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产科干预意识现状的质性研究

医务人员产科干预意识现状的质性研究

一、医护人员对产科干预认识现状的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刘利君[2](2021)在《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瓶颈,为政策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孕产妇贫血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实施情况。2定量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6个省(自治区)中的11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19年10月-2020年2月对研究地区42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机构的201名医务人员及1714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于2019年12月—2020年5月对东、中、西部地区3个省中2713名0-6岁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3定性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4个省中的4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21年1-2月对研究地区的35名医务人员及33名孕产妇进行深入访谈。4瓶颈分析:通过瓶颈分析方法从支持性环境、供方、需方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对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障碍和瓶颈。结果1支持性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策为改善孕妇营养,降低孕产妇贫血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性环境。2服务提供方2.1医疗机构: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均可检测血红蛋白,只有66.7%的机构可以检测铁蛋白。平均每家机构配备2.8种铁剂和1.4种叶酸,省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最多,分别有5.3种和2.3种,乡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均较少,分别只有1.2种和1.1种。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平均配备铁剂和叶酸的种类较少,分别只有1.9种和1.3种。2.2医务人员:只有47.3%的医生知晓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状况。所调查的医生均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87.6%的医生要求检测铁蛋白。41.3%的医生建议在整个孕期补充铁剂,建议补充的铁剂和叶酸最常见的是多糖铁复合物(66.7%)和叶酸片(89.6%)。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知识题合格率为79.1%,75.1%的医生参加过孕产妇贫血相关培训。3服务需求方95.2%的孕产妇在孕期检测过血红蛋白,但仅47.9%检测过铁蛋白。10.8%的贫血孕产妇,没有得到医生的任何处理,仅23.4%的贫血孕产妇同时接受饮食指导和铁剂、叶酸补充处理。孕产妇每天都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占比较高,但每天吃红肉的只有24.3%,每周1次及以上吃动物血或畜禽肝肾类只有38.3%。孕产妇在孕期的叶酸、铁剂、维生素制剂、钙制剂以及其他矿物质补充率分别为 91.1%、38.1%、49.7%、55.2%及 21.8%。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北方、中孕期妇女、晚孕期妇女、产妇、在孕期进行过铁蛋白检测、贫血者、铁缺乏症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保护因素;中部地区、南方、早孕期妇女、没有检测铁蛋白、不贫血者以及无铁缺乏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危险因素。孕产妇贫血相关知识题合格率为85.5%,88.8%从医生那获取知识。儿童母亲回答可以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正确率占比最高为69.1%,59.3%从医生那获取。结论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支持性环境方面: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2服务提供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3服务需求方面: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4服务质量方面:常规检测提供不足;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根据上述瓶颈显示,建议形成国家级统一的孕产妇贫血技术指南,形成有针对性的孕产妇贫血防治策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促进预防性制剂的可及性;加强对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以及利用已有资源加大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

李月竹[3](2021)在《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母子健康APP和传统健康教育宣传方式,了解母子健康APP在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为母子健康APP进一步推广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渠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的母子健康APP推广应用项目试点省份中的中部地区河南和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2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研究地点的71家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改造、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实施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率)描述。对调查试点妇幼保健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44名孕早期(≤13周)孕产妇按照选择队列中未坚持使用母子健康APP(未下载、使用不频繁或卸载)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和母子健康APP(下载使用)的孕产妇作为干预组,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母子健康APP干预后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研究,定性资料运用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定量资料干预组和对照组增长率变化比较运用χ2检验,组间通过倍差法进行实施效果分析。结合开发运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成本基线调查估算结果,从孕期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角度,以1年为循环周期,从成本和效果两个维度评价每年1家医疗机构与传统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相比,母子健康APP干预方式的成本和效果,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同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实施效果:46.0%的医疗机构增加了母子健康APP应用功能,32.2%的医疗机构引入母子健康APP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该母子健康APP进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搭建妇幼健康信息平台最高,占44.8%。85.9%的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宣传推广使用,新疆的宣传推广使用APP利用率(94.4%)高于河南(77.1%),宣传主要负责部门为保健科,占21.1%。服务对象认可度低(31.4%)成为未宣传推广使用母子健康APP最主要的原因。母子健康APP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目前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是基本满意的。孕产妇对母子健康APP的下载使用率为47.2%,下载母子健康APP并且看过健康教育内容的用户占100%,干预后满意率从30.9%上升至53.6%。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知晓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知识知晓率增加1.806倍(2.502~14.797),综合分析发现母子健康APP的干预使孕期知识知晓率的可能性增加(P<0.05)。同样通过对比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孕期建册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除孕产妇及丈夫民族为少数民族外,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建册率增加0.551倍(0.540~5.577),但干预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本效果:典型1家试点医疗机构每年孕产期传统健康教育投入成本的估算910,400.00元,每年母子健康APP开发和维护投入成本的估算466,853.00元。