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β对谷氨酸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

IL-1β对谷氨酸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

一、IL-1β对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内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症状为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以及认知、语言和运动等多种功能衰退,这些症状进而发展为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最终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AD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脑组织中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P),而SP是由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 protein,Aβ)组成的。Aβ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protein,APP)的级联酶切产物。Aβ及其聚集体可扰乱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和钙稳态,促进细胞活性氧的生成,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并导致神经元死亡;可持续活化神经胶质细胞,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引起tau蛋白的结构变化和细胞骨架的降解。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鲨鱼软骨来源的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进行过氧化氢降解,然后用超滤膜截留,获得平均分子量为3928Da的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low molecular weight chondroitin sulfate,LMWCS)。研究发现,该LMWCS可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进而抑制Aβ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凋亡。而对侧脑室注射Aβ的AD模型小鼠,口服LMWCS能改善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维持脑部能量代谢的稳定,改善脑部胆碱能功能,进而改善小鼠的相关行为学功能和指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评价LMWCS的抗AD活性,并进一步探究LMWCS对AD相关病理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究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抗AD活性和机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LMWCS在抗AD药物应用上的研究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LMWCS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采用前期研究中使用的LMWCS对2月龄的5XFAD转基因小鼠进行灌胃给药,设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50mg/kg、150mg/kg和450mg/kg,连续给药3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试验和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评价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等行为学相关的指标。随后取小鼠的大脑,分离出海马和皮质,并提取各组织的蛋白。采用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Aβ1-42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的APP及与 APP 酶切相关的酶 PS 1(presenilin l)、BACE1(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和 ADAM10(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family 10)的表达。采用 ELISA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IL-1β(interleukin-1β)、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和 IL-6含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与炎症相关的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TLR2(toll-like receptor 2)和 pERK 1/2(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的表达。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具有还原性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GSH-Px(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利用 MDA(malondialdehyde)和 TBA(thiobarbituric acid)的显色反应测定小鼠海马中MDA含量;利用氮蓝四唑显色法测定总SOD(superoxidedismutase)活性;,并用Western blott检测小鼠海马和皮质中SOD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tau(Ser404)的表达,以及与 Tau 蛋白磷酸化有关的酶 phospho-GSK3β(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CDK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p35 和 p25 的表达。结果表明,在MWM试验中,服用LMWCS的5XFAD小鼠,潜伏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穿过平台和目标象限的次数有一定的增加,在目标象限的路程和时间也有一定的延长;而在OFT中,LMWCS对5XFAD小鼠穿过中心区域的路程和总路程均有一定的提高。总的来说,LMWCS对5XFAD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LMWCS使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APP和PS 1的表达显着下降,对ADAM10和BACE1的表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5XFAD小鼠大脑中Aβ1-42含量显着下降,减少Aβ1-42的神经毒性。LMWCS显着降低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GFAP和TLR2的表达,并降低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这表明LMWCS通过阻碍炎症通路的激活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减少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的释放,达到抑制5XFAD小鼠脑部神经炎症的效果。LMWCS使5XFAD小鼠大脑内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从而使MDA显着下降,GSH显着升高,改善了 5XFAD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状态。LMWCS显着抑制了 5XFAD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的过磷酸化,这可能是由于LMWCS对引起Tau蛋白过磷酸化的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LMWCS对5XFAD小鼠脑部的Aβ分泌、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Tau蛋白过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5XFAD小鼠的空间学习、空间记忆、好奇心、活跃度等多项行为学指标。(2)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的制备和表征利用PCR技术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基因组中克隆出硫酸软骨素酶 ABCI(Chondroitinase ABCI,CHSase ABCI)的基因序列。利用 Gibson连接体系将该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I。将该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进行表达。采用0.2 mg/L IPTG、20℃诱导表达 20h,表达出带有 6×His 标签的 CHSase ABC I(His-CHSase ABC I)。利用Ni2+-Sepharose亲和层析柱对His-CHSase ABC I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His-CHSase ABC I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反应条件。用His-CHSase ABC Ⅰ对鲨鱼软骨来源的CS进行酶解,经过Bio-gel P10和HPSE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对酶解产物进行的分离和纯化,获得 CS DP2(disaccharide)、CS DP4(tetrasaccharide)、CS DP6(hexasaccharide)、CS DP8(octasaccharide)、CS DP10(decasaccharide,CS DP10)和 CS DP12(dodecasaccharide)。对纯化后的CS寡糖进行HPSEC检测和ESI-M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检测。结果表明,His-CHSase ABCI对CS有较好的底物特异性,其对CS的比酶活可达到2600.7 μmol/min·mg蛋白,而对透明质酸和肝素的比酶活则很低。His-CHSase Ⅰ酶解CS的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7 ℃、反应体系中NaCl浓度应小于0.5 mol/L。为保证各CS寡糖产量,设定反应条件为,取双蒸水配制的CS溶液(80mg/mL)1 mL,加1个酶活单位的酶液,30℃反应10h。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各CS寡糖的峰纯度均在95%以上。ESI-MS结果也表明各CS寡糖制备成功。(3)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作为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及Annexin-FITC/PI双染法测定SH-SY5Y细胞凋亡情况。针对氧化应激的变化,采用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细胞NO生成情况,采用DCFH-DA荧光法测定细胞ROS生成情况,采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MDA含量;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总SOD和GSH-Px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的表达。针对SH-SY5Y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JC-1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变化。