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军[1](2008)在《食管癌自身抗体和血清小分子蛋白的鉴定》文中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5年生存率仅25%~40%,早期发现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肿瘤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的鉴定有望改善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发现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目前鉴定肿瘤相关抗原的方法主要有重组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筛选方法(serological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cDNA expression librariesSEREX)和基于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的血清学蛋白质组分析方法(serologicalproteome analysis,SERPA)。血清是血液的重要成分,蕴含着丰富的疾病信息,同时样本较易获取。SELDI-TOF MS技术是广泛应用的血清蛋白多肽谱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应用改进的血清蛋白质组分析方法(modified serological proteomeanalysis,mSERPA)筛选和鉴定ESCC细胞系EC0156胞浆蛋白组分中存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并进一步研究了抗原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最后对ESCC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进行了验证。结果共计鉴定了8种候选的肿瘤相关抗原,其中磷酸甘油酸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PGK1)、105kDa热休克蛋白(105kDa heatshock protein,HSP105)、磷酸丙糖异构酶1(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1,TIM)和α-烯醇化酶(α-enolase,ENO1)等四种抗原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在癌细胞中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核,胞浆组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构体或蛋白降解片段。另外研究发现TIM和ENO1抗原存在糖基化现象,ESCC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识别这些发生糖基化修饰的蛋白形式。PGK1、HSP105、TIM和ENO1自身抗体在ESCC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9%(7/26)、39.1%(9/23)、34.8%(8/23)和78.3%(18/23);在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血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1/18)、0(0/20)、0(0/20)、25%(5/20)。PGK1、HSP105、TIM和ENO1抗原及自身抗体有可能成为ESCC的潜在标志。另外,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应用SELDI-TOF MS技术比较分析了ESCC和健康对照血清的差异蛋白多肽谱,建立了ESCC诊断模型。应用免疫吸附的方法鉴定4097Da和(或)7774Da的差异峰是α-烯醇化酶的蛋白片段,ELISA方法验证结果表明α-烯醇化酶在ESCC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胰腺癌、肝细胞肝癌和健康对照血清。α-烯醇化酶可能是ESCC的潜在标志物。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范围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低于10%。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临床上判断HCC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但30%左右的HCC患者血清中AFP水平并不升高(<25ng/ml)。ClinProt技术是一种研究临床蛋白质组和蛋白多肽分子标志的新方法,适合10kDa以下的小分子蛋白和多肽。应用该方法比较研究了AFP-HCC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多肽谱,建立了一个由5个蛋白差异峰组成的HCC诊断模型,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86%(26/28)和93.94%(31/33)。用未建模的HCC和肝硬化患者对诊断模型进行盲筛验证,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43/45)和90.91%(20/22),其中AFP-HCC阳性率为91.67%(22/24),AFP+HCC阳性率为100%(21/21)。该诊断模型对辅助HCC的诊断有明显的意义。7758Da和9278Da两个差异峰共计鉴定到13种可信的蛋白质,其中粘蛋白(proteoglycan-4,PRG4)在HCC组织和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RG4蛋白有可能成为HCC的候选标志。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一般为1-5%。应用SELDI-TOF MS技术研究了PC和健康对照血清蛋白多肽谱的差异,建立了胰腺癌诊断模型。应用免疫吸附的方法鉴定5344Da的差异峰是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的蛋白片段,其在PC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需要进一步验证。
何群[2](2005)在《HBV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 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的分布,乙肝病毒基因组分为多个亚型,一种是根据S区的氨基酸差异划分的血清型,一种是根据核苷酸序列差异划分的基因型。目前对乙肝基因分型方面的研究表明:HBV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治疗结果与HBV的基因型有关,与血清型的关系不明显,所以HBV的基因分型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对乙肝病毒检测的方法基本是ELISA方法,对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通常采用测序的方法,HBV分型试剂正在研究和开发中。 基因芯片的问世为HBV的分型检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本课题目的在于建立用于HBV病毒检测和分型基因芯片的探针设计和芯片制备方法,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基因芯片点样、封闭、杂交和检测的操作体系,并对芯片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测试和分析,对HBV芯片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实验材料 芯片引物和探针,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 PCR试剂盒,购于华美公司。 临床血清标本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和第二临床附属医院。 