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验收

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验收

一、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检查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方圆[2](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许翔杰[3](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帅锋[4](2016)在《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践证明,军地疾控应急力量采取统一指挥、军地协调、步调联动、信息共享等联防联控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军地合力,是成功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关键。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军队与地方的资源优势,推动军地疾控应急力量的同步协调统筹发展,提高国家疾控应急整体能力和水平,本研究拟在总结得出军队和地方疾控应急体系建设现状和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推动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策略,启示我国应推动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案例研究、对比研究、逻辑归纳等方法,开展军民融合基本理论研究、军民融合国外模式比较研究、军民联合救援实践案例研究、军民融合现状与问题研究、军民融合建设策略研究。研究表明:(1)疾控应急工作的突然性、风险性、组织协调复杂、后勤保障难、处置效果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要求推动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具备提高组织指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后勤保障能力、专业救援能力等优势。(2)“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常态运转、权威高效、法律保障、联储共济”是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应急体系发展建设的趋势。(3)汶川抗震救灾中军地密切协同,军队力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军地协调、组织指挥、力量协同、后勤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4)军地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管理体系没有常态运转,权威性不高,针对疾控体系建设,缺乏长效性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其次,力量体系建设存在救援人员心理适应性有待提高、体能素质有待加强、专业技能不平衡、装备列装与维护更新不到位、军地人员相互交流了解缺乏、军地防疫队伍融合建设不够紧密等问题;其三,在法规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原则性太强、法律体系不够完整、法律体系同步更新不足;其四,在预案建设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有机衔接不够、操作性不强、修订不及时、平时应用不足等问题;其五,在信息融合方面,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政策配套不全、技术标准缺位等问题。其六,在联合训练方面,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筹划、缺乏场地、经费、标准等训练保障、参训机构与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在物资储备方面,存在药材联合储备标准体系有待建立、物资储备资金没有专项保障、物资储备应急调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借鉴国外做法,针对国内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策略:(1)军民融合疾控应急管理体系整体化建设;(2)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力量体系模块化建设(3)军民融合疾控应急法规体系层次化建设;(4)军民融合疾控应急预案体系操作化建设;(5)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信息体系共享化建设;(6)军民融合疾控应急训练体系联合化建设;(7)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储备体系共济化建设。

王猛[5](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慈善事业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慈善组织是慈善活动实施的载体,中国历朝历代曾经出现过多种形式的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开展了大量救助活动,这有效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协调、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慈善组织开展活动的善款善物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的捐赠,这种捐赠背后是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与认可,也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信力作为“无形资产”,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社会衡量慈善组织优劣的重要尺度。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近几年,一些慈善组织因为自身管理失范,频频陷入信任危机,其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有所下降,这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论文试图运用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以期以史为镜、总结有益经验,为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借鉴。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缘由;基于学界对历史上和当前慈善发展史、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回顾,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评论;随后对文章的研究时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情况。近代时期是中国慈善组织尤其是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鼎盛时期,首先分析了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兴盛的背景,接着对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进行剖析、对政府法制在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的规范进行分析,最后对典型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一些措施进行探析。第二章主要讨论复苏时期(1978-199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情况。首先回顾了1949-1978年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以及这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举措;接着分析了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面临发展环境和这时期慈善法制的建设情况;最后,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探析慈善组织在塑造公信力方面的一些运行机制。第三章探究了快速发展时期(1994-2007)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情况。首先从中央政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方面对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描述了其态势,接着结合这一时期政府最新慈善法制建设说明其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再次,以“明报事件”、提出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倡议书等几个典型事例分析民间力量在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最后,以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探究这时期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的具体举措。