针对SH-SY5Y细胞凋亡通路,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引起的凋亡,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实现的,且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这是由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SH-SY5Y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因此在本课题所研究的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中,CS DP12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4)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BV2细胞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诱导的免疫细胞活化的影响。采用CCK-8法测定BV2细胞活力的变化。针对BV2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ELISA测定细胞IL-1β和TNF-α的含量;针对BV2细胞炎症通路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测定TLR2和NF-κB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孵育的BV2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对BV2细胞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细胞内NF-κB的释放。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对Aβ诱导的对BV2细胞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这是由于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阻碍了 Aβ聚集体与TLR2的相互作用,而其中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作为模型,进一步验证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发现其抗AD活性与其调控APP酶切过程、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CS寡糖分子量与抗AD活性的关系研究表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对Aβ聚集体的摄取,从而抑制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最终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凋亡。且随着CS寡糖分子的延长,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在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抑制Aβ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关系的研究中,CS寡糖通过阻碍Aβ聚集体与TLR2的结合而抑制BV2细胞的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其中CSDP2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初步探究了基于不同机制,CS寡糖的分子量变化对其抗AD活性的影响,对于糖胺聚糖类药物的抗AD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为LMWCS作为抗AD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杜欣[2](2021)在《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阐明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方法:1.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1)利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鉴定;(2)利用transwell板将三种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利用TEER值,判定模型是否成功;(3)采用缺氧1h,复氧24h,构建OGD/R模型,利用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判定模型是否成功。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三种细胞的毒性利用不同浓度的牛黄(Bezoar)、牛磺酸(Taurine)、牛黄熊去氧胆酸(TU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干预24h和48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检测每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通过OGD/R模型,检测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的不同剂量对细胞的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每种药物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3)牛黄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研究加入抑制剂LY294002,检测牛黄对细胞的干预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HIF-1α、VEGF、PI3K、AKT、p-AKT。4.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利用OGD/R模型,筛选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T+T),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5.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U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 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NF-κBp65,p-P65,IKBα,p-IKBα 蛋白表达。6.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T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CA43、AQP4以及 P38MAPK,P-P38MAPK。结果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1)神经元培养7d后成熟,经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星形胶质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3)内皮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Ⅷ因子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利用transwell,建立了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1)该模型的电阻值在3-5天趋于平稳;(2)三细胞共培养,三种细胞的状态和单细胞相比,更佳。3.成功复制OGD/R模型利用缺氧1h,复氧24h,能够成功复制OGD/R模型,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阻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4.筛选药物毒性利用不用浓度的牛黄、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分别干预24h和48h,筛选药物的毒性。5.筛选药物的保护剂量利用无毒性的各种药物浓度,通过OGD/R造模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LDH,升高γ-GT,提高TEER值和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牛黄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5)牛黄能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6)牛黄通过HIF-α/VEGF,PI3K/AKT通路,发挥保护NVU的作用,牛黄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7.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筛选了配伍组分的最佳剂量,T+T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TUDCA,T+U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UDCA;(2)T+T、T+U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TEER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γ-GT;(3)T+T、T+U有效减轻细胞损伤,降低LDH的水平;(4)T+T、T+U有效减轻炎症反正,降低TNF-α、IL-6、IL-1β的值;(5)T+T、T+U有效抑制氧化反应,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活力;(6)T+T、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8.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U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U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U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MyD88、P-P65、P-IKB α的蛋白表达,通过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9.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黄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T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T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T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T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AQP4、P38MAPK,升高CX43的蛋白表达。结论(1)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2)牛黄通过HIF-1α/VEGF和PI3K/AKT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3)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牛磺酸药效更好;(4)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能够抑制通路MyD88/NF-κB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5)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抑制P38MAPK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杨紫茜[3](2020)在《甘丙肽2型受体激动剂AR-M1896对癫痫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急性癫痫发作患者和戊四唑(PTZ)诱导的急性癫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甘丙肽(GAL)、炎症因子与癫痫的关系,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甘丙肽2型受体(GalR2)激动剂AR-M1896对大鼠癫痫行为、海马CA3区组织病理学及脑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GalR2激动剂对癫痫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临床试验:随机选取24例急性癫痫发作24小时内的患者(包括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根据是否为癫痫持续状态分为非癫痫持续状态(NSE)组和癫痫持续状态(SE)组,同时随机选取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采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临床资料,并通过酶联免疫测定(ELISA)检测其血清中GAL、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各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动物实验: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0250g)随机分为5组(每组n=12):(1)对照组:海马内注射NS(2μl)+腹腔注射NS(6ml/kg);(2)PTZ模型组:海马内注射NS(2μl)+腹腔注射PTZ(6ml/kg,浓度10mg/ml);(3)AR-M1896低剂量组:海马内注射AR-M1896(1nmol/2μl)+腹腔注射PTZ(6ml/kg);(4)AR-M1896中剂量组:海马内注射AR-M1896(2nmol/2μl)+腹腔注射PTZ(6ml/kg);(5)AR-M1896高剂量组:海马内注射AR-M1896(5nmol/2μl)+腹腔注射PTZ(6ml/kg)。