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5例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扬[1](2021)在《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3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预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荐。
赵明明[2](2021)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天数方面,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2)探讨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与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针刺治疗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失语,并曾在发病后经过静脉溶栓治疗,于我院接受针刺综合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以语言功能改善、PSD的发生、住院时间为切入点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针刺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与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70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如下:人口学特征方面:患者平均年龄54.5±5.5岁,男性居多(77%);不良生活史方面:吸烟史、饮酒史发生率较高(吸烟史58%,饮酒史46.43%);既往史方面:高血压病占比最多(68%),其次分别为糖尿病(40.29%)、冠心病(27.86%)、房颤(18%);临床特征方面:病灶部位在皮层占比较高(66%),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比较高(60.9%),疾病分期以非急性期患者为主(79.14%);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以中型卒中为主(78%),其次是轻型卒中(20%),重度卒中的患者较少,仅有16例,占总体样本的2%;不良并发症方面:肺感染占比8.9%;尿路感染占比3.8%;卒中后抑郁占比4.1%;住院负担方面:患者住院天数为17.6±7.848天。中医证型方面,阴虚风动证382例,约占总样本的55%;气虚血瘀证145例,约占总样本的21%;风痰阻络证114例,约占总样本的16%;肝阳暴亢证45例,约占总样本的6%;痰热腑实证13例,约占总样本的2%。发病节气方面:24种发病节气中处暑、白露、寒露、芒种4个节气发病占比较高,分别占总样本的7.0%、6.7%、5.9%、5.4%。(2)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高血压、既往房颤、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对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不同发病节气可能与肌力改善、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关;既往无饮酒史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更低;而急性期针刺介入与发生PSD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相关因素未发现。结论:(1)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肺感染,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比例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复发。(2)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且饮酒史、病灶部位、既往糖尿病史可能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3)既往高血压病病史、既往房颤病史、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升高等因素可能与针刺综合治疗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发病节气与语言功能改善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4)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发生PSD的相关性。(5)发病节气可能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肌力好转、神经功能改善相关。
田紫煜[3](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胡墅婷[4](2020)在《基于RWS的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真实研究方法(RWS),以脑梗塞恢复期为研究对象,分析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布现状,证型分布特点,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各证型疗效,为调任通督针刺法针对脑梗塞恢复期各证型的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深圳市中医院结构化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针灸科住院被诊断为脑梗塞恢复期的患者数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数据,建立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等),对数据库中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数据进行一般情况分析、证型分布分析,调任通督针刺法针对脑梗塞恢复期各证型疗效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02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65例,男女比例2.1:1,平均年龄(58.37±10.23)岁,男性平均年龄(56.75±10.18)岁,女性平均年龄(61.78±9.56)岁。其中既往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62.4%、51.5%、38.1%。202例患者中气虚血瘀型76例(37.6%),肝肾亏虚型69例(34.2%),痰瘀阻络型57例(28.2%)。既往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气虚血瘀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肝肾亏虚型,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痰瘀阻络型(P<0.01)。按照证型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三组。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出院时各组患者NIHSS评分均值与入院时比较提示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出院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值比较提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最优,气虚血瘀组和痰瘀阻络组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肾亏虚组最优,气虚血瘀组和痰瘀阻络组无显着差异(P>0.05)。3、中医疗效:出院时各组患者中医病类诊断评分均值与入院时比较提示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出院时三组患者中医病类诊断评分均值比较提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最优,气虚血瘀组和痰瘀阻络组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最优,气虚血瘀组和痰瘀阻络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得出脑梗塞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既往史中伴有高血压病最多见,其次为糖尿病,然后为高脂血症。脑梗塞恢复期证型以气虚血瘀型最多见,其次为肝肾亏虚型,痰瘀阻络型最少。既往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气虚血瘀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肝肾亏虚型,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主要见于痰瘀阻络型。疗效方面,调任通督针刺法对于脑梗塞恢复期各证型均有疗效,其中对于肝肾亏虚型的疗效最优。调任通督针刺法脑梗塞恢复期的各证型均有良好疗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顾亚会[5](2020)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相关蛋白和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h组、溶栓6h组、溶栓9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针刺+溶栓9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人中”及双侧“内关”,留针30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溶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处理。