第四章对转型时期(2008--)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自然灾害中的慈善组织应对及2008年之后慈善组织的发展态势:接下来,对2008年之后的慈善法制建设进行分析;接着以“制定《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透明慈善联合行动”等事件分析民间力量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剖析转型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有益经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与未来。首先总结了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演变,也就是慈善法制建设由缺位到相对健全、民间力量成为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角色、社会媒体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愈来愈深;接着介绍了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一些做法;随后论述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应当要处理好慈善组织与政府、与社会媒体、与捐赠主体、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未来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方向和举措。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给出一个概括性归纳,总结如下:慈善组织的发展需要公信力,公信力是推动慈善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使然;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慈善组织自身、政府、社会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性建设,更是一种慈善文化的建设。

刘祖爱[6](2014)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史料考证法、比较研究法、史实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全文共包括七部分:绪论部分回顾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研究的缺失,指出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并就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重难点进行说明。论文首先探讨了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及进程。阐明近代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朱德的特殊阅历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朱德军事技术思想是朱德同志从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人民军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初步产生、基本形成和系统完善三个大的时期,认为从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到1928年朱毛会师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萌芽时期;从1928朱德会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基本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的深刻变化,围绕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国防武装力量而进一步升华了其军事技术思想。然后,从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军事技术训练教育思想和军事工业建设思想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朱德的军事技术的地位思想的主要表现:“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是朱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武器缴获成为主要来源且兵源以科学文化落后的农民为主的工农武装实际,强调军事技术对人民战争战术决定性作用;朱德关于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不仅肯定了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而且突出了技术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朱德关于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的思想,避免了过去将勇敢和技术割裂的片面思想,将勇敢和技术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朱德的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首先,办好军事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的思想指导下,考察了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据地,从无到有、从综合到特种人才教育的艰难发展历程。其次,考察了朱德关于军事技术教育训练主体、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如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与实践;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思想与实践;军事训练中的分级负责和训练过程中的官兵互训的技术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工业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工业基础。主要阐明了朱德关于兵工厂建设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指导人民兵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思想与实践;关于人民兵工管理的思想与实践;关于向世界学习先进军事技术促进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论文还分析了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点和地位。通过跟毛泽东比较,探讨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指导人民兵工和人民军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跨越。论文最后指出了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理论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要挖掘新的史料,进一步研究朱德关于军民两用、军事技术人才、军事技术发展等思想,深化朱德与毛泽东的比较研究。

尹传政[7](2013)在《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纵览建国以来优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完善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是当代中国优抚制度的确立时期。在总结革命战争实施的优抚制度基础上,1950年12月,内务部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等。自此,确立了国家的优抚法律体系,奠定了国家优抚制度的基础。当时,根据保家卫国的需要和实际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采取了诸多优抚措施。在优待政策方面,国家在农村主要推行了以社会负担为主体的代耕制度,在城市主要实施了优待就业政策,同时还对烈军属在医疗费用、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予以优待。在抚恤方面,针对伤残军人的抚恤要求,国家提高了抚恤标准,完善了评残办法。在褒扬方面,国家给烈士追功授予,并举行各种悼念扫祭活动及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此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间下发通知慰问、召开会议、座谈会及文艺汇演等;平日则经常动员有关人员给烈军属做家务、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从抗美援朝到文革发生是优抚制度的发展时期。和平的建设环境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优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优待制度方面,代耕制度逐渐为优待劳动日所替代,而且实物补助作为一种优待辅助手段被推行。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再一次提高了伤残抚恤标准,同时为解决以前战争遗留的伤残问题,国家再次对伤残军人实施医疗费用的减免。褒扬政策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原来的做法之外,国家加强了烈士纪念建筑修建的监督管理,严禁乱建。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声浪冲击了整个优抚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优抚机构被撤销;优抚政策被废止;抚恤标准难以提高;优抚对象受到迫害等。但是一些做法仍被坚持了下来,比如,优待劳动日、定量补助等;拥军优属活动也一直开展,形式还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后,优抚制度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优抚法规诞生。