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锡表面处理对古代青铜器腐蚀过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廉海萍,杨金东,曹峻[1](2021)在《杭州萧山老虎洞遗址出土青铜工具的金相分析及腐蚀探讨》文中提出杭州萧山老虎洞东周遗址出土两件青铜工具,工具出土时已碎裂为数段,锈蚀状态严重。针对两件青铜工具的研究,主要从微观领域来探讨青铜工具的工艺技术及腐蚀特点,并通过建立电化学反应模型,运用电极电位差的理论,来试析电极电位对金相组织腐蚀的影响。同时提出在青铜修复时,可利用电极电位的原理来补配修复材料,以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
余伟[2](2018)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淬火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一、引言热处理技术是金属材料改性的主要手段,它可以用来优化和拓展材料的工艺性能,使其更好满足使用要求。淬火是具有标志性质的热处理工艺技术,就目前出土资料看,国外最早的淬火实例是中欧地区的哈尔希塔特遗址出土的铁刀和箭镞,这一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多年。不同于国外最早将淬火应用于铁器,我国最早的淬火实例是垣曲商城出土的商代早期铜削刀,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淬火青铜器,而且在青铜时代及其后的铁器时代,都陆续有对青铜进行淬火的实例。本文整理总结这些古代青铜器的淬火技术及其相关工艺,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术要点。
茅正锋[3](2021)在《离心铸造制备锡青铜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洪阳[4](2021)在《广州东方博物馆“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以广州东方博物馆兵戈史鉴展览展品的青铜文化为主题,深刻挖掘其隐喻的设计元素,通过该项目的设计制作实践,对专题类展览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论文梳理了兵戈史鉴展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冷兵器的表象特征,将体现古人对至高权力崇尚与敬畏的纹饰、装饰技法与铸造工艺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等要素,按照层次分析法对器物形态、表面装饰纹样及装饰工艺进行元素提取,在此基础上运用分解、重构等手法进行重塑,并与文化价值、情感表达等相融合后运用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文化创意产品脱胎于馆藏文物,设计有其独特的专属文化性、教育性、环保性,设计方法包括以图形再设计为主的设计方法、创意造型的趣味传递、使用功能上的古今创意转换等。将设计方法与提取重塑后的设计元素及消费者具体需求相结合,设计益智玩具、饰品及香薰盒等文创产品,不仅外观新颖,而且与消费者在精神层面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在产品制作中,基于对材料造价及工艺可批量化生产等因素的考量,主要选用了木材与金属,并与髹漆工艺相结合。产品制作周期短,能快速提升专题展览短时间内观展人群的关注度。针对本文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案例,选取了物质、行为和精神三种文化状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评价数据表明三个案例的设计方案认可度都比较高。总之,针对“兵戈史鉴”等专题展览类的文创产品设计均可通过提取重塑新的设计符号,与展品价值及情感表达相融合,并采用现代成型加工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加工方式,快速生产出具有展览代表特征的文创产品,短时间内提升展览的知名度,吸引潜在消费人群,提升博物馆经济收益。通过后期的文创产品评价体系检验其可行性,为专题展览的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参考路径和视角。
吴进贤[5](2020)在《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文中提出金属及合金自然氧化,在表面形成对基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氧化膜。对于典型的金属-水溶液腐蚀体系,与腐蚀相关的多数反应在金属/氧化膜界面和氧化膜/溶液界面上发生。由于氧化膜大多具备半导体性质,一定条件下,金属/氧化膜界面可形成能有效分离光生电子-空穴对的金属-半导体肖特基结从而在光照下产生光伏效应,相应地,在氧化膜/溶液界面上形成与肖特基结类似的半导体-溶液异质结。光照下,氧化膜内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将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向金属/氧化膜界面和氧化膜/溶液界面迁移,参与到与腐蚀相关的反应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金属的腐蚀过程。根据埋藏环境不同,青铜文物表面往往形成结构和成分各异的锈层(patina),但无论青铜表面锈层成分如何,Cu2O和SnO2普遍存在。Cu2O和SnO2均具有半导体性质,这意味着在光照下,Cu2O和SnO2产生的光伏效应可能对青铜文物的腐蚀过程产生影响。博物馆内展出的青铜文物大多长期受展示灯光照射,而室外青铜文物则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而光照对带锈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尚未被研究和揭示,可见光及紫外光下带锈青铜腐蚀过程及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带锈青铜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探究了可见光和紫外光对青铜表面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成分及阳极溶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锈青铜在避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腐蚀行为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带锈青铜的腐蚀速率为:可见光>避光>紫外光。