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邹志勇,董彦会[1](2022)在《重视儿童成长早期环境 促进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早期成长环境与其身心发育、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如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等与儿童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密切相关。政府及家长应重视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早期发展有重要作用。
李怡果[2](2021)在《祖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养育特征分析》文中指出
唐梦灵[3](2020)在《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本作为幼儿社会化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幼儿建构精神世界,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与意识的有效工具。3-6岁是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绘本中投射出的关于两性角色的定型看法,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问题,探究幼儿绘本中所传递的性别意识观念是否正确,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80本适合3-6岁儿童阅读与欣赏的幼儿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幼儿绘本中男女角色出现的频次和不同性别担当主角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绘本角色的外在形象、性格特征、绘本人物的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不同性别儿童的角色分析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类统计,探讨幼儿绘本在性别角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种问题的成因,进而有针对性的从创作与教学两方面提出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绘本在性别角色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幼儿绘本中男女性别角色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二是男女两性在社会角色上有明显不同;三是绘本中存有性别刻板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影响;绘本创作者的性别无意识;绘本评审专家缺少对性别视角的关注。针对绘本中存在的性别角色问题,从创作方面和教学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创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在绘本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性别平等;评审专家需确立性别批判意识;幼儿教师应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多元化解读绘本角色,甄别性别平等绘本。
薛洁[4](2020)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对幼儿日后的心理发展、社会交往以及形成完整和健康的双性化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种教育的共同影响,且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因此,幼儿园性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开展科学、正确的性别教育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性别认知,提高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减少甚至消除其观念中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最终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双性化的人格。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对双性化教育的重视不足,教师在施教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性别教育对幼儿双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以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双性化视角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开展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文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选题缘由,通过梳理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相关文献丰富理论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创新点,确定研究方法,并进一步论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研究者将幼儿园性别教育置于双性化视角之下开展相关的现状调查,这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者实地观察和走访的四所幼儿园中性别教育的实际现状,主要通过对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种游戏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的观察,了解师幼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性别教育随机指导以及存在的教育影响。再次,文章从双性化的教育视角出发,针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研究者总结出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教师自身观念和行为方面来看,存在性别教育观念不合理、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由于受到自身固化的性别观念的影响,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最后,研究者通过整合与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这部分主要介绍文章为解决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幼儿园如何科学正确地开展双性化教育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以期为切实提升教师双性化教育的质量提供帮助。
胡晓雅[5](2019)在《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以贵阳市A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贴上了男性、女性的标签,并且在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影响下不断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成长过程中幼儿经常会提问“我为什么是男(女)孩子?”、“我是怎么来的?”,可见幼儿从知道自己的性别开始就对性别这一领域充满了求知欲。学前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阶段,性别角色的建立和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学前阶段引入性别视角,在幼儿园开展基于儿童视角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特点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选取了贵阳市A幼儿园两个大班共63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及作品分析法对该园大班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进行调查。首先运用文献法通过检索“性别角色”、“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等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其次通过观察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性别现象结合对幼儿绘画组品的分析和访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包括对性别概念的理解、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大班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本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性别概念,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幼儿眼中的男女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型、服装、配饰等外在特征方面,但在判断他人性别时易受外在特征改变的影响;在性别角色观方面幼儿能够将性格特质以及职业选择与性别相结合;幼儿的性别化行为主要体现于幼儿对游戏玩伴和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同时在游戏中出现了性别隔离现象。总结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研究者得出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教育及大众媒体等。最后研究者就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者的观念两个方面对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期丰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胡懿萍[6](2019)在《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大部分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儿童在人格的发展即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健全上产生不足,大多数表现在懦弱、怯懦、依赖感强、性别角色的性取向的各种问题。