在实验前需预先给大鼠行海马内套管置入术,术后恢复5-7天。癫痫造模前30min向大鼠海马内注射不同剂量ARM1896,然后腹腔内注射PTZ建立急性癫痫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肌阵挛发作潜伏期(ST1)和发作级别,通过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和丢失情况及ELISA方法检测大鼠脑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1)急性癫痫发作患者血清中GAL、TNF-α、IL-1β、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但癫痫持续状态和非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间GAL、TNF-α、IL-1β、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与PTZ模型组比较,三个剂量组AR-M1986对PTZ致痫大鼠肌阵挛发作潜伏期均无显着影响(P>0.05)。(3)与PTZ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AR-M1986降低PTZ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等级(P<0.05);高剂量组AR-M1986显着降低PTZ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等级(P<0.01),并且使PTZ致痫大鼠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率显着下降(P<0.01);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的大鼠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率较PTZ模型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对照组比较,PTZ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后脑内TNF-α、IL-1β、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5)与PTZ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AR-M1986对癫痫发作后脑内TNF-α、IL-1β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高剂量组则显着抑制癫痫发作后脑内TNF-α、IL-1β水平(P<0.01);而三个剂量组均显着降低癫痫后脑内IL-6水平(P<0.01),且呈现剂量依存性。(6)尼氏染色:光镜下可见对照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排列紧密,细胞形态正常,呈圆形,胞浆均匀,其内尼氏小体分布正常,胞核清晰可见,呈圆形或椭圆形。PTZ模型组癫痫发作后,海马CA3区深色神经元(dark neurons)形成,神经元排列散乱无序,细胞萎缩,细胞形态改变,胞浆深染,胞核固缩,轮廓不清。神经元数目未见明显改变(P>0.05),而深色神经元所占比例显着上升(P<0.01)。三个不同剂量AR-M1986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异常程度较PTZ模型组明显减轻,深色神经元所占比例显着下降(P<0.01),并且ARM1986剂量越大,深色神经元所占比例越小(P<0.01),但对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癫痫诱发炎症反应发生,并且癫痫发作与GAL有关。2.PTZ能有效诱发癫痫发作,而GalR2激动剂AR-M1896具有抗癫痫作用,并且对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3.在PTZ致痫大鼠模型中,GalR2激动剂AR-M1896能抑制脑内炎症反应。4.GalR2激动剂AR-M1896对癫痫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王莹[4](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刘雁泽[5](2019)在《电针单穴与腧穴配伍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效应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电针前后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改变情况。2、对比电针单穴与配伍腧穴在治疗睡眠剥夺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方面的效应差异。3、研究电针干预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体中睡眠相关神经递质调节机制,研究电针单穴与配伍腧穴治疗失眠的疗效,为失眠神经生物学机制和临床针刺治疗失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百会组、神门组、三阴交组与百会-神门-三阴交配伍组(简称“三才组”)。(1)实验开始前适应性喂养一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睡眠剥夺模型(2)造模成功后的第2天,使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进行连续4天的评估,进行定位巡航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3)同时进行电针干预,治疗结束后1h取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体中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蛋白激酶A-Cβ亚基(PKA-Cβ)、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B)表达情况。结果:(1)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神门穴组、百会组、三阴交组和配伍组潜伏期显着缩短(p<0.05),配伍组潜伏期低于其他三治疗组(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原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百会组、三阴交组和配穴组穿越次数明显增多(p<0.05),而配伍组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三治疗组,提示针刺单穴神门、百会和配伍均显着改善了失眠大鼠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其中配伍组改善效果最佳。(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内BDNF、TrkB、P-CREB和PKA-Cβ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p<0.05,p<0.01),针刺神门穴后海马组织内BDNF、TrkB和PKA-Cβ表达量显着升高(p值均<0.05),针刺百会穴后TrkB和PKA-Cβ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p<0.05),针刺三阴交穴后BDNF和TrkB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p<0.05),针刺配伍腧穴后BDNF、TrkB、P-CREB和PKA-Cβ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p<0.05,,p<0.05,p<0.01),且BDNF的表达明显高于百会组(p<0.05),PKA-C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三阴交组(p<0.05),说明腧穴配伍对失眠大鼠海马内改善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表达的上调作用优于单穴。结论:1.Morris水迷宫可以作为评价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有效性指标。2.无论从行为学方面还是学习记忆相关蛋白表达,电针都可以有效调节大鼠睡眠剥夺所导致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3.电针可激活海马神经元内学习记忆功能相关的PKA-Cβ→P-CREB→BDNF/TrkB信号调节通路,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蛋白质的表达,而且腧穴配伍的影响效应优于单穴,推测其将导致多种神经生理活动的变化并促进海马神经细胞的分化、再生及存活,从而改善失眠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张韧[6](2018)在《石甘散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观察石甘散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记忆及学习能力、海马神经元形态与结构、抗氧化应激能力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石甘散的抗癫痫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120只,随机选取15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均予戊四氮(PTZ)腹腔注射进行点燃造模。取造模成功的大鼠,平均随机分配分到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丙戊酸钠组)、石菖蒲组、甘松组、石甘散组。分组完成1天后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天灌胃一次。灌胃四周后予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巡航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结束后取材。取材后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SOD、MDA、GSH-Px的含量。分别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AIF、Caspase-3、Cyt-C、Akt基因mRNA及W6stetern bot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Akt、p-Akt、AIF、Caspase-3、Cyt-C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HE染色、尼氏染色法观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变化。结果:1.Morris水迷宫定位巡航实验结果显示:对PTZ致痫大鼠连续几天的游泳训练发现,石甘散、甘松、石菖蒲均可使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且石甘散组的逃避潜伏期与甘松、石菖蒲组大鼠相比缩短(P<0.05),石甘散与丙戊酸钠组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相近(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石甘散、甘松、石菖蒲能明显增加PTZ致痫大鼠穿越安全平台区的次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石甘散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多于石菖蒲组、甘松组大鼠(P<0.05)。