比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由此,原来的优抚政策更加制度化、法规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烈士褒扬条例》等。由此,优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待制度方面,农村的优待劳动日被优待金所取代;定期定量补助最终以定期抚恤的形式确定下来。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先后十三次提高伤残抚恤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残条件。褒扬制度方面,国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烈士评定条件,扩大了参评范围;其指导思想是既注重精神奖励又重视物质奖励。拥军优属方面,积极开展双拥活动,特别是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奖励制度。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到抗美援朝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从某个角度看,它成为促使军人形象改变的一种背后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则变为社会中“最可爱的人”,人人争而为之。显然,它使中共在赢得人民支持和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优抚制度则担当着支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郜彬[8](2013)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织和冲突也在不断加剧。人类社会在积聚巨大物质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如何发挥文化和精神的先导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近代,医学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也在进行着理性的文化和哲学思考。医学与其他门类科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人学和人性问题始终是医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医院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条件的改善和设备的更新,但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技术,但发挥决定作用离不开人的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化对于医院发展具有更持久、更深远、更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医院的发展和管理靠的是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医院的进步与创新靠的是孜孜以求的精神和知识的力量,医疗服务质量靠的是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结合,医患关系和谐的是尊重、理解、奉献和信任。任何一个希望事业顺利发展的领导者,任何一个希望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管理者,任何一个希望建功立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都需要从物质到精神、从技术到品德、从处事到为人、从先义到后利等多个角度,努力创造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队伍建设和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这是医院健康发展之本,是建设人民满意医院之基,也是医护人员走向成功的关键,这就是医院文化。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作为一所部队医院,应该是先进医院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该更加重视医院的文化建设,更应在医院文化建设上走在社会和时代的前列。本文就是为武警医院的文化战略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高尚医德”、“高超医术”作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从医院建设的战略高度上阐述这一文化建设目标的提出,以此来指导和推进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建设,同时促进医院全面建设与长远发展。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了论文的基本结构。阐明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给出了医院文化的概念,运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战略分析方法等,研究了医院文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比较分析剖析研究了国内、军内和自治区重点医院的文化建设的实例;通过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提出了“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确定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同时给出了实现这一文化战略的基本路径与措施。

傅宁军[9](2012)在《大学生从军报告》文中提出题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子大学,崇尚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海纳百川胸怀古今的传承之地。理性解读,应该是一个以聚集人才、提升科技、传播知识为己任的教育殿

徐立[10](2012)在《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系统分析、内容分析、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家应急卫生队伍、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经验,研究其概念、性质、任务功能、建设背景、建设特点、能力要素构成,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需求为牵引,对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建设的策略措施。论文分为七部分,包括前言和六章正文。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正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和美国、加拿大、法国、俄国、日本、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军队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的情况,总结其建设特点和模式,借鉴其建设经验。第二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主要对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医疗救援队、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组织形式,建设的形势背景、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介绍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筛选的92篇与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建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8个一级分析类目,用人工方法分析每篇文献的内容并按既定的类目归类,形成16个二级类目,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军队机动医疗分队既往遂行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问题大小依次为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药材保障、卫勤训练、组织建设和卫勤预案等6个主要方面,并通过二级类目详细介绍了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为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第四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分析了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和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能力要素构成及各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形成了包括应急筹划能力、应急准备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后送能力、药材装备保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6个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29个三级要素的能力要素体系,分析了各个能力要素的内涵和建设要求。第五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包括七个部分。