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报看媒体市场化运作

从都市报看媒体市场化运作

一、从都市报看传媒的市场化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侯恩宾[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李芸[2](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李溪慧[3](2019)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主导性的传播媒介,移动传播、大数据的普及应用标志着全面新媒体时代的开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批评主体由知识分子向着大众和各种新媒体意见领袖泛化,批评话语由学术话语独秀向着学术话语与散碎的、个性化的话语并存转变,批评样态由总体性、历史性的文字批评向着散碎的、即时的以及影像的批评拓展,传统批评范式被弱化,批评标准呈现多样化甚至混杂化,个人化批评标准替代学术标准或专业标准成为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显着现象,同时网络中的批评话语表达出现了情绪化、宣泄式的表述,产生道德失序等问题。传统电影批评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批评崛起,改变了批评的格局。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产业发展、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来看,建构起合理有效的电影批评体系都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对当下电影批评的现象及成因进行梳理分析,发掘问题之所在,从而为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知电影批评、发挥电影批评的作用并重构电影批评体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论文主体包括如下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现有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第2章: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交流,内容用户同时也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越发显着,造就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文化表达的多样化与开放性、文化审美的媒介化。这是当下电影批评流变的新媒体时代作用,它促使电影批评的总体特征的转化。第3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从点对面到互文本传播的转化、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转化,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转化。新媒体影评改变了传播的单向性和封闭性,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但无中心结构虚拟的群体传播存在信息缺少过滤的弊端。第4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批评主体个体身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分化,知识分子批评仍然存在但从中心位置退出,大众崛起成为数量上的绝对主体,职业影评人也是批评中的一种重要力量。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呈现为张扬个性、真实身份隐藏在网络背后、并自觉形成某些兴趣为指向的群体聚集。在对主体演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后,着重去探讨主体身份背后的话语权问题。第5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话语流变。多元化的批评话语是新媒体时代话语构成的显着特征。批评话语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解构,体现为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性的解构,导致新媒体时代批评话语意义的游移与含混。电影批评的体制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三种话语形态,在建构多元批评话语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民间话语与专业话语、民族话语与西方话语也在多元的话语格局中复杂交织。第6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与样态转换。新媒体批评范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大众文化批评、感悟式批评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样态在不断拓展中,从文字批评到视觉化批评、从总体性批评到微碎化批评、从历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拓展给批评提供了更多可能第7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首先梳理新媒体技术性变革带来的建设问题,体现为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建构、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建构。然后对理论建设进行问题性思考,批评标准混杂、批评理论个人化碎片化、批评的道德失序是当下电影批评的存在主要问题,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才能建设起真正适应当下语境的电影批评。最后对电影批评建设提出几点总体性的构想,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规范非专业批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加强机制性建设。总之通过对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总体发展演变进行理论思考,并进行建构合理有效批评格局与批评生态的尝试,其意义在于:首先确认媒介语境对新媒体电影批评开展的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新媒体语境制约了言语的传达交流,也能够消除歧义,引导正确理解和传达言语的意义。其次,梳理当下电影批评的种种问题与乱象。在对电影批评媒介语境和诸多要素的分析中剖析学术批评的“边缘化”、大众批评的喧嚣无序、职业批评的缺失主体性等问题,对网络水军现象、酷评骂评现象、批评泛化、价值迷失现象进行深入的理性审视,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批评的合理建构提出有益的见解。再次,对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建构进行合理设想,提倡建构多元发展的电影批评格局,从而指导电影批评实践,促成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的互为互动,推动电影批评生态的健康发展。

