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生料栽培平菇生产中杂菌污染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辉,张广,闫鹏,杜田雨,赵涔岑,李明辉,闫新悦,王振河[1](2021)在《复配杀菌剂防治平菇尖孢镰刀菌病害的效果测定》文中提出为筛选应用于平菇栽培的高效低残留杀菌剂,本试验研究了复配杀菌剂(使百功+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多菌灵+克霉灵)对尖孢镰刀菌与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平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种复配杀菌剂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3.67、4.51和7.01 mg·L-1,均显着小于对应的单药杀菌剂;3种复配杀菌剂抑制平菇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156.41、121.97和237.38 mg·L-1,是其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EC50值的27~43倍。在平菇栽培发酵料中使用0.1%~0.3%的复配杀菌剂使百功+克霉灵,菌丝生长速度加快,生物学效率升高;与未添加杀菌剂处理相比,污染率降低6.1~8.8个百分点;与使百功处理相比,平菇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降低71.8%~76.6%。综上,复配杀菌剂能有效降低平菇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其中使百功+克霉灵复配杀菌剂效果最好,是一种高效低残留的平菇枯萎病防治药剂。
王相刚[2](2020)在《浅析袋栽黑木耳菌包污染的技术误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理论结合实践,紧扣袋栽黑木耳菌包发酵环节常见的技术误区,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防治方法,从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灭菌接种、菌室消毒、发酵措施5个方面逐步剖析、实施有效控制菌包污染的各个环节,并针对一些知识盲区进行了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论证,提出了菌包生产要防止从知识盲区掉入技术误区,避免用局部经验当技术来误导菌包生产的工艺。为袋栽黑木耳产业中菌包生产工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元栋[3](2017)在《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发酵料和熟料是平菇生产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发酵料质量是决定发酵料栽培平菇制袋成功率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也有影响。本文以玉米芯和棉籽壳作为供试原料,研究了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培养料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芯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金黄色变成深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堆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4.8%、36.7%,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4.9%、21.6%。而木质素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18.4%上升到装袋前的30.2%;总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建堆时的44.6%下降到装袋前38.7%,而总氮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三次翻堆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12%。同时,通过研究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玉米芯最适发酵时间为6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74%。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茬现蕾期活性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棉籽壳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红褐色变成黑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温度下降更快,并且发酵时间缩短;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建堆时,含量分别为33.6%、27.8%,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3.9%、14.9%。木质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20.2%上升到装袋前的26.28%;总碳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总碳、总氮含量由建堆时的47.1%、1.27%分别下降到装袋前的43.9%、1.13%。同时,通过研究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棉籽壳最适发酵时间为5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3.75%。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半纤维素酶活性在满袋期最高,纤维素酶酶活在一茬现蕾期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3、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得出,配方2(棉籽壳96.7%,尿素0.3%,石灰3%)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23kg、100.36%。但是从经济效益看,配方1(玉米芯90.5%,尿素1.5%,石灰4%,钙镁磷肥4%)效益最好,每袋平均利润2.5元。
王艳婕,张朝辉,吴希阳,樊争争[4](2016)在《霉克在平菇生料栽培中的防霉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霉克对木霉、根霉、毛霉的抑制效果及对平菇生料栽培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在含药平板试验中,16 mg/L的霉克可以完全抑制根霉菌丝的生长;32 mg/L的霉克对木霉和毛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100%,该质量浓度的霉克对平菇菌丝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在平菇生料栽培试验中,32 mg/kg的霉克可显着降低染杂率至4.3%,平菇产量提高8%.