仪器:芯片扫描仪(Genomic Solution,Inc),生物芯片点样仪MicroGridⅡ(BioRobotics Lid.),PCR扩增仪(Biometra Personal PCR system,Germany),稳压稳流电泳仪(BIO-RAD MiniⅡ,USA),低温离心机(SIGMA,D-37520,Germany),数显电热恒温干燥箱(202-0,上海阳光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杨林[3](2005)在《猪瘟病毒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有效地控制了猪瘟在我国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了温和、非典型性猪瘟。究其原因,可能与CSFV出现了新的变异株等因素有关。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猪,依靠常规诊断方法很难确诊并剔除此类病猪,给CSF的防制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迅速、准确诊断CSF的实验室诊断系统,为在我国彻底消灭CSF奠定基础。 基因芯片(Gene Chip)是生物技术与电子芯片融合的结晶,是由固定于固相载体(如硅片、玻璃、塑料等)表面的核苷酸阵列构成的一种新型微型器件。由于其快速、微量、准确的应用优点,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自动化医学检验工具。通过设计针对基因的探针,与被检测基因的碱基序列互补匹配,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到基因,用于疫病的诊断。 本研究采用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猪瘟病毒流行株进行分离鉴定和E2基因序列分析,并与传统的石门强毒和猪瘟兔化弱毒在抗原基因上存在的变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病料为CSFV感染,CSF流行毒株和疫苗株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E2基因部分序列接近Alfort,与Brescia同源性最低。该试验从核酸和蛋白质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猪瘟病毒流行株与其它标准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及其变异情况,揭示了在该省猪瘟流行的本质,为实施科学有效的猪瘟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研究通过RT-PCR扩增CSAV相当保守的NS基因作靶DNA制作芯片,将被检样品在PCR过程中用Cy-5标记,得到DNA产物与芯片杂交,达到检测CSFV的目的,建立CSF基因芯片诊断方法;同时通过研究不同靶探针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立最佳反应条件靶探针浓度为1 μg/μl;分析芯片诊断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技术指标:与RT-PCR方法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并开展了初步应用。本研究建立的CSFV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可以成功地检测到CSFV保守区基因,荧光信号清晰,敏感性利特异性高,实际应用效果奸,是一种检出率高的诊断方法。 总之,本研究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的诊断,成功建立了CSFV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平台,解决了CSF诊断中的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今后利用基因芯片开展动物疫病诊断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控制和消灭CSF奠定基础。但要实现基因芯片在动物疫病方面的广泛应用,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林东昉[4](2005)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原基因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上分离率高,所致感染治疗困难,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耐药菌。由于耐药菌所致感染的病死率高于敏感菌,可选用的药物种类有限,而有效治疗的延误可导致治愈率下降,重症感染病死率升高,故早期、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是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并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耐药性的发生与蔓延,同时可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由于常规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标本中细菌培养、分离以及药敏,所需时间长,难以及时指导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治疗。而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细菌基因组学的发展,快速、灵敏的核酸检测方法已开始用于某些耐药基因的检测,且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课题在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共有的23S rRNA基因以及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耐药基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可用于检测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此有望为耐药菌感染早期病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第一部分 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 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 RNA, rRNA)基因是细菌生存必需的基因序列,而且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细菌的rRNA基因由5S、16S以及23S rRNA基因三部分构成。其基因序列特点为保守区和多变区相互间隔排列,多变区序列在不同种类细菌中各不相同,从而可提供区分不同细菌的重要信息,可用于细菌的进一步区分和鉴定;利用基因序列保守区可设计通用引物,使同时扩增、检测多种细菌相关基因序列成为可能。以往应用16S rRNA基因检测细菌较多,近年来23S rRNA基因的应用有所增多。此部分研究的目的是明确23S rRNA基因用于临床常见致病菌鉴定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多变区两端的保守序列使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13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23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并对部分菌种先前未知序列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同源性,结果显示13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23S rRNA基因序列存在较多差异,根据不同菌株在该基因片段的特异序列,分别设计了相应探针,并固定于尼龙膜上;在通用引物上标记地高辛,建立PCR-反向杂交-地高辛显色检
巫小平,杨升萍[5](2001)在《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