李倩[4](2019)在《移动融合转型背景下的党报及主要报纸传播效果研究 ——以全国296家报纸为例》文中指出当前移动互联网传播趋势不断加强,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移动渠道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媒体内容的发布,也关系到主流舆论的引导。各类报纸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打造自有新闻客户端进行移动化转型,推进移动传播发展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然而,报纸移动化转型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受到挑战,如何让党报代表的主流话语在移动传播时代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我国296家主要报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报纸类型视角切入,对党报及全国主要报纸移动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四类移动平台中,报媒更愿意布局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同时也在持续发力自建新闻客户端;党报和都市报广泛布局移动平台,对象报和专业报稍显落后;不同类型报纸的移动融合传播效果、微博移动传播效果和微信移动传播效果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聚合新闻客户端的移动传播效果和自建客户端的移动传播效果不存在显着差异。接着解释报纸类型与移动传播效果的关系,发现党报在移动融合中优势显着,但在转型意识、用户思维和机制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些是造成党报移动传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党报要加强顶层设计,社会效益先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政治、内容和人才的优势;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合理规划移动平台布局;创新机制,推进深度融合。

宋丹丹[5](2019)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价格的大幅波动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探究住房价格变化的原因,平抑价格波动,努力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既往研究多数从供给、需求、信贷等基本面因素来探求房价波动的原因,但这些因素通常不能完全解释价格变化,市场预期等社会心理因素被视作是导致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市场,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处于信息相对弱势地位的需求者,需在搜集和处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依托渠道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高权威度等优势,大众传播成为公众获取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媒体传播的新闻往往会通过影响市场供求者的心理,作用于其决策行为,进而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从这个逻辑上讲,媒体的相关报道与房地产市场是存在关联的。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本文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文字报道作为分析的样本。国情使然,我国建立了从中央、省到城市的报媒体系,同时也分化出政策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类泾渭分明的媒体。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基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媒体自身的变化和差异性,全国性报媒和城市报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起着何种作用?不同导向的报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的作用有何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速率的加快,报媒和网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的作用有无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对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预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了媒体在住宅价格变化中作用的原理。本文的理论分析证明,首先,媒体作为信息中介,通过搜集整理市场信息、解读专业信息等方式为供求双方提供资讯,缓解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降低了需求者内部和供给者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大众媒体能够通过影响供求者心理预期作用于资产价格,但预期在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传递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解读处理差异等原因,预期在特定情形下会发生放大、收缩或转向,且预期具有粘性特征;再次,媒体对房地产新闻议题的关注和报道框架会对公众议程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媒体对房地产议题越关注,越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且报道的框架能够影响公众对议题的分析感知;最后,媒体渲染的市场情绪会产生“沉默的螺旋”,优势意见会被进一步扩大,劣势意见会进一步缩小,这样会导致住房价格越来越偏离基本面。随后本文分析了媒体报道作用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媒体关注度和情绪——羊群效应路径,媒体报道的关注度和情绪影响新建商品住宅需求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度和情绪,市场需求者追随媒体报道,基于“羊群效应”的影响,需求者之间也会相互模仿传染,导致需求者总会倾向于某一极的观点,不合理地增加或减少当期购房者的需求,造成市场价格的变化;第二条路径是房价预期——媒体传染路径,媒体是房价预期观点的公共来源,会将观点“传染”给需求者。房价预期受到当期新闻报道和往期新闻报道的影响,这种预期会作用于市场均衡价格;第三条路径是新闻传播速率——资产价格响应速度的变化路径,主要是指新闻传播速率的快慢会影响资产价格对媒体信息的响应速度。基于信息传播速率的影响,如果信息传播速率缓慢,需求者买入住房资产所产生的价格冲击较小,会产生反应不足,而如果信息传播速率加快,部分需求者会利用反应不足进行套利,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反应过度。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会受到媒体关注度、媒体情绪、媒体导向类型和媒介传播速率影响的四个假设。分析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变量的作用,对媒体变量的量化处理是关键。本文分析了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报道类型,并举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媒体的报道框架,发现政策导向型媒体和市场导向型媒体、全国性媒体和城市报媒、报媒和网媒不同类型的媒体其报道框架存在着差异,媒体情绪存在区别。接着本文采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了近20万条房地产新闻报道的情绪性质,构建了媒体关注度和媒体情绪两类媒体变量指标。针对上述四个假设,本文分别采用了工具变量两步回归(IV-2SLS)固定效应模型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针对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和全国性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三个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大多数时候,媒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将35个大中城市作为整体来看,报媒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对房价变化的作用并不显着,分组来看,行政级别高、GDP高的城市,其机关报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会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和媒体发展较为成熟,而机关报在反映政府意图方面优于都市报,面对增加的新闻报道,这些城市住房需求者可能会在短期选择观望,而开发商为了销售,往往会降低售价,导致房价降低销量增长。