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美男子理想体围比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东[1](2020)在《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与职业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大众对于生活和健康的观念逐渐产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是追求健康,而是更努力地塑造优美的身型。国际健美联合会于1946年成立,1985年中国健美协会加入其中。1992年9月8日,中国健美协会(缩写CBBA)在北京正式成立,我国的健身健美因此也拥有了新的平台得以发展。基于此,各高校开始重视健身健美方向的研究,高校相继引进健美课程、建立健美队伍。高等院校拥有优秀的教师、专业训练设备和丰硕的科研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培养健身健美人才的基地。但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是否达标,他们和职业的健美运动员的形态指标相比是否存在差距,存在的差异是大是小,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校健身健美运动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以鼓励高校健身健美组织机构的形成,使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能够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身体测量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将大学生健美运动员和职业健美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分析,旨在探究当前大学生健美运动训练和健美运动中存在的不足与发展面临的困境,旨在通过学习借鉴职业健美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高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的质量水平,促进高校健身健美运动的发展。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中各个等级的男子健美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范围是:371.2-478;全国大学生健美锦标赛中男子健美运动员高专高职组、普通本科组、体育学院组的的克托莱指数范围分别是:376.4-483.1;371.2.4-477.8;371.8-462.2。2.克托莱指数的大小与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手段有关,参加比赛的级别越高,健美运动员的形态发育水平以及训练后所呈现的身体匀称程度越好,体重和身高接近的两类运动员,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克托莱数据相对较小。高专高职组没有职业健美运动员的数据稳定,普通本科组的数据没有职业健美员和高专高职组稳定,体育学院组的数据也不稳定,没有职业健美运动员和高专高职组稳定,但是稳定程度优于普通本科组。职业健美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随着公斤级的增长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而高专高职组、普通本科组、体育学院组的克托莱指数增长趋势都是非常的不稳定,这可能与运动员的训练程度、方式、规范性等有关。3.参加全国大学生健美锦标赛的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围度的平均值中,胸围、腰围、臀围、大臂围、大腿围、小腿围的数据指标均与职业健美运动员的指标存在差距,职业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更接近大众对美学的标准。4.造成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与职业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膳食营养、健美健身训练方法、师资力量、健美运动员的教手段、校方资金、政府政策、运动员身体素质、赛场表现等。5.对健身健美训练提出的建议:(1)健身健美运动员要掌握专业知识,训练模式要符合运动规律,在日常训练中要搭配合理饮食;(2)注意健美运动训练的方法、时间频率,训练结束后要进行放松恢复;(3)高校应提供专业场地和训练器材,为大学生健美运动员安排专业的辅导人员、提供适宜的训练环境和充足的训练时间等。
张飞飞[2](2020)在《中国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以及身体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身体形态指标的视角全面测量了中国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体围特征和身体成分数据;分析了不同组别、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围度以及身体成分的之间差别;探讨影响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身体围度和身体成分的因素。通过此数据不仅为我国在校大学生健美爱好者提供参赛指标的依据,而且高校的教练员和大学生健美运动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选材和有效训练,缩小我国不同组别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之间的体围差距,提高我国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成绩和自信心。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人体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分别对71名不同组别的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和身体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讨影响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围度和身体成分形的因素。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高校健美运动员的基本信息来看,体育院系组的健美运动员人数多于普通院系组和高职高专组。健美运动员来自我国的36所高校,运动员来自北方高校有15所,来自南方高校有21所。北方高校健美健身专业的开展较南方高校健美专业的开展偏低,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高校来源地和参赛人数;高校健美运动员的参赛年龄平均在20-21岁,高校健美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平均在1.5-2.5年;高校健美运动员专业方向多数为体育专业,还有少部分理工类专业。(2)在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上,高职高专组参赛的健美运动员(除腰围以外)身体各项部位平均围度大于体育院系组的健美运动员和普通院系组。从四肢围度角度来看,高职高专组的运动员上下肢围度较普通院系组和体育院系组的围度大;高职高专组健美运动员身体上下肢左右围度差值低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性的是运动员身体上下肢左右的对称性。在健美运动员的三围特征上,高职高专组健美运动员胸围和臀围高于普通院系组和体育院系组,高职高专组运动员腰围低于其他两组。(3)从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上来看,高职高专组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整体水平高于体育院系组健美运动员高于普通院系组运动员。在身体总水分和体脂百分比两指标上,高职高专组健美运动员身体总水分高于其他两组,并且体脂低于其他两组,健美运动员身体水分多表现为肌肉分离度较差。在健美运动员脂肪百分比和骨骼肌肌肉含量上,高职高专组运动员体脂百分低于其它两组,但骨骼肌肌肉量远大于普通院系组和体育院系组的运动员。在三个组别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在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上差异性不显着。