可见光加速了青铜中Cu和Pb元素的阳极溶解,使青铜表面形成了主要成分为Cu2O、Cu2(OH)3Cl和SnO2的腐蚀产物,腐蚀产物疏松多孔,对青铜基体不具有保护作用;紫外光导致了带锈青铜表面CuⅡ化合物的还原,使青铜表面形成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富Sn腐蚀产物层,并因此抑制了青铜的腐蚀。青铜表面具有半导体性质的Cu2O和SnO2带隙宽度和能带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光吸收性质和光生载流子氧化还原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可见光和紫外光下青铜表面截然不同的腐蚀现象的发生。2、为确定光照下青铜表面Cu2O与基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揭示Cu2O的光伏效应对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纯铜在紫外光下的腐蚀行为,并基于点缺陷模型讨论了紫外光对纯铜不同阶段腐蚀过程的影响机制。紫外光对纯铜腐蚀的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腐蚀初期(0~8 h),紫外光照射下纯铜表面形成的Cu2O膜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高的稳定性(氧化膜内缺陷浓度较低),对纯铜的腐蚀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在腐蚀后期(8~64h),紫外光照射降低了纯铜表面Cu2O膜的稳定性,促进了氧化膜的溶解,并加速了纯铜的腐蚀。紫外光下纯铜的初期腐蚀行为符合点缺陷模型,紫外光照射下,纯铜表面氧化膜中内建电场强度明显减弱,氧化膜内Cu离子空位的扩散速率大幅降低,氧化膜稳定性随之升高;在氧化膜/溶液界面逐渐累积的光生空穴一方面引起电极表面Cl离子浓度升高,使氧化膜稳定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加速了 Cu2O膜的溶解,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纯铜表面氧化膜的溶解破裂,促进了纯铜表面以点蚀为主要形式的局部腐蚀的发生。由于光生载流子与氧化膜的相互作用使氧化膜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纯铜在腐蚀后期的光致腐蚀行为偏离了点缺陷模型。尽管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下Cu2O中产生的光生电子在内建电场驱动下进入纯铜基体起到光致阴极保护作用,紫外光在腐蚀后期却明显加速了纯铜的腐蚀,表明光照下金属表面半导体类腐蚀产物与金属基体间的光电流方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光致腐蚀倾向的唯一判据。3、从紫外光下纯锡的腐蚀行为入手,揭示了 Sn(OH)2和SnO2等Sn化合物对带锈青铜光致腐蚀过程的影响。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对纯锡的腐蚀过程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腐蚀产物表征结果显示紫外光照射促进了纯锡表面具有保护效果的SnO2层的形成,SnO2—方面阻碍了纯锡的阳极溶解及溶解氧的还原,抑制了腐蚀;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纯锡基体与Sn(OH)2的接触,阻碍了两者之间的电荷转移。在光生载流子的作用下,纯锡表面形成了内层为SnO2,外层为Sn(OH)2的双层氧化膜,氧化膜整体呈p型半导体性质。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对纯锡腐蚀过程的抑制作用主要与Sn(OH)2中产生的光生空穴引起的光致钝化现象有关,未观察到由光生电子导致的光致阴极保护现象。
邓启阳[6](2020)在《广州近代建筑石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造石建筑物、制作和安装石构件和石部件的专业,是我国传统营造体系的重要部分。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秦朝建城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建筑防灾为中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石作应用体系。近代以后,广州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性的建筑探索,其中石材的营建受到西学东渐下的外来样式影响,并吸收了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做法改良,有着独特的创新发展。石作这一古老的营造体系,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有了新的形式和内涵。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测绘调研和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建设资料的查阅比对,从文化和技术角度对广州近代建筑石作的发展背景、典型石作建造案例、石作营造技术、石作装饰艺术四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和梳理,前半部分关注石作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和建设环境下呈现出的应用结果,着重“品”的论述,后半部分重点对石作营造的相关技术做法进行研究,着重“术”的探讨。全文以石作这一主题作为探寻广州近代建筑史的变迁线索,关注在新的建筑类型和组织模式中,由石作营造率先反映出的建筑技术进步和建筑思想变化。第一章明确了研究对象,建立了研究框架,并对过往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下文的研究内容提供背景资料;第二章将石作营建活动放入对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探讨,分别梳理了地域传统、外域影响和现代转型三个不同阶段的环境背景下广州近代建筑石作的发展变化;第三章分类研究了一批广州近代建设中的典型建筑石作案例,探寻不同建设条件和思潮影响下石材在建筑个体中的差异性表达;第四章对匠作体系、用材用器、开采加工、搭接砌筑等石作营造技术进行研究,介绍了近代以来石作在传统做法基础上实现的营造方式转变与技术进步;第五章介绍了不同的石材表面处理手法、雕镌工艺和装饰题材,对石作装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杜超群[7](2020)在《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胶凝材料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具有丰富的文物古建筑资源。