在针对四份全国性报媒的考察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且在2014年这种反向作用达到最低。在对网络媒体百度新闻房地产市场关注度的考察发现,这种反向作用在2014年年底后逐渐缩小,并在2016年逐渐转为正向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四年的严格调控放开后,市场对网络新闻关注度的观望效应逐渐减小,并逐渐对新闻热度产生积极的正反馈。二是媒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地方性报媒和政策导向型报媒《人民日报》会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政策导向型报媒《新华每日电讯》对房价的传导作用从反向转为正向,而市场导向型报媒和网络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均为正向。针对35个大中城市报媒的面板数据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地价和信贷等因素后,机关报和都市报的净看多情绪都对房价有着反方向的作用力,且机关报对房价的作用要大于都市报对房价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的大小也受到城市行政级别、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可能的解释是35个大中城市层面,住房需求者对机关报和都市报媒体发出的看多信号,有着更多的期待,认为会有更为利好的政策、更适宜的价格在后面,而在博弈过程中,开发商看到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持币静观,反而会降低价格,导致房价下跌,同时出货量加大,销售面积随之增加。但全国性报媒传递的看多情绪对全国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并不全然为负值,政策导向型报媒传递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为反向或从反向转为正向,但市场导向型报媒传递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作用为正向,且受到调控阶段的影响。网络媒体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在2010年到2017年间为正值,且在2014年紧缩型调控放开后,这种正向作用有所扩大。三是总体来说,政策导向型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要大于市场导向型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这在城市报媒和网络媒体的实证研究中都有体现。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环境下,政策导向型媒体具备更优质的内容生产资源,在传递政府政策信号方面更具权威性。四是报媒和网媒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和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即传统报媒对房价的作用越来越小,网络媒体对房价的作用越来越大。意味着传播速率更高的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在逐渐扩大。根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媒体的预期引导作用,运用好媒体这一预期管理工具。各类报媒应结合当地时机把握好其所发布的媒体报道的情绪倾向和发布时机使其尽可能接近调控目标,报媒在生产内容时,应尽量提高所发布信息的显性化程度,以免所发布信息被曲解。非副省级省会城市,城市报媒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并不显着,政府需找到相应的媒介渠道来进行相应的预期管理。报媒与网络媒体传递的情绪对房价的指示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但网媒传递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政府既需发扬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度的特长,又需借力网媒,避免网媒的不利影响来进行预期管理。各级政府还应建立和强化重要报媒、网媒发布重要房地产市场信息及其调控信息前征询国土或房管部门意见的措施。可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媒体指标供市场参与者作为决策的参考。

席莉莉[6](2019)在《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路径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内部转型压力及国家政策共同推动下,新闻媒体成立智库已成当下传媒融合发展的热门选择。媒体建设智库具有传播和舆情优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激活了现代媒体的“智库基因”,但与此同时智库化转型对媒体提出的要求与挑战是全方位的,传统新闻采编业务与智库课题研究的平衡以及媒体智库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组织架构、人事激励机制调整等都是需要迎接的考验,媒体的智库化转型在认知和实践上面临一系列需要认真探讨的现实问题。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类媒体,高度市场化既是其面临迫切转型压力、催动其转型的动因,也蕴含着智库化内容建设的机遇。2018年初,《南方都市报》成立了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提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宣告向智库媒体转型之路全面开启。作为国内知名都市类媒体,《南方都市报》的智库化转型是充分考量自身条件与传媒大环境后作出的战略选择,这些选择与实践凝缩着传统都市媒体转型的焦虑与魄力,其转型路径的探索可为国内都市类媒体转型提供探讨样本。本文结合《南方都市报》的智库化建设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及深度访谈总结探讨都市类媒体智库化转型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总结都市媒体智库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李文婧[7](2018)在《我国都市报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媒体迅速占领了传媒市场,大幅度地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市场化属性突出的都市报更是首当其冲。要想重新争取读者,获取市场的认可,都市报不得不发展新媒体。然而,都市报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不不敢做出改变,只是把新媒体当做纸媒的一个新增的传播渠道;要不就是彻头彻尾地改,只一味地学习或赶超新媒体,放弃了自己独特之处。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造成当前都市报新媒体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耗资巨大的新媒体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增量营收。因此,都市报新媒体需要规避同质,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重庆晚报》作为重庆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都市报,其打造的中国第一个“慢新闻”APP,从产品形象、产品内容和产品服务三个方面都践行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总结“慢新闻”APP差异化竞争的成功经验,为都市报发展新媒体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提供借鉴。都市报在发展新媒体时要改变当前的思维模式,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大刀阔斧”,而是要在利用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将异质化贯穿到新媒体发展的过程,树立别具一格的平台形象,提升新媒体的内容品质,回归媒体主流价值传递,创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和机制体制,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徐华梅[8](2017)在《陕西《阳光报》区域化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化属性突出,自诞生起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其发行量和营收额是“随市而变”的。