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找出7-12岁儿童实验前、后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与对照组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试图通过跆拳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进行干预,完成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过程,强化儿童勇敢、不惧挫折的意志品质,同时,强化男性儿童的阳刚气。希望通过跆拳道运动促进子女或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的良好以及人格的健全。本课题试图通过跆拳道的教学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与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攻击性与性别角色是否有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方法,以胡家湾小学跆拳道特长班7-12岁儿童为实验组和胡家湾小学普通班7-12岁的儿童为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实验前、后攻击性和性别角色各维度上的差异。探索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攻击性得到了显着提高。跆拳道训练能有效的提高男性儿童工具性攻击性即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影响,但对攻击性的两个负面变量愤怒和敌意性攻击不存在任何显着性的影响。2.实验前的女性儿童攻击性水平相较于男性儿童而言本来就比较低,通过跆拳道的干预下,男性儿童的攻击性明显增高,但是在女性儿童法人攻击性上却是:实验前、后发现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虽然有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3.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得到显着改善。结果表明:跆拳道训练能够提高男性儿童性别角色的男性化分值,但是对性别角色的女性化分值没有显着性的提高。4.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在男性化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
李雪[7](2019)在《双性化教育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的研究 ——基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小组的社工服务分析》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男女两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且针对男女两性的明确分工逐渐减小,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以往被认为是异性从事的工作。同时,现代社会需要具备果断、大胆、细致、富有同情心等多方面特质的人才,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断受到冲击,而更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应运而生。据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而儿童阶段是个人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对于其全面性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作为研究主题,以武汉市W社区儿童之家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和程丽的《青少年性别角色信念量表》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名儿童作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小组成员。笔者以双性化教育为视角,通过小组四阶段服务,层层递进,帮助组员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从而在愉悦的小组氛围中整合多元人格特质,提升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在小组结束后,本文通过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来检测小组服务的效果,据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员通过小组服务在性别角色差异认知、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且有些组员因性别角色刻板认知而出现的对其他儿童的言语及行为攻击等问题也有所改善,证明小组服务达到了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提升的目的。研究发现:1.小学阶段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存在性别角色差异认知不足、刻板化认知严重、双性化认知缺失的问题。2.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儿童融合两性优势,对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具有积极意义。
李唐美[8](2019)在《母亲男性化对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女高中生具有高水平的学业成就追求,她们在高中生活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男性特质,从而在自身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期待上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作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逐渐从学校走进社会,他们的性别角色也逐渐地固化形成。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性别角色的冲突水平对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家庭中的母亲在男性化特质水平上逐渐上升,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表现出了对于成就更高的追求和对于竞争的偏好,而家庭中对于女高中生的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对于女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母亲的男性化特质对于女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冲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女高中生的社会适应。因此,本研究从家庭中的母亲性别角色特征的角度出发,研究母亲的性别角色特征,对于女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有着怎样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母亲男性化特质对性别角色冲突的影响,发现了母亲男性化特质和性别角色冲突和社会适应两者有着显着的相关。由此,探讨了女高中生社会适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了解母亲男性化特质、女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冲突与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567名四所中学的女高中生进行问卷发放,通过数据软件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1)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均高于中等水平;女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冲突低于中等水平;社会适应的总体水平高于中等水平。(2)母亲男性化特质在年级、家庭居住地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别角色冲突在独生子女、年级上、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着差异;社会适应总分、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在年级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心理能量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着差异。(3)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性别角色冲突和社会适应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与性别角色冲突负相关、性别角色冲突与社会适应负相关、母亲男性化特质与女高中生社会适应正相关。(4)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在母亲的男性化特质和女高中生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女高中生母亲的男性化特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女高中生的社会适应,又可以通过性别角色冲突间接影响女高中生的社会适应,即在母亲的男性化特质与女高中生社会适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董雪婷[9](2018)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性别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开展学前儿童性别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性别意识,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我。因此,学前儿童性别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Z市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性别角色发展理论,分析和阐述Z市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幼师性别教育意识及探索更适宜的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问题的缘起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其中正文部分有五章构成。