千百年来,在自然营造力和人类活动的破坏下,古建筑出现了风化酥粉、缺损、空鼓、裂缝和泛碱等病害,严重危害着其结构安全。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需要对病害进行科学治理,因此病害治理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石灰类胶凝材料是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鉴于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本文以火山灰-石灰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四种烷基链长的硅烷偶联剂改性净浆,对净浆的性能及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另外,以胶砂比、硅烷掺量为变量研究了硅烷改性砂浆的各项性能;最后,采用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对聚丙烯粉末(PP)、碳纤维粉末(CF)及偏高岭土(MK)进行预处理得到载体硅烷,用于火山灰-砂浆的改性并对改性砂浆的性能进行分析。1.己基、辛基和十二烷基硅烷在养护前期均能有效减小净浆的体积收缩性和质量损失率,且改性净浆软化系数大于0.85,达到高耐水材料的标准,而丙基硅烷改性效果较差;另外,四种改性净浆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提升。分析测试表明,硅烷能与净浆基体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起到交联、耦合的作用;硅烷在养护初期延缓了水化反应,之后促进了 C-S-H的生成,而在整个养护期内会对碳化反应产生不利影响。2.胶砂比1:3时,砂浆各项性能最佳;烷基链较短的硅烷对砂浆的流动度、体积稳定性和质量稳定性有利,而烷基链较长的硅烷具有更强的交联耦合作用和疏水性能,对砂浆的抗折强度和防水、耐水性能更有利,M-Octyl和M-Dodecyl试件的防水、耐水及耐久性能最佳;硅烷掺量1.5%时,砂浆的体积稳定性和质量损失率改性效果较好,而掺量较低时,砂浆的力学性能更优。3.与直接添加辛基硅烷改性砂浆相比,载体硅烷改性火山灰-砂浆在凝结时间、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方面进一步提升;其中MK载体硅烷对凝结时间、线性收缩率、吸水率和含水率改性效果最好,最佳掺量为5%,而PP和CF载体硅烷改性效果稍差,在掺量3%时性能最佳,且CF和MK载体硅烷分别在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上表现出最佳的改性效果。
许宝坪[8](2020)在《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8%,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和便利已经成为全新的消费标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注重家电是否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家电领域由此迎来了健康升级风暴。同时,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让城市单身族成为目前家电消费群体中新的主力军之一,因此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家电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冰箱作为集中体现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也是城市单身族生活必需品,能否通过更好的冰箱设计给用户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冰箱产品创新的重大突破口,因而生活方式研究成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主要内容是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劝导式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方式,挖掘可介入劝导式设计的机会点,分析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劝导模型与机制,结合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为以健康为需求的冰箱用户提供一种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健康家电创新设计。首先,对劝导式设计理论进行阐述与总结,得到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接着从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冰箱设计理论角度,对冰箱和饮食生活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文献研究与系统方法论归纳出冰箱相关的健康饮食生活内容及特征,并对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进行调研,结合定性及定量的调研与分析得到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再构建劝导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进行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再通过劝导模型进行设计方向的发散,从中选择部分设计点进行以冰箱产品、冰箱端的智能应用交互,手机端的智能应用服务三部分组成的产品系统设计,并根据健康饮食生活方式要素进行方案评估。