(1)知识知晓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知识知晓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后会节省成本13,948.02元。(2)孕期建册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孕期建册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会节省成本27,211.47元。(3)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将研究中所涉及的传统健康教育成本下降20%,母子健康APP成本下降40%(根据实际基线调查情况进行假设下降率),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发现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由此可见与利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利用母子健康APP对孕产妇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成本效果分析证实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母子健康APP新媒体方式的健康教育是更为经济的手段。因此,应加快增加母子健康APP应用的宣传推广和引入更多健康教育内容,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使母子健康APP的专业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更好得到发挥,在疫情防控下进行更好的孕期健康管理。

付贞艳[4](2021)在《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2.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3.评价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1)采用文献研究法,按照金字塔“6S”模型检索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意见等金字塔上端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获取高质量证据。(2)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试点病区专家从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四个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纳入临床的证据,并构建审查指标。(3)采用现状调查法,以审查指标为标准,制定《审查指标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试点病区证据应用现况,识别临床实践与证据的差距。(4)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以i-PARIHS(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为理论指导框架,结合自行拟定的提纲,分析证据应用于临床的障碍和促进因素。(5)采用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选择2020年1月~6月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12月的作为干预组:(1)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影响。(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3)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产妇及其患儿相关结局指标变化(产妇: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泌乳不足发生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患儿:母乳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NEC发生率、住院时间),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构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专家意见。总结了9个方面的共44条证据:倡导母乳喂养4条、知情同意1条、识别泌乳延迟/障碍高危人群1条、制定喂养目标1条、泌乳监测5条、泌乳支持12条、泌乳启动5条、吸奶要求9条及催奶剂应用6条。(2)根据专家会议法中专家建议,删除病房已实施、目前不适宜引入临床的证据,对欲纳入临床实践的证据进行调适与整合,本研究最终纳入24条证据进入临床实践,并根据24条证据,共制定20条审查指标,包括科室层面2条、医护人员层面9条及产妇层面9条。(3)根据20条审查指标,调查证据临床应用现况,结果表明有6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零,有10条审查指标执行率<60%,执行率>60%的仅有4条审查指标。说明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不佳,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经焦点小组讨论,本研究从变革层面、变革接受者层面、组织环境层面分析出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17条、促进因素24条。(5)本研究基于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促进和维持VLBWI母亲泌乳的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资料准备、人员培训)、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和患儿)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1)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开展循证实践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执行率较开展循证实践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循证实践前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得分为45(40,60)分,开展循证实践后为80(75,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本研究纳入对照组与干预组产妇及其患儿各33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及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产妇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为39.39%,对照组为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为66.03±5.56分,对照组为59.42±6.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患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为生后2(1,4)天,对照组为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总量为7252(4136,11310)ml,对照组为3867(1673,804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0~7天、8~14天及15~28天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8.18%、60.61%、93.94%、72.73%,对照组分别为0、6.06%、42.42%、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为4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为生后21(15,26)天,对照组为28(20,3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29天~出院纯母乳喂养率、NEC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最佳证据的本土化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综合性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应用干预方案可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提升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促进母乳喂养、降低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改善患儿临床结局。