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24h检测完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增加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PARP1、AIF、Endo-G 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相比,其余各组的PARP1、AIF、Endo-G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4.5h溶栓时间窗内的PRAP1、AIF、Endo-G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介入的后PARP1、AIF、Endo-G表达下调均较单纯溶栓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时间窗外,与模型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PRAP1和AIF的表达下调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6h组AIF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外在6h时,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下调PARP1、AIF表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9h组、针刺+溶栓9h组PARP1AIF、Endo-G的表达未见明显下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Endo-G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的PARP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AIF和Endo-G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4.5h溶栓时间窗内,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降低PARP1、AIF、Endo-G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6h组比较,针刺+溶栓6h组的AIF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9h组比较,针刺+溶栓9h组Endo-G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梗死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针刺及时介入,具有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③针刺能够下调脑缺血组织中PARP1、AIF和Endo-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杜忠剑[6](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钟兆怡[7](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超早期脑梗塞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但溶栓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的报道较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评定分早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静脉溶栓早期无效是远期疗效差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具有破血逐瘀之功,却又有耗气伤气之碍,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瘀不得通故仍有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气虚无力摄血遂血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影响经脉气血运行而致病情加重。本研究拟进行两部分研究,分别针对超早期静脉阿替普酶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及观察补气活血法对早期无效患者的远期结局改善作用,探求促进溶栓无效患者的远期获益的治疗药物,更好地指导卒中的全面救治。本研究使用我院院内制剂芪龙祛瘀合剂,取方于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以期为中药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机制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究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7日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急诊脑病科,发病4.5h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溶栓早期无效有效组和溶栓早期无效组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无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53人,其中早期溶栓无效84人(54.9%),早期溶栓有效69人(45.1%),5人(3.27%)发生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14人(9.2%)溶栓后加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早期无效组与溶栓早期有效组的溶栓后气虚血瘀证比例[分别为16.7%(14/84)、2.9%(2/6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房颤或房扑病史、NIHSS0-7分、8-14分以及≥15分构成比、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小于等于5分(OR=2.366,95%CI 1.1284.961,P=0.023),溶栓后气虚血瘀证(OR=8.345,95%CI 1.64542.305,P=0.010)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型卒中(NIHSS小于等于5分)、溶栓后气虚血瘀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患者临床干预疗效探讨目的:探究具有补气活血功能的院内制剂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疗效,探究补气活血法对于溶栓远期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静脉溶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汀钙、依达拉奉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芪龙祛瘀合剂治疗90天,记录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的NIHSS评分、m RS评分、BI指数以及分别评定溶栓后24小时和治疗后90天的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随访3个月死亡率、颅内出血转化率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等差异,分析芪龙祛瘀合剂对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结局的改善作用。结果:本课题纳入病例64例,失访脱落0例,3个月内死亡2例,出血转化为0例,最终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试验组31例。基线因素(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m RS良好率: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m RS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m RS良好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治疗后90天m RS良好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IHS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90d NI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NIHS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后24小时下降(P<0.05),治疗后21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90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后24小时下降(P<0.05),治疗后21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90天较治疗后7天、21天均下降(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NIHS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I独立率: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溶栓后21天,溶栓后9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BI独立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中医证候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m RS良好率、NIHSS评分、BI独立率未见明显改善作用。