张权,张朝辉,宋好倩,宋琳琳,马浩佳,王振河[5](2016)在《3种复配杀菌剂对根霉和平菇栽培病害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将常见食用菌杀菌剂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按1∶1比例两两复配制成混合药剂,测定复配杀菌剂对根霉的抑制效果及在平菇发酵料栽培中的使用效果,旨在筛选适合平菇栽培的复配杀菌剂。结果表明:复配杀菌剂使百功+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多菌灵+克霉灵对根霉的EC50值(有效中浓度)均小于对平菇的EC50值,且抑制根霉的增效系数分别为2.417 2、4.907 3、1.368 4,表现为增效、增效和相加作用。在平菇的栽培试验中,3种复配杀菌剂处理在添加剂量为0.05%和0.1%时,平菇菌丝满袋时间比不使用药剂(对照)缩短1.94.8 d,比同剂量单药处理缩短07.0 d;0.1%使百功+多菌灵和0.05%0.1%使百功+克霉灵处理生物转化率比对照增加11.614.9个百分点,并显着高于同剂量下的单药处理7.112.2个百分点;除0.05%多菌灵+克霉灵处理外,3种复配杀菌剂所有剂量处理的污染率均低于对照及其对应的同剂量单药。在平菇栽培中,复配杀菌剂的防杂增产效果优于单药。
邵国兵[6](2015)在《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沫塑料是常见的保温、吸声和缓冲材料,在建筑、包装和填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这类石油基塑料难以降解,严重污染环境,且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用可再生原料制造可降解塑料来替代石油基塑料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天然植物基原料固体发酵培养蕈菌,以菌丝体将植物基原料缠绕粘结在一起,制备得到一种新型可降解材料——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其整个制备过程节能环保,制备的材料对环境无污染,拟用于替代部分泡沫塑料。本文筛选了18株蕈菌,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韧性和材料的成型效果等为评价指标,筛选获得一株可生料培养制备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菌株——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TIB.BPE.11002,并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玉米淀粉6%、玉米浆干粉0.8%、磷酸二氢钾0.5%、α-淀粉酶0.0198%,pH自然。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接种量5%(v/v),摇瓶装液量150mL/500mL,转速为150r/min。在实验中进一步发现,菌株TIB.BPE.11002具有较强的抵抗杂菌的能力,不仅可以进行生料固体培养,也可以进行开放式液体培养。以菌株TIB.BPE.11002为基础,研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该工艺主要分为接种、预培养、模具内培养、模具外培养和干燥5个阶段。对固体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大豆杆79%、麸皮20%、石膏1%。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含水量为65%、每200 g干培养基接种75 mL二级种子液;选定的培养方案为:预培养5天,模具内培养4天,模具外培养3天。多种农林废弃物均可以替代大豆杆或与大豆杆组合作为TIB.BPE.11002菌株生料培养的主要原料。对制备的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高的压缩强度,其含水量与环境的湿度正相关。除此之外,该材料还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和吸声性能,在25℃条件下,该材料导热系数为0.054 W/(m·K),属于较好的保温材料;该材料属于多孔性吸声材料,低频的吸声系数低,中高频的吸声系数很高,降噪系数NRC为0.55,根据标准GB/T 16731的规定,该材料为Ⅲ级(0.60>NRC≥0.40)吸声材料。
牛贞福,国淑梅,李丹,高霞,张艳君,李允祥[7](2014)在《不同大蒜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提取液对平菇及其竞争性杂菌的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3个大蒜品种为试材,研究发芽前后的提取液对平菇竞争性杂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平菇生产中的细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发芽前大蒜早熟品种对细菌、真菌的抑制作用比晚熟品种、无薹品种总体要好;发芽后的提取液对细菌抑制比发芽前有所下降,但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上升,并且在碱性条件下发芽后的提取液抑菌性能比发芽前稳定;在平菇菌袋中分别加入不同品种的大蒜提取液,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总体差异不显着,但晚熟品种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千慧[8](2014)在《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平菇熟料栽培技术不规范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平菇熟料栽培技术工艺研究,以期为平菇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1.不同培养基栽培种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有显着影响。平菇生物学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麦粒菌种、棉籽壳菌种、玉米粒菌种、小米粒菌种、木屑菌种、玉米芯菌种。2.培养料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培养料含水量为65%,平菇菌丝生长最好,生物学效率最高。3.料袋封口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套环报纸封口方式为平菇料袋最佳封口方式,平菇菌丝生长情况最好,发菌期最短,出菇最早,生物学效率最高。4.料袋规格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7cm×3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使用28cm×5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低。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平菇熟料栽培选用22cm×45cm×0.004cm或24cm×50cm×0.004cm的料袋比较适宜。5.出菇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出菇环出菇为平菇最佳出菇方式,菇棚利用率最高,产品的商品性较好。6.子实体采收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子实体菌盖2cm时采收比较适宜,此时采收经济效益最高。7.石灰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灰的适宜添加量为2%,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8.石膏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膏的适宜添加量为1%,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