赵淑冉[5](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期间的心理感受和切实需求,为制定适用于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专家讨论等方式构建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在GDM患者产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5~7月于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病房的17名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和需求的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2.量性研究:根据文献查阅和质性研究结果,结合专家讨论和预试验,确定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GDM患者母乳喂养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的GDM患者140例,2019年8~9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2020年5~6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组接受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包括在孕晚期、住院期和出院后提供的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护理措施。应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和喂养方式调查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进行调查,产后第3天、产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为调查时间点,比较两组的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情况。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研究结果访谈17名GDM患者后资料达到饱和,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5个主题和14个副主题,即(1)知识和技能不足(产前学习意识淡薄、母乳喂养知识匮乏、欠缺正确哺乳技能);(2)消极的心理感受(泌乳状况增加哺乳压力、巨大儿吸吮行为引发喂养顾虑、疑虑和担忧乳汁质量);(3)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获得感、纯母乳喂养的幸福感);(4)母乳喂养的阻碍(强烈的身体疲惫感、家属传统喂养认知的干扰、新生儿疾病改变喂养态度、医护人员的不同喂养指导);(5)社会支持的需求(期望专业人员的针对性指导、希望配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在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两组GDM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基线均衡可比,干预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的结果显示:(1)干预组的泌乳Ⅱ期在产后24~48h启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72h启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产后3天、1个月、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在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DM患者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干预前测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干预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为产后3个月>产后1个月>产后3天>干预前(P<0.05),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DM患者产后早期会面临多方面的母乳喂养压力,其主要来源于产后泌乳相关问题、自身知识和能力、个体心理、新生儿健康问题、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GDM患者的情感和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家属的母乳喂养支持能力,促使GDM患者成功母乳喂养。2.本研究构建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该方案有利于增加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提高对科学母乳喂养的了解;有利于降低产后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促进纯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改善产后母乳喂养状况。

张少颖[6](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李长娥[7](2021)在《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编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关于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认知、决策与决策冲突现状以及决策冲突的相关因素;探索孕妇在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过程中的体验,同时了解孕妇在选择胎儿染色体病检测方式过程中的决策需求;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为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提供支持与帮助,为促进患者参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量性、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方法构建出以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为理论基础的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其中量性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的是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20年02月-10月期间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就诊的、符合条件的孕妇共350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自编的孕妇一般资料和产前筛查与诊断认知与决策的问卷、决策冲突量表。质性研究部分,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面对面访谈了 16位符合调查条件的孕妇,资料分析方法为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的编制,采用的是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方法,该过程进行了两轮专家函询。本研究统计工具包括:Excel2016、SPSS21.0,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等,检验水准a<0.05。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对于胎儿染色体病、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相关知识认知普遍不足,95.7%的孕妇能够接受无创DNA,62.3%的孕妇表示,由于产前诊断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而无法接受;65.7%孕妇在产前检测与诊断决策方式方面表达了强烈的共享决策意愿。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总均分为15.04±14.80;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在居住地、孕妇月家庭收入、有无了解产前筛查与诊断的途径、产前筛查与诊断认知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筛查与诊断认知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影响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的重要影响因素。2.通过质性研究,对于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过程体验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是:决策方式、决策影响因素及决策需求。3.通过专家函询本研究最终制定出具有5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的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该专家函询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性、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结论1.孕妇对于产前筛查与诊断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有待提高,多数孕妇希望通过采用医患共享决策的方式做出关于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决定,相关部门应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宣传教育,规范遗传咨询过程,降低或减免诊疗费用,减轻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经济负担,从而有效提高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率,切实保障人口质量。2.医护人员应了解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过程,重视孕妇在该过程中的体验,加强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过程管理,充分了解孕妇关于胎儿染色体疾病和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认知情况、决策需求及其决策心理,为孕妇提供决策辅助,提高孕妇决策参与度,使其做出最佳决策。3.本研究制定的《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在我国遗传咨询体系未健全的背景下,将共享决策的理念融入决策辅助工具,能够切实为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提供决策辅助及支持,从而提高孕妇相关认知状况,澄清利弊关系及个人价值观,减少决策冲突,促使孕妇做出最佳决策,该决策辅助工具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