在第一章中,笔者首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梳理,探寻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分析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笔者重点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Z市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方面,幼师会对男女幼儿有不同的成就期待与指导,幼儿在游戏与活动中存在性别隔离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得不到幼师分阶段引导等问题;在家长方面,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家长印象中根深蒂固,存在性别行为与态度存在偏差,对性别教育责任意识理解有偏差,缺乏性别教育觉知能力与科学教法等问题。在第四章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幼师性别教育意识与能力的欠缺;学前儿童性别教育课程缺乏完整体系;家长与幼儿园缺乏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相关的合作。在第五章中,结合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提出有效策略。首先,幼儿园方面要践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理念,幼师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性别教育契机,幼师要选择适宜的性别教育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科学教法,幼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遵循性别公平与发展原则;其次,家园共建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整合多种优势资源家园合作寻求科学的性别教育方式方法;最后,政府与教育部门要提供性别教育相关支持,将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加入幼师职前与职后培训范围。协调统一多方面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有效实施。
王璐[10](2016)在《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研究贵阳市3-6岁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成人性别角色期待的关系,并依此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意见与建议。研究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量工具为卢勤修改后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家长和教师调查问卷采用高晓云编制的《成人性别角色期待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中180名幼儿及其家长,12名幼儿教师,教师为幼儿所在班级对应教师。收集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成人性别角色期待得分的统计,分析成人男、女性别角色期待得分包括各项因素的平均水平差异以及与年龄、教龄和学历的相关性;其次根据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统计出幼儿性别分化的结果以及性别角色分化类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幼儿性别化特征的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最后进行成人性别角色期待和幼儿性别角色分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成人男、女性别角色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两者是否有显着相关关系。本研究假设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存在某种相关性。研究结果为:1.家长男性性别角色期待与学历关系显着外,家长和教师的性别角色期待水平与年龄、教龄和学历并无显着相关关系;家长性别角色期待水平与幼儿男性化、女性化特征表现为显着相关关系;2.幼儿的性别角色分化在小班就已经出现且双性化人格个体已占较大比重,说明双向化人格的形成从幼儿时期就有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性别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儿性别分化结果与年龄和性别无显着相关性;3.幼儿性别分化结果与家长女性性别角色期待水平显着相关,与家长男性性别角色期待水平和教师性别角色期待均无显着相关性。
二、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重视儿童成长早期环境 促进性别角色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性别角色概述 |
1.1 性别角色的定义及分类 |
1.2 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及现实意义 |
2 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早期环境和性别角色发展 |
2.1 提倡和谐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养方式,改善儿童青少年早期成长环境 |
2.2 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促进孩子和同胞手足情深 |
2.3 关注环境影响,制修订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相关标准 |
3 展望 |
(3)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绘本 |
2.性别角色 |
(四)文献综述 |
1.有关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 |
2.有关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五)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 |
2.认知发展理论 |
3.社会性别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一、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
(一)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频次分析 |
1.男女角色出现的频次 |
2.不同性别担当主角的频次 |
(二)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形象分析 |
1.绘本人物的外在形象分析 |
2.绘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 |
3.绘本人物的社会角色分析 |
4.绘本中不同性别儿童的角色分析 |
二、幼儿绘本中性别角色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绘本中男女两性角色在数量上存在差异 |
(二)男女两性在社会角色上有明显不同 |
1.自致角色上存在不平等现象 |
2.女性角色带有明显的家庭化倾向 |
(三)幼儿绘本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
三、幼儿绘本中存在性别角色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
(二)绘本创作者的性别无意识 |
(三)绘本评审专家缺少对性别视角的关注 |
四、对改进幼儿绘本中性别角色问题的建议 |
(一)创作方面 |
1.绘本的创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
2.绘本内容的设计要注重性别平等 |
3.绘本评审专家需确立性别批判意识 |
(二)教学方面 |
1.幼儿教师应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多元化解读绘本角色 |
2.幼儿教师要学会甄别性别平等绘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性别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忽视了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
(三)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不够充分 |
(四)教师行为能够有效反映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质量 |
二、文献综述 |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 |
(三)双性化的研究 |
(四)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 |
(五)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性别角色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 |
(三)双性化视角 |
(四)教师行为 |
二、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重要价值 |
(一)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全面发展 |
(二)促进幼儿良好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三)促进幼儿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 |
第二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现状调查 |
一、性别教育观念的现状 |
(一)教师的态度能够间接反应性别教育观念 |
(二)教师性别观念影响班级心理氛围建设 |
二、性别教育内容的现状 |
(一)性别教育内容以生理性别为主 |
(二)社会性别教育内容以性别角色教育为主 |
(三)性别教育内容基本遵循年龄特征 |
三、性别教育方式的现状 |
(一)性别教育以随机教育为主,渗透于一日生活 |
(二)性别教育方式以讲解、谈话为主 |
四、性别教育环境创设的现状 |
(一)墙面物质环境创设体现传统性别设定 |
(二)部分区域中的材料投放存在性别差异 |
(三)教材与绘本资源传递性别角色期待 |
第三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性别教育观念缺乏双性化价值取向 |
(一)教师双性化教育意识薄弱 |
(二)教师观念中隐含性别刻板印象 |
(三)传统性别教育观念阻碍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 |
二、性别教育内容缺乏全面系统性,不符合双性化教育理念 |
(一)性别教育内容存在选择偏好 |
(二)性别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科学性 |
(三)性别教育内容缺乏适宜性和阶段性 |