经学义,班新河,魏银初,李九英[9](2010)在《平菇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菇是河南省的主要栽培食用菌,栽培规模大,总产量高。在对平菇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推广的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重点提出了发酵料栽培的场地要求、栽培季节、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及发酵、接种和栽培管理技术。
胡秀花[10](2009)在《坝上高寒区夏季平菇生产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河北坝上地区高寒干旱,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经济发展滞后。论文以区域成功发展错季蔬菜为背景,进一步探索区域冷凉气候资源的食用菌开发。旨在利用坝上地区夏季低温的气候资源优势进行喜凉性的食用菌适地生产,异地销售,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的高级化探索技术途径。试验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进行。以平菇为材料,围绕华北地区夏秋季节平菇供应,从市场供销调研、生境适应性评估与平菇生产环境调控、生产效益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坝上地区夏秋季节平菇生产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平菇市场周年的日均交易量呈现单峰谷型变异,具有明显的供应旺季与淡季,淡旺季间价格差价高达82%~93%,日均交易额淡旺季间差异不大。市场存在很大的待利用容量,面对淡季的坝上地区食用菌市场供应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2坝上高寒区多年旬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20℃。4月中旬至10月中旬能够满足平菇生长发育温度需求;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不适宜平菇生产。6~8月份间断性高温天气,可通过半地下式菇棚的温度调节效应稳定平菇生产。高温控制成为坝上食用菌安全生产的关键。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坝上地区平均旬温度较差为11.84℃,能够满足子实体发育的温差需求。3半地下式菇棚内无菌袋热源背景下,日温变化表现升快降慢特征,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泡沫顶菇棚比草苫顶菇棚降温效果明显。半地下式菇棚内有菌袋热源背景下,棚内气温高于棚外,棚内最高气温出现在16:00,不同棚型降温效果差异不明显。数理统计分析表明,半地下式菇棚环境温度较棚外气温变化明显平缓。4平菇生长发育中菌袋的呼吸强度随生育期推迟呈“弱—强—弱”变化特征。低温预冷可降低菌丝呼吸速率,延缓菌丝发育进程,对推迟出菇有重要作用。子实体菇蕾期菌袋呼吸速率最高,菌袋呼吸速率随子实体成熟,呼吸速率渐弱。采摘后子实体进行消耗性呼吸,使积累的营养成分流失。菌袋呼吸以菌丝呼吸占主导,同质量下采后子实体呼吸强度比菌丝弱。5采摘3~5cm菌盖直径的小平菇,约有18.52%的生物产量不能形成商品,生物学效率降低。小菇的平均含水量为89%,冷藏处理菌袋生长的子实体比未冷藏菌袋子实体的干物质含量高出2~3个百分点。6坝上生产小平菇生物学效率在25%~35%;物质性资本投入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1.07%;平菇生产的投入产出比1.66;水资源平菇生产效率65~76kg/m3,产值效率520~612元/m3;平菇生产的劳动盈利率为61.74元/日;土地盈利率为15606.9元/亩。平菇生产经济效益高于区域主栽蔬菜作物。坝上引入食用菌进行夏秋淡季生产,具有比较经济优势,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选择。
二、对生料栽培平菇生产中杂菌污染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生料栽培平菇生产中杂菌污染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配杀菌剂防治平菇尖孢镰刀菌病害的效果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供试菌株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药剂配制 |
1.3.2 复配杀菌剂影响尖孢镰刀菌和平菇菌丝生长的测定 |
1.3.3 复配杀菌剂在平菇栽培中的防霉菌效果测定 |
1.3.4 农药残留测定 |
1.3.5 平菇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1.3.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复配杀菌剂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 复配杀菌剂在平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
2.3.1 复配杀菌剂对袋栽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3.2 复配杀菌剂对袋栽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2.3.3 复配杀菌剂对袋栽平菇污染率的影响 |
2.4 复配杀菌剂对平菇农药残留和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浅析袋栽黑木耳菌包污染的技术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 袋栽黑木耳菌包污染的技术误区与现象剖析 |
1.1 菌包基质在预防污染中的技术误区和现象 |
1.2 螨虫导致菌包污染的技术误区和现象 |
1.3 菌包出红水是由螨虫侵染的技术误区和现象 |
1.4 菌包堆垛养菌出耳能抱袋减少杂菌污染的技术误区和现象 |
1.5 菌包出耳期间治疗污染的技术误区和现象 |
2 剖析菌包污染的防治措施 |
2.1 选择优良菌种 |
2.2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质 |
2.3 菌包灭菌与消毒的技术措施 |
2.4 发酵室的消毒措施 |
2.5 菌包发酵期间要重视生态发菌的技术措施 |
3 结论 |
(3)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述 |
1.1 食用菌 |
1.2 平菇 |
1.3 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温度 |
1.3.2 水分 |
1.3.3 光线 |
1.3.4 空气 |
1.3.5 pH值 |
1.4 平菇栽培模式概述 |
1.5 发酵料理化性质研究概述 |
1.5.1 发酵料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