一是明确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建设任务、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目标。二是在职能分析基础上,进行工作岗位设计、组室设计、职责权限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计,形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结构。三是根据军队应急医疗救援的需求和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指标,参考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技术结构。四是对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药材装备配备进行设计,提出药材储备供应采取基本模块(战常材)+补充模块(水灾、地震、火灾、特殊人群)+药材单品种(缺乏消耗规律的品种)的模式;装备配备采用基本模块加补充模块的方式,以野战医疗所的基本卫生装备为基本模块,配备抗洪抢险(包括洪涝水灾、海难)、重大伤亡事故救援(包括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航空事故等)和火灾救援(包括重大火灾火情等)3个补充子模块。五是设计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室关系、标准制度、救援预案、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六是在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应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改造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研发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七是采取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灵活编组、加强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等措施,增强应急医疗救援队的适应性。第六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研究。提出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抓好综合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开展基地化训练;加强检查评估6个方面的策略措施。本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创新点:一是运用组织理论,首次分析提出应急医疗救援队与医院在组织结构上构成矩阵式关系;二是首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应急医疗救援问题研究;三是首次运用组织设计方法,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能,并进行岗位设计、组室划分、职责权限划分,以及技术结构、物资配备、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设计;四是突破传统预案模式,以救援行动程序为主线制订基本预案框架。本研究提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特点、基本原则、各项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建设要求,已经在总参谋部颁发的《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方案》、即将由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中得到应用,在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基础上撰写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卫勤分队能力建设》被收入《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

二、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检查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检查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章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俄罗斯
    第三节 日本
    第四节 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实践案例研究
    第一节 组织指挥
    第二节 力量部署
    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恢复共建
    第五节 效果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第二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力量体系建设现状
    第三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第四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
    第五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第六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训练体系建设现状
    第七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储备体系建设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
    第二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力量体系模块化建设
    第三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法规体系层次化建设
    第四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预案体系操作化建设
    第五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信息体系共享化建设
    第六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训练体系联合化建设
    第七节 军民融合疾控应急储备体系共济化建设
    本章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缘何选择此题
    三、学术研究回顾与述评
    四、选题研究时限及基本概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回顾(1840-1949)
    第一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兴盛背景
        一、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思想双重启发
        二、自然灾害与战乱纷繁构成社会基础
        三、国外力量援助近代慈善组织的成立
        四、经济发展为近代慈善组织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
        一、组织宗旨:解决社会问题,易使众人信服
        二、管理体制:体现民主理念,注重权力制约
        三、组织成员:主要领导有威望,一般会员有限制
    第三节 政府法制对慈善组织运行的规范
        一、善款善物的筹集
        二、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三、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第四节 近代慈善组织如何维护自身公信力
        一、资金筹募与使用
        二、资金的监管
        三、财务信息的公开
        四、赈灾程序
        五、救助对象甄别
第二章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研究(1978-1993)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生存及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1949-1978)
        一、建国初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
        二、1949-1966年间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
        三、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自我反思
    第二节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趋于稳定
        二、政府职能始让民间
        三、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慈善参与
        四、救灾思想更加合理
    第三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慈善组织登记注册
        二、善款的筹集使用
        三、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四、首个慈善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资金筹集社会化
        二、资金使用准确化
        三、内部监管多样化
第三章 发展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1994-2007)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及其发展态势