郭姗[9](2020)在《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色彩给人以精神和视觉美的享受,城市色彩以其特有的色彩语言来展现性格涵养与气质风貌。城市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广告、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众多要素,建筑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显着的核心标志,其表皮的色彩选择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梳理国内外的城市色彩和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及实践,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分析得出设计方法,并以宝鸡市人民公园路为实践设计创作并得出结论。本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措施和绿色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相关理论。由理论分析实质,通过整理绿色建筑材料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来解析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内在联系。细化分类绿色建筑材料的类型结合其色彩并进行举例分析,从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关系分析;再到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的关联。层层递进分析影响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和色彩关系的光要素,列举材料物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分析不同材质的色彩效果得到一定规律。建筑材料的“色”受到光的影响,建筑材料的“质”也会受光的调节。由理论实质联系实际,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实地调研结果,对宝鸡从地域性、文化性两个方面分析宝鸡城市空间环境影响性质;重点结合结合宝鸡的气候光照条件以及历史风貌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为宝鸡人民公园路区域城市色彩改造提供依据。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延街建筑表皮色彩和建筑表皮材料应用情况整理归纳,并设计出一份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城市色彩提升设计导则,期望能为日后关于城市美学观念和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王明浪[10](2020)在《Cu-10Sn合金和925Ag合金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宝首饰的传统加工方式具有生产效率低、个性化定制成本高以及无法制备内部形状复杂的首饰等缺点,导致其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增材制造技术快速、个性化定制的特点,为珠宝首饰加工带来了无限创意。本文以Cu-10Sn合金和925 Ag合金为原料,研究其选区激光熔化成形(SLM)工艺,并制备复杂的珠宝饰品。首先,本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SLM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SLM制备Cu-10Sn合金的致密度和尺寸精度。研究表明:影响SLM样品致密度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为: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当激光功率LP为249 W、扫描速度SS为181 mm/s、扫描间距HS为0.097 mm和层厚LT为30μm时,成形件的最佳致密度为99.36%;而影响SLM样品尺寸精度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为:扫描速度>激光功率>扫描间距,当激光功率LP为250 W、扫描速度SS为740 mm/s、扫描间距HS为0.07 mm和层厚LT为30μm时,样品的最小尺寸绝对误差为36.12μm;且样品的上表面粗糙度比侧面粗糙度低。此外,模型摆放方式对成型精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尖角模型适合竖直摆放成型;圆孔模型适合水平摆放成型。其次,系统性研究了SLM成形Cu-10Sn合金的物相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热处理工艺。结果显示选区激光熔化成形Cu-10Sn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α-Cu相和亚稳相β′(Cu13.7Sn)组成,与原始粉末相比,其亚稳相β′的含量明显增加。SLM样品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横截面平均维氏硬度值分别为158.2±3.2 HV、144.7±3.4 HV。与热压烧结所得的Cu-10Sn合金相比,SLM成形Cu-10Sn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高出了45%和25%,但其延伸率有所下降。热处理后的SLM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发生下降,延伸率得到了显着提高。当热处理加热温度升高到600℃时,试样的平均屈服强度和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下降至364MPa和572 MPa,延伸率提高至29.11%。对原始Cu-10Sn粉末进行氧化改性处理,继而研究了其反射率和SLM成形性能。结果显示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处理后的铜合金粉末反射率得到显着的降低。与原始粉末所制备的SLM试样相比,氧化改性后的试样相对密度有所降低,约为98.12%;试样的侧面粘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试样的成型精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此外,与原始粉末所制备的SLM试样相比,经氧化改性后的SLM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18%和8%,但延伸率降低了25%。本文最后分析了Cu-10Sn合金粉末与925Ag合金粉末在粉末特性上的差异性,并对925Ag合金的工艺优化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10Sn和925Ag粉末在平均粒径上相差不大,但925Ag合金粉末的流动性和松装密度较好。925Ag合金粉末的反射率约为64.68%,比Cu-10Sn合金粉末的反射率高约70%。当激光功率为664 W、扫描速度为566 mm/s、扫描间距为0.044 mm和层厚为0.02 mm时,SLM工艺所制备的925 Ag合金样品的最优致密度为96.76%。在扫描速度和扫描间距不变的情况下,样品尺寸绝对误差随着激光功率的减小而降低。而在激光功率和扫描间距不变的情况下,样品尺寸绝对误差随着扫描速度的减小而增大。其中当激光功率为300 W、扫描速度为400 mm/s和扫描间距为0.06 mm时,样品的最小尺寸误差约为108μm。此外,SLM工艺所制备的银合金样品在水平截面上的硬度(106.4±2 HV)明显大于其在垂直截面上的硬度(90.1±4 HV)。