1.5.2 发酵料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
1.6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
1.1.2 试验配方 |
1.1.3 主要设备 |
1.1.4 试剂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发酵料技术 |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
1.2.3 温度测定 |
1.2.4 pH值测定 |
1.2.5 含水量测定 |
1.2.6 微生物数量测定 |
1.2.7 三素含量的测定 |
1.2.8 总碳的测定 |
1.2.9 总氮的测定 |
1.2.10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11 酶活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芯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
2.2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2.3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2.4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
2.5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
2.6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
2.7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总碳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
2.8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9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10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含水量及满袋时间的影响 |
2.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栽培袋污染率的影响 |
2.12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
2.13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
1.1.2 试验配方 |
1.1.3 主要设备 |
1.1.4 试剂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棉籽壳发酵料技术 |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
1.2.3 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物质含量测定 |
1.2.4 酶活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籽壳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
2.2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2.3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2.4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
2.5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
2.6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
2.7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
2.8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9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10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污染率、含水量、满袋时间的影响 |
2.11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
2.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2.1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熟料栽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
1.1.2 试验配方 |
1.2 试验方法 |
1.2.1 平菇发酵料栽培流程 |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配方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2 不同配方对平菇满袋、出菇、转潮及生产周期的影响 |
2.3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pH值的变化与分析 |
2.4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含水量变化与分析 |
2.5 不同配方对平菇一二茬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2.6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
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
1.3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
2 展望 |
2.1 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 辅助氮源添加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
2.3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配方优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3种复配杀菌剂对根霉和平菇栽培病害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供试菌株 |
1.2 方法 |
1.2.1 药剂配制 |
1.2.2 复配杀菌剂对根霉和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 |
1.2.3 复配杀菌剂在平菇栽培中的防杂效果测定 |
1.2.4 数据分析方法 |
1.2.4. 1 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生长相对抑制率计算 |
1.2.4. 2 复配杀菌剂的EC50理论值(X1)及SR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杀菌剂对根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供试杀菌剂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 供试杀菌剂在平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