(2)芪龙祛瘀合剂可以改善溶栓早期无效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徐佳[8](2019)在《针刺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评价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旨在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不同阶段的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通过真实世界的研究,探索早期针刺干预与远期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以评估急性期针刺介入的最佳时机,为临床提供补充证据;分析中风发病时的中医症状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为建立基于中医学评价体系的早期预后评估量表提供临床依据。同时,通过前瞻性试验,评价针刺对后遗症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针刺治疗中风提供循证依据;并对SSTCM量表进行测评,以观察其在后遗症期的应用价值,为中医学评价体系提供客观证据。方法:1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住院电子病历,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急性期入院患者315名,将针刺治疗作为一种暴露因素,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针刺治疗的暴露时间分为A(2天内)、B(3~7天内)、C(8~14 天内)三组,A 组(n=105),B 组(n=109),C 组(n=101)。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治疗和针刺治疗,针刺采用辨阴阳经证电针及头针治疗,随访发病1年后的神经运动功能(FMA、MBI、mRS)和实验室检查(hs-CRP、FIB)改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ROC曲线验证,探索发病时的中医症状与远期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2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62例和治疗组(针刺+康复)62例;针刺采用辨阴阳经证电针及头针治疗,两组共治疗2个月,通过对FMA、MBI(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和随访4个月后),mRS(入院时和随访4个月后)不同时期的动态测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应用SS-QOL和SSTCM量表观察患者(入院时和随访4个月后)的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对SSTCM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敏感度检验和主成分分析,以评估后遗症期的应用价值。结果:1 回顾性研究:1)一年后随访,总样本死亡率0%,卒中复发率20.3%,mRS(0~2分)者74.3%。2)非参数检验(KW检验)显示,三组FMA、MBI、mRS 比较,A>C,B>C(P<0.05),A 和 B 无显着差异(P>0.05);hs-CRP:A>B>C(P<0.05);FIB:A>C,B>C(P<0.05),A 和 B 无显着差异(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0个中医症状(回归模型MBI)与MBI结局相关(DW1.409,调整后R20.654),10个中医症状(回归模型FMA)与FMA结局相关(DW1.446,调整后R20.620)。筛选上述两个模型有9个重复出现的症状(重复模型),分别将三个模型与NIHSS评分比较,绘制ROC曲线,回归模型MBI列出的10个症状总分预测运动功能的价值最高。4)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消除混杂干扰后,房颤(Ad.OR3.156)、慢性肾功能不全(Ad.OR 2.563)、糖尿病(Ad.OR 2.174)、卒中史(Ad.OR 1.883)与中风结局(mRS评分)相关(P<0.05);房颤(Ad.OR2.449)、卒中史(Ad.OR2.039)、慢性肾功能不全(Ad.OR 1.030)与再中事件发生相关(P<0.05)。2 前瞻性研究:1)两组共脱落5例(4.03%),符合方案集(PP)119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60例。2)PP数据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FMA总分(F=11.766,P<0.01)和MBI评分(F=4.072,P=0.046)随着时间的走势显着不同,在三个时点FMA总分,治疗组>对照组(P<0.05);MBI评分,治疗2个月后和随访4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所有患者FMA总分(罗伊最大根的偏Eta2 0.813,P<0.01)、MBI(罗伊最大根的偏Eta2 0.719,P<0.01)随着时间的走势发生显着差异。ITT数据集,两组治疗后在改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FMA总分、MBI和mRS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随访结束后(6个月后),两组在改善SS-QOL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疾病症状和总分,以及SSTCM量表症状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方面,治疗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4)症状严重程度部分Cronbach’a系数0.619~0.632,有19个条目具敏感性;对生活的影响部分Cronbach’a系数0.615~0.630,有21个条目具敏感性;KMO检验值均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着性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两部分最终分别归为7个维度,累积贡献率>70%,除了中风专有症状和伴随症状外,其余4项中医证候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气虚、阴虚和火(肝火、胃火)证。结论: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天内介入针刺治疗是改善炎症反应的最佳时间,有助于远期运动功能恢复。2 后遗症期针刺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显着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生存质量和中医症状,且远期疗效满意。3 急性期出现喉间痰鸣、便秘、呼吸气促等10个中医症状的组合可能影响运动功能预后。4 后遗症期的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和火(肝火、胃火)证为主,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5 合并房颤、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既往卒中史是同时影响预后和再中的危险因素,以房颤的危险程度最高;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6 通过疾病不同阶段的观察,急性期和后遗症期针刺干预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着,辨阴阳经证治疗方案远期疗效确切,比较安全。
程慧娟[9](2019)在《中药针剂联合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脑梗死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有效的治疗脑梗死是现代医学不断追求的目标。西医治疗手段的时间窗限制、不良反应、费用问题均导致了其治疗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的传统医学不断现代化,目前中药针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且已证实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确切的疗效,并有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中西医综合疗法将成为我国治疗脑梗死的一种必然趋势。目的:通过比较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或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湖南长沙地区及株洲地区部分医院的病案数据库中检索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证属瘀血阻络证的病例,本研究纳入病例共480例,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手段分为甲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乙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针刺)、丙组(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中药汤剂)、丁组(中药联合中药针剂及中医外治组),记录病例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不良反应。