郝倩玉[3](2019)在《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男子运动员形态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健身热的高涨和高校院系的重视和培养,健身健美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阵热潮,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举办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健身健美比赛。2018年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在广东珠海举行。通过本次比赛不仅向社会展现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较高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同时由于其较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使得相关的大学生健身健美比赛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训练水平,竞技水平,使我国高校健美事业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变越好。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人体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男子65kg级别、75kg级别、80kg级别、80+kg级别健美运动员与全国体育大会男子65kg级别、75kg级别、80kg级别、80+kg级别健美运动员之间形态指标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健美项目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和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相较于我国高水平健美运动员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低于全国高水平健美运动员。在形态指标方面,具体表现为:在形态围度指标上,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低于全国高水平健美运动员;在皮脂厚度上,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高于全国高水平健美运动员;在克托莱指数上,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低于全国高水平健美运动员。(2)全国体育大会健美运动员相较于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健美运动员更接近黄金分割值。(3)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健美运动员皮脂厚度较大,与全国体育大会高水平健美运动员的皮脂厚度差距较大。(4)中国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项目在我国南方地区高校发展较好,主要集中在湖北、浙江、广东、四川的高校。(5)近几年来,在中国健美协会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在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健身健美比赛逐渐开始兴起,并开始走向正轨。在比赛中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健美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赛后被选入国家队。只有通过不断重视科学选材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专项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健美运动项目的科研力度、学校学院不断重视和支持健美运动、使健美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高、重视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营养膳食和恢复等方面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健美事业的建设。
温海杰[4](2019)在《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竞技健身源于健美,包括健身先生、男子形体、男子健体、男子体育健身模特。竞技健身运动是一项具有较强健身价值、独特魅力的新兴体育运动。其项目和竞赛规则在不断演进。且各个项目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和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竞技健身项目设置,竞赛规则、竞赛情况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研究。使广大健身爱好者能够准确界定各个项目的比赛要求,深入认识和了解竞技健身。为中国健美健身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健身项目的发展历史、规则演进、竞赛分析、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竞技健身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从无到有、从单一的健身先生,发展到至今健身先生、男子形体、男子健体、男子体育健身模特四个项目。竞赛规则和赛事组织愈加完善,办赛频次逐步上升,竞技健身水平不断进步。(2)竞技健身借助网络力量得到了广泛宣传。各项目发展不一分级化严重,男子健体是竞赛中最受关注的项目,健身先生项目参赛热情最低,男子体育健身模特迎来快速发展。(3)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及新项目的设立引导大众审美变化,契合全民健身的开展。(4)竞技健身带动了健身展会、健身教练培训、运动康复等相关健身产业的飞速发展。