新媒体出现后,新的受众需求和客户期待使传统的报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对此,都市报不得不迎难而上,采用新的方式立稳脚跟并找寻“新大陆”,试图在更大程度上获取市场认可度。所以,区域化扩张经营成为都市类报纸应对新媒体冲击而优先选择的转变方式。但是,区域化扩张给报社带来了很大的经营成本压力,原本经营状况不佳的报纸就逐渐淡漠并退出这场市场之战,最终呈现一家或三、四家主流都市报稳步占领当地市场的态势。《阳光报》是陕西省级都市类报纸,近年来,该报在区域化经营方面也有自身的特色,它在品牌建设、数字化运作、内容创新、融媒经营、交互传播等方面探索自身的优势力量,从内出发,进一步深根陕西市场。同时,该报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经验的总结及问题系统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探讨我国同级别都市类报纸在经营模式转变和融媒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省级都市类报纸经营策略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袁千惠[9](2017)在《都市报发刊词中的中国新闻阐释共同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释共同体的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共同体的延伸。它指围绕某个内容而形成的群体,阐释共同体内的成员享有共同的阐释策略,它们通过塑造文本特征来赋予他们意义。新闻从业者是一个共享职业、信念、意识、常规等内容的“阐释共同体”。阐释共同体的概念,是认知新闻职业、甚而是职业公共领域,确立职业自主性和公共性的重要途径,新闻人的阐释性话语实践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刊词是报纸的出版宣言,担负着介绍报纸宗旨、定位、特征等内容的重任,是创刊精神的集中体现。都市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报纸,它不同于过去的党报,定位于市场、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它的特点。其自产生之初就有着明显的市场化特征,这便导致了报纸从业人员具有既要客观展示新闻事实又要追求企业盈利自保的双重属性。都市报发刊词集中体现了新闻从业人员以受众为中心,秉承为市民服务、提供全面信息,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不忘对新闻理想的坚守等特点。本文将都市报新闻从业人员视为一个阐释共同体,探寻他们通过“发刊词”发布这一契机,诉诸他们对共同体的理念、功能和价值观的认知和诉求。阐释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对内凝聚新闻人的职业和专业共识,对外建立新闻权威和争取职业正当性,它是信仰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都市报新闻从业人员的阐释共同体,其话语具有消费化、服务化和本地化的特征,在对新闻从业人员角色的认知、引领都市现代化发展、引导消费风潮、塑造市民自我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巍[10](2017)在《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现代报业百余年良好的发展格局己告终结,而且迅速进入衰退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新媒介总是与旧媒介在时间、金钱、注意力以及它所进入的文化忠诚度上展开竞争”,“旧技术或媒介或者经过激烈的变革之后存活下来,或者成为过旧之物,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下来”。①那么,作为旧媒介重要代表的报纸要谋求继续存活,它该如何变革?在与新媒体展开的竞争中,它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本论文以《南方周末》为研究个案,适度引入中国另外三家纸媒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南方周末》自2006年以来10年期间竞争战略的规划、变革及其效果。力图通过这项研究,揭示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复杂境况及战略变迁的相关逻辑,并对仍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报业的价值链重建提出了建议。全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主要视角,结合传播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取深度对话、实地记录、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分析《南方周末》在转型实践中对竞争战略的决策与调整、成效与不足,并从宏观背景和比较研究两个角度进行透视,对个案中有普遍性或公共价值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与评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提出了核心问题,论述了《南方周末》作为研究个案的理由,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第二章阐述了《南方周末》在报业领域持续领先后遭遇的行业衰退困境;第三章阐述了《南方周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型发展,并分析了其实现转型的潜在优势;第四章选取了中国报业三家既有代表性又与《南方周末》在某些方面相类似的纸媒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竞争战略和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意义;第五章详细描述了《南方周末》在10年转型发展中对竞争战略的两次大的调整以及相关实践;第六章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对《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述评;第七章(结语)把《南方周末》这一个案放回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提炼这一案例的普遍性,并对报纸转型发展如何重建价值链进行了深度思考。

二、从都市报看传媒的市场化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都市报看传媒的市场化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2.3.2 关系营销理论
        2.3.3 信息素养理论
        2.3.4 媒介生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3.2.1 平台层面
        3.2.2 产品层面
        3.2.3 传播主体层面
        3.2.4 用户层面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4.1 相关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2 问卷信度、效度
    4.5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关于电影批评理论和批评史的研究
        1.2.2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呈现的新问题研究
        1.2.3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1.2.4 本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
    2.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2.1.1 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2.1.2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表征