三、双性化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无法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 |
(一)双性化教育缺乏专门性的课程 |
(二)双性化教育方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
(三)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双性化教育时机 |
四、性别教育环境创设忽视两性平等,无法超越传统性别设定 |
(一)墙面物质环境创设隐含性别刻板印象 |
(二)室内部分区域材料的投放呈现女性化倾向 |
(三)教材与绘本资源中暗含单性化角色期望 |
第四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质量提升的建议 |
一、多管齐下全面提升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观念 |
(一)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培养师范生双性化教育观念 |
(二)幼儿园应当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双性化教育能力 |
(三)幼儿教师应当自觉提升双性化教育意识 |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编双性化教育内容 |
(一)幼儿园应当甄选或编制双性化教育的教材 |
(二)教师应当选择科学、完整的双性化教育内容 |
三、教师积极创新,采用多样化的双性化教育方式 |
(一)将传授式转变为讨论式,提倡参与式教学 |
(二)以游戏为切入点进行双性化教育 |
(三)利用优秀的绘本资源渗透双性化教育 |
(四)借助情景表演随机开展双性化教育 |
四、幼儿园与教师相互配合,创设两性和谐的教育环境 |
(一)幼儿园应当尽可能平衡男女教师资源 |
(二)教师应当努力消除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
(三)教师应当积极营造男女性别平等的环境氛围 |
(四)教师投放教育材料时应当关注双性化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一日生活中教师性别教育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对象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5)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以贵阳市A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学前期是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
(二)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性别教育的基础 |
(三)将“儿童视角”引入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关于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性别 |
(二)性别角色发展 |
(三)儿童视角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资料的收集、转录与分析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转录分析 |
(三)论文撰写 |
五、研究伦理 |
(一)研究对象的知情权 |
(二)研究对象的自愿权 |
(三)研究对象的隐私权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大班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 |
(一)大班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 |
(二)大班幼儿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
(三)大班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
(四)小结 |
二、大班幼儿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
(一)大班幼儿对男女性格特质的理解 |
(二)大班幼儿对男女两性职业选择的理解 |
(三)小结 |
三、大班幼儿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
(一)大班幼儿对游戏类型的选择 |
(二)大班幼儿对游戏玩伴的选择 |
(三)小结 |
四、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观及性别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
(一)性别概念的认知是建立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基础 |
(二)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使幼儿表现出相应的性别行为模式 |
(三)幼儿在性别角色观与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中巩固性别概念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一、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 |
(一)大班幼儿已掌握一定的性别概念 |
(二)大班幼儿性别角色观的发展受大众媒体、家庭及教师的影响 |
(三)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相应的性别化行为 |
二、对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思考 |
(一)影响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
(二)对大班幼儿性别教育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幼儿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实践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创新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目标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攻击性相关概念 |
2.1.2 性别角色相关概念 |
2.1.3 跆拳道训练的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对象 |
3.1.1 研究的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心理测量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2 实验前、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
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2.4 对照组实验前、后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3 实验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4.3.1 实验后7-12 岁儿童攻击性比较与分析 |
4.3.2 实验后7-12 岁儿童性别角色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双性化教育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的研究 ——基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小组的社工服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现状及需求评估 |
2.1 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整体状况 |
2.2 服务对象性别角色认知状况的具体分析 |
2.3 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
3 成长小组介入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实务过程 |
3.1 服务对象性别角色认知的方案设计 |
3.2 小组前期阶段——增强性别角色差异认知 |
3.3 小组中期转折阶段——突破性别角色刻板认知 |
3.4 小组后期成熟阶段——构建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 |
3.5 小组结束阶段——巩固效果,展望未来 |
4 “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小组评估 |
4.1 过程评估 |
4.2 效果评估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8)母亲男性化对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2.1 性别角色 |
2.1.1 性别角色概念 |
2.1.2 性别角色理论 |
2.1.3 性别角色的测量 |
2.1.4 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 |
2.2 性别角色冲突 |
2.2.1 性别角色冲突的定义 |
2.2.2 性别角色冲突的理论模型 |
2.2.3 性别角色冲突的测量 |
2.2.4 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研究 |
2.3 社会适应 |
2.3.1 社会适应的概念 |
2.3.2 社会适应的理论模型 |
2.3.3 社会适应的测量 |
2.3.4 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2.4 母亲男性化、性别角色冲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
2.4.1 母亲男性化与性别角色冲突的关系研究 |
2.4.2 母亲男性化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
2.4.3 性别角色冲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
2.4.4 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作用 |
2.5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2 研究展望 |
2.6 研究意义 |
2.6.1 理论意义 |
2.6.2 实践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性别角色量表 |
3.3.2 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量表 |
3.3.3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
3.4 施测和数据的处理 |
3.5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4 结果 |
4.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性别角色冲突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 |