        一、中央政策更加明朗
        二、社会环境已然形成
        三、政府对慈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
        四、慈善组织的成长及其发展态势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慈善组织准入
        二、慈善资金使用
        三、政府监督管理
        四、组织信息公开
        五、慈善组织评估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2年“明报事件”
        二、制定“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
        三、发布“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倡议书”
        四、科研机构为公信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日常工作管理
        二、内部专业化建设
        三、财务监督管理
第四章 转型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2008-)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的转型发展
        一、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慈善组织应对
        二、2008年后的中国慈善组织发展
        三、第二次转型:由近代向当代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资金使用
        二、监督管理
        三、信息公开
        四、征信与组织评估
        五、其他指引性规定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制定《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
        二、开通“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三、透明慈善联合行动
        四、成立中国慈善联合会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中国红十字会
        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第五章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演变
        一、慈善法制建设由缺位到相对健全
        二、民间力量变为推动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角色
        三、社会媒体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愈来愈深
    第二节 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香港慈善发展简述
        二、香港慈善组织如何获得公信力
        三、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第三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慈善组织与政府
        二、慈善组织与捐赠主体
        三、慈善组织与社会媒体
        四、慈善组织与其他组织
    第四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未来构建
        一、未来方向:以自律为基础,辅之以他律
        二、具体措施:内部自律+外部他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四、创新之处和基本思路
    五、主要方法
第一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产生的技术条件
        一、近代以来中外军事技术的悬殊
        二、中国政治经济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
        三、独特的个人阅历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
        一、初步产生时期
        二、体系形成时期
        三、系统完善时期
第二章 朱德军事技术地位思想
    第一节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论断
        二、针对我军实际提出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政治合格后技术决定一切
        一、要准备使用最新式的技术来武装铁的红军
        二、把科学与抗战建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
    第三节 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
        一、勇敢和技术是革命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军队建设的战略对策
第三章 朱德军事技术教育训练思想
    第一节 办好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随战随训的随营综合学校到专业技术学校
        二、抗战时期快速发展的军事专门教育
        三、解放战争时期技术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
        四、建国初期军事技术教育大规模正规化发展
    第二节 军事技术教育训练必须从实际出发
        一、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二、结合技术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选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员
    第三节 军事技术训练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
        一、干部一定要亲自把技术摸熟
        二、干部要带头学习技术
        三、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第四节 勇敢加技术的练兵思想
        一、练心是官兵练技术的动力源泉
        二、练技术是官兵完成政治历史使命的必要保障
第四章 朱德军事工业建设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兵工厂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大事
        一、兵工厂建设是红军建设的大事
        二、军事工业只能基于抗日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大规模战争首先不能离开兵工生产
        四、国防工业和军事后勤的现代化是实现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保证
    第二节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兵工工业
        一、白手起家创建中央红军兵工厂
        二、自力更生地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事业
        三、抢占华北和东北兵工资源
        四、基本上形成常规武器配套生产能力
    第三节 兵工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重视兵工管理体系建设
        二、从军事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兵工建设
        三、兵工建设既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又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
    第四节 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思想
        一、努力学习世界上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对外学习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夯实自力更生的基础相结合
        三、主张采取多种方式学习世界先进军事技术
第五章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特征
        一、朱德与毛泽东关于军事技术的相关论述的比较
        二、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历史作用
        一、创造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科技思想
        二、创造了白手起家的军事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
    第二节 助伤抚亡
        一 抚恤体系建立
        二 救助伤残
        三 安抚亡灵
    第三节 褒扬英烈
        一 条例与政策
        二 各种活动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
        一 全民参与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三 赴朝前线慰问
        四 保障与实施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
        三 国家补助办法
    第二节 关爱伤亡
        一 抚恤政策