    2.2 关于电影批评
        2.2.1 什么是电影批评
        2.2.2 传统电影批评的特点
        2.2.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新变
    2.3 强势发展的新媒体批评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2.3.1 向多媒体化发展——对电影批评载体的影响
        2.3.2 向大众演化——对电影批评主体的影响
        2.3.3 向娱乐拓展——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影响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
    3.1 电影批评传播的技术语境凸显
    3.2 新媒体引发的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形式的变革
        3.2.1 从点对面到互文本的传播形态
        3.2.2 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信息发布
        3.2.3 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接受
    3.3 电影批评传播形式变革对影评的影响
第4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
    4.1 批评主体构成与批评新秩序
        4.1.1 大众的喧嚣
        4.1.2 知识分子的言说
        4.1.3 职业影评人的发声
    4.2 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
        4.2.1 个性化的批评主体
        4.2.2 隐藏的批评者与静默的批评者
        4.2.3 群体聚集的批评者
    4.3 批评主体身份和话语权的分析
        4.3.1 批评者、娱乐记者与网络推手
        4.3.2 话语权背后的权力与资本逻辑
    4.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变迁剖析
第5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的流变
    5.1 批评话语的解构
        5.1.1 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
        5.1.2 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型话语的冲击
        5.1.3 话语的含混与意义的游移
    5.2 建构中的多元批评话语构成
        5.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
        5.2.2 理性深思的专业话语
        5.2.3 喧嚣的情绪化的大众话语
    5.3 多种批评话语的交织
        5.3.1 民间批评话语与专业批评话语的融汇
        5.3.2 西方话语的介入与民族性话语的建设
    5.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流变相关问题思索
第6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及样态转变
    6.1 电影批评范式及范式演化
        6.1.1 批评范式与电影批评范式
        6.1.2 传统批评范式的权威性消解
        6.1.3 多元批评范式的兴起
    6.2 电影批评样态的多元扩展
        6.2.1 从文字批评向视听批评的样态延申
        6.2.2 从总体性批评向微碎化批评的样态扩充
        6.2.3 从延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样态拓展
    6.3 对电影批评范式探索与样态扩展的审视
第7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
    7.1 新媒体技术变革之于当下电影批评建设
        7.1.1 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重构
        7.1.2 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重构
    7.2 当下电影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于批评建设
        7.2.1 批评标准的多元混杂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7.2.2 批评理论的碎片化与批评理论的新建
        7.2.3 新媒体批评的道德失序与批评的道德再察
    7.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总体性构想
        7.3.1 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
        7.3.2 规范非专业批评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
        7.3.3 适时制定电影批评的法律法规,加强机制性建构
结语:媒体融合发展下电影批评的机遇与使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移动融合转型背景下的党报及主要报纸传播效果研究 ——以全国296家报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党报
        1.3.2 移动传播
    1.4 理论基础:传播效果理论
    1.5 文献综述
        1.5.1 移动端传播效果研究
        1.5.2 报纸类型研究
        1.5.3 报纸类型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体系
    2.2 样本选择
    2.3 数据来源
3 党报及其他类型报纸的移动传播效果特征
    3.1 党报及其他类型报纸移动融合传播效果特征
        3.1.1 微博微信开通率领先,持续发力自建客户端
        3.1.2 党报都市报广泛布局,对象报专业报稍显落后
        3.1.3 百强中都市报占比最高,党报头部效应明显
        3.1.4 不同类型报纸移动融合传播效果存在显着差异
    3.2 党报及其他类型报纸在各移动平台传播效果特征
        3.2.1 第三方平台收效好,自建客户端两级分化明显
        3.2.2 不同类型报纸在微博的传播效果存在显着差异
        3.2.3 不同类型报纸在微信的传播效果存在显着差异
        3.2.4 不同类型报纸在聚合新闻客户端传播效果不存在显着差异
        3.2.5 不同类型报纸自建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效果不存在显着差异
4 报纸类型对移动传播效果影响的探析
    4.1 报纸移动传播效果特征分析
    4.2 报纸类型与移动传播效果的关系分析
        4.2.1 媒体融合语境,党报优势显着
        4.2.2 沿袭固有经验,观念和机制有待提升
5 提升党报移动传播效果的对策
    5.1 社会效益先行,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5.1.1 以先进技术搭载精品内容,把握舆论主导权
        5.1.2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应对传播环境变化
    5.2 发挥政治、内容和人才的优势
    5.3 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5.4 合理规划移动传播平台布局
        5.4.1 布局社交媒体,规划平台数量
        5.4.2 平衡第三方平台和自建客户端
    5.5 创新机制,推进深度融合
        5.5.1 重构采编流程,创新内容生产
        5.5.2 存量和增量改革并举,提升人才素质
        5.5.3 兼顾量化和质化指标,健全效果评价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房价变化影响因素的文献
        一、关于需求因素
        二、关于供给因素
        三、关于信贷因素
        四、关于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节 关于资产价格变动中媒体作用的文献
        一、关于媒体报道能缓解信息不对称