二、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自身抗体和血清小分子蛋白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食管癌肿瘤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的鉴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食管癌血清小分子标志蛋白谱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胰腺癌血清小分子标志蛋白谱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FP表型相关肝细胞肝癌血清小分子标志蛋白谱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2)HBV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1.中文论着摘要 |
2.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论文一 HBV基因芯片载片的制备以及探针的设计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5.讨论 |
6.结论 |
论文二 HBV基因芯片制备、应用及其检测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5.讨论 |
6.结论 |
论文三 HBV基因芯片的临床检测应用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5.讨论 |
6.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1.综述 |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3.致谢 |
4.个人简介 |
(3)猪瘟病毒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1.2.2 猪瘟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基因芯片研究与应用概况 |
1.2.4 结语 |
1.3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猪瘟病毒的分离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疑似猪瘟病料 |
2.1.2 病毒与细胞 |
2.1.3 质粒和菌种 |
2.1.4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 |
2.1.5 试验动物 |
2.1.6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料采集与处理 |
2.2.2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
2.2.3 细胞培养传代试验 |
2.2.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2.2.5 猪瘟病毒的RT-PCR检测 |
2.2.6 cDNA的克隆与鉴定 |
2.2.7 序列测定 |
2.3 结果 |
2.3.1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
2.3.2 细胞培养传代试验 |
2.3.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2.3.4 猪瘟病毒的RT-PCR扩增 |
2.3.5 cDNA的克隆和鉴定 |
2.3.6 现地分离株NS基因片段序列的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猪瘟病毒E2基因序列分析 |
3.1 材料 |
3.1.1 疑似猪瘟病料 |
3.1.2 病毒与细胞 |
3.1.3 质粒和菌种 |
3.1.4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 |
3.2 方法 |
3.2.1 反转录和RT-PCR |
3.2.2 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 |
3.2.3 序列测定 |
3.2.4 序列比较分析 |
3.2.5 遗传进化分析 |
3.3 结果 |
3.3.1 E2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3.3.2 猪瘟E2基因部分编码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3.3.3 推导的E2基因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4 E2基因部分编码序列的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3.3.5 遗传进化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猪瘟病毒基因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 |
4.1.1 病毒 |
4.1.2 细胞 |
4.1.3 试剂 |
4.1.4 仪器 |
4.2 方法 |
4.2.1 靶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4.2.2 靶DNA探针的制备 |
4.2.3 DNA芯片的制备 |
4.2.4 样品标记 |
4.2.5 杂交 |
4.2.6 芯片的洗涤 |
4.2.7 图像采集 |
4.2.8 芯片鉴定 |
4.3 结果 |
4.3.1 靶探针的制备 |
4.3.2 DNA芯片的制备 |
4.3.3 杂交与扫描 |
4.4 讨论 |
4.4.1 芯片类型的选择 |
4.4.2 点样方式的选择 |
4.4.3 杂交反应 |
4.4.4 样品的处理 |
4.4.5 杂交信号的检测 |
4.4.6 小结 |
第五章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相关实验研究及初步应用 |
5.1 材料 |
5.1.1 病毒 |
5.1.2 细胞 |
5.1.3 实验用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5.1.4 试剂和仪器 |
5.2 方法 |
5.2.1 靶探针浓度的测定 |
5.2.2 特异性试验 |
5.2.3 敏感性试验 |
5.2.4 现地应用实验 |
5.2.5 比较试验 |
5.3 结果 |
5.3.1 靶探针浓度的测定 |
5.3.2 特异性试验 |
5.3.3 敏感性试验 |
5.3.4 现地应用实验 |
5.3.5 比较试验 |
5.4 讨论 |
5.4.1 猪瘟诊断方法的比较 |
5.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5.4.3 需要注意的问题 |
5.4.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原基因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论文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第二部分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第三部分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原早期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 |
一.病原基因诊断方法在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二.病原基因诊断方法在感染病诊治中作用的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论文部分) |
三.综述 |
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四.附录 |
试剂、仪器产地一览表 |
临床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四、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自身抗体和血清小分子蛋白的鉴定[D]. 高红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2]HBV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研究[D]. 何群. 中国医科大学, 2005(06)
- [3]猪瘟病毒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杨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4]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原基因诊断研究[D]. 林东昉. 复旦大学, 2005(07)
- [5]反相膜杂交技术在重症肝炎病原诊断中的意义[J]. 巫小平,杨升萍. 江西医学检验,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