丙戊酸钠组与石甘散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抗氧化能力:石甘散组、石菖蒲组、丙戊酸钠组大鼠经药物干预和治疗后,可显着提高大鼠海马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抑制MDA的生成,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甘松组大鼠海马组织内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石甘散组抗氧化效果优于石菖蒲组、甘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甘散组与丙戊酸钠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病理形态:①HE染色结果示: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见锥体细胞结构及层次混乱,间隙增宽,数量明显减少,胞体肿胀变形,轮廓模糊,胞质染色加深,胞核呈碎裂固缩样变。石甘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见锥体细胞数目回升,间隙明显缩小,排列整齐,层次清晰,胞质颜色加深,核仁略清晰,深染固缩碎裂等现象好转。②尼氏染色结果示: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细胞浆内尼氏体缺如或减少,只见少量散在分布。椎体细胞排布序列紊乱,间隙不规则增宽,核仁固缩碎裂深染。石甘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见细胞数目回升,间隙缩小,排列层次整齐,胞质内尼氏体分布较丰富,核仁深染固缩碎裂等现象好转。4.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经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AktmRNA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石甘散组及甘松组、石菖蒲组与模型组相比可抑制AIF、Cyt-C、Caspase-3mRNA的表达(P<0.05),石甘散组作用强于石菖蒲、甘松两组单药(P<0.05),且石甘散组作用与丙戊酸钠组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5.海马组织基因蛋白表达: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Akt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石甘散组及甘松组、石菖蒲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以上调PTZ致痫大鼠海马p-Akt蛋白的表达,抑制AIF、Cyt-C、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石甘散组作用强于石菖蒲、甘松两组单药(P<0.05),且石甘散组作用与丙戊酸钠组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石甘散可明显改善PTZ致痫大鼠的认知功能,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2.石甘散可改善PTZ致痫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通过提高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活性,抑制MDA生成,增强神经元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3.石甘散可以通过提高PTZ致痫大鼠海马组织p-Akt蛋白的表达,抑制AIF、Cyt-C、Caspase-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本研究证实石甘散的抗癫痫作用机制与保护海马神经元,提高抗氧化能力及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徐小惠[7](2017)在《杨桃根中苯醌类提取物DMDD对APP/PS1小鼠抗痴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杨桃根中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DMDD)对APP/PS1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炎症因子、自由基、神经递质、凋亡因子的影响,探讨DMDD抗痴呆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APP/PS1转基因痴呆小鼠(APP/PS1T)作为实验对象,将该痴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石杉碱甲组(0.03 mg·kg-1·d-1)、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2-dodecyl-6-methoxycyclohexa-2,5-diene-1,4-dione,DMDD)高剂量组(50 mg·kg-1·d-1)、DMDD中剂量组(25 mg·kg-1·d-1)、DMDD低剂量组(12.5mg·kg-1·d-1),每组10只。另设10只APP/PS1正常小鼠(APP/PS1W)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与其他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治疗21 d。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来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能力的变化;病理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胆碱能神经递质、炎症因子、自由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活性及含量。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来检测DMDD对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因子、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β淀粉样蛋白(Aβ)及Tau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检测小鼠脑组织中Bax、Bcl-2的表达。结果:(1)DMDD能减少痴呆模型小白鼠隐蔽平台测试实验、反向测试实验和可视平台测试实验中的逃避时间,以及增加探索测试实验中痴呆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2)HE结果显示DMDD各给药组的海马锥体细胞均存在缺血性改变及变性脱失,但其变性脱失细胞数量均比模型组少;DMDD治疗组小鼠神经元形态较大、基本正常,核膜存在轻度凹陷,核仁明显,边聚,核固质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数量较多,但少量存在粗面内质网囊腔膨胀,溶酶体及脂褐素颗粒较模型组多。神经毡内突起较多,突触结构较多,但局部神经毡内仍存在空化结构,神经丝及线粒体消失;(3)DMDD能增加痴呆小鼠脑组织中ChAT的活性及ACh的含量,降低AChE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8的含量,提高脑组织中DA、NE、5-HT的含量;(4)DMDD能提高小鼠脑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降低MDA、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5)DMDD能降低痴呆小鼠海马组织中促凋亡因子p53、Bax、及增加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降低APP、Aβ的含量及减少Tau(pSer202)磷酸化的阳性细胞数,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结论:从结果中得知,DMDD具有减少痴呆小鼠脑组织中ACh的降解,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降低Tau蛋白磷酸化以及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作用,由此推测DMDD可能是通过抑制APP、Aβ的生成,降低Aβ蛋白聚集及沉淀,从而使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得到抑制,而减少Aβ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改善海马神经元的组织结构;随着炎症因子水平的下降,抗氧化能力的提高,痴呆小鼠脑组织中逐步恢复正常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生成及代谢,阻碍凋亡的发生,从而达到抗痴呆作用。

闫禹竹[8](2014)在《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GABAARα1、NMDAR1、IL-1β及IL-6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戊四氮致痫大鼠在补脑止痫散治疗前后,实验大鼠一般状态、行为学、海马组织病理改变,治疗后大鼠海马组织中GABAARα1、 NMDAR1、IL-1β及I1-6表达的变化,探讨补脑止痫散抗痫机制,为该方临床治疗及预防癫痫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5只,在造模前7天随机选取15只大鼠作为补脑止痫散防治组(简称防治组),并进行补脑止痫散灌胃,每日一次。7天后,除防治组外,从40只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防治组及其余30只大鼠进行癫痫模型点燃,造模后将30只大鼠中点燃成功的大鼠随机平均分配到模型组、补脑止痫散组。在开始统一灌胃治疗前1天及治疗21天时观察记录4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称取体质量,记录痫性发作潜伏期和痫性发作级别。通过HE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GABAARα1、NMDAR1、IL-1β及I1-6阳性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实验数据均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着差异,P<0.01为有高度显着性差异。结果共有33只大鼠成功点燃。在灌胃治疗过程中,模型组死亡4只,防治组及补脑止痫散组各死亡1只。1.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较空白组差,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改善。灌胃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减小,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灌胃治疗2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空白组、模型组、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治疗后的体质量与治疗前各组体质量相比,均有高度显着差异性(P<0.01)。2.行为学观察空白组无痫性发作。灌胃治疗前,模型组、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间痫性发作潜伏期及发作级别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的发作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治疗后的发作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高度显着差异性(P<0.01),2组发作潜伏期均显着延长。治疗21天后,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的发作级别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大鼠治疗后的发作级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高度显着差异性(P<0.01),2组发作级别均显着降低。3.病理学观察空白组大鼠海马细胞数量和结构均正常。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紊乱,细胞肿胀变形,胞浆染色加深,胞核固缩、碎裂。