        二、关于媒体报道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关注度和情绪
        三、关于媒体报道有助于公司提升治理水平
        四、关于媒体报道自身的偏差
    第三节 关于媒体影响房价的文献
    第四节 文献评价
        一、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
        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作用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阐释
        二、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预期理论
        一、预期理论阐释
        二、对预期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预期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议程设置”理论
        一、“议程设置”理论阐释
        二、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
    第四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阐释
        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
第三章 媒体影响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媒体关注度和情绪——羊群效应路径
        一、媒体关注度和情绪影响个体需求者
        二、基于演化博弈关注度和情绪传染的“羊群效应”分析
    第二节 房价预期——媒体传染路径
        一、房价预期的媒体传染模型
        二、住宅市场均衡模型
    第三节 新闻传播速率——资产价格响应路径
        一、资产价格对信息的反应受媒介传播速率影响的原理分析
        二、基于新闻传播速度的资产价格反应模型——HS模型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四章 我国媒体的房地产市场新闻内容分析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发展
        一、萌动阶段
        二、初步成长阶段
        三、渐成体系阶段
        四、多元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的类型
        一、按新闻报道形式的分类
        二、按新闻报道内容的分类
    第三节 房地产新闻报道的情绪表达
        一、房地产与市场经济
        二、房价
        三、房地产泡沫
        四、房地产金融
        五、房地产调控政策
        六、土地市场
    第四节 我国媒体房地产新闻的框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等报媒和新浪网报道的分析
        一、框架理论
        二、框架分析
        三、框架总结
第五章 我国媒体的房地产市场新闻指标构建
    第一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的采集
        一、信息源的选取
        二、房地产新闻文本的获取
    第二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情绪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一、相关研究
        二、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情绪的分析实践
        一、训练集的标注
        二、文本素材的处理
        三、房地产新闻情绪指标的构建
第六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城市报媒作用分析
    第一节 变量与数据
        一、35个大中城市报媒指标
        二、变量说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媒体房地产市场关注度与公众关注度的关系检验
    第三节 模型与估计结果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七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全国性报媒作用分析
    第一节 两类全国性报媒指标的构建
        一、报道样本量
        二、报道情绪
    第二节 媒体指标与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特征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特征
        二、媒体指标波动率与房地产市场指标波动率
    第四节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结构性VAR
        二、TVP-VAR模型的设定
        三、模型的估计
    第五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小结
第八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网络媒体作用分析
    第一节 网媒指标
        一、报道样本量和报道情绪
        二、关键词热度
    第二节 基准分析
        一、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分组分析
        一、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
        二、随机波动与同步变化
        三、TVP-VAR冲击响应估计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关注度的作用
        二、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情绪的作用
        三、媒介传播速率对房价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运用城市报媒做好预期管理
        二、结合报媒、网媒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三、报网融合提高信息的公信力和传播度
        四、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媒体指标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A:TVP-VAR回归模型中的MCMC算法
附录B:8 家网络媒体变量、住宅销售面积和房价的TVP-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附录C:房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媒体变量的脉冲响应动态演化过程
附录D:不同阶段房价、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媒体变量脉冲响应结果

(6)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路径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现状与特点
    2.1 都市媒体进行智库化转型的现状
    2.2 内容生产:课题化与数据化
    2.3 传播策略:平台化与智能化
    2.4 角色重塑:从报道者转为研究咨询中心
3 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的困境与反思
    3.1 研究能力不足:产品专业度欠缺
    3.2 生产模式变革:智库研究不同于新闻采编
    3.3 观念转型困难:需完善激励与淘汰机制
    3.4 媒体连接力易弱化:核心竞争力待建设
4 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思路
    4.1 深耕垂直领域,塑造品牌优势
    4.2 跟随产业与社会动态,打造服务型咨询中心
    4.3 创新舆论监督方式,重组话语体系
    4.4 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对接社会现代化治理