陈桂娴[8](2021)在《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研究目的:通过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监测数据(231例)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此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为提出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毕节市所有县区(包括:七星关区、大方县、威宁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金沙县、黔西县)从2010年—2020年间231例死亡孕产妇的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资料、孕期保健手册、住院病历和各级专家评审资料。按照国家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通过毕节市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收集孕产妇死亡数据。所有死亡个案均按乡(镇)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由毕节市各县妇幼保健机构专人负责现场调查、核实孕产妇死亡个案、填写死亡报告卡和原始病历复印件。组织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死亡原因,汇总评审资料上报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再组织市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施逐级质控,从而保证资料的准确与可靠。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统计表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2010—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共231例,可避免死亡为196例(占84.85%)。2.2010至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2010—2020年毕节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正在发生变化,直接产科原因所致的孕产妇死亡比例逐年减少,间接产科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4.死亡孕产妇具有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不高、多数为经产妇并有多次孕产史的特点。5.死亡孕产妇中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相对集中于县级医院。结论:1:通过分析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得益毕节市政治、经济、医疗的综合实力提高。2:在政治、文化充分发展的当今社会,进一步深层次降低孕产妇死亡需要从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治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各级重症孕产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的能力。第二部分阶梯式亚专科(重症孕产妇救治)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研究背景:产科急诊具有不可预测和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这对专科医师要求高,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的培训提高产科医生对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识别和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欧美等国家的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因存在环境和教育制度的差异性不可一味的照搬。我国目前的产科重症救治亚专科培训起步时间短,各级医院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验不足并存在较大的差别,基层医生数量多,工作压力大,暂时难以全面铺开实现医疗的同质化。自上世纪实行的“医生进修制定”进行的亚专科培训的模式在一定时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足和时代局限性,总体培训效果稍欠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的专业需求。另外近几年衍生出的各类学术会议也是目前对于亚专科培训的一种模式,缓解了之前对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交流的局限,对亚专科学术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以会议形式进行专科培训存在培训时间短、缺乏交流与思考、操作实践机会欠缺等不足。因此,我们现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强的妇产专科医师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我国妇产专科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提升重症孕产妇的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本研究基于毕节示范区开展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旨探讨以分层阶梯式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在基层医师培训效果评估和对当地重症孕产妇救治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目的:借助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在毕节示范区实施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探讨该模式对于临床医师培训效果及对当地重症孕产妇救治的临床效果。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1骨干师资资料在省级师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带领下,毕节市妇幼保健院联合毕节市卫计委,经过协商和讨论,拟在毕节本市内选派19名产科医生作为“骨干师资”到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强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效果。1.2.产妇的临床资料2020年6月以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依托,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培养市级产科重症救治骨干,并持续深入到各县个乡镇的所有助产机构。观察该培训模式对孕产妇临床相关质控指标的效果,对2020年全年在本地区分娩的孕妇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项产科质控指标的变化以及母儿结局的分析。2.研究方法2.1建立省级重症孕产妇救治亚专科培训(大湾区母胎医师培训学院-产科重症模块化培训)。2.2建立市级(毕节市)重症孕产妇救治培训基地。2.3建立毕节市各县区重症孕产妇救治技术培训站,持续开展孕产妇救治基层培训。3分析指标3.1采用横断面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培训模式的效果,将“骨干师资”的基本资料、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本论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误(x±SEM)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上述检验以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将两组孕妇的产科质量报表资料:重症孕产妇人数、产后出血人数、严重产后出血人数、羊水栓塞人数、子痫人数、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人数、足月新生儿窒息人数、孕妇死亡率等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统计表进行描述性分析方法探讨阶梯式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4结果:4.1基层培训医师的资料培训前学员的平均理论成绩为62.947±3.270分,培训后学员的平均成绩为81.7737±4.057分,培训后的笔试成绩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的技能成绩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孕妇临床资料4.2.1 2020年1-12月份毕节市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下半年的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上半年。4.2.2 2020年1-12月份毕节市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生率、羊水栓塞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毕节全市下半年的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生率、羊水栓塞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明显少于上半年。4.2.3 2020年1-12月危重症孕产妇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整体走向趋于平稳,下半年的危重症孕产妇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较上半年无明显降低。4.2.4孕产妇死亡率毕节市202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为12.62/10万,较毕节市2010年下降了19.48个百分点。5.结论:5.1采用重症孕产妇救治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基层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并改善危重症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产后出血抢救成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痫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羊水栓塞发生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复苏救治成功率等)。5.2孕产妇的死亡率明显较往年下降。5.3危重症孕产妇的总体发生率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未有明显改变。