临床恢复情况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恢复、显着进步、进步、无效四个等级,并记录各组各等级病例数及总有效率,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各评分的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四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四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乙组和丁组中医证候积分及ADL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甲组和丙组(P<0.05),联合中药汤剂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甲组相当(P>0.05);联合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均比甲组明显(P<0.05),联合针刺组NIHSS评分改善最为显着,其次为联合中医外治组。2.总疗效评价:四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3%、96.67%、91.67%、95.83%,均疗效明显;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后,四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效果均优于西医联合中药针剂组。其中,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针刺组治疗效果最优,其次为西医联合中药针剂及中医外治组。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共发生3例轻微不良事件,但均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西医和中药针剂联合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且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尤以针剂联合针刺治法最为明显。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45例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5例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效果 |
2.2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2.3 两组mRS评分况比较 |
3 讨论 |
(2)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情况及不同发病节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4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PSD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6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病例纳入局限 |
2 针刺指标选取 |
3 结局指标选取 |
4 数据质控 |
5 相关因素选取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基于RWS的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中风的研究 |
1.1.1. 概述 |
1.1.2. 病因病机 |
1.1.3. 辨证分型 |
1.1.4. 中医治疗 |
1.2. 西医对脑梗塞的研究 |
1.2.1. 定义 |
1.2.2. 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 |
1.2.3. 西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样本量估算及随机方法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设计方法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指标 |
2.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资料分布特点 |
3.1.2.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临床疗效比较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1. 年龄、性别分布特点 |
4.1.2. 既往史分布特点 |
4.1.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1.4. 证型与既往病史分布的关系特点 |
4.1.5. 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塞恢复期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分析 |
4.2.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的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 |
1.3 中风病的证治概要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3. 脑梗死的治疗 |
3.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3.2 神经保护剂治疗 |
3.3 溶栓治疗 |
3.3.1 缺血半暗带理论 |
3.3.2 溶栓时间窗 |
3.3.3 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局限性 |
3.4 细胞凋亡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
3.4.1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
3.4.2 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 |
3.5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及机制 |
3.5.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
3.5.2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
3.6 本研究的科学假说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
3. 相关指标的选择 |
4.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分析 |
5.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分子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 |
1.2.3 中医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
1.3 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1.3.1 发病3h溶栓适应症 |
1.3.2 发病3h溶栓禁忌症 |
1.3.3 发病3h溶栓相对禁忌症 |
1.3.4 发病3h-4.5h溶栓适应症 |
1.3.5 发病3h-4.5h溶栓绝对禁忌症 |
1.3.6 发病3h-4.5h溶栓相对禁忌症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分组方法 |
1.8 治疗方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2.2 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溶栓早期无效与年龄的关系 |
3.2 溶栓早期无效与发病-溶栓时间的关系 |
3.3 溶栓早期无效与基线NIHSS的关系 |
3.4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压的关系 |
3.5 溶栓早期无效与房颤的关系 |
3.6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糖的关系 |
3.7 溶栓早期无效与气虚血瘀证的关系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临床干预疗效初探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1.4 溶栓早期无效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1.8 脱落病例及处理 |
1.8.1 脱落标准 |
1.8.2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治疗方案 |
2.1 对照组治疗 |
2.2 治疗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疗效指标 |
3.1.1 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 |
3.2 次要疗效指标 |
3.2.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 |
3.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3.2.3 中医证候积分 |
3.3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方法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随机分组方法 |
4.3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情况 |