5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都市报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及依据
    (二)文献综述
        1.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
        2.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2)对比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发展新媒体的背景和现状
    (一)“寒冬来临”:我国都市报发展新媒体的背景
        1.都市报零售发行量剧减
        2.都市报广告市场逐渐萎缩
        3.部分都市报缩版缩刊甚至休刊停刊
        4.都市报内部体制僵化
    (二)“穷则思变”:我国都市报发展新媒体的现状
        1.都市报与门户网站
        2.都市报与手机报
        3.都市报与二维码
        4.都市报与微博
        5.都市报与微信公众号
        6.都市报与“云报纸”
        7.都市报与移动新闻客户端
二、差异化竞争:都市报新媒体的“自救之路”
    (一)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研究指向
        1.媒介环境中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2.有所舍弃的“相对差异化”竞争策略
    (二)都市报新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1.同质化: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充分条件
        (1)转型思维同质化
        (2)传播内容同质化
        (3)报业集团体制同质化
        2.生存难: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传媒环境
    (三)都市报新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1.平台形象: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外在优势
        2.内容: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本质优势
        3.慢新闻: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价值追求
        4.盈利: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现实选择
三、《重庆晚报》“慢新闻”APP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分析
    (一)《重庆晚报》“慢新闻”APP的实践经历
        1.初步构建
        2.正式上线
        3.开设楼市频道
    (二)《重庆晚报》“慢新闻”APP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1.平台形象差异化
        (1)平台定位
        (2)命名方式
        (3)界面设计
        2.平台内容差异化
        3.平台价值传递差异化
        4.平台盈利模式差异化
四、关于都市报新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思考
    (一)摆正方向:走好发展形象的第一步
        1.改弦易调:以异质化思维奠定发展基调
        2.捷足先登:以精准化市场定位构建特色服务
        3.深耕区域:以本土资源构造优势形象
        (1)本地资讯,生活服务
        (2)政通企合,整合资源
    (二)艺术化存在:提升新闻报道的内容品质
        1.做好本土新闻选题策划
        2.坚持真实的新闻报道
        3.提高记者的“记录”能力
    (三)返璞归真:回归媒体主流价值传递
        1.坚守“真”的价值传递
        2.肩负“善”的价值传递
        3.承担“美”的价值传递
    (四)盈利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1.做好原创新闻内容的价值变现
        2.稳住传统媒体的广告客户
        3.探索“内容+用户+产业”的新商业模式
    (五)改革管理体制,坚守专业规范
        1.创新体制机制
        2.组建专业化的团队
        3.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8)陕西《阳光报》区域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文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二) 文献研究综述
        1. 着作方面
        2. 论文方面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
    (一) 省级都市报区域化背景与现状
        1. 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的背景
        2. 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的现状
    (二) 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的相关概念界定
        1. 媒体区域化
        2. 区域文化与媒体
        3. 区域经济与媒体
    (三) 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模式
        1. 梯次化经营模式
        2. 形成大型传媒集团
        3. 实现区域合作
二、《阳光报》区域化经营的实践及特色
    (一) 《阳光报》的实践历程
        1. 《军工报》时期
        2. 《经济新报》时期
        3. 《阳光报》时期
    (二) 《阳光报》区域化经营特色
        1. 善于联合优势力量
        2. 注重新闻策划
        3. 实行灵活经营原则
三、《阳光报》区域化经营困境分析
    (一) 面临其他主流都市报纸的竞争
        1. 办报理念
        2. 品牌建设
        3. 经营模式
    (二) 数字化运作体系不成熟
    (三) 市场竞争力尚未形成
四、从《阳光报》看省级都市报区域化经营策略
    (一) 加强报纸经营的社会责任
    (二) 坚持内容生产与经营的统一
    (三) 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互动传播
    (四) 利用本地区域优势走市场经营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都市报发刊词中的中国新闻阐释共同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共同体与阐释共同体
    第一节 共同体的理论溯源
        一、共同体的概念
        二、共同体的内涵
        三、当代共同体的生成
    第二节 共同体与新闻阐释共同体
        一、阐释共同体的概念
        二、阐释共同体的组成要素
        三、新闻从业者阐释共同体的表现方式
第二章 都市报发刊词分析
    第一节 都市报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都市报的内涵与特征
        二、都市报的发展及原因
    第二节 都市报发刊词的文本分析
        一、形式分析
        1、文章篇幅
        2、题目类型
        3、文本样式
        4、叙事风格
        二、内容分析
        1、办报宗旨
        2、受众定位
        3、办报模式
        4、价值取向
    第三节 都市报发刊词的基本特征
        一、一改严肃特征,亲切贴近生活
        二、秉承受众本位,强调市场定位
        三、履行媒体责任,追求新闻理想
第三章 都市报发刊词视角下的阐释共同体
    第一节 共同体的功能阐释
        一、导向功能:倡导公共服务的新闻理想
        二、目标功能:形成真实客观的新闻权威
        三、动力功能:明确贴近实用的新闻价值
        四、凝聚功能:塑造敬业勤业的新闻群体
    第二节 共同体的理念阐释
        一、信仰共同体:以人为本的传播观
        二、实践共同体:整体策划的媒介思维