亢桂芬[5](2018)在《不同等级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研究 ——以2017年山西省健美锦标赛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时代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健美健身运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于健美运动越来越热爱,这项活动受到了更多人群的追捧。一批又一批的健美爱好者通过参加各种级别的健美比赛来证明自己,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开始关注自身机体以及体型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从而调整训练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运动效果。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包括:高度长度、围度、皮脂厚度、体成分等,其中长度高度指标包括运动员的身高、坐高、上肢长和下肢长等;围度是指健美运动员颈部、肩部、腰部、臀部、上臂、小臂、大腿、小腿等各部位的体围测量指数;健美比赛就是裁判员根据评判原则对于参赛运动员的肌肉线条轮廓、身体形态的初步评判,所以说健美是对运动员的体型有着严格要求的一个项目,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男子健美运动员结合先进的技术,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与膳食营养干预的情况下,逐渐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的优秀健美运动员。以山西省为例开展对我国不同等级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从而分析导致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为今后山西省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人体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法,结合男子健美比赛的评分规则对于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与2017年山西省健美锦标赛60、65、70、75、80、80+以及元老组各个级别前六名男子健美运动员的各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除80+和元老组外,山西省健美锦标赛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要比全国体育大会健美运动员克托莱指数低,且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的标准差比全国体育大会健美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的标准差大,说明山西省健美锦标赛运动员的肌肉质量、身体形态匀称度不如全国体育大会的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的运动员腰部、臀部和大腿部的围度比参加山西省健美锦标赛运动员的围度低。(3)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的运动员身高/胸围、大腿围/臂围的黄金分割比例与山西省健美锦标赛运动员相比更接近于理想体型比例;但是山西省健美锦标赛运动员大腿围/臂围的黄金分割比例要比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运动员更接近理想体型比例。(4)全国体育大会冠军、1-6名运动员腰围的指数均比山西省健美锦标赛冠军与1-6名的指数低,说明并不是等级高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各项指数就比等级低的运动员好,级别高的健美运动员依然存在着训练方面的不足。(5)参加不同等级各个级别健美比赛,冠军的克托莱指数整体要比1-6名的高,但是仍有些级别冠军的克托莱指数比1-6名的低,这种现象说明健美比赛的成绩是由各个方面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运动员平时肌肉体格的训练、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教练员的指导外还与运动员选材、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能力以及裁判员的评判、舞台表现力以及音乐的选用、造型、服饰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李峰,陈剑峰[6](2017)在《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男子健美、健身最优秀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项形态指标,得出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形态指标现状,以及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健美运动员和健身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异同、完善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库和得到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新的参赛标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提供最新研究结果,探索更完善项目训练科学依据,同时为以后健美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作为参考依据。
陈剑峰[7](2017)在《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男子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6年国际上创立了“国际健美联合会”。1985年中国才成为其中一员,1999年底正式成立官方的中国健美协会(简称CBBA),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生活理念和健康观念发慢慢转变,我国各个地方以群众为代表组织健美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地发展起来了,健美运动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每年CBBA都会举办该项目全国锦标赛和中国冠军赛,为了让更多的健美爱好者参与到健美比赛中,健美比赛开始加入健身比赛,现代健美运动已发展成为一项更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高参与度的全民健身项目。在去年波兰举行世界健身锦标赛上,又一次零的突破,我国健身选手郑少忠表现优异,获得男子健体全场冠军。本文以中国男子健美、健身最优秀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项形态指标,得出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形态指标现状,以及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健美运动员和健身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异同、完善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库和得到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新的参赛标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提供最新研究结果,探索更完善项目训练科学依据,同时为以后健美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作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健美运动员的竞赛年龄在30-40岁之间,各级别的形态围度指标趋势是随着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各级别的皮脂厚度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各级别的差异性不显着。(2)我国健身运动员的参赛年龄在30岁以下,B组的各项围度指标大于A组运动员;健身运动员的皮脂厚度大于健美运动员,差异性非常显着。(3)健美选手形态指标比例比健身选手更接近黄金分割值。(4)近几年的健美运动员的体围比例与理想体围比例差距不大,部分指标略高于理想体围标准;健身运动员的体围标准可以参照身高100;颈围20.64;肩围67.53;胸围60.27;上臂围20.61;前臂围16.10;腰围42.48;臀围52.57;大腿围31.25;小腿围21.21的新标准对自身进行评价。