高扬[9](2020)在《Q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医改已步入了深水区,而在这期间仍面临许多改革的难点和痛点。公立医院是我国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重要主体,其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如竞争压力、持久发展等突出问题。而公立医院的绩效事项改革尤其是一块难嚼的硬骨头,需久久为功、下大力气去做,它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有效的工作抓手。目前,公立医院处在新的环境与形势中,如何既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又可以降本提效、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医院的永久持续发展,是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与重大挑战。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可以改善这些问题,而提高医院整体绩效这就需要从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着手。临床科室是医院的核心组成单元,直接对病人实施诊疗与护理的关键部门,加强对其绩效考核、评价及管理,是医院管理者开展工作的关键课题。然而,我国关于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方案仍然不够成熟,也尚未有统一的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体系,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科室绩效考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研究目的基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Q医院原有绩效考核方案存在的问题,设计一套符合Q医院临床科室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Q医院进行应用试评价,为Q医院进一步做好临床科室绩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式定性访谈的方法,通过对Q医院15名管理层(院长、职能科室主任)人员与20名医护人员(临床科室主任、医生、护士)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原有临床部门绩效考核方案的认识,分析其绩效考评现况。本研究将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20名选定的专家,开展两轮的咨询,来确立该院临床诊疗科室的绩效考评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考评体系中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即制定出同级、同层次指标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让专家给出同级指标间重要程度评分,根据专家们评分形成的矩阵,计得末端指标最终的权重,且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在应用试评中,采取TOPSIS法对2018年Q医院临床科室的业绩展开测评。研究结果(1)经定性访谈发现,Q医院的员工对原有绩效考核方案,存有认识不深刻、忽视考核的作用、考核内容与结果缺乏及时的反馈和沟通、考核过于重视经济指标、考核内容复杂等问题;(2)初步遴选的绩效考评指标,经两轮的专家咨询以后,结合打分和意见,根据筛选标准,排除了指标体系中8个三级指标(甲级病案率、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人次数、出院病人数、医疗纠纷事故比例、管理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教学评分),确立了 Q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评体系,涵盖科室的公益性、内部业务、财务状况、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下设9个二级指标、细分32个三级指标;(3)利用层析分析法计算出了一、二、三级指标中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CR值均小于0.1。其中,患者满意、病人费用负担、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业务收支等二级指标权重较大;(4)将确定的考评体系应用于Q医院的临床科室(12个内科、15个外科)中,并将考评结果进行排序。东院消化内科位列内科榜首,其综合评价值是0.552497,本部神经外科在外科中排名第一,综合评价值为0.563544;(5)将新构建的指标体系及应用评价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主任与质管部负责人,绝大多数认为考核指标来源有迹可循,指标合理、内容简洁、层次清楚、权重设置科学。结论与建议Q医院现行绩效考核方案内容过于复杂、员工对其了解不够、考核结果公开化不够、考核偏重于经济指标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重新构建了Q医院临床科室指标体系,并且为每一指标均设置了权重,量化了考核指标体系。确立的指标体系对Q医院临床科室开展绩效评价并与原有考核结果作对比,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与医院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来源有迹可循,内容简洁、层次清晰、权重精确,满足临床部门工作考核需求,对提升医院总体绩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Q医院现存的问题以及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过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要持续动态地完善Q医院临床部门绩效测评指标以及评价内容体系。(2)要提高公立医院各层级领导者,尤其医护人员对绩效考评与管理的认识。(3)负责绩效考评的Q医院质管部应不断加强与临床部门的沟通与反馈。(4)要加强和扩大绩效考评结果对临床工作的具体应用。

邓智骁[10](2020)在《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和住院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医院的室内噪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病人和医护人员投诉的热点。病房作为住院病人接受治疗和康复的主要场所,保障其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应成为现阶段医院工作者和设计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声环境的研究积累非常有限,噪声对住院病人康复和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导致病房声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依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恶劣的声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定量研究病房声环境对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健康与舒适的综合影响,论文以我国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声学测量、主观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采集,探讨了在真实的住院环境中,声环境指标与使用者主观评价、生理指标这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1)结合客观声环境测量与问卷调查,揭示了综合医院多个科室不同病房的声环境现状,包括室内噪声级、噪声源特征,以及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在没有声学处理的情况下,床位越多的病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T30)也更低。ICU病房的主要噪声为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噪声和警报声,其它科室普通病房的噪声主要是病人、陪护和访客的“说话声”。相比ICU病房,我国综合医院普通病房噪声问题更加突出,其昼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医院的同类型病房平均高出12.6 d BA和8.9 d BA,夜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平均高出6.0 d BA和5.6 d BA。(2)针对现阶段病房声环境的存在问题,结合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的具体需求,对医院两个科室的病房、走廊和护士站区域实施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隔声和吸声处理措施。同时借助室内声场模拟软件,评估了安装不同吸声吊顶对病房与护士站声场的影响。研究发现铺设降噪系数NRC 0.5的微穿孔金属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各区域的低频(125-250 Hz)混响时间,但对语言传输指数(STI)的提升不明显(5%-8%)。