4.1.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的总体状况 |
4.1.2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的总体状况 |
4.1.3 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 |
4.2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性别角色冲突、社会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4.2.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4.2.2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 |
4.2.3 女高中生社会适应水平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 |
4.3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性别角色冲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关系研究 |
4.3.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和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关系 |
4.3.2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和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相关关系 |
4.3.3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和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相关关系 |
4.4 性别角色冲突在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和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
5 讨论 |
5.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性别角色冲突和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 |
5.2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特质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5.3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5.4 女高中生社会适应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5.5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性别角色冲突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
5.5.1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和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分析 |
5.5.2 女高中生母亲男性化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
5.5.3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
5.6 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效应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理由、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理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性别 |
(二)性别教育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施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多因素影响 |
二、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性指明发展方向 |
三、社会性别发展理论决定性别教育内容 |
第二章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中的观察—以Z市为例 |
一、生活活动中的性别教育观察 |
(一)幼儿排队活动 |
(二)幼儿做操活动 |
(三)幼儿如厕活动 |
二、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性别教育观察 |
(一)师幼互动中的性别差异 |
(二)儿童读物与影视中性别角色期待 |
(三)同伴关系的性别规范 |
三、调查幼师与家长的性别教育意识和行为 |
(一)调查幼师的性别教育意识和行为 |
(二)调查家长的性别教育意识和行为 |
第三章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园性别教育开展效果不好 |
(一)幼师对男女幼儿不同的成就期待与指导 |
(二)幼儿游戏与活动中存在性别隔离 |
(三)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得不到分阶段引导 |
二、家长在性别教育实施中的不当观念与行为 |
(一)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家长印象中根深蒂固 |
(二)家长的性别行为与态度存在偏差 |
(三)家长对性别教育责任意识有偏差 |
(四)家长缺乏性别教育觉知能力与科学教法 |
三、开展学前儿童性别教育有争议 |
(一)来自传统教育理念的争议 |
(二)来自传统性别观念的争议 |
第四章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师性别教育意识与能力的欠缺 |
(一)幼师缺乏性别教育意识 |
(二)幼师缺乏性别教育能力 |
二、学前儿童性别教育课程缺乏完整体系 |
(一)缺乏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相关教材 |
(二)幼师缺乏职前与职后的性别教育课程 |
三、家园合作中缺乏对性别教育的重视 |
(一)家长缺乏科学的性别教育理论指导 |
(二)家长、幼师缺乏性别教育合作的意识 |
第五章 实施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有效策略 |
一、知行合一:幼儿园践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理念 |
(一)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性别教育 |
(二)选择适宜的性别教育内容和形式 |
(三)教育过程中遵循性别公平与发展原则 |
二、家园合作促进性别教育的开展 |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
(二)家园合作寻求科学性别教育方式 |
三、政府与教育部门提供相关支持 |
(一)教育部门将相关培养内容加入教资考试范围 |
(二)学校增加老师与学生的性别教育相关课程 |
(三)政府建立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公平的教育指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10)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学前儿童与性别角色形成 |
1.1.2 成人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
1.3.3 性别角色期待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工具 |
1.4.4 研究程序 |
1.4.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研究结果 |
2.1.1 家长性别角色期待的特点 |
2.1.2 幼儿教师性别角色期待的特点 |
2.1.3 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特点 |
2.1.4 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 |
2.1.5 成人性别角色教育调查结果 |
2.2 研究结果分析 |
2.2.1 家长性别角色期待的结果分析 |
2.2.2 幼儿教师性别角色期待的结果分析 |
2.2.3 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结果分析 |
2.2.4 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分析 |
3 对策和建议 |
3.1 家庭应实施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
3.2 幼儿园教育应多关注性别因素 |
3.3 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的性别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儿童成长早期环境 促进性别角色健康发展[J]. 邹志勇,董彦会. 中国学校卫生, 2022(02)
- [2]祖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养育特征分析[D]. 李怡果. 西南大学, 2021
- [3]幼儿绘本中的性别角色研究[D]. 唐梦灵.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4]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D]. 薛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以贵阳市A幼儿园为例[D]. 胡晓雅.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6]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D]. 胡懿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双性化教育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的研究 ——基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小组的社工服务分析[D]. 李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8]母亲男性化对女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作用[D]. 李唐美.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学前儿童性别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D]. 董雪婷. 江苏大学, 2018(02)
- [10]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以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为例[D]. 王璐.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