        三、利益共同体:本土化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共同体的价值观阐释
        一、新闻职业理想
        二、信息传播诉求
第四章 都市报阐释共同体的话语逻辑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都市报阐释共同体的话语逻辑
        一、消费化:市场体制与话语消费
        二、服务化:思考模式与话语导向
        三、本地化:市民文化与话语风格
    第二节 都市报新闻从人员阐释共同体建构的社会意义
        一、新闻从业人员自我角色的认知
        二、引领都市现代化发展
        三、创造流行,引领消费风潮
        四、构建市民自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框架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方法
        1.2.3 研究的理论框架
    1.3 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对报业转型的研究
        1.3.2 对报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2 《南方周末》的现实困境:一直在领先,行业却衰退
    2.1 《南方周末》是传统报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者
        2.1.1 《南方周末》在传统报业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
        2.1.2 《南方周末》在传统报业的成功是坚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
    2.2 传统报业在本世纪整体进入衰退期
        2.2.1 新进入者威胁巨大直接拉低行业价值
        2.2.2 替代品威胁巨大已成实质性主流产品
        2.2.3 买方议价能力大增并快速向替代品转移
        2.2.4 供应商形势艰难且成本居高难下
        2.2.5 现存竞争者大量退出行业加速萎缩
    2.3 加速中国报业衰退的特殊因素
        2.3.1 政策因素
        2.3.2 体制机制因素
        2.3.3 人力资源因素
3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力分析
    3.1 转型发展是《南方周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3.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竞争劣势
        3.2.1 在传统报业的竞争中从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
        3.2.2 参与互联网媒体行业竞争面临的主要挑战
    3.3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劣势的形成原因
        3.3.1 传统惯性思维强大,产业布局过于单一
        3.3.2 体制机制建设严重滞后,发展阻碍既多又大
    3.4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潜在优势
        3.4.1 “美的品牌+小的规模”是独特优势
        3.4.2 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坚实基础
        3.4.3 多元化布局的数字化建设有一定经验
4 对三家有代表性纸媒的比较研究
    4.1 人民日报社:发挥中国报业第一品牌影响力
        4.1.1 人民日报转型发展思路沿革
        4.1.2 人民网概况及其竞争战略
        4.1.3 人民网的主要竞争实践
        4.1.4 人民网的成效与不足
        4.1.5 人民日报社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4.2 《东方早报》:内容依旧为王
        4.2.1 澎湃新闻概况
        4.2.2 澎湃新闻的竞争战略
        4.2.3 澎湃新闻的主要竞争实践
        4.2.4 澎湃新闻的成效与不足
        4.2.5 《东方早报》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4.3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多元化典范
        4.3.1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概况
        4.3.2 浙报集团转型发展的竞争战略
        4.3.3 浙报传媒的主要竞争实践
        4.3.4 浙报传媒的成效与不足
        4.3.5 浙报集团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5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与实践
    5.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
        5.1.1 第一次调整:进入替代行业,开发系列新产品拓展竞争领域
        5.1.2 第二次调整:全面融合,品牌成为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支点
    5.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主要竞争实践
        5.2.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5.2.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三项重点工程
6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6.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成效
        6.1.1 品牌逐渐成为转型发展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石
        6.1.2 内容优势在融合传播中差异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6.1.3 营销结构发生质变经营转型初获成功
    6.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不足
        6.2.1 传统路径依赖过于强大
        6.2.2 缺乏重量级的互联网媒体拳头产品
        6.2.3 技术能力后劲不足
    6.3 进一步提升《南方周末》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6.3.1 构建品牌生态圈
        6.3.2 以付费墙理念提升优质内容经济价值
7 结语:报纸转型发展的价值链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都市报看传媒的市场化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2]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D]. 李溪慧. 辽宁大学, 2019(10)
  • [4]移动融合转型背景下的党报及主要报纸传播效果研究 ——以全国296家报纸为例[D]. 李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D]. 宋丹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都市媒体智库化转型路径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D]. 席莉莉. 暨南大学, 2019(02)
  • [7]我国都市报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D]. 李文婧. 渤海大学, 2018(12)
  • [8]陕西《阳光报》区域化经营策略研究[D]. 徐华梅. 渤海大学, 2017(08)
  • [9]都市报发刊词中的中国新闻阐释共同体研究[D]. 袁千惠.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D]. 王巍. 武汉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从都市报看媒体市场化运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