二、富锡表面处理对古代青铜器腐蚀过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锡表面处理对古代青铜器腐蚀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萧山老虎洞遗址出土青铜工具的金相分析及腐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样品和方法 |
1.1 取样 |
1.2 研究方法和设备 |
2 结果和讨论 |
2.1 金相讨论 |
2.1.1 LHD H10:1 |
2.1.2 LHD H10:6-1 |
2.1.3 LHD H10:6-2 |
2.2 电极电位对金相组织腐蚀的影响 |
3 结 论 |
(4)广州东方博物馆“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
1.3.2 文创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兵戈史鉴”展览展品分析 |
2.1 “兵戈史鉴”展品分类 |
2.1.1 青铜剑 |
2.1.2 长兵器 |
2.1.3 其余兵器 |
2.2 “兵戈史鉴”展品表象分析 |
2.2.1 青铜剑纹样分析 |
2.2.2 青铜剑表面装饰技法分析 |
2.2.3 “兵戈史鉴”展品价值 |
2.3 设计元素的提取 |
2.3.1 设计元素概括 |
2.3.2 设计元素的重塑 |
2.4 本章小结 |
3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述 |
3.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 |
3.2 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 |
3.3 文化产品设计原则 |
3.4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兵戈史鉴”展览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4.1 文创产品设计的前期调研 |
4.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4.1.2 调查数据分析 |
4.2 “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设计 |
4.2.1 案例一: 益智玩具设计 |
4.2.2 案例二: “如云”饰品设计 |
4.2.3 案例三: “凝然”香薰盒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制作实践 |
5.1 制作材料 |
5.2 制作方式 |
5.2.1 木胎与髹漆工艺相结合 |
5.2.2 金属胎与髹漆工艺相结合 |
5.3 制作过程 |
5.3.1 益智玩具和香薰盒方案制作过程 |
5.3.2 “如云”饰品方案制作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文创产品评价与分析 |
6.1 评价活动项目选取以及实施 |
6.2 评价数据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青铜剑纹饰与其它青铜器物纹饰关联图 |
附录B 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C 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设计评价问卷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铜概述 |
1.1.1 青铜成分及其金相组织 |
1.1.2 青铜的腐蚀及其腐蚀产物组成 |
1.2 青铜腐蚀影响因素 |
1.2.1 青铜成分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2.2 环境因素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2.3 腐蚀产物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3 金属光致腐蚀研究 |
1.4 青铜腐蚀与防护研究现状 |
1.4.1 青铜腐蚀与防护研究流程 |
1.4.2 缓蚀剂及缓蚀机理 |
1.4.3 青铜腐蚀研究方法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电极材料 |
2.2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电化学阻抗谱 |
2.3.2 恒电流电量测试 |
2.3.3 Mott-Schottky曲线 |
2.3.4 点缺陷扩散速率测定 |
2.3.5 光电化学测试 |
2.3.6 光学显微形貌观察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 |
2.3.8 拉曼光谱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3.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2.3.11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紫外光和可见光对带锈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试样制备 |
3.2.2 实验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青铜表面腐蚀形貌 |
3.3.2 青铜表面腐蚀产物成分 |
3.3.3 带锈青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3.3.4 带锈青铜光致腐蚀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纯铜的光致腐蚀行为及机理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溶液 |
4.2.2 实验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纯铜表面腐蚀形貌及化学元素表征结果 |
4.3.2 纯铜表面腐蚀产物成分表征结果 |
4.3.3 纯铜腐蚀产物定量分析结果 |
4.3.4 纯铜在光照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4.3.5 纯铜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 |
4.3.6 光电化学分析结果 |
4.3.7 纯铜光致腐蚀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纯锡的光致钝化行为及机理 |
5.1 前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材料与溶液 |