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4.GABAARα1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的GABAARα1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明显增高,且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癫痫大鼠海马的GABAARα1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防治组与模型组比较GABAARα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补脑止痫散组与模型组比较GABAARα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5.NMDAR1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的NMDAR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癫痫大鼠海马的NMDAR1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增高,防治组与模型组比较NMDAR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补脑止痫散组与模型组比较NMDAR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6.IL-1p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的IL-1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且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癫痫大鼠海马的IL-1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增高,防治组与模型组比较IL-1p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补脑止痫散组与模型组比较IL-1p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7.IL-6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的IL-6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且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补脑止痫散组癫痫大鼠海马的IL-6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增高,防治组与模型组比较IL-6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补脑止痫散组与模型组比较IL-6阳性细胞数及平均灰度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中药补脑止痫散可明显改善戊四氮致痫大鼠的一般状态,纠正其体质量减轻。2.补脑止痫散能明显延长癫痫大鼠发作潜伏期,降低痫性发作级别。3.中药补脑止痫散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损伤。4.中药补脑止痫散能增强GABAARα1的表达,防治组作用强于补脑止痫散组。5.中药补脑止痫散抑制NMDARl的表达,防治组作用强于补脑止痫散组。6.中药补脑止痫散抑制IL-1β的表达,防治组作用强于补脑止痫散组。7.中药补脑止痫散抑制IL-6的表达,防治组作用强于补脑止痫散组。

董升平[9](2013)在《中药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c-fos、PKCa表达和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戊四氮致痫大鼠在使用补脑止痫散治疗前后一般状态、行为学海马组织病理学以及海马内c-fos、PKCa表达和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补脑止痫散的抗痫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00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90只用于癫痫模型点燃。点燃成功的大鼠随机平均分配到以下7组:模型组、补脑止痫散低、中、高剂量10天组以及低、中、高剂量21天组。在开始灌胃治疗的前1天以及疗程中的第10和21天观察相应组别大鼠的一般状态并称取体质量,记录痫性发作潜伏期和发作级别。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fos、PKCa、Glu、GABA阳性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并计算Glu和GABA阳性细胞数的比值以及二者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实验数据均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着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差异。结果共有70只大鼠成功点燃。灌胃过程中,低、中剂量10天组各死亡1只,模型组和中、高剂量21天组各死亡2只1一般状态和体质量变化情况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较空白组差,补脑止痫散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改善,中、高剂量组好于低剂量组,21天组好于10天组。治疗前,模型组、补脑止痫散各组大鼠的体质量与空白组相比均明显变小(均为P<0.01)。治疗10天后,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无显着变化(P>0.05),而中、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均为P<0.01)。治疗21天后,补脑止痫散各组的体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2行为学观察空白组无痫性发作。灌胃前1天,模型组和补脑止痫散各组均可出现Racine4级或以上发作。治疗10天后,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发作潜伏期无显着变化(P>0.05),但发作级别明显降低(P<0.05);而中、高剂量组的发作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发作级别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治疗2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补脑止痫散各组的发作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发作级别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3HE染色空白组大鼠海马细胞数量和结构均正常。模型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紊乱,细胞肿胀变形,胞浆染色加深,胞核固缩、碎裂。补脑止痫散各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中、高剂量组的改善程度大于低剂量组,21天组大于10天组。4c-fos的表达情况空白组c-fos阳性细胞很少,平均灰度值最高,与之相比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低剂量10天组外,补脑止痫散各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无论是阳性细胞数还是平均灰度值,疗程相同的低、中、高剂量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极显着差异。剂量相同的10天组和21天组之间阳性细胞数均无显着差异,而平均灰度值均有显着差异。5PKCa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数方面,空白组很少,与之相比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脑止痫散各组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低、中高剂量10天组之间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低、中剂量21天组之间有极显着差异,中、高剂量21天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平均灰度值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低剂量10天组外,补脑止痫散各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疗程相同的低、中剂量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中、高剂量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无论是阳性细胞数还是平均灰度值,剂量相同的10天组和21天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6Glu和GABA的含量变化情况空白组Gl u阳性细胞数量最少,平均灰度值最高;GABA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平均灰度值最低。与之相比模型组Gl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GAB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明显升高(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低剂量10天组外,补脑止痫散各组的Gl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升高;GAB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无论是Glu和GABA的阳性细胞数还是二者的平均灰度值,疗程相同的低、中剂量组之间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而中、高剂量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剂量相同的10天组和21天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根据秩均值,Glu和GABA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在空白组最小,模型组最大。与模型组相比,补脑止痫散各组均明显变小,且高剂量组小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小于低剂量组,21天组小于10天组。Glu和GABA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在各组之间的变化趋势与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反。结论1、补脑止痫散能明显改善癫痫大鼠的一般状态,纠正其体质量减轻的趋势;中、高剂量组作用强于低剂量组,21天组强于10天组。2、本方能明显延长癫痫大鼠的发作潜伏期,降低其痫性发作级别;中、高剂量组作用强于低剂量组,21天组略强于10天组。3、本方能明显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损伤;中、高剂量组作用强于低剂量组,21天组强于10天组。4、本方能明显抑制癫痫大鼠海马c-fos的表达;高剂量组作用最强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弱,21天组略强于10天组5、本方能明显抑制癫痫大鼠海马PKCa的表达;中、高剂量组作用强十低剂量组,21天组与10天组相当。6、本方能降低癫痫大鼠海马G1u含量,提高GABA含量,纠正二者的失衡状态;中、高剂量组作用强于低剂量组,21天组略强于10天组。

蒋徐丽[10](2008)在《免疫调节剂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癫痫是由于神经元突然、间歇性痫样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组慢性疾病。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自从Besedovsky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学说以来,很多研究提示,癫痫的发病与该网络的调节失衡有关,特别是免疫与癫痫的关系近年有了新的认识。细胞因子不仅是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共用的信息分子。一些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细胞因子IL-1、IL-2、TNF-α等与癫痫发作有关。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脑内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星形胶质细胞本身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TNF-α参与癫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而小胶质细胞是关键的前炎症细胞因子(IL-1、TNF-α)和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IL-12、IL-18)的主要来源,与癫痫的发生发展也具有密切关系。本室前期的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环孢霉素对细胞因子诱发的癫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于传统致痫剂的致痫作用是否也有调节作用尚少见报道。