冯鹏[8](2017)在《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健身行业的飞速发展。男子竞技健美作为健身行业中一项重要的竞技比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在男子健美竞赛中,裁判在规则限定下对运动员的造型、肌肉、匀称、肤色进行评判打分。近年来我国男子竞技健美在国际比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的健美竞技水平并不高。研究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对提升我国竞技健美水平以及项目长久发展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为核心研究内容,对一级以上健美运动员和国家级以上健美裁判员,共50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内涵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研究分为男子传统健美和男子古典健美,其具有共性的制胜因素是:肌肉线条清晰、肌肉分离度高、造型规范和造型流畅;男子传统健美的特有制胜因素是肌肉围度大,男子古典健美特有制胜因素是肌肉匀称。2、男子传统健美和男子古典健美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健美更倾向于肌肉的围度,古典健美则更倾向于肌肉匀称度。3、规则、裁判和对手的表现都是影响男子竞技健美制胜的外在制约因素,虽然不是决定比赛的制胜因素,但是仍然会对比赛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4、运动员身体比例协调,肌肉匀称、和谐是健美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议:1、在男子竞技健美比赛中清晰的肌肉线条是根本,运动员在准备比赛阶段需要注意身体脂肪率,安排有效的减脂方案。2、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反映了运动员在准备比赛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运动员要针对制胜因素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全面地分析、认识和把握,在训练中进行合理运用,发挥制胜因素的作用。3、男子竞技健美的发展趋势是匀称的肌肉以及和谐的身体比例。运动员在训练阶段需要时刻关注肌肉匀称度,把握健美“美”的方向。
刘一阳,李庆[9](2017)在《高强度与高负荷训练对健美运动员机体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高强度训练(HIT)与高负荷训练(HVT)模式在竞技体育的田径、游泳、皮划艇等项目中,已成为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该模式也已引起世界健美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该模式已成为许多世界高水平健美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健美项目中还没有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了跟上世界竞技健美运动发展趋势,填补我国竞技健美运动负重训练模式的研究空白,该文结合中国优秀健美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HIT与HVT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根据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原理,对筛选的12名国内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运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等实地测试备赛期12周训练中采取HIT与HVT模式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HIT与HVT模式对运动员机体状况的影响。结果 HVT对运动员静态生理生化指标、全身骨密度没有明显影响。而备赛期采用HVT会造成瘦体质量较严重流失,全身各区域肌肉发达程度差距加大;全身脂肪虽有下降,分布也有改善,但效果不是很佳;HVT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及区域肌肉力量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对肌肉控制与调动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HIT对帮助运动员保持肌肉含量及减少身体脂肪含量有非常积极作用,对身体成分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HVT;HIT对控制与调动肌肉的能力优于HVT。采用HV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260 min,而采用HI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160 min,两者相差约100 min/周,表明HIT模式效能更高。结论在备赛期,若运动员减脂的同时要减少瘦体质量,以降低级别参赛,则采用HVT模式;若运动员要最大限度保留瘦体质量、降低脂肪含量,则采用HIT模式效果相对更理想。
刘一阳,李庆[10](2017)在《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构建及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构建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态评价模型,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选取的12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进行体能状况研究。模型参数筛选是建立在运动员负重训练的基础上,选择与体能状态最为密切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相关的指标,采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及DXA等实地测试运动员备赛期12周训练中体能变化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准确评估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为建立中国健美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身体形态的均衡性,机能的稳定性和素质的可控性是评价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况的主要依据。结论:身体形态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围度发展不均;四肢与躯干及全身脂肪分布失衡。身体机能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血睾酮水平处在中下区间;血尿素水平处于偏高区间;肌酸激酶高于参考值上限。运动素质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大腿正面肌群与后侧肌群、手臂前侧肌群与后侧肌群力量发展不均衡,大腿肌肉各个肌群的发力控制能力相对较薄弱;伸肘关节在等动模式运动时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较差;手臂肌群发展较好,腿部肌肉发展不够理想。