而更换降噪系数NRC>0.7的纤维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中高频(500-4k Hz)混响时间,且对STI的改善更加显着(9%-15%)。(3)通过声环境实地测量,明确了改造前后的室内各项声学指标变化。研究发现各区域声场变化情况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安装吸声吊顶后各区域混响时间改善明显。吸声吊顶通过降低背景噪声级,提高STI,降低了护士站区域医护人员的说话音量。有效改善了改造前因背景噪声过大而提高说话音量,造成对声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病房安装隔声门窗有效抑制了走廊和户外噪声传入病房室内,病房空场条件下的昼夜声压级相比改造前分别降低了14.6d BA(Leqday=38.5d BA)与6.1d BA(Leqnight=31.2d BA),使病房昼夜噪声级达到现行规范(GB50118-2008)中的高要求标准。而在实际使用(住满病人)的情况下,病房声环境会受室内声源活动的影响,改造前后的昼间噪声级相差不大,但夜间噪声级在改造后有显着下降(5.7d BA),可为病人创造了更加安静的睡眠环境。(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声学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差异。发现改造后病人对走廊噪声源的感知比例明显下降,有近一半(48.5%)的医护人员对改造前后的声环境变化有所感知。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有显着提高(p<0.01)。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静音病房(经声学处理)组病人认为噪声对其“休息”(p<0.05)、“情绪”(p<0.05)和“睡眠”(p<0.01)的影响更低。医护人员也认为改造后噪声对其“交谈”(p<0.05)和“工作效率”(p<0.05)的影响也有显着降低。(5)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住院病人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与各项基础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初步建立了病房声环境指标与病人主观评价和心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相比昼间时段,夜间时段的噪声级对病人的影响程度更大。病人对病房吵闹度的评级仅与病房的夜间等效声压级(Leqnight)呈显着正相关(p<0.01),当Leqnight低于45d BA时,病人会认为病房整体声环境偏安静,而Leqnight超过50d BA时,病人则认为病房声环境偏吵闹。当Leqnight达到52d BA时,病人会觉得噪声对自己“休息”和“情绪”影响较大。更安静的夜间环境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静音病房病人的睡眠时间比普通病房病人平均多出14分钟(0.23小时),并且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更高(p<0.05),睡眠期间受噪声的干扰程度更低(p<0.01),因噪声觉醒的频率也更低(p<0.01)。静音病房组病人的心率指标(总数心搏、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更低(p<0.01),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相比普通病房病人更高(p<0.01)。且病房噪声级始终与病人的心率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1)。整体上,病房昼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6bpm,夜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7bpm。当病房声压级超过70d BA时,会给病人的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此时Leq10min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1.1bpm。说明病人在相对安静的住院环境中,其心脏耗氧量更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更加平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人的休息和康复。

二、医护人员对产科干预认识现状的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护人员对产科干预认识现状的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偏倚及质量控制
六、技术路线
七、研究结果
    1 支持性环境
    2 服务提供方
        2.1 医疗机构
        2.1.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2.1.2 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检测情况
        2.1.3 铁剂配备情况
        2.1.4 叶酸配备情况
        2.2 医务人员
        2.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2.2.2 医生对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率的知晓情况
        2.2.3 医生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情况
        2.2.4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铁剂的情况
        2.2.5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叶酸的情况
        2.2.6 医生建议同时补充铁剂和叶酸的状况
        2.2.7 医生有关孕产妇补充铁剂及叶酸知识知晓情况
        2.2.8 医生有关贫血知识来源途径及培训情况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
        3.1.1 孕产妇基本情况
        3.1.2 孕期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孕期贫血和铁缺乏症治疗情况
        3.1.4 孕期饮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5 孕期营养剂补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6 孕期未补充铁剂和叶酸制剂的原因
        3.1.7 孕产妇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3.2 儿童母亲
        3.2.1 儿童母亲基本情况
        3.2.2 儿童母亲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八、讨论及建议
    1 支持性环境
        1.1 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
        1.2 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1.3 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
        1.4 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2 服务提供方
        2.1 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
        2.2 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
        2.3 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
        3.2 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
        3.3 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
    4 服务质量
        4.1 常规检测提供不足
        4.2 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
        4.3 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
九、结论
十、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孕产妇营养性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
一、研究背景
    (一) 传统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二) 新媒体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三) 新媒体与传统形式健康教育的对比
    (四) 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 经济学评价方法的应用
    (六) 母子健康APP的建设与评估
    (七) 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 实施效果评估内容
    (二) 成本效果评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母子健康APP开发运营机构调查
    (三) 母子健康APP使用试点医疗机构调查
    (四)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调查
    (五) 孕产妇调查
    (六) 资料分析
    (七) 数据分析
五、质量控制
六、医学伦理
七、技术路线图
八、结果
    (一) 基本情况
    (二) 实施效果
    (三) 实施成本效果分析
九、讨论
    (一) 母子健康APP广泛宣传推广影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
    (二) 母子健康APP对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
    (三) 与传统健康教育相比,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四) 母子健康APP推广使用,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十、结论