因此,为了全面探讨免疫调节作用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痫活动的影响,我们用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和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levamisole,LMS)干预戊四氮致痫,并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三个方面研究免疫调节剂干预对戊四氮致痫作用及有关机制的影响。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免疫调节剂对戊四氮致痫时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谷氨酸和蛋白激酶C免疫反应的影响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之一,过量的Glu可以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异常增高和细胞毒损害,因而与癫痫的发病关系密切。蛋白激酶C(PKC)是一类Ca2+、磷脂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跨膜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癫痫发病时的信号转导。因此实验第一部分以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和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干预戊四氮致痫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细胞培养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大鼠脑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内Glu和PKC的表达变化。实验分为在体和离体两个部分。在体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对照组(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戊四氮组(PTZ组):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3)地塞米松+戊四氮组(DEX+PTZ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bw)后30min再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4)左旋咪唑+戊四氮组(LMS+PTZ组):左旋咪唑(25mg/kg/bw)灌胃连续5d后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动物行为学变化参照Diehl的标准将癫痫发作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V级。离体实验:先筛选PTZ作用小胶质细胞反应最明显的时间点,设对照组、PTZ作用2h、6h、12h组。再取PTZ作用最强的时间点,将纯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分4组,即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戊四氮组(PTZ终浓度为0.5 mmol/L),左旋咪唑+戊四氮组(LMS终浓度为0.5μg/ml+ PTZ终浓度为0.5 mmol/L),地塞米松+戊四氮组(DEX终浓度为10-4mol/L+ PTZ终浓度为0.5 mmol/ L)。结果:1、动物行为学表现:NS组大鼠未见癫痫发作;PTZ组动物发作为Ⅲ~Ⅳ级;DEX+PTZ组发作为Ⅰ~Ⅱ级;LMS+PTZ组痫性发作达Ⅴ级。2.在体实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脑皮质各层和海马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均有Glu和PKC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呈棕黄色),Glu免疫染色在胞浆着色较深,PKC染色胞膜着色较深,胞浆淡染。Glu和PKC阳性细胞的OD值变化趋势一致:其中PTZ组较NS组表达增强,LMS+PTZ组进一步增强,DEX+PTZ组较PTZ组和LMS+PTZ组明显减弱,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 0.05)。3.小胶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呈分枝状外观,胞体较小。戊四氮作用2h可见小胶质细胞内Glu和PKC免疫染色增强,细胞形态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突起回缩。6h变化最明显,细胞突起回缩甚至呈圆形,且PTZ组Glu和PKC表达较NS组明显增多,免疫增强剂可进一步增强Glu和PKC的表达,免疫抑制剂则下调其表达。研究结果提示:机体免疫增强或抑制状态可通过调节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Glu和PKC的表达进而影响癫痫的发病状态。第二部分免疫调节剂干预对戊四氮致痫时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和NMDAR1表达的影响NFκB是一种多极基因调控蛋白,其最常见的二聚体是p50/RelA(p65)异源二聚体,其表达增加及核移位可作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的标志。NMDA受体(NMDAR)是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传递兴奋性突触活动,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第二部分以NFκBp65和NMDAR1作为观察指标,采用行为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细胞培养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免疫调节剂干预戊四氮致痫时,大鼠脑内神经元及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内NFκBp65和NMDAR1的表达情况。在体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对照组(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戊四氮组(PTZ组):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3)地塞米松+戊四氮组(DEX+PTZ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bw)后30min再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4)左旋咪唑+戊四氮组(LMS+PTZ组):左旋咪唑(25mg/kg/bw)灌胃连续5d后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bw)。动物行为学变化参照Diehl的标准将癫痫发作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V级。离体实验:按McCarthy的方法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先筛选PTZ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最明显的时间点,设对照组、PTZ作用2h、6h、12h组。再取PTZ作用最强的时间点,将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4组,即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戊四氮组(PTZ终浓度为0.5 mmol/L),左旋咪唑+戊四氮组(LMS终浓度为0.5μg/ml+ PTZ终浓度为0.5 mmol/L),地塞米松+戊四氮组(DEX终浓度为10-4mol/L+ PTZ终浓度为0.5 mmol/L)。结果:1、动物行为学表现同第一部分。2.在体实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脑皮质各层和海马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均可观察到NFκBp65和NMDAR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NFκBp65阳性细胞为胞浆或胞核着色呈棕黄色,NMDAR1阳性细胞为胞膜着色。各组大鼠海马CA3区和大脑皮质的NFκBp65和NMDAR1免疫染色的平均光密度测定和统计学分析表明:NFκBp65和NMDAR1阳性细胞的OD值变化趋势一致:其中PTZ组较NS组表达增强,LMS+PTZ组进一步增强,DEX+PTZ组较PTZ组和LMS+PTZ组明显减弱,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3.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NFκBp65阳性产物位于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状,PTZ作用2h细胞核内有NFκBp65表达,6h NFκBp65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平均光密度值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NMDAR1阳性产物为棕黄色,PTZ作用2h NMDAR1的表达增加,6h表达达高峰,12h表达减弱。DEX+PTZ组NFκBp65和NMDAR1免疫反应较PTZ组弱,但仍见少许星形胶质细胞活化。LMS+PTZ组较PTZ组NFκBp65和NMDAR1的免疫反应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活化,体积明显增大。研究结果提示:免疫增强剂或抑制剂可分别上调或下调NFκBp65的活化和NMDAR1的表达,并通过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同作用干预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结论本实验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三个方面对免疫调节剂干预戊四氮致痫作用进行了探讨,发现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或抑制剂地塞米松可分别上调或下调大脑皮质和海马部位神经元内NMDAR1、Glu及PKC的表达和NFκBp65的活化、可影响小胶质细胞Glu及PKC的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NMDAR1的表达及NFκBp65的活化。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可通过影响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内的核转录因子、兴奋性神经递质、信使分子等干预癫痫发病状态。本研究为癫痫与免疫-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也为临床防治癫痫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IL-1β对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内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1β对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内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1.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1.2 tau蛋白病变假说
        1.1.3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
        1.1.4 神经炎症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1.2.1 对胆碱能神经递质的调控
        1.2.2 抑制兴奋性谷氨酸毒性
        1.2.3 淀粉样蛋白级联通路的调节
        1.2.4 针对tau蛋白的治疗策略
        1.2.5 神经保护剂
        1.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1.3.1 诊断标准
        1.3.2 早期干预
        1.3.3 药物研发与应用
        1.3.4 研究模型
    2 硫酸软骨素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2.1 硫酸软骨素的结构
        2.2 硫酸软骨素的生物合成
        2.3 硫酸软骨素和LMWCS类药物的生产