5.1.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
5.1.3 两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的比较 |
5.1.4 两组既往病史情况 |
5.2 两组mRS良好率情况 |
5.2.1 组间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情况 |
5.2.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5.2.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比较 |
5.3.1 两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 |
5.3.2 两组治疗后7d NIHSS |
5.3.3 两组治疗后21d NIHSS |
5.3.4 两组治疗后90d NIHSS比较 |
5.3.5 两组组内各时间点NIHSS比较 |
5.4 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情况 |
5.4.1 两组各时间点独立率情况 |
5.4.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5.4.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情况 |
5.6 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7 讨论 |
7.1 研究结果分析 |
7.2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优势与不足 |
7.3 rt-PA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 |
7.4 溶栓早期无效的定义 |
7.5 古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7.6 当代中医对溶栓后证型的阐述 |
7.7 芪龙祛瘀合剂在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
7.8 结论 |
7.9 展望 |
7.10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96 年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
附录二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
附录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
附录四 改良的Rankin评级 |
附录五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六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科研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8)针刺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评价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早期针刺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回顾性队列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2 治疗方法 |
2.1 标准治疗 |
2.2 针刺治疗 |
2.3 结局指标 |
2.4 预后因素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和基线特征 |
3.2 急性期不同时间针刺干预对于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 |
3.3 急性期不同时间针刺干预对于HS-CRP、FIB预后的影响 |
3.4 早期中风中医症状与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3.5 基线资料与预后结局相关性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医学对于中风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4.3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证据 |
4.4 中医判断预后的结局指标 |
4.5 真实世界证据 |
4.6 不同时间针刺介入对于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 |
4.7 不同时间针刺介入对于炎症预后的影响 |
4.8 不同时间针刺介入对于凝血功能预后的影响 |
4.9 早期中风中医症状与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4.10 中风合并基础病与预后结局相关性 |
4.11 不足与展望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对照组 |
2.3 治疗组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疗效评定 |
2.7 量表评价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不同治疗方案对FMA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 |
3.3 不同治疗方案对MBI量表的改善情况 |
3.4 不同治疗方案对于MRS改善情况 |
3.5 不同治疗方案对SS-QOL改善情况 |
3.6 不同治疗方案对SSTCM改善情况 |
3.7 评价SSTCM量表在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中的应用价值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治疗 |
4.2 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
4.3 辨阴阳经证电针选穴依据 |
4.4 针刺对于运动功能(FMA、MBI和MRS)的影响 |
4.5 针刺对于患者报告的SSQOL量表的影响 |
4.6 针刺对于患者报告的SSTCM中医量表的影响 |
4.7 针刺安全性分析 |
4.8 不足与展望 |
5 小结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已发表文章 |
附录3 获得的证书 |
附录4 参加会议情况 |
附录5 中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SSTCM) |
附录6 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 |
附录7 临床试验注册号 |
(9)中药针剂联合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见附录一) |
3.病例入选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临床病例分组 |
4.2 治疗方案 |
4.3 临床资料的记录(详见临床资料记录表:附录二) |
5.统计学方法 |
6.结果 |
6.1 性别分布情况及比较(见表1a、1b) |
6.2 年龄分布情况及比较(见表2a、2b) |
6.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见表3) |
6.4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4a和4b) |
6.5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比较(见表5a和5b) |
6.6 治疗后NIHSS评分变化及比较(见表6a、6b) |
6.7 治疗后ADL评分变化及比较(见表7a、7b) |
6.8 不良事件的记录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理论讨论 |
1.1 中风的病因病机 |
1.2 脑梗死西医病因与“瘀”的关联 |
2.中药针剂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3.活血化瘀类针剂的药理研究 |
3.1 三七皂苷类制剂 |
3.2 银杏叶制剂 |
3.3 川芎提取物类制剂 |
3.4 丹红注射剂 |
3.5 灯盏细辛制剂 |
3.6 水蛭、地龙复方制剂 |
4.中医特色治疗脑梗死的优势 |
4.1 中药口服制剂 |
4.2 针刺疗法 |
4.3 中医外治法 |
5.结语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四、45例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 杨扬.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8)
- [2]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明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RWS的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疗效评价[D]. 胡墅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D]. 顾亚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D]. 钟兆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针刺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评价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徐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中药针剂联合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回顾性研究[D]. 程慧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