大的曝光 |
4.3 研究局限分析 |
4.3.1 研究样本与范围覆盖面不足 |
4.3.2 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纽约时报》华为相关报道编码表 |
附录二 :报道样本列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A公司连续并购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链的布局 |
1.2.2 企业连续并购 |
1.3 理论基础 |
1.3.1 协同效应理论 |
1.3.2 企业资源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制药行业产业链的概述 |
2.2 A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经营状况 |
2.2.1 A公司业务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2 A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其特征 |
2.3 连续并购形成产业链布局的状况 |
2.3.1 并购BY公司的过程 |
2.3.2 并购其余公司的过程 |
2.3.3 连续并购的直接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连续并购的动因分析 |
3.1.1 外部动因分析 |
3.1.2 内部动因分析 |
3.2 连续并购的作用机制分析 |
3.2.1 交易结构的设计 |
3.2.2 整合措施的考量 |
3.3 连续并购的实施效果分析 |
3.3.1 协同效应分析 |
3.3.2 价值创造效果 |
3.4 影响实施效果的问题诊断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连续并购是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
4.2 合理设计交易方案降低并购风险 |
4.3 通过整合机制促进协同效应发挥 |
4.4 关注商誉减值并且强化防控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农业类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类上市公司及特征 |
2.1.2 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 |
2.1.3 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个体行为理论 |
2.2.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3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现状描述 |
3.2 近年来事务所审计失败案件统计分析 |
3.3 影响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因素分析 |
3.3.1 审计主体方面 |
3.3.2 审计客体方面 |
4 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选择变量与建立模型 |
4.3.1 选择变量 |
4.3.2 建立模型 |
4.4 实证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多元回归分析 |
4.4.4 实证研究结论 |
5 提高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
5.1 深入了解客户行业性质及特征 |
5.2 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
5.3 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方案设计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
5.4 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
二、研究基础 |
(一)关于趣味 |
(二)关于媒介趣味 |
(三)关于电影趣味 |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
一、趣味的流变 |
二、趣味的创新 |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
结论 |
引用和参考文献 |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制度复杂性视角下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
1.1.2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部署 |
1.1.3 区域市场分割问题仍然严峻 |
1.1.4 制度环境在技术创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重点 |
1.3.5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制度复杂性视角的起源与发展 |
2.1.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1.2 制度逻辑理论与制度复杂性 |
2.2 市场分割问题 |
2.2.1 市场分割的现象 |
2.2.2 市场分割的成因 |
2.2.3 市场分割的后果 |
2.2.4 市场分割的不同类型 |
2.3 技术创业 |
2.3.1 技术创业的界定 |
2.3.2 技术创业的特点 |
2.3.3 技术创业的相关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制度复杂性视角下的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3.2 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3.2.1 商品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3.2.2 资本品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3.2.3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3.3 知识溢出对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的中介机制 |
3.3.1 知识溢出创业理论 |
3.3.2 市场分割、知识溢出与技术创业 |
3.4 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在不同经济地区的空间异质性 |
3.5 企业家精神对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的调节机制 |
3.5.1 企业家精神理论 |
3.5.2 市场分割、技术创业与企业家精神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主要变量测度 |
4.2.1 市场分割的测度 |
4.2.2 市场分割的趋势分析 |
4.2.3 技术创业的测度 |
4.2.4 知识溢出的测度 |
4.2.5 经济地区的测度 |
4.2.6 企业家精神的测度 |
4.2.7 控制变量 |
4.3 技术创业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4.4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第5章 商品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5.1 商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主效应回归分析 |
5.2 知识溢出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5.3 空间异质性及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5.4 结果讨论 |
第6章 资本品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6.1 资本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主效应回归分析 |
6.2 知识溢出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6.3 空间异质性及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第7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技术创业 |
7.1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主效应回归分析 |
7.2 知识溢出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7.3 空间异质性及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7.4 结果讨论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商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抑制机制 |
8.1.2 资本品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抑制机制 |
8.1.3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抑制机制 |
8.2 对策建议 |
8.2.1 破解市场分割格局 |
8.2.2 促进知识溢出创业 |
8.2.3 平衡经济地区发展 |
8.2.4 培育企业家精神 |
8.3 研究局限 |
8.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对“2002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的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D]. 陈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D]. 王琰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A银行Q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质效提升研究[D]. 梁超. 山东大学, 2021
-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
- [5]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 郭文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6]潜在的媒介偏见:美国主流媒体的华为报道研究 ——以《纽约时报》为例[D]. 王嘉琪. 暨南大学, 2020(05)
- [7]A公司连续并购的案例研究[D]. 尹姝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农业类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D]. 陈晶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制度复杂性视角下市场分割对技术创业的作用机制研究[D]. 倪嘉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