        2.4 硫酸软骨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2.4.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2.4.2 硫酸软骨素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3 硫酸软骨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4 硫酸软骨素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5 硫酸软骨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2.4.5.1 硫酸软骨素与脑神经可塑性
        2.4.5.2 硫酸软骨素与神经炎症
        2.4.5.3 硫酸软骨素与脑损伤
        2.4.5.4 硫酸软骨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所用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的饲喂和给药
        2.1.1 动物的饲养和繁殖
        2.1.2 小鼠基因组DNA的抽提
        2.1.3 小鼠基因型检查
        2.1.4 动物的分组和给药
        2.2 行为学检测
        2.2.1 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
        2.2.2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3 小鼠实验样本的收集
        2.3.1 小鼠血清样本的收集
        2.3.2 小鼠脑组织样本的收集
        2.3.3 脑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1 蛋白样品的准备
        2.4.2 SDS-PAGE蛋白电泳
        2.4.3 湿性膜转印
        2.4.4 目的蛋白的标记
        2.4.5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2.5 活性氧相关指标的测定
        2.5.1 GSH和GSSG
        2.5.2 MDA的测定
        2.5.3 总SOD活性
        2.5.4 GSH-Px活性
        2.6 蛋白因子水平的测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5XFA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3.2 LMWCS对5XFAD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3.2.1 Morris水迷宫
        3.2.2 旷场实验
        3.3 LMWCS对APP及其代谢的影响
        3.4 LMWCS对神经炎症的影响
        3.5 LMWC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3.6 LMWCS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工作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硫酸软骨素酶(CHSase) ABC Ⅰ的制备
        2.1.1 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Ⅰ的构建
        2.1.1.1 全基因组的提取
        2.1.1.2 引物的设计
        2.1.1.3 目的基因的扩增
        2.1.1.4 质粒的双酶切
        2.1.1.5 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连接
        2.1.1.6 重组质粒转入E.coli DH-5α
        2.1.1.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2 工程菌株的构建和重组CHSase ABCⅠ的表达与纯化
        2.1.2.1 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
        2.1.2.2 His-CHSase ABCⅠ的诱导表达
        2.1.2.3 菌体的回收和处理
        2.1.2.4 重组CHSase ABCⅠ的纯化
        2.2 重组CHSase ABCⅠ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2.2.1 His-CHSaseABCⅠ酶活力的测定
        2.2.2 重组CHSase ABCⅠ的反应条件研究
        2.3 CS寡糖的制备
        2.4 CS寡糖的纯化及结构表征
    3 结果
        3.1 目的基因PCR退火温度的选择
        3.2 菌液PCR鉴定转化子
        3.3 His-CHSase ABCⅠ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3.4 His-CHSase ABCⅠ的酶学性质研究
        3.5 CS寡糖的初步分离
        3.6 CS寡糖的进一步纯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关系的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1.2 试剂和耗材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2.1.1 细胞的复苏
        2.1.2 细胞的传代
        2.1.3 细胞的冻存
        2.2 细胞的处理
        2.3 细胞活力测定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细胞凋亡测定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5.1 NO的测定
        2.5.2 ROS的测定
        2.5.3 MDA的测定
        2.5.4 总SOD活性的测定
        2.5.5 GSH-Px活性测定
        2.6 CS寡糖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6.1 MMP的测定
        2.6.2 Na~+/K~+-ATP酶活性测定
        2.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2.7.1 细胞的处理
        2.7.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7.3 SDS-PAGE蛋白电泳
        2.7.4 湿性膜转印
        2.7.5 目的蛋白的标记
        2.7.6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2.8 细胞对Aβ的摄取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5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
        3.7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摄取Aβ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的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1.2 试剂和耗材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2.1.1 细胞的复苏
        2.1.2 细胞的传代
        2.1.3 细胞的冻存
        2.2 细胞的处理
        2.3 细胞活力测定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细胞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5.1 NO的测定
        2.5.2 ROS的测定
        2.5.3 总SOD活性的测定
        2.5.4 GSH-Px活性测定
        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2.7 细胞对Aβ的摄取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不同CS寡糖对Aβ引起的BV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 不同CS寡糖对Aβ激活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摄取Aβ聚集物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论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论文的不足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1 目的基因CHSase ABC Ⅰ基因序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背景下的神经血管单元
        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3. 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的生理学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模型
        5.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策略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一. 植物药
        1.1 人参
        1.2 栀子
        1.3 姜黄
        1.4 丹参
        1.5 黄芪
        1.6 川芎
        1.7 地黄
        1.8 黄连
        二. 动物药
        2.1 牛黄
        2.2 麝香
        参考文献
前言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单独培养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甘丙肽2型受体激动剂AR-M1896对癫痫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癫痫与炎症
        1.2.2 甘丙肽(GAL)与癫痫
        1.2.3 甘丙肽(GAL)与免疫炎症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研究对象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实验分组及方法
        2.2.2 动物实验分组及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癫痫患者血清GAL、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3.2 AR-M1896对PTZ致痫大鼠癫痫行为学的影响
    3.3 AR-M1896对PTZ致痫大鼠脑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3.4 AR-M1896对PTZ致痫大鼠海马CA3 区神经元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癫痫与GAL、炎症的关系
    4.2 PTZ急性癫痫模型中GalR2 激动剂的抗癫痫作用
    4.3 PTZ急性癫痫模型中GalR2 激动剂的抗炎作用
    4.4 PTZ急性癫痫模型中GalR2 激动剂的神经保护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2.1 心境低落
        2.2 认知功能损害
        2.3 意志活动减退
        2.4 躯体症状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4.1 脑内神经递质
        4.2 神经内分泌
        4.3 神经免疫
        4.4 神经营养因子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5 抑郁症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疗法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1.1 沿革概要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药
        2.2 针灸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2 组方意义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3.1 抑郁症
        3.2 失眠
        3.3 癫痫
        3.4 心血管疾病
        3.5 消化系统疾病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行为绝望模型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5 小结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5 小结