        二 伤残待遇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
    第三节 铭记先烈
        一 纪念活动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
        三 追认授誉
    第四节 社会动员
        一 节日慰问
        二 评选模范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
        一 优待的实施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
        一 节日动员
        二 日常宣传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
        二 优待金发放
        三 定期定量补助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尊重生命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
    第三节 褒扬立法
        一 永久纪念
        二 法规条例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
        一 节日与日常
        二 保障与规范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
        一 伤残人的生活
        二 死亡者的补偿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
        一 内容与形式
        二 褒扬金制度
    第四节 双拥活动
        一 与时俱进
        二 双拥建设
结语
    一 社会影响
    二 基本经验
    三 问题与解决
参考文献
后记

(8)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医院文化概念及作用和意义
    2.1 文化的概念
    2.2 医院文化的概念
    2.3 医院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2.3.1 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第一竞争力
        2.3.2 医院文化的意愿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2.3.3 医院文化使医院持续发展
        2.3.4 医院文化是医院扩张的理由和力量,文化的融合是真正的兼并
第三章 医院文化建设比较分析
    3.1 北京协和医院:传承协和优秀文化,引领医院科学发展
        3.1.1 协和医院优秀的文化
        3.1.2 协和医院优秀文化的传承
        3.1.3 协和医院优秀文化的现在
    3.2 解放军301(总医院)医院:创造一流文化品牌,推进医院科学发展
        3.2.1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铸就医院文化之“魂”
        3.2.2 拓展文化设施载体,夯实医院文化之“基”
        3.2.3 树立宣扬先进典型,发挥医院文化之“功”
        3.2.4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弘扬医院文化之“风”
        3.2.5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展示医院文化之“形”
    3.3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用心铸造医院文化,用爱谱写文化新篇
        3.3.1 精医创新,诚信为民,医院文化培养职工的博爱之心
        3.3.2 文化管理,规范行为,医院文化培养职工的进取之心
        3.3.3 优质服务,创建品牌,医院文化培养职工的敬业之心
        3.3.4 和谐为本,团结一致,医院文化创造和谐凝聚人心
    3.4 解放军309医院:绿色是生命之本,文化是医院之魂
        3.4.1 生态医院建设的由来
        3.4.2 生态医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4.3 生态医院建设的理念
        3.4.4 生态医院建设的主题
        3.4.5 生态医院建设的历程
        3.4.6 生态医院的建设项目
        3.4.7 生态医院建设的内涵
        3.4.8 生态医院建设的成效
        3.4.9 生态医院建设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战略的现实分析
    4.1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概况
    4.2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管理现状调研
        4.2.1 问卷调研的内容
        4.2.2 文化访谈
        4.2.3 医院文化建设资料采集
    4.3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第五章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战略的内涵和使命
    5.1 “高尚医德”的内涵要素
        5.1.1 医学报国的职业理想
        5.1.2 服务人民的职业情怀
        5.1.3 淡泊功利的职业境界
        5.1.4 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5.1.5 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
        5.1.6 治病救人的职业良心
        5.1.7 热爱病人的职业情感
        5.1.8 忠诚慎独的职业品行
    5.2 “高超医术”的内涵要素
        5.2.1 极端负责的医疗态度
        5.2.2 恭谦和蔼的医疗言行
        5.2.3 丰厚博学的医疗知识
        5.2.4 整体辩证的医疗思维
        5.2.5 躬亲规范的医疗习惯
        5.2.6 严谨求实的医疗作风
        5.2.7 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
        5.2.8 精心施治的医疗过程
第六章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实现文化战略的措施
    6.1 “两高精神文化”战略实施要遵循二条基本路径
        6.1.1 文化盘点:确立“两高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
        6.1.2 文化设计:架构“两高精神文化”的科学体系
        6.1.3 文化维护:营造“两高精神文化”的环境氛围
    6.2 “两高精神文化”塑造要把握好五大重点问题
        6.2.1 发挥核心人物的主导作用
        6.2.2 化为领导班子的坚强意志
        6.2.3 激发各级干部的率先垂范
        6.2.4 激励医务人员去终生践行
        6.2.5 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学生从军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 抉择
    一、从缓征到应征
    二、只要祖国需要
    三、舍弃中的担当
    四、准备与无准备
    五、入学就是入伍
第二章 砥砺
    一、“大笨”并不笨
    二、跌倒了爬起来
    三、坚持就是胜利
    四、双赢在于情商
    五、从校园里起步
第三章 跨越
    一、赶上变革潮头
    二、自信才有自我
    三、战场没有第二
    四、假如明天打仗
    五、心与心有多远
    六、只对战争负责
第五章 重塑
    一、大学生当军嫂
    二、两棵并肩的树
    三、给他一个后方
    四、我家就是兵站
    五、与军人的缘分
第五章 兵魂
    一、足以终生铭记
    二、当兵要当枪王
    三、没什么干不了
    四、岁月激情燃烧
    五、根深才能叶茂
    六、勇敢源自使命
后记 军人不是天生的

(10)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与意义
    三、 主要研究内容
        (一)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三)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总体设计
        (六) 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一、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一) 基本情况
        (二) 建设特点
        (三) 经验借鉴
    二、 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与经验借鉴
        (一) 基本情况
        (二) 力量类型
        (三) 建设模式
        (四) 经验借鉴
第二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形式和任务
        (一) 相关概念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形式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功能定位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环境背景
        (一) 国家完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要求统一规划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
        (二) 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能力