2.3.1 对平菇菌丝满袋时间的影响 |
2.3.2 对平菇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
2.3.3 对平菇菌袋污染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6)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石油基塑料发展面临的困境 |
1.1.2 可降解塑料的发展现状 |
1.1.3 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开发 |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1.3 蕈菌 |
1.3.1 蕈菌 |
1.3.2 蕈菌的液体培养 |
1.3.3 蕈菌的固体培养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 |
2.1.5 培养模具 |
2.1.6 原料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的初筛 |
2.2.2 菌种的复筛 |
2.2.3 一级种子液的制备 |
2.2.4 生物量的测量方法 |
2.2.5 液体发酵的优化 |
2.2.6 二级种子液的制备 |
2.2.7 固体培养的优化 |
2.2.8 固体培养基含水量的计算 |
2.2.9 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菌种的初筛 |
3.2 菌种的复筛 |
3.2.1 生料培养试验 |
3.2.2 杂菌对TIB.BPE.11002菌株固体培养的影响 |
3.2.3 搅拌对材料成型的影响 |
3.2.4 模具外培养对材料成型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液体发酵的优化 |
3.3.1 摇瓶生长曲线的绘制 |
3.3.2 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
3.3.3 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
3.3.4 无机盐及维生素对发酵的影响 |
3.3.5 发酵罐培养验证 |
3.3.6 开放式液体培养试验 |
3.3.7 小结 |
3.4 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 |
3.4.1 碳源对固体培养的影响 |
3.4.2 氮源对固体培养的影响 |
3.4.3 碳氮比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4 葡萄糖的添加量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5 石膏的添加量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6 培养基含水量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7 接种量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8 培养基粒径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9 复合碳源对生料培养的影响 |
3.4.10 小结 |
3.5 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 |
3.5.1 材料的吸湿性 |
3.5.2 材料的压缩性能 |
3.5.3 材料的保温性能 |
3.5.4 材料的吸声性能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不同大蒜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提取液对平菇及其竞争性杂菌的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大蒜提取液的制备 |
1.2.2 菌悬液制备 |
1.2.3 不同pH值抑菌效果测定 |
1.2.4 大蒜提取液对竞争性杂菌抑制活性检测 |
1.2.5 大蒜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蒜提取液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2.2 大蒜提取液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
2.3 大蒜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引言 |
1 概述 |
1.1 食用菌 |
1.2 平菇 |
1.3 平菇栽培方式 |
1.4 平菇栽培历史及发展现状 |
1.5 平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2 引言 |
第二章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2.3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2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2.3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满袋及出菇的影响 |
2.4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料袋规格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菌袋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出菇方式对菇棚的利用率 |
2.2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
2.3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第一潮单朵重的影响 |
2.2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转潮时间的影响 |
2.3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2.4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石灰量添加对培养料 pH 的影响 |
2.2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及菌袋感染率的影响 |
2.3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
2.2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2.3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后续工作设想 |
1 主要结论 |
1.1 平菇熟料栽培中宜用棉籽壳作为栽培种培养料 |
1.2 平菇熟料栽培最适含水量为 65% |
1.3 平菇熟料栽培料袋最佳封口方式为出菇环报纸封口 |
1.4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
1.5 平菇熟料栽培最佳出菇方式为添加出菇环立体摆放出菇 |
1.6 平菇熟料栽培子实体最佳采收规格为菌盖 2cm |
1.7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灰最适添加量为 2% |
1.8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膏最适添加为 1% |
2 后续工作设想 |