讨论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ERK通路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5)电针单穴与腧穴配伍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效应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测指标与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石甘散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癫痫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家对癫痫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研究
        2.1 癫痫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癫痫的治疗
    3. 石甘散的研究进展
        3.1 石甘散的方解分析
        3.2 石甘散的药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癫痫模型制备
        2.2 实验分组
        2.3 灌胃给药
        2.4 Morris水迷宫实验
        2.5 取材
        2.6 海马组织SOD、MDA、GSH-Px检测
        2.7 病理学观察
        2.8 Real-time PCR操作步骤
        2.9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3.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 PTZ致痫大鼠一般状态的变化
    2. 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3. 石甘散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1 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
        3.2 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3.3 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组织中GSH-Px活性的影响
    4.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4.1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kt的表达
        4.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AIF表达
        4.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yt-C的表达
        4.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
    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5.1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kt的蛋白表达
        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Akt的蛋白表达
        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AIF的蛋白表达
        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yt-C的蛋白表达
        5.5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的蛋白表达
    6. HE染色结果
    7. 尼氏染色结果
讨论
    1. PTZ点燃癫痫动物模型的评价
    2. 研究组织的选择
    3. 石甘散的组方及药物解析
    4. 关于西药对照药物丙戊酸钠的选择
    5.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6. 癫痫与氧化应激反应
        6.1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脑组织SOD活性的影响
        6.2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脑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6.3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海马组织GSH-Px活性的影响
    7. 癫痫与细胞凋亡
        7.1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海马mRNA表达的影响
        7.2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海马蛋白表达的影响
    8. 石甘散对PTZ致痫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形态结构的影响(HE、尼氏染色)
    9.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7)杨桃根中苯醌类提取物DMDD对APP/PS1小鼠抗痴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海马组织的组织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胆碱能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脑组织APP、Aβ表达及Tau蛋白麟酸化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GABAARα1、NMDAR1、IL-1β及IL-6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2.1 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1.2.2 神经递质异常
        1.2.3 神经胶质细胞异常
        1.2.4 细胞因子功能异常
        1.3 病理学改变
        1.4 现代医学对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
        1.4.1 抗癫痫药的研究进展
        1.4.2 抗癫痫药物的毒副作用
        1.4.3 癫痫的预防
    2. 中医学对痫证的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2.1 中药制剂
        1.2.2 其他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戊四氮癫痫模型大鼠造模方法
        2.3 给药
        2.4 取材
        2.5 指标观测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行为学观察
        2.5.3 病理学观察
        2.6 海马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产物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讨论
    1. 脑组织研究部位的选择
    2. 癫痫模型的选择
    3. 补脑止痫散组方分析
    4. 各组药物对癫痫大鼠体质量及行为学的影响
        4.1 体质量变化情况
        4.2 发作潜伏期变化情况
        4.3 发作级别变化情况
    5. 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6. 免疫组化结果
    7. 癫痫的预防
    8. 本实验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创新点说明

(9)中药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c-fos、PKCa表达和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
    2 祖国传统医学对痫证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痫证的症状
        2.4 痫证的治疗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癫痫模型点燃及分组
        2.2 灌胃治疗
        2.3 取材
    3 指标观测
        3.1 一般状态
        3.2 行为学观察
        3.3 病理学观察
        3.4 海马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状态
        5.2 行为学观察
        5.3 HE染色结果
        5.4 c-fos表达情况
        5.5 PKC a表达情况
        5.6 Glu含量
        5.7 GABA含量
        5.8 Glu、GABA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和二者平均灰度值的比值
讨论
    1 关于补脑止痫散的组方原则
    2 关于癫痫模型和实验分组
    3 关于实验结果
    4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免疫调节剂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免疫调节剂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谷氨酸和蛋白激酶C 免疫反应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免疫调节剂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 和NMDAR1 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与信号通路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IL-1β对谷氨酸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内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D]. 赵娜. 山东大学, 2021(11)
  • [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杜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甘丙肽2型受体激动剂AR-M1896对癫痫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紫茜. 吉林大学, 2020(08)
  • [4]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电针单穴与腧穴配伍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效应的对照研究[D]. 刘雁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石甘散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D]. 张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2)
  • [7]杨桃根中苯醌类提取物DMDD对APP/PS1小鼠抗痴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徐小惠.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8]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GABAARα1、NMDAR1、IL-1β及IL-6表达的影响[D]. 闫禹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中药补脑止痫散对癫痫大鼠海马c-fos、PKCa表达和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D]. 董升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免疫调节剂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蒋徐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IL-1β对谷氨酸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