十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一) 研究特色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经济评价在孕产期新媒体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第一节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筛选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确定适合引入临床实践的证据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识别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拟定行动策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第六节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方案实施前准备
        1. 改善试点病区组织文化环境
        2. 对试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干预方案培训
        3. VLBWI 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预实施
    第二节 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
        1 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层面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变化
        2.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依据
    3 相关概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
        1 GDM患者的一般资料
        2 研究结果
    讨论
        1 加强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2 关注和改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心理状况
        3 完善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伦理问题
        3 研究方法
        4 干预内容及方法
        5 资料收集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样本脱落情况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3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4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的影响
        5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喂养方式的影响
        6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讨论
        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结局指标的影响
        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结论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1 研究创新性
    2 研究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产后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2.2 可操作性定义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资料分析方法
        1.5 科研质量控制
        1.6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1 拟定方案主题
    2 成立研究小组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4 制定方案草案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方案修订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科研质量控制
        1.5 科研伦理考虑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函询结果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2.3 确定方案内容
    3 讨论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染色体病
    2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3 无创产前DNA检测
    4 共享决策
    5 决策冲突
    6 决策辅助
    7 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
第三章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2.6 伦理学考量
    3 结果
        3.1 参与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现状调查的孕妇特征
        3.2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认知与决策现状
        3.3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困境现状
        3.4 不同特征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比较
        3.5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冲突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孕妇对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认知与决策现状
        4.2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困境现状
        4.3 孕妇人口学特征与决策困境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第四章 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决策方式
        3.2 决策影响因素
        3.3 决策需求
    4 讨论
        4.1 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了解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过程,优化决策方式
        4.2 医护人员应针对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影响因素做好干预工作
        4.3 医护人员应建立健全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提供决策帮助
第五章 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确立课题组
        2.2 专家遴选
        2.3 设计函询问卷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专家基本情况
        3.2 专家积极程度
        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6 专家意见整理
        3.7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分析
        4.2 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分析
        4.3 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的临床适用性分析
        4.4 研究局限性
第六章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附录 脍儿染色体病产前筛查认知与决策调查问卷问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内外孕产妇死亡及产科重症救治现状分析
    二、毕节示范区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现状分析
    三、医学临床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的探讨
第一部分 2010-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全国、贵州省和毕节市的孕产妇死亡率
        2.2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年龄分布
        2.3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
        2.4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收入情况
        2.5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病例孕产次
        2.6 毕节市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
        2.7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病例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
        2.8 毕节市孕产妇死因构成及顺位
        2.9 毕节市孕产妇死亡评审情况
        2.10 死亡孕产妇在各级医疗处理延误中构成比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走势分析