5.2.2 实验条件及内容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纯锡在光照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5.3.2 纯锡表面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表征结果 |
5.3.3 纯锡腐蚀产物定量分析结果 |
5.3.4 纯锡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 |
5.3.5 光电化学测试结果 |
5.3.6 紫外光对纯锡腐蚀过程的影响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广州近代建筑石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2.3 时间范畴 |
1.2.4 空间范畴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中国传统建筑石作研究 |
1.3.2 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石作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石作研究概况 |
1.3.4 广州近代建筑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广州近代建筑石作发展背景 |
2.1 地域传统(先秦—清末) |
2.1.1 地理环境和产石条件 |
2.1.2 近代以前的石作基础 |
2.1.3 基于防灾的民居构造应用 |
2.2 外域影响(1684-1920) |
2.2.1 西方殖民、商贸与外交:从十三行到沙面 |
2.2.2 宗教传播:教堂、教会学校与教会医院 |
2.3 现代转型(1911-1938) |
2.3.1 国家权力重建过程中的纪念性(1918-1929) |
2.3.2 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城市公共性(1929-1936) |
2.3.3 洋为中用的民间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近代建筑石作典型案例分析 |
3.1 宗教神权的象征——哥特式石构教堂 |
3.1.1 圣心大教堂概况 |
3.1.2 建造背景 |
3.1.3 建造过程 |
3.2 金融商贸的象征——古典的持续性 |
3.2.1 粤海关旧址 |
3.2.2 汇丰银行旧址 |
3.3 民主革命的象征——城市的纪念碑 |
3.3.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
3.3.2 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 |
3.4 城市公共的象征——民族主义与现代性 |
3.4.1 市府合署 |
3.4.2 仲元图书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作营造技术 |
4.1 匠作体系与营造制度 |
4.1.1 传统石作行业的转型 |
4.1.2 华洋共生,西法中造 |
4.1.3 营造厂与留洋建筑师 |
4.2 材料和工具 |
4.2.1 石材种类和特性 |
4.2.2 尺度、价格和定额 |
4.2.3 加工工具 |
4.3 石料的开采和加工 |
4.3.1 开采 |
4.3.2 运输 |
4.3.3 打石加工 |
4.4 石材搭接方式 |
4.4.1 胶接 |
4.4.2 榫接 |
4.5 石材砌筑方式 |
4.5.1 整石叠砌 |
4.5.2 拱券 |
4.5.3 石材贴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作装饰艺术 |
5.1 石作装饰应用 |
5.1.1 结构性装饰 |
5.1.2 非结构性装饰 |
5.2 石材表面处理 |
5.3 石雕装饰手法 |
5.3.1 雕镌工序 |
5.3.2 雕镌技法 |
5.4 石雕装饰题材 |
5.4.1 岭南地域民俗文化 |
5.4.2 西方雕饰语言 |
5.4.3 现代几何图案 |
5.4.4 民主革命符号 |
5.4.5 民族传统复兴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广州近代建筑石作调研列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胶凝材料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古建筑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气硬性石灰 |
1.2.2 水硬性石灰 |
1.2.3 火山灰-石灰 |
1.3 硅烷偶联剂改性胶凝材料 |
1.3.1 硅烷偶联剂及其改性胶凝材料机理 |
1.3.2 硅烷偶联剂改性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胶凝材料 |
2.1.2 火山灰材料 |
2.1.3 骨料 |
2.1.4 硅烷偶联剂 |
2.1.5 载体材料 |
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
3.1 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配方及试样制备 |
3.2 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性能测试 |
3.2.1 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基本性能 |
3.2.2 硅烷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的力学性能 |
3.2.3 硅烷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耐水性能 |
3.3 硅烷改性火山灰-石灰净浆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不同胶砂比砂浆试样的制备 |
4.2 胶砂比对改性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1 砂浆基本性能 |
4.2.2 砂浆的力学性能 |
4.3 不同硅烷偶联剂掺量砂浆试样的制备 |
4.4 硅烷偶联剂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4.4.1 新鲜砂浆的流动性 |
4.4.2 固化砂浆试件的物理性能 |
4.4.3 砂浆试件的力学性能 |
4.4.4 砂浆的防水性能 |
4.4.5 砂浆的耐水性能 |
4.4.6 砂浆的碳化程度 |
4.4.7 砂浆的耐久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体增强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砂浆 |
5.1 载体硅烷的制备 |
5.2 载体硅烷改性砂浆试样的制备 |
5.3 载体硅烷改性砂浆的基本性能 |
5.4 载体硅烷改性砂浆的力学性能 |
5.5 载体硅烷改性砂浆的耐水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单身经济 |