2.1 混合原料作为栽培种培养料栽培平菇的研究 |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料袋内营养积累的影响研究 |
2.3 料袋折径和长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2.4 平菇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和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
2.5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长过程中培养料 pH 及平菇酶活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9)平菇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平菇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生产现状 |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河南省现推广的平菇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
2.1发酵料栽培 |
2.2熟料栽培 |
(10)坝上高寒区夏季平菇生产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河北坝上地区生态与社会背景 |
1.2 平菇生产背景评述 |
1.2.1 平菇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1.2.2 平菇生物学特性 |
1.2.3 营养和保健价值 |
1.2.4 环境要求 |
1.3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1 平菇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2 课题研究所面对的问题 |
1.3.3 破题方案 |
1.3.4 预期结果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华北地区平菇市场供求分析 |
2.2 坝上地区平菇生态适应性分析 |
2.3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环境因素效应 |
2.4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关键环境因素调控 |
2.5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污染防控技术 |
2.5.1 供试菌种 |
2.5.2 供试培养基 |
2.6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技术-经济效果 |
2.6.1 呼吸测定 |
2.6.2 产量测定 |
2.6.3 子实体含水量测定 |
2.6.4 平菇生产比较效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坝上平菇生产的市场可行性分析 |
3.1.1 华北市场平菇交易量的季节特征分析 |
3.1.2 华北市场平菇价格的季节特征分析 |
3.1.3 华北市场平菇交易额时序特征分析 |
3.1.4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市场可行性 |
3.2 坝上平菇生产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
3.2.1 温度适应性分析 |
3.2.2 水分与湿度分析 |
3.2.3 栽培原料可行性分析 |
3.3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关键生态因子调控 |
3.3.1 棚外环境温度变化 |
3.3.2 不同棚型气温日变化 |
3.3.3 草苫顶菇棚温度变化 |
3.3.4 泡沫顶菇棚温度变化 |
3.3.5 不同棚型温度比较分析 |
3.3.6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关键生态因子调控的技术综合分析 |
3.4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环境因素效应 |
3.4.1 菌袋呼吸变化规律分析 |
3.4.2 环境温度对菌袋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3 子实体呼吸变化规律分析 |
3.5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污染防控技术 |
3.5.1 菌种选择与消毒 |
3.5.3 栽培料配方合理 |
3.5.4 接菌技术 |
3.5.5 菌袋与菇棚管理 |
3.6 坝上地区平菇生产的技术-经济效果 |
3.6.1 平菇生产效率分析 |
3.6.2 平菇生产经济产投比分析 |
3.6.3 平菇生产比较经济效益分析 |
3.7 社会可行性分析 |
3.7.1 蔬菜生产使产业升级获得了启动因素 |
3.7.2 科技的传播培育着新型农民 |
3.7.3 食用菌可作为坝上农业升级的新途径 |
4 讨论 |
4.1 平菇夏季供应与市场价格变化 |
4.2 平菇夏季生产与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
4.3 食用菌夏季生产适宜环境问题 |
4.4 坝上高寒区发展食用菌的意义 |
4.5 菌丝呼吸规律研究 |
4.6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4.7 本试验的不足 |
5 结论 |
5.1 市场平菇销售与坝上平菇生产策略 |
5.2 坝上高寒区夏季平菇生产适应特性 |
5.3 坝上高寒区平菇生产温度调控技术 |
5.4 菌丝与子实体呼吸强度变化特征 |
5.5 坝上高寒区平菇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对生料栽培平菇生产中杂菌污染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配杀菌剂防治平菇尖孢镰刀菌病害的效果测定[J]. 张朝辉,张广,闫鹏,杜田雨,赵涔岑,李明辉,闫新悦,王振河. 核农学报, 2021(10)
- [2]浅析袋栽黑木耳菌包污染的技术误区[J]. 王相刚. 北方园艺, 2020(10)
- [3]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D]. 刘元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4]霉克在平菇生料栽培中的防霉效果[J]. 王艳婕,张朝辉,吴希阳,樊争争.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5]3种复配杀菌剂对根霉和平菇栽培病害的防治效果[J]. 张权,张朝辉,宋好倩,宋琳琳,马浩佳,王振河. 河南农业科学, 2016(06)
- [6]植物基菌丝体复合材料的研制[D]. 邵国兵. 天津科技大学, 2015
- [7]不同大蒜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提取液对平菇及其竞争性杂菌的抑制研究[J]. 牛贞福,国淑梅,李丹,高霞,张艳君,李允祥. 北方园艺, 2014(22)
- [8]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黄千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9]平菇高效配套栽培技术[J]. 经学义,班新河,魏银初,李九英.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07)
- [10]坝上高寒区夏季平菇生产的可行性研究[D]. 胡秀花.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