        3.2 死亡孕产妇基本情况
        3.3 孕产妇分娩和死亡地点分析
        3.4 孕产妇主要死因分析
        3.5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3.6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4.结论
第二部分 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实施过程部分展示
        2.2 基层培训医师的资料
        2.3 产妇资料
        2.4 围产儿的结局
    3.讨论
        3.1 重症孕产妇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
        3.2 培训效果
        3.3 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4.结论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医学临床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的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Q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绩效考核理论概述
    3 国内外医院绩效考核研究综述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二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3 资料分析
    4 质量控制
三 研究结果
    1 Q医院组织架构
    2 Q医院绩效考核现况
    3 Q医院医务人员对原绩效考核方案看法的定性访谈结果
    4 Q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结果
    5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置结果
    6 基于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2018年临床科室绩效的试评情况
四 讨论
    1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2 各维度关键指标的选取
    3 综合评价结果的讨论
    4 新构建指标体系与原有考核方案的对比
五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六 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规范与设计导则
        1.3.1 WHO
        1.3.2 北美与加拿大
        1.3.3 英国与欧洲
        1.3.4 中国
        1.3.5 小结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医院噪声水平和主要噪声源
        1.4.2 噪声的影响
        1.4.3 声环境干预措施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现状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地测量
        2.1.3 问卷调查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病房室内声场
    2.3 病房室内噪声级
    2.4 主要噪声源
        2.4.1 声源位置
        2.4.2 声源种类
        2.4.3 声源特性
    2.5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2.5.1 噪声对病人的影响
        2.5.2 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2.6 我国综合医院病房的声环境问题及原因
        2.6.1 病房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2.6.2 相关原因
    2.7 本章小结
3 病房声学改造研究
    3.1 声学改造区域确定
        3.1.1 心内科住院部
        3.1.2 肿瘤科住院部
    3.2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室内声场优化方案分析
        3.2.1 改造空间基本信息
        3.2.2 改造方案
        3.2.3 声学模型建立
        3.2.4 模拟参数设置
        3.2.5 模拟结果分析
    3.3 隔声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4 声学改造工作计划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客观实测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4.1 实验方案
        4.1.1 混响时间测量
        4.1.2 连续声压级测量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场对比
    4.3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压级对比
        4.3.1 昼夜声压级
70dBA)的出现次数'>4.3.2 高噪声事件(SPL>70dBA)的出现次数
        4.3.3 声压级随时间的变化
        4.3.4 频谱声压级
    4.4 改造前后的主要噪声源对比
        4.4.1 噪声来源
        4.4.2 噪声源种类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使用者主观评价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卷设计
        5.1.3 问卷统计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整体评价
    5.3 改造前后噪声对病人和医护的影响
        5.3.1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交谈的影响
        5.3.2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情绪的影响
        5.3.3 噪声对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
        5.3.4 噪声对病人睡眠的影响
        5.3.5 噪声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5.4 其他因素对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场地
        6.1.2 实验对象
        6.1.3 评价量表设计
        6.1.4 主要生理参数确定
        6.1.5 实验设备
        6.1.6 实验流程
        6.1.7 病人基本信息
        6.1.8 数据统计分析
    6.2 病房声环境整体评价
        6.2.1 病房噪声级实测结果的组间对比
        6.2.2 病人对病房主观吵闹度评价的组间对比
        6.2.3 病房噪声级与主观吵闹度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6.3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心理指标的影响
        6.3.1 病房噪声对病人心理指标影响的组间对比
        6.3.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心理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6.4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夜间睡眠的影响
        6.4.1 病人夜间睡眠时间的组间对比
        6.4.2 噪声对病人夜间睡眠影响的组间对比
    6.5 声环境对病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6.5.1 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组间对比
        6.5.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5.3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医护人员对产科干预认识现状的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D]. 刘利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D]. 李月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付贞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D]. 赵淑冉. 青岛大学, 2021(02)
  • [6]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D]. 张少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的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决策辅助工具编制[D]. 李长娥. 山东大学, 2021(09)
  • [8]毕节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2010-2020)及阶梯式亚专科培训模式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效果探讨[D]. 陈桂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Q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高扬. 山东大学, 2020(02)
  • [10]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D]. 邓智骁. 重庆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医务人员产科干预意识现状的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