1.1.2 健康工业设计的机遇 |
1.1.3 冰箱产品同质化严重 |
1.2 课题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劝导式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
1.2.3 冰箱产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社会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1.4.3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架构 |
第二章 劝导式设计理论与应用 |
2.1 劝导与劝导技术 |
2.1.1 劝导理论 |
2.1.2 劝导技术 |
2.2 劝导式设计 |
2.2.1 劝导式设计的概念 |
2.2.2 行为表格 |
2.2.3 行为模型 |
2.2.4 Stephen Wendel的行为改变设计 |
2.3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研究 |
2.3.1 劝导式设计案例分析 |
2.3.2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 |
2.3.3 劝导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箱产品与饮食生活方式 |
3.1 冰箱产品的概述 |
3.1.1 冰箱的发展历程 |
3.1.2 冰箱市场信息调研 |
3.2 饮食生活方式的概述 |
3.2.1 饮食生活方式概念 |
3.2.2 饮食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
3.2.3 饮食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概述 |
3.3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研究 |
3.3.1 饮食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的发展演变 |
3.3.2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劝导式设计 |
4.1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 |
4.1.1 健康的概念 |
4.1.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内容 |
4.1.3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特征 |
4.2 城市单身族饮食生活方式分析 |
4.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4.2.2 目标群体定位 |
4.2.3 用户访谈 |
4.2.4 用户问卷调研 |
4.2.5 人物角色创建 |
4.2.6 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总结 |
4.3 针对冰箱产品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劝导模型构建 |
4.3.1 目标成果与目标行为 |
4.3.2 劝导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冰箱产品设计实践与评估 |
5.1 冰箱产品系统 |
5.1.1 产品系统构成 |
5.1.2 设计定义 |
5.1.3 设计方向分析 |
5.2 冰箱产品方案设计 |
5.2.1 应用技术分析 |
5.2.2 冰箱智能化功能模式分析 |
5.2.3 冰箱人机尺度分析 |
5.2.4 冰箱设计初始方案 |
5.2.5 冰箱设计改进方案 |
5.2.6 冰箱CMF设计 |
5.2.7 冰箱产品功能说明 |
5.2.8 冰箱端食物智能管理界面设计 |
5.3 手机应用关键功能界面设计 |
5.3.1 现有智能冰箱应用APP分析 |
5.3.2 信息架构图 |
5.3.3 界面设计 |
5.3.4 部分应用情景演示 |
5.4 设计方案评估 |
5.4.1 冰箱产品系统劝导设计评估 |
5.4.2 设计改进意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内容及入户调研情况记录 |
附录三 :问卷 |
附录四 :评估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城市色彩现状 |
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2 色彩学与建筑色彩相关基础理论 |
2.1 色彩学相关理论 |
2.1.1 色彩学 |
2.1.2 色彩心理学 |
2.1.3 色彩地理学 |
2.1.4 色彩应用学 |
2.2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2.2 建筑表皮材料理论 |
2.2.3 绿色建筑表皮理论 |
2.3 城市色彩理论 |
2.3.1 城市色彩相关理论 |
2.3.2 城市色彩空间结构 |
2.3.3 城市建筑色彩 |
2.3.4 城市色彩规划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材料研究 |
3.1 绿色材料的基本概念 |
3.2 绿色材料的种类 |
3.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 |
3.3.1 城市色彩与绿色建筑表皮 |
3.3.2 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宝鸡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调研分析 |
4.1 宝鸡市城市色彩概况 |
4.2 宝鸡市绿色建筑概况 |
4.3 宝鸡城市色彩规划的影响性质 |
4.3.1 地域性 |
4.3.2 文化性 |
4.4 人民公园路建筑概况 |
4.4.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概况 |
4.4.2 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概况 |
4.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环境色彩与绿色建筑调查分析 |
4.6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建筑和色彩现状分析 |
4.6.1 外立面色彩 |
4.6.2 屋顶色彩 |
4.6.3 公共设施色彩 |
4.7 本章小结 |
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色彩提升改造 |
5.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材料提升方案 |
5.1.1 建筑表皮绿色材料应用 |
5.2 人民公园路色彩提升设计 |
5.2.1 建筑表皮色彩 |