        (三)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军队卫勤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四) 学习借鉴世界灾害医学救援经验,要求建立军民一体的医疗救援体系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 组织建设上强调一队多用
        (二) 技术建设上强调一专多能
        (三) 物资和基础建设上强调依托现有
        (四) 后勤建设上强调独立保障
        (五) 经费投入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强调寓军于民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军地联合,共同建设
        (二) 统筹兼顾,一队多用
        (三) 功能配套,素质过硬
        (四) 全面建设,突出重点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组织设计理论
        (二) 综合集成理论
第三章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一、 内容分析法介绍
        (一)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二) 内容分析法的由来
        (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四)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原因
    二、 主要分析过程
        (一) 检索并筛选文献
        (二) 建立分析类目
        (三) 内容分析和归类
        (四) 定量处理与计算
        (五) 结果解释
    三、 分析结论
        (一) 装备配备不尽合理
        (二) 组织指挥制约因素多
        (三) 药材品量不适用
        (四) 卫勤训练效果差
        (五) 组织构成不合理
        (六) 卫勤预案不实用
        (七) 标准制度不健全
        (八) 医疗后送文书不配套
        (九) 综合救援能力有差距
第四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一、 确定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
        (一)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二) 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的特点及能力需求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二、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及过程
        (一)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
        (二) 能力要素的筛选过程
    三、 能力要素内涵及建设要求
        (一) 应急筹划能力
        (二) 应急准备能力
        (三) 机动部署能力
        (四) 医疗后送能力
        (五) 药材装备保障能力
        (六) 环境适应能力
第五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
        (一) 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的依据
        (二) 建设任务
        (三) 建设目标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结构设计
        (一) 职能分析
        (二) 工作岗位设计
        (三) 组室划分
        (四) 职责和权限划分
        (五) 管理层次及管理幅度设计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技术结构设计
        (一) 设计技术结构的基本依据
        (二) 预编人员类型及数量测算
        (三) 人员抽组条件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物资配备设计
        (一) 药材配备与管理
        (二) 装备配备与管理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制度设计
        (一) 组室关系设计
        (二) 标准制度设计
        (三) 救援预案设计
        (四) 运行机制设计
        (五) 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设计
    六、 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
        (一) 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二) 改造利用军队《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
        (三) 研发应急医疗救援队管理与指挥信息系统
        (四) 研发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
        (五) 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
    七、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适应性设计
        (一) 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
        (二) 采取灵活的编组形式
        (三) 加强计划及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
        (四) 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第六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一、 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一) 总后勤部各部门的职责
        (二) 军区联勤部职责
        (三) 抽组单位职责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责
    二、 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
        (一) 建立党团组织
        (二)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 加强作风纪律建设
    三、 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
        (一) 明确试点试验目的
        (二) 确定试点试验内容
        (三) 搞好试点试验保障
        (四) 抓好经验总结推广
    四、 抓好信息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
        (一) 抓好卫勤指挥信息集成
        (二) 加强伤员搜救信息集成
        (三) 加强伤病救治信息集成
        (四) 加强药材保障信息集成
    五、 开展基地化训练
        (一) 构建逼真的训练环境
        (二)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三) 构建模拟救援对象
        (四) 健全训练科目与内容
        (五) 统一训练评估标准
    六、 加强检查评估
        (一) 评估内容
        (二) 评估办法
        (三) 评估步骤
        (四) 结果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内容分析法相关统计表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咨询及统计表
    三、 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基本预案模板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检查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 方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3]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4]军民融合疾控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研究[D]. 李帅锋.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D]. 王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6]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祖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D]. 尹传政.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文化战略研究[D]. 郜彬.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9]大学生从军报告[J]. 傅宁军. 中国作家, 2012(14)
  • [10]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D]. 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武警部队又有7个单位通过全军甲级卫生单位验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