二、健美男子理想体围比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美男子理想体围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与职业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健美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3 有关职业健美运动员的研究现状 |
1.2.4 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的研究现状 |
1.2.5 有关健美形态指标的研究现状 |
1.2.6 有关身体形态差异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身体测量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据统计法 |
2.2.5 比较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与职业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数据分析 |
3.1.1 克莱托指数分析 |
3.1.2 身体形态分析 |
3.1.3 黄金分割比例特征分析 |
4 讨论 |
4.1 健美运动员的年龄和遗传条件 |
4.2 健美运动员训练的时长和训练科学度 |
4.3 健美运动员教练的教学水平 |
4.4 健美运动员的营养膳食搭配 |
4.5 健美运动员的经济条件 |
4.6 健美运动员自身的努力程度 |
4.7 学校院系的培养和重视程度 |
4.8 提升师资力量 |
4.9 校方专项资金投入 |
4.10 健美竞赛的规则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中国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以及身体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强国政策支持 |
1.1.2 高校健美运动的发展 |
1.1.3 审美观念的改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美运动的界定 |
2.1.2 体围的界定 |
2.1.3 身体成分的界定 |
2.1.4 中国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界定 |
2.2 健美运动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
2.2.1 国外健美运动发展现状研究概况 |
2.2.2 国内健美运动发展现状研究概况 |
2.3 高校健美运动发展现状研究概况 |
2.4 健美运动项目特征研究概况 |
2.4.1 健美运动项目训练特征研究概况 |
2.4.2 健美运动项目竞赛特征研究概况 |
2.5 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研究概况 |
2.6 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概况 |
2.6.1 国外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概况 |
2.6.2 国内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概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人体测量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研究 |
4.1.1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高职高专组体围特征数据分析 |
4.1.2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普通院系组体围特征数据分析 |
4.1.3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育院系组体围特征数据分析 |
4.2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 |
4.2.1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高职高专组身体成分数据分析 |
4.2.2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普通院系组身体成分数据分析 |
4.2.3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育院系组身体成分数据分析 |
4.3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围度及身体成分的差异性研究 |
4.3.1 大学生不同组别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差异性研究 |
4.3.2 大学生不同组别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差异性研究 |
5 讨论 |
5.1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围度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赛前饮食安排 |
5.1.2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 |
5.1.3 教练员专业水平和裁判员业务能力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男子运动员形态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先行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健美运动发展进程的研究 |
1.3.3 健美运动训练的研究 |
1.3.4 健美运动竞赛的研究 |
1.3.5 对健美运动员形态特征的研究 |
1.3.6 对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人体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男子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特征分析 |
3.1.1 参赛运动员学校地域特征分析 |
3.1.2 参赛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 |
3.1.3 身高特征分析 |
3.1.4 体重特征分析 |
3.1.5 颈围特征分析 |
3.1.6 肩围特征分析 |
3.1.7 胸围特征分析 |
3.1.8 腰围特征分析 |
3.1.9 臀围特征分析 |
3.1.10 前臂围特征分析 |
3.1.11 上臂围特征分析 |
3.1.12 大腿围度特征分析 |
3.1.13 小腿围度特征分析 |
3.1.14 皮脂厚度特征分析 |
3.1.15 克托莱指数特征分析 |
3.2 全国体育大会男子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特征分析 |
3.2.1 参赛年龄特征分析 |
3.2.2 身高特征分析 |
3.2.3 体重特征分析 |
3.2.4 颈围特征分析 |
3.2.5 肩围特征分析 |
3.2.6 胸围特征分析 |
3.2.7 腰围特征分析 |
3.2.8 臀围特征分析 |