5.2.2 公共设施色彩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一 图录 |
附录二 表录 |
(10)Cu-10Sn合金和925Ag合金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珠宝首饰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2.1 光固化成型技术和失蜡浇铸工艺 |
1.2.2 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 |
1.2.3 直接激光金属烧结(DLMS)技术 |
1.2.4 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 |
1.3 选区激光熔化珠宝首饰研究现状 |
1.3.1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贵金属研究现状 |
1.3.2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铜合金研究现状 |
1.4 课题概述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3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 |
2.1 实验材料 |
2.1.1 铜锡合金粉末 |
2.1.2 925银合金粉末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设备 |
2.3.1 SLM成形设备 |
2.3.2 其他设备 |
2.4 分析与表征 |
2.4.1 致密度测试 |
2.4.2 尺寸精度测试 |
2.4.3 样品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分析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2.4.5 物相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 |
2.4.6 粉体特性测试 |
第三章 Cu-10Sn合金的SLM成形工艺及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SLM成形Cu-10Sn合金的致密度优化研究 |
3.3.1 工艺参数对成形件的致密度的影响 |
3.3.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致密度模型的建立 |
3.4 SLM成形Cu-10Sn合金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研究 |
3.4.1 SLM工艺参数对成形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3.4.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尺寸精度模型的建立 |
3.4.3 典型几何特征尺寸精度的研究 |
3.5 SLM工艺参数优化和其成形件性能研究 |
3.5.1 SLM工艺参数优化 |
3.5.2 选区激光熔化Cu-10Sn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
3.5.3 选区激光熔化Cu-10Sn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
3.6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成形铜合金复杂件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改性Cu Sn10 合金的SLM成形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氧化改性的Cu-10Sn粉体性能 |
4.3.1 改性后Cu-10Sn粉末的XRD物相 |
4.3.2 改性后Cu-10Sn粉末的微观结构 |
4.3.3 改性后Cu-10Sn粉末的反射率 |
4.4 氧化改性后Cu-10Sn合金的SLM成形性能 |
4.4.1 氧化改性对Cu-10Sn合金致密度影响 |
4.4.2 氧化改性对Cu-10Sn合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4.3 氧化改性对对Cu-10Sn合金尺寸精度的影响 |
4.4.4 氧化改性对Cu-10Sn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925银的SLM成形工艺及硬度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925银合金粉体的反射率 |
5.4 925银合金的SLM成型性能 |
5.4.1 925银合金的致密度 |
5.4.2 925银合金的尺寸精度 |
5.4.3 925银合金的硬度 |
5.5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成形925银合金复杂件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致谢 |
四、富锡表面处理对古代青铜器腐蚀过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萧山老虎洞遗址出土青铜工具的金相分析及腐蚀探讨[J]. 张凯,廉海萍,杨金东,曹峻.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1(04)
- [2]中国古代青铜器淬火的初步研究[J]. 余伟. 文物修复研究, 2018(00)
- [3]离心铸造制备锡青铜组织与性能研究[D]. 茅正锋.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广州东方博物馆“兵戈史鉴”展览文创产品设计[D]. 洪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5]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D]. 吴进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6]广州近代建筑石作研究[D]. 邓启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硅烷偶联剂改性火山灰-石灰胶凝材料机理及性能研究[D]. 杜超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D]. 许宝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D]. 郭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Cu-10Sn合金和925Ag合金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工艺和性能研究[D]. 王明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