3.2.9 前臂围特征分析 |
3.2.10 上臂围特征分析 |
3.2.11 大腿围度特征分析 |
3.2.12 小腿围度特征分析 |
3.2.13 皮脂厚度特征分析 |
3.2.14 克托莱指数特征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健美运动员和全国体育大会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分析和讨论 |
4.2 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健美运动员和全国体育大会健美运动员黄金分割比例特征分析和讨论 |
4.3 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健美运动员和男子初、中、高级健美训练者形态指标数据分析和讨论 |
4.4 产生差异性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健美健身运动历史与发展的研究 |
2.1.2 健身健美运动现状方面的研究 |
2.1.3 健身健美运动员的研究 |
2.1.4 健美与健身规则和制胜因素研究 |
2.1.5 竞技健身项目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我国竞技健身的发展历史 |
4.2 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 |
4.2.1 竞赛项目内容的演进 |
4.2.2 健身先生竞赛规则的演进 |
4.2.3 男子形体竞赛规则的演进 |
4.2.4 男子体育健身模特竞赛规则的演进 |
4.2.5 男子健体项目的发展 |
4.3 近年来竞技健身赛事分析 |
4.3.1 竞赛项目设置分析 |
4.3.2 竞技健身的办赛频次 |
4.3.3 近三年我国男子竞技健身各项目参赛人数分析 |
4.3.4 我国男子竞技健身国际参赛水平分析 |
4.4 竞技健身项目的发展趋势 |
4.4.1 竞技健身与网络充分结合 |
4.4.2 竞技健身项目的发展更加契合全民健身的开展 |
4.4.3 竞技健身竞赛组织和竞赛规则愈加完善 |
4.4.4 男子竞技健身各项目发展不一分级化严重 |
4.4.5 我国竞技健身从传统竞赛向职业化发展 |
4.5 竞技健身产业的发展趋势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等级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研究 ——以2017年山西省健美锦标赛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先行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研究 |
1.2.3 健美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4 健美运动训练的研究 |
1.2.5 健美运动竞赛的研究 |
1.2.6 对健美运动员体型特征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人体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分析比较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与省级健美锦标赛中传统健美竞赛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数据特征分析 |
3.1.1 身高体重特征分析 |
3.1.2 围度特征分析 |
3.1.3 黄金分割比例特征分析 |
3.2 产生差异性原因分析 |
3.2.1 健美运动训练 |
3.2.2 膳食营养 |
3.2.3 赛场表现 |
3.2.4 教练员的指导 |
3.2.5 裁判员的评判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和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 |
3.2、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健身运动员派生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 |
4、结论 |
(7)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男子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健美运动的概念与标准 |
1.3.2.健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1.3.3 形态指标的界定与原则 |
1.3.4 中国健美运动员体成分的探索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身体测量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健美运动员的形态指标数据特征分析 |
3.1.1 参赛年龄的特征分析 |
3.1.2 身高特征分析 |
3.1.3 体重特征分析 |
3.1.4 颈围特征分析 |
3.1.5 肩围特征分析 |
3.1.6 胸围特征分析 |
3.1.7 腰围特征分析 |
3.1.8 臀围特征分析 |
3.1.9 前臂围特征分析 |
3.1.10 上臂围特征分析 |
3.1.11 大腿围度特征分析 |
3.1.12 小腿围度特征分析 |
3.1.13 皮脂厚度特征分析 |
3.1.14 克托莱指数特征分析 |
3.2 中国健身运动员的形态指标数据特征分析 |
3.2.1 参赛年龄的特征分析 |
3.2.2 身高特征分析 |
3.2.3 体重特征分析 |
3.2.4 颈围特征分析 |
3.2.5 肩围特征分析 |
3.2.6 胸围特征分析 |
3.2.7 腰围特征分析 |
3.2.8 臀围特征分析 |
3.2.9 前臂围特征分析 |
3.2.10 上臂围特征分析 |
3.2.11 大腿围度特征分析 |
3.2.12 小腿围度特征分析 |
3.2.13 皮脂厚度特征分析 |
3.2.14 克托莱指数特征分析 |
3.3 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和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 |
3.3.1 形态指标的大小比较 |
3.3.2 形态指标的标准差比较 |
3.3.3 形态指标的独立性T检验 |
3.4 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健身运动员派生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 |
3.4.1 黄金分割值对比分析 |
3.4.2 男子健美理想体围比例对比分析 |
3.5 中国健美健身裁判法中竞赛评判标准依据 |
3.5.1 男子健美竞赛评判标准依据 |
3.5.2 男子健身评判标准依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制胜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
2.2 国内有关体育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 |
2.3 有关表现难美性项群制胜因素的研究 |
2.4 关于健美运动特征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录像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的概念及项目特点 |
4.1.1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的概念 |
4.1.2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的训练特点 |
4.1.3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竞赛特点 |
4.1.4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的饮食特点 |
4.1.5 男子竞技健美运动独特的“美” |
4.2 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界定 |
4.2.1 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概念 |
4.2.2 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项群理论分析 |
4.2.3 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判定 |
4.3 男子竞技健美各制胜因素的内涵解析 |
4.3.1 肌肉线条清晰的内涵解析 |
4.3.2 肌肉围度大的内涵解析 |
4.3.3 肌肉分离度高的内涵解析 |
4.3.4 肌肉匀称的内涵解析 |
4.3.5 造型规范的内涵解析 |
4.3.6 造型流畅的内涵解析 |
4.4 影响男子竞技健美制胜的外在制约因素 |
4.4.1 规则解读 |
4.4.2 裁判因素 |
4.4.3 对手表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高强度与高负荷训练对健美运动员机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HIT与HVT模式的构成 |
1.2.2 测试安排 |
1.2.2. 1 测试时间 |
1.2.2. 2 测试流程 |
1.2.2. 3 测试实验所使用器材设备 |
1.2.2. 4 测试地点与方法 |
1.2.2. 5 数理统计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HIT与HVT对受试运动员机体影响的数据分析 |
2.1.1 受试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
2.1.2 受试运动员心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
2.1.3 受试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
2.1.3. 1 脂肪百分数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
2.1.3. 2 区域脂肪分布比例与全身总质量的变化情况 |
2.1.4 阶段性训练后受试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 |
2.1.4. 1 HVT与HIT组受试运动员区域肌肉力量指标变化情况 |
2.1.4. 2 HVT与HIT组训练中运动员肌电信号强度变化情况 |
2.1.5 阶段性训练后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变化情况 |
2.2 讨论与分析 |
3 结论 |
(10)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构建及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2.4 实验测试法 |
1.2.5 数理统计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指标模型的筛选与构成 |
2.1.1 构建模型的筛选标准 |
2.1.2 筛选的方法和步骤 |
2.1.3 指标构成 |
2.2 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的测试情况 |
2.2.1 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构成 |
2.2.2 受试运动员身体围度主要指标 |
2.2.3 受试运动员身体脂肪百分比 |
2.3 受试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测试情况 |
2.3.1 受试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构成 |
2.3.2 受试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 |
2.3.3 受试运动员心肺机能指标 |
2.4 受试运动员运动素质的测试情况 |
2.4.1 受试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构成 |
2.4.2 受试运动员运动能力指标 |
2.4.3 受试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 |
3 讨论与分析 |
3.1 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
3.1.1 运动员的身体围度状况 |
3.1.2 运动员的身体脂肪含量状况 |
3.2 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
3.2.1 运动员身体的生理生化状况 |
3.2.2 运动员的心肺机能状况 |
3.3 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
3.3.1 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状况 |
3.3.2 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状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四、健美男子理想体围比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健美运动员与职业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D]. 武晓东. 山西大学, 2020(01)
- [2]中国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围特征以及身体成分研究[D]. 张飞飞.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男子运动员形态指标研究[D]. 郝倩玉.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男子竞技健身项目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 温海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5]不同等级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研究 ——以2017年山西省健美锦标赛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为例[D]. 亢桂芬. 山西大学, 2018(04)
- [6]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数据统计学分析[J]. 李峰,陈剑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20)
- [7]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与男子健身运动员形态指标差异性研究[D]. 陈剑峰. 山西大学, 2017(03)
- [8]男子竞技健美制胜因素的研究[D]. 冯鹏.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1)
- [9]高强度与高负荷训练对健美运动员机体影响研究[J]. 刘一阳,李庆.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7(03)
- [10]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构建及现状研究[J]. 刘一阳,李庆.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1)
标签:健美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肌力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